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79915A - 一种充电桩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79915A
CN108879915A CN201810855129.9A CN201810855129A CN108879915A CN 108879915 A CN108879915 A CN 108879915A CN 201810855129 A CN201810855129 A CN 201810855129A CN 108879915 A CN108879915 A CN 1088799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electric
magnetic moment
charging pile
pil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551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曦
刘粤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ein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ein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ein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ein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5512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79915A/zh
Publication of CN108879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99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 charging set comprising a non-electric prime mover rotating at constant spe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充电桩系统包括电动轮、电动机、磁矩轮、发电机和整流装置;电动机与市网电源或其他电源连接;电动轮环绕轮圈间隔平均排布至少4个动磁体,动磁体外缘之间的圆弧间距为m;磁矩轮环绕轮圈间隔平均排布至少4个转磁体,转磁体外缘之间的圆弧间距为n;m和n相等;电动机与电动轮传动;电动轮与磁矩轮相邻设置;磁矩轮与发电机传动;发电机与整流装置连接;当电动机驱动电动轮旋转时,充电桩系统内部的间隙磁场分布状态往复改变,使磁矩轮获得转矩驱动发电机旋转发电,通过整流装置为充电桩系统的负载充电。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桩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桩的具体应用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能变换不采用常规AC-DC或DC-DC电路的充电桩系统。
背景技术
充电桩的早期应用是基于对城市电动汽车建立充电网的需求概念,随着充电桩技术的发展,人们认为充电桩对城市电网的削峰补谷,或配合风能、太阳能装置使用,被赋予了更多的以新能源为题材的使命。
在充电桩具体应用的技术方案中,通常需要把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以及对所输出的电压进行升/降压调整,目前的技术应用主流是采用AC-DC电路或DC-DC电路,而这类AC-DC电路或DC-DC电路隐含了高频开关电路,当功率较大且隔离欠佳时,所伴随产生的高频电磁辐射容易对城市电网产生干扰,且对从业人员健康产生的影响难以忽视。由此在不少应用领域中,业界希望寻求一种无需担心高频电磁辐射又方便调整输出电压的充电桩系统。一种回归性思路是采用直流电动机驱动发电机替代AC-DC电路或DC-DC电路,但是这种技术思路的电能转换效率较低,为此业界提出过多种辅助机械能装置的构想,例如在发电机的转轴加飞轮。
本发明充电桩系统的设计思想,可以在中国古代普遍使用的水车获得启示,水车的工作原理并非在轴心设置旋转动力机,而是沿水车轮页外侧的切线方向在合适的时间给予一杯水(一份势能),该杯水的下落势能转变成水车环绕轴心旋转的动力,该份能量尽管是”量子化”的,但通过水车的惯性消化可形成趋于均化的持续运转。这一古代水车做功的启发模型完全可以平移到电能变换领域设计,本申请正是基于运用一种在磁矩轮的轮沿产生磁能交换使其做功,充分发挥永磁体中隐藏的能量,并利用磁矩轮的旋转惯性持续获得转矩增量,从而驱动发电机旋转发电并通过整流装置为充电桩系统的外部负载充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充电桩局限于采用AC-DC或DC-DC电路的设计缺陷,提供一种运用周期性磁力作用增加磁矩轮转矩、通过磁矩轮驱动发电机发电再整流的技术方案,从而达到避免高频电磁辐射又方便调整输出电压的充电桩设计目的,结构简单,工艺容易实现。
为实现上述的技术目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充电桩系统,该充电桩系统包括电动轮、电动机、磁矩轮、发电机和整流装置;所述的电动机为旋转式电动机,其电源控制端与市网电源或其他电源连接;所述电动轮环绕轮圈间隔平均排布至少4个动磁体,动磁体外缘之间的圆弧间距为m;所述磁矩轮环绕轮圈间隔平均排布至少4个转磁体,转磁体外缘之间的圆弧间距为n;所述的圆弧间距m和圆弧间距n相等;动磁体和转磁体由永磁材料制成;电动机的转轴与电动轮的转轴同轴心固连或通过变速/变矩装置传动;电动轮与磁矩轮相邻设置;磁矩轮的转轴与发电机的转轴同轴心固连或通过变速装置传动;发电机为旋转式发电机,其电源输出端与整流装置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当电动机驱动电动轮旋转时,动磁体外缘与转磁体外缘之间间隙磁场的分布状态往复改变,从而使磁矩轮获得转矩驱动发电机旋转发电,通过整流装置的电源输出端为充电桩系统的外部负载充电。
本发明中,所述的动磁体和转磁体的材料为磁钢、钕铁硼等一类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永磁体,冠以不同称谓仅是为清晰表述其设置部位及运动特征。所述的市网电源指常规城乡供电网的电源,其供电装置包括220V、380V或其他电压的交流供电电源装置,以及未来市电电网可能出现的直流供电电源装置。
上述充电桩系统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动轮、磁矩轮在所述的充电桩系统中各设置至少1个。设置多个磁矩轮有利于增强惯性转矩输出,但对机械强度要求高;设置多个电动轮有利于增强磁矩轮的转矩。
上述充电桩系统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动磁体和转磁体以各自的转轴为参照同极向排布,或以磁极N-S交替的方式排布。
上述充电桩系统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动轮与磁矩轮相邻设置为动磁体外缘与转磁体外缘的间隙不超过50mm。该间隙是指动磁体与转磁体同时位于法线上(该法线由电动轮的转轴与磁矩轮的转轴确定)相对的间距,该间隙的选择与所述充电桩系统的功率设计有关,也与动磁体和转磁体的材料磁通密度相关。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动轮或/和磁矩轮由2层以上环形的不同材料构成。
上述充电桩系统的技术方案中,包括所述的电动轮和电动机一体化设计。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其他电源包括一次电池和储能装置及其控制装置;所述的储能装置包括二次电池或/和电力驱动的机械能储存装置。所述的一次电池包括但不限于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铝空气电池,以及若干一次单体电池串联/并联而成的一次电池组;所述的二次电池包括但不限于铅酸电池、锂电池、镍氢电池、镍锌电池以及锌空气二次电池,以及若干二次单体电池串联/并联而成的电池组;所述电力驱动的机械能储存装置,包括应用电动装置使机械装置内部结构发生可逆变形以及应用电动装置压缩空气形式储存机械能的装置,这类储存机械能的装置逆变使用时,通常是配置发电装置将所储存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对外部输出。
作为上述储能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储能装置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充电装置,第一充电装置包括: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和逻辑控制装置;第一充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连接储能装置的电源端或/和电动机的电源控制端,其电源输入端连接市电电网或/和发电机的电源输出端,其逻辑控制装置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发电机的电源输出端或/和储能装置的电源端。
作为上述储能装置的再一种改进,所述储能装置的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充电装置,第二充电装置包括:风能、太阳能、热力机将其他能源变换为电能的装置;第二充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连接二次电池或/和所述机械能储存装置的电源端。第二充电装置的作用是为所述储能装置补充电能。
基于上述其他电源的技术方案,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的一种其他电源的电能补充方法:为所述的一次电池更换电极、更换电解液。该更换电极、更换电解液的电能补充方法在电池行业惯称机械充电。
以上所述充电桩系统的应用需要机械支撑架件,机械支撑架件在有效实现机械支撑的前提下,所选用的材料和结构可以任意。
本发明充电桩系统与常规技术的本质区别,在于不采用常规高频开关电路,也非传统的单纯变压器整流电路,电动机驱动的电动轮并不与磁矩轮发生机械能传动关系,电动轮与磁矩轮的能量传递,是通过两者永磁体之间间隙磁场的分布状态改变而变换为磁矩轮的转矩,当磁矩轮具有一定质量并且旋转速度足够时,可驱动发电机旋转发电并通过整流装置为充电桩系统的外部负载充电。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所述的充电桩系统具有永磁体磁能传递带来的转矩增量,可有效提升充电桩系统的电能转换效率,无高频电磁辐射,调整输出电压方便,以此方案设计的充电桩系统的结构简单、组合多样化、工艺容易实现、有效适应高端充电桩系统应用领域的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充电桩系统的工作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在轮圈上设置4个动磁体的电动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在轮圈上设置8个转磁体的磁矩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种电动轮与磁矩轮局部结构关系的静态简析示意图;
图5是一种电动轮与磁矩轮局部结构关系的动态简析示意图;
图6是由两个不同材料圆环组合成圆盘的磁矩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对应2个磁矩轮配置2个电动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另一种电动轮与磁矩轮局部结构关系的动态简析示意图。
附图标识:
1、电动轮 1a、电动轮转轴 1b、电动轮轮圈 1c、动磁体
2、电动机 3、磁矩轮 3a、磁矩轮转轴 3b、磁矩轮轮圈
3c、转磁体 4、间距 5、发电机 5a、发电机转轴
10、法线 11、电动轮平面中心线 13、磁作用力线 32、切线
33、磁矩轮平面中心线 3b1、转磁体材料之一 3b2、转磁体材料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的逻辑结构图为本发明所述充电桩系统的基础工作结构示意,电能变换的途径是电源驱动电动机2,电动机2驱动电动轮1,但电动轮1并不与磁矩轮3发生机械能传动关系,而是传递变化的磁场能量,通过电动轮1与磁矩轮3间隙磁场的分布状态改变,把永磁体之间传递的能量变换为磁矩轮3的转矩,从而驱动发电机5旋转发电,通过整流装置为充电桩系统的外部负载充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所述的充电桩系统包括电动轮1、电动机2、磁矩轮3、发电机5和整流装置;电动机2为旋转式交流电动机,其电源控制端与市网电源连接;电动机2的转轴与电动轮1的转轴1a同轴心固连,以轴传动方式驱动电动轮1旋转;电动轮1的材料为塑钢,环绕轮圈1b间隔平均排布4个动磁体1c(N极面向转轴1a,S极面向外缘,如图2所示),动磁体1c外缘之间的圆弧间距为m;磁矩轮3的材料为无磁性的合金,环绕轮圈3b间隔平均排布8个转磁体3c(S极面向转轴3a,N极面向外缘,如图3所示),转磁体3c外缘之间的圆弧间距为n;圆弧间距m和圆弧间距n相等;动磁体1c和转磁体3c均由钕铁硼材料制成;电动轮1与磁矩轮3相邻设置,动磁体1c外缘与转磁体3c外缘相对的间隙4由充电桩系统的设计功率、材料磁通密度结合实验决定;磁矩轮3的转轴3a与发电机5的转轴5a同轴心固连;发电机5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整流装置的电源输入端。
该实施例中,当市网电源对电动机2不供电时,电动轮1不旋转,动磁体1c与转磁体3c因相反磁极的磁吸关系被自然置于由电动轮1转轴1a与磁矩轮3转轴3a共同确定的法线10上,如图4所示(图4中为清晰标明电动轮1和磁矩轮3的结构关系,只标出了1个动磁体1c和1个转磁体3c);当电动机2驱动电动轮1旋转时,动磁体1c与转磁体3c之间的磁场分布因外力作用而发生了状态改变,表现为动磁体1c对转磁体3c产生沿磁作用力线13方向的磁吸力,该磁吸力表现可分解为沿法线10方向和切线32方向的分力,其中,沿切线32方向的分力将驱动磁矩轮3产生绕转轴3a旋转的趋势,动态示意如图5所示;如果电动机2持续驱动电动轮1旋转,则持续驱动磁矩轮3,从而使磁矩轮3通过转轴3a驱动发电机5旋转发电,通过整流装置输出直流电为充电桩的负载充电。
本发明所述充电桩系统的主要优点之一,是调整输出电压方便,可通过控制电动机2的转速达到控制输出功率的目的,同时充电桩系统的内部不隐含高频开关电路,可避免高频开关电路所伴随产生的高频电磁辐射干扰尤其是对从业人员健康产生的影响,当充电桩系统的功率较大时,更显其特有优势。
所述动磁体1c外缘之间的圆弧间距m与转磁体3c外缘之间的圆弧间距n相等,是本发明充电桩系统的设计要点,只要m和n相等并且电动轮1持续旋转,就可以实现动磁体1c对转磁体3c的周期性传递磁能。所述磁作用力线13是基于动磁体1c对转磁体3c磁力作用的关系描述,该磁力作用的磁源可理解为永磁体的磁极中心;对于形状规则的永磁体例如条形永磁体,磁源中心可理解为条形永磁体的两极端;对于形状复杂的永磁体,其磁源中心可通过磁力线实验测定。
所述动磁体1c环绕电动轮1的轮圈1b间隔平均排布、转磁体3c环绕磁矩轮3的轮圈3b间隔平均排布,具体地,动磁体1c/转磁体3c可以设置于轮圈的内缘、外缘或轮圈的内部;图2是一种动磁体1c设置于轮圈1b内缘的示例,动磁体1c外缘处于轮圈1b的外圈部位;图3是一种转磁体3c设置于轮圈3b内缘的示例,转磁体3c外缘处于轮圈3b的外圈部位。动磁体1c和转磁体3c在不影响安装于各自所属轮圈的前提下不限形状,其在各自所属轮圈上设置的磁极方向,优选N/S两极连线的延长线指向转轴轴心的2种典型组合状态(N极面向轴心或S极面向轴心)。
本发明中,电动轮1和磁矩轮3的材料选择各有不同特点。磁矩轮3的设计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惯性质量,使磁矩轮旋转时可复合一定的转动惯量,提高驱动发电机5的转速,为此磁矩轮3适宜采用比重较大的无磁性合金制造;作为对磁矩轮传递磁能量的电动轮1,虽然设计同样要求具有一定的质量,但允许采用比重相对较小的材料制造,例如可采用塑钢、ABS或其他固体成形材料。电动轮1和磁矩轮3的结构包括:一个圆盘或多个圆环组合,多个圆环以同轴心方式组合成圆盘,或通过结构紧固件将多个圆环固连为一体,包括一体化设计制造。图6是一种由两个不同材料的圆环组合成圆盘状磁矩轮3的示例,圆环3b2的材料为ABS,圆环3b1的材料为无磁性的合金,这种组合式圆盘的优点是便于转磁体3c和圆环3b2一体化设计制造,同时又利用圆环3b1的质量保障磁矩轮3旋转时具有可观的惯性。
所述的电动轮1与磁矩轮3相邻设置,是指动磁体1c外缘与转磁体3c外缘周期性相对的间隙不超过50mm,所述的周期性相对,是动磁体1c与转磁体3c都位于由电动轮1的转轴1a与磁矩轮3的转轴3a共同确定的法线10上,该状态的示意如图4局部所示。间隙4是动磁体1c向转磁体3c传递磁作用力的能量通道,间隙越小越有利于永磁体之间磁能量的作用传递,例如小型发电装置一般仅设置1-2mm,中型发电装置一般设置2-10mm,本发明把间隙4设置限定在50mm的技术性用意,是考虑到大型充电桩系统的需求以及未来超强磁材料的出现。
电动机2的功能是将外部电源的电能转变为旋转机械能;充电桩系统采用交流电动机还是直流电动机取决于为其供电的电源性质;所述电动机2和电动轮1一体化设计的一个示例,可把动磁体1c设置在一台外转子结构电动机2的转子外缘,实现电动轮和电动机的功能二合一;电动机2可附加控制装置,例如控制电动机转速的装置;电动机与电动轮的机械传动属成熟技术,一种优选方案是设计在电动轮的转轴1a,可选择同轴心固连或采用皮带轮、齿轮传动。
整流装置在充电桩系统中的角式,是将发电机5发出的交流电变换为用户需求的电能,可采用任意设计形式的整流电路;旋转式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建立在内部旋转磁场,其内部线圈绕组获得的是交流电,如果所配置发电机已附加整流装置,则视为发电机5与整流装置一体化设计;如果其他电源附带的控制装置可直接使用发电机5发出的交流电能,则视为整流装置与其他电源的控制装置一体化设计。整流装置的一般功能设计包括整流、滤波、限压/限流或加入智能化控制,其独立设置,也可以和所述其他电源包括的第一充电装置、第二充电装置一体化设计。
图5实施例的磁矩轮3只设置8个转磁体3c,当需要加大磁矩轮源于磁力作用的转矩,可增加设置转磁体,例如可在磁矩轮3的轮圈3b上设置12个转磁体3c;同理,电动轮1的轮圈1b上也可以增加设置更多个数目的动磁体1c,设计时需把握m和n相等的基本原则。电动轮/磁矩轮上的动磁体/转磁体并非设置越多越好,其在轮圈上设置的数目受限于转磁体与动磁体的磁力有效作用区间。
电动轮1、磁矩轮3、动磁体与转磁体以及间隙4的优化设计至少基于以下考虑:由于转磁体在磁矩轮所受磁相互作用的法向分力对磁矩轮的转矩无贡献,所谓的优化设计,是由电动轮的转速区间、电动轮上的动磁体和磁矩轮上转磁体的数目、动磁体与转磁体周期性相对的间隙4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使磁矩轮上转磁体受到的磁作用切向分力,尽可能有利于磁场分布状态改变而变换为磁矩轮的转矩。同一个充电桩系统中,设置多个磁矩轮3可获得更大的惯性转矩;同理,对同一个磁矩轮,设置多个电动轮1可使磁矩轮获得更大转矩;一种在充电桩系统配置2个磁矩轮、2个电动轮的组合实施例,如图7所示。
本发明所述由外部电源驱动的电动轮1并不是对磁矩轮3传递机械能,而是通过动磁体1c对转磁体3c的磁力作用变换为磁矩轮3转矩;磁矩轮3的转矩不仅包括基于间隙磁场分布状态改变而变换的转矩,还附加了磁矩轮3的旋转惯量,当磁矩轮3具有一定的质量并且旋转速度足够时,该磁矩轮3的旋转惯量不可忽视,从而使其所驱动的旋转发电机获得较高的电能转换效率。
本充电桩系统的电源通常为市网,也包括其他电源,市网电源和其他电源可以逻辑并用,所匹配的电动机采用交流驱动还是直流驱动取决于为其供电的电源性质。所述的其他电源包括一次电池,也包括储能装置及其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的启动逻辑可根据不同应用需求而设置;由于充电桩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系统外部的充电负载通常并非恒定在满荷工作状态,存在时间分布的功率起伏,可以通过第一充电装置把系统外部负载未利用的电能反馈为所匹配的储能装置补充电能。
目前相对成熟的电力驱动机械能储存装置包括两类,其中一类是使用电动装置使机械装置的内部结构状态发生变形来储存机械能,对外部释放机械能时通过其内部结构状态的逆变形对外提供机械能;另一类是使用电动装置将常压空气压缩至若干个大气压的来储存机械能、对外部释放机械能时通过将压缩空气恢复为常压对外提供机械能;这两类电力驱动储存机械能的装置使用时,通常是另配置发电装置将所储存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对外输出,对于电能储存的输入/输出来说,其功能与二次电池等效,只不过电能转换过程和电能转换效率不同。
所述的优选例仅为推荐,若干技术方案可部分使用,也可加入或组合并用其他成熟技术,只要根据磁矩轮与所述电动轮的周期性磁力关系特点,通过转磁体与动磁体的磁力作用关系,即可实现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本目标。
对充电桩和电动机、发电机技术较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都不难在本申请所述充电桩系统的技术方案基础上,举一反三地实施本发明专利申请的内容。本申请所述基于磁力驱动的充电桩系统的基础结构及其电能反馈设置及其衍生的技术方案变形实施,均应被列入本发明申请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充电桩系统,包括电动轮1、电动机2磁矩轮3、发电机5和整流装置;电动机2为标称220V的旋转式交流电动机,其电源控制端与常规民用220V市网交流电源连接;电动机2的旋转轴与电动轮1的转轴1a同轴心固连,以轴传动的方式驱动电动轮1旋转;电动轮1和磁矩轮3相邻设置的局部示意如图4所示(静态示图);电动轮1的材料为塑钢,环绕轮圈1b间隔平均排布4个动磁体1c,动磁体的N极面向转轴1a、S极面向外缘(如图2所示),动磁体外缘之间的圆弧间距为m;磁矩轮3的材料为无磁性的合金,环绕轮圈3b间隔平均排布8个转磁体3c,转磁体的S极面向转轴3a、N极面向外缘(如图3所示),转磁体外缘之间的圆弧间距为n;圆弧间距m和圆弧间距n相等;动磁体1c和转磁体3c由钕铁硼材料制成;电动轮1与磁矩轮3相邻设置(动磁体1c外缘与转磁体3c外缘相对的间隙4由充电桩系统的设计功率、动磁体和转磁体的材料磁通量结合实验决定);磁矩轮3的转轴3a与发电机5的转轴5a同轴心固连;发电机5的电源输出端与整流装置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整流装置的功能包括整流、滤波、恒定电压和限制电流。
本实施例中,当城市电网对电动机2供电驱动电动轮1旋转时,动磁体1c对转磁体3c产生了沿切线32方向的磁吸分力,驱使磁矩轮3产生绕转轴3a旋转的趋势,如图5所示(图5中电动轮1和磁矩轮3的示意结构只标出了1个动磁体1c和1转磁体3c的特征关系),从而使磁矩轮3获得转矩增量并通过转轴3a驱动发电机5旋转发电,通过整流装置的电源输出端为充电桩系统的外部负载充电。
本实施例的主要优点,是可通过控制电动机2的转速达到控制输出功率的目的,充电桩系统的内部不隐含高频开关电路,可以避免高频开关电路所伴随产生的高频电磁辐射,尤其是当充电桩系统的功率较大时,更显其特有优势。
实施例2、
把实施例1所述电动轮1的磁极方向全部置换,即环绕电动轮1轮圈1b所设置的动磁体1c的S极面向转轴1a,N极面向外缘;其余的部件和结构不变。
本实施例中,电动轮1的动磁体1c和磁矩轮3的转磁体3c的磁极向排布方式类同,都是S极面向转轴3a,N极面向外缘,从而使电动轮1与转磁体3c之间磁场分布状态改变而表现的作用力为相斥;当城市电网对电动机2供电驱动电动轮1旋转时,动磁体1c的绕轴1a旋转会对转磁体3c产生沿磁作用力线13方向的磁斥力,该磁斥力分解为沿法线10方向和切线32方向的分力,该磁力作用分解的动态方向示意如图8所示(图8中的示意结构只标出了1个动磁体1c和1转磁体3c的特征关系)。其中,沿切线32方向的磁斥分力将驱使磁矩轮3产生绕转轴3a旋转的趋势,从而使磁矩轮3获得转矩增量并通过转轴3a驱动发电机5旋转发电,同样可达到通过整流装置的电源输出端为充电桩系统外部负载充电的目的。
实施例3、
将实施例1的充电桩系统进行技术变形,设置两个磁矩轮3,两个磁矩轮轮圈3b上的转磁体3c分布相同,两个磁矩轮的转轴3a分别固定安装在同一个转轴上,使之以轴纵向参照可视为一个磁矩轮3;同时,对应两个磁矩轮3分别设置两个电动轮1,两个电动轮轮圈1b上的动磁体1c分布相同,两个电动轮的转轴1a分别固定安装在同一个转轴上,使之以轴纵向参照可视为一个电动轮1。安装时,两个电动轮1的平面中心线11与两个磁矩轮3的平面中心线33重合,如图7所示。
本实施例中,同轴设置的两个磁矩轮3可视为一个同步工作的磁矩轮3;同理,同轴设置的两个电动轮1可视为一个同步工作的电动轮1。本实施例设置两个磁矩轮3和两个电动轮1的技术意义,在于运用两个电动轮1的轮圈1b上的8个动磁体1c对两个磁矩轮3的轮圈3b上的16个转磁体3c发生周期性的磁吸作用,通过两个磁矩轮3的旋转惯性在转轴3a获得相对更大的转矩,使发电机5发出相对更大的电能,在整流装置的电源输出端为充电桩系统外部负载提供更大的充电功率。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实施例1的旋转式交流电动机改变为标称48V的旋转式直流电动机,该直流电动机2为外转子结构,其和电动轮1的功能实行二合一设计,取消电动轮1,把原在电动轮1环绕轮圈1b设置的动磁体1c改为在该电动机2的转子外缘间隔平均排布;同时,将实施例1驱动交流电动机2旋转的市网交流电源置换为标称48V800Ah的一次铝空气电池组,其余部件设置类同。
铝空气电池的优势在于重量比能量高,近年研发出的铝空气电池的重量比能量可达到常规铅酸电池的20倍,在便携场合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当铝空气电池的电极完全溶解或电解液完全饱和,可通过更换电极/电解液的方式(行业内惯称机械充电)使铝空气电池继续工作,该更换电极/电解液视为本发明所述其他电源装置的一种电能补充方法。本实施例适合一些乏市网交流电源的地区使用。
实施例5、
把实施例4的一次铝空气电池组置换为同标称电压/容量铅酸电池组。
此外,加入本发明所述的第二充电装置,该第二充电装置为常规太阳能变换为电能的装置,其功能是为铅酸电池组补充电能,第二充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连接铅酸电池组的电源端。本实施例加入太阳能装置及其控制装置的作用,是当铅酸电池组的电能不足时,通过太阳能装置及其控制装置为铅酸电池组补充电能,使所述的电动机2保持正常工作,维持充电桩系统对外部负载充电。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将第二充电装置置换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一充电装置,并改变电路结构,构成又一种充电桩系统,该充电桩系统的放电负载可以是照明用户或电子仪器,也可以是其他用电设备。
本实施例的第一充电装置包括: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和逻辑控制装置;第一充电装置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发电机5的电源输出端,其电源输出端连接铅酸电池组的电源端和电动机2的电源控制端;此外,第一充电装置的逻辑控制装置设置有两个信号输入端,其分别连接铅酸电池组的电源端和所述整流装置的电源输出端;充电装置中的逻辑控制装置内置有CPU、内存及其工作外围电路,以及内置有控制充电装置工作的逻辑程序;第一充电装置的工作逻辑为:实时监察充电桩系统的输出电压,当监察到所述整流装置的实时输出电压高于所设计的输出电压平均值,而铅酸电池组的实时输出电压又低于所设计的满荷电压值,启动第一充电装置以恒定电压53.52V限制电流80A的充电方式,为二次电池的铅酸电池组补充电能。
实施例6、
以实施例1和实施例6为基础作进一步技术改进,增加设置一个逻辑控制装置,逻辑控制装置内置有CPU、内存及其工作外围电路,以及内置有控制放电装置工作的逻辑程序;逻辑控制装置的工作信号控制端连接一个电源逻辑接口(电源逻辑接口的组合逻辑被逻辑控制装置所控制);电源逻辑接口分别电连接两台电动机2,其中,一台为交流电动机,与市电电网的交流电源连接;另一台为48V直流电动机,与48V800Ah铅酸电池组的电源端连接;逻辑控制装置对电源逻辑接口与两台电动机的电连接逻辑控制关系为或(其相应的机械传动结构同样设置为或)。
当市电电网交流电源断供时,逻辑控制装置控制电源逻辑接口自动断开与交流电动机的电连接,改变为铅酸电池组与直流电动机电连接,通过整流装置的电源输出端维持充电桩系统对外部负载充电。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充电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动轮(1)、电动机(2)、磁矩轮(3)、发电机(5)和整流装置;电动机(2)为旋转式电动机,其电源控制端与市网电源或其他电源连接;所述电动轮(1)环绕轮圈(1b)间隔平均排布至少4个动磁体(1c),动磁体(1c)外缘之间的圆弧间距为m;所述磁矩轮(3)环绕轮圈(3b)间隔平均排布至少4个转磁体(3c),转磁体(3c)外缘之间的圆弧间距为n;所述的圆弧间距m和圆弧间距n相等;动磁体(1c)和转磁体(3c)由永磁材料制成;电动机(2)的转轴与电动轮(1)的转轴(1a)同轴心固连或通过变速/变矩装置传动;电动轮(1)与磁矩轮(3)相邻设置;磁矩轮(3)的转轴(3a)与发电机(5)的转轴(5a)同轴心固连或通过变速装置传动;发电机(5)为旋转式发电机,其电源输出端与整流装置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当电动机(2)驱动电动轮(1)旋转时,动磁体(1c)外缘与转磁体(3c)外缘之间间隙(4)磁场的分布状态往复改变,从而使磁矩轮(3)获得转矩驱动发电机(5)旋转发电,通过整流装置的电源输出端为充电桩系统的外部负载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轮(1)、磁矩轮(3)在所述的充电桩系统中设置至少1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磁体(1c)和转磁体(3c)以各自的转轴为参照同极向排布,或以磁极N-S交替的方式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轮(1)与磁矩轮(3)相邻设置为动磁体(1c)外缘与转磁体(3c)外缘的间隙(4)不超过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轮(1)或/和磁矩轮(3)由2层以上环形的不同材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轮(1)和电动机(2)一体化设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其他电源包括一次电池和储能装置及其控制装置;所述的储能装置包括二次电池或/和电力驱动的机械能储存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充电装置,第一充电装置包括: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和逻辑控制装置;第一充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连接储能装置的电源端或/和电动机(2)的电源控制端,其电源输入端连接市电电网或/和发电机(5)的电源输出端,其逻辑控制装置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发电机(5)的电源输出端或/和储能装置的电源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的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充电装置,第二充电装置包括:风能、太阳能、热力机将其他能源变换为电能的装置;第二充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连接储能装置的电源端。
10.基于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其他电源的电能补充方法,其特征在于,为所述的一次电池更换电极、更换电解液。
CN201810855129.9A 2018-07-31 2018-07-31 一种充电桩系统 Pending CN1088799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55129.9A CN108879915A (zh) 2018-07-31 2018-07-31 一种充电桩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55129.9A CN108879915A (zh) 2018-07-31 2018-07-31 一种充电桩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9915A true CN108879915A (zh) 2018-11-23

Family

ID=64306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55129.9A Pending CN108879915A (zh) 2018-07-31 2018-07-31 一种充电桩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7991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79916A (zh) * 2018-08-10 2018-11-23 深圳美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一种电能变换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79916A (zh) * 2018-08-10 2018-11-23 深圳美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一种电能变换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39017A (zh) 一种充电桩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004808A (zh) 一种直流电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1234160Y (zh) 便携式全自动充电电源
CN108879915A (zh) 一种充电桩系统
CN108880333A (zh) 一种电动转矩系统和发电系统
CN203911566U (zh) 汽车发电缓速器
CN108880334A (zh) 一种直流电源系统
CN108923544A (zh)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964416A (zh) 一种储能系统
CN205544369U (zh) 便携式无人机光伏无线充电装置
EP4329130A1 (en) Inertial flywheel magnetic energy self-circulating generator
CN102233823A (zh) 一种电力和弹力复合动力装置
CN202550645U (zh) 一种便携式微型高效发电装置
CN108879916A (zh) 一种电能变换系统
CN113794395A (zh) 一种电源变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1041971Y (zh) 嵌套式永磁同步电机
TW202226719A (zh) 恆磁飛輪發電機系統
CN214755741U (zh) 一种分立式的储电系统
CN109038935A (zh) 一种惯性发电装置、发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7849220U (zh) 一种直驱式机电逆变器
CN217904242U (zh) 一种定置式电源装置
CN218102933U (zh) 一种可实现智能节电的逆变装置
CN211296361U (zh) 一种变频电机
CN109039181A (zh) 一种电能变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3547340U (zh) 一种用于转矩传动的磁偶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