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76552B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76552B
CN108776552B CN201810582691.9A CN201810582691A CN108776552B CN 108776552 B CN108776552 B CN 108776552B CN 201810582691 A CN201810582691 A CN 201810582691A CN 108776552 B CN108776552 B CN 1087765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inductor
display
panel according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826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76552A (zh
Inventor
王林志
席克瑞
刘金娥
李小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8269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76552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765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65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765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65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非显示区,还包括第一基板和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的电感线圈阵列;电感线圈阵列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电感线圈;电感线圈至少包括一个第一部和一个第二部,第一部和第二部通过连接部连接,连接部位于非显示区,每个连接部至少包括一个上坡结构和一个下坡结构;上坡结构和下坡结构位于第一基板上的不同膜层,且上坡结构的端部和下坡结构的端部通过过孔连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本发明可以使显示面板的边框变窄,在保证显示区触控感应面积的情况下,减小了显示面板边框的尺寸,设计人员设计时可以直接将单个电感线圈阵列排布,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不易出现布线错误。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性化、便捷化的发展,触摸屏、带有触摸功能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现有的带有触摸功能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中技术中,电感触控层的电感线圈单元一般如图1所示,依次绕线构成电感触控层的设计一般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图2中电感线圈换线处的宽度X为n个电感线圈的线宽之和与相邻电感线圈间的间距之和的总和。但是当显示装置尺寸较大,需要更多数量的电感线圈时,会使得X值变得非常大。而X值所在的区域并不是正常的触控区域,需要将其覆盖进显示装置的边框内,从而会使得边框非常宽。而且由于电感线圈均不相同,设计人员布线时十分费时,且容易出错。
因此,提供一种能使显示装置的边框变窄且布线容易不易出错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非显示区,还包括第一基板和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的电感线圈阵列;电感线圈阵列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电感线圈;电感线圈至少包括一个第一部和一个第二部,第一部和第二部通过连接部连接,连接部位于非显示区,每个连接部至少包括一个上坡结构和一个下坡结构;上坡结构和下坡结构位于第一基板上的不同膜层,且上坡结构的端部和下坡结构的端部通过过孔连接;电感线圈阵列包括多个连接部,多个连接部的上坡结构位于同一膜层,多个连接部的下坡结构位于同一膜层,多个连接部包括位于显示面板的同一端且相邻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第一连接部的上坡结构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上坡结构的上方,第一连接部的下坡结构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下坡结构的下方。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通过将电感线圈位于非显示区的部分即多个连接部设计成爬坡式的结构,连接部包括上坡结构和下坡结构,多个连接部包括位于显示面板的同一端且相邻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这样电感线圈阵列在排布时,在第二方向上,第一连接部的上坡结构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上坡结构的上方,第一连接部的下坡结构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下坡结构的下方,布线人员进行排布时,由于电感线圈通过平移的方式进行嵌套排布,且连接部位于非显示区,可以使非显示区的范围不会随电感线圈数量的增加而变宽,所以可以使显示面板边框宽度保持不变,相较于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可以使显示面板的边框变窄,在保证显示区触控感应面积的情况下,减小了显示面板边框的尺寸。又因为通过此种电感线圈的结构和排布方式,设计人员设计时可以直接将单个电感线圈阵列排布,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不易出现布线错误。而且通过将多个连接部的上坡结构设置于同一膜层,多个连接部的下坡结构设置于同一膜层,上坡结构和下坡结构位于第一基板上的不同膜层,且上坡结构的端部和下坡结构的端部通过过孔连接,这样可以使在同一膜层上的部分电感线圈结构不产生交叠,从而避免短路,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所述的一种电感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由图1所示的电感线圈设计的电感触控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显示面板设置一个电感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感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电感线圈排布构成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电感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电感线圈排布构成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种电感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电感线圈排布构成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弯折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其他一种电感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感线圈的截面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感线圈应用于电子纸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的B-B’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参考图3、图4、图5,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00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显示面板00设置一个电感线圈2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00,包括:显示区AA、非显示区BB,还包括第一基板01和设置在第一基板01上的电感线圈阵列02;
电感线圈阵列02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Y排布的电感线圈2;
电感线圈2至少包括一个第一部21和一个第二部22,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通过连接部23连接,连接部23位于非显示区BB,每个连接部23至少包括一个上坡结构2301和一个下坡结构2302;上坡结构2301和下坡结构2302位于第一基板01上的不同膜层,且上坡结构2301的端部和下坡结构2302的端部通过过孔3连接。
具体而言,请参考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显示面板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电感线圈阵列02设置于第一基板01上,电感线圈阵列02可以仅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Y排布的电感线圈2,还可以包括沿与第二方向Z排布的其他电感线圈4,其中其他电感线圈4可以和电感线圈2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方向Z为与第一方向Y垂直或相交的方向,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以电感线圈阵列02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Y排布的电感线圈2和多个沿与第二方向Z排布的其他电感线圈4为例进行原理说明,其中其他电感线圈4与电感线圈2相同,第二方向Z为与第一方向Y垂直的方向。其中电感线圈2用于接收驱动信号并发射电磁信号,其他电感线圈4用于接收电磁信号并产生感应信号,这样通过一次发射电磁信号和接收电磁信号就能快速地确定触摸位置的初步值,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均可按此方式确定触摸位置。
本实施例通过将电感线圈2设计为至少包括一个第一部21和一个第二部22,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用于电感线圈2传输电磁信号;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通过连接部23连接,将连接部23设计成至少包括一个上坡结构2301和一个下坡结构2302,这样电感线圈阵列02在排布时,相邻两个电感线圈2的连接部23分别为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32,且第一连接部231与第二连接部232位于显示面板00的同一端且相邻设置,在第二方向Z上,第一连接部231的上坡结构2301位于第二连接部232的上坡结构2301的上方,第一连接部231的下坡结构2302位于第二连接部232的下坡结构2302的下方,布线人员进行排布时,由于电感线圈2通过平移的方式进行嵌套排布,且连接部23位于非显示区BB,可以使非显示区BB的范围不会随电感线圈2数量的增加而变宽,所以可以使显示面板00边框宽度保持不变,相较于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可以使显示面板00的边框变窄,在保证显示区AA触控感应面积的情况下,减小了显示面板00边框的尺寸。又因为通过此种电感线圈2的结构和排布方式,设计人员设计时可以直接将多个电感线圈2依次按照阵列形式排布,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不易出现布线错误。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看清附图,本发明所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第一基板01并未进行填充,仅以线条框示意,以下附图说明不一一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3,电感线圈2包括一个第一部21和一个第二部22,相邻两个电感线圈2为第一线圈201和第二线圈202;
在第一线圈201中,第一部21与第二部22通过第一连接部231连接,在第二线圈202中,第一部21与第二部22通过第二连接部232连接。
本实施例中,将电感线圈阵列02中包括的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32设置于两个不同的电感线圈2中,两个不同的电感线圈2分别为相邻的第一线圈201和第二线圈202,这样使每个电感线圈2仅有一圈绕线,虽然在排布电感线圈阵列02时,所需的电感线圈2的数量会较多,但是每个电感线圈2的长度较短,可以使电感线圈2之间不易产生干扰和短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和图8,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感线圈2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的电感线圈2排布构成的显示面板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电感线圈2包括两个第一部21和两个第二部22,同一个电感线圈2的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32连接,即一个第一部21一端通过过孔3与第一连接部231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231的另一端与一个第二部22的一端连接,一个第二部2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部21的一端连接,另一个第一部21的另一端通过过孔3与第二连接部232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23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二部22连接。
本实施例中,将电感线圈2设计成包括两个第一部21和两个第二部22,用于连接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的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32设置于同一个电感线圈2中,这样使每个电感线圈2有两圈绕线,相较于图3所示的每个电感线圈2仅有一圈绕线的结构而言,每个电感线圈2有两圈绕线的结构较佳,可以减少同一面积的电感线圈阵列02中电感线圈2的数量,节约布线时间,而且加强了电磁感应能力,从而提高显示面板00的触控灵敏度。其中,第一部21、第二部22、第一连接部231的下坡结构、第二连接部232的下坡结构位于同一膜层,可以使在同一膜层上的部分电感线圈2结构不产生交叠,从而避免短路,影响显示面板00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电感线圈2的绕线圈数可以两圈为较佳实施例,因为电感线圈2的绕线圈数过多的话,会使电感线圈2太长,导致电阻太大,从而存在信号衰减严重的问题。
因此,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感线圈阵列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连接部23,其连接部23的数量可根据电感线圈2绕圈的圈数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无论连接部23的数量为多少,该连接部23的上坡结构2301均位于同一膜层,连接部23的下坡结构2302均位于同一膜层。
如图3所示,一个电感线圈2包括一个连接部23,连接部23可以包括一个上坡结构2301和一个下坡结构2302,相邻两个电感线圈2的连接部23分别为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32;如图7所示,一个电感线圈2包括两个连接部23,连接部23可以包括位于显示面板00的同一端且相邻设置的第一连接部231与第二连接部232。以上两种情况的连接部23的上坡结构2301和下坡结构2302位于第一基板01上的不同膜层,且上坡结构2301的端部和下坡结构2302的端部通过过孔3连接,在第二方向Z上,第一连接部231的上坡结构2301位于第二连接部232的上坡结构2301的上方,第一连接部231的下坡结构2302位于第二连接部232的下坡结构2302的下方。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和图10,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电感线圈2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的电感线圈2排布构成的显示面板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31包括第一上坡结构2311和第一下坡结构2312,第二连接部232包括第二上坡结构2321和第二下坡结构2322;第一上坡结构2311包括两个弯折部24,第一下坡结构2312包括三个弯折部24,第二上坡结构2321包括三个弯折部24,第二下坡结构2322包括两个弯折部24。
其中,第一上坡结构2311和第二上坡结构2321的弯折部24为台阶状结构形成的具有爬坡趋势的上坡结构,且在第一方向Y上,由第一部21向第二部22延伸,在第二方向Z上,由显示区AA向非显示区BB延伸;第一下坡结构2312和第二下坡结构2322的弯折部24为台阶状结构形成的具有下坡趋势的下坡结构,且在第一方向Y上,由第一部21向第二部22延伸,在第二方向Z上,由非显示区BB向显示区AA延伸。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将连接部23进行弯折,使第一连接部231包括第一上坡结构2311和第一下坡结构2312,第一上坡结构2311包括两个弯折部24,第一下坡结构2312包括三个弯折部24;第二连接部232包括第二上坡结构2321和第二下坡结构2322,第二上坡结构2321包括三个弯折部24,第二下坡结构2322包括两个弯折部24。这样设计相较于图3和图7所示的没有弯折部24的显示面板00而言,可以使连接部23所在的区域变得更窄,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00边框的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上坡结构2311包括两个弯折部24,第一下坡结构2312包括三个弯折部24,第二上坡结构2321包括三个弯折部24,第二下坡结构2322包括两个弯折部24可为较佳实施例,这是由于如果弯折部24数量过多,会导致电感线圈2之间的连接部23跨线不流畅,每个电感线圈2进行平移排布时,容易造成跨线短路,造成非触控有效区变宽,从而使边框变宽,这样的设计不能使显示面板00的边框变窄。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9和图10,第一下坡结构2312的第一个弯折部24向第一基板0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上坡结构2321的第三个弯折部24向第一基板01的正投影相交叠。
本实施例中,对于图9所示的电感线圈2的结构,进一步限定了在垂直于第一基板01的方向上,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32在第一下坡结构2312的第一个弯折部24和第二上坡结构2321的第三个弯折部24进行跨线交叠,以实现每个电感线圈2进行平移阵列排布时,使在同一膜层的部分电感线圈2不会交叠,以避免短路,并且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32跨线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连接部23所在区域的边框的宽度保持不变,不会随着电感线圈2数量的增加而导致边框的宽度变大,从而使显示面板00的边框变窄,在保证显示区AA触控感应面积的情况下,减小了边框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以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32在同一个电感线圈2中为例进行实施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附图以及说明画出上述实施例应用到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32在相邻两个电感线圈2中的示意图,本发明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9和图10,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之间还包括第三连接部233,第三连接部233位于非显示区BB,且第三连接部233与第一连接部231分别位于显示面板00的在第二方向Z上的相对两端,第三连接部233至少包括第三上坡结构2331。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了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之间还包括第三连接部233,第三连接部233与第一连接部231分别位于显示面板00的在第二方向Z上的相对两端,即若第一连接部231位于显示面板00的上边框处,那么第三连接部233则位于显示面板00的下边框处,第三连接部233设计为至少包括第三上坡结构2331,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连接部233与第一上坡结构2311和第二上坡结构2321位于同一膜层,可以在电感线圈2平移排布时,在避免同一膜层的电感线圈2短路的同时,还能相对减小显示面板00下边框的尺寸。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9和图10,第三上坡结构2331为一斜线结构。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了第三上坡结构2331为一斜线结构,这样相较于第三上坡结构2331为直线结构的设计,可以在电感线圈2平移排布时,避免同一膜层的电感线圈2短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和图12,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种电感线圈2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电感线圈2排布构成的显示面板00的结构示意图,第三上坡结构2331至少包括一个弯折部24。
本实施例中,将第三上坡结构2331设计成包括至少一个弯折部24,这样的结构相较于第三上坡结构2331为直线结构而言,不会造成短路,相较于图10所示的第三上坡结构2331为斜线结构而言,有弯折部24后显示面板00的下边框会相应变更窄,从而进一步在保证显示区AA触控感应面积的情况下,使显示面板00的边框变窄,减小边框尺寸。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三上坡结构2331的弯折部24也为台阶状结构形成的具有爬坡趋势的上坡结构,且在第一方向Y上,由第二部22向第一部21延伸,在第二方向Z上,由显示区AA向非显示区BB延伸。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3,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弯折部24的结构示意图,弯折部24包括第一弯折部241和第二弯折部242,第一弯折部241和第二弯折部242成钝角结构。
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3,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弯折部24设计为包括第一弯折部241和第二弯折部242的结构,其中较佳的,第一弯折部241和第二弯折部242成钝角结构,这样的设计可以在减小显示面板00边框的同时,使各个连接部23实现上坡和下坡的功能,若第一弯折部241和第二弯折部242成锐角或直角结构,则相同间距的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之间所需的连接部23的材料会相应增加,因此,将第一弯折部241和第二弯折部242设计成钝角结构,还能节省材料,节约制作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以第三上坡结构2331包括一个弯折部24为例进行示例说明,可以想见的是,第三上坡结构2331还可包括更多数量的弯折部24,请参考图14,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其他一种电感线圈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三上坡结构2331包括三个弯折部2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附图以及说明画出第三上坡结构2331包括更多数量的弯折部24的示意图,仅需使同一膜层上的电感线圈2结构不产生交叠,避免短路即可,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1和图12,第一部21连接有输入端211,第二部22连接有输出端221。
本实施例中,说明了第一部21连接有输入端211,第二部22连接有输出端221,用于通过显示面板00上设计的走线与驱动芯片电连接,从而进行信号的传输与接收。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5,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感线圈2的截面图,电感线圈2的材料为金属材料。电感线圈2为钼200、铝201、钼200三层金属依次叠加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将电感线圈2设计为钼200、铝201、钼200三层金属依次叠加的结构,由于钼的熔点为2620℃,原子间结合力极强,所以在常温和高温下强度都很高,钼的膨胀系数小,导电率大,导热性能好,在常温下不与盐酸、氢氟酸及碱溶液反应,仅溶于硝酸、王水或浓硫酸之中,对大多数液态金属、非金属熔渣和熔融玻璃亦相当稳定。因此,钼、铝、钼三层金属依次叠加的结构的电感线圈2具有较好的导电率和导热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部分附图为了表示清楚电感线圈2的结构,过孔3并未标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图3-图8的示意图理解该部分附图中过孔3的位置及结构;电感线圈2的绕线方式可按照方形或圆形或其他形状进行绕线以形成多圈数的电感线圈2,本实施例的示意图仅以方形进行绕线示例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其他绕线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方形绕线进行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电感线圈2可用于电子纸显示技术中,例如请参考图16和图17,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感线圈2应用于电子纸6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的B-B’向剖面结构示意图;电子纸6一般包括基板61和设置在基板61上的像素电极阵列62、电泳功能层63、公共电极64和保护膜65等结构,电感线圈阵列02设置在基板61和像素电极阵列62之间,电感线圈阵列02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多个电感线圈2,电感线圈2具有一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电感线圈2的输入端通过驱动走线与驱动芯片5电连接,电感线圈2的输出端通过触控走线与驱动芯片5电连接;其中,驱动走线和触控走线是指通过过孔将电感线圈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与驱动芯片5电连接的走线。驱动芯片5通过驱动走线给对应的电感线圈2施加触控驱动信号即驱动电流信号,触控检测时驱动芯片5通过触控走线采集对应电感线圈2产生的触控感应信号即感应电流信号。这种电子纸6显示技术还能与触摸笔配套使用,触摸笔能够发射高频交变磁通量以产生磁场,磁场可以穿透电子纸6的电泳功能层63、公共电极64、保护膜65等结构,不会被公共电极64屏蔽,而电感线圈2的电流能够根据感应到的磁场强度大小发生相应的变化。触摸检测时,驱动芯片5通过多条驱动走线给电感线圈阵列02中的各电感线圈2施加相同频率和大小的驱动电流信号,当触摸笔触摸输入时,各电感线圈2能够感应到触摸笔的磁场且电感线圈2的电流能够根据感应到的磁场强度发生变化;驱动芯片5通过多条触控走线采集各电感线圈的感性电流信号;驱动芯片5根据各电感线圈2的电流变化确定触摸位置。因此电感线圈2能够感应外界磁场,当外界磁场接触到电子纸6显示面板的表面时,电感线圈2的电流根据感应到的磁场强度大小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电子纸6能够根据各电感线圈2的电流变化确定触控位置,实现电子纸6显示技术和内嵌式电感触控技术的一体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8,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0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0,包括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图18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0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0,可以是如图16和图17所示的电子纸,或者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000,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0,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通过将电感线圈位于非显示区的部分即多个连接部设计成爬坡式的结构,连接部包括上坡结构和下坡结构,这样电感线圈阵列在排布时,在第二方向Z上,第一连接部的上坡结构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上坡结构的上方,第一连接部的下坡结构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下坡结构的下方,布线人员进行排布时,由于电感线圈通过平移的方式进行嵌套排布,可以使非显示区的范围不会随电感线圈数量的增加而变宽,所以可以使显示面板边框宽度保持不变,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使显示面板的边框变窄,在保证显示区触控感应面积的情况下,减小了边框的尺寸。又因为通过此种电感线圈的结构和排布方式,设计人员设计时可以直接将单个电感线圈阵列排布,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不易出现布线错误。而且通过将多个连接部的上坡结构设置于同一膜层,多个连接部的下坡结构设置于同一膜层,上坡结构和下坡结构位于第一基板上的不同膜层,且上坡结构的端部和下坡结构的端部通过过孔连接,这样可以使在同一膜层上的部分电感线圈结构不产生交叠,从而避免短路,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非显示区,还包括第一基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电感线圈阵列;
所述电感线圈阵列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电感线圈;
所述电感线圈至少包括一个第一部和一个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通过连接部连接,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每个所述连接部至少包括一个上坡结构和一个下坡结构;所述上坡结构和所述下坡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不同膜层,且所述上坡结构的端部和所述下坡结构的端部通过过孔连接;
所述电感线圈阵列包括多个所述连接部,多个所述连接部的所述上坡结构位于同一膜层,多个所述连接部的所述下坡结构位于同一膜层,多个所述连接部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同一端且相邻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
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上坡结构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上坡结构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下坡结构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下坡结构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线圈包括一个所述第一部和一个所述第二部,相邻两个所述电感线圈为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
在所述第一线圈中,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二线圈中,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线圈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部和两个所述第二部,同一个所述电感线圈的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之间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上坡结构和第一下坡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上坡结构和第二下坡结构;
所述第一上坡结构包括两个弯折部,所述第一下坡结构包括三个弯折部,所述第二上坡结构包括三个弯折部,所述第二下坡结构包括两个弯折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坡结构的第一个弯折部向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上坡结构的第三个弯折部向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相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之间还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且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三连接部至少包括第三上坡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坡结构为一斜线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坡结构至少包括一个弯折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成钝角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连接有输入端,所述第二部连接有输出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线圈的材料为金属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线圈为钼、铝、钼三层金属依次叠加的结构。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1810582691.9A 2018-06-07 2018-06-07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087765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82691.9A CN108776552B (zh) 2018-06-07 2018-06-07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82691.9A CN108776552B (zh) 2018-06-07 2018-06-07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76552A CN108776552A (zh) 2018-11-09
CN108776552B true CN108776552B (zh) 2021-07-09

Family

ID=64025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82691.9A Active CN108776552B (zh) 2018-06-07 2018-06-07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765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96992B (zh) * 2019-02-19 2023-07-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显示面板以及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3087A (zh) * 2015-12-25 2016-06-08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167971A (zh) * 2017-07-28 2017-09-1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6541551U (zh) * 2017-02-24 2017-10-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07293567A (zh) * 2016-04-12 2017-10-2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07845643A (zh) * 2017-09-25 2018-03-2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41609B2 (en) * 2015-12-30 2019-03-26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sens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3087A (zh) * 2015-12-25 2016-06-08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293567A (zh) * 2016-04-12 2017-10-2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CN206541551U (zh) * 2017-02-24 2017-10-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07167971A (zh) * 2017-07-28 2017-09-1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845643A (zh) * 2017-09-25 2018-03-2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76552A (zh) 2018-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9846B2 (en) Touch sensing apparatus having a multi-turn planar coil inductor and touch screen thereof
EP3229111B1 (en) Touch substrate,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888565A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325601B (zh) 触控屏、显示装置及触控屏的制备方法
TWI451316B (zh) 觸控面板
CN103577005A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模块
TWI408584B (zh) 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KR102259430B1 (ko) 파워 코일 패턴이 형성된 터치 팬을 이용한 터치 패널
CN103376928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EP2530567B1 (en) Electromagnetic resonance sensing apparatus using small number of channels
CN104391610B (zh) 一种触摸屏及触摸显示装置
WO2018051955A1 (ja) タッチパネル内蔵ディスプレイ
KR101646655B1 (ko) 센싱 패턴의 교차 구조를 개선시킨 터치 패널
CN105765509A (zh) 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4731438A (zh) 电感触控模块、电感触控式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824473A (zh) 一种触摸屏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776552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422933B (zh) 电磁触控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3631418A (zh) 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WO2017131129A1 (ja) アンテナデバイス
CN109656409A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511685A (zh) 金属网电磁触控感应器、触控模组及触控电子装置
US20240036673A1 (en) Electromagnetic touch display panel
CN104423752B (zh) 一种具有导线连接结构的电子白板及导线连接方法
JP2001148458A (ja) パワー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