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03065B -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03065B
CN108803065B CN201810586999.0A CN201810586999A CN108803065B CN 108803065 B CN108803065 B CN 108803065B CN 201810586999 A CN201810586999 A CN 201810586999A CN 108803065 B CN108803065 B CN 1088030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element
grating
optical
fiber array
la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869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03065A (zh
Inventor
李骁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Feibo Las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Feibo Las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Feibo Las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Feibo Las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8699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030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03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030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030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030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30Collima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44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e.g. gratings, hologra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Re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5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Spectrometry And Color Measure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采用缩束准直光学系统实现光纤阵列的密集排布,可以缩短合束装置的光程,实现紧凑化光谱合束,并且可以同时实现激光的快慢轴准直,其中缩束准直光学系统由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组成,第一光学元件为慢轴准直镜,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为快轴准直镜。

Description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属于光纤激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高亮度光纤激光合束、工业加工等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高亮度光纤激光器在工业、医疗、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受非线性效应、模式不稳定效应等物理因素和材料损伤特性的限制,单路单模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始终有限。而利用光谱合束技术可在获得更高功率输出的同时可以保持良好的光束质量。近年来,光谱合束技术的发展使光纤激光的输出功率得到了迅速提升。2016年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报道了96路窄线宽光纤激光进行光谱合束,实现了功率30kW近衍射极限的高光束质量激光输出(在先技术Honea,Eric,et al."Advances in fiber laser spectral beamcombining for power scaling."SPIE LASE 2016:97300Y)。2017年,该公司将光谱合束功率拓展至58kW。所以,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技术代表了当前高亮度光纤激光的重要发展趋势。
对于高亮度光纤激光在车载和舰载等机动平台上的应用,需要合束装置紧凑化和轻量化,这就要求相邻光纤间距Δx越小越好。然而单路光纤输出头需进行机械夹持和水冷,占用一定空间(个别情况还需考虑机械结构对光纤进行位置和角度调整),所以相邻光纤间距Δx不能无限制缩小。
光谱合束技术主要分为单光栅和双光栅方案。对于单光栅方案,光纤阵列和光栅分别位于转换透镜的前后焦点处,组成2F光学系统。该方案的一个缺点是转换透镜的焦距很长,不利于光谱合束装置的紧凑化。在光栅参数和相邻光纤波长间隔确定的情况下,转换透镜焦距值f与光纤阵列中相邻光纤的间距Δx成正比,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011
(Madasamy,et al."Comparison of Spectral Beam Combining Approaches for HighPower Fiber Laser Systems."SPIE Defense and Security Symposium International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2008:695207-695207-10)。其中f为透镜焦距,Δx为相邻光纤间距,d和θ分别为光栅常数和衍射角,Δλ为相邻光纤波长间隔。所以相邻光纤间距Δx缩小可以有效缩短转换透镜的焦距f,从而实现装置的紧凑化。
在双光栅技术方案中,光纤阵列光束经过准直后打在光栅上,所以不需要转换透镜进行聚焦。合束装置的光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光栅的间距L。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021
(Madasamy,Pratheepan,et al."Comparison of Spectral Beam Combining Approachesfor High Power Fiber Laser Systems."SPIE Defense and Security Symposium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2008:695207-695207-10,其中β为阵列光束到第一块光栅的入射角)。据上式可知L值正比于相邻光纤间距Δx。所以,无论对于单光栅和双光栅的紧凑化光谱合束,都需要尽量缩小相邻光纤间距Δx。
CN204103247U采用多个反射镜,多次折返光程的方案实现紧凑型的光谱合束。然而从根本上说,实现光源阵列紧密排列从而压缩系统光程是更加直接的紧凑化方案。如何有效实现光纤激光阵列的高占空比紧密排列,缩短合束装置的光程,成为发展紧凑化高功率光纤激光的一个技术难题。
半导体激光器的出射光束在快轴方向(垂直方向)和慢轴方向(水平方向)上,都具有发散角并且两个方向的发散角大小也不一样,所以为了使光束能尽可能成功地耦合进光纤中,就需要在光束的传播过程中,首先要恰当地减小出射光束的发散角,使出射光束变为近似的平行光束,以方便之后的光纤耦合,这就是所谓的准直,经过的透镜即为准直透镜。
由于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采用量子阱波导,输出光束快慢轴光场不对称是其最大弱点,并且由于波导结构的衍射效应,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出射光束的发散角大,在垂直于结平面的快轴方向为30°~40°(FwHM),在平行于结平面的慢轴方向一般为8°~10°(FWHM),这样大的发散角,限制了其在许多场合的应用,必须进行快慢轴的准直减小发散角,才能改善光束质量,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对半导体激光束整形,将光束分割、旋转后重排可以通过选择光束分割数目使快慢轴光参积近似相等,聚焦后的光束比较容易耦合进光纤,但整形器结构复杂,功率损失较大,将半导体激光器应用于材料表面熔覆、相变硬化等场合,可以使用矩形焦斑,基于半导体激光堆栈的物理结构,将光束快、慢轴准直后聚焦于同一焦平面,即可得到矩形焦斑,这种方法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功率损失小,
由于两轴方向的发散角分布和光斑尺寸差别大,为了实现有效准直,快慢轴方向一般分别准直,如在快轴准直时,慢轴方向不受影响,因此所采取的准直透镜均为单向弯曲的柱透镜,分为快轴准直镜和慢轴准直镜。
半导体激光快轴方向发散角大,出光尺寸小,快轴准直镜一般为短焦距、高数值孔径的高阶非球面柱透镜,可将快轴方向发散角压缩到mrad量级。半导体激光器慢轴方向的光斑尺寸和发散角分布正好与快轴方向相反,该方向激光单元尺寸为数百微米,发散角小,采用普通球面柱透镜即可实现准直。
然而,在激光光谱合束系统中再增加快慢轴准直镜,会使得系统变得更加臃肿、庞大,限制了其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密集光纤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采用缩束准直光学系统实现光纤阵列的密集排布,可以缩短合束装置的光程,实现紧凑化光谱合束,并且可以同时实现激光的快慢轴准直。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包括光纤阵列和缩束准直光学系统,所述的缩束准直光学系统包括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都为平-凸非球面透镜,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为慢轴准直镜,焦距为f1,f1>20mm,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为快轴准直镜,焦距为f2,f2<5000mm。
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中的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都对所用光纤激光透过率>90%,双面镀有针对所用光纤激光对应波段的增透膜。
所述的光纤阵列由2根以上数量的光纤组成,每根光纤输出头部位均熔接石英端帽。所述的光纤阵列中所有光纤平行排列,间距相等。
所述的光纤阵列发出的光纤激光,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
所述的缩束准直光学系统的作用是把所述光纤阵列的间距及整体尺寸按比例缩小,同时进行激光的快慢轴准直。
所述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还包括转换透镜和/或至少一个光栅。
所述的光栅为多层介质膜光栅,对所用激光衍射效率>90%。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包括光纤阵列、缩束准直光学系统、转换透镜和光栅。
所述的光纤阵列发出的光纤激光,依次通过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和所述的转换透镜,在所述的光栅上进行光谱合束。
所述的光栅是一个光栅。
所述转换透镜的焦距为f,且f>f1>f2,且满足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041
其中θ为光栅衍射角,Δx为光栅间距,d为光栅常数,Δλ为光栅间隔。
所述第一光学元件位于所述的光纤阵列后f1处,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位于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后f1+f2处,所述的转换透镜位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后f2+f处,所述的光栅位于所述转换透镜后f处。
所述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包括光纤阵列、缩束准直光学系统、转换透镜和光栅。
所述的光栅是平行放置的两个光栅,所述的光纤阵列还包括准直镜阵列。
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位于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后f1+f2处。
所述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还包括转换透镜和光栅。转换透镜焦距为f。
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也可以为棱镜,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呈消色散结构,即顶角上下颠倒放置,所述的转换透镜位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后f处,所述的光栅位于所述转换透镜后f处。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慢轴准直镜和快轴准直镜分别对激光进行慢轴和快轴准直,所述慢轴准直镜为长焦距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为f1,f1>20mm,所述快轴准直镜为短焦距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为f2,f2<5000mm,所述长焦距透镜和短焦距透镜同时组成缩束系统对激光进行缩束。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双透镜缩束单光栅光谱合束系统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双透镜缩束双光栅光谱合束系统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双棱镜缩束双光栅光谱合束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路示意图。1为光纤阵列,2为缩束光学系统,3为转换透镜,4为光栅。
缩束光学系统(2)由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组成。
光纤阵列(1)发出光纤激光,依次通过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2)和转换透镜(3),在所述的光栅(4)上进行光谱合束。光纤激光依次通过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
缩束光学系统(2)把光纤阵列的间距及整体尺寸按比例缩小。
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焦距为f1,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焦距为f2,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f,满足f>f1>f2。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f1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f1+f2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f2+f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f处。
光纤阵列(1)由2根以上数量的光纤组成,每根光纤输出头部位均熔接石英端帽。光纤阵列中所有光纤平行排列,间距相等。
光栅(4)是一个光栅,为多层介质膜光栅对所用激光衍射效率>90%。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应用,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
采用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Δx=5mm,波长间隔Δλ=2nm。
采用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其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组成10倍缩束,则转换透镜(3)焦距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051
装置的总光程为L=2f1+2f2+2f=756.8mm。与原先文本计算不同。
作为对比,我们计算采用在先技术,即不采用缩束光学系统(2)的情况。
不采用缩束光学系统(2)的情况下,光纤阵列(1)和光栅(4)分别位于转换透镜的前后焦点处,组成2F光学系统。这时转换透镜(3)焦距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061
装置的总光程L'=2f'=5368mm。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添加缩束光学系统,同时还能对激光进行快慢轴准直,可以使装置的总光程缩减为在先技术总光程的14%。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062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f1=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f1+f2=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f2+f=278.4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f=268.4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1.1Lm。
作为对比,采取将各个元件不同位置放置,并测量合束后的激光光强并换算为光通量。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071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9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2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8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28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33Lm。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072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1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0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7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27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45Lm。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081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8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265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81Lm。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082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8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26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74Lm。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091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8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268.4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84Lm。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092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78.4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268.4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85Lm。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101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2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78.4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268.4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79Lm。
实施例十一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采用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f=260mm。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7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26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83Lm。
实施例十二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f=270mm。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8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27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92Lm。
实施例十三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2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111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f1=2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f1+f2=2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f2+f=144.2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f=134.2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1.2Lm。
实施例十四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5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121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f1=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f1+f2=105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f2+f=139.2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f=134.2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9Lm。
实施例十五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200mm和f2=2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122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f1=2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f1+f2=22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f2+f=288.4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f=268.4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1.2Lm。
由实施例十三、实施例十四和实施例十五可看到,采用不同焦距的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相应的转换透镜(3)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效果。
实施例十六
实施例十六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具体应用。将实施例一中的双透镜换为双棱镜,即:
装置仍由光纤阵列(1),缩束光学系统(2),转换透镜(3)和光栅(4)组成。
缩束光学系统(2)由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组成。
光纤阵列(1)发出光纤激光,依次通过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2)和转换透镜(3),在所述的光栅(4)上进行光谱合束。光纤激光依次通过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
缩束光学系统(2)把光纤阵列的间距及整体尺寸按比例缩小。
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均为棱镜。
第一光学元件(21)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呈消色散结构,即第一光学元件(21)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的顶角上下颠倒放置。
光纤阵列(1)由2根以上数量的光纤组成,每根光纤输出头部位均熔接石英端帽。
光纤阵列(1)中所有光纤平行排列,间距相等。
光纤阵列(1)包含准直镜阵列(11)。
光栅(4)是一个光栅,为多层介质膜光栅对所用激光衍射效率>90%。
采用本发明图2所示的缩束光学系统(2),利用棱镜的缩束原理可以实现光纤阵列的密集排列。设所述第一光学元件(21)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的缩束比分别为M1和M2,满足0<M1<1,0<M2<1。可以实现相邻光纤间距Δx=Δx'×M1×M2<Δx',转换透镜(3)焦距L=L'×M1×M2<L',其中Δx'和L'分别为在先技术,即不采用缩束光学系统(2)时的相邻光纤间距和转换透镜焦距。
实施例十七
实施例十七为根据本发明采用光栅组的一个具体应用,其光路示意图如图2。其中1为光纤阵列,2为缩束光学系统,4为光栅,包括两个光栅,以下称为光栅组。
缩束光学系统(2)由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组成。
光纤阵列(1)发出光纤激光,依次通过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2)的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在所述的光栅组(4)上进行光谱合束。
缩束光学系统(2)把光纤阵列的间距及整体尺寸按比例缩小。
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和f2,满足f1>f2。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f1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f1+f2处。
光纤阵列(1)由2根以上数量的光纤组成,每根光纤输出头部位均熔接石英端帽。
光纤阵列(1)中所有光纤平行排列,间距相等。
光纤阵列(1)包含准直镜阵列(11)。
光栅组(4)是平行放置的两个光栅。
所述光栅为多层介质膜光栅,对所用激光衍射效率>90%。
不采用缩束光学系统时(2),相邻光纤间距为Δx,两个光栅间隔为L。本实施例中,采用了缩束光学系统(2),则相邻光纤间距变为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141
两个光栅的间隔L'缩减为不采用缩束光学系统(2)时的光栅间隔L的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142
倍,即
Figure BDA0001686306960000143
实施例十八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十七放置,各元件参数为:光栅组(4)的两个光栅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10mm处,光栅组(4)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10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99Lm。
实施例十九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十七放置,各元件参数为:光栅组(4)的两个光栅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10mm处,光栅组(4)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5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93Lm。
实施例二十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十七放置,各元件参数为:光栅组(4)的两个光栅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10mm处,光栅组(4)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15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97Lm。
实施例二十一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十七放置,各元件参数为:光栅组(4)的两个光栅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1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10mm处,光栅组(4)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10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89Lm。
实施例二十二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十七放置,各元件参数为:光栅组(4)的两个光栅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9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10mm处,光栅组(4)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10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81Lm。
实施例二十三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十七放置,各元件参数为:光栅组(4)的两个光栅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00mm处,光栅组(4)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10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88Lm。
实施例二十四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十七放置,各元件参数为:光栅组(4)的两个光栅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120mm处,光栅组(4)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10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80Lm。
实施例二十五
本发明的第二十五个实施例,采用双棱镜缩束的双光栅光谱合束系统如图3所示。该装置由光纤阵列(1)、缩束光学系统(2)和光栅组(4)组成。
光纤阵列(1)发出的光纤激光,依次通过缩束光学系统(2),在光栅组(4)上进行光谱合束。缩束光学系统(2)的作用是把光纤阵列的间距及整体尺寸按比例缩小。
缩束光学系统(2)由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组成。
光纤激光依次通过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21)、第二光学元件(22)。
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均为棱镜。
第一光学元件(21)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呈消色散结构,即第一光学元件(21)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的顶角上下颠倒放置。
光纤阵列(1)由2根以上数量的光纤组成,每根光纤输出头部位均熔接石英端帽。
光纤阵列(1)中所有光纤平行排列,间距相等。
光纤阵列(1)包含准直镜阵列(11)。
光栅组(4)为平行放置的两个光栅。
光栅是多层介质膜光栅,对所用激光衍射效率>90%。
采用本发明图2所示的缩束光学系统(2),利用棱镜的缩束原理可以实现光纤阵列的密集排列。设所述第一光学元件(21)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的缩束比分别为M1和M2,满足0<M1<1,0<M2<1。可以实现相邻光纤间距Δx=Δx'×M1×M2<Δx'。对应的两个光栅的间隔L=L'×M1×M2<L'。其中Δx'和L'分别为在先技术,即不采用缩束光学系统(2)时的相邻光纤间距和转换透镜焦距。

Claims (11)

1.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光纤阵列(1)和缩束准直光学系统(2),所述的缩束准直光学系统(2)包括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所述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都为平-凸非球面透镜,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21)为慢轴准直镜,焦距为f1,f1>20mm,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22)为快轴准直镜,焦距为f2,f2<5000mm,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布置在所述缩束准直光学系统(2)之后的转换透镜,所述转换透镜的焦距大于f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换透镜(3)和/或至少一个光栅(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中的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对所用光纤激光透过率>90%,双面镀有针对所用光纤激光对应波段的增透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纤阵列(1)由2根以上数量的光纤组成,每根光纤输出头部位均熔接石英端帽,所述的光纤阵列(1)中所有光纤平行排列,间距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4)为一个光栅,所述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f,且f>f1>f2,且满足
Figure FDA0002917163270000011
其中θ为光栅(4)的光栅衍射角,Δx为光栅(4)的光栅间距,d为光栅(4)的光栅常数,Δλ为光栅(4)的光栅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所述的光纤阵列(1)后f1处,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21)后f1+f2处,所述的转换透镜(3)位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后f2+f处,所述的光栅(4)位于所述转换透镜(3)后f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4)为2个平行放置的光栅;所述的光纤阵列还包括准直镜阵列(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21)后f1+f2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换透镜(3),焦距为f;所述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为棱镜,所述第一光学元件(21)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的顶角上下颠倒放置,所述的转换透镜(3)位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后f处,所述的光栅(4)位于所述转换透镜(3)后f处。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栅为多层介质膜光栅,对所用激光衍射效率>90%。
11.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慢轴准直镜和快轴准直镜分别对激光进行慢轴和快轴准直,所述慢轴准直镜为长焦距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为f1,f1>20mm,所述快轴准直镜为短焦距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为f2,f2<5000mm,所述长焦距透镜和短焦距透镜同时组成缩束系统对激光进行缩束,并且采用转换透镜,对缩束后的激光进行合束。
CN201810586999.0A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088030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86999.0A CN108803065B (zh)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86999.0A CN108803065B (zh)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03065A CN108803065A (zh) 2018-11-13
CN108803065B true CN108803065B (zh) 2021-03-26

Family

ID=64088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86999.0A Active CN108803065B (zh)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030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23533A (zh) * 2019-05-10 2020-05-08 杭州奥创光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光谱合束的激光输出头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0962A (zh) * 2012-02-22 2012-07-18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将多单元半导体激光器与光纤的耦合系统
CN105811245A (zh) * 2016-05-18 2016-07-27 上海高意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阵列合束装置
CN107797296A (zh) * 2017-11-14 2018-03-13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缩束装置、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27292B1 (en) * 1998-09-08 2001-12-04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xternal cavity laser source using spectral beam combining in two dimensions
CN100501467C (zh) * 2005-04-05 2009-06-17 东洋玻璃株式会社 光纤准直仪系统和光纤准直仪阵列系统的制造方法
EP3306760A4 (en) * 2015-05-28 2018-10-03 Wenzhou Fibre Laser Co., Ltd. Laser array beam combining device
CN106159675A (zh) * 2016-09-18 2016-11-23 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激光外腔反馈光谱合束装置及其光谱合束方法
CN106711753A (zh) * 2017-01-05 2017-05-24 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多光栅进行半导体激光外腔反馈光谱合束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0962A (zh) * 2012-02-22 2012-07-18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将多单元半导体激光器与光纤的耦合系统
CN105811245A (zh) * 2016-05-18 2016-07-27 上海高意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阵列合束装置
CN107797296A (zh) * 2017-11-14 2018-03-13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缩束装置、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03065A (zh) 2018-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6779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intense laser light from laser diode arrays
Bochove Theory of spectral beam combining of fiber lasers
US9596034B2 (en) High brightness dense wavelength multiplexing laser
Leger et al. Geometrical transformation of linear diode-laser arrays for longitudinal pumping of solid-state lasers
US11784465B2 (en) Semiconductor laser beam combining device
JP2023058749A (ja) 超高密度波長ビーム結合レーザシステム
CN104678557B (zh) 稳定波长光束组合器
US20140240831A1 (en) Stabilization of High-Power WBC Systems
CN208367346U (zh)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
Lin et al. Beam-shaping technique for fiber-coupled diode laser system by homogenizing the beam quality of two laser diode stacks
CN114597762A (zh) 一种蓝光半导体激光器合束装置及高亮度蓝光输出方法
CN108803065B (zh)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
US10714902B2 (en) Laser oscillator
WO2018051450A1 (ja) レーザ装置
CN209946540U (zh) 半导体激光高光束质量高功率输出的合束装置
Witte et al. Dense wavelength multiplexing and 35 µm-fiber coupling of wavelength chirped high power diode laser bars
CN208432806U (zh)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
CN213905816U (zh) 一种蓝光半导体激光器合束装置
CN103887707A (zh) 一种具有大功率高光束质量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
CN116683292B (zh) 一种基于薄膜滤波器的半导体激光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
CN115327788B (zh) 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
Lin et al.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Wavelength Beam Combining System Using Full-bar Diode Laser Stacks
Hu et al. Spectral Beam Combining with Beam Shaping of Distributed 2D Multi-Single Emitters Laser Diode Array
CN114883908A (zh) 一种小体积多单管光谱合束结构装置
CN117559225A (zh) 光谱合束光谱宽度压缩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1821 room j2018, building 6, No. 1288, Yecheng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Feibo Las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821 4th floor, building 5, 2201 Yongsheng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FEIBO LASER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