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26953A - 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26953A
CN108826953A CN201810943858.XA CN201810943858A CN108826953A CN 108826953 A CN108826953 A CN 108826953A CN 201810943858 A CN201810943858 A CN 201810943858A CN 108826953 A CN108826953 A CN 1088269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alve
heat pump
damper assemblies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4385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庆盛
李卓华
区国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aoerme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aoerme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aoerme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aoerme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4385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26953A/zh
Publication of CN108826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269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3/00Heating arrangements
    • F26B23/10Heating arrangements using tubes or passages containing heated fluids, e.g. acting as radiative elements; Closed-loop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5/00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 F26B21/00 or F26B23/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包括有热泵室和烘干室,所述热泵室内设置有全热交换器、热管、内蒸发器、内冷凝器、室外换热器和设于热泵室出风口处的风机,所述内蒸发器的进风面和出风面分别与全热交换器的热风出口B及冷风入口C相连通从而将全热交换器的热风出口B排出的热风降温冷凝除湿后作为冷风送回全热交换器,所述热管由分别设于全热交换器的热风出口B和冷风入口C处的吸热段和放热段组成,所述内冷凝器的进风面和出风面分别与全热交换器的冷风出口D)和热泵室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烘干室内设置有分别与进风道和回风道相通的烘干内腔,其中,所述烘干内腔设置有穿透送风风路和平行送风风路。

Description

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烘干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
背景技术
我国传统工艺烘干大多采用电加热、燃煤燃气锅炉等加热方式,加热烘干室内空气及将物料所含水分排到室外,同时补充部分干燥新风。这种传统加热方式不但对大气污染,而且能源浪费,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现有的烘干机的高温高湿空气大部分都是直接通过排风口排走,直接排出导致热量浪费严重,缺少热量循环利用。其次,现有的烘干机的烘干空间中的送风方式单一,不能对送风方式进行切换调整,从而导致在烘干物料会出现有局部位置烘干不到位的问题,如何能够实现全方位的立体送风烘干是业内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制热以及能效、能耗低的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包括有热泵室和烘干室,其中,所述热泵室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与烘干室的进风道和回风道连通构成回路,所述热泵室内设置有全热交换器、热管、内蒸发器、内冷凝器、室外换热器和设于热泵室出风口处的风机,其中,所述全热交换器的热风入口A与热泵室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内蒸发器的进风面和出风面分别与全热交换器的热风出口B及冷风入口C相连通从而将全热交换器的热风出口B排出的热风降温冷凝除湿后作为冷风送回全热交换器,所述热管由分别设于全热交换器的热风出口B和冷风入口C处的吸热段和放热段组成,所述内冷凝器的进风面和出风面分别与全热交换器的冷风出口D)和热泵室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烘干室内设置有分别与进风道和回风道相通的烘干内腔,其中,所述烘干内腔设置有穿透送风风路和平行送风风路。
进一步,还包括设于烘干室的进风道且由上至下排列布置的第一风阀、第一风门组件和第二风阀,以及设于烘干室的回风道且由上至下排列布置的第三风阀、第二风门组件和第四风阀;通过关闭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和第二风门组件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第二风阀、第三风阀和第四风阀开合以将烘干内腔调整为穿透送风风路;通过关闭所述第一风阀、第二风阀、第三风阀和第四风阀并打开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和第二风门组件以将烘干内腔调整为平行送风风路,其中,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风门组件或第二风门组件在预设有的全开状态、半开状态及关闭状态中切换,从而对第一风门组件的进风量或第二风门组件的出风量进行调节。
进一步,所述穿透送风风路包括有上穿透风路和下穿透风路,其中,当关闭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和第二风门组件、关闭所述第一风阀、打开第二风阀、关闭第四风阀以及打开第三风阀时,所述烘干室内的风路为上穿透风路;当关闭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和第二风门组件、打开所述第一风阀、关闭第二风阀、打开第四风阀以及关闭第三风阀时,所述烘干室内的风路为下穿透风路。
进一步,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和第二风门组件均包括有风门静片和风门动片,其中,所述风门静片和风门动片均开有若干个呈交错分布的通风孔,所述风门动片相对风门静片竖向往返运动,通过调节所述风门动片与风门静片之间的移动距离,来调节风门静片的通风孔与风门动片的通风孔之间的重合面积,从而实现第一风门组件的进风量或第二风门组件的出风量进行调节。
进一步,所述热泵室内还设置有压缩机和四通阀,其中,所述四通阀包括有E、F、G和H接口,所述四通阀的接口E与压缩机输出端口相连通且接口F与内冷凝器的入口相连通;所述四通阀的接口H与压缩机的输入端口相连通;所述内冷凝器的出口分别与室外换热器和内蒸发器的入口相连通,且所述四通阀的接口G分别与室外换热器和内蒸发器的出口相连通。
进一步,还包括有排气温度传感器、回气温度传感器、室外环境传感器、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和第三盘管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排气温度传感器设在压缩机的输出端口与四通阀3的接口E之间,所述排气温度传感器设在压缩机的输出端口与汽液分离器输出端之间;所述室外环境传感器设在室外换热器上,所述室内温湿度传感器设在内蒸发器上,所述第三盘管温度传感器设在内冷凝器上。
本发明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热泵室与烘干室构成循环风道回路,从而实现对热量的回收利用,同时,通过设置热管的预吸热及预加热的功能,加以配合内蒸发器和内冷凝器,从而增强了除湿及制热的效果;另外,通过设置有穿透送风风路和平行送风风路,从而实现了立体送风,提升烘干室的烘干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热泵烘干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热泵烘干机处于上穿透风路的示意图。
图3为热泵烘干机处于下穿透风路的示意图。
图4为热泵烘干机处于平行送风风路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局部Q的放大图。
图6为第一风门组件或第二风门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第一风门组件处于全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一风门组件处于半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风门组件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热泵室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11为制冷系统处于正常温度环境的示意图。
图12为制冷系统处于低温环境的的示意图。
图13为制冷系统开启喷液电磁阀时的示意图。
其中,1-热泵室,2-风机,3-全热交换器,140-热管,141-吸热段,142-放热段,110-室外换热器,120-内蒸发器,130-内冷凝器,131-辅助加热单元,100-压缩机,101-四通阀,102-汽液分离器,103-贮液器,106-喷液电磁阀,109-节流单元,104-膨胀阀,105-第一电磁阀,107-第二电磁阀,,108-第一单向阀,151-排气温度传感器,152-回气温度传感器,153-室外环境传感器,154-室内温湿度传感器,155-第三盘管温度传感器,200-烘干室,203-烘干内腔,201-进风道,211-第一风阀,212-第一风门组件,2121-风门静片,2122-风门动片,2123-通风孔,2124-手拨杆,2125-锁止销,2125a-锁止孔,213-第二风阀,202-回风道,221-第三风阀,222-第二风门组件,223-第四风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附图1至附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包括有热泵室1和烘干室200,其中,热泵室1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与烘干室200的进风道201和回风道203连通构成回路,本实施例的热泵室1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热泵室1的上部和下部。
在本实施例中,热泵室1内设置有全热交换器3、热管140、内蒸发器120、内冷凝器130和设于热泵室1出风口处的风机2,其中,全热交换器3的热风入口A与热泵室1的进风口连通;蒸发器的进风面和出风面分别与全热交换器3的热风出口B及冷风入口C相连通(内蒸发器与全热交换器3的热风出口B及冷风入口C处于同一空间且热风出口B及冷风入口C通过隔板与热风入口A和冷风出口D隔离),从而将全热交换器的热风出口B排出的热风降温冷凝除湿后作为冷风送回全热交换器3。本实施例的热管140由分别设于全热交换器3的热风出口B和冷风入口C处的吸热段141和放热段142组成,吸热段141和放热段142相通且热管140内设置有热介质(热介质在吸热段141及放热段142内循环流动),另外,本实施例的热管140呈竖向布置(即放热段142和吸热段141呈上下布置),吸热段141设于内蒸发器120进风面上游(为了便于吸热段141与由进风口送入的低温潮湿的风热交换,吸热段141固定安装在热风出口(B)处),放热段142设于内蒸发器120出风面和全热交换器的热风冷风入口(C)之间(为了便于吸热段141与经过内蒸发器120的冷风热交换,放热段142固定安装在冷风入口(C)处),从而使得吸热段141内的热介质与低温风热交换吸热蒸发形成高温气态热介质流向上方的放热段142,而放热段142气态热介质与经过内蒸发器120降温后的冷风进行热交换放热冷凝形成低温液态热介质流向下方的吸热段141,通过这样方式,从而利用吸热段141对热风的预降温处理以及放热段142对冷风的预升温处理。内冷凝器130的进风面和出风面分别与全热交换器的冷风出口(D)和热泵室1的出风口相连通,即,冷风出口D、内冷凝器130和热泵室1出风口处于同一空间,由全热交换器的冷风(经放热段142预升温的冷风)与内冷凝器130热交换吸热升温后作为干燥热风,再通过风机2送出热泵室1出风口进入烘干室200的进风道201中,综上所述,从而在热泵室1内形成了进风口-热风入口A-热风出口B-吸热段141-内蒸发器120--放热段142-放热段142-内冷凝器130-风机2-出风口的风路,即,通过预设有的低温风首先经过热管140的吸热段141且与吸热段141进行热交换(此时的低温风在吸热段141处预放热降温且吸热段141内的热介质吸热蒸发形成高温气态热介质流向吸热段141),低温风接着经过内蒸发器120且与内蒸发器120进行热交换(此时的低温风在内蒸发器120除再次放热降温,此时的低温风经蒸发器降温冷凝除湿后作为冷风),冷风接着经过热管140的放热段142且与放热段142进行热交换(此时的冷风在放热段142预吸热升温,且放热段142热介质放热冷凝形成低温液态热介质流回吸热段141),接着经过内冷凝器130且与内冷凝器130进行热交换(此时的冷风在内冷凝器130再次吸热升温后作为干燥热风),从而由风机2送出,所送出的干燥热风可供烘干室200使用;此外,由热风入口A至热风出口B的低温风会与由冷风入口C至冷风出口D的冷风在全热交换热3进行热交换,从而利用冷风吸收低温风的热量,从而以实现热量的充分回收利用。
所述热泵室1内还包括有压缩机100、四通阀101、室外换热器110(室外换热器110固定安装于热泵室1侧面预成型有的独立空间中)、汽液分离器102、贮液器103、喷液电磁阀106、节流单元109、膨胀阀104、第一电磁阀105、第二电磁阀107、第一单向阀108、排气温度传感器151、回气温度传感器152、室外环境传感器153、室内温湿度传感器154和第三盘管温度传感器155,其中,四通阀101包括有E、F、G和H接口,其中,所述四通阀101的接口E和F在四通阀101内相通且接口G和接口H在四通阀101内相通;压缩机100的输出端口与四通阀101的接口E相连通且压缩机100的输入端口与汽液分离器102的输出端相连通,四通阀101的接口F与内冷凝器130的的入口相连通,内冷凝器130的出口分别与室外换热器110和内蒸发器120的入口相连通,其中,内冷凝器130的出口与贮液器103一端相连通,贮液器103另一端与膨胀阀104一端相连通且膨胀阀104另一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110一端口和内蒸发器120的出口相连通,其中,第一电磁阀105和第二电磁阀107分别设于膨胀阀104和室外换热器110、膨胀阀104与内蒸发器120之间,即,第一电磁阀105两端分别与膨胀阀104和室外换热器110相连通;第二电磁阀107分别与膨胀阀104和呢蒸发器的相连通。四通阀101的接口G分别与室外换热器110另一端和内蒸发器120出口的相连通,其中,第一单向阀108设于四通阀101的接口G与内蒸发器120之间,即,第一单向阀108的输入端与内蒸发器120出口相连通且第一单向阀108的输出端与四通阀101的接口G相连通;汽液分离器102的输入端分别与四通阀101的接口H和内冷凝器130的出口相连通,其中,喷液电磁阀106和节流单元109设于汽液分离器102的输入端与内冷凝器130的出口之间,喷液电磁阀106两端分别与内冷凝器130的出口和节流单元109一端相连通且节流单元109的另一端与汽液分离器102的输入端相连通;本实施例的节流单元109为毛细管以起到节流的效果,如附图13所示,在热泵系统在制热量不足的时候,开启喷液电磁阀106使经内冷凝器130放热后冷媒依次经过喷液电磁阀106和节流单元109流回压缩机100以起到增大制热量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排气温度传感器151设在压缩机100的输出端口与四通阀1013的接口E之间,排气温度传感器151设在压缩机100的输出端口与汽液分离器102输出端之间;室外环境传感器153设在室外换热器110上,室内温湿度传感器154设在内蒸发器120上,第三盘管温度传感器155设在内冷凝器130上;通过排气温度传感器151对主压缩机100输出的冷媒温度进行检测,以判断冷媒输出温度是否异常,若发生异常则立即停止主压缩机100的运行,起到对主压缩机100的保护作用;回气温度传感器152用于检测由汽液分离器102输出端流回主压缩机100的冷媒温度;室外环境传感器153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110所处的室外环境温度;室内温湿度传感器154用于检测内蒸发器120所处的环境温度及湿度。根据室外环境传感器153所检测的室外环境温度值Tr是否低于预设定的第一温度值Trs(0℃)以及室内温湿度传感器154所检测的室内温度Tp是否低于预设定的第二温度值Tps(15℃),从而控制热泵系统启动相应的运行功能;如附图11所示,当室外环境温度值Tr不低于(0℃)且室内温度不低于15℃,则表示热泵系统处于正常温度工作状态,即此时开启第一电磁阀105和第二电磁阀107;如附图12所示,当室外环境温度Tr低于0℃且且室内温度不低于0℃,则表示热泵热泵处于低温工作状态,即此时关闭第一电磁阀105且开启第二电磁阀107。
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11所示,当热泵系统在正常温度状态下工作运行,热泵系统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流向四通阀101的接口E,接着由四通阀101的接口E流向内冷凝器130放热降温,放热降温后的冷媒依次经过贮液器103和膨胀阀104后,分别经第一电磁阀105或第二电磁阀107流向室外换热器和内蒸发器120中吸热蒸发后,分别流向四通阀101的接口G,冷媒接着由四通阀101的接口H流向汽液分离器102,接着由汽液分离器102流回压缩机100中。通过上述流路循环,热泵系统实现对室外换热器110和内蒸发器120的吸热以及对内冷凝器130的制热效果。
如附图12所示,当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中,即,热泵系统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流向四通阀101的接口E,接着由四通阀101的接口E流向内冷凝器130放热降温,放热降温后的冷媒依次经过贮液器103和膨胀阀104后,经第二电磁阀107流向内蒸发器120中吸热蒸发后,冷媒接着流向四通阀101的接口G,冷媒接着由四通阀101的接口H流向汽液分离器102,接着由汽液分离器102流回压缩机100中。通过上述流路循环,热泵系统实现对内蒸发器120的吸热以及对内冷凝器130的制热效果。
此外在内冷凝器130出风面处设置有辅助加热单元131,其中,可通过辅助加热单元131与由内冷凝器130送出的干燥热风进行热交换,即,当第三盘管温度传感器155检测到内冷凝器130所处的环境温度低于预设值,则表示热泵系统的制热量不足,此时便可启动辅助加热单元131以对干燥热风进行辅助加热,从而确保所送出的干燥热风达到所需温度。本实施例的辅助加热单元131为电热丝。
在本实施例中,烘干室200内设置有分别与进风道201和回风道203相通的烘干内腔203,其次,还包括设于烘干室200的进风道201且由上至下排列布置的第一风阀211、第一风门组件212和第二风阀213,以及设于烘干室200的回风道203且由上至下排列布置的第三风阀221、第二风门组件222和第四风阀223,其中,第一风阀211和第三风阀221位于烘干内腔203上部且第二风阀213和第四风阀223位于烘干内腔203下部;第一风门组件212与第二风门组件222相对齐位于烘干内腔203中部,本实施例的第一风阀211以及第二风阀213的进风口与进风道201相通且第一风阀211以及第二风阀213的出风口与烘干内腔203相连通,本实施例的第三风阀221和第四风阀223的进风口与烘干内腔203相连通且第三风阀221和第四风阀223的进风口与回风道203相连通;本实施例的第一风门组件212的进风口与进风道201相通且第一风门组件212与烘干内腔203相连通;本实施例的第一风门组件212的进风口与烘干内腔203相通且第二风门组件222的出风口与回风道203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风阀211、第一风门组件212、第二风阀213、第三风阀221、第二风门组件222和第四风阀223的开关动作从而切换烘干内腔203内的送风风路,其中,当通过关闭第一风门组件212和第二风门组件222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211、第二风阀213、第三风阀221和第四风阀223开合以烘干内腔203风路为穿透送风风路,即,穿透送风风路包括有上穿透风路和下穿透风路,其中,
1)如附图2所示,当关闭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12和第二风门组件222、关闭所述第一风阀211、打开第二风阀213、关闭第四风阀223以及打开第三风阀221时,所述烘干室200内的风路为上穿透风路,即,来自热泵室1出风口的高温热泵从进风道201送入,接着高温干燥风通过第二风阀213进入烘干内腔203下部,高温干燥风在烘干内腔203放热(预先放入烘干内腔203的物料与干燥风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物料的烘干处理,并带走物料的水分)且干燥风朝第三风阀221方向斜向朝上移动从而依次经第三风阀221和回风道203排出箱体。
2)如附图3所示,当关闭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12和第二风门组件222、打开所述第一风阀211、关闭第二风阀213、打开第四风阀223以及关闭第三风阀221时,所述烘干室200内的风路为下穿透风路;即,来自热泵室1出风口的高温热泵从进风道201送入,接着高温干燥风通过第一风阀211进入烘干内腔203上部,高温干燥风在烘干内腔203放热(预先放入烘干内腔203的物料与干燥风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物料的烘干处理,并带走物料的水分)且干燥风朝第四风阀223方向斜向朝下移动从而依次经第四风阀223和回风道203排出箱体。
因此,通过独立调节第一风阀211、第二风阀213、第三风阀221以及第四风阀223的开度,以实现对进风量或出风量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4所示,当通过关闭所述第一风阀211、第二风阀213、第三风阀221和第四风阀223并打开第一风门组件212和第二风门组件222,以使烘干内腔203风路为平行送风风路,其中,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12或第二风门组件222在预设有的全开状态、半开状态及关闭状态中切换,从而对第一风门组件212的进风量或第二风门组件222的出风量进行调节;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第一风门组件212和第二风门组件222的理解,特做出以下的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5至9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风门组件212和第二风门组件222均包括有风门静片2121和风门动片2122,其中,风门动片2122可相对风门静片2121竖向往返运动(风门动片(2122)与风门静片(2121)相紧贴),即,两风门静片2121均固定安装于箱体内(通过螺栓将两风门静片2121分别固定安装于箱体进风道201和回风道203),两风门动片2122的滑动连接与箱体上(箱体的进风道201和回风道203分别成型有竖向延伸的滑槽从而使风门动片2122侧边成型有滚轮嵌入滑槽中,实现了风门动片2122的竖向滑动),同组的风门动片2122与风门静片2121相贴合以实现两者之间的相对竖向往返运动。其次,为了便于操作,风门动片2122成型有延伸至箱体外的手拨杆2124(本实施例的手拨杆2124的前端延伸贯穿至箱体外且与箱体上成型有竖向长条孔相滑动配合,其次,手拨杆2124的尾端实质上是与风门动片2122上所成型有的连接部相连接),从而通过拨动所述手拨块以带动风门动片2122竖向往返运动。同时,还设置有用于限制风门动片2122竖向运动的锁止销2125,其中,锁止销2125前端贯穿延伸至箱体外且其尾端与风门动片2122相卡接配合,即,通过锁止销2125尾端与风门动片2122上预成型的三个锁止孔2125a(风门动片2122的连接部上成型有锁止板且该锁止板上开有三个竖向等间距布置的锁止孔2125a)相卡接配合;另外,锁止销2125上还套设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两端分别与箱体背面和锁止销2125周面预成型有环形挡部相抵触,从而使得锁止销2125始终能够朝箱体内部复位;使用时,通过在箱体外拉动锁止销2125朝箱体外移动以使锁止销2125避开锁止孔2125a,此时在箱体外便可操作手拨杆2124竖向移动,从而实现风门动片2122的移动,待手拨杆2124调整到所需位置时,只需放开锁止销2125且锁止销2125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使得锁止销2125前端嵌入所对应的锁止孔2125a中,以限制风门动片2122的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风门静片2121和风门动片2122均开有若干个呈交错分布的通风孔2123,风门静片2121和风门动片2122上的通风孔2123一致,即,风门静片2121以及风门动片2122均开有多行竖向等间距排列的通风孔2123组,每行通风孔2123组均有多个横向等间距排列的通风孔2123构成,任意两行之间的通风孔2123组相错位排列(即两行通风孔2123组的相对应两个的通风孔2123之间的横向错位间距均相等,),同时,本实施例的任意一个通风孔2123均为横向长条孔,本实施例中的相对应的两个通风孔2123之间的横向错位间距小于通风孔2123的长度值且任意两行的通风孔2123组之间的竖向间距不小于通风孔2123的宽度(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的横向错位间距等于通风孔2123的长度值一半且竖向间距稍微大于通风孔2123的宽度便可),通过调节所述风门动片2122与风门静片2121之间的移动距离,来调节风门静片2121的通风孔2123与风门动片2122的重合面积,从而实现第一风门组件212的进风量或第二风门组件222的出风量进行调节,即,通过拨动手拨杆2124带动风门动片2122移动时,仅需竖向移动一个竖向间距或两个竖向间距的移动距离便可实现调节风门静片2121的通风孔2123与风门动片2122的通风孔2123之间重合面积,从而实现第一风门组件212或第二风门组件222在预设有的全开状态、半开状态及关闭状态中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9所示,当手拨杆2124带动风门片移动以使风门静片2121的通风孔2123与风门动片2122的通风孔2123之间不重合(重合面积为零),此时的第一风门组件212或第二风门组件222处于关闭状态;如附图8所示,当手拨杆2124带动风门片移动以使风门静片2121的通风孔2123与风门动片2122的通风孔2123之间重合一半,此时的第一风门组件212或第二风门组件222处于半开状态;如附图7所示,当手拨杆2124带动风门片移动以使风门静片2121的通风孔2123与风门动片2122的重合面积为一半,此时的第一风门组件212或第二风门组件222处于全开状态。
为了便于理解,手拨设置有上、中、下三个档位分别对应全开状态、关闭状态和半开状态,相对应的三个锁止孔2125a也同样分别对应全开状态、关闭状态和半开状态。
根据所需烘干物料的实际情况,相对应的启用上穿透风路、下穿透风路和平行送风风路,从而实现立体送风效果,从而极大改善烘干的效果,有效地解决传统的局部烘干效果不佳的问题,另外,风量控制操作简单方便,极大地方便了操作者的使用;通过热泵室1与烘干室200相配合使用,使得由热泵室1送出的高温热泵在烘干室200的烘干内腔203内放热,并带走物料的水份形成潮湿低温风从烘干室200的回风道203流会热泵室1,构成了循环的烘干回路。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包括有热泵室(1)和烘干室(200),其中,所述热泵室(1)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与烘干室(200)的进风道(201)和回风道(203)连通构成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室(1)内设置有全热交换器(3)、热管(140)、内蒸发器(120)、内冷凝器(130)、室外换热器(110)和设于热泵室(1)出风口处的风机(2),其中,所述全热交换器(3)的热风入口(A)与热泵室(1)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内蒸发器(120)的进风面和出风面分别与全热交换器(3)的热风出口(B)及冷风入口(C)相连通从而将全热交换器(3)的热风出口(B)排出的热风降温冷凝除湿后作为冷风送回全热交换器(3),所述热管(140)由分别设于全热交换器(3)的热风出口(B)和冷风入口(C)处的吸热段(141)和放热段(142)组成,所述内冷凝器(130)的进风面和出风面分别与全热交换器的冷风出口(D)和热泵室(1)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烘干室(200)内设置有分别与进风道(201)和回风道(203)相通的烘干内腔(203),其中,所述烘干内腔(203)设置有穿透送风风路和平行送风风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烘干室(200)的进风道(201)且由上至下排列布置的第一风阀(211)、第一风门组件(212)和第二风阀(213),以及设于烘干室(200)的回风道(203)且由上至下排列布置的第三风阀(221)、第二风门组件(222)和第四风阀(223);通过关闭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12)和第二风门组件(222)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211)、第二风阀(213)、第三风阀(221)和第四风阀(223)开合以将烘干内腔(203)调整为穿透送风风路;通过关闭所述第一风阀(211)、第二风阀(213)、第三风阀(221)和第四风阀(223)并打开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12)和第二风门组件(222)以将烘干内腔(203)调整为平行送风风路,其中,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12)或第二风门组件(222)在预设有的全开状态、半开状态及关闭状态中切换,从而对第一风门组件(212)的进风量或第二风门组件(222)的出风量进行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穿透送风风路包括有上穿透风路和下穿透风路,其中,当关闭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12)和第二风门组件(222)、关闭所述第一风阀(211)、打开第二风阀(213)、关闭第四风阀(223)以及打开第三风阀(221)时,所述烘干室(200)内的风路为上穿透风路;当关闭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12)和第二风门组件(222)、打开所述第一风阀(211)、关闭第二风阀(213)、打开第四风阀(223)以及关闭第三风阀(221)时,所述烘干室(200)内的风路为下穿透风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12)和第二风门组件(222)均包括有风门静片(2121)和风门动片(2122),其中,所述风门静片(2121)和风门动片(2122)均开有若干个呈交错分布的通风孔(2123),所述风门动片(2122)相对风门静片(2121)竖向往返运动,通过调节所述风门动片(2122)与风门静片(2121)之间的移动距离,来调节风门静片(2121)的通风孔(2123)与风门动片(2122)的通风孔(2123)之间的重合面积,从而实现第一风门组件(212)的进风量或第二风门组件(222)的出风量进行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室(1)内还设置有压缩机(100)和四通阀(101),其中,所述四通阀(101)包括有E、F、G和H接口,所述四通阀(101)的接口E与压缩机(100)输出端口相连通且接口F与内冷凝器(130)的入口相连通;所述四通阀(101)的接口H与压缩机(100)的输入端口相连通;所述内冷凝器(130)的出口分别与室外换热器(110)和内蒸发器(120)的入口相连通,且所述四通阀(101)的接口G分别与室外换热器(110)和内蒸发器(120)的出口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排气温度传感器(151)、回气温度传感器(152)、室外环境传感器(153)、室内温湿度传感器(154)和第三盘管温度传感器(155),其中,所述排气温度传感器(151)设在压缩机(100)的输出端口与四通阀(101)3的接口E之间,所述排气温度传感器(151)设在压缩机(100)的输出端口与汽液分离器(102)输出端之间;所述室外环境传感器(153)设在室外换热器(110)上,所述室内温湿度传感器(154)设在内蒸发器(120)上,所述第三盘管温度传感器(155)设在内冷凝器(130)上。
CN201810943858.XA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 Pending CN1088269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43858.XA CN108826953A (zh)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43858.XA CN108826953A (zh)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26953A true CN108826953A (zh) 2018-11-16

Family

ID=64150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43858.XA Pending CN108826953A (zh)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2695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7418A (zh) * 2020-12-03 2021-03-12 大连奥特马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印刷机烘干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46646B1 (en) * 1999-01-11 2003-04-15 Microwav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Pt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crowave processing of planar materials
CN205619560U (zh) * 2016-02-24 2016-10-05 吕智 一种热回收除湿型热泵烘干机
CN106855353A (zh) * 2017-03-31 2017-06-16 河南佰衡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除湿型与排湿型切换功能的热泵干燥设备及干燥方法
CN107062884A (zh) * 2017-04-28 2017-08-18 浙江慧升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烘干除湿一体机
CN209605565U (zh) * 2018-08-18 2019-11-08 广东高而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46646B1 (en) * 1999-01-11 2003-04-15 Microwav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Pt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crowave processing of planar materials
CN205619560U (zh) * 2016-02-24 2016-10-05 吕智 一种热回收除湿型热泵烘干机
CN106855353A (zh) * 2017-03-31 2017-06-16 河南佰衡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除湿型与排湿型切换功能的热泵干燥设备及干燥方法
CN107062884A (zh) * 2017-04-28 2017-08-18 浙江慧升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烘干除湿一体机
CN209605565U (zh) * 2018-08-18 2019-11-08 广东高而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7418A (zh) * 2020-12-03 2021-03-12 大连奥特马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印刷机烘干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10218B (zh) 一种多冷凝器并联的除湿新风机组及空气调节方法
CN209310455U (zh) 一种快速升温的复合开闭式热泵干燥系统
CN109539762A (zh) 一种复合开闭式循环热泵干燥系统
CN107255411B (zh) 一种多功能热泵烘干装置
CN105222566B (zh) 一种带抽湿和废热利用的热泵烘干系统
CN110260605B (zh) 一种全热回收和除湿回热联合的烘干房
CN107560397A (zh) 一种基于多级热泵串联的多层带式干燥系统
CN205561498U (zh) 一种全自动高效低温除湿联合热风干燥装置
CN109631560A (zh) 一种开闭式可切换的热泵干燥机
CN108955175A (zh) 陶瓷坯干燥装置及其干燥工艺
CN111588065A (zh) 一种含开闭式循环的太阳能热泵干燥系统
CN109737625A (zh) 一种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和热泵干燥装置
CN104482748B (zh) 一种具有复合工作模式的空气源热泵热风机
CN205957367U (zh) 除湿机系统
CN108286877B (zh) 一种开式空气能与闭式除湿双功能的空气源热泵烘干机
CN206821956U (zh) 一种闭式排湿和开式热风联合使用的热泵烟叶烘干房
CN207527938U (zh) 组合式烘干系统
CN209605565U (zh) 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
CN206974030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CN108826953A (zh) 一种立体送风热泵烘干机
CN210663822U (zh) 一种用于开、闭式联合烘干机的风控装置
CN209588445U (zh) 一种热泵系统和热泵干燥装置
CN110584177B (zh) 一种多功能热泵烘干系统
CN105603698A (zh) 空气冷凝型干衣机和空气冷凝型干衣机的冷源调节装置
CN107940788A (zh) 一种适用于高温环境的除湿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