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32806U -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32806U
CN208432806U CN201820886334.7U CN201820886334U CN208432806U CN 208432806 U CN208432806 U CN 208432806U CN 201820886334 U CN201820886334 U CN 201820886334U CN 208432806 U CN208432806 U CN 2084328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element
grating
optical
fiber array
la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8633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骁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Feibo Las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FEIBO LAS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FEIBO LAS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FEIBO LAS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88633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328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328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328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ectrometry And Color Measurement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该装置由光纤阵列、缩束光学系统、转换透镜和光栅组成,缩束光学系统实现光纤阵列的密集排布,可以缩短合束装置的光程,实现紧凑化光谱合束,并且可以同时实现激光的快慢轴准直,缩束准直后的光纤激光在光栅上实现光谱合束,其中缩束准直光学系统由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组成,第一光学元件为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为快轴准直镜,光栅为单个光栅。

Description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属于光纤激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高亮度光纤激光合束、工业加工等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高亮度光纤激光器在工业、医疗、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受非线性效应、模式 不稳定效应等物理因素和材料损伤特性的限制,单路单模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始终有限。而利 用光谱合束技术可在获得更高功率输出的同时可以保持良好的光束质量。近年来,光谱合束 技术的发展使光纤激光的输出功率得到了迅速提升。2016年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报道了96 路窄线宽光纤激光进行光谱合束,实现了功率30kW近衍射极限的高光束质量激光输出(在 先技术Honea,Eric,et al."Advances in fiber laser spectral beamcombining for power scaling." SPIE LASE 2016:97300Y)。2017年,该公司将光谱合束功率拓展至58kW。所以,密集光纤 阵列光谱合束技术代表了当前高亮度光纤激光的重要发展趋势。
对于高亮度光纤激光在车载和舰载等机动平台上的应用,需要合束装置紧凑化和轻量 化,这就要求相邻光纤间距Δx越小越好。然而单路光纤输出头需进行机械夹持和水冷,占用 一定空间(个别情况还需考虑机械结构对光纤进行位置和角度调整),所以相邻光纤间距Δx不 能无限制缩小。
光谱合束技术主要分为单光栅和双光栅方案。对于单光栅方案,光纤阵列和光栅分别位 于转换透镜的前后焦点处,组成2F光学系统。该方案的一个缺点是转换透镜的焦距很长,不 利于光谱合束装置的紧凑化。在光栅参数和相邻光纤波长间隔确定的情况下,转换透镜焦距 值f与光纤阵列中相邻光纤的间距Δx成正比,如下式所示:(Madasamy,et al. "Comparison of Spectral Beam Combining Approaches for HighPower Fiber Laser Systems."SPIE Defense and Security Symposium International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2008:695207-695207-10)。其中f为透镜焦距,Δx为相邻光纤间距,d和θ分别为光栅常数和 衍射角,Δλ为相邻光纤波长间隔。所以相邻光纤间距Δx缩小可以有效缩短转换透镜的焦距 f,从而实现装置的紧凑化。
在双光栅技术方案中,光纤阵列光束经过准直后打在光栅上,所以不需要转换透镜进行 聚焦。合束装置的光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光栅的间距L。如下式所示: (Madasamy,Pratheepan,et al."Comparison of Spectral BeamCombining Approaches for High Power Fiber Laser Systems."SPIE Defense andSecurity Symposium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2008:695207-695207-10,其中β为阵列光束到第一块光栅的入射角)。据 上式可知L值正比于相邻光纤间距Δx。所以,无论对于单光栅和双光栅的紧凑化光谱合束, 都需要尽量缩小相邻光纤间距Δx。
CN204103247U采用多个反射镜,多次折返光程的方案实现紧凑型的光谱合束。然而从 根本上说,实现光源阵列紧密排列从而压缩系统光程是更加直接的紧凑化方案。如何有效实 现光纤激光阵列的高占空比紧密排列,缩短合束装置的光程,成为发展紧凑化高功率光纤激 光的一个技术难题。
半导体激光器的出射光束在快轴方向(垂直方向)和慢轴方向(水平方向)上,都具有 发散角并且两个方向的发散角大小也不一样,所以为了使光束能尽可能成功地耦合进光纤中, 就需要在光束的传播过程中,首先要恰当地减小出射光束的发散角,使出射光束变为近似的 平行光束,以方便之后的光纤耦合,这就是所谓的准直,经过的透镜即为准直透镜。
由于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采用量子阱波导,输出光束快慢轴光场不对称是其最大弱点, 并且由于波导结构的衍射效应,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出射光束的发散角大,在垂直于结平面 的快轴方向为30°~40°(FwHM),在平行于结平面的慢轴方向一般为8°~10°(FWHM),这 样大的发散角,限制了其在许多场合的应用,必须进行快慢轴的准直减小发散角,才能改善 光束质量,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对半导体激光束整形,将光束分割、旋转后重排可以通过选择 光束分割数目使快慢轴光参积近似相等,聚焦后的光束比较容易耦合进光纤,但整形器结构 复杂,功率损失较大,将半导体激光器应用于材料表面熔覆、相变硬化等场合,可以使用矩 形焦斑,基于半导体激光堆栈的物理结构,将光束快、慢轴准直后聚焦于同一焦平面,即可 得到矩形焦斑,这种方法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功率损失小,
由于两轴方向的发散角分布和光斑尺寸差别大,为了实现有效准直,快慢轴方向一般分 别准直,如在快轴准直时,慢轴方向不受影响,因此所采取的准直透镜均为单向弯曲的柱透 镜,分为快轴准直镜和慢轴准直镜。
半导体激光快轴方向发散角大,出光尺寸小,快轴准直镜一般为短焦距、高数值孔径的 高阶非球面柱透镜,可将快轴方向发散角压缩到mrad量级。半导体激光器慢轴方向的光斑尺 寸和发散角分布正好与快轴方向相反,该方向激光单元尺寸为数百微米,发散角小,采用普 通球面柱透镜即可实现准直。
然而,在激光光谱合束系统中再增加快慢轴准直镜,会使得系统变得更加臃肿、庞大,限制了其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密集光纤光谱合束装置,该装置采用缩束准直光学系统 实现光纤阵列的密集排布,可以缩短合束装置的光程,实现紧凑化光谱合束,并且可以同时 实现激光的快慢轴准直。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光纤阵列、缩束光学系统、转换透镜和 光栅。
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由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组成,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为慢轴 准直镜,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为快轴准直镜。
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焦距为f1,第二光学元件焦距为f2,转换透镜的焦距为f,且f>f1>f2, 且满足其中θ为光栅衍射角,Δx为光栅间距,d为光栅常数,Δλ为 光栅间隔。
所述第一光学元件位于所述的光纤阵列后f1处,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位于所述的第一 光学元件后f1+f2处,所述的转换透镜位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后f2+f处,所述的光栅位于所 述转换透镜后f处。
所述的光纤阵列由2根以上数量的光纤组成,所述的光纤阵列中所有光纤平行排列,间 距相等。
所述的光纤阵列的每根光纤输出头部位均熔接石英端帽。
所述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都为平-凸非球面透镜,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 (21)的焦距为f1>20mm,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22)的焦距f2<5000mm。
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中的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以及所述的转换透镜都对所用光 纤激光透过率>90%。
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中的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以及所述的转换透镜双面镀有针 对所用光纤激光对应波段的增透膜。
所述的光栅为一个光栅。
所述的光栅为多层介质膜光栅,对所用激光衍射效率>90%。
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也可以都为棱镜,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所述第二光学 元件呈消色散结构,即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顶角上下颠倒放置,所述的 转换透镜位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后f处,所述的光栅位于所述转换透镜后f处
所述的光纤阵列发出的光纤激光,依次通过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和所述的转换透镜,在 所述的光栅上进行光谱合束。
所述的光纤阵列发出的光纤激光,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在所述 的光栅上进行光谱合束。
所述的缩束准直光学系统的作用是把所述光纤阵列的间距及整体尺寸按比例缩小,同时 进行激光的快慢轴准直。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双透镜缩束单光栅光谱合束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光路示意图。1为光纤阵列,2为缩束光学系 统,3为转换透镜,4为光栅。
缩束光学系统(2)由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组成。
光纤阵列(1)发出光纤激光,依次通过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2)和转换透镜(3),在所述的 光栅(4)上进行光谱合束。光纤激光依次通过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
缩束光学系统(2)把光纤阵列的间距及整体尺寸按比例缩小。
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均为透镜,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 镜,焦距为f1,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焦距为f2,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f, 满足f>f1>f2。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f1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后 f1+f2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f2+f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f处。
光纤阵列(1)由2根以上数量的光纤组成,每根光纤输出头部位均熔接石英端帽。光纤阵 列中所有光纤平行排列,间距相等。
光栅(4)是一个光栅,为多层介质膜光栅对所用激光衍射效率>90%。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应用,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
采用光栅(4)的衍射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Δx=5mm,波长间隔 Δλ=2nm。
采用第一光学元件(21)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 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其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组成10倍缩束, 则转换透镜(3)焦距装置的总光程为 L=2f1+2f2+2f=756.8mm。
作为对比,我们计算采用在先技术,即不采用缩束光学系统(2)的情况。
不采用缩束光学系统(2)的情况下,光纤阵列(1)和光栅(4)分别位于转换透镜的前后焦点 处,组成2F光学系统。这时转换透镜(3)焦距装置的总光程 L'=2f'=5368mm。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添加缩束光学系统,同时还能对激光进行 快慢轴准直,可以使装置的总光程缩减为在先技术总光程的14%。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 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 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 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f1=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 件(21)后f1+f2=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f2+f=278.4mm处,光 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f=268.4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 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1.1Lm。
作为对比,采取将各个元件不同位置放置,并测量合束后的激光光强并换算为光通量。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 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 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 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9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21) 后12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8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 28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 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33Lm。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 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 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 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1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 (21)后10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7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 后27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 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45Lm。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 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 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 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 (21)后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8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 后265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 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81Lm。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 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 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 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 (21)后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8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 后26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 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74Lm。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 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 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 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 (21)后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8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 后268.4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 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84Lm。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 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 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 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 (21)后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78.4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 (3)后268.4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 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85Lm。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 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 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 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 (21)后12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78.4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 (3)后268.4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 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79Lm。
实施例十一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 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 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 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采用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f=260mm。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 (21)后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7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 后26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 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83Lm。
实施例十二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 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 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 分别为f1=1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f=270mm。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件 (21)后1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280mm处,光栅(4)位于转换透镜(3) 后270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 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92Lm。
实施例十三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 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 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 分别为f1=200mm和f2=1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f1=2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 件(21)后f1+f2=21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f2+f=144.2mm处,光 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f=134.2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 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1.2Lm。
实施例十四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 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 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 分别为f1=100mm和f2=5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f1=1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 件(21)后f1+f2=105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f2+f=139.2mm处,光 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f=134.2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 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0.9Lm。
实施例十五
本实施例中,各元件位置按照实施例一放置,各元件参数如实施例二。即光栅(4)的衍射 角θ=30.8°,光栅常数d=1.04μm,光栅间距为5mm,波长间隔λ=2nm;第一光学元件(21) 为长焦距慢轴准直镜,第二光学元件(22)为短焦距快轴准直镜,均为平-凸非球面透镜,焦距 分别为f1=200mm和f2=20mm,转换透镜(3)的焦距为
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光纤阵列(1)后f1=200mm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第一光学元 件(21)后f1+f2=220mm处;转换透镜(3)位于第二光学元件(22)后f2+f=288.4mm处,光 栅(4)位于转换透镜(3)后f=268.4mm处。
本实施例采用五个相同的He-Ne激光器,发射激光波长为632.8nm,功率都为2mW。采用光度计对激光光强进行测定,并换算为光通量。
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光通量约为0.4Lm,实际测得为0.36Lm。采用实施 例一和二的光谱合束装置,测得合束后的激光光通量约为1.2Lm。
由实施例十三、实施例十四和实施例十五可看到,采用不同焦距的第一光学元件(21)和 第二光学元件(22)相应的转换透镜(3)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效果。
实施例十六
实施例十六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应用。将实施例一中的双透镜换为双棱镜,即:
装置仍由光纤阵列(1),缩束光学系统(2),转换透镜(3)和光栅(4)组成。
缩束光学系统(2)由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组成。
光纤阵列(1)发出光纤激光,依次通过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2)和转换透镜(3),在所述的 光栅(4)上进行光谱合束。光纤激光依次通过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
缩束光学系统(2)把光纤阵列的间距及整体尺寸按比例缩小。
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均为棱镜。
第一光学元件(21)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呈消色散结构,即第一光学元件(21)和所述第 二光学元件(22)的顶角上下颠倒放置。
光纤阵列(1)由2根以上数量的光纤组成,每根光纤输出头部位均熔接石英端帽。
光纤阵列(1)中所有光纤平行排列,间距相等。
光纤阵列(1)包含准直镜阵列(11)。
光栅(4)是一个光栅,为多层介质膜光栅对所用激光衍射效率>90%。
采用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的缩束光学系统(2),利用棱镜的缩束原理可以实现光纤阵列的 密集排列。设所述第一光学元件(21)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的缩束比分别为M1和M2,满 足0<M1<1,0<M2<1。可以实现相邻光纤间距Δx=Δx'×M1×M2<Δx',转换透镜(3)焦距 L=L'×M1×M2<L',其中Δx'和L'分别为在先技术,即不采用缩束光学系统(2)时的相邻光 纤间距和转换透镜焦距。

Claims (10)

1.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光纤阵列(1)、缩束准直光学系统(2)、转换透镜(3)和光栅(4),所述的缩束准直光学系统(2)由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组成,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21)为慢轴准直镜,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22)为快轴准直镜,所述第一光学元件(21)、第二光学元件(22)和转换透镜(3)的焦距分别为f1、f2和f,且f>f1>f2,且满足其中θ为光栅(4)的光栅衍射角,Δx为光栅(4)的光栅间距,d为光栅(4)的光栅常数,Δλ为光栅(4)的光栅间隔,所述第一光学元件(21)位于所述的光纤阵列(1)后f1处,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22)位于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21)后f1+f2处,所述的转换透镜(3)位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后f2+f处,所述的光栅(4)位于所述转换透镜(3)后f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纤阵列(1)由2根以上数量的光纤组成,所述的光纤阵列(1)中所有光纤平行排列,间距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纤阵列(1)的每根光纤输出头部位均熔接石英端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都为平-凸非球面透镜,所述的第一光学元件(21)的焦距为f1>20mm,所述的第二光学元件(22)的焦距f2<50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中的第一光学元件(21)、第二光学元件(22)和转换透镜(3)对所用光纤激光透过率>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缩束光学系统中的第一光学元件(21)、第二光学元件(22)和转换透镜(3),双面镀有针对所用光纤激光对应波段的增透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栅(4)为一个光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栅(4)多层介质膜光栅,对所用激光衍射效率>9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21)和第二光学元件(22)都为棱镜,所述第一光学元件(21)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的顶角上下颠倒放置,所述的转换透镜(3)位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22)后f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阵列(1)出射激光,依次经过第一光学元件(21)、第二光学元件(22)和转换透镜(3),在所述的光栅(4)上进行光谱合束。
CN201820886334.7U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 Active CN2084328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86334.7U CN208432806U (zh)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86334.7U CN208432806U (zh)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32806U true CN208432806U (zh) 2019-01-25

Family

ID=65100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86334.7U Active CN208432806U (zh)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328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29483A (zh) * 2022-12-23 2023-01-20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 二维阵列光谱合成装置及其合成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29483A (zh) * 2022-12-23 2023-01-20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 二维阵列光谱合成装置及其合成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48170B2 (ja) 三次元プリンティングのための装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204885804U (zh) 一种窄线宽合束模块及具有该模块的多波长拉曼激光器
US11784465B2 (en) Semiconductor laser beam combining device
US876779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intense laser light from laser diode arrays
CN208367346U (zh)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
CN105071196B (zh) 一种窄线宽合束模块及具有该模块的多波长拉曼激光器
CN105428996A (zh) 基于多光栅结构的半导体激光器合束装置及合束方法
CN101324321A (zh) 光源
CN202815320U (zh) 一种波导阵列多光束整形装置
CN104678557B (zh) 稳定波长光束组合器
CN208062488U (zh) 一种半导体激光器合束装置
CN102208753A (zh) 多波长联合外腔半导体激光器
US20140240831A1 (en) Stabilization of High-Power WBC Systems
US20150293301A1 (en) Integrated wavelength beam combining laser systems
CN114597762A (zh) 一种蓝光半导体激光器合束装置及高亮度蓝光输出方法
CN208432806U (zh)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
CN108803065A (zh) 一种密集光纤阵列光谱合束装置及方法
CN103887707B (zh) 一种具有大功率高光束质量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
CN103199416A (zh) 一种半导体激光泵浦的光纤激光器
CN213905816U (zh) 一种蓝光半导体激光器合束装置
CN109239939A (zh) 基于棱镜的光纤激光阵列相干合成准直器
Ivonyak et al. Note: Coupling of multiple laser diodes into a multi-mode fiber
Li et al. High-power fiber-coupled diode laser module with mini-bar stack
ITPD20060201A1 (it) Sistema ottico per la formattazione e la focalizzazione della radiazione genrata da un insieme di barre di diodi laser
Zenteno Design of an Optical Fiber Device for Pumping a Double-Clad Fiber Laser with a Laser Diode Ba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1821 room j2018, building 6, No. 1288, Yecheng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Feibo Las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821 4th floor, building 5, 2201 Yongsheng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FEIBO LASER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