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40441A - 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40441A
CN108840441A CN201810657774.XA CN201810657774A CN108840441A CN 108840441 A CN108840441 A CN 108840441A CN 201810657774 A CN201810657774 A CN 201810657774A CN 108840441 A CN108840441 A CN 108840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river
water
wood frame
treat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5777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游作华
韦钦
陈岁桃
王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Jin Y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Jin Y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Jin Y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Jin Y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5777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40441A/zh
Publication of CN108840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404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包括布设网膜,划分种植带和填料带,向填料带投放生物填料,进行曝气处理3‑4周,在种植带种植沉水植物。本发明通过综合采用生物膜净化法和水生植物修复法对河体水质进行治理,克服了目前单一修复技术存在的缺陷,两种方法互相配合促进,成本较低,易于实施,效果显著,实现了对水体的高效持久的净化。

Description

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表水水体污染治理,具体涉及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改善环境、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和旅游娱乐等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几十年来,我国中小河流河道污染严重,尤其是靠近城市、城乡结合区域、乡镇中的中小河流由于受到多种人为因素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正处于人为破坏之中,这些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固体废弃物入河、生活垃圾入河、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大量禽畜粪尿直接入河等。以上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中小河流的水质越来越差,河床底泥越来越厚,底部污泥呈厌氧状态,最后致使河流从清洁转变为黑臭。
水体黑臭就是因为水体受到污染,溶解氧被污染物消耗,自然复氧的速率不足以补充污染物降解的耗氧速率,而致使水体中溶解氧趋近于零,水体缺氧乃至厌氧条件下污染物转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挥发性有机酸等恶臭物质以及铁、锰硫化物等黑色物质,于是水体就产生发黑发臭的现象。
一般来说,水体溶氧大于2mg/L时,水体中的好氧微生物活性趋强,水体在好氧环境下发生着以好氧微生物为主导作用的污染物降解作用,这是一种健康的降解水污染的方式,有机物中的碳、氮、硫便被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及硫酸盐等。当水体中的溶氧小于0.2mg/L时,水体中厌氧微生物活性趋强,水体便在厌氧环境下发生着厌氧微生物为主导的厌氧发酵降解污染物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有机物中碳、氮、硫成分便按照缺氧方式分解为甲烷、氨氮、硫化氢等物质,硫化氢电离产生的S2-进一步与水体中原先存在的Fe2+反应生成FeS,其中硫化氢、氨氮、甲烷等物质逸出到空气便形成了臭味发源,而不溶于水的FeS微柱的微小颗粒悬浮在水中形成水体发黑的根源,于是便形成水体的黑臭。
专利CN105347494A公开了一种城市富营养化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在河道的拦控水闸设置拦控水位系统;在主河道,将清淤的土方堆成沿河缓坡、河心岛屿,岸坡比为1∶2.5-1∶5,从河道堤坝往河道中央依次形成浅水区和深水阔水区;对所述沿河缓坡的坡面进行堆石型和插孔式混凝土块型底型改造;在河心岛屿、底型改造后的沿河缓坡构建堤岸带水生植物带,在沿堤岸带构建植物浮床生物带;在疏浚后的河道放流滤杂食性鱼类和贝类、虾类动物。专利CN106379992A公开了一种河道修复生物膜系统逐级挂膜的快速启动方法,包括步骤:A将填料悬挂在SBR反应器中,取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向SBR反应器中注入可生化性好的模拟污水,形成培养液,混匀曝气5天,每隔1天更换一次模拟污水;B将填料从SBR反应器中取出并放入底部均匀设置有曝气器的河道模拟生物膜反应器中,采用间歇曝气方式运行,在停止曝气的期间,排出上清液,向河道模拟生物膜反应器中注满新的低污染水,以间歇曝气方式重复运行2~3天;C取河道底泥,除去上层覆水,筛除动植物杂质,将河道底泥铺在河道模拟生物膜反应器的底部,闷曝3~5天。
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经济、实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受污染的河流的质粒。受污染河流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曝气充氧、微生物修复、原生动物修复、植物修复及人工湿地修复。单一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已经较为广泛和深入,但将这些修复技术综合起来用于受污染的河流治理的研究尚不多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通过综合采用生物膜净化法和水生植物修复法对河体水质进行治理,两种方法互相配合促进,成本较低,易于实施,效果显著,实现了对水体的高效持久的净化。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包括:
(1)在河道上下游布设网膜,分隔出治理区域,网膜上部安装浮体,与水面齐平,下部安装配重,沉至河床表面,两端固定在插入河床的木桩上;
(2)在治理区域内划分出若干条种植带和填料带,种植带和填料带均垂直于河道,种植带和填料带的长度为河道宽度,种植带的宽度为1-1.5m,填料带的宽度为0.5-1m;
(3)在填料带内放置木质框架,木质框架沉于水底,木质框架内投放有生物填料;
(4)在填料带内靠近河床处增设曝气装置;
(5)监测河道水质指标,曝气处理3-4周后,关闭或去除曝气装置,将沉水植物种植于种植带内。
进一步地,步骤(1)中网膜目数为100-150目,网膜高度高于水体深度0.3-1m。形成物理上的分隔,隔绝漂浮物、垃圾,也包括鱼虾;水深发生变化时,网膜可随漂浮于水面的浮体而上下浮动,底部依然沉底。
进一步地,步骤(2)中种植带和填料带交替设置,相邻的种植带和填料带的间距为1-3m。
进一步地,步骤(3)中木质框架的长度与填料带的长度相等,木质框架的宽度与填料带的宽度相等,木质框架的高度为水体深度的20%-30%。
进一步地,步骤(3)中木质框架内投放有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为绳形生物填料或球形生物填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投放的生物填料的总体积为木质框架内水体积的30-70%;
进一步优选地,步骤(3)中木质框架内投放有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为球形生物填料,投放的生物填料的总体积为木质框架内水体积的30%。
进一步地,步骤(4)中曝气装置出气口布设高度为河床表面上方10-20cm处,使每条填料带内安装的曝气装置的曝气总量为20-50m3/h。
进一步地,步骤(5)中沉水植物植株顶端低于水面以下0.2m,种植密度30-40株/m2
进一步地,步骤(5)中沉水植物为苦草、狐尾藻、黑藻、伊乐藻、水兰、金鱼藻、眼子菜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5)中沉水植物为苦草和狐尾藻。
本发明以生物填料作为生物膜载体,构建了人工生物膜系统,生物填料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基质,在填料表面形成表面积较大的生物膜,强化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该方法配合人工曝气,有着较高的处理效率,它的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
本发明提供的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的启动阶段主要是填料生物膜形成和生态系统构建的过程,其实质是微生物、微型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等逐步适应新环境,建立起新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的过程。填料在投放时是白色半透明的,运行两周后,填料外观逐渐转变为泥黄色,开始散发出泥腥味,有黏性;三周后填料上附着物增长较快,黏性逐渐增强,颜色由黄褐色转变为深黄褐色;四周后趋于稳定,同时填料上有个体较大的藻类或寡毛类环节动物等出现。生物膜约在第3-4周基本形成,这时氨氮去除率明显提高且趋于稳定。微生物净化的优点是可在短期内提高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速率,反应条件温和,费用较低、操作简单、过程稳定、效果良好。
水生植物的种植有利于固定底泥,吸收净化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对抑制蓝藻生长和促使污染物沉降有一定作用。水生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保持良性运行的关键类群,可分为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等,在本发明中,经生物膜对河体进行初步净化后,种植沉水植物,可以通过阻缓水流来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主要吸收底泥中的营养盐,很少直接吸收水中的营养盐,与生物膜法配合可对水体进行高效持久的净化。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通过综合采用生物膜净化法和水生植物修复法对河体水质进行治理,两种方法互相配合促进,有利于对水体的高效持久的净化;
(2)本发明提供的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无需人工接种微生物,充分利用了河水中土著微生物菌种,通过提供合适的载体和曝气环境,促使何种有净化水体作用的土著微生物进行优势生长,在前期对水体进行有效净化,而且因没有引入外来微生物,具有良好的生态安全性;
(3)本发明提供的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成本较低,易于实施,效果显著,后期无需额外能耗,即可实现长效运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但这些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1)在福建某河道上下游布设目数为120目的网膜,于治理前一周布设,分隔出治理区域,网膜上部安装浮体,与水面齐平,下部安装配重,沉至河床表面,两端固定在插入河床的木桩上,该河道平均水深1.1m,网膜实际高度高于水体深度0.5m,以确保水深发生变化时,网膜可随漂浮于水面的浮体而上下浮动,而下部依然沉底,分隔出一段相对封闭的治理区域;
(2)在治理区域内划分出若干条种植带和填料带,种植带和填料带均垂直于河道,种植带和填料带的长度为河道宽度,种植带的宽度为1.5m,填料带的宽度为1m,种植带和填料带交替设置,相邻的种植带和填料带间隔2m;
(3)在填料带内放置木质框架,木质框架的长度与填料带的长度相等,木质框架的宽度与填料带的宽度相等,木质框架沉于水底,木质框架的高度为水体深度的20%,木质框架内投放有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为球形生物填料(多面空心球,购自无锡米尔环保公司),投放的生物填料的总体积为木质框架内水体积的30%;
(4)在填料带内靠近河床处增设曝气装置,曝气装置的出气口布设高度为河床表面上方10cm处,使每条填料带内安装的曝气装置的曝气总量为20m3/h,曝气装置在投放填料后一周内开启,24h工作,连续曝气至种植沉水植物;
(5)监测河道水质指标,曝气处理3周后,关闭曝气装置,将沉水植物苦草和狐尾藻种植于种植带内,种植密度40株/m2
经监测,该河道在曝气处理3周后,河道透明度由投放生物填料前的10cm提升至35cm,种植沉水植物5个月后,沉水植物成活率为85%,与治理前(即投放生物填料前)相比,河道透明度提升至1m,水体总氮含量由10.2mg/L降低至1.5mg/L,氨氮含量由6.2mg/L降低至1.2mg/L,总磷含量由0.65mg/L降低至0.11mg/L。
实施例2
(1)在广东省某河道上下游布设目数为100目的网膜,于治理前一周布设,分隔出治理区域,网膜上部安装浮体,与水面齐平,下部安装配重,沉至河床表面,两端固定在插入河床的木桩上,该河道平均水深1.5m,网膜实际高度高于水体深度0.5m,以确保水深发生变化时,网膜可随漂浮于水面的浮体而上下浮动,而下部依然沉底,分隔出一段相对封闭的治理区域;
(2)在治理区域内划分出若干条种植带和填料带,种植带和填料带均垂直于河道,种植带和填料带的长度为河道宽度,种植带的宽度为1.5m,填料带的宽度为1m,种植带和填料带交替设置,相邻的种植带和填料带间隔1m;
(3)在填料带内放置木质框架,木质框架的长度与填料带的长度相等,木质框架的宽度与填料带的宽度相等,木质框架沉于水底,木质框架的高度为水体深度的22%,木质框架内投放有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为绳形生物填料(BZ-C3绳形生物填料,购自无锡米尔环保公司),投放的生物填料的总体积为木质框架内水体积的35%;
(4)在填料带内靠近河床处增设曝气装置,曝气装置的出气口布设高度为河床表面上方10cm处,使每条填料带内安装的曝气装置的曝气总量为25m3/h,曝气装置在投放填料后一周内开启,24h工作,连续曝气至种植沉水植物;
(5)监测河道水质指标,曝气处理3周后,关闭曝气装置,将沉水植物水兰和金鱼藻种植于种植带内,种植密度35株/m2
经监测,该河道在曝气处理3周后,河道透明度由投放生物填料前的15cm提升至45cm,种植沉水植物5个月后,沉水植物成活率为88%,与治理前(即投放生物填料前)相比,河道透明度提升至1.2m,水体总氮含量由6.4mg/L降低至1.4mg/L,氨氮含量由4.2mg/L降低至0.7mg/L,总磷含量由0.60mg/L降低至0.13mg/L。
实施例3
(1)在江西省某河道上下游布设目数为150目的网膜,于治理前一周布设,分隔出治理区域,网膜上部安装浮体,与水面齐平,下部安装配重,沉至河床表面,两端固定在插入河床的木桩上,该河道平均水深0.8m,网膜实际高度高于水体深度0.3m,以确保水深发生变化时,网膜可随漂浮于水面的浮体而上下浮动,而下部依然沉底,分隔出一段相对封闭的治理区域;
(2)在治理区域内划分出若干条种植带和填料带,种植带和填料带均垂直于河道,种植带和填料带的长度为河道宽度,种植带的宽度为1.2m,填料带的宽度为0.8m,种植带和填料带交替设置,相邻的种植带和填料带间隔2m;
(3)在填料带内放置木质框架,木质框架的长度与填料带的长度相等,木质框架的宽度与填料带的宽度相等,木质框架沉于水底,木质框架的高度为水体深度的25%,木质框架内投放有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为球形生物填料(多面空心球,购自无锡米尔环保公司),投放的生物填料的总体积为木质框架内水体积的70%;
(4)在填料带内靠近河床处增设曝气装置,曝气装置的出气口布设高度为河床表面上方10cm处,使每条填料带内安装的曝气装置的曝气总量为20m3/h,曝气装置在投放填料后一周内开启,24h工作,连续曝气至种植沉水植物;
(5)监测河道水质指标,曝气处理3周后,关闭曝气装置,将沉水植物伊乐藻种植于种植带内,种植密度30株/m2
经监测,该河道在曝气处理3周后,河道透明度由投放生物填料前的10cm提升至40cm,种植沉水植物4个月后,沉水植物成活率为90%,与治理前(即投放生物填料前)相比,河道透明度提升至清澈见底,水体总氮含量由5.3mg/L降低至1.1mg/L,氨氮含量由4.4mg/L降低至0.6mg/L,总磷含量由0.54mg/L降低至0.09mg/L。
对比例1
(1)在福建某河道上下游布设目数为120目的网膜,于治理前一周布设,分隔出治理区域,网膜上部安装浮体,与水面齐平,下部安装配重,沉至河床表面,两端固定在插入河床的木桩上,该河道平均水深1.1m,网膜实际高度高于水体深度0.5m,以确保水深发生变化时,网膜可随漂浮于水面的浮体而上下浮动,而下部依然沉底,分隔出一段相对封闭的治理区域;
(2)在治理区域内划分出若干条种植带和填料带,种植带和填料带均垂直于河道,种植带和填料带的长度为河道宽度,种植带的宽度为1.5m,填料带的宽度为1m,种植带和填料带交替设置,相邻的种植带和填料带间隔2m;
(3)在填料带内设置浮箱,木质框架的长度与填料带的长度相等,木质框架的宽度与填料带的宽度相等,木质框架的高度为水体深度的10%,浮箱内投放有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为球形生物填料(多面空心球,购自无锡米尔环保公司),投放的生物填料的总体积为浮箱内水体积的30%;
(4)监测河道水质指标,曝气处理3周后,关闭曝气装置,将沉水植物苦草和狐尾藻种植于种植带内,种植密度40株/m2
经监测,该河道在曝气处理3周后,河道透明度由投放生物填料前的10cm提升至25cm,种植沉水植物5个月后,沉水植物成活率为63%,与治理前(即投放生物填料前)相比,河道透明度提升至50m,水体总氮含量由10.3mg/L降低至6.5mg/L,氨氮含量由6.4mg/L降低至4.2mg/L,总磷含量由0.65mg/L降低至0.43mg/L。
对比例1采用浮箱投放生物填料,本发明采用沉底的木质框架投放填料并配合曝气装置,有效提高了沉水植物的成活率和水体净化效果。
对比例2
(1)在江西省某河道上下游布设目数为150目的网膜,于治理前一周布设,分隔出治理区域,网膜上部安装浮体,与水面齐平,下部安装配重,沉至河床表面,两端固定在插入河床的木桩上,该河道平均水深0.8m,网膜实际高度高于水体深度0.3m,以确保水深发生变化时,网膜可随漂浮于水面的浮体而上下浮动,而下部依然沉底,分隔出一段相对封闭的治理区域;
(2)在治理区域内划分出若干条种植带和填料带,种植带和填料带均垂直于河道,种植带和填料带的长度为河道宽度,种植带的宽度为0.5m,填料带的宽度为1.0m,种植带和填料带交替设置,相邻的种植带和填料带间隔2m;
(3)在填料带内放置木质框架,木质框架的长度与填料带的长度相等,木质框架的宽度与填料带的宽度相等,木质框架沉于水底,木质框架的高度为水体深度的25%,木质框架内投放有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为球形生物填料(多面空心球,购自无锡米尔环保公司),投放的生物填料的总体积为木质框架内水体积的70%;
(4)在填料带内靠近河床处增设曝气装置,曝气装置的出气口布设高度为河床表面上方10cm处,使每条填料带内安装的曝气装置的曝气总量为20m3/h,曝气装置在投放填料后一周内开启,24h工作,连续曝气至种植沉水植物;
(5)监测河道水质指标,曝气处理3周后,关闭曝气装置,将沉水植物狸藻和蒲草种植于种植带内,种植密度30株/m2
经监测,该河道在曝气处理3周后,河道透明度由投放生物填料前的10cm提升至20cm,种植沉水植物4个月后,沉水植物成活率为85%,与治理前(即投放生物填料前)相比,河道透明度提升至40cm,水体总氮含量由5.2mg/L降低至4.1mg/L,氨氮含量由4.4mg/L降低至2.2mg/L,总磷含量由0.44mg/L降低至0.29mg/L。
对比例2中种植带的宽度为0.5m,所种植物为狸藻和蒲草,由试验结果可知,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相比,其成活率较低,而且水质净化效果较差。
对比例3
(1)在江西省某河道上下游布设目数为150目的网膜,于治理前一周布设,分隔出治理区域,网膜上部安装浮体,与水面齐平,下部安装配重,沉至河床表面,两端固定在插入河床的木桩上,该河道平均水深0.8m,网膜实际高度高于水体深度0.3m,以确保水深发生变化时,网膜可随漂浮于水面的浮体而上下浮动,而下部依然沉底,分隔出一段相对封闭的治理区域;
(2)在治理区域内划分出若干条种植带和填料带,种植带和填料带均垂直于河道,种植带和填料带的长度为河道宽度,种植带的宽度为1.2m,填料带的宽度为2.0m,种植带和填料带交替设置,相邻的种植带和填料带间隔1m;
(3)在填料带内放置木质框架,木质框架的长度与填料带的长度相等,木质框架的宽度与填料带的宽度相等,木质框架沉于水底,木质框架的高度为水体深度的50%,木质框架内投放有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为球形生物填料(多面空心球,购自无锡米尔环保公司),投放的生物填料的总体积为木质框架内水体积的80%;
(4)在填料带内靠近河床处增设曝气装置,曝气装置的出气口布设高度为河床表面上方10cm处,使每条填料带内安装的曝气装置的曝气总量为10m3/h,曝气装置在投放填料后一周内开启,24h工作,连续曝气至种植沉水植物;
(5)监测河道水质指标,曝气处理3周后,关闭曝气装置,将沉水植物水兰和金鱼藻种植于种植带内,种植密度30株/m2
经监测,该河道在曝气处理3周后,河道透明度由投放生物填料前的10cm提升至20cm,种植沉水植物4个月后,沉水植物成活率为85%,与治理前(即投放生物填料前)相比,河道透明度提升至40cm,水体总氮含量由5.3mg/L降低至2.1mg/L,氨氮含量由4.4mg/L降低至1.3mg/L,总磷含量由0.54mg/L降低至0.21mg/L。
与本申请相比,对比例3采用了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填料带和种植带宽度、间隔均与本发明不同,投放生物填料和曝气的具体参数也与本发明不同,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知,对比例3在植物成活率、水体总氮、氨氮和总磷净化效率、河道透明度等方面的效果均显著差于本发明。
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手段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河道上下游布设网膜,分隔出治理区域,网膜上部安装浮体,与水面齐平,下部安装配重,沉至河床表面,两端固定在插入河床的木桩上;
(2)在治理区域内划分出若干条种植带和填料带,种植带和填料带均垂直于河道,种植带和填料带的长度为河道宽度,种植带的宽度为1-1.5m,填料带的宽度为0.5-1m;
(3)在填料带内放置木质框架,木质框架沉于水底,木质框架内投放有生物填料;
(4)在填料带内靠近河床处增设曝气装置;
(5)监测河道水质指标,曝气处理3-4周后,关闭或去除曝气装置,将沉水植物种植于种植带内。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网膜目数为100-150目,网膜高度高于水体深度0.3-1m;形成物理上的分隔,隔绝漂浮物、垃圾,也包括鱼虾;水深发生变化时,网膜可随漂浮于水面的浮体而上下浮动,底部依然沉底。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种植带和填料带交替设置,相邻的种植带和填料带的间距为1-3m。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木质框架的长度与填料带的长度相等,木质框架的宽度与填料带的宽度相等,木质框架的高度为水体深度的20%-30%。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木质框架内投放有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为绳形生物填料或球形生物填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投放的生物填料的总体积为木质框架内水体积的30-70%。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木质框架内投放有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为球形生物填料,投放的生物填料的总体积为木质框架内水体积的30%。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曝气装置出气口布设高度为河床表面上方10-20cm处,使每条填料带内安装的曝气装置的曝气总量为20-50m3/h。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沉水植物植株顶端低于水面以下0.2m,种植密度30-40株/m2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沉水植物为苦草、狐尾藻、黑藻、伊乐藻、水兰、金鱼藻、眼子菜中的一种或几种。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沉水植物为苦草和狐尾藻。
CN201810657774.XA 2018-06-25 2018-06-25 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 Pending CN1088404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57774.XA CN108840441A (zh) 2018-06-25 2018-06-25 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57774.XA CN108840441A (zh) 2018-06-25 2018-06-25 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40441A true CN108840441A (zh) 2018-11-20

Family

ID=64203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57774.XA Pending CN108840441A (zh) 2018-06-25 2018-06-25 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4044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6176A (zh) * 2019-06-21 2019-08-23 南京大学 一种复合型河道生物反应器系统、构建方法及应用
CN110713263A (zh) * 2019-10-09 2020-01-21 武汉益生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以人造生物膜构建生态河床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58909U (zh) * 2009-03-24 2010-05-12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城市黑臭河水的原位净化装置
CN204400695U (zh) * 2015-01-04 2015-06-17 浙江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CN107720964A (zh) * 2017-09-07 2018-02-23 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黑臭河生态修复治理方法
CN207418508U (zh) * 2017-09-05 2018-05-29 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河道生态治理系统
CN108083446A (zh) * 2018-01-08 2018-05-29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水域富营养化水体复合修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58909U (zh) * 2009-03-24 2010-05-12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城市黑臭河水的原位净化装置
CN204400695U (zh) * 2015-01-04 2015-06-17 浙江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CN207418508U (zh) * 2017-09-05 2018-05-29 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河道生态治理系统
CN107720964A (zh) * 2017-09-07 2018-02-23 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黑臭河生态修复治理方法
CN108083446A (zh) * 2018-01-08 2018-05-29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水域富营养化水体复合修复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6176A (zh) * 2019-06-21 2019-08-23 南京大学 一种复合型河道生物反应器系统、构建方法及应用
CN110713263A (zh) * 2019-10-09 2020-01-21 武汉益生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以人造生物膜构建生态河床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u et al. Removal of water nutrients by different aquatic plant species: An alternative way to remediate polluted rural rivers
CN100378272C (zh) 城市河溪沟渠水体立体式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CN102701519B (zh) 一种采用电化学结合生物生态治理黑臭河道的方法
CN105502867B (zh) 一种用微电解材料处理黑臭水体底泥的方法
CN204400695U (zh) 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CN110143737A (zh) 一种河道水生态原位清淤修复方法
CN106430526A (zh) 河道污水处理工艺
CN105174471A (zh) 一种强化黑臭河涌微生态重建与平衡及水质改善的方法
CN110550829B (zh) 一种小城镇生活污水塔式生态净化一体化装置
CN201850198U (zh) 一种用于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的高效脱氮湿地系统
CN209797586U (zh) 一种生态沉床系统
CN113072188A (zh) 一种鱼塘尾水处理系统
CN111977818A (zh) 一种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方法
CN107673558B (zh) 一种黑臭水体净化方法
CN108996703B (zh) 一种黑臭水水土水循环生态修复系统
CN203256023U (zh) 用于尾水深度处理的曝气型竹丝填料基质的生态浮岛
CN108840441A (zh) 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
CN107585868A (zh) 水体深度净化系统
Wa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systems (EWTUS) in China
CN209039279U (zh) 一种有机污染水体异位生态修复系统
CN111689640A (zh)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
CN109231458A (zh) 一种碳纤维生态基高效泛氧化塘及其构建方法
CN211226797U (zh) 一种利用组合生物技术净化黑臭水体的装置
CN109111054A (zh) 一种有机污染水体异位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CN100506707C (zh) 可控生物膜景观湿地污水净化系统及技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23

Address after: 215431 No. 38 Liuzhou Road, Loudong Street, Taicang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Zhu Qingcuan

Address before: 352000 East Bridg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Ningde City,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Fujian Jin Y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311

Address after: 352100 East Bridg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Ningde City,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Fujian Jin Y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431 No. 38 Liuzhou Road, Loudong Street, Taic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Zhu Qingcua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