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65900A - 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65900A
CN108765900A CN201810687213.4A CN201810687213A CN108765900A CN 108765900 A CN108765900 A CN 108765900A CN 201810687213 A CN201810687213 A CN 201810687213A CN 108765900 A CN108765900 A CN 1087659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mart machine
wearable device
value
distance
distance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872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65900B (zh
Inventor
许云峰
杨华生
吴学伟
温东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81068721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659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65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659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65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659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18Status alarms
    • G08B21/24Reminder alarms, e.g. anti-loss alarm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02Mechanical actuation
    • G08B13/14Mechanical actuation by lifting or attempted removal of hand-portable articles
    • G08B13/1427Mechanical actuation by lifting or attempted removal of hand-portable articles with transmitter-receiver for dista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Alarm Devi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在前后两个不同时刻分别获取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值;判断后时刻获取的距离值减去前时刻获取的距离值的差值是否大于预设位移值,如果大于,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本发明通过实时获取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的相对距离,通过对多次信号进行对比判断,可以检测智能设备是否正在远离用户,不仅增加了可靠性和实时性,还降低了因为定位系统常有的误差而产生的误报率,具有成本更优、用户操控性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像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设备已经普遍成为人们的随身之物。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疏忽、偷窃等原因,如果这些设备一旦丢失,会产生经济和信息安全上的损失。
目前可穿戴设备已经逐渐流行起来。可穿戴设备的一大特点是随身性强,如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戒指等,都可以随身佩戴。相比于之前所提到的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与人的接触更加紧密,不容易与人分离,更能成为一个人实时位置、运动状态的标志。
申请号为CN201610066580.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使手机防丢失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比较终端设备的运动信息和可穿戴设备的运动信息之间的差值,如果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判定终端设备丢失,发出报警信息。申请号为201610877599.6的专利中提到了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防止手机丢失方法,其实现方法通过对比可穿戴设备与手机间的实测距离与安全距离,来启动报警策略。以上这两种检测方法均是利用简单的阀值做差法,判断准确性以及灵活性差。
目前针对智能设备的丢失问题,大多采用设备丢失之后的补救方法,如通过GPS定位、SIM卡定位等措施。但无法在丢失(或智能设备离开使用者)初期预警以及报警。同时,现有的方案均未给出如何消除报警以及将用户对报警之后的操作。
发明内容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的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包括:
在前后两个不同时刻分别获取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判断后时刻获取的距离值减去前时刻获取的距离值的差值是否大于预设位移值,如果大于,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
另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时刻的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值INTEN_NOW;
将距离值INTEN_NOW与当前时刻之前获取的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最小距离值INTEN_MIN比较,如果距离值INTEN_NOW减去最小距离值INTEN_MIN的差值大于预设位移值,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
进一步地,如果距离值INTEN_NOW小于最小距离值INTEN_MIN,则将距离值INTEN_NOW作为最小距离值INTEN_MIN。
如果两个距离值的差值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大于预设位移值,或者两个距离值的差值大于预设位移值的情况出现多次,则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
进一步地,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后,根据智能设备的安全情况,执行不同的操作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模式为停止预警或者报警,或者为寻找智能设备。
进一步地,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采用静音模式或者安全模式。
本发明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后时刻获取的距离值减去前时刻获取的距离值的差值是否大于预设位移值;
报警模块,用于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
本发明另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当前时刻获取的距离值减去当前时刻之前获取的最小距离值的差值是否大于预设位移值;
报警模块,用于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
现有的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其他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均是简单的以阈值做差,只能判断智能设备是否已经远离用户,其灵敏性不高,可靠性差。本发明通过实时获取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的相对距离,通过对多次信号进行对比判断,可以检测智能设备是否正在远离用户,不仅增加了可靠性和实时性,还降低了因为定位系统常有的误差而产生的误报率。同时,可穿戴设备或智能设备报警后,针对用户的反馈操作,智能设备和可穿戴设备可采取不同的动作模式,具有成本更优、用户操控性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现本发明方法的装置示意简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系统的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法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实现本发明方法的装置包括可穿戴设备(如手环)和智能设备(如手机),这两个设备之间可以采用无线通信(如蓝牙,蓝牙是目前智能设备间短距通信的主流)。
建立蓝牙通信后,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用接收通信信号的强弱来判断。智能设备上安装的软件对信号强度变化进行分析,根据两个设备之间的距离采用预警或报警动作。同时,可穿戴设备上安装的软件对信号强度变化进行分析,根据两个设备之间的距离采用预警或报警动作。当然,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设备中也可以选择其一进行判断和发出警告信号。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的方式采用铃声和/或振动,或采用静音模式或者安全模式。
对于预警信号,是指智能设备或可穿戴设备发出弱警告信号,例如小音量或是可以自动恢复的操作。对于报警信号,是指智能设备或可穿戴设备发出强警告信号,例如大音量或不可以自动恢复的操作。这两种警报信号是以对用户的影响相对强弱的差别而分,但是不限于以上形式的差别。
对于静音模式的情形,如:在报警时,智能设备或可穿戴设备以振动方式报警或以低音报警,报警时间相对较短(可设为1分钟)。对于安全模式的情形,如:在报警时,智能设备或可穿戴设备以高音报警,报警时间相对较长(可设为5分钟)或一直报警,直到人为终止。上述模式的名称以及发出报警信号策略不限于此,策略中可以改动的内容为报警的响度、音调、振动与否以及报警的时间长度,还有是否需要用户介入来终止报警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如图2所示,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一、从某个允许检测智能设备防丢的时刻开始,获取前后两个不同时刻的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通信的信号强度,分别记为i1和i2。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直接作为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距离的表征,或者通过对信号强度进行简单处理,将信号强度i1和i2分别转化为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值。比如:通过事先试验得出的“信号强度-距离”映射关系表,查表得出强度和距离的关系,完成信号强度到距离值的转换。
将前时刻t1时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值记为:INTEN1,将后时刻t2时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值记为:INTEN2。如果(INTEN2-INTEN1)大于预设位移值,则认为智能设备正在远离机主(可穿戴设备)。
在设备正常工作时,受本身性能或环境的影响,信号强度会在合理的范围内有一定的波动。同时,计时两次检测的结果精确有效,但如果位移值很小,则认为设备是低速运动或者没有移动。具体到本例中,如果当(INTEN2-INTEN1)的差值大于50cm时,则认为智能设备正在远离机主。该预设位移值也可以随当前检测的距离值的大小而变化,如当INTEN2(最近一次检测的距离值)>5m时,将预设位移值设为100cm,当INTEN2(最近一次检测的距离值)<5m时,则将预设位移值设为50cm。
步骤二、当持续(连续三次或连续10s内)通过步骤一的方法检测到智能设备正在远离机主(可穿戴设备)时,则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发出预警或报警信号。
步骤三、根据预警或者报警信号,用户自行判断智能设备的安全情况,从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如:当用户判断智能设备并没有存在丢失的可能时,可以选择停止预警或报警;当用户发现智能设备确实正在远离可穿戴设备,可以触发寻找,则触发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终端的应急动作(如手机大声外放报警,便于寻找;手机锁死等)。当然,用户可选择的不限于以上这种处理方式以及处理名称。
步骤四、如果用户选择停止预警或报警,则以此时刻为新的允许检测防丢的时刻,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三。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如图3所示,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一、从某个允许检测防丢的时刻t开始,根据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通信的信号强度,记录该时刻t之后的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最小距离值INTEN_MIN和当前时刻(最新一次检测)的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距离值INTEN_NOW。如果距离值INTEN_NOW<INTEN_MIN,则最小距离值INTEN_MIN=INTEN_NOW。如果距离值(INTEN_NOW-INTEN_MIN)大于预设位移值,则认为智能设备正在远离机主(可穿戴设备)。
具体到本例中,如当(INTEN_NOW-INTEN_MIN)的差值大于50cm时,则认为智能设备正在远离。该预设位移值也可以随当前检测距离值的大小而变化,如当INTEN2(最近一次检测的距离值)>5m时,将预设位移值设为100cm,当INTEN2(最近一次检测的距离值)<5m时,将预设位移值设为50cm。
步骤二、当持续(连续三次或连续10s内)通过步骤一的方法检测到智能设备正在远离机主(可穿戴设备)时,则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发出预警或报警信号。
步骤三、根据预警或者报警信号,用户自行判断智能设备的安全情况,从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如:当用户判断智能设备并没有存在丢失的可能时,可以选择停止预警或报警;当用户发现智能设备确实正在远离可穿戴设备,可以触发寻找,则触发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终端的应急动作(如手机大声外放报警,便于寻找;手机锁死等)。当然,用户可选择的不限于以上这种处理方式以及处理名称。
步骤四、如果用户选择停止预警或报警,则以此时刻为新的允许检测防丢的时刻,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三。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系统,框架示意图如图4所示。
该系统包括:获取模块,根据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通信的信号强度,获取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的距离值;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后时刻获取的距离值减去前时刻获取的距离值的差值是否大于预设位移值,或者用于判断当前时刻获取的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值减去当前时刻之前获取的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最小距离值的差值是否大于预设位移值;报警模块,如果距离差值大于预设位移值,则由报警模块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

Claims (9)

1.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前后两个不同时刻分别获取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判断后时刻获取的距离值减去前时刻获取的距离值的差值是否大于预设位移值,如果大于,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
2.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当前时刻的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值INTEN_NOW;
将距离值INTEN_NOW与当前时刻之前获取的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最小距离值INTEN_MIN比较,如果距离值INTEN_NOW减去最小距离值INTEN_MIN的差值大于预设位移值,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距离值INTEN_NOW小于最小距离值INTEN_MIN,则将距离值INTEN_NOW作为最小距离值INTEN_MIN。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两个距离值的差值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大于预设位移值,或者两个距离值的差值大于预设位移值的情况出现多次,则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后,根据智能设备的安全情况,执行不同的操作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模式为停止预警或者报警,或者为寻找智能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采用静音模式或者安全模式。
8.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后时刻获取的距离值减去前时刻获取的距离值的差值是否大于预设位移值;
报警模块,用于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
9.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值;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当前时刻获取的距离值减去当前时刻之前获取的最小距离值的差值是否大于预设位移值;
报警模块,用于发出预警信号或报警信号。
CN201810687213.4A 2018-06-28 2018-06-28 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87659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87213.4A CN108765900B (zh) 2018-06-28 2018-06-28 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87213.4A CN108765900B (zh) 2018-06-28 2018-06-28 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65900A true CN108765900A (zh) 2018-11-06
CN108765900B CN108765900B (zh) 2020-10-02

Family

ID=63974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87213.4A Active CN108765900B (zh) 2018-06-28 2018-06-28 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6590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1681A (zh) * 2019-12-12 2020-05-01 南京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丢监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6132570A (zh) * 2023-04-13 2023-05-16 深圳市光速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手表进行远程交互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0267A (zh) * 2008-02-13 2009-08-19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无线标签探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561964A (zh) * 2009-06-05 2009-10-21 吴川 贵重物品的监控装置
CN101673453A (zh) * 2009-09-28 2010-03-17 广州中沙桥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防丢防盗系统及其搜索目标和调节信标能量等级的方法
CN101770683A (zh) * 2010-01-08 2010-07-07 何韬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物品监控方法及系统
CN104574868A (zh) * 2014-12-05 2015-04-29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用的防盗报警系统及方法
CN105719440A (zh) * 2016-01-20 2016-06-29 华中师范大学 一种蓝牙低功耗的雨伞提示装置及提示方法
CN107924603A (zh) * 2015-07-20 2018-04-17 约布斯福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提供人身安全的自动系统和过程
CN108010265A (zh) * 2017-10-30 2018-05-08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离线模式下的位移提醒方法、存储装置
US20180174428A1 (en) * 2016-12-21 2018-06-21 Tile, Inc. Safe Zones in Tracking Device Environment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0267A (zh) * 2008-02-13 2009-08-19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无线标签探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561964A (zh) * 2009-06-05 2009-10-21 吴川 贵重物品的监控装置
CN101673453A (zh) * 2009-09-28 2010-03-17 广州中沙桥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防丢防盗系统及其搜索目标和调节信标能量等级的方法
CN101770683A (zh) * 2010-01-08 2010-07-07 何韬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物品监控方法及系统
CN104574868A (zh) * 2014-12-05 2015-04-29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用的防盗报警系统及方法
CN107924603A (zh) * 2015-07-20 2018-04-17 约布斯福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提供人身安全的自动系统和过程
CN105719440A (zh) * 2016-01-20 2016-06-29 华中师范大学 一种蓝牙低功耗的雨伞提示装置及提示方法
US20180174428A1 (en) * 2016-12-21 2018-06-21 Tile, Inc. Safe Zones in Tracking Device Environments
CN108010265A (zh) * 2017-10-30 2018-05-08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离线模式下的位移提醒方法、存储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1681A (zh) * 2019-12-12 2020-05-01 南京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丢监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6132570A (zh) * 2023-04-13 2023-05-16 深圳市光速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手表进行远程交互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65900B (zh) 2020-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96139B2 (en) Proximity tag for object tracking
US20140173439A1 (en) User interface for object tracking
US20150126234A1 (en) User interface for object tracking
CN202918379U (zh) 一种基于蓝牙手机的物品防丢、防盗系统
CN105282707A (zh) 防丢器、防丢终端、物品防丢方法及物品防丢系统
CN203706327U (zh) 具有报警功能的防丢失系统
CN106571002B (zh) 基于手环的手机防盗报警与追踪定位方法
CN108765900A (zh) 一种利用可穿戴设备防止智能设备丢失的方法及系统
CN103957321B (zh) 移动终端及其防盗方法
CN104574869A (zh) 基于GPS定位和Wi-Fi的智能防丢装置及方法
CN103402001A (zh) 一种基于光传感器的防盗手机及防盗方法
CN104134305B (zh) 基于光传感器和磁感应器的报警方法及装置
CN102903198A (zh) 一种防丢器及应用其的防丢方法
CN105900346A (zh) 一种防丢失提醒方法及防盗设备
CN104299375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防丢装置
CN106657587A (zh) 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防止手机丢失方法及系统
CN104181563A (zh) 基于北斗gps双模人员安全管理系统
CN104287344A (zh) 一种智能钱夹
CN109729497A (zh) 一种基于uwb定位的监狱管理系统的位置异常报警方法和装置
CN109466443A (zh) 移动电子设备遗落在车内的提醒方法及其车载、远端设备
CN116359839A (zh) 一种uwb产品的定位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1188645A (zh) 手持设备防盗报警装置及其方法
CN104181564A (zh) 基于北斗/gps双模人员定位终端
CN112349080A (zh) 双向追踪系统与双向追踪方法
CN208152830U (zh) 智能保险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