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601C - 高尔夫球棒柄杆的把手带 - Google Patents

高尔夫球棒柄杆的把手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601C
CN1088601C CN97102179A CN97102179A CN1088601C CN 1088601 C CN1088601 C CN 1088601C CN 97102179 A CN97102179 A CN 97102179A CN 97102179 A CN97102179 A CN 97102179A CN 1088601 C CN1088601 C CN 108860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handle bar
handle
polyurethane
golf cl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02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787A (zh
Inventor
黄大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08/595,44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5895329A/en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63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60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60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olf Clubs (AREA)

Abstract

一种高尔夫球棒柄杆把手带,它包括:由毛毡层与聚氨酯层组成的带,毛毡层为聚氨酯层提供强度,而聚氨酯层既吸收振动又提供粘性以抑制使用者的手相对上述柄杆打滑;带可绕柄杆卷拢,带的上端还与柄杆的上端平齐;和盖,此盖的内裙叠套式地紧配合到柄杆的内上端,而此盖的外裙则下垂于带的上部上,以约束此带不会相对于柄杆松开,同时此盖有一个与此内、外裙成整体的罩延伸到柄杆的上端上方。本发明可防止手从高尔夫球棒柄杆上松开。

Description

高尔夫球棒柄杆的把手带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改进了的高尔夫球棒柄杆的把手带。
背景技术
公知高尔夫球棒与高尔夫球之间产生的振动对肌肉组织与肘关节之类的臂关节有不利影响。由这类振动产生的能量通常是高频的、持续时间短的、快速衰减的,一般称作“冲击振动”。当紧握把手避免其滑脱时,会加重高尔夫球棒使用者肌肉组织与臂关节的振动。
现有技术的高尔夫球柄杆的把手带利用了以毛毡层背衬的聚氨脂层。一般,毛毡层厚约1.40mm。聚氨脂层通常薄到0.25mm之下并视作为只用来提供粘性,即反抗汗手造成的打滑。毛毡层则是用来缓冲用户的手与臂在高尔夫球棒击球时所受的振动。
申请人曾开发过弹性把手带,成功地减少了对高尔夫球棒、网球拍、拍球戏球拍、棒球棒以及其它传递冲击的装置例如锤的振动。例如参看1994年12月20日授与申请人的美国专利No.5374059。这种早期的把手带利用粘合到毛毡层上的聚氨酯层确定出一种带,此带螺旋式卷绕到高尔夫球棒式网球拍的手柄上,并仿随这种手柄的外部构型。在申请人设计的上述把手带中,与在此之前的现有技术的弹性把手带相比,聚氨酯层对毛毡层的厚度比最小为0.18,在申请人设计的典型把手带中,曾使聚氨酯层的厚度约等于或大于毛毡层的厚度。在某些这种把手带中,对上述带的贴靠手柄一侧进行了削薄处理,使毛毡层从此带加横向中央区向上朝外而朝向带的横向侧边成为锥形。在此带卷绕到柄杆上时,带的侧边搭叠,使得带沿其长度不具有平滑构型。此外,削薄的结果会减弱把手带的强度。再有,带的侧边在使用中会有可能散开。还可以断定,在带未能恰当地应用到柄杆上时,把手势必相对于柄杆松散开。还有,现有的高尔夫球棒把手带用到的盖并不能适当地防止把手从高尔夫球棒柄杆上松开。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尔夫球棒柄杆的把手带,其可防止手从高尔夫球棒柄杆上松开。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尔夫球棒柄杆把手带,它包括:
由具有平整内表面的开孔型毛毡层与以内表面粘合到此毛毡层外表面上且属闭孔型的平滑聚氨酯层组成的带,此聚氨酯层的孔大致垂直于带的纵轴线延伸,此毛毡层为聚氨酯层提供强度,而聚氨酯层既吸收振动又提供粘性以抑制使用者的手相对上述柄杆打滑;
带可绕柄杆卷拢,带的上端还与柄杆的上端平齐;以及
盖,此盖的内裙叠套式地紧配合到柄杆的内上端,而此盖的外裙则下垂于带的上部上,以约束此带不会相对于柄杆松开,同时此盖有一个与此内、外裙成整体的罩延伸到柄杆的上端上方。
特别是,聚氨酯层与毛毡层的厚度比至少为0.18。
申请人已经发现,具有上述性质的聚氨酯层与毛毡层结构的高尔夫球棒柄杆把手带,可在不作削薄处理的条件下制得,由此可以提供更结实耐用的把手带。还有,在本发明的把手带中,在上述带卷绕到高尔夫球棒柄杆上时,带的侧边是贴靠到一起的。这样形成的把手带能在整个把手带表面提供平滑的构型,还能防止从柄杆上松开。本发明的这种改进了的把手带还包括有粘合材料,它覆盖于毛毡层的内表面上,便于将带卷绕到高尔夫球棒柄杆上,并能在使用把手带当中增强把手带安装到柄杆上的牢固性,当运动员握持得越紧,把手带也越牢靠地固定于柄杆上。本发明的把手带与现有技术的把手带相比,还能缩短制造时间因而也就减少用户为把手带付出的费用。除此,也更易于合适地将带卷绕到柄杆上,使得即使是外行人也能牢牢地将更换的把手带装附到柄杆上。
本发明的把手带还能择优地利用沿其长度从侧向朝外弯曲的增强侧边。这种增强侧边能制止把手带从高尔夫球棒柄杆上松脱,增大使用者的摩擦握持力,同时改善了既有手把的外观。这一特点还能使从高尔夫球运动员袋中抽出球棒时减少与其它球棒的干涉。本发明的把手带既可以用作更换式把手带,或可由高尔夫球制造厂家制成固有式的设备。这样的把手带可以包括锥形的类橡胶套,围绕此套将所述带作螺旋卷绕,或者也可将带螺旋式地直接卷绕到高尔夫球柄杆的手柄部上。
本发明把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包括着与螺旋式卷绕上的带配合工作的专用盖,以在运动中防止所述带从高尔夫球棒柄杆上松开,尤为重要的是在将高尔夫球棒相对于高尔夫球运动员的袋中撤出或插回时,防止带从棒柄杆上松开。
业已证明,本发明的高尔夫球棒把手带能大大缓冲从高尔夫球棒传递到高尔夫球运动员身体上的振动,由此能防止高尔夫球运动员在挥杆击球时使自身受伤的危险。再者,本发明的高尔夫球棒把手带可以制成较传统的轻,而减轻高尔夫球棒把手带重量的结果可以对高尔夫球棒头部重新分布重量,由此能加大惯性矩从而可增加高尔夫球的飞驶距离。本发明的高尔夫球棒把手带还能减少高尔夫球棒的总重,由此能以较高的棒头速度使高尔夫球飞驶更远的距离。
本发明上述的和其它的特点与优点可从下面结合附图所作的详细说明中获得理解。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体现本发明的高尔夫球棒柄杆把手带优选形式中弹性带的局部顶视平面图。
图2是图1所示带放大的局部顶视平面图,具体示明这种带的起始边的构型。
图3是适合装配上本发明把手带的高尔夫球棒柄杆的局部透视图。
图4是示明围绕图3的高尔夫球棒柄杆作螺旋卷绕的本发明把手带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示明应用到高尔夫球棒柄杆上端从装配上体现本发明的把手带的弹性套的局部透视图。
图6是侧视图,示明图1与2的带绕图5中的套作螺旋卷绕的情形。
图7是透视图,示明本发明把手带的盖件。
图8是透视图,示明图7中的盖处于与所示位置相反的情形。
图9是局部侧视图,示明图7与8中的盖在图1与2中之带卷绕到高尔夫球棒柄杆上之后而应用到此带上端上的情形。
图10是沿图9中10-10线截取的经放大的局部垂直中央剖面图。
图11是沿图10中11-11线截取的水平剖面图。
图12是类似图10的局部中央侧视图,但示明的是将所述带用于图3中套上的情形。
图13是沿图12中13-13线截取的水平剖面图。
图14与图13类似,但示明所述差的变型。
图15是图10中以标号15指明的圆圈区的放大图。
图16是放大的水平剖面图,示明用来形成所述带的增强侧边的加热台。
图17是设有体现本发明把手带的高尔夫球棒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8是图17中以标号18指明的圆圈区的放大图。
对推荐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参看附图,优选出的体现本发明的把手带G用到了图1所示的细长弹性带S,带S螺旋式地卷绕到高尔夫球棒柄杆20上,确定出图17中所示的把手带G,把手带G包括具体示明于图7和8中的环形盖C,它以套叠方式相对于柄杆20的上端装配,制止带S从柄杆上松脱。
具体地说,把手带G包括一般以22标明的开孔式毛毡层,此毛毡层的内表面或底表面24,或如图4所示粘附到高尔夫球棒柄杆20上,或如图6所示粘附到套叠式装附于柄杆20的弹性套28之上。平滑的封闭孔型的聚氨酯层通常以30标明,粘合到毛毡层22之上,粘合到一起的聚氨酯层与毛毡层如图1与2的平面图所示,构成单元式带S。
聚氨酯层30使运动员的手能以减振的方式握持高尔夫球棒柄杆,同时由于增大了运动员手与把手带间的粘性而能加大运动员的握持力。毛毡层22给聚氨酯层30提供强度,并起到将结合起聚氨酯与毛毡两者的带装附到高尔夫球棒柄杆20上的作用。如图11、12与15所示,毛毡层22的底表面上敷设有传统的粘合材料36。如图16所示,此粘合材料之下可专门覆盖保护性的快释条35,它在将带S卷绕到柄杆20上时撕下。在聚氨酯层与毛毡层中可以形成垂向延伸的孔38,以提高对使用者手的汗液的吸收率。
此带的毛毡层22是由适当的开孔材料形成,它的上表面或外表面粘合到聚氨酯层30的下表面40之上。如图15所示,聚氨酯层30形成有垂向延伸的孔42,亦即当把手带G固定到此柄杆上时,上述孔大致垂直于带S与高尔夫球棒柄杆20的纵向轴线上。聚氨酯层30可按常规方式形成:在毛毡层的一侧以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DMF)的聚氨酯(例如聚酯或聚醚)涂层,然后将此已涂层的带浸于水浴中除去DMF,使聚氨酯凝聚,最后通过加压与加热将水逐出。这样,孔42将相对于带的纵轴垂直地延伸,而聚氨酯层的下表面即粘合到毛毡层的上表面上。正如前面所指出的,申请人业已发现,当聚氨酯层的厚度对毛毡层的厚度比增加到超过先有技术把手带中所用的这种厚度比时,可以显著地改进高尔夫球杆把手带的吸振质量。具体地说,申请人考虑聚氨酯层对毛毡层的厚度的应至少为0.18。在附图所示实施例中,聚氨酯层的厚度最好约0.4mm而毛毡层的厚度约0.9mm。由于在上述比例下挥棒时孔42可使聚氨酯层能迅速为高尔夫球运动员手的握力所压缩,故可以取得极好的结果。
在图16中,可以看到带S形成有两条从侧向朝外延伸的凹形侧边,分别由46与48标明。这种增强侧边46与48最好用图16所示加热台p沿带的主要部分形成。这里的加热台p可以取传统的金属结构,具有水平底座50以及与此座相对侧上形成的垂柱51与52。柱的下端构型成能界定和形成凹形增强侧边46与48。例如,柱的下部设有类反射镜像构型的腔,每个腔有水平延伸表面,腔的内部朝上向内延伸,向其外边缘沿侧向朝下弯曲。台p依传统方式例如由电阻元件(未示明)加热,向下推向带S的侧边,依图16所示方式对聚氨酯层30上表面部下的侧边部加压,界定出前述凹形增强侧边。这种加压在聚氨酯层侧边的邻区加大了密度也就提高了其强度。业已发现,凹形增强侧边46与48的宽度可近似2mm,而其主要部分深度可近似0.5mm。
如图1与2所示,带S的始端按一定角度裁切而形成舌状部51。在舌状部51的内部上形成向内延伸的凹口52。带S的尾端也按一定角度裁切而定出第二舌状部54。如图1与2所示,此舌状部与凹口尺寸A与B取决于装配上把手带的具体柄杆的手握端的尺寸而有所不同。
参看图4,当将把手带G用到高尔夫球棒柄杆20上时,撕下快释条35而露出毛毡层22底面上的粘合剂。然后将带S从柄杆的手握端或顶端开始螺旋式卷绕到柄杆上。如图4所示,在始端(即柄杆的手握端)处,舌状部51的尖端紧配合到凹口52内,使带S相对于高尔夫球棒柄杆20的外部呈平滑构型。在带S已完全卷绕到柄杆20上后,它的下端可以用传统的精密条(未示明)和/或传统的如图17与18所示的弹性箍56固定就位,防止带的下部从柄杆上松开。箍56可以由可膨胀材料如聚氨酯制成,以便使它能在已卷绕的带下滑至其在图17中所示的位置。应该注意到,舌状部54使得带S的尾端53能均匀地过渡到高尔夫球棒柄杆上。
如图15所示,带S的增强侧边46与48并不搭叠,而是以其径向延伸的侧边相互紧密贴靠,如标号58处所示。重要的是应注意到,带的贴靠的侧边能在它们之间形成很牢固的接触,这是因为当凹形增强侧边按图16所示方式形成时,聚氨酯层30受到了加热台p的加压。加压的结果提高了聚氨酯层在这种贴靠邻接处周围的强度。要是带S仅仅是由聚氨酯原样的形成,由于聚氨酯料较毛毡软,就不可能形成这种牢靠的接触。带S侧边的紧密贴靠保证了申请人提出的带,即使在运动期间暴露于硬磨损的环境下或是从袋中抽出或放回高尔夫球棒时,也不会松脱。必要时可在把手带的上述贴靠侧边之间设置粘合剂(未示出),以进一步抑制松脱现象。由于上述贴靠关系,申请人提出的把手带比先有技术的把手带更耐用因而能提供更长的使用寿命。凹形增强侧边46与48的设置则进一步制止了带S的任何松脱开的倾向,改善了把手带的外观并增强了使用者的手与球棒把手带的摩擦接触。
再来参看图7-10,环形盖C具有整体结构,包括垂直的内裙62、垂直的锥形外裙64与水平的略呈拱形的罩66。盖C最好由硬的合成塑性材料如聚丙烯或聚乙烯模压成形。内裙62上形成有垂直延伸的膨胀槽68。此内裙最好依同于柄杆20内的角度取锥形并可以为柄杆20的上端作紧密的叠套式装配。膨胀槽68可使内裙与高尔夫球棒柄杆的内部之间形成紧配合,即使走在内裙的外径稍大于此柄杆的内径的情形也能如此。此外,外裙64的内径的尺寸应能使外裙可紧密地依叠套方式封罩到带S所绕的第一圈上,如图10所示。已然确定,约8mm的外裙深度对于传统的高尔夫球棒能给出良好的结果。
罩C在带S已螺旋式地卷绕到柄杆20后安装到柄杆20的上端。重要的是,外裙64应向下延伸一段足以到达已卷绕好的带的上部上的距离,以保证高尔夫球棒在用于运动中时,特别是将球棒插入或送回袋中而与袋中其它球棒接触时,不会相对于柄杆松开。但是,外裙的尺寸不应妨碍高尔夫球运动员对球棒的握持。从图中可以看到,罩C可与贴靠的凹形增强侧边46与48以及箍56共同起作用,有效地防止带从柄杆上松脱。例如,盖C与箍56能阻止带的贴靠侧边沿柄杆作相互离开的运动,同时能防止卷绕好的带的上下部分相对于柄杆松脱开。
图14中示明了第二种形式的盖C′,其中的内裙62′取硬实的构型。盖C′可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形成。
参看图5、6、12与13,所示的带S螺旋式地卷绕到已叠套式地配合到高尔夫球棒手柄部上的弹性套28之上。带S与盖C如上所述是应用到这种套上的。应该注意到,当把手带G是直接用到高尔夫球棒柄杆上时,与传统的高尔夫球棒相比,棒的总量可以减轻。此外,棒的重量是朝向高尔夫球棒的头部重新分布,从而能加大此棒的惯性矩,结果也就加大了高尔夫球的飞驶距离。传统的把手带重53~57g,而本发明的典型的把手带重约10~13g。这样,在把本发明的把手带直接用到高尔夫球棒上时,与传统的把手带相比,将可减轻多到43g的重量。
还应特别看到,利用本发明的上述把手带,聚氨酯层的外表面能提供粘性,使得在高尔夫球运动员的手与把手带接触的全部时间内作牢靠的接触。这方面的优点通过设置上述的一批孔42还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利用这类孔,不仅能提高对手汗等的吸收率和能使把手带快速干燥,而且当运动员握住把手带时,由于能够有控制地约束空气从毛毡层的孔中逸出,还能加强缓冲效应。
显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可以作出种种变型的。

Claims (2)

1.一种高尔夫球棒柄杆把手带,它包括:
由具有平整内表面的开孔型毛毡层与以内表面粘合到此毛毡层外表面上且属闭孔型的平滑聚氨酯层组成的带,此聚氨酯层的孔大致垂直于带的纵轴线延伸,此毛毡层为聚氨酯层提供强度,而聚氨酯层既吸收振动又提供粘性以抑制使用者的手相对上述柄杆打滑;
带可绕柄杆卷拢,带的上端还与柄杆的上端平齐;以及
盖,此盖的内裙叠套式地紧配合到柄杆的内上端,而此盖的外裙则下垂于带的上部上,以约束此带不会相对于柄杆松开,同时此盖有一个与此内、外裙成整体的罩延伸到柄杆的上端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把手带,特征在于:聚氨酯层与毛毡层的厚度比至少为0.18。
CN97102179A 1996-02-26 1997-01-31 高尔夫球棒柄杆的把手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860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595,445 1975-07-14
US595445 1990-10-10
US08/595,445 US5895329A (en) 1991-01-14 1996-02-26 Golf club shaft grip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787A CN1163787A (zh) 1997-11-05
CN1088601C true CN1088601C (zh) 2002-08-07

Family

ID=24383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021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8601C (zh) 1996-02-26 1997-01-31 高尔夫球棒柄杆的把手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034405U (zh)
CN (1) CN1088601C (zh)
TW (1) TW30045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485845A1 (en) * 2002-05-13 2003-11-20 Bruce M. Ruana Releasably attachable grip
TWI776288B (zh) * 2020-11-24 2022-09-01 翰柏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立體握把帶的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300457U (en) 1997-03-11
JP3034405U (ja) 1997-02-18
CN1163787A (zh) 1997-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384C (zh) 高尔夫球棒、棒球球棒、网球球拍手柄的弹性握柄
US5772524A (en) Water retarding golf club grip
CN1110332C (zh) 把手带及其制造方法
JP3054667U (ja) 螺旋状突出型ハンドルグリップ
US5895329A (en) Golf club shaft grip
US5374059A (en) Shock absorbing grip for racquets and the like
KR960004898B1 (ko) 라켓 손잡이 성형체 및, 그를 구비한 테니스 라켓
US5695418A (en) Shock absorbing grip for racquets and the like
US5730669A (en) Handle grip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5857929A (en) Two piece handle grip
US20040029645A1 (en) Lip edge grip tape and method of making a gripping surface
US5645501A (en) Grip construction
US6261191B1 (en) Multi-surface grip tape for handle
US5827129A (en) Grip for golf club shafts
US5813921A (en) Sleeve-type grip for golf shafts
US5692971A (en) Shock absorbing insert and other sporting goods improvements
JP3072038U (ja) 防水ハンドルグリップ
US20020098904A1 (en) Composite grip for golf clubs
US5397123A (en) Racquet and grip
US5803828A (en) Slip-on golf club grip
GB2192550A (en) Grips for handles of sporting equipment
US20040123429A1 (en) Protective strap for handle
US5618041A (en) Slip resistant sport grip
US6641488B2 (en) All-weather shock absorbing grip for golf clubs and the like
CN1088601C (zh) 高尔夫球棒柄杆的把手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