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19896B - 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19896B
CN108819896B CN201810278775.3A CN201810278775A CN108819896B CN 108819896 B CN108819896 B CN 108819896B CN 201810278775 A CN201810278775 A CN 201810278775A CN 108819896 B CN108819896 B CN 1088198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lator
airbag
holding portion
elastically deformabl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787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19896A (zh
Inventor
重村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8198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198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198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198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1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cylindrical or bottle-like inflators with a symmetr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direction of bag deployment, e.g. extruded reaction cani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60R21/2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in the lower part of dashboards, e.g. for protecting the 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with means other than bag structure to diffuse or guide inflation fl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51Kne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保持器具有:大致筒状的保持部,其能够将充气机的外周侧覆盖而进行保持;以及安装单元,其从保持部以与充气机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式凸出设置,在使充气机保持于保持部的状态下,将安装单元安装于车体侧部件,由此将充气机和气囊安装于车体侧部件。保持部在内周侧具有:弹性变形支撑部,其在充气机插入时进行弹性变形而能够与充气机的外周面抵接;以及支撑凸起部,其刚性设定得比弹性变形支撑部高,与充气机的外周面抵接。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构成为具有:气囊、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用于将充气机和气囊安装于车体侧的保持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气囊装置,如日本实用新型公报第3039217号所示,存在下述结构,即,设为从一端侧的开口插入至内部,在对大致圆柱状的充气机进行保持的大致筒状的保持器的保持部,形成向内周侧凸出的具有刚性的支撑凸起,使该支撑凸起与充气机抵接,在保持器的保持部内对充气机进行保持。
但是,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构成为使保持器的支撑凸起在充气机的轴正交方向侧相对的部位,在沿充气机的轴向的2个部位进行配置,仅通过该支撑凸起对充气机进行支撑,如果考虑使充气机顺利地插入,则无法增大支撑凸起的凸出量,在该情况下,使充气机配置在规定位置而由支撑凸起进行支撑的保持性能也难以确保,从将充气机的插入作业性、充气机的保持性能均设为良好的观点出发,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能够使充气机顺利地插入至保持部内,且能够使充气机配置在规定位置而由保持部可靠地保持。
本发明的目的能够通过下述结构的气囊装置而实现。
一种气囊装置,其构成为具有:气囊;充气机,其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以及保持器,其用于将充气机和气囊安装于车体侧部件,
充气机是将外形形状设为大致圆柱状的气缸型,
保持器构成为具有:大致筒状的保持部,其能够将充气机的外周侧覆盖而进行保持;以及安装单元,其从保持部以与充气机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式凸出设置,保持器构成为,在使充气机保持于保持部的状态下,将安装单元安装于车体侧部件,由此将充气机和气囊安装于车体侧部件,
保持部在内周侧具有:弹性变形支撑部,其在充气机插入时进行弹性变形而能够与充气机的外周面抵接;以及支撑凸起部,其刚性设定得比弹性变形支撑部高,与充气机的外周面抵接,
弹性变形支撑部和支撑凸起部配置于能够在保持部的内周侧对插入至保持部的充气机进行支撑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在使充气机插入至保持器的保持部内时,通过使弹性变形支撑部挠曲,从而能够使充气机顺利地插入至保持部内,另外,在充气机插入后,弹性变形支撑部维持挠曲的状态,并与充气机的外周面抵接。另外,在保持部,将刚性设定得比弹性变形支撑部高,还形成有与充气机的外周面抵接的支撑凸起部,因此在充气机向保持部插入后,通过与充气机的外周面抵接的弹性变形支撑部和支撑凸起部,能够在保持部的内周侧的规定位置可靠地支撑充气机。
因此,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能够使充气机顺利地插入至保持部内,且通过保持部而使充气机配置在规定位置而可靠地进行保持。
另外,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如果弹性变形支撑部或者支撑凸起部中的至少一者形成于沿充气机的轴向的2个部位,则能够在轴向侧分离的2个部位稳定地支撑充气机,能够抑制充气机的中心轴相对于保持部倾斜,能够保持于保持部,是优选的。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如果弹性变形支撑部及支撑凸起部一并形成于在充气机的周向侧呈大致放射状的3个部位,则能够在成为大致放射状的位置大致均等地对充气机的外周面进行支撑,因此在充气机插入时,能够容易地使充气机的轴心与保持部的轴心(对充气机进行保持的中心)一致,是优选的。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如果弹性变形支撑部和支撑凸起部在充气机的轴向侧的位置大致一致而配置,则在沿充气机的轴向的一个部位,能够通过配置于沿周向的3个部位的弹性变形支撑部和支撑凸起部,以3点支撑的方式对充气机的外周面进行支撑,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对充气机进行保持,是优选的。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在保持部为金属板制的情况下,如果将保持部的一部分切割弯折而形成弹性变形支撑部,则在保持器制造时,也能够同时形成弹性变形支撑部,也能够对部件个数的增大进行抑制,且对制造成本的增大进行抑制,是优选的。
并且,在设为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情况下,如果保持部具有构成弹性变形支撑部的切割弯折形成部,并且使切割弯折形成部中的形成弹性变形支撑部后的弹性变形支撑部的周围的开口部位闭塞而构成,则能够抑制从充气机喷出的膨胀用气体从弹性变形支撑部的周围的部位向保持器的外部流动,是优选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放大纵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左右方向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的概略正视图。
图5是从车辆前方侧观察在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壳体的斜视图。
图6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在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使用的保持器的斜视图。
图7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图6的保持器的正视图。
图8是图6的保持器的俯视图。
图9是从右方观察图6的保持器的放大侧视图。
图10是在图6的保持器中,表示弹性变形支撑部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6的保持器的剖视图,与图7的XI-XI部位相对应。
图12是图6的保持器的放大剖视图,与图7的XII-XII部位相对应。
图13是图6的保持器的放大剖视图,与图7的XIII-XIII部位相对应。
图14是表示使充气机插入至图6的保持器的状态的横剖视图。
图15是表示使充气机插入至图6的保持器的状态的、压接部的部位处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使充气机插入至图6的保持器的状态的、弹性变形支撑部及支撑凸起部的部位处的剖视图。
图17是在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的后视图。
图18是图17的气囊的XVIII-XVIII部位的放大剖视图。
图19是在图17的气囊中,表示插入用开口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20是在图17的气囊中,表示安装部的部位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21是将构成图17的气囊的基材排列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2是将构成图17的气囊的剩余的基材排列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使保持器插入至气囊内的状态下的插入用开口的部位的概略图。
图24是表示使保持器插入至气囊内的状态下的插入用开口的部位附近的概略剖视图。
图25是表示使充气机经由插入用开口而插入至保持器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26是在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中,表示气囊膨胀时的状态的局部放大横剖视图。
图27是在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中,表示气囊膨胀时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而采用用于对作为乘员的驾驶员D的膝盖K(KL、KR)进行保护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下面,省略为“气囊装置”)S并进行说明。气囊装置S如图1、4所示,配置在驾驶员D的车辆前方侧即转向柱7的下方。此外,本说明书中的上下、左右及前后的方向不受特别限定,与使气囊装置S搭载于车辆时的车辆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一致。
转向柱7如图1、4所示,具有:柱主体8、将柱主体8的外周侧覆盖的柱罩11。柱主体8如图1所示,由主轴9、将主轴9的周围覆盖的柱管10构成。
气囊装置S如图1~3所示,构成为具有:折叠的气囊90;充气机40,其向气囊90供给膨胀用气体;作为车体侧部件的壳体28,其对折叠的气囊90和充气机40进行收容;保持器55,其用于将充气机40和气囊90安装于壳体28;以及气囊罩16,其将折叠的气囊90的车辆后方侧覆盖。
气囊罩16构成为由聚烯烃类的热塑性弹性体(TPO)形成,能够将壳体28的车辆后方侧覆盖。该气囊罩16如图1~4所示,配置在由上面板12a和下面板12b构成的仪表板(下面,省略为“仪表板”)12的下面板12b侧。气囊罩16构成为,具有:门配置部17,其配置在壳体28的凸出用开口28a附近;以及周缘部26,其延伸至门配置部17的周围。
门配置部17具有:门部18,其将壳体28的凸出用开口28a覆盖;安装片部21、22,其从门部18的上下两侧朝向前方延伸,用于将气囊罩16安装于壳体28;以及侧壁部23、24,其从门部18的左右两侧朝向前方延伸。门部18成为将壳体28的凸出用开口28a的车辆后方侧覆盖的大致长方形板状。在实施方式中,门部18通过在周围配置薄壁的断裂预定部19和铰链部20而构成,该断裂预定部19从车辆后方侧观察而成为大致H字形状,该铰链部20在上下两端侧成为打开时的旋转中心,设为在打开时向上下两侧打开的结构。安装片部21、22配置为分别与壳体28中的后面记述的上壁部32和下壁部33的外周侧相邻,向车辆前方侧凸出,在前端侧,使得用于使在壳体28形成的卡止爪32a、33a卡止的开口为长方形状的卡止孔21a、22a与卡止爪32a、33a相对应地在左右方向侧分别设置多个而配置。侧壁部23、24配置为分别与壳体28中的后面记述的左壁部34L和右壁部34R的内周侧相邻,向车辆前方侧凸出。
气囊罩16中的周缘部26在门配置部17的周缘遍及整周地配置,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形成为将后面侧设为与门部18大致共面,从门部18向外侧延伸(参照图2、3)。
壳体28设为金属板制,因此如图2、3、5所示,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具有:在车辆前方侧配置的大致四边形状的底壁部29、从底壁部29的周缘大致沿前后方向而向后方延伸的大致四方筒形状的周壁部31,在周壁部31的后端侧,设为具有能够使气囊90凸出的凸出用开口28a的大致箱形状。
底壁部29设为左右宽幅的大致长方形板状,使插入孔29a、29b配置在沿左右方向的2个部位,该插入孔29a、29b用于使在保持器55配置的作为安装单元的螺栓85、在充气机40配置的螺栓45分别插入贯穿。在实施方式中,该壳体28的底壁部29构成对充气机40和气囊90进行安装的车体侧部件。
周壁部31具有:在上下方向侧相对的上壁部32、下壁部33、在左右方向侧相对的左壁部34L、右壁部34R。在上壁部32、下壁部33中的后端附近,用于对在气囊罩16的安装片部21、22形成的卡止孔21a、22a周缘进行卡止的卡止爪32a、33a分别向上下的外侧凸出,以将前端朝向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弯折为剖面大致L字形状而形成。各卡止爪32a、33a分别在上壁部32、下壁部33,在左右方向侧各形成有多个(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5个)。
左壁部34L和右壁部34R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为左右对称形状而构成。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而采用在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中的连接器47侧配置的右壁部34R,详细地进行说明。
右壁部34R以使底壁部29侧(前端侧)位于左右方向的内侧(左方),使凸出用开口28a侧(后端侧)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右方的方式,具有台阶而构成。而且,在右壁部34R,在将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安装于壳体28的状态下,设为能够将连接口部43露出的连接器用开口35R从左右方向侧观察开口为大致长方形状而形成,以使得能够将连接器47连接于连接口部43(参照图5)。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壳体28中,如图3、5所示,在左壁部34L、右壁部34R的后缘侧,分别以朝向左右的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安装片部37L、37R。这些安装片部37L、37R是用于将壳体28安装于车辆的车身1侧的部位。这些安装片部37L、37R在车辆搭载时,配置在仪表板12中的下面板12b的前侧,如图3、4所示,构成为与从车身1侧的仪表板加强件2延伸的托架4连结。
充气机40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构成为具有:大致圆柱状的主体部41、在主体部41的右端41b侧(基部侧)从主体部41凸出的螺栓45。主体部41作为使轴向大致沿左右方向配置的大致圆柱状而构成,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左端41a侧(前端侧)配置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喷出的气体喷出部42。在气体喷出部42,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喷出的气体喷出口42a沿主体部41的周向以放射状、且沿主体部41的轴向以多列配置(参照图3)。在主体部41中的右端41b(基部)侧形成有连接口部43,该连接口部43用于使对工作信号输入用的引线48进行了接线的连接器47进行连接(参照图3)。螺栓45在主体部41的右端41b侧,以与主体部41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式从主体部41凸出,如果详细地进行说明,则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主体部41的右端41b侧,从右端41b的端面起,配置在成为主体部41的长度尺寸的1/5左右的位置。
保持器55构成为具有:大致筒状的保持部56,其能够将充气机40的外周侧覆盖而保持;作为安装单元的螺栓85,其从保持部56以与充气机40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式凸出设置;收容凹部78,其对从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凸出设置的螺栓45进行收容;以及压接部82,其在车辆搭载时与主体部41的外周侧压接。在实施方式中,保持器55中的螺栓85以外的部件(保持部56、构成收容凹部78的后面记述的延伸设置部77、压接部82),由金属板材一体地形成。
保持部56能够将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的外周侧覆盖,以使轴向大致沿左右方向侧的方式设为使左右两端侧开口的大致四方筒形状。保持部56具有:底壁部57,其配置为大致沿壳体28的底壁部29;上壁部65,其从底壁部57的上缘侧向后方延伸,将主体部41的上侧覆盖;下壁部66,其从底壁部57的下缘侧向后方延伸,将主体部41的下侧覆盖;以及后壁部67,其以将上壁部65、下壁部66的后端连结的方式将主体部41的后方覆盖。后壁部67详细地说,设为下述结构,即,在上侧和下侧分别配置以对角部进行倒圆角的方式倾斜的上侧倾斜部67a和下侧倾斜部67b。另外,该保持部56构成为具有气体流出用开口56b、56c,该气体流出用开口56b、56c能够将从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中的气体喷出部42喷出的膨胀用气体流出至气囊90内。各气体流出用开口56b、56c在保持部56的左端侧,对将充气机40的气体喷出部42的后方覆盖的区域(后壁部67的区域)进行切除而构成。另外,在该保持部56中,右端56a侧的开口构成插入用开口56d,该插入用开口56d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从气体喷出部42侧插入至内部。
底壁部57以大致沿作为车体侧部件的壳体28的底壁部29的方式,作为沿左右方向的长条状的平板状而构成(参照图2、3)。在实施方式中,保持器55中的螺栓85以外的部件(保持部56、构成收容凹部78的延伸设置部77、压接部82)将规定形状的金属板材通过冲压加工等而成型为规定形状,并在底壁部57的区域中,将金属板材的端缘二重地叠加,通过利用铆接等进行结合,从而一体地形成。即,底壁部57设为外侧部位57a和内侧部位57b的两片叠加状(参照图11、13)。
在底壁部57形成有弹性变形支撑部58,该弹性变形支撑部58在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插入时进行弹性变形而能够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抵接。弹性变形支撑部58作为大致沿左右方向的带状,构成为使主体部41的成为插入方向侧的右侧作为基部而与底壁部57侧相连,使前端58c从底壁部57分离(参照图10、11)。详细地说,弹性变形支撑部58如图11所示,直至左侧为止,以向保持部56的内周侧(车辆搭载时的后方侧)凸出的方式倾斜,并以使从底壁部57分离的前端58c朝向前方的方式,在剖视时弯曲为大致“J”字形状而形成。即,弹性变形支撑部58构成为在基部侧的倾斜部58a和前端58c之间,配置以朝向内周侧而凸出的方式弯曲为大致圆弧状的支撑部主体58b,在主体部41插入时,设为下述结构,即,以将基部侧的倾斜部58a的部位挠曲的方式,使该支撑部主体58b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抵接(参照图14)。
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弹性变形支撑部58是将底壁部57中的内侧部位57b的切割弯折形成部60(参照图10的双点划线)局部地切除而形成的。在切割弯折形成部60中的弹性变形支撑部58形成后,将内侧部位57b切除而形成的开口部位61形成在弹性变形支撑部58的周围,该开口部位61通过由在内侧部位57b的外侧配置的外侧部位57a的一部分构成的包覆部件62,在整个区域被封堵(参照图10、11、13)。
另外,该弹性变形支撑部58中的支撑部主体58b的相对于底壁部57的凸出量设定为下述尺寸,即,在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插入时,能够使倾斜部58a中的基部附近的部位弹性变形(挠曲),并使支撑部主体58b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抵接(参照图14)。详细地说,该支撑部主体58b的凸出量设定为,在主体部41向保持部56插入时,在使后面记述的支撑凸起部70的前端70a、支撑部主体58b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抵接的状态下,能够维持倾斜部58a的挠曲的状态,对主体部41相对于保持部56沿轴向的移动进行抑制而对主体部41进行保持。该弹性变形支撑部58的前端58c构成为,能够确保使支撑部主体58b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抵接时的弹性变形量(参照图14),在与外侧部位57a(包覆部件62)之间具有间隙(参照图11)。
并且,该弹性变形支撑部58具有以直至从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插入的插入用开口56d(保持部56的右端56a)分离的左侧为止增大向内周侧的凸出量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58a,因此在向保持部56内,从右侧的插入用开口56d将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插入时,以由该倾斜部58a进行引导的方式,能够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顺利地插入至保持部56内。
该弹性变形支撑部58与在保持部56形成的后面记述的抵接部69(支撑凸起部70)协同动作,用于对插入至保持器55的状态下的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进行保持,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车辆搭载时,对于该弹性变形支撑部58,使左右方向侧(充气机40的轴向侧)的位置与抵接部69(支撑凸起部70)大致一致,并形成于在前后方向侧与抵接部69(支撑凸起部70)相对的位置(参照图7、11、13)。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弹性变形支撑部58L、58R如图7、11所示,在与底壁部57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相比处于右侧的区域中,在左右方向侧配置在2个部位。详细地说,配置在右侧的弹性变形支撑部58R,配置在保持部56的右端56a附近(插入用开口56d附近),换言之,与压接部82的左侧接近而配置。
在保持部56中的后壁部67,形成有在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向保持部56插入时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抵接的抵接部69。抵接部69L、69R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6、7、11所示,以使左右方向侧(充气机40的轴向侧)的位置与弹性变形支撑部58L、58R大致一致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侧形成在2个部位。另外,该抵接部69L、69R形成于在前后方向侧与弹性变形支撑部58L、58R相对的位置(参照图11、13)。即,抵接部69L、69R和弹性变形支撑部58L、58R配置于在进行保持的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的周向侧一致的位置。各抵接部69L、69R如图13所示,构成为在沿前后方向的剖面中,具有在上下方向侧,即,主体部41的周向侧分离的2个部位配置的2个支撑凸起部70、70。各支撑凸起部70以使后壁部67中的上侧倾斜部67a的区域和下侧倾斜部67b的区域分别朝向内周侧(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侧且前方侧)凹陷的方式,向主体部41侧凸出而形成。各支撑凸起部70构成为使凹陷的前端70a侧大致弯曲为圆弧状,将刚性设定得比弹性变形支撑部58高,设为使该前端70a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抵接的结构。即,在实施方式中,弹性变形支撑部58、2个支撑凸起部70、70配置为在充气机40中的主体部41的周向侧一致,并且绕充气机40中的主体部41的轴心呈大致放射状。
另外,在保持部56中,在抵接部69L、69R间的部位形成有压接用开口部72,该压接用开口部72在气囊90膨胀时,使后面记述的挡板部件110直接与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压接,能够将气囊90中的后面记述的插入用开口94的周缘密封(参照图26、27)。该压接用开口部72具体地说如图6~8、11所示,以将保持部56从上壁部65经由后壁部67而至下壁部66为止大幅地切除的方式形成,将左右方向侧的开口宽度尺寸设定为下述尺寸,即,在气囊90膨胀时,使挡板部件110的端缘(左缘110c)作为自由端进行配置,在膨胀用气体G的压力作用时,使得能够直接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压接的尺寸。
另外,在保持部56中,在构成插入用开口56d的周缘的右端56a侧形成有卡止爪部74,该卡止爪部74在使保持器55收容于气囊90内而将气囊90折叠的状态下,配置为从气囊90的插入用开口94凸出。卡止爪部74形成于沿保持部56的周向的(在主体部41的周向侧分离的)2个部位,分别形成为从上侧倾斜部67a、下侧倾斜部67b的端缘延伸而向后方凸出(参照图9)。即,卡止爪部74在保持部56中,形成在从底壁部57分离的后侧的区域。详细地说,卡止爪部74在充气机40(保持部56)的周向侧,形成于以充气机40中的主体部41的大致直径尺寸量分离的2个部位。即,卡止爪部74相互的分隔距离H1(参照图9)设定为与主体部41的直径尺寸D1(参照图14)大致相同。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在组装作业时,构成为在将保持器55收容于内部的状态下将气囊90折叠后,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从插入用开口94插入至气囊90内,并经由保持器55的插入用开口56d而插入至保持部56内,这些卡止爪部74、74配置的目的在于,使气囊90的插入用开口94和保持器55的插入用开口56d的位置(插入中心C2、C3相互,参照图9、19、23)一致,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顺利地插入至保持器55的保持部56内。
从保持部56凸出设置的作为安装单元的螺栓85,形成于底壁部57中的与左右方向的中央相比处于左侧的区域,即,在左右方向侧与弹性变形支撑部58分离的区域,如果详细地进行说明,则配置在底壁部57中的从左端起1/4左右的位置。该螺栓85以与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中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式(换言之,以相对于主体部41大致正交的方式),与底壁部57大致正交而从底壁部57凸出设置。
对从充气机40凸出设置的螺栓45进行收容的收容凹部78,在保持部56的右侧配置在底壁部57的右端57c侧,以从保持部56凸出的方式,形成于从底壁部57起连续形成的延伸设置部77的部位。收容凹部78具有:凹部主体79,其形成为使延伸设置部77从右缘77a侧凹陷;以及周缘部位80,其构成凹部主体79的周缘。延伸设置部77作为大致沿壳体28的底壁部29配置的平板状而构成。即,延伸设置部77形成为大致沿保持部56的底壁部57。凹部主体79构成为在主体部41向保持部56内插入时,能够将从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凸出的螺栓45插入,以在右缘77a侧形成开口79a的方式,将延伸设置部77切除为沿左右方向的槽状而形成(参照图7)。该凹部主体79将前后方向侧的开口宽度尺寸设定为比螺栓45的外径尺寸稍大,构成为能够供螺栓45插入贯穿。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凹部主体79作为螺栓45的插入作业时的引导部,构成为将成为开口79a侧的右端侧的区域至端缘为止扩开。在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向保持器55的保持部56插入时,如果使从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凸出的螺栓45从开口79a插入至该凹部主体79内,则螺栓45被凹部主体79的周缘部位80(上缘80b、下缘80c)引导,并使凸出方向与从底壁部57凸出设置的螺栓85的凸出方向大致相同而配置(参照图14)。而且,在以与周缘部位80的左缘80a抵接的方式插入至凹部主体79内的状态下,螺栓45将相对于在保持器55形成的螺栓85的朝向、分隔距离配置为,能够与螺栓85同时而顺利地插入至在壳体28的底壁部29形成的插入孔29a、29b。
在车辆搭载时与主体部41的外周侧压接的压接部82配置在底壁部57和配置有收容凹部78的延伸设置部77之间。即,压接部82配置在从底壁部57凸出设置的螺栓85和收容凹部78之间的收容凹部78附近的位置。该压接部82构成为在螺栓45向底壁部29安装时,能够与主体部41中的底壁部57侧的外周面压接。具体地说,压接部82能够沿周向连续地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中的车辆搭载时的前侧的区域接触,在车辆搭载时的从左右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形成为相对于从主体部41凸出的螺栓45向上下延伸(参照图15)。压接部82具体地说,关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中的前侧的区域,能够对沿周向的大致1/4左右的区域进行压接,使从左右方向侧观察的外形形状平滑地弯曲而构成。另外,该压接部82如图11所示,将主体部41(保持部56)的沿轴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从底壁部57平滑地隆起而凸出。该压接部82的从底壁部57起的凸出量如图11所示,设定为比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插入前的状态下的弹性变形支撑部58的从底壁部57起的凸出量小,在使主体部41进行了插入的弹性变形支撑部58的变形时,使前端82a与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接触(参照图14)。如果详细地进行说明,则在实施方式中,压接部82使前端82a的部位的前后方向侧的剖面形状平滑地弯曲而形成,但没有设为大致圆弧状(参照图12),在将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收容于保持部56的内部的状态下,在使螺母86与从壳体28的底壁部29凸出的螺栓45紧固时,压接部82被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按压,成为下述形态,即,以将前端82a的上下的端缘82b、82b侧相互地按压扩展的方式变形(参照图15)。而且,在收容于壳体28内的状态下,压接部82使前端82a在遍及充气机40的周向的大致整个区域的范围,连续地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抵接。即,压接部82在车辆搭载状态下,以使前端82a在沿周向的大致整个区域的范围与主体部41中的底壁部57侧(前方侧)的外周面41c连续地抵接的方式,压接于外周面41c。该压接部82与保持部56中的插入用开口56d相邻地形成,换言之,在使保持器55收容于气囊90的内部的状态下,如图25所示,配置在气囊90的插入用开口94的附近、且成为气囊90的外侧的位置。该压接部82在车辆搭载时,如图15所示,构成为以使前端82a沿周向而连续地与外周面41c抵接的方式,对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进行压接,因此能够对朝向插入用开口94侧流动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动进行限制。因此,如图25所示,能够通过压接部82可靠地防止在底壁部57和主体部41之间的间隙流过的膨胀用气体G进一步朝向螺栓45侧流动,即使是充气机40以使主体部41中的螺栓45侧的区域向气囊90外凸出的方式搭载于车辆的结构,也能够抑制向外部的气体泄漏,使气囊90迅速地膨胀。
而且,在实施方式的保持器55中,如上所述,弹性变形支撑部58和2个支撑凸起部70、70配置于在充气机40(主体部41)的周向侧大致成为放射状的3个部位,在将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收容于保持部56内的状态下,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通过弹性变形支撑部58的支撑部主体58b、支撑凸起部70、70的前端70a、70a,在周向上分离的3点进行支撑(参照图16)。因此,在充气机40插入时,能够容易地使主体部41的轴心C1(参照图15)与保持部56的轴心(插入用开口56d的插入中心C2,参照图9)一致。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弹性变形支撑部58L、58R和抵接部69、69R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侧(主体部41的轴向侧)分离的2个部位,因此如上所述的支撑是在左右方向侧(主体部41的轴向侧)分离的2个部位进行的。因此,能够防止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以使中心轴X1(参照图14)相对于保持部56的中心轴X2(参照图11)倾斜的方式进行插入。另外,弹性变形支撑部58L、58R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对主体部41进行支撑,因此主体部41在对沿轴向的移动进行了限制的状态下,临时保持于保持部56。因此,仅将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从插入用开口56d收容于保持部56内,直至使螺栓45与周缘部位80中的左缘80a抵接为止而插入至凹部主体79,从而能够通过弹性变形支撑部58L、58R的支撑部主体58b、抵接部69L、69R中的各支撑凸起部70的前端70a对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进行支撑,能够对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相对于保持部56的移动进行抑制,临时保持于保持部56。另外,即使以使右端侧开口的方式仅插入至沿左右方向的槽状的凹部主体79,也能够抑制螺栓45在凹部主体79内移动,能够容易地实现螺栓45相对于保持器55的螺栓85的定位。
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构成为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收容于在气囊90内配置的保持器55的保持部56,在使气囊90收容于壳体28内时,使保持器55的螺栓85、充气机40的螺栓45从壳体28的底壁部29凸出,使螺母86紧固于各螺栓45、85,由此将充气机40和气囊90安装于构成车体侧部件的壳体28的底壁部29。另外,在该螺母86的紧固时,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通过由在螺栓45的附近配置的压接部82支撑,从而在对中心轴相对于保持部56的倾斜(轴正交方向侧的偏移)进行了限制的状态下,保持于保持器55,安装于壳体28。
气囊90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7、18、20所示,具有气囊主体91、在气囊主体91内配置的挡板部件110、在气囊主体91内配置的系带120、121而构成。
气囊主体91将膨胀完成时的形状如图4的双点划线及图17所示,设为大致长方形板状,构成为能够对驾驶员D的左右的膝盖K(KL、KR)进行保护。气囊主体91如图17所示,将外形形状设为大致相同,将在膨胀完成时在转向柱7侧配置的车体侧壁部91a、在膨胀完成时在驾驶员侧配置的乘员侧壁部91b的周缘相互结合而成为袋状。另外,气囊主体91如图17所示,具有:安装部92,其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壳体28侧;以及保护膨胀部102,其与安装部92相比向左右扩宽而在膨胀完成时对驾驶员D的左右的膝盖K(KL、KR)进行保护。
在车体侧壁部91a中的安装部92的区域,如图17、19所示,形成有用于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插入的插入用开口94、用于使保持器55的螺栓85凸出的安装孔93。插入用开口94形成于安装部92的右端侧,安装孔93形成于插入用开口94的左侧。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安装孔93形成于与气囊主体91的左右的中央相比稍右侧的位置。
插入用开口94作为开口形成部位,在车体侧壁部91a形成多个线状的狭缝95,由此构成为能够供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插入。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插入用开口94如图19详细所示,构成为具有在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插入的插入中心C3形成的小径的圆形状的贯通孔94a、从贯通孔94a延伸的多个狭缝95。狭缝95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为具有2条卡止用狭缝96、96、1条辅助狭缝97、2条第2辅助狭缝98、98。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狭缝95形成为,在将气囊主体91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前后(车辆搭载时的上下)成为大致对称形状。
2条卡止用狭缝96、96在将气囊主体91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从贯通孔94a(插入中心C3)向右方延伸,并以使终端96a、96a相互分隔的方式向前后两侧扩开而倾斜地配置。即,卡止用狭缝96在贯通孔94a的部位,形成为相互地交叉,并且在贯通孔94a的右侧的区域,相邻地配置。另外,各卡止用狭缝96在保持器55向气囊90内插入时,分别构成为从终端96a使卡止爪部74凸出(参照图23)。即,卡止用狭缝96、96的终端96a、96a相互的分隔距离H2(参照图19),与卡止爪部74、74间的分隔距离H1相等,设定为与充气机40中的主体部41的直径尺寸D1大致相同。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卡止用狭缝96、96的交叉角度θ(参照图19)设定为80°左右。卡止用狭缝96、96在车辆搭载状态下,从贯通孔94a向后方延伸,并向上下两侧扩开而倾斜地配置。
辅助狭缝97在将气囊主体91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如图19所示,以将终端97a从卡止用狭缝96、96分离的方式,形成为从贯通孔94a(插入中心C3)向左方延伸。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辅助狭缝97作为大致沿左右方向的直线状而构成。辅助狭缝97将长度尺寸L1(参照图19)设定为主体部41的直径尺寸D1的1/2左右。该辅助狭缝97在车辆搭载状态下,以朝向壳体28的底壁部29侧,从贯通孔94a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大致沿前后方向而配置。第2辅助狭缝98、98形成为与辅助狭缝97大致正交,并从贯通孔94a向两侧延伸,在将气囊主体91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如图19所示,形成为从贯通孔94a(插入中心C3)向前后延伸。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第2辅助狭缝98作为大致沿前后方向的直线状而构成。该第2辅助狭缝98、98将长度尺寸L2(参照图19)设为与辅助狭缝97的长度尺寸L1大致相同,设定为主体部41的直径尺寸D1的1/2左右。即,在实施方式中,各第2辅助狭缝98构成为,将终端98a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侧与各卡止用狭缝96的终端96a大致一致的位置。该第2辅助狭缝98在车辆搭载状态下,以从贯通孔94a(插入中心C3)向上下两侧延伸的方式,大致沿上下方向而配置。此外,关于辅助狭缝97、第2辅助狭缝98,为了防止保持器55的误组装,优选形成于与从终端96a使卡止凸起74凸出的卡止用狭缝96分离侧,如果详细地进行说明,则形成于以插入中心C3为中心而对称的相反侧(车辆搭载时的前侧,分离180°的区域)。
而且,在插入用开口94中,各卡止用狭缝96、辅助狭缝97、第2辅助狭缝98间的部位分别在充气机40中的主体部41插入时,配置为以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接触的方式折入,构成将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覆盖的弯折密封部位100。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形成5块弯折密封部位100A、100B、100C、100D、100E。各弯折密封部位100成为下述方式,即,将外形形状设为大致三角形状,分别在主体部41插入时,以将相邻的终端96a、97a、98a相互连结的直线作为起点而折入。另外,如果详细地进行说明,则在实施方式中,由辅助狭缝97和第2辅助狭缝98、98之间的区域构成(换言之,在车辆搭载时,与插入中心C3相比配置于前侧的区域)的弯折密封部位100D、100E在充气机40插入前的保持器55插入时,以与保持器55中的保持部56的前侧的区域(从底壁部57至上壁部65、下壁部66的前侧为止的区域)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向内侧折入(参照图24)。
挡板部件110如图19、20所示,配置为在气囊主体91的内周侧将插入用开口94覆盖,并且将外周缘的除了成为充气机40的插入方向的前端侧的左缘110c侧以外的三方与气囊主体91的车体侧壁部91a侧结合。具体地说,挡板部件110将平坦地展开气囊主体91的状态下的外形形状构成为,将前缘110a和后缘110b设为大致沿左右方向的直线状,将左缘110c设为大致沿前后方向的直线状,并且将右缘110d侧的外形形状设为大致半圆弧状。而且,该挡板部件110使成为自由端的左缘110c与安装孔93和插入用开口94的插入中心C3(贯通孔94a)之间的中央相比位于左方(安装孔93侧),并使从前缘110a经由右缘110d而至后缘110b为止通过连续地形成的结合部位111(缝合部位)而与车体侧壁部91a结合,将插入用开口94的除了左方以外的三方包围,安装于车体侧壁部91a。使挡板部件110与车体侧壁部91a结合的结合部位111形成为超过插入用开口94而向左方延伸。另外,该挡板部件110在将保持器55配置于气囊主体91内的状态下,配置为将保持器55中的保持部56的外周侧覆盖,在车辆搭载时,在保持部56的后方侧,构成为使左缘110c位于保持器55中的压接用开口部72的区域内(参照图26)。而且,该挡板部件110在气囊90膨胀时,接受向内部流入的膨胀用气体G的按压力,向压接用开口部72内压入,与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压接(参照图26、27)。因此,挡板部件110的左缘110c强烈地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压接,能够防止来自插入用开口94的气体泄漏。
在气囊主体91的内部配置的系带120、121在上下分隔,分别配置为大致沿左右方向。该系带120、121是为了对膨胀完成时的厚度进行限制而配置的,下侧的系带121配置为对安装部92和保护膨胀部102进行划分,上侧的系带120配置为在上下对保护膨胀部102的区域进行划分。在各系带120、121形成有能够使膨胀用气体流通的多个气体流通孔120a、121a。
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90是将由聚酯线、聚酰胺线等纺织布构成的基材裁剪为规定形状,使用缝合线进行缝接,形成为袋状。气囊90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1、22所示,由下述部分构成:3块主体用基布125、126、127,其构成气囊主体91的车体侧壁部91a及乘员侧壁部91b;2块系带用基布129、130;挡板部件110;以及加强布132。
主体用基布125、126分别在车体侧壁部91a、乘员侧壁部91b中,构成从安装部92至上侧的系带120的配置区域为止(与系带120相比处于下方的区域)。主体用基布127构成与系带120相比处于上方的车体侧壁部91a和乘员侧壁部91b。各系带用基布129、130分别对折而构成系带120、121。加强布132用于对从安装孔93至插入用开口94为止的区域进行加强,在安装孔93的周缘、插入用开口94的周缘,缝接于车体侧壁部91a。
下面,对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向车辆的搭载进行说明。首先,以使螺栓85从安装孔93凸出的方式,将保持器55从插入用开口94收容于气囊90内。而且,使在保持器55的保持部56形成的卡止爪部74、74分别从插入用开口94中的卡止用狭缝96、96的终端96a附近凸出。此时,在插入用开口94中,由辅助狭缝97和第2辅助狭缝98之间的区域构成的弯折密封部位100D、100E如图24所示,以将保持器55的保持部56的前侧的区域(从底壁部57至上壁部65、下壁部66的前侧为止的区域)的外周面覆盖的方式向内侧折入,插入用开口94以使车辆搭载时的前侧的区域开口的方式配置(参照图23)。而且,在维持各卡止爪部74的从卡止用狭缝96的凸出状态的状态下,将气囊90以能够收容于壳体28内的方式进行折叠,通过防止折叠变形用的可断裂的未图示的包装材料将周围围绕。此时,螺栓85、构成插入用开口94的狭缝95周围的部位,从包装材料露出。
接下来,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经由插入用开口94,从气体喷出部42侧插入至气囊90内(保持器55的保持部56内),直至使从主体部41凸出的螺栓45与周缘部位80的左缘80a抵接为止,插入至保持器55的收容凹部78的凹部主体79内。此时,在插入用开口94中,由卡止用狭缝96和辅助狭缝98之间的区域构成的弯折密封部位100A、100B、100C分别存在于主体部41和保持器55的保持部56之间,并向内部折入而将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覆盖(参照图25)。另外,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在通过使倾斜部58a挠曲的状态下的弹性变形支撑部58的支撑部主体58b、抵接部69的各支撑凸起部70、70的前端70a、70a对向轴向侧及轴正交方向侧的移动进行了限制的状态下,保持(临时保持)于保持部56。然后,以从底壁部29使螺栓45、85凸出的方式,使折叠的气囊90和充气机40收容于壳体28内,使螺母86紧固于从底壁部29凸出的螺栓45、85,将气囊90和充气机40安装于作为车体侧部件的壳体28的底壁部29。此时,在保持器55形成的压接部82使前端82a的端缘82b、82b变形,并使前端82a在沿周向的大致整个区域的范围与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中的前方侧(底壁部57侧)的外周面41c连续地抵接,从而压接于外周面41c。而且,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通过螺栓45、在螺栓45的附近配置的该压接部82而对相对于保持器55的偏移进行限制,牢固地安装固定于底壁部29。
然后,如果以使各卡止爪32a、33a与卡止孔21a、22a周缘卡止的方式,将气囊罩16组装于壳体28,则能够对气囊装备体进行组装。而且,利用托架4、4将气囊装备体安装固定于车身1侧,使对从气囊工作电路延伸的引线48进行了接线的连接器47与从壳体28的连接器用开口35R露出的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的连接口部43连接。然后,如果对仪表板12、底罩13(参照图1、2)进行安装,则能够使气囊装置S搭载于车辆。
在气囊装置S向车辆搭载后,如果经由引线48向主体部41输入工作信号,则从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中的气体喷出口42a将膨胀用气体喷出,膨胀用气体经由在保持器55的保持部56形成的气体流出用开口56b、56c而流入至气囊90内。而且,气囊90因向内部流入膨胀用气体而膨胀,使未图示的包装材料断裂,并且对气囊罩16的门部18进行按压,门部18使周围的断裂预定部19断裂,并以铰链部20为旋转中心而向上下打开。而且,气囊主体91从壳体28的凸出用开口28a朝向车辆后方侧凸出,如图1、4的双点划线所示,使膨胀完成。
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在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插入至保持器55的保持部56内时,通过使弹性变形支撑部58挠曲,从而能够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顺利地插入至保持部56内,另外,在主体部41插入后,弹性变形支撑部58维持挠曲的状态,并与充气机40中的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抵接。另外,在保持部56,将刚性设定得比弹性变形支撑部58高,还形成有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抵接的支撑凸起部70,因此在主体部41向保持部56插入后,通过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抵接的弹性变形支撑部58的支撑部主体58b和支撑凸起部70的前端70a,能够在保持部56的内周侧的规定位置可靠地支撑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能够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顺利地插入至保持部56内,且能够通过保持部56,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配置在规定位置而可靠地保持。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弹性变形支撑部58L、58R、支撑凸起部70(抵接部69L、69R)均形成于沿充气机40(主体部41)的轴向的2个部位,因此能够将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在轴向侧分离的2个部位稳定地进行支撑,能够抑制使充气机40的中心轴X1相对于保持部56的中心轴X2倾斜,能够通过保持部56进行保持。此外,如果不考虑如上所述的方面,则可以构成为将轴向侧的位置错开,分别仅在1个部位配置弹性变形支撑部和支撑凸起部(抵接部)。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使弹性变形支撑部和支撑凸起部(抵接部)均分别配置在2个部位,但也可以构成为使弹性变形支撑部或者支撑凸起部的仅一者配置在2个部位,使另一者配置在1个部位。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配置为1个弹性变形支撑部58、2个支撑凸起部70、70在充气机40(主体部41)的周向侧成大致放射状,因此能够通过弹性变形支撑部58和支撑凸起部70、70,在大致呈放射状的位置大致均等地对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进行支撑,在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插入时,能够容易地使主体部41的轴心C1与保持部56的轴心(对充气机40进行保持的中心与插入用开口56d的插入中心C2大致一致)一致。此外,如果不考虑如上所述的方面,则可以构成为使弹性变形支撑部和支撑凸起分别在轴正交方向侧相对的位置各配置1个。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构成为使弹性变形支撑部58和支撑凸起部70(抵接部69)在充气机40(主体部41)的轴向侧的位置大致一致而配置,因此在沿充气机40的轴向的一个部位,通过在沿周向的3个部位配置的弹性变形支撑部58和支撑凸起部70,以3点支撑的方式对充气机40(主体部41)的外周面41c进行支撑,能够更稳定地保持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此外,如果不考虑如上所述的方面,则可以构成为不使弹性变形支撑部和支撑凸起部在充气机的轴向侧的位置一致,而配置于在充气机的轴向侧分隔的位置。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弹性变形支撑部58是通过将构成保持部56的底壁部57的内侧部位57b的一部分切割弯折而形成的,因此在保持器55制造时,也能够同时地形成弹性变形支撑部58,也能够对部件个数的增大进行抑制,且对制造成本的增大进行抑制。此外,如果不考虑如上所述的方面,则可以将弹性变形支撑部由与保持部分体的弹性部件构成。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在构成弹性变形支撑部58的切割弯折形成部60的周围形成弹性变形支撑部58后而形成的开口部位61,被由构成底壁部57的外侧部位57a形成的包覆部件62覆盖,是闭塞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从充气机40喷出的膨胀用气体从弹性变形支撑部58的周围的部位向保持器55的外部流动。因此,即使如实施方式那样,使弹性变形支撑部58配置于在壳体28的底壁部29侧配置的保持部56的底壁部57,也能够可靠地防止从充气机40喷出的膨胀用气体与存在于底壁部29、57间的气囊90的车体侧壁部91a接触。
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构成为利用从保持器55凸出设置的螺栓85、从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凸出设置的螺栓45,将气囊90和充气机40安装于壳体28的底壁部29,从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凸出设置的螺栓45在主体部41向保持部56插入时,插入至在保持器55形成的收容凹部78,由此使保持器55的螺栓85和凸出方向相同。该收容凹部73中,使螺栓45插入的凹部主体79在成为插入方向的基部侧的右端侧具有开口79a,作为大致沿左右方向的槽状而构成。但是,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仅插入至保持部56内,通过弹性变形支撑部58和支撑凸起部70(抵接部69)对沿轴向的方向侧的移动进行限制,由保持部56临时保持,因此如果使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插入至保持部56内,将主体部41配置于规定位置(如果使螺栓45与凹部主体79的周缘部位80中的左缘80a抵接),则能够抑制螺栓45在凹部主体79内移动,也能够容易地实现螺栓45相对于保持器55的螺栓85的定位。因此,即使是在保持器55和充气机40的主体部41各配置一根螺栓45、85的结构,也能够使螺栓45、85的凸出方向、螺栓45、85相互的分隔距离大致恒定,能够使螺栓45、85同时而顺利地插入至在壳体28的底壁部29形成的插入孔29a、29b,向壳体28的底壁部29的安装作业性也良好。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而采用膝盖保护用的气囊装置S并进行了说明,但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并不限定于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例如,在座位的靠背部内搭载的侧气囊装置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构成为保持器55和充气机40均各配置1根螺栓45、85,将各螺栓45、85安装于壳体28的底壁部29(车体侧部件)。但是,在不使螺栓从充气机凸出设置,在保持器中的沿充气机的轴向侧的2个部位配置用于安装于车体侧部件的螺栓的结构的气囊装置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Claims (7)

1.一种气囊装置,其构成为具有:
气囊;充气机,其向该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以及保持器,其用于将该充气机和所述气囊安装于车体侧部件,
所述充气机是将外形形状设为大致圆柱状的气缸型,
所述保持器构成为具有:大致筒状的保持部,其能够将所述充气机的外周侧覆盖而进行保持;以及安装单元,其从该保持部以与所述充气机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式凸出设置,所述保持器构成为,在使所述充气机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状态下,将所述安装单元安装于所述车体侧部件,由此将所述充气机和所述气囊安装于所述车体侧部件,
所述保持部在内周侧具有:弹性变形支撑部,其在所述充气机插入时进行弹性变形而能够与所述充气机的外周面抵接;以及支撑凸起部,其刚性设定得比该弹性变形支撑部高,与所述充气机的外周面抵接,
所述弹性变形支撑部和所述支撑凸起部配置于能够在所述保持部的内周侧对插入至所述保持部的所述充气机进行支撑的位置,
所述弹性变形支撑部作为带状,构成为使基部与所述保持部侧相连,使前端从所述保持部分离,并且该前端构成为在与所述保持部之间具有间隙,以能够确保弹性变形量,
所述弹性变形支撑部构成为作为大致沿所述充气机的轴向的带状,使基部位于所述充气机的插入方向侧,并且,在基部侧配置与所述保持部侧相连且直至前端侧为止向内周侧凸出的倾斜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变形支撑部或者所述支撑凸起部中的至少一者,形成于沿所述充气机的轴向的2个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变形支撑部及所述支撑凸起部一并形成于在所述充气机的周向侧呈大致放射状的3个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变形支撑部和所述支撑凸起部在所述充气机的轴向侧的位置大致一致而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变形支撑部或者所述支撑凸起部这两者形成于沿所述充气机的轴向的2个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作为金属板制而构成,
所述弹性变形支撑部是将所述保持部的一部分切割弯折而形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具有构成所述弹性变形支撑部的切割弯折形成部,并且使该切割弯折形成部中的形成所述弹性变形支撑部后的所述弹性变形支撑部的周围的开口部位闭塞而构成。
CN201810278775.3A 2017-03-30 2018-03-30 气囊装置 Active CN1088198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8789A JP6760181B2 (ja) 2017-03-30 2017-03-30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068789 2017-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19896A CN108819896A (zh) 2018-11-16
CN108819896B true CN108819896B (zh) 2021-10-12

Family

ID=63524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78775.3A Active CN108819896B (zh) 2017-03-30 2018-03-30 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80858B2 (zh)
JP (1) JP6760181B2 (zh)
CN (1) CN108819896B (zh)
DE (1) DE1020181069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6291B2 (ja) * 2017-03-30 2020-09-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99613B2 (ja) * 2017-03-30 2020-05-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740947B2 (ja) * 2017-03-30 2020-08-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769422B2 (ja) * 2017-10-23 2020-10-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087814B2 (ja) * 2018-08-10 2022-06-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室前部構造
DE102020104986A1 (de) * 2020-02-26 2021-08-26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Gassackmodul, Verfahren zum Austausch eines Gasgenerators eines Gassackmoduls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assackmoduls
US11708043B2 (en) * 2021-04-20 2023-07-25 Autoliv Asp, Inc. Inflator bracket
US11718263B2 (en) * 2021-09-02 2023-08-08 ZF Passive Safety Systems US Inc. Fill tube adaptor for infl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15374A1 (de) * 1994-05-02 1995-11-09 Trw Repa Gmbh Gassack-Modul
US5611563A (en) * 1996-01-05 1997-03-18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Airbag inflator attachment with snap-in sleeve
JP3903801B2 (ja) * 2002-01-28 2007-04-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インフレータの固定方法及び構造並びに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976700B2 (en) * 2002-11-12 2005-12-20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inflator bracket
JP4424048B2 (ja) * 2004-04-20 2010-03-0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ニー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JP4466467B2 (ja) * 2005-05-13 2010-05-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703797B2 (en) * 2006-02-07 2010-04-27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Mounting bracket for rail mounted airbag inflator
JP4853215B2 (ja) * 2006-10-10 2012-01-1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73250A (ja) * 2007-04-25 2008-11-13 Takata Corp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090062657A (ko) * 2007-12-13 2009-06-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에어백 인플레이터의 스퀴브커넥터 연결구조
DE102008056946A1 (de) * 2008-11-07 2010-05-12 Takata-Petri Ag Airbagmodul mit einem Gassack und einem an einem Modulgehäuse befestigbaren Rohrgasgenerator
JP5924217B2 (ja) * 2012-09-28 2016-05-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80858B2 (en) 2020-09-22
JP2018167794A (ja) 2018-11-01
DE102018106924A1 (de) 2018-10-04
JP6760181B2 (ja) 2020-09-23
US20180281734A1 (en) 2018-10-04
CN108819896A (zh) 2018-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19896B (zh) 气囊装置
CN108705989B (zh) 气囊装置
US10710541B2 (en) Airbag device
US10093265B2 (en) Knee protecting air bag system
JP6699613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797697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115411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50266445A1 (en) Knee protection airbag apparatus
US7350801B2 (en) Knee-protecting airbag
US20150266443A1 (en) Airbag apparatus
US11059446B2 (en) Airbag
JP5924217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096855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200198568A1 (en) Airbag device
JP4254451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60892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214219B2 (en) Airbag device
JP5541257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263153A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335522A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541256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064286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06428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076576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