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1217A - 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1217A
CN108881217A CN201810614391.4A CN201810614391A CN108881217A CN 108881217 A CN108881217 A CN 108881217A CN 201810614391 A CN201810614391 A CN 201810614391A CN 108881217 A CN108881217 A CN 1088812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 word
pilot tone
pilot
attacker
rece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1439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1217B (zh
Inventor
任品毅
徐东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61439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81217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99050 priority patent/WO2019237475A1/zh
Publication of CN108881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12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12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12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detecting or protecting against malicious traffic
    • H04L63/1441Countermeasures against malicious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91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每一个合法用户(LU)指定的原有导频信号现在被随机化、编码为子载波激活模式(SAP),这些被编码的SAP,尽管会被恶意信号掩盖并且在无线环境中彼此重叠、互相干扰,却仍然可以被分离、识别、可靠地解码为码字并且最终转化为对应的导频信号,从而保证SMPA。本发明构建了用于SMPA的五层分层解码(HD)模型以演示特征编码和解码的原理。提出了可靠性约束收缩(RBC)理论来缩小约束区间,这个操作是通过针对H2DF的码本分区技术来完成的。通过优化子码本的个数,使得上限和下限IEP边界收缩并重合。本发明通过H2DF编码理论的支持,能够在在SMPA方面的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日益发展,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带来的安全风险与日俱增,有害信号源可以更加高效的干扰其他正常节点的通信链路。尽管上层的密码加密解密体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无线通信环境的安全性,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层的加密体制面临被破译的风险,有害信号源可以进一步获取合法用户的信息。针对此现象,物理层安全机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当前,鉴于很多商用和军用的无线通信系统都是基于OFDM技术,有害信号源更加频繁而且针对OFDM系统的攻击,进一步地,攻击者可以获取目标系统的协议和架构参数,对其造成严重的、无法估量的通信损失。
研究物理层的导频鉴权机制。在OFDM系统中,导频的鉴权机制是建立在公共已知导频的基础上,是公开的、确定性的。因此,这些导频信号可被攻击者获知,当攻击者获悉合法收发机的帧同步信息和导频信息后,可进一步发动导频感知攻击,期间,该攻击者通过与某一合法用户同步地发送特定的导频信号,就可以干扰合法收发机配对之间的导频共享机制,进一步影响信道估计,瘫痪系统的下一步数据传输服务。而且,导频感知攻击一旦成功实施后,合法收发机很难再启动数据恢复。因此,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安全的多用户导频鉴权机制来削弱OFDM系统中的导频感知攻击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系统模型;采用随机导频机制,多个上行发射机采用随机导频进行信道估计,主动攻击者采取混合攻击模式,攻击模式包括:部分频带干扰合法信道的信道训练、全频带干扰合法信道训练和保持静默;
步骤2,通过对各个子载波激活模式的编码,创建了码频域,构建分层二维编码准则;考虑K+2个OFDM符号时间,对任意单个子载波上收到的信号进行能量检测,通过配置检测阈值,实现每个子载波上精准的信号个数检测,若存在信号,则该子载波被编码为1,反之则为0;根据得到的二进制编码,得到二元码字向量集合为:S1={s1=[s1,m]|s1,m∈{0,1},1≤m≤Ls},其中,s1,m表示第m个二元码字单元。Ls表示码字的长度,同理,得到M+1元码字向量集合S2={s2|s2,m∈{0,...,M},1≤m≤Ls},s2,m表示第m个M+1元码字单元
建立码频域为:其中b表示码字s对应频域的位置,N表示占用的子载波个数;在这个码频域上,得到N×C的二元码本C=[bi,j],bi,j=0,or,1,码本中第i个码字定义为ci=[b1,i … bN,i]T
构建分层二维特征编码准则,具体包括编码准则和解码准则;
步骤3,构建基于独立性校验编码ICC的反攻击信道训练鉴权CTA协议;包括导频的表示,分离和识别。
进一步的,步骤1的系统模型中,考虑K个上行发射机,一个接收机和一个导频感知攻击者,共产生K+1个上行通信链路,分别为上行发射机→接收机,导频感知攻击者→接收机。接收机拥有NT根天线,上行发射机和导频感知攻击者均为单天线。频域上,每条上行链路的每根天线在每个OFDM符号内都同时占用N个子载波.时域上,每个通信链路均采样L条路径,信道模型为:代表第m个上行发射机与接收机的第i根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冲激响应,代表第l条路径的功率时延谱;代表导频感知攻击者与接收机的第i根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冲激响应,并独立于 代表第l条路径的功率时延谱。若上行发射机采用确定性导频,当导频感知攻击发生时,攻击者会在与合法发射机相同的导频点位置,发射相同的导频信号,导频信号配置为:在第k个OFDM符号期间,第m个上行发射机在第i个子载波上的的导频信号为其中,ρL,m为其导频发射功率,φk,m表示第k个OFDM符号时间内的导频相位;导频感知攻击者在第i个子载波上的的导频信号为其中,ρA为其导频发射功率,表示第k个OFDM符号时间第i个子载波上的导频相位。
进一步的,步骤2中,编码准则:一个N×C的二元码本C=[bi,j]被称之为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矩阵,当且仅当,如下两个特性得到满足:
1.列特性:对于任意两个向量的集合存在第i行i∈{1,2,...,B},使得成立,L为可人为设置的变量,C为码本的大小,B为码字的长度;
2.行特性:对于任意不相同行,第i,j行,成立;其中,
表示第j个上行发射机至接收机第i根天线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表示导频感知攻击者与接收机第i根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表示第i个子载波上信号的个数,wi表示第i个子载波上接收机端的热噪声。
进一步的,步骤2中,解码准则:解码流程分为五层,分别为如下:
开始层:本层是对所有上行发射节点子载波的激活模式进行公式化表述;
首先,将C均匀的划分为K个子码本,表示为Ci,1≤i≤K,其次,表征第i个上行发射机采用的子载波激活模式为bi∈Ci,攻击者采用的子载波激活模式为a,那么,对于此K+1个节点产生的信号产生的叠加现象,将其刻画为:
b1∨…∨bK=bS,K,bS,K∨a=bI
并且
m1+…+mK=mS,K,mS,K+a=mI
其中,bS,K,mS,K代表K个节点产生的独立的子载波激活模式的相互叠加;a是攻击者采用的子载波激活模式,满足:
bI,mI则是接收机最终唯一能获得的两种编码,他们将会被送入到接下来的输入层进行处理。所有可能的列向量bS,K组成了一个码字矩阵BK,也即,bS,K是BK的某一列向量;同理,对于BK中任何一个列向量码字,都可唯一的分解为一组码字bi,1≤i≤K。
输入层;
本层是进行信号特征提取,共包含两种信号特征,分别为信号能量特征和信号独立性特征;信号独立性特征的提取可通过相邻子载波上信号的内积产生,经过遍历N个子载波,获得一个二维的差分编码矩阵D=[dj∈[1,N]],其中,dj=[d1,j … dN,j];
经过特征提取,信号的能量特征和独立性特征全部包含在了变量bI,mI,D中,这些变量将传递至下一层进行数据处理;
隐藏层;
本层是从三种攻击类型中识别出当前所遇到的攻击类型;
具体流程可分为:
判断bI,D中所有元素是否为1,若成立,则表明全频带攻击发生,输出码字bI;否则,执行下一步操作;
判断bI是否是BK的某一列向量,若否,部分频带攻击发生,输出码字bI,若是,则继续执行下一步操作
若存在mI=mS,K则可知道攻击者当前保持静默状态,输出码字bS,K,否则,判决当前发生部分频带攻击,输出码字bI
通过以上步骤,本层输出得到的攻击模式和该种模式下对应的码字,并将信息传送至下一层;
监督层;
本层是对上一层输出的码字进行码字的分离和识别;
I:全频带攻击发生时,接收机对bI的每一个元素减1,然后对新得到的码字进行分解,得到K个用户的码字bi,1≤i≤K;
II:检测到攻击者静默时,接收机对得到的码字bS,K进行分解,得到K个用户的码字bi,1≤i≤K;
III:检测到部分频带攻击发生时,接收机抽取bI元素中满足的元素的集合以每个元素为参考点,执行差分编码,接收机可以得到码字集合进一步需要执行:
如果存在码字满足则该码字必满足di=a,将其从bI中剔除,接收机得到bi,1≤i≤K;
如果不存在码字满足则判断bI是否等于bS,K,若是,则分解得到bi,1≤i≤K,反之,判定识别发生错误,输出bi,1≤i≤K+1,必存在bi,bj,i≠j位于同一码本;
当所有码字均可精准识别时,导频识别错误发生当且仅当,攻击者采用和某一个上行发射机相同的码字,此时,导频识别错误概率
当存在bi,bj,i≠j位于同一码本,此时,导频识别错误概率
导频识别错误概率满足如下条件:
定位导频识别的不稳定性为:
SR=log10(Pupper/PIower)
IV:可靠性约束收缩RBC理论:基于导频识别的不稳定性,继续将码本划分,每一个子码本Ci,1≤i≤K被均等的划分为B个子码本,减少攻击者的码字a与上行发射机的码字落入同一码本的概率,之后的导频识别错误概率满足如下条件:
因此,随着B的增加,导频识别错误概率的上下界逐渐趋于一个稳定的值,经证明,当时,SR=0,导频识别最稳定,识别错误概率为:
经过计算,可表示为:
其中,k=2,3是一个常数因子。
输出层;
本层是存储最终解码的对应各个节点的码字。
进一步的,步骤3中,导频表示阶段:上行发射机和攻击者选择随机导频相位,根据构建分层二维特征编码准则的码本,建立导频相位到码字的一对一映射,在该映射原理下,码字进一步映射为子载波激活模式,码字的元素数值等于1,则导频信号该子载波上发送,否则该子载波被置于空闲状态;上行发射机和攻击者都产生各自的子载波激活模式,并且保持同步传输,经由无线环境,各个子载波上信号的叠加产生干扰,最终被接收机获取;导频分离阶段:根据观察到的子载波激活模式,接收机对各个子载波进行能量检测,判断每一个子载波上是否存在信号,根据结果,得到一个二元码字向量,借助于解码准则,接收机识别具体的攻击类型,得到每个攻击类型下上行发射机和攻击者使用的码字;导频识别阶段:通过搜索码本中的码字,接收机识别分离出的码字,并根据识别出来的码字,得到原始的各个节点对应的导频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利用随机导频的特性来弱化导频感知攻击为混合攻击,同时利用信道的独立特性、信号的能量特性和编码分集增益来识别干扰环境下多个上行发射机的导频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系统模型图。
图2是所提协议框架图。
图3是所得码字的码率变化曲线图。
图4是导频识别的不稳定性变化曲线图。
图5是最稳定状态导频识别错误概率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给出的系统模型图,考虑K个上行发射机,一个接收机和一个导频感知攻击者,共产生K+1个上行通信链路,分别为上行发射机→接收机,导频感知攻击者→接收机。接收机拥有NT根天线,上行发射机和导频感知攻击者均为单天线。频域上,每条上行链路的每根天线在每个OFDM符号内都同时占用N个子载波.时域上,每个通信链路均采样L条路径,信道模型为:代表第m个上行发射机与接收机的第i根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冲激响应,代表第l条路径的功率时延谱;代表导频感知攻击者与接收机的第i根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冲激响应,并独立于 代表第l条路径的功率时延谱。若上行发射机采用确定性导频,当导频感知攻击发生时,攻击者会在与合法发射机相同的导频点位置,发射相同的导频信号,导频信号配置为:在第k个OFDM符号期间,第m个上行发射机在第i个子载波上的的导频信号为其中,ρL,m为其导频发射功率,φk,m表示第k个OFDM符号时间内的导频相位;导频感知攻击者在第i个子载波上的的导频信号为其中,ρA为其导频发射功率,表示第k个OFDM符号时间第i个子载波上的导频相位。为了防止导频污染,上行发射机采用随机导频进行信道估计,此时,主动攻击者可采取混合攻击模式:1.采用随机导频,部分频带干扰合法信道的信道训练;2采用随机导频,全频带干扰合法信道训练;3.保持静默。
图2给出了所提协议框架图,包括如下步骤:
Step 1:考虑K+2个OFDM符号时间,对任意单个子载波上收到的信号进行能量检测,通过配置检测阈值,实现每个子载波上精准的信号个数检测,若存在信号,则该子载波被编码为1,反之则为0。根据得到的二进制编码,得到二元码字向量集合为:S1={s1=[s1,m]|s1,m∈{0,1},1≤m≤Ls},其中,s1,m表示第m个二元码字单元。Ls表示码字的长度,同理,得到M+1元码字向量集合S2={s2|s2,m∈{0,...,M},1≤m≤Ls},s2,m表示第m个M+1元码字单元。
进一步地,建立码频域为:其中N表示占用的子载波个数。最后得到一个N×C的二元码本C=[bi,j],码本中第i个码字定义为ci=[b1,i … bN,i]T
Step 2:构建分层二维特征编码准则,具体可包括编码准则和解码准则。
编码准则:一个N×C的二元码本C=[bi,j]被称之为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矩阵,当且仅当,如下两个特性得到满足:
1.列特性:对于任意两个向量的集合存在第i行i∈{1,2,...,B},使得成立,L为可人为设置的变量,C为码本的大小,B为码字的长度。
2.行特性:对于任意不相同行,例如,第i,j行,成立。其中,
表示第j个上行发射机至接收机第i根天线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表示导频感知攻击者与接收机第i根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表示第i个子载波上信号的个数,wi表示第i个子载波上接收机端的热噪声。
解码准则:具体的解码流程可分为五层,分别为如下:
6)开始层:本层的功能是对所有上行发射节点(包括上行发射机和攻击者)子载波的激活模式进行公式化表述;
首先,将C均匀的划分为K个子码本,表示为Ci,1≤i≤K,其次,表征第i个上行发射机采用的子载波激活模式为bi∈Ci,攻击者采用的子载波激活模式为a,那么,对于此K+1个节点产生的信号产生的叠加现象,将其刻画为:
b1∨…∨bK=bS,K,bS,K∨a=bI
并且
m1+…+mK=mS,K,mS,K+a=mI
其中,bS,K,mS,K代表K个节点产生的独立的子载波激活模式的相互叠加。a是攻击者采用的子载波激活模式,满足:
bI,mI则是接收机最终唯一能获得的两种编码,他们将会被送入到接下来的输入层进行处理。所有可能的列向量bS,K组成了一个码字矩阵BK,也即,bS,K是BK的某一列向量。同理,对于BK中任何一个列向量码字,都可唯一的分解为一组码字bi,1≤i≤K。
7)输入层;
本层的作用是进行信号特征提取,共包含两种信号特征,分别为信号能量特征和信号独立性特征。信号能量特征的提取可详见Step 1所述;信号独立性特征的提取可通过相邻子载波上信号的内积产生,具体操作可详见Step 2的列特性,经过遍历N个子载波,可以获得一个二维的差分编码矩阵D=[dj∈[1,N]],其中,dj=[d1,j … dN,j]。
经过特征提取,信号的能量特征和独立性特征全部包含在了变量bI,mI,D中,这些变量将传递至下一层进行数据处理
8)隐藏层;
本层的作用是从三种可能的攻击类型中识别出当前所遇到的攻击类型;
具体流程可分为:
IV)判断bI,D中所有元素是否为1,若成立,则表明全频带攻击发生,输出码字bI。否则,执行下一步操作;
V)判断bI是否是BK的某一列向量,若否,部分频带攻击发生,输出码字bI,若是,则继续执行下一步操作
VI)若存在mI=mS,K则可知道攻击者当前保持静默状态,输出码字bS,K,否则,判决当前发生部分频带攻击,输出码字bI
通过以上步骤,本层输出得到的攻击模式和该种模式下对应的码字,并将信息传送至下一层。
9)监督层;
本层的功能是对上一层输出的码字进行码字的分离和识别。
I:全频带攻击发生时,接收机对bI的每一个元素减1,然后对新得到的码字进行分解,可得到K个用户的码字bi,1≤i≤K。
II:检测到攻击者静默时,接收机对得到的码字bS,K进行分解,可得到K个用户的码字bi,1≤i≤K。
III:检测到部分频带攻击发生时,接收机抽取bI元素中满足的元素的集合以每个元素为参考点,执行差分编码,具体操作详见Step 1,这样,接收机可以得到码字集合进一步需要执行:
3)如果存在码字满足则该码字必满足di=a,将其从bI中剔除,接收机得到bi,1≤i≤K。
4)如果不存在码字满足则判断bI是否等于bS,K,若是,则分解得到bi,1≤i≤K,反之,判定识别发生错误,输出bi,1≤i≤K+1,必存在bi,bj,i≠j位于同一码本,由于码字的随机性,错误发生是不稳定的,考虑两种性能边界,分别对应于两种案例
案例1.所有码字均可精准识别,此时,导频识别错误发生当且仅当,攻击者采用和某一个上行发射机相同的码字,此时,导频识别错误概率
案例2.存在bi,bj,i≠j位于同一码本,此时,导频识别错误概率
因此,导频识别错误概率满足如下条件:
定位导频识别的不稳定性为:
SR=log10(Pupper/PIower)
IV:可靠性约束收缩(RBC)理论:基于导频识别的不稳定性,继续将码本划分,每一个子码本Ci,1≤i≤K被均等的划分为B个子码本,减少攻击者的码字a与上行发射机的码字落入同一码本的概率,之后的导频识别错误概率满足如下条件:
因此,随着B的增加,导频识别错误概率的上下界逐渐趋于一个稳定的值,经证明,当时,SR=0,导频识别最稳定,识别错误概率为:
经过计算,可表示为:
其中,k=2,3是一个常数因子。
10)输出层;
本层的功能是,存储最终解码的对应各个节点的码字。
Step 3:如图2所示,导频表示阶段:上行发射机和攻击者选择随机导频相位,根据Step 2的码本,建立导频相位到码字的一对一映射,在该映射原理下,码字进一步映射为子载波激活模式,具体原理是,如果码字的元素数值等于1,则导频信号该子载波上发送,否则该子载波被置于空闲状态。上行发射机和攻击者都产生各自的子载波激活模式,并且保持同步传输,经由无线环境,各个子载波上信号的叠加产生干扰,最终被接收机获取。导频分离阶段:根据观察到的子载波激活模式,接收机对各个子载波进行Step1采用的能量检测,判断每一个子载波上是否存在信号,根据结果,得到一个二元码字向量,借助于Step2的解码准则,接收机可:1识别具体的攻击类型;2得到每个攻击类型下上行发射机和攻击者使用的码字。导频识别阶段:通过搜索码本中的码字,接收机识别分离出的码字,并根据识别出来的码字,得到原始的各个节点对应的导频信号。

Claims (5)

1.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系统模型;采用随机导频机制,多个上行发射机采用随机导频进行信道估计,主动攻击者采取混合攻击模式,混合攻击模式包括:部分频带干扰合法信道的信道训练、全频带干扰合法信道训练和保持静默;
步骤2,通过对各个子载波激活模式的编码,创建了码频域,构建分层二维编码准则;考虑K+2个OFDM符号时间,K表示用户个数;对任意单个子载波上收到的信号进行能量检测,通过配置检测阈值,实现每个子载波上精准的信号个数检测,若存在信号,则该子载波被编码为1,反之则为0;根据得到的二进制编码,得到二元码字向量集合为:S1={s1=[s1,m]|s1,m∈{0,1},1≤m≤Ls},其中,s1,m表示第m个二元码字单元;Ls表示码字的长度,同理,得到M+1元码字向量集合S2={s2|s2,m∈{0,...,M},1≤m≤Ls},s2,m表示第m个M+1元码字单元;
建立码频域为:其中b表示码字s对应频域的位置,其中N表示占用的子载波个数;得到N×C的二元码本C=[ci,j],码本中第i个码字定义为ci=[c1,i… cN,i]T
构建分层二维特征编码准则,具体包括编码准则和解码准则;
步骤3,构建基于独立性校验编码ICC的反攻击信道训练鉴权CTA协议;包括导频的表示,分离和识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系统模型中,考虑K个上行发射机,一个接收机和一个导频感知攻击者,共产生K+1个上行通信链路,分别为上行发射机→接收机,导频感知攻击者→接收机;接收机拥有NT根天线,上行发射机和导频感知攻击者均为单天线;频域上,每条上行链路的每根天线在每个OFDM符号内都同时占用N个子载波.时域上,每个通信链路均采样L条路径,信道模型为:代表第m个上行发射机与接收机的第i根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冲激响应,代表第l条路径的功率时延谱;代表导频感知攻击者与接收机的第i根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冲激响应,并独立于 代表第l条路径的功率时延谱;若上行发射机采用确定性导频,当导频感知攻击发生时,攻击者会在与合法发射机相同的导频点位置,发射相同的导频信号,导频信号配置为:在第k个OFDM符号期间,第m个上行发射机在第i个子载波上的的导频信号为其中,ρL,m为其导频发射功率,φk,m表示第k个OFDM符号时间内的导频相位;导频感知攻击者在第i个子载波上的的导频信号为其中,ρA为其导频发射功率,表示第k个OFDM符号时间第i个子载波上的导频相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编码准则:一个N×C的二元码本C=[bi,j]被称之为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矩阵,当且仅当,如下两个特性得到满足:
1.列特性:对于任意两个向量的集合存在第i行i∈{1,2,...,B},使得成立,L为人为设置的变量,C为码本的大小,B为码字的长度;
2.行特性:对于任意不相同行,第i,j行,成立;其中,
表示第j个上行发射机至接收机第i根天线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表示导频感知攻击者与接收机第i根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表示第i个子载波上信号的个数,wi表示第i个子载波上接收机端的热噪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解码准则:解码流程分为五层,分别为如下:
1)开始层:本层是对所有上行发射节点子载波的激活模式进行公式化表述;
首先,将C均匀的划分为K个子码本,表示为Ci,1≤i≤K,其次,表征第i个上行发射机采用的子载波激活模式为bi∈Ci,攻击者采用的子载波激活模式为a,那么,对于此K+1个节点产生的信号产生的叠加现象,将其刻画为:
b1∨…∨bK=bS,K,bS,K∨a=bI
并且
m1+…+mK=mS,K,mS,K+a=mI
其中,bS,K,mS,K代表K个节点产生的独立的子载波激活模式的相互叠加;a是攻击者采用的子载波激活模式,满足:
bI,mI则是接收机最终唯一能获得的两种编码,他们将会被送入到接下来的输入层进行处理;所有可能的列向量bS,K组成了一个码字矩阵BK,也即,bS,K是BK的某一列向量;同理,对于BK中任何一个列向量码字,都能唯一的分解为一组码字bi,1≤i≤K;
2)输入层;
本层是进行信号特征提取,共包含两种信号特征,分别为信号能量特征和信号独立性特征;信号独立性特征的提取可通过相邻子载波上信号的内积产生,经过遍历N个子载波,获得一个二维的差分编码矩阵D=[dj∈[1,N]],其中,dj=[d1,j … dN,j];
经过特征提取,信号的能量特征和独立性特征全部包含在了变量bI,mI,D中,这些变量将传递至下一层进行数据处理;
3)隐藏层;
本层是从三种攻击类型中识别出当前所遇到的攻击类型;
具体流程分为:
I)判断bI,D中所有元素是否为1,若成立,则表明全频带攻击发生,输出码字bI;否则,执行下一步操作;
II)判断bI是否是BK的某一列向量,若否,部分频带攻击发生,输出码字bI,若是,则继续执行下一步操作
III)若存在mI=mS,K则知道攻击者当前保持静默状态,输出码字bS,K,否则,判决当前发生部分频带攻击,输出码字bI
通过以上步骤,本层输出得到的攻击模式和该种模式下对应的码字,并将信息传送至下一层;
4)监督层;
本层是对上一层输出的码字进行码字的分离和识别;
I:全频带攻击发生时,接收机对bI的每一个元素减1,然后对新得到的码字进行分解,得到K个用户的码字bi,1≤i≤K;
II:检测到攻击者静默时,接收机对得到的码字bS,K进行分解,得到K个用户的码字bi,1≤i≤K;
III:检测到部分频带攻击发生时,接收机抽取bI元素中满足的元素的集合以每个元素为参考点,执行差分编码,接收机得到码字集合进一步需要执行:
1)如果存在码字满足则该码字必满足di=a,将其从bI中剔除,接收机得到bi,1≤i≤K;
2)如果不存在码字满足则判断bI是否等于bS,K,若是,则分解得到bi,1≤i≤K,反之,判定识别发生错误,输出bi,1≤i≤K+1,必存在bi,bj,i≠j位于同一码本;
当所有码字均能精准识别时,导频识别错误发生当且仅当,攻击者采用和某一个上行发射机相同的码字,此时,导频识别错误概率
当存在bi,bj,i≠j位于同一码本,此时,导频识别错误概率
导频识别错误概率满足如下条件:
定位导频识别的不稳定性为:
SR=log10(Pupper/PIower)
IV:可靠性约束收缩RBC理论:基于导频识别的不稳定性,继续将码本划分,每一个子码本Ci,1≤i≤K被均等的划分为B个子码本,减少攻击者的码字a与上行发射机的码字落入同一码本的概率,之后的导频识别错误概率满足如下条件:
因此,随着B的增加,导频识别错误概率的上下界逐渐趋于一个稳定的值,经证明,当时,SR=0,导频识别最稳定,识别错误概率为:
经过计算,表示为:
其中,k=2,3是一个常数因子;
5)输出层;
本层是存储最终解码的对应各个节点的码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导频表示阶段:上行发射机和攻击者选择随机导频相位,根据构建分层二维特征编码准则的码本,建立导频相位到码字的一对一映射,在该映射原理下,码字进一步映射为子载波激活模式,码字的元素数值等于1,则导频信号该子载波上发送,否则该子载波被置于空闲状态;上行发射机和攻击者都产生各自的子载波激活模式,并且保持同步传输,经由无线环境,各个子载波上信号的叠加产生干扰,最终被接收机获取;导频分离阶段:根据观察到的子载波激活模式,接收机对各个子载波进行能量检测,判断每一个子载波上是否存在信号,根据结果,得到一个二元码字向量,借助于解码准则,接收机识别具体的攻击类型,得到每个攻击类型下上行发射机和攻击者使用的码字;导频识别阶段:通过搜索码本中的码字,接收机识别分离出的码字,并根据识别出来的码字,得到原始的各个节点对应的导频信号。
CN201810614391.4A 2018-06-14 2018-06-14 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 Active CN1088812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14391.4A CN108881217B (zh) 2018-06-14 2018-06-14 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
PCT/CN2018/099050 WO2019237475A1 (zh) 2018-06-14 2018-08-06 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14391.4A CN108881217B (zh) 2018-06-14 2018-06-14 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1217A true CN108881217A (zh) 2018-11-23
CN108881217B CN108881217B (zh) 2020-10-27

Family

ID=64338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14391.4A Active CN108881217B (zh) 2018-06-14 2018-06-14 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81217B (zh)
WO (1) WO201923747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9858A (zh) * 2021-01-22 2021-05-0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无线通信中基于量子学习的安全非随机叠加编码方法
CN113727301A (zh) * 2021-08-05 2021-11-30 西安交通大学 面向v2n超可靠低时延通信服务的哈希安全接入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5106A (zh) * 2007-04-02 2007-09-12 重庆邮电大学 利用前导符号和非均匀导频进行联合信道估计的方法
CN103475602A (zh) * 2013-09-16 2013-12-25 东南大学 一种考虑同频干扰的mimo-ofdm信道估计方法
CN104702390A (zh) * 2015-02-04 2015-06-10 南京邮电大学 分布式压缩感知信道估计中的导频分配方法
US20150341810A1 (en) * 2011-04-06 2015-11-26 Comsonics, Inc. Shielding flaw detection and measurement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ed (ofdm) cable tele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
CN105306168A (zh) * 2015-09-18 2016-02-0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喷泉编码的保障无线数据安全传输方法
CN105577359A (zh) * 2016-03-18 2016-05-1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混沌序列导频映射的oofdm加密系统
CN106130935A (zh) * 2016-06-30 2016-11-1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随机bpsk序列辅助的自适应抗导频欺骗攻击信道估计方法
CN106161297A (zh) * 2016-06-22 2016-11-23 西安交通大学 Ofdm系统中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抗导频欺骗攻击信道估计和识别方法
CN107360568A (zh) * 2017-08-24 2017-11-17 西安交通大学 利用喷泉码实现对称加密保障无线数据安全传输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2080B (zh) * 2012-07-03 2016-12-2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
CN105978612B (zh) * 2016-06-07 2018-11-20 重庆邮电大学 大规模mimo系统中结合导频污染消除的双层预编码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5106A (zh) * 2007-04-02 2007-09-12 重庆邮电大学 利用前导符号和非均匀导频进行联合信道估计的方法
US20150341810A1 (en) * 2011-04-06 2015-11-26 Comsonics, Inc. Shielding flaw detection and measurement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ed (ofdm) cable tele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
CN103475602A (zh) * 2013-09-16 2013-12-25 东南大学 一种考虑同频干扰的mimo-ofdm信道估计方法
CN104702390A (zh) * 2015-02-04 2015-06-10 南京邮电大学 分布式压缩感知信道估计中的导频分配方法
CN105306168A (zh) * 2015-09-18 2016-02-0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喷泉编码的保障无线数据安全传输方法
CN105577359A (zh) * 2016-03-18 2016-05-1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混沌序列导频映射的oofdm加密系统
CN106161297A (zh) * 2016-06-22 2016-11-23 西安交通大学 Ofdm系统中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抗导频欺骗攻击信道估计和识别方法
CN106130935A (zh) * 2016-06-30 2016-11-1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随机bpsk序列辅助的自适应抗导频欺骗攻击信道估计方法
CN107360568A (zh) * 2017-08-24 2017-11-17 西安交通大学 利用喷泉码实现对称加密保障无线数据安全传输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ONGYANG XU,ET.AL: "《ICA-SBDC A Channel Estim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for MISO-OFDM Systems under Pilot Spoofing Attack》", 《IEEE》 *
DONGYANG XU,ET.AL: "《Optimal Grassmann Manifold Eavesdropping A Huge Security Disaster for M-1-2 Wiretap Channels》", 《IEEE》 *
DONGYANG XU,ET.AL: "《Towards win-win weighted-Voronoi-diagram based channel quantization for security enhancement in downlink cloud-RAN with limited CSI feedback》", 《IEEE》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9858A (zh) * 2021-01-22 2021-05-0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无线通信中基于量子学习的安全非随机叠加编码方法
CN112769858B (zh) * 2021-01-22 2022-05-2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无线通信中基于量子学习的安全非随机叠加编码方法
CN113727301A (zh) * 2021-08-05 2021-11-30 西安交通大学 面向v2n超可靠低时延通信服务的哈希安全接入方法及系统
CN113727301B (zh) * 2021-08-05 2023-07-11 西安交通大学 面向v2n低时延通信服务的哈希安全接入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37475A1 (zh) 2019-12-19
CN108881217B (zh) 202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aul et al. Physical-layer authentication
TWI305092B (e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tecting and authenticating wirelessly transmitted digital information
Xu et al. Code-frequency block group coding for anti-spoofing pilot authentication in multi-antenna OFDM systems
US10476678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high throughput and cyber-secure data communications
Khisti et al. Artificial-noise alignment for secure multicast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EP1548971A2 (en) Constellation-rotating orthogonal space-time block coding technique
CN104270227B (zh) 多输入单输出系统中基于空移键控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
CN105577329B (zh) 基于空间调制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
CN111565061B (zh) 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mimo-scma下行链路通信方法
Kayarkar et al. A survey on various data hiding techniques and their comparative analysis
KR20100055530A (ko) 코드 블록 자원 요소 경계를 유지하기 위한 레이트 매칭
CN106712892A (zh) 一种编码多址接入方法及装置
WO2018184682A1 (en) Wireless network communications for classifying transmission signatures and machine learning based signature generation
CN108881217A (zh) 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
Xu et al. ICA-SBDC: A channel estim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for MISO-OFDM systems under pilot spoofing attack
CN108847911B (zh) 一种基于独立性校验编码的ofdm信道训练鉴权方法
Xie et al. Security provided by the physical lay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2468258A (zh) 一种全双工端到端自动编码器通信系统及其对抗窃听方法
Boche et al. Secrecy capacities of compound quantum wiretap channels and applications
KR102111975B1 (ko) 희소 코딩을 이용한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6789027A (zh) 一种利用无条件安全传输对密钥进行一致性确认方法及系统
Utkovski et al. Random access protocols with collision resolution in a noncoherent setting
CN110278068B (zh) 基于混沌序列的LoRa通信加密系统
Wen et al. Framework for MIMO cross-layer secur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TBC
CN105282085B (zh) 编解码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