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粪便脱水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粪便回收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粪便脱水机。
背景技术
化粪池处理完生活污水后会在池内产生化粪池污泥,俗称粪渣。粪渣是指积存在化粪池底部的消化污泥、沉渣以及上层的浮渣。粪渣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及各种致病菌,且固体杂质较多。在化粪池污泥中加入适量化学药剂,使粪渣发生絮凝作用,通过粪便脱水机对絮凝后的粪渣进行脱水作用,形成液体和脱水污泥。现有的粪便脱水设备大多通过挤压的方式对粪渣进行脱水处理,水分被挤出后无法进行快速收集,使一部分水分又重新附着到粪渣上,粪渣脱水效果不佳;经过挤压后的粪渣容易粘在挤压板件上,不便从挤压板件上将脱水后的粪渣进行收集,物料浪费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收集挤出水分、便于收集脱水污泥的粪便脱水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粪便脱水机,包括箱体、设于所述箱体内的挤压装置及设于所述挤压装置下方的接料装置,所述箱体顶部设有进料口,所述接料装置下方设有储水腔,所述储水腔一侧设有出水口,所述接料装置下方还设有吸液装置,所述挤压装置上方设有载料装置,所述载料装置包括载料布,所述挤压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接料装置上方的两块挤压板,所述载料布设于所述两块挤压板之间;经过絮凝后的化粪池污泥通过进料口进入到箱体内,污泥掉落在载料布上,载料布形成袋状结构,将进入到箱体内的污泥进行包裹,使污泥被收集在载料布上,通过吸液装置对载料布上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使污泥进行初步的脱水处理,污泥内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渗透进入载料布内,在重力和吸液装置的共同作用下,载料布内的水分继续往下掉落,使污泥中的水分经过初步去除后掉落到相依底部的储水腔内;污泥初步除水完成后,挤压板相互接触进行挤压,对载料布进行挤压,载料布在挤压板的作用下对载料布内的污泥进行挤压,使污泥受到挤压效果进行进一步的脱水,对污泥内的水分进行有效的去除,使污泥完成脱水处理步骤;通过载料布对污泥进行收容,替代了传统的挤压板直接与污泥的接触,避免污泥在挤压过程中附着在挤压板上,造成脱水后污泥收集的不便,防止污泥粘在挤压板上造成物料的浪费,使脱水机能够更好的进行下一次脱水处理;掉落在储水腔内的污水通过出水口从箱体内排出,便于对储水腔内的污水进行收集利用,使脱水污泥和污水分别得到利用,提高粪渣回收利用率。
作为优选,所述接料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箱体侧壁上的安装板、设于所述安装板中部的滑轨及设于所述滑轨下方的滤网;安装板对滑轨和滤网起固定作用,使滑轨和滤网能够更好的固定在挤压装置下方,通过滤网的设置,在为载料布上的污泥起支撑作用的同时使污泥中的水分能够顺利从滤网的滤孔中掉落,配合吸液装置将污泥中的水分进行吸出,对污泥进行更好的脱水处理。
作为优选,所述吸液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滤网下方的输水管、设于所述输水管外侧的输气管、设于所述输水管侧壁上的通气孔及与所述输气管相连的气泵,所述气泵设于所述箱体外侧;气泵往输气管内输气,使气体充满输气管,输气管内的气体通过输水管上的通气孔流入输水管内,使输水管内产生向下的气流,从而使输水管内产生吸力,对处于滤网上的载料布进行吸液作用,将污泥渗透在载料布内的水分进行吸收,使载料布内的水分在重力和吸液装置的作用下从载料布上下落到输水管内,使污泥中的水分更好的进行去除。
作为优选,所述挤压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挤压板的驱动组件、与所述挤压板相连的推杆、设于所述安装板上的固定板及套设于所述推杆上的复位弹簧,所述推杆尾部还设有限位块;驱动组件驱动推杆进行运动,推杆在运动的同时带动挤压板进行运动,挤压板在运动时相互接触,对载料布内的污泥进行挤压处理,将载料布内的污泥中的水分挤出,使污泥完成脱水处理;限位块和固定板对复位弹簧起固定作用,在驱动组件推动推杆运动时,推杆向前运动带动限位块往前运动,限位块运动时压缩复位弹簧,使复位弹簧产生弹力,当驱动组件不再推动推杆时挤压板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使挤压板恢复到原位上,驱动装置再次驱动推板进行进行挤压,使挤压板能够间隔性的对污泥进行挤压,提升污泥的脱水处理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板上的固定座、设于所述固定座上的伺服电机及套设于所述伺服电机上输出轴上的传动凸轮;固定座对伺服电机提供支撑效果,使伺服电机能更好的安装在固定座上,提升伺服电机工作的稳定性;伺服电机工作带动输出轴上的传动凸轮转动,传动凸轮在转动的过程中其凸缘间断性的与推杆尾部的限位块相接触,推动推杆往前运动,当传动凸轮的凸缘不与限位块接触时推杆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使挤压板复位;通过传动凸轮与复位弹簧的相互配合,使挤压板间接性的对污泥进行挤压,使污泥在一次次的挤压中更好的将其内部的水分进行排出,提升污泥的脱水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挤压板上设有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一端连接有紧压板,所述挤压板底部设有与所述滑轨相配合的滑块;挤压板通过连接弹簧连接紧压板,使传动凸轮在推动挤压板进行挤压时,通过紧压板与载料布直接接触,使左右两块紧压板相互挤压,在传动凸轮的作用下,紧压板在相互接触后挤压连接弹簧,使连接弹簧收缩产生弹力,通过连接弹簧的弹力增加两块紧压板之间挤压效果,更好的对污泥进行挤压,将污泥中的水分挤压出来,提升污泥脱水效果;通过滑块与滑轨的配合,使挤压板始终沿着滑轨限定的方向运动,避免传动凸轮在推动推杆时使挤压板偏离预设的运动轨迹,提升挤压板工作的可靠性;通过滑轨限定了挤压板在复位时的最大位移,避免推杆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过度复位,使推杆尾部的限位块撞击到传动凸轮对传动凸轮造成损坏,延长传动凸轮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载料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箱体左侧壁上的第一气缸、设于所述箱体右侧璧上的第二气缸、设于所述第一气缸活塞杆上的第一连接块及设于所述第二气缸活塞杆上的第二连接块,所述载料布一端固连与所述第一连接块上,另一端固连于所述第二连接块上;气缸可带动连接块进行位移,使载料布内的污泥在进行脱水处理后能够方便的从箱体内取出;载料布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上,在污泥脱水处理完成后对连接块进行回收即可完成对脱水污泥的回收处理,使脱水污泥能够更好的得到回收利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上方设有第一抓取板,所述第二连接块上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上设有第二抓取板,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穿设于所述箱体顶面;当载料布内的污泥脱水处理完成后,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同时工作,推动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往前运动,使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带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对运动,使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相互接触,通过第一连接杆上和第二连接杆上的第一抓取板和第二抓取板将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从出料口处拉出,从而将固定在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上的载料布取出,便于对载料布内的脱水污泥进行收集,方便对脱水污泥进行回收利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条,所述第二连接杆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相配合的第二凸条;通过第一凹槽与第一凸条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第二凹槽与第二凸条之间的相互配合,增加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之间的连接效果,使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能够暂时的连接在一起,便于通过抓取板将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同时从箱体内取出,从而方便对载料布内的脱水污泥进行回收处理。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块底部设有固定槽,所述第一气缸活塞杆顶端设有与所述固定槽相配合的固定块;通过第一连接块上的固定槽与第一气缸活塞杆顶端的固定块之间的配合,使第一连接块更好的配合在第一气缸活塞杆上;对第一连接块进行装配时,将固定槽对应固定块进行装配,使固定块卡入固定槽内,完成对第一连接块的安装,使第一气缸活塞杆在运动时能够带动第一连接块进行运动,增加第一连接块与第一气缸活塞杆之间的连接效果,提升装置的可靠性。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污泥在进行脱水处理时通过吸液装置的配合,有效的对污泥中的水分进行收集处理,避免污泥中的水分被挤出后又回到污泥中,提升污泥脱水效果;通过载料布隔断挤压板与污泥的直接接触,避免污泥在被挤压过程中附着在挤压板上,造成脱水污泥收集的不便,通过将载料布进行收集直接对脱水污泥进行收集,便于对脱水污泥的回收处理,防止了物料浪费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B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吸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安装板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挤压板的正视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气缸活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连接块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9所示,一种粪便脱水机,包括箱体1、设于所述箱体1内的挤压装置及设于所述挤压装置下方的接料装置,所述箱体1顶部设有进料口11,经过絮凝处理后的沉淀污泥从进料口11处进入箱体1内,在箱体1内进行脱水处理;所述接料装置下方设有储水腔13,所述储水腔13一侧设有出水口12,储水腔13设于箱体1底部,进入到箱体1内的污泥经过脱水处理后,脱离出来的水分掉落在底部的储水腔13内,通过储水腔13对分离的液体进行收集,当污泥脱水处理完成后,通过出水口12将储水腔13内液体进行排出,便于对储水腔13内的液体进行收集处理;所述接料装置下方还设有吸液装置,所述挤压装置上方设有载料装置,所述载料装置包括载料布29,所述挤压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接料装置上方的两块挤压板34,两块挤压板34分别设于箱体1左侧和右侧,所述载料布29设于所述两块挤压板34之间;进料口11设于载料布29上方,使通过进料口11进入到箱体1内的污泥均掉落在载料布29上,载料布29在两块挤压板34之间形成袋状,使载料布29能够更好的对污泥进行存储,将污泥包裹在载料布29形成的布袋内;载料布29可采用透水模板布制成,以达到透水目的;经过絮凝后的化粪池污泥通过进料口11进入到箱体1内,污泥掉落在载料布29上,通过吸液装置对载料布29上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使污泥进行初步的脱水处理,污泥内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渗透进入载料布29内,在重力和吸液装置的共同作用下,载料布29内的水分继续往下掉落,使污泥中的水分经过初步去除后掉落到箱体1底部的储水腔13内;污泥初步除水完成后,挤压板34相互接触进行挤压,对载料布29进行挤压,载料布29在挤压板34的作用下对载料布29内的污泥进行挤压,使污泥受到挤压效果进行进一步的脱水,对污泥内的水分进行有效的去除,使污泥完成脱水处理步骤;通过载料布28对污泥进行收容,替代了传统的挤压板34直接与污泥的接触,避免污泥在挤压过程中附着在挤压板34上,造成脱水后污泥收集的不便,防止污泥粘在挤压板34上造成物料的浪费,使脱水机能够更好的进行下一次脱水处理。
所述接料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箱体1侧壁上的安装板5、设于所述安装板5中部的滑轨51及设于所述滑轨51下方的滤网52,滤网52上设有滤孔521,安装板5固定连接于箱体1侧壁上,安装板5对滑轨51和滤网52起固定作用,使滑轨51和滤网52能够更好的固定在挤压装置下方,通过滤网52的设置,在载料布29内装有污泥时,载料布29在污泥重力的作用下下垂,使载料布29底端与滤网52相接触,滤网52在为载料布29上的污泥起支撑作用的同时使污泥中的水分能够顺利从滤网52的滤孔521中掉落,配合吸液装置将污泥中的水分进行吸出,对污泥进行更好的脱水处理。
所述吸液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滤网52下方的输水管44、设于所述输水管44外侧的输气管45、设于所述输水管44侧壁上的通气孔46及与所述输气管45相连的气泵42,所述气泵42设于所述箱体1外侧;输水管44顶部为漏斗形结构,增大输水管44的进水口面积,增加输水管44的进水口所能覆盖到的滤网52底面,通过滤网52掉落的液体能够更多的掉落进输水管44内;输水管44底部与储水腔13想通,输气管45两端为封闭状态,输气管45的一侧内壁即为输水管44的外壁;通气孔46与输气管45想通,设于输水管44内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气泵42通过一通气管43与输气管45相连,通过气泵43可向输气管45内输气;输气管45外侧设有固定支架41,通过固定支架41将吸液装置固定在安装板5底部;当污泥进入到箱体1内掉落在载料布29上时,气泵42开始工作往输气管45内通气,气体进入输气管45内后由于输气管45两端为封闭状态,使输气管45内的气体只能进入到输水管44侧壁上的通气孔46内,由于通气孔46设于输水管44内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使通过通气孔46进入到输水管44内的气流往下运动,在输水管44内产生往下运动的气流,从而使输水管44内形成吸力,对渗透在载料布29内的水分进行吸取,载料布29内的水分在重力和吸力的作用下更好的掉落在输水管44内,通过输水管44将液体输送到箱体1底部的储水腔13内,对液体进行收集,完成对污泥的初步脱水处理。
所述挤压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挤压板34的驱动组件、与所述挤压板34相连的推杆35、设于所述安装板5上的固定板37及套设于所述推杆35上的复位弹簧36,所述推杆35尾部还设有限位块351;固定板37固定连接于安装板5上,推杆35穿设于固定板37内,推杆35可在固定板37内进行前后移动;限位块351和固定板37对复位弹簧36起限制作用,复位弹簧36一端抵住限位块351,另一端抵住固定板37,当挤压板34处于正常状态时,复位弹簧36处于正常长度,不提供弹力;当污泥经过初步的脱水处理后,驱动组件启动开始工作,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推杆35往前运动,推杆35在往前运动的过程中带动限位块351往前运动,限位块351运动时压缩复位弹簧36,使复位弹簧36形变产生弹力,此时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两块挤压板相互接触对污泥进行挤压,便于将污泥中的水分挤出;当驱动装置不再驱动推杆35往前运动时,推板34在复位弹簧36的作用下往回运动进行复位,使两块挤压板分离不再对污泥起挤压作用,便于挤压装置开始下一轮的挤压工作。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板5上的固定座31、设于所述固定座31上的伺服电机32及套设于所述伺服电机31输出轴上的传动凸轮33;固定座31对伺服电机32提供支撑效果,使伺服电机32能更好的安装在固定座31上,提升伺服电机32工作的稳定性;污泥经过初步脱水处理后,伺服电机32开始工作,伺服电机32工作驱动输出轴开转动,电机输出轴带动传动凸轮33转动,传动凸轮33在转动的过程中其凸缘间断性的与推杆35尾部的限位块351相接触,限位块351底面为圆弧形设计,通过限位块351底面的圆弧形设计,使传动凸轮33的凸缘在接触限位块351时能够更好的顺着限位块351的圆弧形底面推动限位块351,从而推动推杆35往前运动,当传动凸轮33的凸缘不与限位块351接触时推杆35在复位弹簧36的作用下复位,使挤压板34复位;通过传动凸轮33与复位弹簧36的相互配合,使挤压板34间接性的对污泥进行挤压,使污泥在一次次的挤压中更好的将其内部的水分进行排出,提升污泥的脱水效果。
所述挤压板34上设有连接弹簧38,所述连接弹簧38一端连接有紧压板39,连接弹簧38一端与挤压板34相固连,另一端与紧压板39相固连,所述挤压板34底部设有与所述滑轨51相配合的滑块341,滑块341上设有限位槽,通过限位槽的设置可将滑块341更稳定的固定配合在滑轨51内;挤压板34通过连接弹簧38连接紧压板39,使传动凸轮33在推动挤压板34进行挤压时,通过紧压板39与载料布29直接接触,使左右两块紧压板相互挤压,在传动凸轮33的作用下,紧压板39在相互接触后挤压连接弹簧38,使连接弹簧38收缩产生弹力,通过连接弹簧38的弹力增加两块紧压板39之间挤压效果,更好的对污泥进行挤压,将污泥中的水分挤压出来,提升污泥脱水效果;通过滑块341与滑轨51的配合,使挤压板34始终沿着滑轨51限定的方向运动,避免传动凸轮33在推动推杆35时使挤压板34偏离预设的运动轨迹,提升挤压板34工作的可靠性;通过滑轨51限定了挤压板34在复位时的最大位移,避免推杆35在复位弹簧36的作用下过度复位,使推杆35尾部的限位块351撞击到传动凸轮33对传动凸轮33造成损坏,延长传动凸轮33使用寿命。
所述载料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箱体1左侧壁上的第一气缸21、设于所述箱体1右侧璧上的第二气缸22、设于所述第一气缸活塞杆211上的第一连接块23及设于所述第二气缸活塞杆上的第二连接块24,所述载料布29一端固连于所述第一连接块23上,另一端固连于所述第二连接块24上,所述第一连接块23上设有第一连接杆25,所述第一连接杆25上方设有第一抓取板27,所述第二连接块24上设有第二连接杆26,所述第二连接杆26上设有第二抓取板28,所述第一连接杆25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6分别穿设于所述箱体1顶面,进料口11两侧还设有用于放置第一连接杆25和第二连接杆26的容纳槽111,当箱体1内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时,第一连接杆25和第二连接杆26置于容纳槽111内。
当污泥脱水处理完成后,第一气缸21和第二气缸22同步进行工作,第一气缸活塞杆211和第二气缸活塞杆往前运动,使第一连接块23和第二连接块24相互接触,在第一连接块23和第二连接块24相互接触后对载料布29形成的袋子起封口作用,将脱水污泥留存在载料布29内,第一连接块23和第二连接块24在相向运动时,第一连接杆25和第二连接杆26分别运动出容纳槽111内,使第一抓取板27和第二抓取板28相互配合,增大抓取板的受力面积,通过第一抓取板27和第二抓取板28将第一连接块23和第二连接块24从进料口11处拉出,从而将载料布29从箱体1内取出,便于将脱水污泥从箱体1内取出,方便对脱水污泥进行回收处理。
所述第一连接块23上设有第一凹槽231,所述第一连接杆25上设有第二凹槽251,所述第二连接块24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231相配合的第一凸条241,所述第二连接杆26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251相配合的第二凸条261;通过第一凹槽231与第一凸条241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第二凹槽251与第二凸条261之间的相互配合,增加第一连接块23和第二连接块24之间的连接效果,使第一连接块23和第二连接块24能够暂时的连接在一起,便于通过抓取板将第一连接块23和第二连接块24同时从箱体1内取出,从而方便对载料布29内的脱水污泥进行回收处理。
所述第一连接块23底部设有固定槽232,所述第一气缸活塞杆211顶端设有与所述固定槽232相配合的固定块212;固定块212顶面低于第一气缸活塞杆211顶面,使固定块212与第一气缸活塞杆211形成两个平面,当对第一连接块23进行固定安装时,抓取第一抓取板27,从进料口11处将第一连接块23伸入箱体1内,将第一连接杆25卡入到容纳槽111内,往下压第一连接杆25,使第一连接块23底部的固定槽232与第一气缸活塞杆211顶端的固定块212相配合,固定块212插入固定槽232内,完成第一连接块23的安装;由于第一气缸活塞杆211与固定块212形成两个平面,使第一连接块23能够更稳定的配合在第一气缸活塞杆211上,便于第一气缸活塞杆211伸长时带动第一连接块23往前运动。
所述第二连接块24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块23相同,所述第二气缸活塞杆与所述第一气缸活塞杆211结构相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