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10151A - 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10151A
CN108810151A CN201810622911.6A CN201810622911A CN108810151A CN 108810151 A CN108810151 A CN 108810151A CN 201810622911 A CN201810622911 A CN 201810622911A CN 108810151 A CN108810151 A CN 1088101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interface
data packet
requests data
adapter n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229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10151B (zh
Inventor
李名瑶
陈刚
黄飞
杨志强
胡志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dsu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undsu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dsu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Hundsu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81062291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10151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10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101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101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101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2866Architectures; Arrangements
    • H04L67/30Profi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3In-band adaptation of TCP data exchange; In-band control proced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多系统包括主动对接系统及其主动对接适配节点、被动对接系统及其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所述主动对接系统和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所述被动对接系统与其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通过内部通信方式相互通信;所述方法包括:根据配置信息建立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和相应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获取所述主动对接系统生成的接口请求数据包;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本公开一方面可以简化系统对接操作;另一方面可以方便与多个系统之间进行对接,便于系统进行横向扩展。

Description

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多系统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装置以及实现该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和职责的划分越来越细致。在处理一项业务时经常需要多个系统协作,各系统实现不同的功能,拥有不同的职责,实现协作分工。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同的系统由于其功能不同,职责不同,导致其可能的实现方式不同和/或对外提供的接口不同,其多个系统间协作分工的实现大多依赖于系统间的部署方式和通信方式。
以A、B两个系统的对接为例,系统间通信依赖通信协议,例如: UDP协议(User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或TCP/IP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当A、B两个系统的实现方式及其系统拓扑结构大致相同时,可以采用合并部署和内部通信的方式将A、B两个系统作为同一个系统的两个模块来处理。当A、B两个系统的实现方式以及系统拓扑结构差异较大时,则需要将A、B两个系统作为独立的两个系统来处理,可以采用独立部署和外部通信的方式。若A、B两个系统对外提供的接口差异较大时,还需要在A、B两个系统间加入接口转换程序C,实现A、B 两个系统间的适配。
但上述的多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例如:1) A、B两个系统的对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通信节点Q1作为桥接,该桥接节点Q1需要同时连接A系统节点和B系统节点,当再引入一个新的系统C进行对接时,也需要再引入一个新的桥接节点Q2,依此类推,当对接的系统较多时,需要引入的桥接节点较多,且系统的拓扑结构比较复杂。2)当A、B两个系统的实现方式大致相同,采用UDP协议进行内部通信时,数据信息以UDP数据包的形式在A、B两个系统间流转,其数据的传输路径根据路由表的配置进行,当对接系统比较多时,路由表的配置比较复杂;此外,若UDP协议的路由配置不当则会导致数据包信息在多个系统间进行循环路由,极易导致信息泛洪。3)对于已经对接好的多个系统,在引入新的系统时,需要增加和修改的节点和配置多而复杂,不利于系统的横向扩展。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改善上述方案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装置以及实现该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所述多系统包括主动对接系统及其主动对接适配节点、被动对接系统及其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其中,所述主动对接系统和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所述被动对接系统与其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通过内部通信方式相互通信;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配置信息建立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和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
获取所述主动对接系统生成的接口请求数据包;
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
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其中,所述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包括:
通过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对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进行适配处理;
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经过适配处理后的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
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包括TCP 连接通道,所述配置信息包括TCP连接配置信息,所述TCP连接配置信息包括相应被动对接系统的配置参数,其中所述根据配置信息建立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和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包括:
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配置参数生成TCP连接请求,其中所述TCP连接请求包括证书信息;
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发送所述TCP连接请求至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
当接收到所述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TCP连接请求返回的证书信息正确回复消息时,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发送TCP确认连接请求,建立相应的TCP连接通道。
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配置参数包括相应被动对接系统的IP地址和端口信息以及接入证书信息。
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配置参数还包括相应的接收缓存信息、发送缓存信息、发送队列信息以及安全级别信息。
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包括包体信息,所述包体信息包括输入参数信息,其中所述通过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对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进行适配处理包括:
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输入参数信息转换成满足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被动对接系统的预设格式。
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配置信息包括路由配置信息,所述TCP连接通道是多个,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包括包头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路由表信息,其中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包括:
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包头信息与所述路由表信息进行比对,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包头信息与所述路由表信息进行比对,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包括:当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系统编号信息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时,将所述系统编号对应的TCP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包括包头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中的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包头信息,获取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
当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中存在与所述接口编号信息对应的接口编号时,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被动对接系统的对应接口。
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包头信息与所述路由表信息进行比对,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还包括: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不存在对应的接口编号时,将所述路由表信息中的默认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默认连接通道包括TCP连接通道、UDP连接通道中的任意一种。
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包括包头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中的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包头信息,获取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
当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中存在与所述接口编号信息对应的接口编号时,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被动对接系统的对应接口。
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路由表信息,其中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中的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包头信息,获取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包括:
当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系统编号信息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
当所述包头信息中不存在所述系统编号信息,或者所述系统编号信息存在且与所述路由表信息中的系统编号比对成功时,判断所述包头信息中是否存在模块编号信息;
当所述包头信息中不存在所述模块编号信息,或者所述模块编号信息存在且与所述路由表信息中的模块编号比对成功时,获取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装置,所述多系统包括主动对接系统及其主动对接适配节点、被动对接系统及其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其中,所述主动对接系统和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所述被动对接系统与其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通过内部通信方式相互通信;所述装置包括:
传输层协议配置模块,用于根据配置信息建立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和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
数据包接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主动对接系统生成的接口请求数据包;
数据包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的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首先通过配置信息建立主动对接系统的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和被动对接系统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再通过建立好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将接口请求数据包传输至被动对接系统,从而使系统之间实现对接。一方面,通过利用预设的配置文件建立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使得系统间进行对接时不需增加节点,从而实现简化系统对接操作;另一方面,通过利用配置信息建立系统间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方便与多个系统之间进行对接,便于系统进行横向扩展。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建立TCP连接通道的方法流程图;
图3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流程图;
图4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获取接口编号信息的方法流程图;
图5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接口请求数据包结构示意图;
图6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主动对接系统与被动对接系统对接示意图;
图7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主动对接系统与多个被动对接系统对接示意图;
图8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接口请求数据包通过路由表路由的流程图;
图9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装置示意图;
图10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首先提供了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其中,所述多系统包括主动对接系统及其主动对接适配节点、被动对接系统及其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其中,所述主动对接系统和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所述被动对接系统与其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通过内部通信方式相互通信。参考图1中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根据配置信息建立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和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
步骤S102,获取所述主动对接系统生成的接口请求数据包;
步骤S103,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经过适配处理后的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
通过上述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一方面,通过利用预设的配置文件建立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使得系统之间的对接对接操作更加简单;另一方面,根据配置信息建立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便于与多个系统之间进行对接,方便系统的横向扩展。
下面,将参考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的上述方法的各个步骤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6所示实施环境,可以提供一主动端610以及一被动端620。其中,主动端610包括运行主动对接系统的第一服务器611及第一节点 612,该第一节点612可以为主动对接适配节点;被动端620包括运行被动对接系统的第二服务器621及第二节点622,该第二节点622可以为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主动对接系统和被动对接系统均可以是一个包含多个子模块的系统;也可以是包含多个系统的集合。在宏观上,多个系统的集合也可以从整体上看作是一个大的系统,该系统内的多个子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该系统内的多个子模块。
第一服务器611及第二服务器621可以是Linux的运行环境、 Windows的运行环境或其他可行的服务器运行环境。第一节点612及第二节点622均可以运行在另外一台服务器上,也可以运行在上述的第一服务器611及第二服务器621上。运行在第一服务器611上的主动对接系统可以通过第一节点612及第二节点622与运行有被动对接系统的第二服务器622建立通信连接及进行数据交互。
步骤S101,根据配置信息建立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和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可以采用TCP连接通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TCP连接配置信息,该TCP连接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相应被动对接系统的配置参数。
基于上述内容,参考图2所示,上述的步骤S101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S1011,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配置参数生成TCP连接请求,其中所述TCP连接请求包括证书信息;
步骤S1012,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发送所述TCP连接请求至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
步骤S1013,当接收到所述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TCP 连接请求返回的证书信息正确回复消息时,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发送 TCP确认连接请求,建立相应的TCP连接通道。
在主动对接系统的主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配置参数生成TCP连接请求,并将该TCP连接请求发送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后,若接收到该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对TCP连接请求的回复,如确认信息等,则可以向该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发出TCP确认连接请求。此时,主动对接系统与该被动对接系统之间通过节点成功建立TCP连接。此外,对于主动对接适配节点等待被动对接适配节点的回复这一动作,也可以设置一预设的时长,以避免主动对接适配节点与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的通信陷入循环。
此外,在设置预设时长时,若主动对接系统在于预设时长内未能接收到该被动对接系统对TCP连接请求的回复,则表明主动对接系统与该被动对接系统建立TCP连接失败。则主动对接系统可以对配置参数进行自动检查,判断配置参数是否存在错误并进行修改,并可以自动重新发送TCP连接请求直至与该被动对接系统成功建立TCP连接。
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配置参数还可以包括:相应被动对接系统或相应被动对接适配节点的IP地址和端口信息、接入证书信息以及相应的接收缓存信息、发送缓存信息、发送队列信息以及安全级别信息。
其中,IP地址和端口信息可以用于配置主动对接系统所要对接的被动对接系统所在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参数。接入证书信息可以用于配置主动对接系统所要对接的被动对接系统所在服务器的接入许可参数。接收缓存信息可以用于配置主动对接系统接收被动对接系统信息的缓存大小。发送缓存信息可以用于配置主动对接系统发送给被动对接系统信息的缓存大小。发送队列信息可以用于配置主动对接系统发送给被动对接系统信息的队列大小。安全级别信息可以用于配置主动对接系统与被动对接系统通信的安全协议参数。
步骤S102,获取所述主动对接系统生成的接口请求数据包。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主动对接系统可以根据将要传输至相应被动对接系统的输入参数、传输协议、相应被动对接系统的接口参数以及其他数据传输要求生成接口请求数据包。参考图5所示,上述的接口请求数据包500可以包括包头510及包体520。其中,包头510信息可以包括系统编号信息511、模块编号信息512以及接口编号信息513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中,系统编号信息可以用于描述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所要发送到的被动对接系统的编号;模块编号信息可以用于描述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所要发送到的被动对接系统内的各个子模块的编号;接口编号信息可以用于描述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需要被动对接系统实现的接口的编号。
包体520信息可以包括多个输入参数信息521,各输入参数信息521 可以包括输入参数名称以及对应的输入参数值。其中,输入参数名称可以用于描述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所要发送到的被动对接系统的接口的输入参数名称;输入参数值信息可以用于描述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所要发送到的被动对接系统的接口的输入参数值。
步骤S103,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获取由主动对接系统生成的接口请求数据包之后,还可以对其进行适配处理,具体来说,上述的步骤S103可以包括:
步骤S1031,通过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对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进行适配处理。
举例而言,上述的适配处理可以包括:由主动对接适配节点执行的将所述输入参数信息转换成满足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被动对接系统的预设格式。举例来说,上述的适配处理可以是对输入参数个数的转换、输入参数名称的转换、输入参数类型或输入参数格式的转换。
示例性的,上述的适配处理还可以是对输入参数值进行处理以满足被动对接系统对所述输入参数值的要求;例如:根据输入参数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的逻辑转换、分支判断以及数学运算等。
通过对输入参数进行适配处理,使得输入参数满足被动对接系统要求,保证被动对接系统能够正常处理接口请求数据包。对于输入参数的具体适配处理过程及处理内容,可以根据被动对接系统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本公开对适配处理的具体内容不做特殊限定。
步骤S1032,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经过适配处理后的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路由配置信息,具体来说,路由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路由表信息。在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采用TCP连接通道式,若存在多个可用的TCP连接通道,则需要由主动对接适配节点选择并确认该多个可用的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最终的传输通路。具体来说,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可以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将所述包头信息与所述路由表信息进行比对,确认该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具体来说,上述的步骤S1032可以包括:
步骤S1041,当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系统编号信息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
步骤S1042,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时,将所述系统编号对应的TCP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可以对接口请求数据包中的包头信息进行解析以便于获取系统编号信息,并与所述路由表信息进行比对。在判断路由表信息中存在该系统编号信息时,则可以将系统编号对应的TCP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从而使主动对接系统与被动对接系统之间成功建立TCP连接通道。
基于上述内容,上述的步骤S1032还可以包括:
步骤S1043,当所述包头信息中不存在所述系统编号信息,或者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所述系统编号信息且所述路由表信息中不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时,判断所述包头信息中是否存在模块编号信息;
步骤S1044,当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所述模块编号信息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对应的模块编号;
步骤S1045,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存在对应的模块编号时,将所述模块编号对应的TCP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系统编号信息与路由表信息不能匹配时,则可以对接口请求数据包中的包头信息进行解析以获取模块编号信息,并与所述路由表信息进行比对。在判断路由表信息中存在对应的模块编号时,便可以根据模块编号对应的TCP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另外,上述的步骤S1032还可以包括:
步骤S1046,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不存在对应的模块编号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与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对应的接口编号;
步骤S1047,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存在对应的接口编号时,将所述接口编号对应的TCP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若系统编号信息与模块编号信息均不能与路由表信息匹配时,则可以对接口请求数据包中的包头信息进行解析以获取接口编号信息,并将接口编号信息与路由表中的接口编号信息进行比对。在判断路由表信息中存在该接口编号信息时,则可以将接口编号对应的TCP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参考图8所示,路由表可以配置在节点上,解析接口请求数据包的包头信息与路由表配置进行匹配时,则按预设规则进行匹配。其中,匹配方式可以采用按路由配置表从上到下的方式进行匹配。其中,一个系统编号可以对应多个模块编号,一个模块编号也可以对应多个接口编号,一个接口编号只对应一个对接系统。一个接口编号也可以对应多个模块编号,即接口编号和模块编号之间可以是多对多的对应关系。此外,接口编号用于标识一条与对接系统的通信链路,在有多条路径可以到达同一个对接系统的时候,一个模块编号会便可以对应多个接口编号。
举例来说,在进行包头信息与路由表信息进行匹配时,在进行系统编号匹配时,若匹配至系统编号801,则可以向模块编号1及模块编号2 匹配。若与模块编号1匹配成功,则可以向接口编号1及接口编号2匹配。若与接口编号1匹配成功,则可以将接口请求数据包发送至对接系统1。
此外,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的步骤S1032还可以包括:
步骤S1048,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不存在对应的接口编号时,将所述路由表信息中的默认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为路由表信息中预设一默认连接通道。若包头信息中的系统编号信息、模块编号信息和接口编号信息均不能与路由表信息匹配时,则可以利用预设的默认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从而使主动对接系统与被动对接系统之间成功建立TCP连接通道。举例来说,上述的默认连接通道可以是TCP 连接通道或UDP连接通道中的任意一种。
在主动对接系统与被动对接系统之间成功建立TCP连接通道之后,主动对接系统便可以通过TCP连接通道将适配处理后的接口请求数据包发送至被动对接系统。
参考图7所示场景,在主动对接系统需要同时对接多个被动对接系统时,由于主动对接系统需要通过利用配置信息与被动对接系统之间建立连接TCP连接通道,以及可以利用配置信息及接口请求数据包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从而保证接口请求数据包传输层的准确性。在引入新的被动对接系统时,不需要增加或修改节点和节点配置,简化系统对接步骤,从而便于主动对接系统扩展被动对接系统。
进一步的,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中所示,对于被动对接系统来说,上述的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中的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包头信息,获取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
步骤S202,当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中存在与所述接口编号信息对应的接口编号时,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被动对接系统的对应接口。
进一步的,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上述的接口请求数据包可以包括包头510信息及包体520信息。对于被动对接系统来说,参考图3所示,上述的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S201,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中的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包头信息,获取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
步骤S202,当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中存在与所述接口编号信息对应的接口编号时,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被动对接系统的对应接口。
基于上述内容,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路由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路由表信息,参考图4所示,上述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中的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包头信息,获取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可以包括:
步骤S2011,当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系统编号信息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
步骤S2012,当所述包头信息中不存在所述系统编号信息,或者所述系统编号信息存在且与所述路由表信息中的系统编号比对成功时,判断所述包头信息中是否存在模块编号信息;
步骤S2013,当所述包头信息中不存在所述模块编号信息,或者所述模块编号信息存在且与所述路由表信息中的模块编号比对成功时,获取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于被动对接系统来说,上述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可以是TCP连接通道。在与主动对接系统之间建立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之后,便可以通过该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接收接口请求数据包,并根据该接口请求数据包中包含的输入数据信息与主动对接系统之间进行建立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
综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上述方法,首先可以根据配置信息建立主动对接系统与被动对接系统之间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通过利用预设的配置信息建立连接通道,使主动对接系统与被动对接系统之间在建立连接通道时不需建立新的通信节点。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采用 TCP连接通道时,在建立TCP连接通道后,便可以根据配置信息及接口请求数据包中的信息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通过利用配置信息及接口请求数据包确认 TCP传输通路,保证主动对接系统与被动对接系统之间数据传输通道的畅通和稳定,不会使数据包在多个系统之间循环路由而引起信息泛洪。同时,有利于被动对接系统的横向扩展。并且,可以降低对系统维护的费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另外,也易于理解的是,这些步骤可以是例如在多个模块/进程/线程中同步或异步执行。
进一步的,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装置,其中,所述多系统包括主动对接系统及其主动对接适配节点、被动对接系统及其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其中,所述主动对接系统和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所述被动对接系统与其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通过内部通信方式相互通信。参考图9中所示,装置900可以包括:传输层协议配置模块901、数据包接收模块902以及数据包发送模块903。其中:
所述传输层协议配置模块901可以用于根据配置信息建立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和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
所述数据包接收模块902可以用于获取所述主动对接系统生成的接口请求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发送模块903可以用于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的数据包发送模块903可以包括:适配单元和数据包发送单元(图中未示出)。其中,
所述适配单元可以用于通过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对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进行适配处理。
所述数据包发送单元可以用于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经过适配处理后的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包括TCP连接通道,所述配置信息包括TCP连接配置信息,所述TCP连接配置信息包括相应被动对接系统的配置参数,上述的传输层协议配置模块 901可以包括:请求生成模块、请求发送模块以及通道建立模块。其中,
所述请求生成模块可以用于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配置参数生成TCP连接请求,其中所述TCP连接请求包括证书信息。
所述请求发送模块可以用于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发送所述TCP连接请求至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
所述通道建立模块可以用于当接收到所述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TCP连接请求返回的证书信息正确回复消息时,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发送TCP确认连接请求,建立相应的TCP连接通道。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配置参数包括相应被动对接系统的IP地址和端口信息以及接入证书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配置参数还包括相应的接收缓存信息、发送缓存信息、发送队列信息以及安全级别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包括包体信息,所述包体信息包括输入参数信息,其中所述适配单元包括:数据转换单元。
所述数据转换单元可以用于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输入参数信息转换成满足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被动对接系统的预设格式。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配置信息包括路由配置信息,所述TCP连接通道是多个,所述装置还包括:通道选择模块。
所述通道选择模块可以用于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包括包头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路由表信息,所述通道选择模块包括:路由表信息比对模块。
所述路由表信息比对模块可以用于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包头信息与所述路由表信息进行比对,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路由表信息比对模块包括:系统编号判断模块、通道确认模块。其中,
所述系统编号判断模块可以用于当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系统编号信息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
所述通道确认模块可以用于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时,将所述系统编号对应的TCP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路由表信息比对模块包括:包头信息检测模块、模块编号检测模块和传输通路选择模块。其中,
所述包头信息检测模块可以用于当所述包头信息中不存在所述系统编号信息,或者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所述系统编号信息且所述路由表信息中不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时,判断所述包头信息中是否存在模块编号信息;
所述模块编号检测模块可以用于当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所述模块编号信息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对应的模块编号。
所述传输通路选择模块可以用于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存在对应的模块编号时,将所述模块编号对应的TCP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传输通路选择模块包括:接口编号检测模块和TCP通道选择模块。
所述接口编号检测模块可以用于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不存在对应的模块编号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与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对应的接口编号。
所述TCP通道选择模块可以用于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存在对应的接口编号时,将所述接口编号对应的TCP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TCP通道选择模块还可以包括:默认通道确认模块。
所述默认通道确认模块可以用于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不存在对应的接口编号时,将所述路由表信息中的默认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默认连接通道包括TCP连接通道、UDP连接通道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包括包头信息,上述的装置还可以包括:接口编号信息获取模块、数据包发送模块。
所述接口编号信息获取模块可以用于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中的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包头信息,获取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
所述数据包发送模块可以用于当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中存在与所述接口编号信息对应的接口编号时,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被动对接系统的对应接口。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的接口编号信息获取模块可以包括:系统编号判断模块、模块编号信息判断模块和接口编号信息获取模块。
所述系统编号判断模块可以用于当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系统编号信息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
所述模块编号信息判断模块可以用于当所述包头信息中不存在所述系统编号信息,或者所述系统编号信息存在且与所述路由表信息中的系统编号比对成功时,判断所述包头信息中是否存在模块编号信息。
所述接口编号信息获取模块可以用于当所述包头信息中不存在所述模块编号信息,或者所述模块编号信息存在且与所述路由表信息中的模块编号比对成功时,获取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作为模块或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木公开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的步骤。所述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的具体步骤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关于上述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各步骤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的步骤。该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的步骤可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触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 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方法。
图10示出根据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中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装置140的示意图。例如,装置140可以被提供为一服务器。参照图10,装置140包括处理组件422,其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由存储器432所代表的存储器资源,用于存储可由处理组件422执行的指令,例如应用程序。存储器43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每一个对应于一组指令的模块。此外,处理组件422被配置为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方法。
装置140还可以包括一个电源组件426被配置为执行装置400的电源管理,一个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450被配置为将装置400连接到网络,和一个输入输出(I/O)接口458。装置140可以操作基于存储在存储器432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 ServerTM,Mac OS XTM,UnixTM, LinuxTM,FreeBSDTM或类似。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8)

1.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系统包括主动对接系统及其主动对接适配节点、被动对接系统及其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其中,所述主动对接系统和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所述被动对接系统与其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通过内部通信方式相互通信;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配置信息建立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和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
获取所述主动对接系统生成的接口请求数据包;
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包括:
通过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对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进行适配处理;
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经过适配处理后的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包括TCP连接通道,所述配置信息包括TCP连接配置信息,所述TCP连接配置信息包括相应被动对接系统的配置参数,其中所述根据配置信息建立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和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包括:
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配置参数生成TCP连接请求,其中所述TCP连接请求包括证书信息;
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发送所述TCP连接请求至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
当接收到所述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TCP连接请求返回的证书信息正确回复消息时,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发送TCP确认连接请求,建立相应的TCP连接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参数包括相应被动对接系统的IP地址和端口信息以及接入证书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参数还包括相应的接收缓存信息、发送缓存信息、发送队列信息以及安全级别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包括包体信息,所述包体信息包括输入参数信息,其中所述通过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对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进行适配处理包括:
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输入参数信息转换成满足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被动对接系统的预设格式。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包括路由配置信息,所述TCP连接通道是多个,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包括包头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路由表信息,其中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包括:
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包头信息与所述路由表信息进行比对,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包头信息与所述路由表信息进行比对,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包括:
当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系统编号信息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
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时,将所述系统编号对应的TCP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包头信息与所述路由表信息进行比对,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还包括:
当所述包头信息中不存在所述系统编号信息,或者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所述系统编号信息且所述路由表信息中不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时,判断所述包头信息中是否存在模块编号信息;
当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所述模块编号信息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对应的模块编号;
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存在对应的模块编号时,将所述模块编号对应的TCP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包头信息与所述路由表信息进行比对,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还包括:
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不存在对应的模块编号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与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对应的接口编号;
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存在对应的接口编号时,将所述接口编号对应的TCP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包头信息与所述路由表信息进行比对,确认多个TCP连接通道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还包括:
当所述路由表信息中不存在对应的接口编号时,将所述路由表信息中的默认连接通道作为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待发送的传输通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默认连接通道包括TCP连接通道、UDP连接通道中的任意一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包括包头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中的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包头信息,获取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
当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中存在与所述接口编号信息对应的接口编号时,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将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被动对接系统的对应接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路由表信息,其中所述被动对接适配节点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中的路由配置信息和所述包头信息,获取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包括:
当所述包头信息中存在系统编号信息时,判断所述路由表信息中是否存在对应的系统编号;
当所述包头信息中不存在所述系统编号信息,或者所述系统编号信息存在且与所述路由表信息中的系统编号比对成功时,判断所述包头信息中是否存在模块编号信息;
当所述包头信息中不存在所述模块编号信息,或者所述模块编号信息存在且与所述路由表信息中的模块编号比对成功时,获取所述包头信息中的接口编号信息。
16.一种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系统包括主动对接系统及其主动对接适配节点、被动对接系统及其被动对接适配节点;其中,所述主动对接系统和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所述被动对接系统与其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通过内部通信方式相互通信;所述装置包括:
传输层协议配置模块,用于根据配置信息建立所述主动对接适配节点和相应的被动对接适配节点之间的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
数据包接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主动对接系统生成的接口请求数据包;
数据包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传输层协议连接通道发送所述接口请求数据包至相应的被动对接系统。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
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810622911.6A 2018-06-15 2018-06-15 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088101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22911.6A CN108810151B (zh) 2018-06-15 2018-06-15 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22911.6A CN108810151B (zh) 2018-06-15 2018-06-15 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10151A true CN108810151A (zh) 2018-11-13
CN108810151B CN108810151B (zh) 2021-05-25

Family

ID=64086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22911.6A Active CN108810151B (zh) 2018-06-15 2018-06-15 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1015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5016A (zh) * 2013-12-20 2014-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对接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685533A (zh) * 2013-12-20 2014-03-26 代玉松 一种基于云服务的企业间数据共享系统及方法
CN107003739A (zh) * 2014-10-06 2017-08-01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对接系统
US20180095500A1 (en) * 2016-09-30 2018-04-05 Intel Corporation Tap-to-dock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5016A (zh) * 2013-12-20 2014-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对接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685533A (zh) * 2013-12-20 2014-03-26 代玉松 一种基于云服务的企业间数据共享系统及方法
CN107003739A (zh) * 2014-10-06 2017-08-01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对接系统
US20180095500A1 (en) * 2016-09-30 2018-04-05 Intel Corporation Tap-to-doc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10151B (zh) 202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7896B (zh) 基于云的区块链动态组网的系统及方法
CN107770269B (zh) 一种服务响应方法及其终端
CN104904166B (zh) 电信设备上的网络分组智能路由
CN107113232A (zh) Nfv管理编排的方法和装置
US9319852B2 (en) Interoperability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dynamic media proxy based on capability negotiation
CN109391502A (zh) 一种信息配置方法和管理单元
CN108259164A (zh) 一种物联网设备的身份认证方法及设备
CN106664560A (zh) 网络能力信息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08964961A (zh) 一种管理传输网切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640017A (zh) 一种应用于联盟链跨链转账的交易正确性验证方法及装置
CN100556048C (zh) 一种向量数据通信网上建立向量连接的方法
CN110536300A (zh) 一种通信控制方法、网络控制实体及系统
CN109889558A (zh) 面向物联网应用的数据传输方法、中间件及系统
CN105049402A (zh) 用于数据的传输和适配的方法和设备、计算机程序、软件产品和数字存储介质
CN110995829A (zh) 实例调用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11889409B2 (en) Method of and a device for operating network gateway services in a service based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10511494B2 (en) Network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7786446A (zh) 一种基于actn控制器系统的抽象方法和装置
CN108810151A (zh) 多系统间的对接适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4468194B (zh) 一种网络设备的兼容方法及转发服务器
US1143842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multi-domain multi-layer connectivity service
CN102271320B (zh) 业务协商方法及系统
CN114968617B (zh) Api转换系统及其访问请求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04838624B (zh) 一种控制业务数据在虚拟网络中转发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536332A (zh) 冗余会话、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节点、终端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