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59887A - 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59887A CN108859887A CN201710316439.9A CN201710316439A CN108859887A CN 108859887 A CN108859887 A CN 108859887A CN 201710316439 A CN201710316439 A CN 201710316439A CN 108859887 A CN108859887 A CN 1088598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heating
- heating
- heating wire
- heating device
-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78—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2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 H05B3/34—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flexible, e.g. heating nets or web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2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 H05B3/34—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flexible, e.g. heating nets or webs
- H05B3/34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flexible, e.g. heating nets or webs heaters used in textil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02—Heaters using a particular layout for the resistive material or resistive elements
- H05B2203/003—Heaters using a particular layout for the resistive material or resistive elements using serpentine layou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29—Hea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at warm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是用于汽车座椅的加热装置,其包括:载体;在所述载体上固定的正负电极,用于与电源相连;在所述载体上固定的且与所述正负电极导电相连的多个电加热线,在所述正负电极之间通过所述多个电加热线限定一加热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加热线中的至少一个电加热线以与其它电加热线不同的形状被蜿蜒布置,以使得在所述加热区内任何两个测量部位之间的热功率密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一规定值,允许所述加热垫在通电时,所述加热区整体均匀升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热装置、特别是汽车座椅用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可加热座椅已经在现代汽车中广泛采用。通常,这种可加热座椅包括座椅本体以及在所述座椅本体上布置的加热垫。加热垫由加热装置形成,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载体、在载体上布置的正负电极、以及在正负电极之间且与电极电导通布置的多根电加热线。因为电加热线由供应商依标准生产供应,所以每根电加热线的造型是相同的。在座椅厂商采用这种标准规格的电加热线组装加热垫时,有时为了确保沿着正负电极的纵向能够升温均匀,会将电加热线依据需要彼此平行稀疏布置。但是,这种布置方式仅能确保沿着正负电极的纵向大致升温均匀,对于沿着正负电极之间的横向距离有变化的情况无法确保升温均匀。
此外,在将加热垫固定在座椅本体上后,还需要将座椅面罩覆盖加热垫并缝合到座椅本体上。为了确保顺利缝合,有可能需要在加热垫中开设非规则形状的开槽。在座椅厂商采用这种标准规格的电加热线组装加热垫时,为了避开这些非规则形状的开槽,需要使得电加热线离开将要形成开槽的位置很大距离,造成开槽周围较大的面积无法加热,影响加热垫的整体加热均匀性。
此外,对于具有通风功能的汽车座椅而言,还需要在加热垫中设置通孔。为了避开通孔,也需要使得电加热线与将要形成通孔的位置离开很大距离,同样造成通孔周围加大的面积无法加热,影响加热垫的整体加热均匀性。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改进的加热装置、特别是用于汽车座椅的改进的加热装置,这种加热装置的电加热线布置更加合理,从而整个加热装置的升温更加均匀、浪费空间更小、并且针对不同形状的加热装置适应性更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是用于汽车座椅的加热装置,其包括:
载体;
在所述载体上固定的正负电极,用于与电源相连;
在所述载体上固定的且与所述正负电极导电相连的多个电加热线,在所述正负电极之间通过所述多个电加热线限定一加热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加热线中的至少一个电加热线以与其它电加热线不同的形状被蜿蜒布置,以使得在所述加热区内任何两个测量部位之间的热功率密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一规定值,允许所述加热装置在通电时,所述加热区整体均匀升温。
可选地,至少一个电加热线的蜿蜒形状是规则变化的。
可选地,至少一个电加热线的蜿蜒形状是无规则变化的。
可选地,在所述载体内形成有开口,所述开口具有至少一个非直线的边缘,靠近该非直线的边缘的电加热线的蜿蜒形状或其包络线遵循着或基本上遵循着该非直线的边缘。
可选地,在所述载体上限定有一与所述开口直接相邻的子加热区,所述子加热区的一个边缘与所述非直线的边缘大致平行,所述多个电加热线中的至少一个电加热线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子加热区内,以使得该电加热线至少部分地遵循着所述子加热区的边缘或者该电加热线的包络线遵循着或基本上遵循着所述子加热区的边缘,特别地,所述包络线与所述边缘相邻。
可选地,所述开口为弧形槽,用于将面罩缝合固定在所述载体上。
可选地,在所述载体内形成有通孔,靠近该通孔的电加热线的蜿蜒形状或其包络线至少部分地围绕着该通孔。
可选地,所述正负电极为细长的正负电极,彼此并不平行,电加热线以周期循环的形状被蜿蜒布置,在所述正负电极之间较窄距离处布置的电加热线的幅度和/或周期长度大于在所述正负电极之间较宽距离处布置的电加热线的幅度和/或周期长度。
可选地,所述电加热线中的至少两个电加热线在所述正负电极之间的长度是相同的。
可选地,所有电加热线在所述正负电极之间的长度是相同的。
可选地,每个电加热线由多根碳纤维丝编绕而成。
可选地,与所述正负电极相连的电源为48V电源,所述加热区包括多个在正负电极之间横向延伸的子区域,在至少一个所述子区域内设有至少一个电加热线,其在所述子区域内以特定字样或图形的方式布线,以使得在所述子加热区内任何两个测量部位之间的热功率密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一规定值,允许所述加热装置在通电时,所述加热区整体均匀升温。
可选地,所述电加热线中的至少两个电加热线的横截面尺寸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
可选地,所述电极和/或所述电加热线通过缝纫或粘接的方式被固定在所述载体上。
可选地,所述电加热线中的至少一个电加热线以平滑过渡的方式布线。
可选地,在所述子区域内,所述电加热线以汽车厂商的商标、文字或数字的方式布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用加热垫,其中,所述加热垫包括前述的加热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其包括座椅本体以及在所述座椅本体上布置的根据前述的加热垫。
附图说明
从后述的详细说明并结合下面的附图将能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各附图的比例出于清楚说明的目的有可能不一样,但这并不会影响对本发明的理解。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呈梯形的现有技术的加热装置;
图2示意性示出了呈梯形的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
图3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另一个加热装置;其中,加热装置开设有两个弧形槽;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其与图3所示的加热装置相对应,也设有两个弧形槽;
图5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另一个加热装置,其中,加热装置设有多个通孔以及两个弧形槽;
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其与图5所示的加热装置相对应,也设有多个通孔以及两个弧形槽;
图7a和7b示意性示出了针对12V和48V电压规格现有技术的两种不同的加热装置中的布线图案;
图8示意性示出了针对48V电压规格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中的布线图案。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各附图中,结构相同或功能相似的特征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是用于汽车座椅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能够用于形成汽车座椅的加热垫。加热装置包括载体、在载体上布置的正负电极、以及在正负电极之间且与电极电导通布置的多个电加热线。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每个电加热线例如可以由多根碳纤维丝编绕而成,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弯曲成任何形状。应当清楚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电极和/或电加热线能够以缝纫、粘接或任何本技术领域熟知的手段固定至载体。
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的一种加热装置100。该加热装置100包括大致呈梯形的载体101。在载体101上与梯形的两个斜边大致平行地布置有两个细长的正负电极102和103。电极102与103可以与电源(未示出)相连。多个电加热线104以至少部分在电极102和103之间的方式布置在载体101上。这些电加热线104由供应商以统一形状的规格制造并供应。因此,如图1所示,尽管每个电加热线104为蜿蜒的形状,但是各个电加热线104是彼此形状相同的。不同的电加热线104在电极102和103之间连接的距离是不同的。在图1中,分别以距离L1、L2和L3为例表示这种不同,其中,L1<L2<L3。当电极102和103与电源相连而通电时,电流分别流经这三个距离代表的电加热线。因为每个电加热线104的横截面规格相同,所以每个电加热线104的电阻与其在电极之间的距离成正比。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内这三个距离代表的电加热线的升温速度是不一样的,L1所代表的电加热线所处的横向区域升温最快,而L3所代表的电加热线所处的横向区域升温最慢。为了解决这种升温速度不同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措施是将各电加热线104彼此以不同的间距布置,例如,在L3处,彼此平行布置更多的电加热线,而在L1处彼此平行布置更少的电加热线。但是,因为每个电加热线在两个电极之间的加热功率是不一样的(由于在两个电极之间的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有时很难仅通过改变布线间距来确保横向均匀升温,也就是说,仍会造成电加热线较密布置的区域升温快于电加热线较疏布置的区域的情况出现。
针对这种梯形的形状,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200。该加热装置200包括大致呈梯形的载体201。在载体201上与梯形的两个斜边大致平行地布置有两个细长的正负电极202和203。电极202与203可以与电源(未示出)相连。多个电加热线204以至少部分在电极202和203之间的方式布置在载体201上。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电加热线204设置成其在两个电极202和203之间的长度相同,这意味着每个电加热线204的在两个电极202和203之间的电阻值是相同的,导致通电时每个电加热线的发热功率也是相同的。
在图2中,每个电加热线204以蜿蜒的方式布置,但是蜿蜒的方式彼此不同。例如,在两个电极202和203彼此最接近的位置附近(如图2中的梯形较短的上底边附近,L1),一个电加热线204以近似于正弦波或余弦波的方式布线;而在两个电极202和203彼此最远离的位置(如图2中的梯形较长的下底边附近,L3),一个电加热线204也以近似于正弦波或余弦波的方式布线,但是前一个电加热线的波形的幅度明显大于后一个电加热线的波形的幅度。这样,电加热线204以从上底边到下底边幅度依次减小的方式彼此平行布置。在每个电加热线的波形包络线所围成的区域内,电加热线的布置路线分布更加均匀,导致升温更加均匀、特别是可以确保沿着两个电极之间的横向升温更加均匀。
此外,除了改变波形的幅度以外,还可以改变波形的周期,例如以从上底边到下底边波形周期依次减小或增大的方式来改变,从而实现升温更加均匀。
另外,需要清楚的是图2中的波形并不限于正弦波或余弦波,也可以是锯齿波、方波等任何周期循环变化的波形,其中这种波形的幅度和/或周期能够依据上述要求改变。
再者,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各个电加热线204之间的间距也可以依据需要不同,进一步确保整个加热装置的升温均匀。
图3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另一种加热装置100′。这种加热装置100′例如可以用作为汽车座椅的加热装置。这种加热装置100′包括大致呈矩形的载体101′。在载体101′上与矩形的两个长边大致平行地布置有两个细长的正负电极102和103。多个电加热线104以至少部分位于正负电极之间的方式布置在载体101′上。这些电加热线104由供应商以统一形状的规格制造并供应。图3中的正负电极102和103以及电加热线104可以与图1中所示相同。在加热装置100′的外表面上还需要覆盖一个面罩(未示出)。为了固定面罩,需要在加热装置100′中开设沟槽105,在图3中例如为两个沟槽105。这种沟槽105通常是弧形的,如图3所示,并且穿过载体地被形成。因此,在制造加热装置时,电加热线104需要避开沟槽105布线。但是,因为电加热线104是规格统一供应的,所以为了避开弧形的沟槽105,需要离其较远布线,从而产生如图3所示的阴影区106。这些阴影区无法依据需要升温。也就是说,对于图3的这种加热装置100′而言,因为阴影区106的存在,采用现有技术无论如何布线均难以做到整个加热装置均匀升温。例如,图3中的右侧虚线框示意性示出了这种加热装置100′的加热区,即电加热线可布线的区域。可以看出,因为阴影区106的存在,所述加热区由两个很大的空隙区(未布置电加热线区)隔开。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300,其与图3所示的加热装置100′相对应,也设有两个弧形沟槽305。加热装置300例如可以用作为汽车座椅的加热装置,包括大致呈矩形的载体301。在载体301上与矩形的两个长边大致平行地布置有两个细长的正负电极302和303。两个弧形沟槽305与如图3所示的两个沟槽105的形状和位置相同,并且载体301与图3所示的载体101′的形状相同。
多个电加热线304在两个电极302和303之间导电相连地布线在载体301上。每个电加热线304被蜿蜒地形成,并且最靠近一个弧形沟槽305的弧形侧边的电加热线304被造型为其蜿蜒波形的靠近该弧形侧边的包络线与该弧形侧边隔开,同时它们之间的间距可以选择成尽量小,以不影响座椅面罩的后期缝纫固定为佳。
在图4中针对两个弧形沟槽305分别示出了四条包络线311、312、313和314,它们分别由最靠近弧形沟槽305的四个电加热线304形成。此外,其余电加热线304分别从最靠近弧形沟槽305的那个电加热线304依次向外蜿蜒地布线。优选地或可选地,每个电加热线304彼此蜿蜒的形状不同。最后,图4中的最上和最下两个电加热线304在远离上下弧形沟槽305的最外那侧可选地可以具有大致平直的包络线。
与图3所示的加热装置100′不同,加热装置300中的电加热线304布线无需过分多地避开弧形沟槽305,因此消除了图3所示的阴影区106。也就是说,进一步扩大了电加热线可布线的区域。例如,在图4的右侧中,加热装置300的电加热线可布线的区域/加热区包括子区域331、332和333。应当清楚,各电加热线304的蜿蜒形状可以彼此不同,但应确保各子区域331、332和333内的任何一个部位的升温值保持大致相同,从而使得各子区域331、332和333均匀升温。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任何一个部位的升温值指的是对于电加热线可布线的区域,任选一单位面积(例如长宽10厘米)内在加热装置通电启动时的发热功率,也可称为热功率密度,其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任何合适的测量仪器实测加热装置而获知。
在本发明中,因为各电加热线304的蜿蜒形状不受限制,所以通过任意按需蜿蜒布置电加热线304,能够确保每个子区域331、332和333内的任何一个测量部位的热功率密度相差不大,例如任何两个测量部位之间的热功率密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一规定值的话,就能够视为整个电加热线可布线的区域升温均匀。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清楚,最靠近弧形沟槽305的弧形侧边的电加热线304的蜿蜒波形的靠近该弧形侧边的包络线无需严格地与该弧形侧边等距隔开,也可以是遵循着或基本上遵循着该弧形侧边即可。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遵循着或基本上遵循着”意味着包络线无需严格地与弧形侧边的形状相同,只要能够确保二者之间留出足够的避让距离即可。甚至也可以设置成电加热线304本身的蜿蜒波形遵循着或基本上遵循着该弧形侧边。此外,图4中的最上和最下两个电加热线304在远离上下弧形沟槽305的最外那侧也可以具有非平直的包络线。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术语“布线”指的是以合适的方式改变电加热线的形状并以合适的方式将其固定至载体。此外,电加热线的形状的循环周期可以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形状的循环周期是规则的”意味着构成该形状的每个子形状的幅度和/或周期长度是恒定的。也就是说,电加热线的蜿蜒形状是规则变化的。而“形状的循环周期是不规则的”意味着构成该形状的至少两个子形状的幅度和和/或周期长度是变化的。也就是说,电加热线的蜿蜒形状是非规则变化的。以图2为例,任何一个电加热线204可以视为其布线形状的循环周期是规则的,即构成每个电加热线204的布线形状的每个单周期的正弦波或余弦波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电加热线204的蜿蜒形状是规则变化的。而以图4为例,任何一个电加热线304可以视为其布线形状的循环周期是不规则的,即构成每个电加热线304的布线形状的每个单周期的正弦波或余弦波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电加热线304的蜿蜒形状是无规则变化的。
图5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另一种加热装置100″,这种加热装置适于用在带有通风功能的汽车座椅上,因此与图3的加热装置100′的区别仅在于还设有穿过载体形成的多个通风孔108。因此,为了避让这些通风孔108,加热装置100″的电加热线可布线的区域比加热装置100′的更加分散(如图5和3的右侧所示)并因而升温更加不均匀。
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400,其与图5所示的加热装置100″相对应,也设有多个通气孔408,图中示出为八个。加热装置400包括大致呈矩形的载体401。在载体401上与矩形的两个长边大致平行地布置有两个细长的正负电极402和403。加热装置400具有两个弧形沟槽405,例如可以与如图3和5所示的沟槽的形状和位置相同,并且载体401与图3和5所示的载体的形状也相同。除了针对图4的上述实施例提到的最靠近弧形沟槽的弧形侧边的电加热线的蜿蜒波形的靠近该弧形侧边的包络线遵循着或基本上遵循着该弧形侧边以外,在图6所示的加热装置400中,通孔408附近的电加热线404被蜿蜒成其蜿蜒形状的至少一部分至少部分地围绕着通孔408周围,从而避免图5所示的那种因避开通孔而导致间隙过大的情况出现。这样,如图6右侧所示,加热装置400的电加热线可布线的区域包括子区域431、432和433,各子区域内的通孔不会对升温差异造成很大影响,能够尽量避免如图5的右侧所示那样的避开通孔间隙过大的情况。甚至也可以设置成电加热线404本身的蜿蜒波形至少部分地围绕着通孔408周围。
在加热装置400中,电加热线404的布线要求与上述针对图4的实施例讨论的类似,即各电加热线404的蜿蜒形状不受限制,所以通过任意按需蜿蜒布置电加热线404,能够确保每个子区域431、432和433内的任何一个测量部位的热功率密度相差不大,例如任何两个测量部位之间的热功率密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一规定值的话,就能够视为整个电加热线可布线的区域升温均匀。
目前的汽车中广泛采用12V电压为汽车座椅的加热装置供电。但是,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以及供电标准的变更,越来越多的汽车将会采用48V电压为汽车座椅的加热装置供电。图7a和7b分别示意性示出了针对12V和48V电压规格现有技术的两种不同的加热装置中的布线图案。因为每个加热装置中的电加热线的规格是相同的,所以为了整个加热装置达到同样的加热功率,针对12V电压规格的加热装置的电加热线布线密度要高于针对48V电压规格的加热装置的电加热线布线密度,可以看出,电加热线在图7b的加热区中布线明显比在图7a中更加稀松。这样,当采用现有技术的布线方案为48V电压规格的加热装置进行布线时,整个加热装置的升温极为不均匀,影响乘客体验。
图8示意性示出了针对48V电压规格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500。加热装置500包括载体、在所述载体上彼此隔开布置的细长正负电极、以及与所述正负电极导电相连地布置在所述载体上的多个电加热线504。在所述正负电极之间由所述多个电加热线504限定了一加热区。这些电加热线504在两个电极之间的总长度与图7b中所示的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加热线的总长度相同。也就是说,同样在外接48V电源的情况下,图7b与图8的加热装置的总加热功率是相同的。
但是,在图8中,加热区可以视为包括多个在正负电极之间横向延伸的子区域。在每个子区域内布线有至少一个电加热线504。各子区域可以依据需要彼此部分地重叠,并且至少一个子区域内的电加热线504能够以特定字样或图形的方式布线。例如,在图8中,箭头所指的子区域布线有两个电加热线504,并它们构成了特定的图形。与图7b的加热装置相比,加热装置500中的电加热线504能够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布置,这样能够确保在该加热装置500内加热功率更加均匀地分布,导致升温更加均匀。
此外,在电加热线的横截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所有的电加热线504的在两个电极之间的总长度、即总电阻与图7b的相同,每个电加热线504可以制造为是平滑可弯的,即本身没有像图7b所示那样的小波纹。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每个电加热线能够以平滑过渡的方式被布线,也就是说,每个电加热线可以由多个平直区段以及多个弯曲区段组成,并且各平直区段与弯曲区段之间过渡平顺而无尖角。
优选地,电加热线504能够以有含义的图案布线,例如以汽车厂商的标志图案、文字、数字等布线,从而在提供加热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重点体现汽车座椅的产品含义。可选地,电加热线504能够以任何其它合适的字样或图形的方式布线,只要确保整个加热装置的升温尽量均匀即可。
在以上所有提到的实施例中,均假设每个电加热线的横截面尺寸是恒定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当清楚,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各电加热线的横截面尺寸也可以依需要而变。例如,在图2、4、6和8所示的实施例中,附加地和/或替代地,在各子区域内电加热线的横截面尺寸可以依据需要增加或减小,从而确保各子区域均匀升温。
尽管这里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但它们仅仅是为了解释的目的而给出的,而不应认为它们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限制。此外,这些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彼此相互任意结合。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各种替换、变更和改造可被构想出来。
Claims (18)
1.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是用于汽车座椅的加热装置,其包括:
载体;
在所述载体上固定的正负电极,用于与电源相连;
在所述载体上固定的且与所述正负电极导电相连的多个电加热线,在所述正负电极之间通过所述多个电加热线限定一加热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加热线中的至少一个电加热线以与其它电加热线不同的形状被蜿蜒布置,以使得在所述加热区内任何两个测量部位之间的热功率密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一规定值,允许所述加热装置在通电时,所述加热区整体均匀升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电加热线的蜿蜒形状是规则变化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电加热线的蜿蜒形状是无规则变化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载体内形成有开口,所述开口具有至少一个非直线的边缘,靠近该非直线的边缘的电加热线的蜿蜒形状或其包络线遵循着或基本上遵循着该非直线的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载体上限定有一与所述开口直接相邻的子加热区,所述子加热区的一个边缘与所述非直线的边缘大致平行,所述多个电加热线中的至少一个电加热线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子加热区内,以使得该电加热线至少部分地遵循着所述子加热区的边缘或者该电加热线的包络线遵循着或基本上遵循着所述子加热区的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为弧形槽,用于将面罩缝合固定在所述载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载体内形成有通孔,靠近该通孔的电加热线的蜿蜒形状或其包络线至少部分地围绕着该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电极为细长的正负电极,彼此并不平行,电加热线以周期循环的形状被蜿蜒布置,在所述正负电极之间较窄距离处布置的电加热线的幅度和/或周期长度大于在所述正负电极之间较宽距离处布置的电加热线的幅度和/或周期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线中的至少两个电加热线在所述正负电极之间的长度是相同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电加热线在所述正负电极之间的长度是相同的。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电加热线由多根碳纤维丝编绕而成。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正负电极相连的电源为48V电源,所述加热区包括多个在正负电极之间横向延伸的子区域,在至少一个所述子区域内设有至少一个电加热线,其在所述子区域内以特定字样或图形的方式布线,以使得在所述子加热区内任何两个测量部位之间的热功率密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一规定值,允许所述加热装置在通电时,所述加热区整体均匀升温。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线中的至少两个电加热线的横截面尺寸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和/或所述电加热线通过缝纫或粘接的方式被固定在所述载体上。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线中的至少一个电加热线以平滑过渡的方式布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子区域内,所述电加热线以汽车厂商的商标、文字或数字的方式布线。
17.一种汽车座椅用加热垫,其中,所述加热垫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加热装置。
18.一种汽车座椅,其包括座椅本体以及在所述座椅本体上布置的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加热垫。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316439.9A CN108859887A (zh) | 2017-05-08 | 2017-05-08 | 加热装置 |
PCT/CN2018/085816 WO2018205897A1 (zh) | 2017-05-08 | 2018-05-07 | 加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316439.9A CN108859887A (zh) | 2017-05-08 | 2017-05-08 | 加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59887A true CN108859887A (zh) | 2018-11-23 |
Family
ID=64104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316439.9A Pending CN108859887A (zh) | 2017-05-08 | 2017-05-08 | 加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859887A (zh) |
WO (1) | WO2018205897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20156A1 (en) * | 2019-12-20 | 2021-06-24 | Gentherm Gmbh | Heating device |
CN113939429A (zh) * | 2019-06-12 | 2022-01-14 | 捷温有限责任公司 | 加热装置以及具有加热装置的车辆座椅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101290A1 (de) * | 1991-01-17 | 1992-07-23 | Ruthenberg Gmbh Waermetechnik | Elektrisches flaechenheizelement |
CN2938678Y (zh) * | 2006-08-04 | 2007-08-22 | 天津爱天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加热碳纤维布 |
DE202006008796U1 (de) * | 2006-06-01 | 2007-10-11 | W.E.T. Automotive Systems Ag | Flächiges Heizelement |
US20080099458A1 (en) * | 2005-10-19 | 2008-05-01 | Josef Hilmer | Flexible surface heating element, particularly for seat heater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flexible heating element |
US20090218854A1 (en) * | 2005-10-28 | 2009-09-03 | Daimler Ag | Planar Heating El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Seat |
CN204354873U (zh) * | 2014-12-25 | 2015-05-27 | 史永利 | 一种新型汽车坐垫 |
CN207360142U (zh) * | 2017-05-08 | 2018-05-15 | 捷温有限责任公司 | 汽车座椅及其加热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61450B2 (ja) * | 2009-05-12 | 2012-01-25 |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ヒータ・ユニット |
-
2017
- 2017-05-08 CN CN201710316439.9A patent/CN108859887A/zh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5-07 WO PCT/CN2018/085816 patent/WO2018205897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101290A1 (de) * | 1991-01-17 | 1992-07-23 | Ruthenberg Gmbh Waermetechnik | Elektrisches flaechenheizelement |
US20080099458A1 (en) * | 2005-10-19 | 2008-05-01 | Josef Hilmer | Flexible surface heating element, particularly for seat heater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flexible heating element |
US20090218854A1 (en) * | 2005-10-28 | 2009-09-03 | Daimler Ag | Planar Heating El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Seat |
DE202006008796U1 (de) * | 2006-06-01 | 2007-10-11 | W.E.T. Automotive Systems Ag | Flächiges Heizelement |
CN2938678Y (zh) * | 2006-08-04 | 2007-08-22 | 天津爱天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加热碳纤维布 |
CN204354873U (zh) * | 2014-12-25 | 2015-05-27 | 史永利 | 一种新型汽车坐垫 |
CN207360142U (zh) * | 2017-05-08 | 2018-05-15 | 捷温有限责任公司 | 汽车座椅及其加热垫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39429A (zh) * | 2019-06-12 | 2022-01-14 | 捷温有限责任公司 | 加热装置以及具有加热装置的车辆座椅 |
CN113939429B (zh) * | 2019-06-12 | 2024-02-20 | 捷温有限责任公司 | 加热装置以及具有加热装置的车辆座椅 |
WO2021120156A1 (en) * | 2019-12-20 | 2021-06-24 | Gentherm Gmbh | Heating device |
CN114867637A (zh) * | 2019-12-20 | 2022-08-05 | 捷温有限责任公司 | 加热装置 |
CN114867637B (zh) * | 2019-12-20 | 2024-05-14 | 捷温有限责任公司 | 加热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205897A1 (zh) | 2018-1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038177B2 (en) | Electric heating/warming fabric articles | |
JP4593587B2 (ja) | 平坦な発熱体 | |
US6160246A (en) | Method of forming electric heat/warming fabric articles | |
KR102238056B1 (ko) | 차량용 복사열 히터 | |
CN110856294B (zh) | 电加热器 | |
CN108859887A (zh) | 加热装置 | |
JP2004158438A5 (zh) | ||
CN107426835A (zh) | 加热装置 | |
JP2020133094A (ja) | スペーサファブリック部分、スペーサファブリック部分から成るヒータ設備を形成する方法及び原動機付き車両用の加熱可能な内装部品 | |
US6861939B1 (en) | Arrangement of a heating layer for a high-temperature gas sensor | |
CN207360142U (zh) | 汽车座椅及其加热垫 | |
JP2023089097A (ja) | 車両の乗員室内への設置が意図された放射パネル | |
CN108124379A (zh) | 可挠性电子装置 | |
KR20150067893A (ko) | 탄소섬유 면상발열체의 전극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10752142B2 (en) | Electrical heating assembly | |
CN107810659B (zh) | 电加热元件 | |
US10765597B2 (en) | Sauna he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 |
JP7412756B2 (ja) | 面状採暖具 | |
JP3577691B2 (ja) | 面状発熱体 | |
CN114286460B (zh) | 用于汽车内部加热元件的纬编针织物叉指状电极 | |
JP2015074340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546140B2 (ja) | 面状発熱体 | |
JPS614188A (ja) | 面状発熱体 | |
JPH05159868A (ja) | 自己温度制御型発熱線 | |
US20230031194A1 (en) | Heating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