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18508U - 河道生态治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河道生态治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18508U
CN207418508U CN201721133346.4U CN201721133346U CN207418508U CN 207418508 U CN207418508 U CN 207418508U CN 201721133346 U CN201721133346 U CN 201721133346U CN 207418508 U CN207418508 U CN 2074185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ber
river
row
governing system
river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3334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文辉
黄思思
沈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aihe Wat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AIHE WATER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AIHE WATER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AIHE WATER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3334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185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185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185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道生态治理系统,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中的预处理系统、生态浮岛、曝气装置以及生物挂膜,预处理系统包括若干木桩,木桩分别位于河道的两侧,每侧木桩分为前排、中排和后排;生态浮岛包括网兜以及水生植物,木桩固定网兜,网兜内种植水生植物;生物挂膜设置在生态浮岛下方,并连接生态浮岛,生物挂膜上设置人工水草;曝气装置包括鼓气机和曝气管道,曝气管道上设置若干均匀排布的出气孔,曝气管道贯穿整个生态浮岛下方。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净化水质,尤其是在行洪期间,可以有效的减少水流的速度,提高净化的质量。

Description

河道生态治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道生态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城镇河道水体生态修复一直是水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的重难点。一般而言,其存在以下问题:1)行洪期间,水流速度快,水生态系统易受到冲击;2)上游来水水量大,水质较差,增加生态系统的污染负荷。因此,如何有效的减缓河道水流速度,削减大量来水污染负荷,创造相对稳定的水环境,成为城镇河道水生态修复领域的热点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的生态治理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河道行洪排涝期间生态措施难以维持,水质较差,治理较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道生态治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中的预处理系统、生态浮岛、曝气装置以及生物挂膜,
所述预处理系统包括若干木桩,所述木桩分别位于河道的两侧,自河道上游到下游的方向每侧木桩依次分为前排、中排和后排,前排木桩密度大于后排木桩密度,后排木桩密度大于中排木桩密度;
所述生态浮岛包括网兜以及水生植物,所述木桩固定网兜,所述网兜内种植水生植物;
所述生物挂膜设置在生态浮岛下方,并连接生态浮岛,所述生物挂膜上设置人工水草;
所述曝气装置包括鼓气机和曝气管道,所述曝气管道上设置若干均匀排布的出气孔,所述曝气管道贯穿整个生态浮岛下方。
优选地,每一侧的木桩都成排排列且互相平行,且每排木桩都与河道最小夹角呈40~50度。
所述最小夹角是指木桩与河岸的两个互补夹角中最小的夹角。
优选地,前排每排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木桩间的距离是0.8~1.2米,中排每排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木桩件的距离是4.5~5.5米,后排每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木桩间的距离是2.5~3.5米。
优选地,木桩的个数是3~6个;更优选为5个。
优选地,所述水生植物是狐尾藻。
优选地,生物挂膜采用维尼纶及聚丙烯。
优选地,每平方米设置生物挂膜7~10串,每串1~1.54米。
优选地,所述前排的木桩共4~6排,后排的木桩共4~6排。
优选地,所述河道生态治理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河道中木桩上游的围隔,所述围隔自河岸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所述围隔包括若干片透水网以及若干固定桩,相邻的两个固定桩之间设置透水网。
优选地,每排所述木桩都与水流方向呈40~50度角。
优选地,所述曝气装置有两个,每侧河道各一个。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河道行洪排涝期间的生态治理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预处理系统、曝气装置、人工浮岛、生物挂膜”组成,布设在与外河道相连处,河道两侧,中间预留船只航道,起到阻流和削减污染负荷的作用。该预处理系统通过斜栅式设计改变河道两侧水流方向,减缓水体流速,降低水体对河道的冲刷,为河道生态修复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通过“曝气装置、人工浮岛、生物挂膜”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削减来水污染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河道剖视图。
图2显示为木桩排布示意图。
图3显示为围隔结构和木桩排布示意图。
图4显示为围隔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木桩
101 前排
102 中排
103 后排
2 水生植物
3 生物挂膜
4 围隔
401 固定桩
402 透水网
5 曝气管道
6 石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河道行洪排涝期间的生态治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中的预处理系统、生态浮岛、曝气装置以及生物挂膜,木桩排布总长约为150m,布设在与外河道相连处的河流中。
所述预处理系统包括若干木桩1,所述木桩1分别位于河道两侧,中间留有5~10m的宽度供船舶行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流的方向自左向右。河道每一侧的木桩都成排排列,每排木桩都互相平行且都与河道最小夹角呈45度,一般的可以设计为40~50度角。每侧木桩分为前排101、中排102和后排103,所述前排101、后排103以及中排102木桩的密度依次减小。在本实施例中,前排和后排都分别有5排木桩,剩下的都为中排,每排木桩有5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3~6个)木桩采用规格为0.15m*0.15m杉木桩,杉木桩底部由柱状石笼6固定,前排每排中相邻的两个木桩间的距离是1米,中排每排中相邻的两个木桩件的距离是5米,后排每排中相邻两个木桩间的距离是3米。该预处理系统通过斜栅式设计不仅可截留部分悬浮固体、改变河道两侧水流方向,减缓水体流速,降低水体对河道的冲刷,还能延长水利停留时间,提高生态浮床、挂膜和曝气等对水体污染物的削减量。
在本实施例中每排所述木桩与水流方向呈45度角,使得木桩能够更好的降低水流的流速。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前排的木桩共4~6排,后排的木桩共4~6排,前排每排中相邻的两个木桩间的距离是0.8~1.2米,中排每排中相邻的两个木桩件的距离是4.5~5.5米,后排每排中相邻两个木桩间的距离是2.5~3.5米。以上都是根据河道的宽度以及水流的大小而调节的,并不是固定的。
所述生态浮岛包括网兜以及水生植物2,所述木桩固定住网兜,网兜为20目粗筛网,用尼龙绳绑扎于杉木桩上,所述网兜内种植水生植物2;所述水生植物2是狐尾藻,当然也可以是其他。水生植物可以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植物生长过程中对N、P等植物必需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其植物根系和浮床基质等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吸附作用,可富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与此同时,植物根系释放出大量能降解有机物的分泌物,将加速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削减来水污染负荷;利用网兜种植,即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
所述生物挂膜3设置在生态浮岛下方,并连接生态浮岛,所述生物挂膜3上设置承载人工水草。人工水草可以用于承载生物膜,生物膜是由许多分散的“菌落群”、细胞代谢产物、不溶性固体颗粒和水等物质构成的一层具有流变性质的异质薄膜。生物膜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并行的一种好氧型生物废水处理方法,主要去除废水中溶解性的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其工艺是使含有营养物质和接种微生物的污水在滤料的表面流动,一定时间后,光和细菌会附着在滤料表面而增殖和生长,形成一层薄的生物膜。生成的生物膜上繁殖着大量的光和细菌,它们吸附和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能起到与活性污泥同样的净化污水作用。
在其他实施例中,生物挂膜采用维尼纶及聚丙烯,经久耐用,人工水草上设置浮子,比表面积达2.10m2/m,抗拉强度大于500kg。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每平方米设置生物挂膜9串,每串1米。在其他实施例中每平方米设置生物挂膜7~10串,每串1~1.54米。
如图2,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河道中木桩上游的围隔4,所述围隔4自河岸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所述围隔包括5片透水网402以及4个固定桩401,相邻的两个固定桩401之间设置透水网402,所述透水网是可拆卸的设置在固定桩上的,所述固定桩采用DN50的镀锌钢管。网片通常为80目透水网片。每根钢管桩由河底的柱状石笼6固定。平时水流量较小时门式围隔关闭,能初步拦截来水带来的垃圾和野杂鱼,河道行洪行船时,围隔开启,每片围隔方向与水流方向平行,水体正常通行,不影响河道行洪排涝及行船要求。
所述曝气装置包括鼓气机和曝气管道5,所述曝气管道5上设置若干均匀排布的出气孔,所述曝气管道贯穿整个生态浮岛下方。例如可以采用2.2kw的鼓风机设计的,两边各一台。该曝气系统位于挂膜下(即水面)下1m。鼓入水中的气体对水体进行复氧和搅动,可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起到削减来水有机污染物的作用。同时,管道曝气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可促进浮床植物和微生物对氮磷的吸收,分解减轻水体污染负荷,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
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河道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生态治理系统至少包括:设置在河道中的预处理系统、生态浮岛、曝气装置以及生物挂膜(3),
所述预处理系统包括若干木桩(1),所述木桩分别位于河道的两侧,自河道上游到下游的方向每侧木桩依次分为前排(101)、中排(102)和后排(103),前排木桩密度大于后排木桩密度,后排木桩密度大于中排木桩密度;
所述生态浮岛包括网兜以及水生植物(2),所述木桩固定网兜,所述网兜内种植水生植物;
所述生物挂膜(3)设置在生态浮岛下方,并连接生态浮岛,所述生物挂膜上设置人工水草;
所述曝气装置包括鼓气机和曝气管道(5),所述曝气管道(5)上设置若干均匀排布的出气孔,所述曝气管道贯穿整个生态浮岛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侧的木桩(1)都成排排列且互相平行,且每排木桩(1)都与河道最小夹角呈40~5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每排木桩的个数是3~6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前排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木桩间的距离是0.8~1.2米,中排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木桩件的距离是4.5~5.5米,后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木桩间的距离是2.5~3.5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每平方米设置生物挂膜7~10串,每串1~1.54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的木桩共4~6排,后排的木桩共4~6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生态治理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河道中木桩上游的围隔(4),所述围隔自河岸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所述围隔包括若干片透水网(402)以及若干固定桩(401),相邻的两个固定桩之间设置透水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装置有两个,每侧河道各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木桩都与水流方向呈40~50度角。
CN201721133346.4U 2017-09-05 2017-09-05 河道生态治理系统 Active CN2074185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33346.4U CN207418508U (zh) 2017-09-05 2017-09-05 河道生态治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33346.4U CN207418508U (zh) 2017-09-05 2017-09-05 河道生态治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18508U true CN207418508U (zh) 2018-05-29

Family

ID=62315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33346.4U Active CN207418508U (zh) 2017-09-05 2017-09-05 河道生态治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185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0441A (zh) * 2018-06-25 2018-11-20 福建省金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0441A (zh) * 2018-06-25 2018-11-20 福建省金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黑臭河体的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15968B2 (ja) 田園景観型生態学的溝渠における窒素・リン遮断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5330107B (zh) 一种城市河涌水质净化系统与净化方法
CN103253822B (zh) 一种复合型人工湿地尾水处理系统
CN100572303C (zh) 生态净污型复式河床湿地系统成型方法
CN201952286U (zh) 水处理用的人造结构
CN102966083A (zh) 一种用于控制农田排水中氮磷的生态沟渠修建方法
CN110862152B (zh) 农田排水的高效生态净化系统
CN101824811A (zh) 一种多级水力增氧生态湿地型护坡装置
CN208200654U (zh) 黑臭河道生态拦截修复系统
CN105645592B (zh) 一种净化面源污染物的生态护岸
CN105461072B (zh) 生态护岸净化系统
CN102001753A (zh) 去除微污染河水氮磷的生态回廊及其建造方法
CN202968315U (zh) 一种水质预处理设施
CN114772739A (zh) 沙滩地的河流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方法
CN102951774A (zh) 一种水质预处理设施
CN207418508U (zh) 河道生态治理系统
CN109898473A (zh) 生态透水丁坝系统
CN207726820U (zh) 一种利于鱼类保护的环保型组合式生态石笼装置
CN101941777A (zh) 一种水网地区村镇污水处理与水环境生态修复方法
CN110510826B (zh) 一种黑臭水强化处理系统及工艺
CN116986766A (zh) 一种水生态梯级式修复方法
CN207451858U (zh) 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系统
CN113321313B (zh) 一种用于提升高流速高含沙河道水质的复合生境系统
CN215367151U (zh) 河流支、干流交汇处污染物拦截削减装置
CN211035602U (zh) 一种黑臭水强化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1501 room 1957, 38 lane, Cao Li Road, Fengjing town,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1957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Taihe water environm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01501 3906, room 5, Lane 65, East Ring Road, Fengjing town, Jinshan District,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Taihe Water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501 room 1957, 38 lane, Cao Li Road, Fengjing town,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1957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Taihe Wat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501 room 1957, 38 lane, Cao Li Road, Fengjing town,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1957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TAIHE WATER ENVIRONM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