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26619B - 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26619B
CN108826619B CN201810822436.7A CN201810822436A CN108826619B CN 108826619 B CN108826619 B CN 108826619B CN 201810822436 A CN201810822436 A CN 201810822436A CN 108826619 B CN108826619 B CN 1088266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person
t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224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26619A (zh
Inventor
谢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8224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266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26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26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26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266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24F11/58Remote control us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9/00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velocity or attitude using signals transmitted by such systems
    • G01S19/38Determining a navigation solution using signals transmitted by a 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
    • G01S19/39Determining a navigation solution using signals transmitted by a 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 the 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 transmitting time-stamped messages, e.g.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LONASS [Global Orbiting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or GALILEO
    • G01S19/42Determining posi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包括定位装置、温度测量装置、协调控制系统和加热装置,定位装置用于对人体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温度测量装置测量人体周围环境温度,将温度信息传给协调控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接收到人的位置信息与温度信息,协调控制系统根据人的位置信息控制需要工作的一个或者几个加热装置运动到指定位置;温度测量装置实时测量人周围环境温度,将温度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根据当前温度调整加热装置的工作功率;本发明可以对区域内人员定位并测量出人周围环境温度,加热装置移动到人员附近,直接对人周围的区域加热,实现自动追踪加热的功能。

Description

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热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制热系统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绝大部分大型场合,例如学校、工厂或者写字楼内,制热系统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对能源的节约使用就显得尤为必要,而现有的制热系统如空调系统是对整个区域进行加热,例如工厂内的空调或者大型商场内的空调,升温或者降温是对整个工厂区域或者商场区域进行升温或者降温,该升温过程速度慢,加热时间长,耗能高,即便是区域内仅有较少人数也会对整个区域进行加热,甚至在无人时也需要很久才能将制热系统完全关闭,很容易造成资源大量浪费。
现有的制热系统的并不存在针对大区域内的单体或少量目标进行针对性局部温度控制的功能,因此对该方向的研究将能够极大降低大型区域内制热系统的能源消耗,对能源的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制热系统例如空调系统是对整个区域加热导致的升温速度慢、加热时间长了、能耗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可以对该区域内人员定位并测量出人周围环境温度,根据区域内人员的位置及周围温度调整加热装置的位置和方向、加热温度、加热装置工作的数量从而实现自动追踪加热的功能。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包括定位装置、温度测量装置、协调控制系统和加热装置,所述定位装置用于对人体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所述温度测量装置测量人体周围环境温度,将温度信息传给协调控制系统;所述协调控制系统接收到人的位置信息与温度信息,协调控制系统根据人的位置信息控制需要工作的一个或者几个加热装置运动到指定位置;温度测量装置实时测量人周围环境温度,将温度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根据当前温度调整加热装置的工作功率;
定位装置通过搭建舍内北斗系统,接入三个以上的基站作为接入点,基站布置在距离间隔较远、高低不同的位置上,每个进入定位装置覆盖的区域的人员均需佩戴信号发射器,人员进入定位装置覆盖的区域后使用信号发射器持续发射测量信号,通过测量信号达到两个接入点的时间差获得人员的当前位置信息;
所述温度测量装置采用红外辐射测温法的非接触测量法对目标环境温度进行测量,将红外温度传感器装在既能在水平面上旋转又能在铅垂面上旋转的全方位的云台上,使用电机控制云台转动并在能旋转的两个方向上装上编码器,水平面上的编码器能够获得红外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铅垂面上的编码器能够获得红外传感器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当需要调整红外传感器方向使其正对某个位置时,需要调整红外传感器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和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即控制电机使水平面和铅垂面上的两个编码器的输出达到一定值;
所述加热装置为红外灯或热风口,加热装置运动方式为转动,根据需要,将n个加热装置布置一定高度处,将每个加热装置都装在既能在水平面上旋转又能在铅垂面上旋转的全方位的云台上,使用电机控制云台转动并在能旋转的两个方向上装上编码器,水平面上的编码器可以知道加热装置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铅垂面上的编码器可以知道加热装置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当需要调整加热装置方向使其正对某个位置时,需要调整加热装置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和在水平面中的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即控制云台使水平面和铅垂面上的两个编码器的输出达到一定值;当需要对某个位置进行加热时,调整加热装置的方向使其正对该位置后加热。
进一步的,将整个区域分隔若干个子区域,多个加热装置负责加热一个子区域,当子区域内人数多于加热装置时,系统控制系统按照人均所获热量相等,总能量最大的原则计算加热装置的位置;当子区域内人数少于或等于加热装置时,每人配置一个或多个加热装置,加热装置随着人员的位置移动而移动。
一种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定位装置实时对目标进行定位,将位置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根据目标的位置信息控制需要工作的一个或者几个加热装置运动到指定位置;温度测量装置实时测量目标周围环境温度,将温度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根据当前温度调整加热装置的工作功率;
定位装置通过搭建舍内北斗系统,接入三个以上的基站作为接入点,基站布置在距离间隔较远、高低不同的位置上,每个进入定位装置覆盖的区域的人员均需佩戴信号发射器,人员进入定位装置覆盖的区域后使用信号发射器持续发射测量信号,通过测量信号达到两个接入点的时间差获得人员的当前位置信息;
所述温度测量装置采用红外辐射测温法的非接触测量法对目标环境温度进行测量,将红外温度传感器装在既能在水平面上旋转又能在铅垂面上旋转的全方位的云台上,使用电机控制云台转动并在能旋转的两个方向上装上编码器,水平面上的编码器能够获得红外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铅垂面上的编码器能够获得红外传感器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当需要调整红外传感器方向使其正对某个位置时,需要调整红外传感器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和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即控制电机使水平面和铅垂面上的两个编码器的输出达到一定值;
所述加热装置为红外灯或热风口,加热装置运动方式为转动,根据需要,将n个加热装置布置一定高度处,将每个加热装置都装在既能在水平面上旋转又能在铅垂面上旋转的全方位的云台上,使用电机控制云台转动并在能旋转的两个方向上装上编码器,水平面上的编码器可以知道加热装置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铅垂面上的编码器可以知道加热装置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当需要调整加热装置方向使其正对某个位置时,需要调整加热装置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和在水平面中的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即控制云台使水平面和铅垂面上的两个编码器的输出达到一定值;当需要对某个位置进行加热时,调整加热装置的方向使其正对该位置后加热;当供热的空间较大时,根据需要,将整个平面分成若干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中布置一个加热装置;
当加热装置为红外灯时,某点接收到的红外灯辐射照度值q与该点到红外灯轴线距离r和加热电流I有关,某点处接收到的红外灯辐射照度值:
q=f(r,I);
当加热装置为热风口时,某点接收到的单位面积加热功率P与该点到热风口的距离l,出风速度v和出风温度t有关。某点处接收的单位面积加热功率:
p=f(l,v,t);
协调控制系统的作用是接收位置信息和温度信息,制定控制策略控制相应的加热装置给目标供热;当一个或多个目标处于加热区域中时,需要使各个目标处的辐射照度值或单位面积加热功率达到一定值;当有区域中有m个目标时,为了达到供热要求,协调控制系统制定控制策略,并将控制策略传给需要工作的加热装置;控制策略包括控制哪几个加热装置工作和加热装置以多大的功率进行加热;
具体的控制策略如下:
在存在多个供热源时,具体供热源的供热数量及每个供热源的供热热量的采用分布式估计算法进行求解:假设有n个供热源,编号为:1,L,n;每个供热源的功率为Oi,其中Oi>0:共有m个需要供热的位置,编号为:1,L,m,第j个受热源单位时间内需要提供的热量为Qj以维持或达到其需要的温度tj,供热源i对受热源j单位时间内可提供的热量为Pij;首先采用二进制编码ch={x1x2L xn};可行个体的适应度值为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051
不可行个体的适应度值为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052
值越小个体越好;概率模型为PM(k)=[α1(k),L,αn(k)],其中αi(k)表示在第k代供热源i打开的概率;初始化概率模型为PM(k)=[0.5,L,0.5],概率模型更新机制为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053
0<θ<1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054
具体步骤如下:
Step1:初始化参数(如:种群规模N,精英率pe,更新率θ,终止条件等);
Step2:初始化概率模型和种群;
Step3:计算种群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函数值,选出前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055
个个体组成精英种群Pe,根据精英种群Pe更新概率模型;
Step4:采样概率模型生成新种群;
Step5:如果终止条件不满足,转到Step2;
其中,xi是决策变量,0或1中0表示第i个供热源关闭,开1表示第i个供热源打开;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061
j=1,L,m和xi=0 or 1作为约束条件,其中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062
为目标函数,即最小化总能耗、j=1,L,m表示各个加热源对受热源提供的热源要大于等于其需要量;和xi=0 or1表示决策变量的取值范围。
进一步的,通过测量信号接收的时间差来定位的方式,根据测量信号达到的时间差,人员位于两个接入点为焦点的双曲线上,在确定人员位置时,至少需要采用第三个接入点,建立两个双曲线方程,两个双曲线方程的焦点即为该人员的而为坐标位置,通过额外的接入点进行授权修正,以获得更好的定位精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可以对区域内人员定位并测量出人周围环境温度,根据区域内人员的位置及周围温度调整加热装置的位置和方向、加热温度、加热装置工作的数量等,加热装置移动到人员附近,直接对人周围的区域加热,加热装置的位置和方向随着人员运动,实现自动追踪加热的功能。
2、本发明可以对该区域内人员实时定位,加热装置可随着人员的位置运动,实现追踪加热的功能。
3、本发明不需要对整个环境加热,只加热人员周围区域,升温速度快,加热时间短,耗能少。
4、本发明在区域内人数较少时,人对应的加热装置工作,其余加热装置可处于待机状态;当该区域内无人时,加热系统停止工作,有效解决地现有制热系统的弊端,降低能耗。
5、本发明采用北斗技术进行定位,可以实现复杂环境中的定位、监测和追踪任务,通过测量信号到达两个接入点的时间差,而不是绝对时间来估计加热目标的位置,降低了时间同步要求。
6、本发明使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测量测量目标周围环境温度,实现了非接触测量。
7、本发明的加热装置采用红外灯或热风口,作为核心的加热主体无需移动,整体机械结构简单,降低整体成本。
8、本发明根据目标周围的温度调整加热功率,提高目标周围环境的舒适度。
9、本发明在子区域内目标数量较少时,目标对应的加热装置工作,其余加热装置可处于待机状态;当该区域内无目标时,加热系统停止工作,有效解决地现有制热系统的弊端,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包括定位装置、温度测量装置、协调控制系统和加热装置,所述定位装置用于对人体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所述温度测量装置测量人体周围环境温度,将温度信息传给协调控制系统;所述协调控制系统接收到人的位置信息与温度信息,协调控制系统根据人的位置信息控制需要工作的一个或者几个加热装置运动到指定位置;温度测量装置实时测量人周围环境温度,将温度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根据当前温度调整加热装置的工作功率;
定位装置通过搭建舍内北斗系统,接入三个以上的基站作为接入点,基站布置在距离间隔较远、高低不同的位置上,每个进入定位装置覆盖的区域的人员均需佩戴信号发射器,人员进入定位装置覆盖的区域后使用信号发射器持续发射测量信号,通过测量信号达到两个接入点的时间差获得人员的当前位置信息;
所述温度测量装置采用红外辐射测温法的非接触测量法对目标环境温度进行测量,将红外温度传感器装在既能在水平面上旋转又能在铅垂面上旋转的全方位的云台上,使用电机控制云台转动并在能旋转的两个方向上装上编码器,水平面上的编码器能够获得红外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铅垂面上的编码器能够获得红外传感器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当需要调整红外传感器方向使其正对某个位置时,需要调整红外传感器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和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即控制电机使水平面和铅垂面上的两个编码器的输出达到一定值;
所述加热装置为红外灯或热风口,加热装置运动方式为转动,根据需要,将n个加热装置布置一定高度处,将每个加热装置都装在既能在水平面上旋转又能在铅垂面上旋转的全方位的云台上,使用电机控制云台转动并在能旋转的两个方向上装上编码器,水平面上的编码器可以知道加热装置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铅垂面上的编码器可以知道加热装置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当需要调整加热装置方向使其正对某个位置时,需要调整加热装置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和在水平面中的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即控制云台使水平面和铅垂面上的两个编码器的输出达到一定值;当需要对某个位置进行加热时,调整加热装置的方向使其正对该位置后加热。
将整个区域分隔若干个子区域,多个加热装置负责加热一个子区域,当子区域内人数多于加热装置时,系统控制系统按照人均所获热量相等,总能量最大的原则计算加热装置的位置;当子区域内人数少于或等于加热装置时,每人配置一个或多个加热装置,加热装置随着人员的位置移动而移动。
一种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定位装置实时对目标进行定位,将位置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根据目标的位置信息控制需要工作的一个或者几个加热装置运动到指定位置;温度测量装置实时测量目标周围环境温度,将温度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根据当前温度调整加热装置的工作功率;
定位装置通过搭建舍内北斗系统,接入三个以上的基站作为接入点,基站布置在距离间隔较远、高低不同的位置上,每个进入定位装置覆盖的区域的人员均需佩戴信号发射器,人员进入定位装置覆盖的区域后使用信号发射器持续发射测量信号,通过测量信号达到两个接入点的时间差获得人员的当前位置信息;
所述温度测量装置采用红外辐射测温法的非接触测量法对目标环境温度进行测量,将红外温度传感器装在既能在水平面上旋转又能在铅垂面上旋转的全方位的云台上,使用电机控制云台转动并在能旋转的两个方向上装上编码器,水平面上的编码器能够获得红外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铅垂面上的编码器能够获得红外传感器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当需要调整红外传感器方向使其正对某个位置时,需要调整红外传感器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和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即控制电机使水平面和铅垂面上的两个编码器的输出达到一定值;
所述加热装置为红外灯或热风口,加热装置运动方式为转动,根据需要,将n个加热装置布置一定高度处,将每个加热装置都装在既能在水平面上旋转又能在铅垂面上旋转的全方位的云台上,使用电机控制云台转动并在能旋转的两个方向上装上编码器,水平面上的编码器可以知道加热装置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铅垂面上的编码器可以知道加热装置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当需要调整加热装置方向使其正对某个位置时,需要调整加热装置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和在水平面中的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即控制云台使水平面和铅垂面上的两个编码器的输出达到一定值;当需要对某个位置进行加热时,调整加热装置的方向使其正对该位置后加热;当供热的空间较大时,根据需要,将整个平面分成若干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中布置一个加热装置;
当加热装置为红外灯时,某点接收到的红外灯辐射照度值q与该点到红外灯轴线距离r和加热电流I有关,某点处接收到的红外灯辐射照度值:
q=f(r,I);
当加热装置为热风口时,某点接收到的单位面积加热功率P与该点到热风口的距离l,出风速度v和出风温度t有关。某点处接收的单位面积加热功率:
p=f(l,v,t);
协调控制系统的作用是接收位置信息和温度信息,制定控制策略控制相应的加热装置给目标供热;当一个或多个目标处于加热区域中时,需要使各个目标处的辐射照度值或单位面积加热功率达到一定值;当有区域中有m个目标时,为了达到供热要求,协调控制系统制定控制策略,并将控制策略传给需要工作的加热装置;控制策略包括控制哪几个加热装置工作和加热装置以多大的功率进行加热;
具体的控制策略如下:
在存在多个供热源时,具体供热源的供热数量及每个供热源的供热热量的采用分布式估计算法进行求解:假设有n个供热源,编号为:1,L,n;每个供热源的功率为Oi,其中Oi>0:共有m个需要供热的位置,编号为:1,L,m,第j个受热源单位时间内需要提供的热量为Qj以维持或达到其需要的温度tj,供热源i对受热源j单位时间内可提供的热量为Pij;首先采用二进制编码ch={x1x2L xn};可行个体的适应度值为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111
不可行个体的适应度值为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112
值越小个体越好;概率模型为PM(k)=[α1(k),L,αn(k)],其中αi(k)表示在第k代供热源i打开的概率;初始化概率模型为PM(k)=[0.5,L,0.5],概率模型更新机制为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113
0<θ<1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114
具体步骤如下:
Step1:初始化参数(如:种群规模N,精英率pe,更新率θ,终止条件等);
Step2:初始化概率模型和种群;
Step3:计算种群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函数值,选出前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117
个个体组成精英种群Pe,根据精英种群Pe更新概率模型;
Step4:采样概率模型生成新种群;
Step5:如果终止条件不满足,转到Step2;
其中,xi是决策变量,0或1中0表示第i个供热源关闭,开1表示第i个供热源打开;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115
j=1,L,m和xi=0 or 1作为约束条件,其中
Figure BDA0001741691440000116
为目标函数,即最小化总能耗、j=1,L,m表示各个加热源对受热源提供的热源要大于等于其需要量;和xi=0 or1表示决策变量的取值范围。
通过测量信号接收的时间差来定位的方式,根据测量信号达到的时间差,人员位于两个接入点为焦点的双曲线上,在确定人员位置时,至少需要采用第三个接入点,建立两个双曲线方程,两个双曲线方程的焦点即为该人员的而为坐标位置,通过额外的接入点进行授权修正,以获得更好的定位精度。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发明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装置、温度测量装置、协调控制系统和加热装置,所述定位装置用于对人体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所述温度测量装置测量人体周围环境温度,将温度信息传给协调控制系统;所述协调控制系统接收到人的位置信息与温度信息,协调控制系统根据人的位置信息控制需要工作的一个或者几个加热装置运动到指定位置;温度测量装置实时测量人周围环境温度,将温度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根据当前温度调整加热装置的工作功率;
定位装置通过搭建舍内北斗系统,接入三个以上的基站作为接入点,基站布置在距离间隔较远、高低不同的位置上,每个进入定位装置覆盖的区域的人员均需佩戴信号发射器,人员进入定位装置覆盖的区域后使用信号发射器持续发射测量信号,通过测量信号达到两个接入点的时间差获得人员的当前位置信息;
所述温度测量装置采用红外辐射测温法的非接触测量法对目标环境温度进行测量,将红外温度传感器装在既能在水平面上旋转又能在铅垂面上旋转的全方位的云台上,使用电机控制云台转动并在能旋转的两个方向上装上编码器,水平面上的编码器能够获得红外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铅垂面上的编码器能够获得红外传感器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当需要调整红外传感器方向使其正对某个位置时,需要调整红外传感器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和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即控制电机使水平面和铅垂面上的两个编码器的输出达到一定值;
所述加热装置为红外灯或热风口,加热装置运动方式为平动需要在一定高度处铺设轨道,轨道分为主轨道和次轨道,次轨道装有电机和轮子,可在主轨道上运动;每条次轨道上有两个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底部装有电机和轮子,加热装置能够在次轨道上运动;当需要对某个位置进行加热时,加热装置在次轨道上运动,次轨道在主轨道上运动,按照需要将加热装置移动到指定位置进行加热;
次轨道的工作顺序依次是第一次轨道,第二次轨道,第三次轨道,第四次轨道和第五次轨道,第一次轨道到第五次轨道上的加热装置依次负责给区域中最北边的位置到区域中最南边的位置供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将整个区域分隔若干个子区域,多个加热装置负责加热一个子区域,当子区域内人数多于加热装置时,系统控制系统按照人均所获热量相等,总能量最大的原则计算加热装置的位置;当子区域内人数少于或等于加热装置时,每人配置一个或多个加热装置,加热装置随着人员的位置移动而移动。
3.一种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定位装置实时对目标进行定位,将位置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根据目标的位置信息控制需要工作的一个或者几个加热装置运动到指定位置;温度测量装置实时测量目标周围环境温度,将温度信息发送给协调控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根据当前温度调整加热装置的工作功率;
定位装置通过搭建舍内北斗系统,接入三个以上的基站作为接入点,基站布置在距离间隔较远、高低不同的位置上,每个进入定位装置覆盖的区域的人员均需佩戴信号发射器,人员进入定位装置覆盖的区域后使用信号发射器持续发射测量信号,通过测量信号达到两个接入点的时间差获得人员的当前位置信息;
所述温度测量装置采用红外辐射测温法的非接触测量法对目标环境温度进行测量,将红外温度传感器装在既能在水平面上旋转又能在铅垂面上旋转的全方位的云台上,使用电机控制云台转动并在能旋转的两个方向上装上编码器,水平面上的编码器能够获得红外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铅垂面上的编码器能够获得红外传感器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当需要调整红外传感器方向使其正对某个位置时,需要调整红外传感器的方向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和在水平面上的方向与正北的夹角,即控制电机使水平面和铅垂面上的两个编码器的输出达到一定值;
所述加热装置为红外灯或热风口,加热装置运动方式为平动需要在一定高度处铺设轨道,轨道分为主轨道和次轨道,次轨道装有电机和轮子,可在主轨道上运动;每条次轨道上有两个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底部装有电机和轮子,加热装置能够在次轨道上运动;当需要对某个位置进行加热时,加热装置在次轨道上运动,次轨道在主轨道上运动,按照需要将加热装置移动到指定位置进行加热;
次轨道的工作顺序依次是第一次轨道,第二次轨道,第三次轨道,第四次轨道和第五次轨道,第一次轨道到第五次轨道上的加热装置依次负责给区域中最北边的位置到区域中最南边的位置供热;
当加热装置为红外灯时,某点接收到的红外灯辐射照度值q与该点到红外灯轴线距离r和加热电流I有关,某点处接收到的红外灯辐射照度值:
q=f(r,I);
当加热装置为热风口时,某点接收到的单位面积加热功率P与该点到热风口的距离l,出风速度v和出风温度t有关;某点处接收的单位面积加热功率:
p=f(l,v,t);
协调控制系统的作用是接收位置信息和温度信息,制定控制策略控制相应的加热装置给目标供热;当一个或多个目标处于加热区域中时,需要使各个目标处的辐射照度值或单位面积加热功率达到一定值;当有区域中有m个目标时,为了达到供热要求,协调控制系统制定控制策略,并将控制策略传给需要工作的加热装置;控制策略包括控制哪几个加热装置工作和加热装置以多大的功率进行加热;
具体的控制策略如下:
在存在多个供热源时,具体供热源的供热数量及每个供热源的供热热量的采用分布式估计算法进行求解:假设有n个供热源,编号为:1,…,n;每个供热源的功率为Oi,其中Oi>0:共有m个需要供热的位置,编号为:1,…,m,第j个受热源单位时间内需要提供的热量为Qj以维持或达到其需要的温度tj,供热源i对受热源j单位时间内可提供的热量为Pij;首先采用二进制编码ch={x1x2…xn};可行个体的适应度值为
Figure FDA0002518748620000041
不可行个体的适应度值为
Figure FDA0002518748620000042
值越小个体越好;概率模型为PM(k)=[α1(k),…,αn(k)],其中αi(k)表示在第k代供热源i打开的概率;初始化概率模型为PM(k)=[0.5,…,0.5],概率模型更新机制为
Figure FDA0002518748620000043
Figure FDA0002518748620000044
具体步骤如下:
Step1:初始化参数;
Step2:初始化概率模型和种群;
Step3:计算种群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函数值,选出前
Figure FDA0002518748620000045
个个体组成精英种群Pe,根据精英种群Pe更新概率模型;
Step4:采样概率模型生成新种群;
Step5:如果终止条件不满足,转到Step2;
其中,xi是决策变量,0或1中0表示第i个供热源关闭,开1表示第i个供热源打开;
Figure FDA0002518748620000051
j=1,…,m和xi=0 or 1作为约束条件,其中
Figure FDA0002518748620000052
为目标函数,即最小化总能耗、j=1,…,m表示各个加热源对受热源提供的热源要大于等于其需要量;和xi=0or 1表示决策变量的取值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测量信号接收的时间差来定位的方式,根据测量信号达到的时间差,人员位于两个接入点为焦点的双曲线上,在确定人员位置时,至少需要采用第三个接入点,建立两个双曲线方程,两个双曲线方程的焦点即为该人员的而为坐标位置,通过额外的接入点进行授权修正,以获得更好的定位精度。
CN201810822436.7A 2018-07-25 2018-07-25 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088266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22436.7A CN108826619B (zh) 2018-07-25 2018-07-25 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22436.7A CN108826619B (zh) 2018-07-25 2018-07-25 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26619A CN108826619A (zh) 2018-11-16
CN108826619B true CN108826619B (zh) 2020-07-28

Family

ID=64140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22436.7A Active CN108826619B (zh) 2018-07-25 2018-07-25 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266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54488B (zh) * 2018-07-25 2021-04-20 浙江工业大学 利用北斗定位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42175A (ja) * 1994-11-17 1996-06-04 Kyodo Printing Co Ltd 二軸延伸ブロー成形用プリフォームの加熱方法及びその装置、並びにボトルの製造方法
KR100717418B1 (ko) * 2006-12-18 2007-05-11 신장훈 도로현장 표층 재생 아스팔트 포장공법용 아스팔트 간접가열장치
CN204926069U (zh) * 2015-07-18 2015-12-30 薄璐 一种计算机监控系统
CN107437318B (zh) * 2016-05-25 2020-02-11 知晓(北京)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见光智能识别算法
CN106482502B (zh) * 2016-10-10 2019-01-15 重庆科技学院 基于云平台大数据推荐的智能烘干远程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06459255U (zh) * 2016-12-30 2017-09-01 山东前田热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移动热源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26619A (zh) 2018-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14663B (zh) 利用红外测温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8826619B (zh) 带追踪测量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8954485B (zh) 一种利用旋转加热头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9059171B (zh) 带自学习功能的自动追踪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8563249B (zh) 一种基于uwb定位的自动追踪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9000302B (zh) 一种适用于空旷库房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8954489B (zh) 利用行车系统进行热追踪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8954486B (zh) 带摇臂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8826618B (zh) 基于神经网络的节能加热方法
CN109059172B (zh) 基于二元锦标算法的自动追踪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9084405B (zh) 利用红外测温的自动追踪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8919864B (zh) 旋转平移相结合的自动追踪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9059093B (zh) 利用非接触式测量模块的自动追踪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9028282B (zh) 带精确定位装置的自动追踪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9028280B (zh) 利用竞争学习的控温系统及方法
CN108954488B (zh) 利用北斗定位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8954490B (zh) 带数据自学习的节能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9163420B (zh) 基于接触式测量的自动追踪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9028284B (zh) 基于无线定位及旋转式加热的自动追踪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08954725A (zh) 带移动测温系统的节能加热装置及方法
CN109140579B (zh) 集测距、测温和加热一体的旋转式加热装置及方法
CN108983839A (zh) 一种带uwb定位的调温系统及方法
CN109028501B (zh) 一种利用测温衣的加热系统及方法
CN208652704U (zh) 带球形吊轨的追踪加热装置
CN109185970A (zh) 一种面向稳定加热路线的自动最终加热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