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81380A - 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81380A
CN108781380A CN201780018868.6A CN201780018868A CN108781380A CN 108781380 A CN108781380 A CN 108781380A CN 201780018868 A CN201780018868 A CN 201780018868A CN 108781380 A CN108781380 A CN 1087813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node
node
network
electronic equipment
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88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迪
白铂
陈巍
郭欣
刘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81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813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8Diversity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15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user or device properties, e.g. MTC-capabl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47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nditions of the access network or the infrastructur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based on requested quality, e.g. Qo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用于网络控制端和网络节点的电子设备和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用于网络控制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设置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用以确定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以及生成包含第一条件的指示信息的控制信令,以用于指示该网络控制端所服务的网络节点。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6月2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610453398.3、发明名称为“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具体地涉及中继无线通信,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网络控制端的电子设备和用于该电子设备的方法、一种用于网络节点的电子设备和用于该电子设备的方法、以及信息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和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越来越紧张,并且用户对通信系统的容量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频毫米波频段有着极为丰富的频谱资源,可以有效满足用户的上述需求。
但是,当前的LTE通信系统所使用的协议不能支持毫米波通信。由于毫米波在大气中传播受到氧气、水蒸气和降雨的吸收衰减非常大,因此点对点的有效通信距离非常短。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信号被恶意窃听和干扰的难度,提升了安全性,但大大降低了基站端设备的覆盖范围。当用户设备与基站相距较远时,无法与基站直接通信,需要设置中继。
在传统的LTE技术中,中继节点通常为运营商在特定小区位置上部署的基础设施,成本高昂。随着基于近距服务(Proximity-based Service,ProSe)通信的发展,出现了ProSe用户设备到网络中继(ProSe UE-to-Network Relay)技术,然而用户设备通常仅能支持一对一中继。在一些应用比如机器类型通信或物联网中,需要大量连接,传统的一对一的中继方式的工作效率较低,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另一方面,无线通信资源也愈发紧张,如何进一步进行合理的资源复用,成为下一代通信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
发明内容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发明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发明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发明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网络控制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设置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用以确定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以及生成包含第一条件的指示信息的控制信令,以用于指示该网络控制端所服务的网络节点。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网络节点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来自网络控制端的控制信令确定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以及根据第一条件确定本网络节点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网络控制端的电子设备的方法,包括:设置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用以确定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以及生成包含第一条件的指示信息的控制信令,以用于指示该网络控制端所服务的网络节点。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网络节点的电子设备的方法,包括:基于来自网络控制端的控制信令确定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根据第一条件确定本网络节点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
依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还提供了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和计算机程序产品以及其上记录有该用于实现这些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和方法通过基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来确定中继节点,能够扩大通信范围、提高通信质量和频谱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优点将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优点和特征,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所述附图连同下面的详细说明一起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并且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描述本发明的典型示例,而不应看作是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网络控制端的电子设备的功能模块框图;
图2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的基站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的单天线用户设备端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的多天线用户设备端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配备有多天线的网络节点的收发端硬件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基于改进的LTE协议的系统信息的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19信元的构成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基于改进的LTE协议的commTxResourceInfoReqRelay信元的构成示意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的功能模块框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网络节点的电子设备的功能模块框图;
图10示出了一个节点簇的实际场景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的节点簇对应的干扰图的示例;
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的功能模块框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网络控制端的电子 设备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网络控制端的电子设备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网络控制端的电子设备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网络节点的电子设备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7示出了网络控制端和网络节点间的第一示例性信息流程;
图18示出了网络控制端和网络节点间的第二示例性信息流程;
图19示出了网络控制端和网络节点间的第三示例性信息流程;
图20示出了第三示例性信息流程的一个变型;
图21示出了网络控制端和网络节点间的第四示例性信息流程;
图22示出了第四示例性信息流程的一个变型;
图23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e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一示例的框图;
图24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e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二示例的框图;
图25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智能电话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图26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汽车导航设备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以及
图27是其中可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法和/或装置和/或系统的通用个人计算机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进行描述。为了清楚和简明起见,在说明书中并未描述实际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然而,应 该了解,在开发任何这种实际实施例的过程中必须做出很多特定于实施方式的决定,以便实现开发人员的具体目标,例如,符合与系统及业务相关的那些限制条件,并且这些限制条件可能会随着实施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此外,还应该了解,虽然开发工作有可能是非常复杂和费时的,但对得益于本公开内容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种开发工作仅仅是例行的任务。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发明,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密切相关的设备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发明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网络控制端的电子设备100的功能模块框图,电子设备100包括:设置单元101,被配置为设置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用以确定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以及生成单元102,被配置为生成包含第一条件的指示信息的控制指令,以用于指示该网络控制端所服务的网络节点。
其中,设置单元101和生成单元102例如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实现,该处理电路例如可以实现为芯片。
网络控制端指的是通信系统中用于实现通信活动的相关设置、控制、通信资源分配等功能的实体,比如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基站,C-RAN(Cloud-RAN/Centralized-RAN)结构下(可能不存在小区概念)的基带云设备,例如C-RAN架构下的彼此高速连通的BBU池中的任一BBU等。网络节点指的是通信系统中使用通信资源以实现其通信目的的实体,比如各种用户设备(诸如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移动终端、智能车辆、智能穿戴设备等)或者网络基础设施比如小小区基站等。
例如,在毫米波通信中,由于毫米波的路径损耗较大,因此有效通信距离较短,所以处于网络控制端覆盖区域边缘的网络节点可能无法与网络控制端直接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设置中继节点来实现边缘网络节点与网络控制端的间接通信,即,在下行链路中,网络控制端将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然后由中继节点例如通过解码转发或放大 转发等方式将该信息转发至边缘网络节点(上行链路使用类似的方式)。
由于毫米波的波长很短,因此在有限的部署空间中也可以为网络节点配备多天线,使得网络节点具有波束赋形能力。
波束赋形可包括数字波束赋形、模拟波束赋形两种架构。其中,数字波束赋形可通过数字预编码实现,每根天线连接一个射频链路,在各个射频链路上发送信号的幅值均可调,以降低在相同的传输资源上承载的多路数据信号彼此间的干扰。图2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的基站的结构。如图所示,在数字预编码架构下,基站端配备有M根天线(M为整数且M≥1),每根天线布置有对应的射频链路。数字预编码器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获取K路数据流(K为整数且K≥1),对这K路数据流进行数字预编码(例如,使K路数据流经大小为M×K的数字预编码矩阵B)。编码后的数据经由射频链路和天线被发送给一个或多个用户。用户设备端可以配置有单根天线或多根天线,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在单根天线的情况下,用户设备仅能接收K路数据流中的一路数据流。在用户设备配置有N根天线(N为整数且N>1)的情况下,每根天线通过对应的射频链路把接收到的数据传输给数字预编码器。数字预编码器在控制器的控制下,使用例如大小为Ku×N的数字预编码矩阵W(Ku为整数且Ku≧1)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数字预编码,从而得到单路(Ku=1时)或多路数据(Ku>1时)。
在模拟波束赋形架构中,波束赋形能力也称为天线定向能力,即,向特定方向传输波束的能力。例如,将射频链路连接多个移相器及天线而利用少至一条射频链路形成具有指向性的波束,从而实现模拟波束赋形方案。
因此,当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作为中继节点工作时,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中继。另一方面,通过进行波束赋形,可以有效地减轻或避免干扰,提高通信链路的通信质量。例如,在模拟波束赋形架构中,通过生成具有指向性的波束,可以将同一频谱资源同时分配给处于不同方向的两个或多个网络节点使用,实现频谱资源的空间复用同时能够保证干扰小于特定门限。另一方面,当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作为中继节点工作时,该网络节点亦可以和网络控制端利用波束赋形进行通信,以使能该节点和其他中继节点或普通网络节点复用频谱资源与网络 控制端进行通信(相当于在ProSe通信的回程链路上执行波束赋形),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
图5示出了配备有多天线的网络节点(比如用户设备)的收发端硬件示意图,其中左侧为中继节点,右侧为通过中继节点与网络控制端(比如基站)进行通信的从网络节点。可以看出,一个射频链路连接多个天线,每个天线具有移相器并且通过调节各个天线的移相器而形成定向波束,相应地,接收方通过调节移相器将天线调节到对应方向来接收信号。
应该理解,这里对于多天线的描述虽然以毫米波波段为例,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波段比如微波波段或者比毫米波波长更短的波段。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关于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来确定中继节点,可以选择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作为中继节点,进行一对多中继,在例如保证各侧链路(Sidelink)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频谱资源的空分复用,从而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系统容量。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条件可以包括能够形成的定向波束的数量的阈值以及/或者定向波束的角度范围的阈值。但是,第一条件的设置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仅设置为是否具有波束赋形能力。
应该理解,第一条件不仅可以包括能够作为中继节点工作的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规定,还可以包括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从网络节点工作的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规定,其中,从网络节点为通过中继节点与网络控制端进行通信的网络节点。在下文中,也将中继节点称为主网络节点,接入中继节点与网络控制端进行间接通信的网络节点称为从网络节点。此外,不满足第一条件的这两方面的规定的网络节点将作为正常节点与网络控制端直接进行通信。
另一方面,设置单元101还可以设置关于网络节点的链路质量的第二条件用于确定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相应地,生成单元102还生成包含第二条件的指示信息的控制指令。
第二条件的设置有助于保证所选择的中继节点的通信质量满足一定要求。例如,第二条件为链路质量的阈值,比如,可以设置为仅链路质量好于某一阈值的网络节点才能够被确定为中继节点,这样可以确保中 继节点工作的稳定性。
示例性地,链路质量可以用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表示。此外,链路质量还可以用单位带宽下的信道容量上限表示。
设置单元101可以根据如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来设置第二条件:网络节点的分布密度,网络控制端的覆盖范围,网络节点的目标传输速率。例如,当网络节点的分布密度较高时,意味着中继节点平均承载的网络节点数量会较多,因此要求中继节点自身的链路质量较好,需要设置较高的链路质量阈值;当覆盖范围大时,中继节点要服务的范围相应地也会较大,因此也需要设置较高的链路质量阈值;当网络节点的目标传输速率较高时,意味着中继节点的负荷会提高,因此需要设置较高的链路质量阈值。
此外,类似地,第二条件不仅可以包括能够作为中继节点工作的网络节点的链路质量的规定,还可以包括能够作为从网络节点工作的网络节点的链路质量的规定。换言之,不满足第二条件的这两方面的规定的网络节点将作为正常节点与网络控制端直接进行通信。例如,在第二条件为链路质量的阈值的示例中,可以设置能够作为中继节点工作所需要满足的第一阈值以及能够作为从网络节点工作所需要满足的第二阈值,比如,可以设置为链路质量高于第一阈值的网络节点能够作为中继节点,链路质量低于第二阈值的网络节点能够作为从网络节点。
在设置单元101设置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两者的情况下,设置单元101可以分别为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设置各自的权重,并且生成单元102生成包含该权重的信息的控制信令。其中,该权重表示了在确定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时,第一条件或第二条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的比重。
例如,设置单元101可以根据系统的频谱资源状态以及/或者干扰情况来确定权重。例如,当系统的频谱资源紧张时,系统更希望对频谱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此时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带来的频谱资源的空间复用能力将更有吸引力,因此设置单元101为第一条件设置更高的权重,即给予具有波束赋形能力或波束赋形能力强的网络节点更高的权重。反之,当频谱资源相对充裕时,设置单元101将为第一条件设置低一些的 权重,即更多地考虑网络节点的链路质量。应该理解,网络控制端可以容易地获知系统当前的频谱资源状态。作为一个简单示例,网络控制端可以根据当前网络节点的分布密度来确定频谱资源是否充裕。另一方面,例如,当系统中干扰严重时,希望通过频谱资源的空间复用来减轻干扰,因此设置单元101为第一条件设置更高的权重。
一般地,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可以开启波束赋形功能,也可以不开启。例如,在毫米波通信中,网络节点具备使用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的能力,并且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开启定向天线功能。因此,设置单元101还可以设置指示适用第一条件的附加条件。换言之,使得网络节点应用第一条件相关的波束赋形功能时需要满足附加条件。
示例性地,附加条件可以涉及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同意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的电量高于预定阈值;系统频谱资源不充足;开启波束赋形功能能够降低系统整体干扰。
可以理解,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需要相应网络节点的许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节点在开启波束赋形功能时,需要使用天线阵上的大量天线进行波束成形,因此相比使用全向天线时更加耗能。只有网络节点的电量充足时,才能够支持波束赋形功能。对于附加条件的判断可以由网络节点进行,也可以由网络控制端进行,这并不是限制性的。
例如,网络控制端可以根据网络节点密度、通信速率的要求、系统可用频谱资源和系统的干扰状况等信息,来判断是否有必要开启波束赋形功能。例如,在系统频谱资源不足时,或者在开启波束赋形功能能够降低系统整体干扰时,才判断为有必要开启波束赋形功能。
作为一个示例,设置单元101还可以被配置为为中继节点分配资源池,并且生成单元102将该资源池的指示信息包括在控制信令中。换言之,设置单元101在设置中继节点的选择条件的同时为之后将作为中继节点工作的网络节点预先分配频谱资源。网络节点在确定要作为中继节点之后可以直接使用资源池中的频谱资源进行中继通信而无需网络终端的进一步干预。
应该理解,本文所述的控制信令在一些示例中实现为一条信令,在 另一些示例中可以包括多条信令并由网络控制端分别发出,比如可以分别发送关于第一条件的控制信令、关于第二条件的控制信令和关于资源池的控制信令。当然,这仅是示例,控制信令的发送方式是非限制性的。
其中,控制信令可以为广播信令。具体地,网络控制端通过广播信道向其覆盖范围内的所有网络节点发送上述控制信令。示例性地,该控制信令的指示信息可以包含在基于LTE协议改进得到的系统信息中,比如,可以实现为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18或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19信元。在传统的LTE协议中,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19信元中包含作为中继用户设备(UE)的上行链路质量条件和作为被中继的远端UE的上行链路质量条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discBeamsThreshLoRelayUE-r13+n,其中,r13+n表示版本号,可以适当地修改为实际所用协议的版本,discBeamsThreshLoRelayUE表示能够形成的定向波束的数量的阈值,取值为1~n,如图6所示。可替代地,控制信令也可以是专用信令。
在另一个示例中,设置单元101并不预先分配资源池,而是基于来自主网络节点的配置信息为其分配频谱资源,其中,主网络节点为确定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该配置信息包括主网络节点要服务的从网络节点的分组信息,其中,同一组从网络节点在波束赋形的情况下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数据传输时的干扰低于预定程度。换言之,主网络节点可以通过空分复用使用同一时频资源向同一组从网络节点发送数据,而将干扰保持在期望范围内。
在该示例中,网络节点接收到网络控制端的至少包含第一条件的指示信息的控制信令之后,自主地确定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当确定作为中继节点工作后,其成为主网络节点,允许一个或多个从网络节点接入,并进行按照上述规则的分组,随后基于分组情况生成配置信息。设置单元101能够根据分组的状况为该主网络节点分配频谱资源。应该理解,所分配的频谱资源可以包括主网络节点与从网络节点之间的中继通信要使用的频谱资源以及主网络节点与网络控制端之间的通信要使用的频谱资源两方面。或者,这两方面的通信也可以使用相同的频谱资源。
在下文中还将主网络节点和其所有从网络节点称为一个节点簇。设置单元101在为多个节点簇分配频谱资源时还可以尽量为相邻的节点簇 分配不同的资源块,以减小簇间的干扰。
示例性地,上述配置信息可以为基于LTE协议改进得到的SidelinkUEInformation消息,具体地可以是commTxResourceInfoReqRelay信元。与传统的LTE协议中的commTxResourceInfoReqRelay信元相比,本申请新增了commTxResourceReqRelay,用于表示要为其分配频谱资源的中继通信传输的多点传送目的地标识符,即节点簇中的从网络节点的标识符,取值为SL-CommTxResourceReqMC,SL-CommTxResourceReqMC中包括destinationInfoListMC,用于表示多点传送的地址,取值为SL-DestinationInfoListMC,如图7所示。
此外,配置信息中还可以包括主网络节点是否开启波束赋形的信息。在配置消息为改进的SidelinkUEInformation消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commTxResourceInfoReqRelay信元中加入BF-Type(取值为开或关)来指示该信息,如图7所示。
可替选地,由网络控制端根据分组信息等来确定主网络节点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例如,网络控制端可以根据系统信息以及分组信息,来分析主网络节点开启波束赋形时能否显著减小干扰,如果能够显著减小干扰,则确定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控制端可以综合考虑整个系统的频谱资源使用状况和/或干扰状况来作出决策,有助于提高整体性能。
在上述示例中,网络节点自主地决定是否成为中继节点并且不需要网络控制端的确认。然而,还可以将设置单元101配置为基于来自网络节点的申请选择要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作为主网络节点,并且生成单元102相应地生成针对该主网络节点的通知。该申请中例如还可以包括相应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信息。相应的主网络节点在接收到上述通知后可以如上所述允许从网络节点接入,并且进行分组。
在这种情况下,通知中还可以包括分配给该主网络节点的频谱资源,如果通知中包括频谱资源,则主网络节点随后不必向网络控制端发送配置信息。或者,也可以在主网络节点向网络控制端发送了配置信息(包括分组信息)之后,网络控制端再为该主网络节点要进行的中继通信分配频谱资源。
而关于主网络节点是否要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可以由网络控制端决定,也可以由主网络节点自己决定。在前者的情况下,关于主网络节点是否要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可以包括在上述通知中,也可以在网络控制端根据配置信息向主网络节点分配频谱资源时发送。在后者的情况下,可以在进行分组前确定或者在进行分组后确定,并且在必要时将确定的结果包含在配置信息中以提供给网络控制端。
应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网络控制端与主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可以利用微波频段或毫米波频段,主网络节点和从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也可以利用微波频段或毫米波频段,可以任意组合而不受限制。
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通过设置关于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使得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作为中继节点,实现频谱资源的空分复用,从而实现例如一对多的中继,提高了频谱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系统容量和通信质量。
<第二实施例>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的功能模块框图,该信息处理设备200包括:设置单元101,被配置为设置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以确定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生成单元102,被配置为生成包含第一条件的指示信息的控制信令,以用于指示该网络控制端所服务的网络节点;以及收发单元201,被配置为向网络节点发送控制信令。
其中,设置单元101和收发单元201与第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描述的设置单元101和收发单元201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结构,其相关的描述在第一实施例中已给出,在本实施例中同样适用,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示例中,收发单元201还被配置为接收来自主网络节点的配置信息以使得处理电路基于该配置信息为主网络节点分配频谱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主网络节点要服务的从网络节点的分组信息,其中,同一组从网络节点在波束赋形的情况下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干扰低于预定程度。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该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主网络节点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信息。
此外,收发单元201还可以向被确定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发送通知以告知其被允许作为中继节点,其中可以由设置单元101基于来自网络节点的申请进行中继节点的确定。该通知中还可以包括分配给该中继节点的频谱资源。此外,该通知中还可以包括该中继节点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信息。
收发单元201可以工作在毫米波波段或微波波段。
设置单元101和收发单元201例如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实现,该处理电路例如可以实现为芯片。收发单元201例如可以实现为天线或天线阵列。
<第三实施例>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网络节点的电子设备300的功能模块框图,电子设备300包括:第一确定单元301,被配置为基于来自网络控制端的控制信令确定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以及第二确定单元302,被配置为根据第一条件确定本网络节点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
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第一条件可以包括能够形成的定向波束的数量的阈值以及/或者定向波束的角度范围的阈值,或者第一条件可以仅包括是否具有波束赋形功能。
此外,第一确定单元301还可以被配置为基于控制信令确定关于网络节点的链路质量的第二条件,并且第二确定单元302根据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两者来确定本网络节点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链路质量例如用RSRP、RSRQ或者单位带宽的信道容量上限表示。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确定单元301还被配置为基于控制信令确定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各自的权重。第二确定单元302在进行确定时使用该权重对两个条件分别进行加权,并且综合考虑加权后的结果来确定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确定单元301还被配置为基于控制信令确定适用第一条件的附加条件。例如,附加条件涉及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 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同意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的电量高于预定阈值;系统频谱资源不充足;开启波束赋形功能能够降低系统整体干扰。
有关第一条件、第二条件和附加条件的描述在第一实施例中已详细给出,在本实施例中同样适用,在此不再重复。
如前所述,第二确定单元302根据控制信令中的相关条件确定本网络节点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主网络节点)工作或者是否通过中继节点与网络控制端通信、即作为从网络节点工作。在网络节点既不作为主网络节点也不作为从网络节点的情况下,其作为正常的网络节点与网络控制端直接进行通信。
在是否成为中继节点不需要网络控制端的进一步确认的情况下,在本网络节点确定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之后,其可以工作为中继节点。随后,例如,本网络节点向所有其他网络节点广播导频信号,当一个从网络节点例如通过比较所接收到的来自若干个主网络节点的导频信号而选择接入对其而言信道状态和链路质量最好的本网络节点时,该从网络节点向本网络节点发送接入请求,本网络节点随后向该从网络节点发送链接响应反馈,从而与该从网络节点建立连接。这样,形成包括该主网络节点和其从网络节点的节点簇,在网络控制端的覆盖范围内,可能存在多个节点簇。
再次参照图9,如其中的一个虚线框所示,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包括分组单元303,被配置为对接入本网络节点的从网络节点进行分组,其中,同一组中的从网络节点在波束赋形的情况下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数据传输时干扰低于预定程度。
在一个示例中,分组单元303基于干扰图对从网络节点进行分组,干扰图代表在波束赋形的情况下使用同一时频资源通信时各个从网络节点之间的干扰状况。例如,针对每个节点簇建立相应的干扰图,然后通过相应算法比如染色算法等找出干扰图中的不相交的独立集合(即,分组),其中,每一个独立集合中的从网络节点在波束赋形的情况下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数据传输时干扰低于预定程度。这样,主网络节点可以为一个独立集合中的各个从网络节点分配相同的时隙和资源块。
图10示出了一个节点簇的实际场景的示意图,其中,双圆圈代表主网络节点,4个圆圈分别代表从网络节点,每一个圆圈旁的数字代表相应从网络节点的编号。
图11示出了图10的节点簇对应的干扰图。例如,将每一个从网络节点视为干扰图中的一个顶点,分析任意两个从网络节点之间的干扰程度,该干扰程度为主网络节点使用相同的时隙和频段向这两个从网络节点发送信号时的干扰程度。如果两个从网络节点之间的干扰很小比如低于预定程度,意味着主网络节点可以使用相同时频资源与这两个从网络节点通信,则这两个从网络节点在干扰图中的对应顶点之间不存在边,反之,则在两个对应顶点之间加上1条边。在对所有的从网络节点对进行分析之后,完成干扰图的构建。
上述干扰图用G=(V,E)表示,其中V和E分别代表干扰图中的点集合和边集合。当点集合V的子集合S满足其中的任意两个点在干扰图中均没有一条边连接这两个点时,该子集合S为独立集合。独立集合中包含最多点的独立集合为最大独立集合。如前所述,将所有从网络节点分为互不相交的独立集合之后,主网络节点可以将相同的时频资源块应用于一个独立集合中的各个从网络节点并且通过基于波束赋形功能的空分复用来避免干扰。
示例性地,在分析两个从网络节点之间的干扰程度时,可以根据从网络节点与主网络节点的相对位置来进行判断。例如,当从网络节点与主网络节点的位置连线之间的夹角较大时,认为干扰程度会较小,而如果连线之间的夹角较小甚至小于定向波束的主瓣宽度时,认为干扰程度会较大。具体地例如可以根据经验或计算来设置夹角的阈值。
此外,还可以通过测量两个从网络节点的接收信号信干噪比来进行判断。例如,当信干噪比大于某一阈值时,认为干扰程度低于预定程度。
或者,主网络节点可以通过理论上的信道模型和天线模型来计算从网络节点之间的干扰程度。
在主网络节点无法进行干扰程度的准确计算或估计时,还可以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块向两个从网络节点发送测试信号,并通过从网络节点的接收信号的信干噪比来进行判断。这种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对波束赋形 的一种调整。
在如上所述进行了从网络节点的分组之后,节点簇可以开始进行中继通信。此外,应该理解,当网络节点的位置、分布密度、链路状况等变化时,例如,当已有网络节点离开网络控制端的覆盖范围、新的网络节点进入网络控制端的覆盖范围时,可能需要重新进行主网络节点的选择,重新进行分簇或者重新进行节点簇中的从网络节点分组。
可以理解,在网络控制端和多个主网络节点(或主网络节点与普通网络节点的组合)之间利用波束赋形进行通信的示例中,上述分组单元303可以设置于网络控制端中,按照类似的方式,网络控制端对多个主网络节点进行分组以确定可以为哪些主网络节点分配相同的时频资源,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确定单元301还被配置为基于控制信令确定本网络节点作为中继节点工作时能够使用的资源池。在本网络节点作为中继节点工作比如完成了从网络节点的接入和分组之后,本网络节点可以直接利用资源池中的资源进行中继传输。例如,在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情况下,为同一组中的各个从网络节点分配同一时频资源。此外,还可以仅为最大独立集合中的从网络节点分配频谱资源,而节点簇中其他从网络节点不被分配频谱资源,并且在下一次通信中选择接入其他主网络节点。
当然,也可以存在如下情形,例如由于资源充足或通信可靠要求性高,本网络节点并不开启波束赋形功能,而是使用全向天线利用不同时频资源与从网络节点进行通信。
在另一个示例中,控制信令中并不包括为主网络节点分配的资源池的信息,网络控制端通过其他信令为主网络节点分配频谱资源。如图9中的虚线框所示,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包括:生成单元304,被配置为生成关于分组的信息,以提供给网络控制端,并且本网络节点使用网络控制端根据该分组信息所分配的频谱资源执行与从网络节点的通信。
在该示例中,例如可以由第二确定单元302比如根据本网络节点自身的状况以及通信系统的状态比如干扰状况和频谱资源使用状况等确定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该确定可以发生在分组之前,也可以发生在分 组之后,如果发生在分组之后,则确定时还将分组情况考虑在内。示例性地,主网络节点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分析干扰大小和情况,并通过与邻近主网络节点的通信得到该主网络节点与邻近主网络节点的干扰状况,根据这些干扰状况,分析相比于使用全向天线的情形,使用定向天线(即,开启波束赋形功能)是否有助于显著减小干扰,如果是,则确定开启波束赋形功能。
生成单元304还可以相应地生成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信息,以提供给网络控制端,并且本网络节点使用网络控制端根据该指示信息和分组信息所分配的频谱资源执行与从网络节点的通信。
或者,也可以由网络控制端根据分组信息等来决定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并通知本网络节点。同样地,在确定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情况下,为同一组中的各个从网络节点分配同一时频资源。
在又一个示例中,生成单元304被配置为在确定本网络节点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时生成向网络控制端申请成为中继节点的申请信息。网络控制端在同意该申请后向本网络节点发送相应的通知。第二确定单元302基于该通知来确定本网络节点被选择作为中继节点。随后,本网络节点可以如上进行从网络节点的接入,并且进行分组。
类似地,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可以由主网络节点自己确定,例如由第二确定单元302比如根据本网络节点自身的状况以及通信系统的状态比如干扰状况和频谱资源使用状况等来确定。或者,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由网络控制端确定,相应的指示信息例如可以包括在上述通知中,或者在网络控制端根据提供的分组信息等分配频谱资源时发送。此外,上述通知中还可以包括网络控制端分配的频谱资源的指示。
关于控制信令和分组信息的传递所使用的信令在第一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重复。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300在本网络节点作为中继节点时,可以使用波束赋形功能来进行频谱资源的空分复用,提高了频谱利用效率,提高了系统容量和通信质量,并扩展了通信范围。
此外,网络控制端与主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也可以利用波束赋形功能来对同一时频资源实现空分复用,这样使得每个主网络节点能够被分 配更多的频谱资源。
第一确定单元301、第二确定单元302、分组单元303和生成单元304例如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实现,该处理电路例如可以实现为芯片。
<第四实施例>
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400的功能模块框图,该信息处理设备400包括:收发单元401,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网络控制端的控制信令;第一确定单元301,被配置为基于控制信令确定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以及第二确定单元302,被配置为根据第一条件确定本网络节点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
其中,第一确定单元301和第二确定单元302与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确定单元301和第二确定单元302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结构,此外,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信息处理设备400还可以包括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分组单元303和生成单元304。关于这些单元的细节在第三实施例中已经给出了详细描述,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重复。
示例性地,在本网络节点作为中继节点工作的情况下,收发单元401还被配置为向其他网络节点发送导频信号,接收来自其他网络节点的连接请求,并向被接受作为其从网络节点的网络节点发送连接响应以建立连接。
此外,收发单元401还被配置为向网络控制端发送如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向网络控制端申请成为中继节点的申请信息;从网络节点的分组信息;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信息。
另一方面,收发单元401还被配置为从网络控制端接收如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网络控制端分配的频谱资源;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信息;被选择作为中继节点的通知信息。
示例性地,收发单元401可以在毫米波波段或微波波段上与网络控制端进行通信;收发单元401可以在毫米波波段或微波波段上与从网络节点进行通信。
第一确定单元301、第二确定单元302、分组单元303和生成单元304例如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实现,该处理电路例如可以实现为芯片。收发单元401例如可以实现为多根天线(天线阵列)。例如,每根天线连接至一个移相器,通过调节移相器的相位来形成定向波束,以服务从网络节点。
<第五实施例>
在上文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的过程中,显然还公开了一些处理或方法。下文中,在不重复上文中已经讨论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给出这些方法的概要,但是应当注意,虽然这些方法在描述用于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的过程中公开,但是这些方法不一定采用所描述的那些部件或不一定由那些部件执行。例如,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的实施方式可以部分地或完全地使用硬件和/或固件来实现,而下面讨论的方法可以完全由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来实现,尽管这些方法也可以采用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的硬件和/或固件。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网络控制端的电子设备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设置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S11),用以确定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以及生成包含第一条件的指示信息的控制信令,以用于指示该网络控制端所服务的网络节点(S14)。
例如,第一条件包括能够形成的定向波束的数量的阈值以及/或者定向波束的角度范围的阈值。
此外,如图中的虚线框所示,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设置关于网络节点的链路质量的第二条件用于确定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S12),并且在步骤S14中生成还包含第二条件的指示信息的控制信令。
在一个示例中,控制信令中还包含在确定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时所述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条件各自的权重的信息。权重例如可以根据系统的频谱资源状态以及/或者干扰情况来确定。
在步骤S12中还根据如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来设置所述第二条件:网络节点的分布密度,所述网络控制端的覆盖范围,网络节点的目标传输 速率。
示例性地,控制信令中还可以包括指示适用第一条件的附加条件。附加条件例如涉及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同意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的电量高于预定阈值;系统频谱资源不充足;开启波束赋形功能能够降低系统整体干扰。
在一个示例中,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S13:为中继节点分配资源池,并且在步骤S14中还将资源池的指示信息包括在控制信令中。
控制信令可以为广播信令,比如基于改进的LTE协议的系统消息的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18或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19信元。或者,控制信令可以为专用信令。
在另一个示例中,如图14所示,方法不包括步骤S13,而是网络控制端在发送控制信令之后接收来自主网络节点的配置信息,主网络节点为确定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方法包括步骤S15:基于该配置信息为主网络节点分配频谱资源,其中,配置信息包括主网络节点要服务的从网络节点的分组信息,其中,同一组从网络节点在波束赋形的情况下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数据传输时的干扰低于预定程度。
此外,配置信息中还包括主网络节点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信息。或者,也可以设置为网络控制端决定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并通知给主网络节点。
在又一个示例中,如图15所示,方法包括步骤S16:基于来自网络节点的申请选择要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作为主网络节点,并相应地生成针对该主网络节点的通知。换言之,网络节点是否能够作为中继节点工作需要获得网络控制端的确认。
通知中还可以包括分配给主网络节点的频谱资源。以及/或者,通知中还可以包括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信息。或者,也可以由主网络节点自己决定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并且在完成分组并将分组信息提供给网络控制端后,网络控制端再为其分配频谱资源。
上述方法中的网络控制端例如可以为基站,网络节点例如可以为用户设备或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控制端和主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以及主从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均可以利用微波波段或毫米波波段。
图1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网络节点的电子设备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基于来自网络控制端的控制信令确定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S21);根据第一条件确定本网络节点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S22)。例如,第一条件包括能够形成的定向波束的数量的阈值以及/或者定向波束的角度范围的阈值。
此外,在步骤S21中还可以基于控制信令确定关于网络节点的链路质量的第二条件,并且在步骤S22中,根据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来确定本网络节点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在步骤S21中还可以基于控制信令确述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各自的权重。
在一个示例中,在步骤S21中还可以基于控制信令确定适用第一条件的附加条件。附加条件可以涉及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同意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的电量高于预定阈值;系统频谱资源不充足;开启波束赋形功能能够降低系统整体干扰。
在步骤S21中还可以基于控制信令确定本网络节点作为中继节点工作时能够使用的资源池。
如图16中的虚线框所示,还包括如下步骤S23:在本网络节点作为中继节点工作后,对接入本网络节点的从网络节点进行分组,其中,同一组中的从网络节点在波束赋形的情况下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数据传输时干扰低于预定程度。
上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24:确定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并且在确定开启的情况下,为同一组中的各个从网络节点分配同一时频资源。注意,也可以先进行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确定,并且在确定开启之后进行分组。
在一个示例中,还可以在步骤S23中生成关于分组的信息,以提供给网络控制端,并且主网络节点随后使用网络控制端根据该分组信息所分配的频谱资源执行与从网络节点的通信。
此外,在步骤S24中还可以生成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信息,以提供给网络控制端,并且主网络节点随后使用网络控制端根据该指示信息和分组信息所分配的频谱资源执行与从网络节点的通信。
在另一个示例中,在步骤S23中还可以在确定本网络节点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时生成向网络控制端申请成为中继节点的申请信息。网络控制端根据该网络节点的状况、系统频谱资源利用状况等确定是否选择其作为中继节点,并发送通知。本网络节点在接收到网路控制端的确认通知后才进行从网络节点的接入和分组。示例性地,该通知还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网络控制端分配的频谱资源;本网络节点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信息。
在一个示例中,在步骤S23中,基于干扰图对从网络节点进行分组,干扰图代表在波束赋形的情况下使用同一时频资源通信时各个从网络节点之间的干扰状况。
注意,上述各个方法可以结合或单独使用,其细节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已经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重复。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将参照图17-22描述网络控制端和网络节点间的几种示例性信息流程。其中网络控制端可以包括前文所述的电子设备100或信息处理设备200中的任意一个或者能够实现其至少一部分功能,网络节点可以包括前文所述的电子设备300或信息处理设备400中的任意一个或者能够实现其至少一部分功能。并且,至少一部分网络节点具有波束赋形能力,例如具有多天线。应该理解,这些信息流程仅是为了说明的用途,而不是限制性的。
网络控制端例如为基站比如eNB,分别示出了主网络节点和从网络节点作为网络节点的示例,网络节点例如为用户设备(UE)或网络基础设施。应该理解,网络节点的数目并不是限制性的,只是为了说明的需要。
图17示出了网络控制端和网络节点间的第一示例性信息流程。首先网络控制端设置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需要满足的条件,这些条件可以包括前文所述的第一条件,并且还可以可选地包括第二条件、适用第一条件的附加条件等。并且在该示例中,网络控制端预先为中继节点将要执行的中继通信分配资源池,即中继节点可以直接利用资源池中预留的时频资源为其从网络节点提供中继服务。接着,网络控制端广播所设置的条件和分配的资源池的信息。其覆盖范围内的网络节点在收到所广播的条件后,判断自己是否满足条件比如是否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等, 并且自主地确定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即主网络节点。如果确定要作为主网络节点,则向其他网络节点广播导频信号。此时,判断自己要作为从网络节点工作的网络节点将接收主网络节点的导频信号,通过信道估计算法计算出自己与主网络节点之间的信道状态和链路质量。在存在来自多个主网络节点的导频信号的情况下,从网络节点选择接入与其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和链路质量最好的主网络节点,当然也可以采取任何其他策略,并不影响本申请的实施。
接下来,从网络节点向要接入的主网络节点发送连接请求,主网络节点在同意其接入的情况下向其发送连接响应从而与该从网络节点建立连接。另一方面,当主网络节点不同意该从网络节点接入时,也可以通知该从网络节点,或者,从网络节点在等待超时后,例如再次从其余的主网络节点中选择与其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和链路质量最好的主网络节点,并发送连接请求。这样,所有网络节点被分为若干个主从网络节点簇(简称节点簇),每一个节点簇包括一个主网络节点和一个或多个从网络节点。
主网络节点根据例如网络节点密度、通信要求、干扰状况、频谱资源状态、自身状况等确定是否要开启波束赋形功能。或者,主网络节点默认开启波束赋形功能。
为了利用波束赋形功能实现频谱资源的空分复用,主网络节点还对接入其的从网络节点进行分组,以获得在利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数据传输时相互干扰低于预定程度的从网络节点的独立集合。该分组例如可以基于干扰图进行。在获得若干个不相交的独立集合后,针对每一个独立集合,主网络节点为其中的从网络节点分配资源池中的相同的时频资源。此外,由于可能存在多个节点簇同时使用资源池中的频谱资源,因此需要各个节点簇之间的协同操作,以减少节点簇之间的相互干扰。
图18示出了网络控制端和网络节点间的第二示例性信息流程。该示例与参照图17描述的第一示例性信息流程的区别在于,在主网络节点完成分组之后,网络控制端才向其分配频谱资源。
在图18中,确定要作为中继节点的主网络节点根据自身条件、干扰状况、系统频谱利用状况等信息,确定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随后,主网络节点广播导频信号,接收来自从网络节点的连接请求并发送连接 响应以建立连接。随后,在确定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情况下,主网络节点例如基于干扰图对所接入的从网络节点进行分组,并且将分组的信息和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信息发送给网络控制端。网络控制端根据这些信息向该主网络节点分配资源。如前所述,所分配的频谱资源可以包括主网络节点与从网络节点之间的中继通信要使用的频谱资源以及主网络节点与网络控制端之间的通信要使用的频谱资源两方面。或者,这两方面的通信也可以使用相同的频谱资源。接着,该主网络节点将网络控制端分配的资源分配给其从网络节点以进行中继通信。
图19示出了网络控制端和网络节点间的第三示例性信息流程。该示例与参照图18描述的第二示例性信息流程的区别在于何时确定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不同。
在图19中,主网络节点在完成了从网络节点的接入和分组之后,确定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确定时还可以将分组信息考虑在内。随后,主网络节点将分组的信息和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信息发送给网络控制端。网络控制端根据这些信息向该主网络节点分配资源。接着,该主网络节点将网络控制端分配的资源分配给其从网络节点以进行中继通信。
此外,图20示出了第三示例性信息流程的一种变型。在该变型中,主网络节点在完成了从网络节点的接入和分组之后,不进行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确定,而是将分组信息提供给网络控制端。网络控制端根据该分组信息以及其他系统信息比如干扰和频谱资源利用状况等,来确定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并将相应的指示信息发送给主网络节点。此外,网络控制端还相应地向该主网络节点分配资源。接着,该主网络节点将网络控制端分配的资源分配给其从网络节点以进行中继通信。
图21示出了网络控制端和网络节点间的第四示例性信息流程。该信息流程与上述第一至第三示例性信息流程的区别在于,网络节点要成为中继节点需要网络控制端的进一步确认。
在图21中,确定要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需要向网络控制端发送申请成为中继节点的申请信息,该申请信息中例如还可以包括该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信息。网络控制端根据申请信息决定该网络节点是否能够作为中继节点,并且向其发送通知。在该网络节点被准许作为中 继节点的情况下,其可以与图18类似地确定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并进行从网络节点的接入和分组,以及使用网络控制端分配的频谱资源进行中继通信。也可以与图19类似地在分组之后在进行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确定(图21中未示出该情形)。由于详细流程与图18和图19基本相同,在此不再重复。
此外,在图21中,网络控制端还可以在向网络节点发送能够作为中继节点工作的通知时为其分配频谱资源,此时,则不需要执行分组之后的向网络控制端发送配置信息以及网络控制端分配频谱资源的操作。
图22示出了第四示例性信息流程的一个变型。在该变型中,网络控制端在向网络节点发送能够作为中继节点工作的通知时,还给出了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信息。换言之,由网络控制端根据相关的系统信息来确定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
此外,替代地,如图22中的虚线框所示,还可以类似于图20的情形,在进行了从网络节点的接入和分组,并且向网络控制端报告分组信息之后,由网络控制端确定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随后,网络控制端将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信息和分配的频谱资源通知给主网络节点。
综上所述,根据本申请的电子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能够利用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功能实现一对多中继,实现频谱资源的空间复用,提高了系统容量和通信质量。
此外,以上虽然针对中继通信的场景描述了本技术,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仅是示例性实施例。本申请的技术并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应用于其他多种通信场景,例如ProSe通信中主节点和多个从节点之间进行中继以外的通信的场景,比如一般的D2D通信、V2X通信场景等,在这些场景中,可以按照上述中继通信示例中所述的类似的方式优选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节点作为主节点以高效地与各个从节点进行例如资源调度、干扰消除等控制消息的通信。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申请公开的技术内容进行合理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应用示例>
本公开内容的技术能够应用于各种产品。以上提到的基站可以被实现为任何类型的演进型节点B(eNB),诸如宏eNB和小eNB。小eNB可以为覆盖比宏小区小的小区的eNB,诸如微微eNB、微eNB和家庭(毫微微)eNB。代替地,基站可以被实现为任何其他类型的基站,诸如NodeB和基站收发台(BTS)。基站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控制无线通信的主体(也称为基站设备);以及设置在与主体不同的地方的一个或多个远程无线头端(RRH)。另外,下面将描述的各种类型的用户设备均可以通过暂时地或半持久性地执行基站功能而作为基站工作。
[关于基站的应用示例]
(第一应用示例)
图23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e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一示例的框图。eNB 8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810以及基站设备820。基站设备820和每个天线810可以经由RF线缆彼此连接。
天线810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基站设备82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3所示,eNB 8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810。例如,多个天线810可以与eNB 800使用的多个频带兼容。虽然图23示出其中eNB 800包括多个天线810的示例,但是eNB 80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810。
基站设备820包括控制器821、存储器822、网络接口823以及无线通信接口825。
控制器821可以为例如CPU或DSP,并且操作基站设备820的较高层的各种功能。例如,控制器821根据由无线通信接口825处理的信号中的数据来生成数据分组,并经由网络接口823来传递所生成的分组。控制器821可以对来自多个基带处理器的数据进行捆绑以生成捆绑分组,并传递所生成的捆绑分组。控制器821可以具有执行如下控制的逻辑功能:该控制诸如为无线资源控制、无线承载控制、移动性管理、接纳控制和调度。该控制可以结合附近的eNB或核心网节点来执行。存储器8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由控制器821执行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控制数据(诸如终端列表、传输功率数据以及调度数据)。
网络接口823为用于将基站设备820连接至核心网824的通信接口。控制器821可以经由网络接口823而与核心网节点或另外的eNB进行通信。在此情况下,eNB 800与核心网节点或其他eNB可以通过逻辑接口(诸如S1接口和X2接口)而彼此连接。网络接口823还可以为有线通信接口或用于无线回程线路的无线通信接口。如果网络接口823为无线通信接口,则与由无线通信接口825使用的频带相比,网络接口823可以使用较高频带用于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接口825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长期演进(LTE)和LTE-先进),并且经由天线810来提供到位于eNB 800的小区中的终端的无线连接。无线通信接口825通常可以包括例如基带(BB)处理器826和RF电路827。BB处理器826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层(例如L1、介质访问控制(MAC)、无线链路控制(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代替控制器821,BB处理器826可以具有上述逻辑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BB处理器826可以为存储通信控制程序的存储器,或者为包括被配置为执行程序的处理器和相关电路的模块。更新程序可以使BB处理器826的功能改变。该模块可以为插入到基站设备820的槽中的卡或刀片。可替代地,该模块也可以为安装在卡或刀片上的芯片。同时,RF电路827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81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如图23所示,无线通信接口825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826。例如,多个BB处理器826可以与eNB 800使用的多个频带兼容。如图23所示,无线通信接口825可以包括多个RF电路827。例如,多个RF电路827可以与多个天线元件兼容。虽然图23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825包括多个BB处理器826和多个RF电路827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825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826或单个RF电路827。
在图23所示的eNB 800中,参照图8所描述的收发单元201可以由无线通信接口825实现。功能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控制器821实现。例如,控制器821可以通过执行设置单元101、生成单元102的功能来执行中继节点需要满足的条件的设置和相应控制信令的生成。
(第二应用示例)
图24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e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二示例的框图。eNB 830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840、基站设备850和RRH 860。RRH 860和每个天线840可以经由RF线缆而彼此连接。基站设备850和RRH 860可以经由诸如光纤线缆的高速线路而彼此连接。
天线840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RRH 86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4所示,eNB 83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840。例如,多个天线840可以与eNB 830使用的多个频带兼容。虽然图24示出其中eNB 830包括多个天线840的示例,但是eNB 83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840。
基站设备850包括控制器851、存储器852、网络接口853、无线通信接口855以及连接接口857。控制器851、存储器852和网络接口853与参照图24描述的控制器821、存储器822和网络接口823相同。
无线通信接口855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经由RRH 860和天线840来提供到位于与RRH 860对应的扇区中的终端的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855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856。除了BB处理器856经由连接接口857连接到RRH 860的RF电路864之外,BB处理器856与参照图24描述的BB处理器826相同。如图24所示,无线通信接口855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856。例如,多个BB处理器856可以与eNB 830使用的多个频带兼容。虽然图24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855包括多个BB处理器856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855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856。
连接接口857为用于将基站设备850(无线通信接口855)连接至RRH 860的接口。连接接口857还可以为用于将基站设备850(无线通信接口855)连接至RRH 860的上述高速线路中的通信的通信模块。
RRH 860包括连接接口861和无线通信接口863。
连接接口861为用于将RRH 860(无线通信接口863)连接至基站设备850的接口。连接接口861还可以为用于上述高速线路中的通信的通信模块。
无线通信接口863经由天线84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863通常可以包括例如RF电路864。RF电路864可以包括例如混 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84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4所示,无线通信接口863可以包括多个RF电路864。例如,多个RF电路864可以支持多个天线元件。虽然图24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863包括多个RF电路864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863也可以包括单个RF电路864。
在图24所示的eNB 830中,参照图8所描述的收发单元201可以由无线通信接口855和/或无线通信接口863实现。功能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控制器851实现。例如,控制器851可以通过执行设置单元101、生成单元102的功能来执行中继节点需要满足的条件的设置和相应控制信令的生成。
[关于用户设备的应用示例]
(第一应用示例)
图25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智能电话90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智能电话900包括处理器901、存储器902、存储装置903、外部连接接口904、摄像装置906、传感器907、麦克风908、输入装置909、显示装置910、扬声器911、无线通信接口912、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915、一个或多个天线916、总线917、电池918以及辅助控制器919。
处理器901可以为例如CPU或片上系统(SoC),并且控制智能电话900的应用层和另外层的功能。存储器90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901执行的程序。存储装置903可以包括存储介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和硬盘。外部连接接口904为用于将外部装置(诸如存储卡和通用串行总线(USB)装置)连接至智能电话900的接口。
摄像装置906包括图像传感器(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并且生成捕获图像。传感器907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测量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麦克风908将输入到智能电话900的声音转换为音频信号。输入装置90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91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小键盘、键盘、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910包括屏幕(诸如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二极 管(OLED)显示器),并且显示智能电话900的输出图像。扬声器911将从智能电话900输出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
无线通信接口912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912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913和RF电路914。BB处理器913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914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916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912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913和RF电路914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25所示,无线通信接口912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913和多个RF电路914。虽然图25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912包括多个BB处理器913和多个RF电路914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912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913或单个RF电路914。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912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局域网(LAN)方案。在此情况下,无线通信接口912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BB处理器913和RF电路914。
天线开关915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912中的多个电路(例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916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916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912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在天线916包括多个天线元件的情况下,RF链路可以通过多个移相器分别与多个天线元件连接。如图25所示,智能电话9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916。虽然图25示出其中智能电话900包括多个天线916的示例,但是智能电话90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916。
此外,智能电话90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916。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915可以从智能电话900的配置中省略。
总线917将处理器901、存储器902、存储装置903、外部连接接口 904、摄像装置906、传感器907、麦克风908、输入装置909、显示装置910、扬声器911、无线通信接口912以及辅助控制器919彼此连接。电池918经由馈线向图25所示的智能电话90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辅助控制器919例如在睡眠模式下操作智能电话900的最小必需功能。
在图25所示的智能电话900中,参照图12所描述的收发单元401可以由无线通信接口912实现。功能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处理器901或辅助控制器919实现。例如,处理器901或辅助控制器919可以通过执行第一确定单元301、第二确定单元302、分组单元303、生成单元304的功能来确定本网络节点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
(第二应用示例)
图26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汽车导航设备92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汽车导航设备920包括处理器921、存储器922、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924、传感器925、数据接口926、内容播放器927、存储介质接口928、输入装置929、显示装置930、扬声器931、无线通信接口933、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936、一个或多个天线937以及电池938。
处理器921可以为例如CPU或SoC,并且控制汽车导航设备920的导航功能和另外的功能。存储器9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921执行的程序。
GPS模块924使用从GPS卫星接收的GPS信号来测量汽车导航设备920的位置(诸如纬度、经度和高度)。传感器925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空气压力传感器。数据接口926经由未示出的终端而连接到例如车载网络941,并且获取由车辆生成的数据(诸如车速数据)。
内容播放器927再现存储在存储介质(诸如CD和DVD)中的内容,该存储介质被插入到存储介质接口928中。输入装置92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93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930包括诸如LCD或OLED显示器的屏幕,并且显示导航功能的图像或再现的内容。扬声器931输 出导航功能的声音或再现的内容。
无线通信接口933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933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934和RF电路935。BB处理器934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935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937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933还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934和RF电路935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26所示,无线通信接口933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934和多个RF电路935。虽然图26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933包括多个BB处理器934和多个RF电路935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933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934或单个RF电路935。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933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LAN方案。在此情况下,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无线通信接口933可以包括BB处理器934和RF电路935。
天线开关936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933中的多个电路(诸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937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937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933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6所示,汽车导航设备92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937。虽然图26示出其中汽车导航设备920包括多个天线937的示例,但是汽车导航设备92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937。
此外,汽车导航设备92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937。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936可以从汽车导航设备920的配置中省略。
电池938经由馈线向图26所示的汽车导航设备92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电池938累积从车辆提供的电力。
在图26示出的汽车导航设备920中,参照图12所描述的收发单元401可以由无线通信接口933实现。功能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处理器 921实现。例如,处理器921可以通过通过执行第一确定单元301、第二确定单元302、分组单元303、生成单元304的功能来确定本网络节点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
本公开内容的技术也可以被实现为包括汽车导航设备920、车载网络941以及车辆模块942中的一个或多个块的车载系统(或车辆)940。车辆模块942生成车辆数据(诸如车速、发动机速度和故障信息),并且将所生成的数据输出至车载网络941。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能够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的全部或者任何步骤或部件,可以在任何计算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介质等)或者计算装置的网络中,以硬件、固件、软件或者其组合的形式实现,这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发明的描述的情况下利用其基本电路设计知识或者基本编程技能就能实现的。
而且,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存储有机器可读取的指令代码的程序产品。所述指令代码由机器读取并执行时,可执行上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
相应地,用于承载上述存储有机器可读取的指令代码的程序产品的存储介质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公开中。所述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软盘、光盘、磁光盘、存储卡、存储棒等等。
在通过软件或固件实现本发明的情况下,从存储介质或网络向具有专用硬件结构的计算机(例如图27所示的通用计算机2700)安装构成该软件的程序,该计算机在安装有各种程序时,能够执行各种功能等。
在图27中,中央处理单元(CPU)2701根据只读存储器(ROM)2702中存储的程序或从存储部分2708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2703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在RAM 2703中,也根据需要存储当CPU 2701执行各种处理等等时所需的数据。CPU 2701、ROM 2702和RAM 2703经由总线2704彼此连接。输入/输出接口2705也连接到总线2704。
下述部件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2705:输入部分2706(包括键盘、鼠标等等)、输出部分2707(包括显示器,比如阴极射线管(CRT)、 液晶显示器(LCD)等,和扬声器等)、存储部分2708(包括硬盘等)、通信部分2709(包括网络接口卡比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通信部分2709经由网络比如因特网执行通信处理。根据需要,驱动器2710也可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2705。可移除介质2711比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被安装在驱动器2710上,使得从中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到存储部分2708中。
在通过软件实现上述系列处理的情况下,从网络比如因特网或存储介质比如可移除介质2711安装构成软件的程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种存储介质不局限于图27所示的其中存储有程序、与设备相分离地分发以向用户提供程序的可移除介质2711。可移除介质2711的例子包含磁盘(包含软盘(注册商标))、光盘(包含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和数字通用盘(DVD))、磁光盘(包含迷你盘(MD)(注册商标))和半导体存储器。或者,存储介质可以是ROM 2702、存储部分2708中包含的硬盘等等,其中存有程序,并且与包含它们的设备一起被分发给用户。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装置、方法和系统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该视为本发明的等效方案。并且,执行上述系列处理的步骤可以自然地按照说明的顺序按时间顺序执行,但是并不需要一定按时间顺序执行。某些步骤可以并行或彼此独立地执行。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此外,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虽然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应当明白,上面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只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更而没有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 要求及其等效含义来限定。

Claims (32)

  1. 一种用于网络控制端的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设置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用以确定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以及
    生成包含所述第一条件的指示信息的控制信令,以用于指示该网络控制端所服务的网络节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设置关于网络节点的链路质量的第二条件用于确定所述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并且生成还包含所述第二条件的指示信息的所述控制信令。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控制信令中还包含在确定所述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时所述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条件各自的权重的信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根据系统的频谱资源状态以及/或者干扰情况来确定所述权重。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根据如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来设置所述第二条件:网络节点的分布密度,所述网络控制端的覆盖范围,网络节点的目标传输速率。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控制信令中还包括指示适用所述第一条件的附加条件。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附加条件涉及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同意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的电量高于预定阈值;系统频谱资源不充足;开启波束赋形功能能够降低系统整体干扰。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能够形成的定向波束的数量的阈值以及/或者所述定向波束的角度范围的阈值。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为中继节点分配资源池,并且将所述资源池的指示信息包括在所述控制信令中。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控制信令为广播信令。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基于来自主网络节点的配置信息为其分配频谱资源,所述主网络节点为确定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主网络节点要服务的从网络节点的分组信息,其中,同一组从网络节点在波束赋形的情况下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数据传输时的干扰低于预定程度。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配置信息还包括所述主网络节点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信息。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基于来自网络节点的申请选择要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作为主网络节点,并相应地生成针对该主网络节点的通知。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通知中还包括分配给所述主网络节点的频谱资源。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网络节点为用户设备。
  16. 一种用于网络节点的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基于来自网络控制端的控制信令确定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以及
    根据所述第一条件确定本网络节点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控制信令确定关于网络节点的链路质量的第二条件,并且根据所述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条件来确定本网络节点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 置为基于所述控制信令确定所述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条件各自的权重。
  19.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控制信令确定适用所述第一条件的附加条件。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附加条件涉及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同意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具有波束赋形能力的网络节点的电量高于预定阈值;系统频谱资源不充足;开启波束赋形功能能够降低系统整体干扰。
  21.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能够形成的定向波束的数量的阈值以及/或者所述定向波束的角度范围的阈值。
  22.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控制信令确定本网络节点作为中继节点工作时能够使用的资源池。
  23.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在本网络节点作为中继节点工作后,对接入本网络节点的从网络节点进行分组,其中,同一组中的从网络节点在波束赋形的情况下使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数据传输时干扰低于预定程度。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确定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并且在确定开启的情况下,为同一组中的各个从网络节点分配同一时频资源。
  25.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生成关于所述分组的信息,以提供给所述网络控制端,并且使用所述网络控制端根据该分组信息所分配的频谱资源执行与从网络节点的通信。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生成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信息,以提供给所述网络控制端,并且使用所述网络控制端根据该指示信息和所述分组信息所分配的频谱资源执行与从网络节点的通信。
  2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 置为在确定本网络节点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时生成向所述网络控制端申请成为中继节点的申请信息。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基于来自所述网络控制端的通知来确定本网络节点被选择作为中继节点。
  29.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通知还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网络控制端分配的频谱资源;本网络节点是否开启波束赋形功能的指示信息。
  30.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干扰图对所述从网络节点进行分组,所述干扰图代表在波束赋形的情况下使用同一时频资源通信时各个从网络节点之间的干扰状况。
  31. 一种用于网络控制端的电子设备的方法,包括:
    设置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用以确定能够作为中继节点的网络节点;以及
    生成包含所述第一条件的指示信息的控制信令,以用于指示该网络控制端所服务的网络节点。
  32. 一种用于网络节点的电子设备的方法,包括:
    基于来自网络控制端的控制信令确定关于网络节点的波束赋形能力的第一条件;以及
    根据所述第一条件确定本网络节点是否要作为中继节点工作。
CN201780018868.6A 2016-06-21 2017-06-07 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Pending CN1087813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533983 2016-06-21
CN201610453398.3A CN107529193A (zh) 2016-06-21 2016-06-21 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PCT/CN2017/087416 WO2017219863A1 (zh) 2016-06-21 2017-06-07 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81380A true CN108781380A (zh) 2018-11-09

Family

ID=607352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53398.3A Pending CN107529193A (zh) 2016-06-21 2016-06-21 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CN201780018868.6A Pending CN108781380A (zh) 2016-06-21 2017-06-07 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53398.3A Pending CN107529193A (zh) 2016-06-21 2016-06-21 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840988B2 (zh)
CN (2) CN107529193A (zh)
WO (1) WO20172198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0329A (zh) * 2018-12-10 2021-07-23 索尼集团公司 用于回传网的电子设备、方法以及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9193A (zh) * 2016-06-21 2017-12-29 索尼公司 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CN110392430B (zh) * 2018-04-18 2022-06-17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Un接口资源分配方法
US10595363B2 (en) * 2018-05-11 2020-03-17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Autonomous topology management for wireless radio user equipment
WO2019241436A1 (en) 2018-06-14 2019-12-19 Cohere Technologies, Inc. Co-existence of 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 and long term evolution systems
CN110896550A (zh) * 2018-09-12 2020-03-20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158125A (zh) * 2020-09-17 2023-05-23 Lg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与系统信息和副链路中继相关的ue的操作方法
US11611472B2 (en) * 2021-02-26 2023-03-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activating and deactivating user equipment relays
WO2024119491A1 (zh) * 2022-12-09 2024-06-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中继节点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47898A1 (en) * 2005-03-29 2009-0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relay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relay method
CN102123480A (zh) * 2010-01-11 2011-07-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节点接入能力的通知及传输方法
WO2012112088A1 (en) * 2011-02-16 2012-08-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 radio network node and a method therein
US20140146684A1 (en) * 2012-11-26 2014-05-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laying data using a plurality of relay nodes
CN104684042A (zh) * 2015-03-13 2015-06-03 深圳酷派技术有限公司 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物联网设备、终端
CN104981004A (zh) * 2015-05-25 2015-10-14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多用户双向中继系统的收发器能效优化方法及装置
WO2015161040A1 (en) * 2014-04-16 2015-10-2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istributed airborne beamforming system
CN105007608A (zh) * 2015-06-29 2015-10-28 电子科技大学 用于解码转发中继网络的中继选择方法
CN105191166A (zh) * 2012-10-05 2015-12-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从移动中继节点到异构网络的干扰的减轻
WO2016051343A1 (en) * 2014-09-29 2016-04-0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Interference and/or power reduction for multiple relay nodes using cooperative beamforming
CN105553535A (zh) * 2015-12-15 2016-05-0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天线选择的正交空时双向中继传输方法
CN105656537A (zh) * 2016-02-03 2016-06-08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认知混合双向中继的波束成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21662A (en) * 2004-12-23 2006-06-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daptive relay management
US7684337B2 (en) 2006-01-17 2010-03-23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in cooperative relay networks
KR101497929B1 (ko) * 2008-11-03 2015-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중계기 기반의 다중 입출력 통신 시스템
CN104394572A (zh) 2014-11-13 2015-03-0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最优中继选择的波束赋形和干扰对齐中继传输装置
KR20180003546A (ko) * 2015-04-08 2018-01-09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디바이스 대 디바이스간(d2d) 통신을 위한 모바일 릴레이 구현
US9948368B2 (en) * 2016-04-29 2018-04-17 Sony Corporation Proactive MIMO relay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7529193A (zh) * 2016-06-21 2017-12-29 索尼公司 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US11159217B2 (en) * 2017-03-31 2021-10-26 Appl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procedure configuration
KR20220124213A (ko) * 2020-01-03 2022-09-13 프라운호퍼-게젤샤프트 추르 푀르데룽 데어 안제반텐 포르슝 에 파우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용 릴레이 디바이스
US20220046618A1 (en) * 2020-08-04 2022-0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time and/or frequency domain reconfiguration of a forwarded signal using a repeater node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47898A1 (en) * 2005-03-29 2009-0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relay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relay method
CN102123480A (zh) * 2010-01-11 2011-07-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节点接入能力的通知及传输方法
WO2012112088A1 (en) * 2011-02-16 2012-08-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 radio network node and a method therein
CN105191166A (zh) * 2012-10-05 2015-12-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从移动中继节点到异构网络的干扰的减轻
US20140146684A1 (en) * 2012-11-26 2014-05-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laying data using a plurality of relay nodes
WO2015161040A1 (en) * 2014-04-16 2015-10-2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istributed airborne beamforming system
WO2016051343A1 (en) * 2014-09-29 2016-04-0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Interference and/or power reduction for multiple relay nodes using cooperative beamforming
CN104684042A (zh) * 2015-03-13 2015-06-03 深圳酷派技术有限公司 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物联网设备、终端
CN104981004A (zh) * 2015-05-25 2015-10-14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多用户双向中继系统的收发器能效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05007608A (zh) * 2015-06-29 2015-10-28 电子科技大学 用于解码转发中继网络的中继选择方法
CN105553535A (zh) * 2015-12-15 2016-05-0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天线选择的正交空时双向中继传输方法
CN105656537A (zh) * 2016-02-03 2016-06-08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认知混合双向中继的波束成形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0329A (zh) * 2018-12-10 2021-07-23 索尼集团公司 用于回传网的电子设备、方法以及介质
CN113170329B (zh) * 2018-12-10 2024-06-04 索尼集团公司 用于回传网的电子设备、方法以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40988B2 (en) 2020-11-17
US20190165848A1 (en) 2019-05-30
US11387886B2 (en) 2022-07-12
WO2017219863A1 (zh) 2017-12-28
US20210013944A1 (en) 2021-01-14
CN107529193A (zh) 2017-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ayakumar A review on resource allocation techniques in D2D communication for 5G and B5G technology
CN108781380A (zh) 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Akyildiz et al. 5G roadmap: 10 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
Jo et al. A survey of converging solutions for heterogeneous mobile networks
CN102884861B (zh) 用于协助/协调家庭内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13329506B (zh) 频谱资源管理装置和方法、无线通信设备和方法
US1094444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1068177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902873B2 (e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network resources
Georgakopoulos et al. Coordination multipoint enabled small cells for coalition-game-based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Malathy et al. A review on energy management issues for future 5G and beyond network
Saha et al. Incentive and architecture of multi-band enabled small cell and UE for up-/down-link and control-/user-plane splitting for 5G mobile networks
CN112154710B (zh) 管理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基站
Bulakci et al. Agile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5G: A METIS-II perspective
WO2022206572A1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US20210352622A1 (en) Network node,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broadcasting beamformed signals in a wireless network
EP4125287A1 (en) Dynamic shared cell groups
KR20140083692A (ko) 무선 백홀 형성 장치와 무선 백홀 형성 시스템, 및 무선 백홀 형성 방법
WO2022024427A1 (ja)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US20240235768A1 (en)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opportunistic beamforming preparation for a user device
US20240314878A1 (en) Supporting opportunistic radio resource control configurations for radio access network slicing
Shi 5g and Beyond Wireless Networks Optimization Through Uplink and Downlink Decoupled Access
Viana et al. MIMO Relaying UAVs Operating in Public Safety Scenarios. Drones 2021, 5, 32
Alzubaidi et al. Interference Challenges and Management in B5G Network Desig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Electronics 2022, 11, 2842
Olaobaju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5G Cellular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