CN108886398A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6398A
CN108886398A CN201780019981.6A CN201780019981A CN108886398A CN 108886398 A CN108886398 A CN 108886398A CN 201780019981 A CN201780019981 A CN 201780019981A CN 108886398 A CN108886398 A CN 1088863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beam
unit
user terminal
reference signa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99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6398B (zh
Inventor
武田树
武田一树
原田浩树
岸山祥久
永田聪
佐野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886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6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63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63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使用波束成型的通信中,减少适当的波束的形成所需的时间。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用户终端包括:接收单元,通过在时间上正交的无线资源,针对通过各不相同的发送波束而发送的参考信号,形成接收波束而接收;测量单元单元,基于所述参考信号实施测量;以及控制单元,控制接收波束的形成,以使在规定的期间集内接收至少一个所述参考信号。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通用移动通讯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高速的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已经被规范化(非专利文献1)。此外,以超越LTE(也称为LTE Rel.8或9)的更加宽带域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LTE-A(也称为LTE-Advanced、LTE Rel.10、11或12)被规范化,LTE的后续系统(例如称为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LTE Rel.13/14/15之后等)也在探讨中。
在LTE Rel.10/11中,为了谋求宽带域化,导入了汇集多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的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各CC以LTE Rel.8的系统带域作为一个单位而构成。此外,在CA中,对用户终端(UE: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设定同一个无线基站(eNB:eNodeB)的多个CC。
另一方面,在LTE Rel.12中,还导入了对UE设定不同的无线基站的多个小区组(CG:Cell Group)的双重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各小区组由至少一个小区(CC)构成。在DC中,由于汇集了不同的无线基站的多个CC,因此DC也称为基站间CA(Inter-eNB CA)等。
此外,在LTE Rel.8-12中,导入了在不同的频带中进行下行(下行链路(DL:Downlink))传输和上行(上行链路(UL:Uplink))传输的频分双工(FDD:FrequencyDivision Duplex)、以及在相同的频带中在时间上切换进行下行传输和上行传输的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设想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5G)中,为了达成各不相同的要求条件(例如,超高速、大容量化、超低延迟等),寻求实现各式各样的无线通信服务。
例如,在5G中,正在探讨提供被称为eMBB(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MTC(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URLLC(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Communications)等的无线通信服务。另外,M2M根据进行通信的设备,可以被称为D2D(设备对设备:Device To Device)、V2V(车对车:Vehicular To Vehicular)。为了满足对于上述的各式各样的通信的要求,正在探讨设计新通信接入方式(New RAT(无线接入技术(RadioAccess Technology))。
为了满足对于上述的各式各样的通信的要求,正在探讨利用使用大量元件天线的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在大量元件天线中,通过控制从各元件发送/接收的信号的振幅以及/或者相位,能够形成波束(天线指向性)。该处理也称为波束成型(BF:Beam Forming),能够降低电波传播损耗。
但是,在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二者中使用BF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根据各装置的结构,适当的波束的形成可能需要长时间。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在使用波束成型的通信中,能够减少适当的波束的形成所需的时间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用户终端的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单元,通过在时间上正交的无线资源,针对通过各不相同的发送波束而发送的参考信号,形成接收波束而接收;测量单元,基于所述参考信号实施测量;以及控制单元,控制接收波束的形成,以使在规定的期间集内接收至少一个所述参考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使用波束成型的通信中,能够减少适当的波束的形成所需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表示传统的LTE的MIMO预编码的一例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模拟BF的波束形成的制约的图。
图3A和图3B是波束形成用RS涉及的发送波束扫描的概念说明图。
图4A和图4B是表示波束形成用RS的发送模式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波束形成用RS的发送模式的其它的一例的图。
图6A和图6B是对BS的发送波束进行扫描时的问题点和对策的说明图。
图7A和7B是波束形成用RS涉及的接收波束扫描的概念说明图。
图8A和图8B是对UE的接收波束进行扫描时的问题点和对策的说明图。
图9A和图9B是表示BS以及UE的恰当的波束扫描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在固定的DL子帧(Fixed DL subframes)中发送波束形成用RS的一例的图。
图11A和图11B是表示在任意的子帧中发送波束形成用RS的一例的图。
图12A至12C是表示波束形成用RS的发送时间长度(BS的发送波束的持续时间)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BF能够分类成数字BF以及模拟BF。数字BF是在基带上(对于数字信号)进行预编码信号处理的方法。在该情况下,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数字模拟转换(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RF(射频)的并行处理需要与天线端口(射频链路(RF chain))的数量对应的数量。另一方面,在任意定时能够形成与射频链(RF chain)数量对应的波束。
模拟BF是在RF上使用移相器的方法。在该情况下,由于仅旋转RF信号的相位,因此能够容易且廉价地实现结构。但是,存在在相同时刻不能形成多个波束的问题。
另外,也能够设将数字BF与模拟BF进行组合后的混合BF结构。
在传统的LTE的MIMO预编码中,设意识到(考虑)模拟BF而以数字BF为前提。图1是表示传统的LTE的MIMO预编码的一例的图。图1A表示了用于接收PDSCH的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结构的一例的图。
如图1A所示,在传统的LTE中,1-4层通信的情况下两个DMRS复用在一个资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在5-8层通信的情况下四个DMRS复用在一个RE。也就是说,在传统的LTE中,以映射到不同的波束上的DMRS被复用在相同的RE上的设想,进行了信号的配置。
例如,将四个不同的波束的DMRS复用在相同的RE的情况下,如图1B所示,无线基站(也称为eNB(evolved Node B)、BS(Base Station)等)能够使用数字BF以相同的时间同时发送多个波束。
另一方面,在模拟BF中,与数字BF不同,对波束的形成会产生制约。图2是用于说明模拟BF的波束形成的制约的图。在模拟BF中,每个移相器一次只能形成一个波束。因此,在BS仅具有一个移相器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在各时间仅形成一个波束。因此,在使用模拟BF的情况下,需要时间上切换波束,或进行旋转。
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5G)中,虽然正在探讨大规模MIMO的导入,但若假设仅在数字BF中进行庞大数量的波束形成,则电路结构变得昂贵。因此,设想在5G中利用混合BF结构。
无论模拟BF还是数字BF,只要能够进行适当的波束形成,就能够适当地得到基于大规模MIMO的BF增益。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在模拟BF和数字BF中波束形成过程不同,因此需要导入用于实现在各BF中适当的波束的形成的控制。
但是,由于在传统的LTE中并未考虑模拟BF,因此即使在5G环境中也并未建立有效决定适当的波束的方法。因此,有可能对于适当的波束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以及/或者使用不适当的波束进行通信。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着眼于对波束形成制约大的模拟BF,想到了适用于模拟BF的波束控制方法。另外,该控制方法也能直接适用于数字BF,并且也能扩展到模拟-数字的混合BF。
在本说明书中,提出适当地形成用于下行链路通信的波束(基于BS的发送波束以及/或者基于用户终端(UE:User Equipment)的接收波束)的方法。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可分别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起来应用。
另外,所谓多个波束不同例如表示为分别应用到多个波束的下述(1)-(6)中的至少一个不同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1)预编码、(2)发送功率、(3)相位旋转、(4)波束宽度、(5)波束的角度(例如,倾斜角度)、(6)层数。另外,在预编码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预编码权重不同,也可以预编码的方式(例如,线性预编码或非线性预编码)不同。在将线性/非线性预编码应用到波束的情况下,发送功率或相位旋转、层数等也可发生变化。
作为线性预编码的例子,能够举出遵照了迫零(ZF:Zero-Forcing)标准、正则化迫零(R-ZF:Regularized Zero-Forcing)标准、最小均方误差(MMSE:Minimum Mean SquareError)标准等的预编码。此外,作为非线性预编码的例子,能够举出遵照了脏纸编码(DPC:Dirty Paper Coding)、矢量微扰(VP:Vector Perturbation)、THP(Tomlinson-Harashimaprecoding)等的预编码。另外,应用的预编码不限制于此。
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设将TB#1到TB#4这4个利用为BS的发发送波束(TB:Transmitting Beam)、将RB#1到RB#4这4个利用为UE的接收波束(RB:Receiving Beam)而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制于此。例如,利用的波束的方向、长度、数量等,并不限制于以下说明的例子。
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BS以及UE中,设波束的切换没有延迟而进行,但BS以及/或者UE也可以设想在波束的切换时产生规定的延迟而实施各种处理。
(无线通信方法)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为了决定适当的波束而使用各个波束的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该参考信号也可以称为波束形成用RS、波束成型RS(BFRS)、波束固有RS等。在本说明书中,由于对下行链路通信用的波束形成进行说明,因此仅将下行链路的波束形成用RS表示为“波束形成用RS”。
<BS的发送波束扫描>
图3是波束形成用RS涉及的发送波束扫描的概念说明图。图3A表示了与多个波束形成用RS对应的各BS发送波束的一例。图3B表示了与图3A对应的波束形成用RS的时间资源的一例。图3中,BS对不同的时间的波束形成用RS应用不同的发送波束成型。
图3表示了随时间移动,BS从TB#1到TB#4扫描(sweep)(scan)发送波束的例子。像这样,通过设为以在时间上正交的无线资源而发送波束形成用RS的结构,从而即使在使用模拟BF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发送波束形成用RS。
另一方面,UE使用各波束形成用RS来测量接收质量,并将全部或者一部分测量结果(measurement report)报告给BS。在这里,进行测量/报告的接收质量例如也可以是长周期的接收质量(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等)、或短周期的接收质量(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等),但并不限制于此。
此外,BS基于报告的各波束形成用RS的接收质量来决定对于UE的适当的波束,并且能够用于之后与该UE的通信中。
BS能够通过高层信令(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广播信息(主信息块(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SIB:SystemInformation Block)等)、物理层信令(例如,DCI)或者这些的的组合来通知与UE应分别进行测量以及/或者报告的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信息。例如,与该RS的数量、发送定时(接收定时)、发送周期(测量周期)、发送时间长度(各周期中的RS的发送持续时间)、无线资源(例如,频率以及/或者时间资源)的至少一个有关的信息可以作为与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信息而通知(设定)给UE。发送定时等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位图而通知。
此外,BS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物理层信令或者这些的组合,将根据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结果而决定的、与BS发送波束有关的信息通知给UE。与发送波束有关的信息可以是用于特定波束的波束索引(波束控制标号)。接收了该信息的UE能够基于该信息来判断在之后的通信中BS所使用的发送波束。
图4是表示波束形成用RS的发送模式的一例的图。图4A表示各波束形成用RS在相同的周期(例如,40ms)被发送的例子。通过在相同的周期发送各RS,从而能够使UE接收各波束的机会为均等。
图4表示了在时间上连续地发送不同的波束形成用RS的例子。这样一来,由于能够使UE接收波束形成用RS的定时大致相同,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并且能够实现UE的电池消耗的节省。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时间上分散地发送波束形成用RS(未图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缩短UE测量任一波束形成用RS的周期,因此即使在高速移动中,通过任一波束进行通信也变得容易。
对于每个波束形成用RS,也可以分别改变发送定时或发送周期。例如,在各波束的宽度不同的情况下,优选分别改变各波束的宽度。图4B表示了与TB#1以及#2对应的RS以第1周期(例如,40ms)被发送、与TB#3以及#4对应的RS以第2周期(例如,80ms)被发送的例子。
例如,通过延长使用波束X进行通信的UE接下来利用的可能性低的波束Z(Z≠X)的波束形成用RS的发送周期(测量周期),从而能够抑制对于波束控制的不良影响,并且能够减少RS发送涉及的开销或UE的测量负担。
此外,多个波束形成用RS也可以同时发送,也可以设定同时发送的发送定时或发送周期。图5是表示波束形成用RS的发送模式的其它的一例的图。图5表示与TB#1以及#4对应的RS以规定的周期(例如,40ms)被同时发送,且在时间上相邻,与TB#2以及#3对应的RS被同时发送的例子。
在BS应用数字BF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通过不同的波束同时发送多个波束形成用RS,因此通过这样能够减少开销。
图6是扫描BS的发送波束情况下的问题点与对策的说明图。如图6A所示,在同时扫描(sweep)BS的发送波束以及UE的接收波束的双方的情况下,能够考虑为发送波束与接收波束始终朝向不同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在UE中不能进行接收质量的测量,并且导致不能进行适当的BS的发送波束的判断。
因此,如图6B所示,UE优选在进行对于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的期间,不切换自身的接收波束。也就是说,UE在相同的接收波束中进行不同的发送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UE也可以在下一个周期切换到其它的接收波束而进行测量。此外,每当向BS报告测量结果时,UE也可以切换到其它的接收波束而进行测量。
由UE进行的、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结果的报告也可以包含对于被设定的全部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结果,也可以仅包含一部分测量结果。通过报告全部的测量结果,BS从而能够识别多数发送波束的质量,并且能够决定更适当的波束。
另一方面,通过仅报告一部分的测量结果,从而能够减少反馈涉及的开销。在这里,可以设作为反馈对象的一部分的测量结果为以下的任一或者组合的测量结果(接收质量):(1)从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结果好的一方按顺序选择了所决定的个数(例如,n个)的测量结果、(2)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测量结果、(3)对于由BS指定的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结果。
在上述(1)或(2)的情况下,UE将用于确定与各测量结果对应的波束形成用RS的信息包含在报告中。在上述(3)的情况下,BS例如通过DCI等将用于确定应报告测量结果的波束形成用RS的信息通知给UE。用于确定这些波束形成用RS的信息可以是用于确定波束的波束索引(波束控制标号)、发送波束的子帧索引、码元索引等的至少一个。另外,用于决定反馈对象的、上述个数或规定的阈值例如也可以通过RRC信令而设定。
此外,UE也可以将与测量结果对应的发送波束以及/或者接收波束有关的信息包含在报告中。与这些波束有关的信息可以是波束索引、子帧索引、码元索引等的至少一个。
<UE的接收波束扫描>
图7是波束形成用RS涉及的接收波束扫描的概念说明图。图7A表示了对于来自BS的规定的波束形成用RS尝试进行接收的多个接收波束的一例。图7B表示了与图7A对应的波束形成用RS的时间资源的一例。在图7中,BS在规定的期间内对不同的时间的波束形成用RS应用相同的发送波束成型。
图7表示了随时间移动,UE从RB#1到RB#4扫描(sweep)接收波束的例子。UE使用各波束形成用RS来测量接收质量,并向BS报告全部或者一部分测量结果。
此外,BS基于报告的各波束形成用RS的接收质量来控制之后与该UE进行的通信。
波束形成用RS的设定或结构与发送波束扫描相关联且如上所述。
图8是在扫描UE的接收波束的情况下的问题点和对策的说明图。如图8A所示,在同时扫描(sweep)BS的发送波束和UE的接收波束双方的情况下,如图6A所示,有可能不能进行适当的BS的发送波束的判断。
因此,如图8B所示,BS优选在UE进行对于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的期间不切换发送波束。也就是说,UE在不同的接收波束中对相同的发送波束形成用RS进行测量。BS也可以在下一个周期切换到其它的发送波束而发送波束形成用RS。此外,每当从UE接收测量结果时,BS也可以切换到其它的发送波束而发送波束形成用RS。
<BS以及UE的恰当的波束扫描>
以上,分别探讨了BS的发送波束扫描、以及UE的接收波束扫描。本发明的发明人们鉴于这些探讨结果,得出了有效对BS的发送波束以及UE的接收波束双方进行扫描并决定适当的波束的方法。
具体地,在波束形成用RS通过多个不同的发送波束而发送的第1期间集内,UE形成单一的接收波束来实施该RS的测量。换言之,在UE形成单一的接收波束的第1期间集内,BS切换并形成多个不同的发送波束,并在各自中发送波束形成用RS。与第1期间集有关的测量结果能够恰当地利用于决定BS的发送波束。
此外,在波束形成用RS通过单一的发送波束而发送的第2期间集内,UE切换并形成多个不同的接收波束来实施该RS的测量。换言之,在UE切换并形成多个不同的接收波束的第2期间集内,BS形成单一的发送波束,并在各自中发送波束形成用RS。与第2期间集有关的测量结果能够恰当地利用于决定UE的接收波束。
在这里,各期间集可以由分别连续的时间资源构成,也可以由离散的时间资源构成。期间集也可以称为时间资源集、子帧集、码元集等。
图9是表示BS以及UE的恰当的波束扫描的一例的图。图9A表示在波束形成用RS的各发送周期,BS扫描(sweep)波束,UE固定波束的情况时的例子。图9B表示在波束形成用RS的各发送周期,BS固定波束,UE扫描波束的情况的例子。
在图9A中,在某个发送周期的规定期间内,BS一边切换发送波束一边发送不同的波束形成用RS。另一方面,在该期间内,UE在相同的接收波束中测量不同的波束形成用RS。
在这种情况下,第1期间集相当于各周期内的波束形成用RS的发送持续时间(例如,图9A中形成TB#1-TB#4的持续时间),第2期间集相当于多个周期中发送相同波束形成用RS的时间的集(例如,图9A中形成TB#1的多个时间)。
也就是说,由于BS在各周期内发送不同的波束形成用RS(不同的发送波束),因此这些RS的测量结果对BS的发送波束的决定有用。此外,由于UE在各周期内的相对相同的定时,使用不同的接收波束来测量相同的波束形成用RS,因此这些RS的测量结果对UE的接收波束的决定有用。
此外,在图9B中,在某个发送周期的规定期间内,BS发送相同的发送波束(相同的波束形成用RS)。另一方面,在该期间内,UE一边切换接收波束一边测量相同的波束形成用RS。
在这种情况下,第1期间集相当于在多个周期中的、各周期的相对相同的时间的集(例如,图9A中形成RB#1的多个时间),第2期间集相当于各周期内的波束形成用RS的发送持续时间(例如,图9A中形成RB#1-RB#4的持续时间)。
也就是说,由于BS在各周期内的相对相同的定时,发送不同的波束形成用RS(不同的发送波束),因此这些RS的测量结果对BS的发送波束的决定有用。此外,由于UE在各周期内使用不同的接收波束来测量相同的波束形成用RS,因此这些RS的测量结果对UE的接收波束的决定有用。
因此,图9的任一波束扫描都能够在短时间内扫描BS以及UE的波束。
另外,UE的接收波束只要能够由UE决定并使用即可,对于UE使用哪个接收波束,BS不掌握也没有问题。因此,在不同的接收波束中对相同的波束形成用RS进行测量的情况下,不需要报告与多个接收波束对应的测量结果,仅报告测量的质量为最高的接收波束中的测量结果就足够了。
因此,作为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结果的报告,UE也可以发送不同的波束形成用RS中测量的结果(全部或者一部分)。但是,在一次报告多个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结果的情况下,期望该测量在相同的接收波束中进行。
因此,关于各波束形成用RS,BS也可以设定与UE接收该波束形成用RS的接收波束有关的信息。例如,与接收波束有关的信息可以包含接收波束的索引、使用该接收波束的周期或定时等。
例如,图9A的波束分配相当于设定了在相同的接收波束中对连续的四个不同的波束形成用RS进行接收的情况。图9B的波束分配相当于设定了在不同的接收波束中对连续的四个相同的波束形成用RS进行接收的情况。BS能够通过高层信令、物理层信令或者这些组合来向UE通知与接收波束有关的信息。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基于在下行链路发送的波束形成用RS,在BS以及UE双方形成适当的发送接收波束。
<发送波束形成用RS的时间资源>
关于发送波束形成用RS的时间资源,使用图10-12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在固定的DL子帧(Fixed DL subframes)中发送波束形成用RS的一例。图10的无线子帧结构为LTERel.13之后探讨的、所谓的精简无线帧(lean radio frame)。在使用精简无线帧的系统中,能够将信号在短时间内集中发送,并能够在无应发送接收的数据时不进行通信。
在使用精简无线帧的载波(也可以称为精简载波)中,以规定的周期分配固定的DL子帧。在该DL子帧中,支持使用了低开销的信号的发现(检测)以及/或者移动性控制。
在图10中,固定的DL子帧的周期例如为5ms以上。该固定的DL子帧(以及/或者该周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而设定,也可以预先规定而不通过信令。另外,除固定的DL子帧以外,动态或者半动态地进行无线资源分配,并实施信号的发送以及/或者接收。
此外,为了使短时间内的发送接收变为可能,优选设子帧(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长度比现有的LTE的子帧长度短的TTI(缩短TTI)的结构,在图10中例示了例如0.1-0.25ms。另外,上述的周期或子帧长度不限制于图10的例子。
在图10的例子中,在固定的DL子帧中,由于UE可靠地进行接收处理,因此通过在固定的DL子帧中发送波束形成用RS,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波束扫描。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在固定的DL子帧中发送波束形成用RS、或与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信息可以通过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而设定。
图11是表示在任意的子帧中发送波束形成用RS的一例的图。图11A表示UE在规定的子帧中测量波束形成用RS,在下一个子帧中发送对应的测量报告(波束测量报告)的例子。图11B表示UE在规定的子帧中测量波束形成用RS,在两个后的子帧中发送对应的测量报告的例子。
在图11中,UE通过任意的下行控制信道(例如,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中包含的下行控制信息(DCI)获取波束形成用RS的调度信息(与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信息)。波束形成用RS在由该DCI指定的无线资源中发送。例如,波束形成用RS可以在与接收该DCI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发送,也可以在不同的子帧中发送。
此外,在图11中,测量报告发送的调度也通过下行控制信道中包含的DCI而进行。测量报告可以在与接收该DCI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发送,也可以在不同的子帧中发送。
另外,可以设为如下结构:UE在相同的子帧中进行DCI的接收、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以及对应的测量报告的发送的全部。
图12是表示波束形成用RS的发送时间长度(BS的发送波束的持续时间)的一例的图。图12与图3B同样表示了由BS扫描(sweep)的波束形成用RS的时间资源的一例。另外,图12A-12C各自横轴尺度不同。
如图12A所示,在不同的波束形成用RS(BS的发送波束)也可以在多个子帧中发送。此外,如图12B所示,不同的波束形成用RS也可以在相同的子帧的不同的多个码元中发送。此外,如图12C所示,也可以将相同的子帧的相同的码元的发送时间区间分割成多个,在各个分割期间发送不同的波束形成用RS。
另外,码元的期间可以用例如OFDM(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Single 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元单位来表示,也可以通过规定的带宽的倒数(即,采样长度)单位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其它的单位来表示。
此外,如图7B所示,即使在BS在规定的期间通过固定的发送波束来发送波束形成用RS的情况下,与图12同样,能够使用各式各样的发送时间长度。此外,UE形成接收波束的单位时间也可以与波束形成用RS的发送时间长度相同,也可以是子帧、码元、码元的一部分。
<变形例>
另外,波束形成用RS也可以是CSI测量用的RS(例如,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下行链路测量用参考信号(DL-SRS:Downlink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也可以是另外定义的RS。
UE可以将与自身能形成的模拟波束的个数相当的信息(能确定模拟波束的个数的信息)作为终端能力信息(UE capability)而预先发送给网络侧(例如,BS)。该能力信息可以是模拟波束的个数、BS通过规定的波束而发送的波束形成用RS的期望反复次数,具有的移相器的数量等。
BS若从UE接收上述能力信息,则能够决定对于该UE的波束形成用RS的结构,通知与该UE应进行测量以及/或者报告的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信息,或进行波束形成用RS的调度而向UE通知调度信息。此外,BS也可以进行控制,以使对发来了上述能力信息的UE进行上述的无线通信方法涉及的波束扫描。
在具有使用多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的载波聚合(CA)、或双重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等的功能的情况下,UE能够将上述信息作为全部的CC中公共的各UE的信息(Per-UE information)而通知。由于基于RF而形成的波束在不同的CC中也相同,因此能够在所有的CC中作为相同波束来处理。另外,在兼容将来的CA或CC(5G中的CA或CC)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UE能够将与自身能形成的面向下行链路的模拟波束(接收波束)的个数相当的信息、和与自身能形成的面向上行链路的模拟波束(发送波束)的个数相当的信息分别作为不同的能力信息而报告。在这种情况下,BS侧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上下行链路各自中可达成终端BF,并且适当地设定波束形成用RS。
此外,在接收以及测量了波束形成用RS后,UE可以将与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测量结果包含在CSI报告的一部分中并在上行控制链路(UL-CCH:Uplink Control Channel)中发送,也可以将测量结果包含在测量报告的一部分中并在上行共享信道(UL-SCH:UplinkShared Channel)中发送。
(无线通信系统)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本发明的上述各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任意一个或者其组合来进行通信。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能够应用将以LTE系统的系统带宽(例如,20MHz)作为1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设成一个整体的载波聚合(CA)以及/或者双重连接(DC)。
另外,无线通信系统1可以被称为LTE(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LTE-B(LTE-Beyond)、SUPER 3G、IMT-Advanced、4G(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th generation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th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 system))、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New-RAT(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等,或者也可以被称为实现这些的系统。
图13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无线基站11和无线基站12(12a-12c)。其中无线基站11形成覆盖范围比较广的宏小区C1,无线基站12配置在宏小区C1内,形成比宏小区C1更窄的小型小区C2。此外,在宏小区C1以及各小型小区C2中配置有用户终端20。
用户终端20能够与无线基站11以及无线基站12双方进行连接。设想用户终端20通过CA或者DC同时使用宏小区C1以及小型小区C2。此外,用户终端20可以利用多个小区(CC)(例如,5个以下的CC、6个以上的CC)来应用CA或者DC。
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1之间能够在相对低的频带(例如,2GHz)中使用带宽窄的载波(被称为现有载波、Legacy carrier等)来进行通信。另一方面,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2之间在相对高的频带(例如,3.5GHz、5GHz等)中可以使用带宽宽的载波,也可以使用和与无线基站11之间相同的载波。另外,各无线基站所利用的频带的结构不限制于此。
无线基站11与无线基站12之间(或者2个无线基站12之间)能够设为建立有线连接(例如,遵照了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纤、X2接口等)或者无线连接。
无线基站11以及各无线基站12分别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并经由上位站装置30与核心网络40连接。另外,上位站装置30例如包括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不限定于此。此外,各无线基站12可以经由无线基站11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
另外,无线基站11是具有相对较广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称作宏基站、汇聚节点、eNB(eNodeB)、发送接收点等。此外,无线基站12是具有局部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称作小型基站、微型基站、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HeNB(Home eNodeB)、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发送接收点等。以下,在不区分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情况下,统称为无线基站10。
各用户终端20是支持LTE、LTE-A等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不仅仅是移动通信终端(移动台),也可以包括固定通信终端(固定台)。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下行链路中应用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上行链路中应用了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频带(子载波),将数据映射到各子载波来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案。SD-FDMA是对各终端,将系统带宽分割成由1个或者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带域,且多个终端通过使用互不相同的带域从而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另外,上行以及下行的无线接入方式不限制于它们的组合,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无线接入方式。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利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被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广播信道(PBCH: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下行L1/L2控制信道等。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此外,通过PBCH传输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
下行L1/L2控制信道包括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Channel))、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等。通过PDCCH传输包含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等。通过PCFICH传输PDCCH中利用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传输对于PUSCH的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的送达确认信息(例如,也称为重发控制信息、HARQ-ACK、ACK/NACK等)。EPDCCH与PDSCH(下行共享数据信道)被频分复用,与PDCCH同样被用于DCI等的传输。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随机接入信道(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等。通过PU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此外,通过PUCCH传输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CQI:信道质量指示符)、送达确认信息等。通过PRACH传输用于建立与小区的连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参考信号,传输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Channel 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定位参考信号(PRS: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等。此外,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参考信号,传输测量用参考信号(S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Signal))、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等。另外,DMRS也可以被称为用户终端特定参考信号(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此外,被传输的参考信号不限制于这些。
(无线基站)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无线基站10具有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和传输路径接口106。另外,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被构成为分别包括一个以上即可。
就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发送到用户终端20的用户数据而言,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关于用户数据,进行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联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等的发送处理而被转发到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关于下行控制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发送处理而被转发到发送接收单元103。
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各天线被预编码并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成无线频带并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103被进行了频率变换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被放大,并从发送接收天线101被发送。发送接收单元103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发射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来构成。另外,发送接收单元103可以被构成为一体的发送接收单元,也可以由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来构成。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信号,在发送接收天线101中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被放大。发送接收单元103接收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被放大的上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1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于被输入的上行信号所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高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DFT:Inverse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以及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被转发到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或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或无线资源的管理。
传输路径接口106经由规定的接口与上位站装置30对信号进行发送接收。此外,传输路径接口106可以经由基站间的接口(例如,遵照了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的光纤、X2接口)与其它的无线基站10对信号进行发送接收(回程链路)。
另外,发送接收单元103也可以还包括实施模拟波束成型的模拟波束成型单元。模拟波束成型单元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模拟波束成型电路、(例如,移相器、移相电路)或者模拟波束成型装置(例如,移相器)来构成。此外,发送接收天线101例如能够由阵列天线构成。
发送接收单元103使用发送波束对用户终端20发送波束形成用RS。此外,发送接收单元103也可以对用户终端20发送与应测量以及/或者报告的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信息。
发送接收单元103也可以从用户终端20接收包含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结果的反馈信息。此外,发送接收单元103也可以从用户终端20接收与能形成的模拟波束的数量相当的终端能力信息。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15中,主要表示了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无线基站1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必要的其它的功能块。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至少具有控制单元(调度器)3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映射单元3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和测量单元305。另外,这些结构可以包含在无线基站10中,也可以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结构包含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
控制单元(调度器)301实施无线基站10整体的控制。控制单元301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来构成。
控制单元301例如控制由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进行的信号的生成、或由映射单元303进行的信号的分配。此外,控制单元301控制由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进行的信号的接收处理、或由测量单元305进行的信号的测量。
控制单元301对系统信息、通过PDSCH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在PDCCH以及/或者EPDCCH中传输的下行控制信号的调度(例如,资源分配)进行控制。此外,控制单元103基于判定了对于上行数据信号是否需要重发控制的结果等来控制下行控制信号(例如,送达确认信息等)或下行数据信号的生成。此外,控制单元301进行同步信号(例如,PSS(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副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Signal)))或CRS、CSI-RS、DMRS等的下行参考信号的调度的控制。
此外,控制单元301对通过PUSCH发送的上行数据信号、通过PUCCH以及/或者PUSCH发送的上行控制信号(例如,送达确认信息)、通过PRACH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或上行参考信号等的调度进行控制。
控制单元301进行控制,以使使用基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的数字BF(例如,预编码)以及/或者基于发送接收单元103的模拟BF(例如,相位旋转)来形成发送波束以及/或者接收波束。
例如,控制单元301进行控制,以使通过在时间上正交的无线资源,形成各不相同的发送波束来发送波束形成用RS。具体地,控制单元301控制发送波束的形成,以使用户终端20通过在规定的期间集内形成的接收波束而接收至少一个波束形成用RS。
具体地,控制单元301进行控制,以使在第1期间集内通过不同的发送波束来发送波束形成用RS。此外,控制单元301进行控制,以使在第2期间集内通过单一的(相同的)发送波束来发送波束形成用RS。控制单元301也可以对这两种控制都实施。
此外,控制单元301进行控制,以使对于规定的用户终端20,生成用于发送波束以及/或者接收波束形成的控制的、与应测量以及/或者报告的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信息并发送。生成与该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信息,以使该规定的用户终端20通过在规定的期间集内形成的接收波束而接收至少一个波束形成用RS。
例如,控制单元301可以将用于在第1期间集内切换并形成多个不同的接收波束的信息包含在与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信息中。控制单元301也可以将用于在第2期间集内形成单一的(相同的)接收波束的信息包含在与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信息中。
此外,控制单元301可以基于从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获取的、与能形成的模拟波束的数量相当的终端能力信息,控制规定的用户终端20的波束形成用RS的发送。
控制单元301也可以基于从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获取的、与从用户终端20报告的波束形成用RS的接收质量有关的反馈信息,决定对于该规定的用户终端20的发送波束以及/或者接收波束,并用于与该规定的用户终端20的通信。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生成下行信号(下行控制信号、下行数据信号、下行参考信号等),并输出到映射单元303。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者信号生成装置而构成。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例如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生成用于通知下行信号的分配信息的DL分配(DL Assignment)以及通知上行信号的分配信息的UL许可(ULGrant)。此外,依照基于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Information)等而决定的编码率、调制方案等,对下行数据信号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处理。
映射单元3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将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中生成的下行信号映射到规定的无线资源并输出到发送接收单元103。映射单元303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者映射装置而构成。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对从发送接收单元103被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在这里,接收信号例如是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上行信号(上行控制信号、上行数据信号、上行参考信号等)。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构成。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将通过接收处理而被解码的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301。例如,在接收了包含HARQ-ACK的PUCCH的情况下,将HARQ-ACK输出到控制单元301。此外,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将接收信号、或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输出到测量单元305。
测量单元305实施与接收到的信号有关的测量。测量单元305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测量器、测量电路或者测量装置而构成。
测量单元305例如可以对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功率(例如,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接收质量(例如,RSRQ(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SINR(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plus Noise Ratio)或信道状态等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可以被输出到控制单元301。
(用户终端)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用户终端20具有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和应用单元205。另外,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203构成为分别至少包括一个以上即可。
在发送接收天线2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202被放大。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在放大器单元202中被放大后的下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2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成基带信号,并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发射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而构成。另外,发送接收单元203可以被构成为一体的发送接收单元,也可以由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构成。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对被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FFT处理、或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到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下行链路的数据中的广播信息也被转发到应用单元205。
另一方面,就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而言,从应用单元205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预编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IFFT处理等,并被转发到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被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成无线频带并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203中被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202中被放大,并从发送接收天线201发送。
另外,发送接收单元203也可以还包括实施模拟波束成型的模拟波束成型单元。模拟波束成型单元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模拟波束成型电路(例如,移相器、移相电路)或者模拟波束成型装置(例如,移相器)来构成。此外,发送接收天线201能够由例如阵列天线来构成。
发送接收单元203使用接收波束从无线基站10接收波束形成用RS。此外,发送接收单元203也可以从无线基站10接收与应测量以及/或者报告的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信息。
发送接收单元203也可以对无线基站10发送包含波束形成用RS的测量结果的反馈信息。此外,发送接收单元203也可以对无线基站10发送与能形成的模拟波束的数量相当的终端能力信息。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17中,主要表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用户终端2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要的其它的功能块。
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至少具有控制单元4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映射单元4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和测量单元405。另外,这些结构可以包含在用户终端20中,也可以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结构包含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
控制单元401实施用户终端20整体的控制。控制单元401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构成。
控制单元401例如控制由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进行的信号的生成、或由映射单元403进行的信号的分配。此外,控制单元401控制由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进行的信号的接收处理、或由测量单元405进行的信号的测量。
控制单元401从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获取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在PDCCH/EPDCCH中发送的信号)以及下行数据信号(在PDSCH中发送的信号)。控制单元401基于下行控制信号或判定是否需要对于下行数据信号的重发控制的结果等来控制上行控制信号(例如,送达确认信息等)或上行数据信号的生成。
控制单元401进行控制,以使使用基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的数字BF(例如,预编码)以及/或者基于发送接收单元203的模拟BF(例如,相位旋转)来形成发送波束以及/或者接收波束。
在这里,控制单元401可以进行控制,以使基于从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获取的、与应测量以及/或者报告的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信息,形成发送波束以及/或者接收波束。例如,控制单元401控制接收波束的形成,以使基于与波束形成用RS有关的信息,通过在时间上正交的无线资源,针对通过各不相同的发送波束而发送的波束形成用RS,在规定的期间集内至少能够接收一个。
具体地,控制单元401进行控制,以使在波束形成用RS通过不同的发送波束而发送的第1期间集内,形成单一的接收波束。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进行控制,以使在波束形成用RS通过单一的发送波束而发送的第2期间集内,切换并形成多个不同的接收波束。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对这两种控制都实施。
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进行控制,以使将与能形成的模拟波束的数量相当的终端能力信息发送给无线基站10。
控制单元401进行控制,以使根据从测量单元405获取的与各接收波束对应的测量结果,生成要发送给无线基站10的报告(反馈信息)。控制单元401可以生成该反馈信息,使其仅包含与多个接收波束对应的测量结果中的测量的质量为最大的接收波束中的测量结果,也可以发送在不同的波束形成用RS中测量的结果的全部或者一部分。
此外,在从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获取了从无线基站10通知的各种信息的情况下,控制单元401可以基于该信息来更新用于控制的参数。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生成上行信号(上行控制信息、上行数据信号、上行参考信号等),从而输出到映射单元403。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者信号生成装置构成。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例如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生成与送达确认信息或信道状态信息(CSI)有关的上行控制信号。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生成上行数据信号。例如,在从无线基站10通知的下行控制信号中包含UL许可(UL Grant)的情况下,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被控制单元401指示生成上行数据信号。
映射单元4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3的指令,将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中生成的上行信号映射到无线资源,从而输出到发送接收单元203。映射单元403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者映射装置构成。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对于从发送接收单元203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在这里,接收信号例如是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信号(下行控制信号、下行数据信号、下行参考信号等)。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构成。此外,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构成本发明涉及的接收单元。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将通过接收处理而解码的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401。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将例如广播信息、系统信息、RRC信令、DCI等输出到控制单元401。此外,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将接收信号、或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输出到测量单元405。
测量单元405实施与接收到的信号有关的测量。例如,测量单元405使用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波束形成用RS来实施测量。测量单元405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测量器、测量电路或者测量装置构成。
测量单元405可以对例如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功率(例如,RSRP)、接收质量(例如,RSRQ、接收SINR)或信道状态等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可以被输出到控制单元401。
(硬件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框图表示了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部分)可以通过硬件以及/或者软件的任意的组合来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不会被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在物理上结合的一个装置来实现,也可以将在物理上分离的2个以上的装置通过有线或者无线连接起来,并由这些多个装置来实现。
例如,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用户终端等可以作为进行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处理的计算机来发挥作用。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上述的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可以被构成为在物理上包含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储存器1003、通信装置1004、输入装置1005、输出装置1006、总线1007等的计算机装置。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装置”这样的语句能够改读成电路、设备、单元等。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的硬件结构可以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图中所示的各装置,也可以不包含一部分装置。
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中的各功能通过在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等的硬件上读取规定的软件(程序),处理器1001进行运算,并控制通信装置1004中的通信、存储器1002以及储存器1003中的数据的读出以及/或者写入来实现。
处理器1001例如使操作系统得以操作来控制计算机整体。处理器1001可以由包含与周边装置之间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ProcessingUnit)而构成。例如,上述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204)、呼叫处理单元105等可以通过处理器1001来实现。
此外,处理器1001将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或数据从储存器1003以及/或者通信装置1004读出到存储器1002,并依照这些来执行各种处理。作为程序,使用使计算机执行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序。例如,用户终端20的控制单元401可以通过被储存在存储器1002中并在处理器1001中操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其它的功能块也可以同样地实现。
存储器1002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EPROM(可擦写可编程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EPROM(电可擦写可编程ROM(Electrically EPROM))、RAM(随机接入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其它的适当的存储介质的至少一个而构成。存储器1002也可以称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存储器1002能够保存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可执行的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储存器1003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软盘、软磁盘(注册商标)、光磁盘(例如,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OM))等、数字多功能盘、蓝光(注册商标)盘)、可移动磁盘、硬盘驱动器、智能存储卡、快闪记忆体、(例如,卡、棒、钥匙驱动器)、磁条、数据库、服务器、其它的适当的存储介质的至少一个而构成。储存器1003也可以称为辅助存储装置。
通信装置1004是用于经由有线以及/或者无线网络而进行计算机间的通信的硬件(发送接收设备),例如可以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例如,上述的发送接收天线101(201)、放大器单元102(202)、发送接收单元103(203)、传输路径接口106等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4实现。
输入装置1005是受理来自外部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装置1006是实施向外部的输出的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等)。另外,输入装置1005以及输出装置1006也可以是成为一体的结构(例如,触摸屏)。
此外,处理器1001或存储器1002等的各装置通过用于对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1007而连接。总线1007可以被构成为单个总线,也可以被构成为装置之间不同的总线。
此外,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可以构成为包括: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的硬件,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通过该硬件来实现。例如,处理器1001可以通过这些硬件的至少一个来实现。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术语以及/或者对于本说明书的理解所需要的术语可以置换成具有相同的或者类似的含义的术语。例如,信道以及/或者码元可以是信号(信令)。此外,信号也可以是消息。此外,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也可以称为小区、频率载波、载波频率等。
此外,无线帧可以由时域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期间(帧)而构成。构成无线帧的该一个或者多个各期间(帧)可以称为子帧。进一步地,子帧可以由时域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时隙构成。进一步地,时隙可以由时域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码元(OFDM码元、SC-FDMA码元等)构成。
无线帧、子帧、时隙以及码元任意一个都表示传输信号时的时间单位。无线帧、子帧、时隙以及码元也可以使用分别对应的其它的名称。例如,一个子帧可以称为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多个连续的子帧也可以称为TTI,一个时隙也可以称为TTI。也就是说,子帧或TTI可以是现有的LTE中的子帧(1ms),也可以是比1ms短的期间(例如1-13码元),也可以是比1ms长的期间。
在这里,TTI例如是指在无线通信中的调度的最小时间单位。例如,在LTE系统中进行如下的调度:无线基站将无线资源(各用户终端中能够使用的频率带宽或发送功率等)以TTI单位分配给各用户终端。另外,TTI的定义不限制于此。TTI可以是被信道编码的数据分组(传输块)的发送时间单位,也可以是调度或链路自适应等的处理单位。
具有1ms的时间长度的TTI可以称为通常TTI(LTE Rel.8-12中的TTI)、标准TTI、长TTI、通常子帧、标准子帧、或者长子帧等。比通常TTI短的TTI可以称为缩短TTI、短TTI、缩短子帧、或者短子帧等。
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是时域以及频域的资源分配单位,在频域中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连续的副载波(子载波(subcarrier))。此外,RB在时域中也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码元,也可以是一个时隙、一个子帧或者一个TTI的长度。一个TTI、一个子帧可以分别由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块构成。另外,RB可以称为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 RB)、PRB对、RB对等。
此外,资源块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而构成。例如,一个RE可以是一个子载波以及一个码元的无线资源域。
另外,上述的无线帧、子帧、时隙以及码元等的结构仅仅是例示。例如,无线帧包含的子帧的数、子帧包含的时隙数、时隙包含的码元以及RB数、RB包含的子载波数、以及TTI内的码元数、码元长度、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长度等的结构能够进行各式各样的改变。
此外,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参数等可以通过绝对值来表示,也可以通过相对于规定的值的相对值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对应的其它的信息来表示。例如,无线资源也可以通过规定的索引来指示。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信号等可以使用各式各样不同的技术的任意一个来表示。例如,上述的说明整体中可以提及到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比特、码元、码片等可以通过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者磁性粒子、光场或者光子、或者这些的任意组合来表示。
此外,软件、命令、信息等可以通过传输介质来发送接收。例如,在使用有线技术(同轴电缆、光缆、双绞线以及数字订户线路(DSL)等)以及/或者无线技术(红外线、微波等)将软件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它的远程源发送的情况下,这些有线技术以及/或者无线技术包含于传输介质的定义内。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系统”以及“网络”这样的术语被互换使用。
基站能够容纳一个或多个(例如,3个)小区(也称为扇区)。在基站容纳多个小区的情况下,基站的覆盖范围整体能够划分为多个更小的区域,每个更小的区域也能够通过基站子系统(例如,屋内用的小型基站(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而提供通信服务。“小区”或者“扇区”这样的术语是指在该覆盖范围内进行通信服务的基站以及/或者基站子系统的覆盖范围区域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在本说明书中,“基站(BS:Base Station)”、“无线基站”、“eNB”、“小区”、“扇区”、“小区组”、“载波”以及“分量载波”这样的术语能被互换使用。基站也存在被称为固定站(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接入点(access point)、发送点、接收点、毫微微小区、小型小区等的术语的情况。
在本说明书中,“移动台(MS:Mobile Station)”、“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以及“终端”这样的术语能被互换使用。基站也存在被称为固定站(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接入点(access point)、发送点、接收点、毫微微小区、小型小区等的术语的情况。
移动台也存在被所述领域技术人员称为订户站、移动单元、订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订户站、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机、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客户端或者几个其它的适当的术语的情况。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无线基站可以换读成用户终端。例如,在将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置换成多个用户终端之间(D2D:设备对设备(Device-to Device))的通信的结构中,可以应用本发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终端20可以具有上述的无线基站10所具有的功能。此外,“上行”或“下行”等的语言可以换读成“侧”。例如,上行信道可以换读成侧信道。
同样地,本说明书中的用户终端可以换读成无线基站。在这种情况下,无线基站10可以具有上述的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功能。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起来使用,也可以随着执行而切换使用。此外,规定的信息的通知(例如“是X”的通知)不限于显式进行,也可以隐式地(例如,通过不进行该规定的信息的通知)而进行。
信息的通知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法来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下行控制信息(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上行控制信息(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高层信令(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Resource Control)信令、广播信息(主信息块(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媒体访问控制(MAC:MediumAccess Control)信令)、其它的信号或者这些的组合来实施。
此外,RRC信令可以称为RRC消息,也可以是例如RRC连接设置(RRCConnectionSetup)消息、RRC连接重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等。此外,MAC信令例如可以通过MAC控制元件(MAC CE(Control Element))来通知。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应用到下述系统中:利用了LTE(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LTE-B(LTE-Beyond)、SUPER 3G、IMT-Advanced、4G(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FRA(未来无线接入)、New-RAT(无线接入技术)、GSM(注册商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CDMA2000、UMB(超移动宽带)、IEEE 802.11(Wi-Fi(注册商标))、IEEE 802.16(Wi MAX(注册商标))、IEEE 802.20、UWB(超宽带)、Bluetooth(注册商标)、其它的适当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系统以及/或者基于这些系统被增强的下一代系统。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时序、流程图等若无矛盾也可以替换顺序。例如,关于本说明书中已说明的方法,虽然按照例示的顺序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步骤的要素,但不限定于已提出的特定的顺序。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所述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起来使用。本发明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而规定的本发明的宗旨以及范围并且能够作为修正以及改变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记载是以举例说明为目的,对于本发明来说,不具有任何限制性质的含义。
本申请基于2016年3月25日申请的特愿2016-061783。该内容全部预先包含于此。

Claims (9)

1.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通过在时间上正交的无线资源,针对通过各不相同的发送波束而发送的参考信号,形成接收波束而接收;
测量单元,基于所述参考信号实施测量;以及
控制单元,控制接收波束的形成,以使在规定的期间集内接收至少一个所述参考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在所述参考信号通过多个不同的发送波束而发送的第1期间集内,形成单一的接收波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在所述参考信号通过单一的发送波束而发送的第2期间集内,切换形成多个不同的接收波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发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通过模拟波束成型而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在多个接收波束中实施了所述测量的情况下,发送包含所测量的最高的接收质量、且与特定的接收波束有关的所述测量结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在固定的下行链路子帧或下行控制信息所调度的无线资源中接收所述参考信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发送与能形成的模拟波束的个数相当的终端能力信息,
该终端能力信息被用于控制发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
8.一种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通过在时间上正交的无线资源,形成各不相同的发送波束而向用户终端发送参考信号;
控制单元,控制发送波束的形成,以使所述用户终端通过在规定的期间集内形成的接收波束而接收至少一个所述参考信号。
9.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在时间上正交的无线资源,针对通过各不相同的发送波束而发送的参考信号,形成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步骤;
基于所述参考信号而实施测量的步骤;以及
控制接收波束的形成,以使在规定的期间集内接收至少一个所述参考信号的步骤。
CN201780019981.6A 2016-03-25 2017-03-22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88863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1783 2016-03-25
JP2016-061783 2016-03-25
PCT/JP2017/011386 WO2017164220A1 (ja) 2016-03-25 2017-03-22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6398A true CN108886398A (zh) 2018-11-23
CN108886398B CN108886398B (zh) 2022-04-26

Family

ID=59899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9981.6A Active CN108886398B (zh) 2016-03-25 2017-03-22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32114B2 (zh)
EP (2) EP4087155A1 (zh)
JP (1) JP7107834B2 (zh)
CN (1) CN108886398B (zh)
WO (1) WO2017164220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8023A (zh) * 2018-12-04 2020-06-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11586736A (zh) * 2019-02-15 202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测量信号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3196865A (zh) * 2018-12-14 2021-07-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3412584A (zh) * 2018-12-06 2021-09-1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
CN113574923A (zh) * 2019-03-20 2021-10-2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13597743A (zh) * 2019-02-15 2021-11-0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4424609A (zh) * 2019-07-19 2022-04-2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68059B1 (en) * 2016-06-03 2020-11-2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ransmitting device and transmitting method
US11082095B2 (en) * 2017-01-25 2021-08-03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iggering a beam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80338254A1 (en) * 2017-05-22 2018-11-22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Beam tracking method in multi-cell group of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ted apparatuses using the same
US11088750B2 (en) * 2018-02-16 2021-08-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Feedback of beam switch time capability
CA3097844C (en) 2018-04-20 2023-01-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ross-carrier spatial relation indication for semi-persistent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p-srs) resources
US10505616B1 (en) 2018-06-01 2019-12-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chine learning based wide beam optimization in cellular network
US11349543B2 (en) * 2018-11-16 2022-05-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switch count in beamform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4342282A (zh) * 2019-09-06 2022-04-12 苹果公司 针对频带组的公共模拟波束转向
CA3156246A1 (en) * 2019-10-03 2021-04-08 Ntt Docomo, Inc.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KR20210051582A (ko) * 2019-10-30 2021-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프론트홀 전송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11665562B2 (en) * 2020-05-29 2023-05-30 T-Mobile Usa, Inc. Real-time network condition estimations for mobile devices
JP7281593B1 (ja) * 2022-09-22 2023-05-25 ソフトバンク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用の整流回路の特性を測定する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32741A (ja) * 2012-04-27 2013-11-14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3765794A (zh) * 2011-09-01 2014-04-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选择最佳波束的装置和方法
CN103828255A (zh) * 2011-09-19 2014-05-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操作多个波束成形收发器的设备及方法
US20140198696A1 (en) * 2013-01-15 2014-07-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continuous receiv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large number of antennas
WO2014178642A1 (en) * 2013-04-30 2014-11-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beam forming scheme
CN104335500A (zh) * 2012-05-25 2015-02-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使用波束形成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20150289281A1 (en) * 2013-01-28 2015-10-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recep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340345A (zh) * 2013-06-28 2016-02-1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参考信号发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02734A2 (en) * 2008-06-30 2010-01-0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support single user (su) and multiuser (mu) beamforming with antenna array groups
JP5645238B2 (ja) 2008-09-19 2014-12-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8315657B2 (en) * 2008-09-22 2012-11-2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coordinated beam switching and scheduling
KR101294815B1 (ko) * 2009-05-15 2013-08-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운딩 참조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1409429B1 (ko) * 2009-11-02 2014-06-24 노키아 솔루션스 앤드 네트웍스 오와이 사운딩 기준 신호 구성
JP5365739B2 (ja) * 2010-03-12 2013-12-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区間設定方法、中継局、基地局、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BR112013007790A2 (pt) * 2010-10-01 2017-10-1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étodo e dispositivo para transmissão de piloto em múltiplas antenas
EP2679053B1 (en) * 2011-02-25 2017-11-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a communication device
KR20140060303A (ko) * 2011-08-12 2014-05-19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무선 네트워크들에서의 간섭 측정
EP2745426B1 (en) * 2011-08-16 2020-02-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in beamform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913997B2 (en) * 2011-09-09 2014-12-16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radio networks
US9246558B2 (en) * 2011-09-26 2016-01-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P measurement system and method
US9094977B2 (en) * 2011-11-11 2015-07-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mobility management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large number of antennas
US9137698B2 (en) * 2012-02-24 2015-09-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eam managemen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4137609B (zh) * 2012-03-05 2018-08-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方法
KR102140298B1 (ko) * 2012-03-27 2020-07-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정보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US8982693B2 (en) * 2012-05-14 2015-03-17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Radio link monitor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094855B2 (en) * 2012-05-30 2015-07-28 Intel Corporation Measurement of nodes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systems
US9265037B2 (en) * 2012-09-14 2016-02-16 Kt Corporation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JP5971111B2 (ja) * 2012-12-20 2016-08-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端末及びセル判定方法
EP2997753A4 (en) * 2013-05-15 2017-05-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Group bearer and bearer selection for multicast/broadcast data transmissions
KR102071372B1 (ko) * 2013-09-16 2020-01-3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포밍을 고려한 drx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5580297B (zh) * 2013-09-27 2018-10-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先进lte的发现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9559797B2 (en) * 2013-09-27 2017-01-31 Mediatek Inc. Methods of discovery and measurements for small cells in OFDM/OFDMA systems
KR102036210B1 (ko) * 2013-12-20 2019-10-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셀 탐색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102078569B1 (ko) * 2013-12-27 2020-02-1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모드 운용을 위한 방법 장치
JP2015164281A (ja) 2014-01-31 2015-09-1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US10020920B2 (en) * 2014-03-04 2018-07-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enhanced reference signal in multi-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DE202014104679U1 (de) 2014-09-15 2014-10-08 Aspect Ai Ltd. Eine NMR-extrahierbare Fühlerkassette
WO2017150895A2 (en) * 2016-03-01 2017-09-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artial port hybrid csi feedback f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0390235B2 (en) * 2016-07-18 2019-08-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Gap design using discovery signal measurements
US10425139B2 (en) * 2016-09-21 2019-09-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management reference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16709529A (zh) * 2016-11-17 2023-09-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方法和装置
US10306483B2 (en) * 2017-01-05 2019-05-2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asurement gap schedule supporting multiple beams
US10644974B2 (en) * 2017-05-04 2020-05-0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asurements and radio link monitor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20180367263A1 (en) * 2017-06-15 2018-12-20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Downlink Control Signaling to Enable Preemption and CBG-Based (Re)Transmission
CN109309969B (zh) * 2017-07-26 2022-07-29 株式会社Kt 在rrc空闲模式下控制测量处理的方法及其装置
US11277301B2 (en) * 2017-09-07 2022-03-15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Unified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beam management
US10312988B2 (en) * 2017-09-15 2019-06-0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Two reference signal beam reporting and identification
CN111316706B (zh) * 2017-11-14 2022-03-18 鸿颖创新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多分量载波的网络辅助传输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US10798589B2 (en) * 2018-02-22 2020-10-06 FG Innovation Company Limited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easurement reporting in beam operation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5794A (zh) * 2011-09-01 2014-04-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选择最佳波束的装置和方法
CN103828255A (zh) * 2011-09-19 2014-05-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操作多个波束成形收发器的设备及方法
JP2013232741A (ja) * 2012-04-27 2013-11-14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4335500A (zh) * 2012-05-25 2015-02-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使用波束形成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20140198696A1 (en) * 2013-01-15 2014-07-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continuous receiv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large number of antennas
US20150289281A1 (en) * 2013-01-28 2015-10-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recep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4178642A1 (en) * 2013-04-30 2014-11-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beam forming scheme
CN105340345A (zh) * 2013-06-28 2016-02-1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参考信号发送方法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8023A (zh) * 2018-12-04 2020-06-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13412584B (zh) * 2018-12-06 2024-05-1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系统
CN113412584A (zh) * 2018-12-06 2021-09-1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
CN113196865A (zh) * 2018-12-14 2021-07-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1586736B (zh) * 2019-02-15 2022-0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测量信号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3597743A (zh) * 2019-02-15 2021-11-0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1658753B2 (en) 2019-02-15 2023-05-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gna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13597743B (zh) * 2019-02-15 2024-04-0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1586736A (zh) * 2019-02-15 202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测量信号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3574923A (zh) * 2019-03-20 2021-10-2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13574923B (zh) * 2019-03-20 2024-01-0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14424609A (zh) * 2019-07-19 2022-04-2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4424609B (zh) * 2019-07-19 2024-03-1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64220A1 (ja) 2017-09-28
JPWO2017164220A1 (ja) 2019-02-07
US20190110210A1 (en) 2019-04-11
JP7107834B2 (ja) 2022-07-27
US11832114B2 (en) 2023-11-28
EP3435556A4 (en) 2019-11-27
CN108886398B (zh) 2022-04-26
EP3435556A1 (en) 2019-01-30
EP4087155A1 (en) 2022-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6398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6997701B2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0447255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9076334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169110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476450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463251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431898A (zh) 用户终端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9565691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383884A (zh) 用户终端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383872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736067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8476505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169114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463244A (zh) 用户终端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313203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8886708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8713340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100472A (zh) 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249680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432014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024434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249602A (zh) 用户终端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9314983A (zh) 用户终端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9792675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