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62548B - 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62548B
CN108762548B CN201810407864.3A CN201810407864A CN108762548B CN 108762548 B CN108762548 B CN 108762548B CN 201810407864 A CN201810407864 A CN 201810407864A CN 108762548 B CN108762548 B CN 1087625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touch electrode
area
regular
spec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078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62548A (zh
Inventor
朱盛祖
张志华
蔺帅
李维国
陈建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0786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62548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625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625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625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625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触控面板具有规则区域和与规则区域相邻的异形区域,触控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和第二触控电极条,第一触控电极条置于异形区域,第二触控电极条置于规则区域,第一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根据异形区域的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设计。上述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根据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单独设计第一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避免第一触控电极条被切割。能够使开槽区域的触控灵敏性与规则区域的触控灵敏性一致,从而解决了传统的全面屏手机部分触控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更高的屏占比一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全面屏手机中,为了满足前置摄像头等的设计需求,往往会在手机显示屏的上部边缘区域开出一个凹槽。
然而,由于对显示屏进行开槽,会使显示屏中与凹槽相邻的区域的触控图形部分缺失,从而导致这部分区域的触控效果比其它区域的触控效果差。因此传统的全面屏手机有部分触控效果差的缺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全面屏手机部分触控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
一种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具有规则区域和与所述规则区域相邻的异形区域,所述触控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和第二触控电极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异形区域,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规则区域,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根据所述异形区域的凹槽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设计,以避免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被所述异形区域的凹槽切割。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三触控电极条,所述第三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异形区域和所述规则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均一致,且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均与各所述第三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一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之间的间隔、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之间的间隔和各所述第三触控电极条之间的间隔均一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互相垂直。
一种触控显示板,所述触控显示板具有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括规则显示区域和与所述规则显示区域相邻的异形显示区域,所述触控显示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和第二触控电极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异形显示区域,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规则显示区域,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根据所述异形显示区域的凹槽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设计,以避免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被所述异形区域的凹槽切割。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邦定区域,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通道引线,各所述通道引线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和所述第三触控电极条一一对应连接,另一端均延伸致所述邦定区域。
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具有规则区域和与所述规则区域相邻的异形区域,所述触控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和第二触控电极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异形区域,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规则区域,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根据所述异形区域的凹槽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设计,以避免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被所述异形区域的凹槽切割。
一种触控面板的触控图形设计方法,所述触控面板具有异形区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所述异形区域的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设计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以避免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被所述异形区域的凹槽切割,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异形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具有与所述异形区域相邻的规则区域,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规则区域沿第二方向的长度,设计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触控电极条,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一致;根据所述规则区域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设计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三触控电极条,各所述第三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与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一致。
上述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根据异形区域中的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单独设计置于异形区域的第一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使置于异形区域的第一触控电极条不会因为开槽而被切割,保证开槽区域的触控图形的完整性。上述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能够使开槽区域的触控灵敏性与规则区域的触控灵敏性一致,从而解决了传统的全面屏手机部分触控效果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的触控图形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请参阅图1,一种触控面板,具有规则区域120和与规则区域120相邻的异形区域110,触控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和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置于异形区域110,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置于规则区域120,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根据异形区域110的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设计,以避免第一触控电极条111被异形区域110的凹槽切割。
具体地,第一方向是指触控面板上与触控面板的一边缘平行的方向,第二方向是指与第一方向具有一定夹角的方向。随着电子设备的屏占比不断提高,电子设备的非显示区域的面积也在不断地减小,以至于非显示区域无法满足某些器件的设计需求,这时,往往要对显示区域进行一定的处理,来满足设计需求。以手机显示屏为例,在追求更高的屏占比的同时,为了满足前置摄像头的设计需求,常在显示屏上部区域进行开槽处理。在开槽的过程中,会对该区域的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进行切割,以至于开槽区域和其它区域的触控灵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此时,将凹槽以下的区域划分为规则区域120,与规则区域120相邻的开槽区域划分为异形区域110。
在进行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设计时,根据异形区域110中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即凹槽深度)来确定所需设计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一触控电极111的宽度),使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在异形区域110内排列时,不被切割。保证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触控图形的完整性,从而使异形区域110和规则区域120的触控灵敏度保持一致。由于凹槽的存在,第一触控电极条111被分割在凹槽的相对两侧,它们之间通过导电走线连接,形成一完整的触控电极条。如图1所示,以双层电极的触控面板为例,凹槽为一规则长方形,将凹槽沿被开槽的一边的方向定义为凹槽的长,第一方向为与凹槽的长平行的方向,异形区域的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即为长方形凹槽的宽;此时根据凹槽的宽来设计相应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即宽度)。可以理解,对于其它形状的凹槽,或者其它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采用类似的方法,根据凹槽垂直于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方向上的尺寸来设计相应的第一触控电极条的尺寸;比如说,在触控面板与图1的凹槽对应的地方开了一个V型槽或圆弧状的槽,第一触控电极条111沿与开有凹槽时相同的方向排列的情况下,第一触控电极条111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将根据V型槽或圆弧状槽的顶点到被开槽的一侧边到的距离(即V型槽或圆弧状槽的顶点到被开槽的一侧边的垂线段的长度)来设计。同样地,单层电极的触控面板的第一触控电极条的设计方法也与双层电极触控面板的设计方法类似,设计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
应当指出的是,在进行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设计时,应当尽量满足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一致。第一触控电极条111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均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作,具体可以采用ITO(铟锡氧化物半导体)、AgNW(纳米银线导电膜)、石墨烯、metal mesh(金属网络)等透明导电材料。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数量并不是一定的,可以是只有一条,也可以是多条,具体数量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进一步地,在进行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设计时,还可以根据规则区域120内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以及凹槽深度来确定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和数量。具体地,以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凹槽深度为7.8mm为例,为了尽量满足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一致,即凹槽深度与第一触控电极条111条数的比值尽量接近4。此时可以近似地看作:凹槽深度/触控电极条数=4,根据公式得到触控电极条数为1.95,所以此时在异形区域110设计两条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111,并且将每一第一触控电极111的宽度设计为3.9mm,稍微小于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同样地,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当凹槽深度为8.2mm,根据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异形区域110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条数应当设计为2,此时将异形区域110的第一触控电极111的宽度设计为4.1mm,稍微大于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同理,当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凹槽深度为8mm时,得到异形区域110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条数应当设计为2,此时将异形区域110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设计为4mm,与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相等。应当指出的是,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和凹槽深度均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数值,还可以是其它的宽度和深度,均可采用与本实施例中类似的方法来确定异形区域110中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与数量。
更进一步地,还可以根据规则区域120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来确定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在触控电极条的制作工艺中,通常将触控电极条的宽度设置为4mm,因此,以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为例,根据公式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规则区域沿第二方向的长度/4,近似得到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数量。应当指出的是,根据上述公式得到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不是整数时,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去尾法等其它近似方法得到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再根据条数和规则区域120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来设计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使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保持一致。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触控面板可以是双层电极结构的触控面板,即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属于同一触控电极层,第三触控电极条130属于另一触控电极层,且两触控电极层之间具有一绝缘层;还可以是单层电极结构的触控面板,即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和第三触控电极条130之间通过架桥连接。进一步地,上述触控面板还可以是双层电极且电极形状为菱形的触控面板,无论哪一种电极结构,均可以采用单独设计异形区域的触控电极的宽度来避免触控电极被凹槽切割,保证触控图形的完整性,达到触控效果一致的目的。更进一步地,以在单层制备的电极结构为例,还可以根据凹槽所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设计相应的第三触控电极条130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保证第三触控电极条也不会因为凹槽而被切割,进一步地保证了触控图形的完整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三触控电极条130,第三触控电极条130置于异形区域110和规则区域120。
具体地,第三触控电极条130置于异形区域110和规则区域120,并且沿第二方向排列。同样地,根据规则区域120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设计第三触控电极条130。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根据规则区域120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设计第三触控电极130。以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为例,为了满足第三触控电极条130的宽度尽量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一致,根据公式规则区域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第三触控电极条的条数=4,进一步地确定第三触控电极条130的条数和第三触控电极条130的实际宽度。应当指出的是,在进行第三触控电极条130的宽度计算时,应当使各第三触控电极条130的宽度保持一致。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均一致,且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均与各第三触控电极条130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一致。
具体地,当规则区域120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和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满足某种特定关系时,可以恰好将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与第三触控电极条130的宽度设计相等。以规则区域120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80mm,规则区域120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为120mm为例,此时可以将第二触控电极条121与第三触控电极条130的宽度均设计为4mm。将第二触控电极条121与第三触控电极条130的宽度设计相等,具有在工艺上容易实现的优点。应当指出的是,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能会因为加工工艺等原因,可以将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和各第三触控电极条130的宽度设计近似相等,比如说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分别为3.9mm、3.9mm、4.1mm、4mm和4.1mm,第三触控电极条的宽度为4.1mm、3.9mm、3.9mm和4mm,这种情况也是允许的,可以近似看作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和各第三触控电极条130的宽度相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条111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之间的间隔、各第二触控电极条之间的间隔和各第三触控电极条130之间的间隔均一致。
具体地,触控电极条之间存在间隔,虽然相对触控电极条的宽度来说,间隔很小。第一触控电极条111之间的间隔、第一触控电极条111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间隔和第二触控电极条121之间的间隔均相等,第三触控电极条130之间的间隔、第三触控电极条130之间的间隔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之间的间隔均相等,也就是所有的电极条之间的间隔均是相等的。将各个触控电极条之间的间隔设置相等,并且,在工艺满足的条件下使间隔尽量的小,以保证刻蚀痕迹不明显。应当指出的是,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由于加工工艺等原因,第一触控电极条111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之间的间隔、各第二触控电极条之间的间隔和各第三触控电极条130之间的间隔也可以存在细微的差距。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相垂直。具体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相垂直,即沿第一方向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与沿第二方向的第三触控电极条130垂直,沿第一方向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与沿第二方向的第三触控电极条130垂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使得沿两个方向的触控电极条之间垂直排列,具有在工艺上容易实现的优点,并且,在进行相应的金属引线布局时,具有便利性高的优点。应当指出的是,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关系并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互相垂直,还可以是以其它夹角进行排列,只要实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有交叉即可。
请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条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地,当异形区域110的凹槽深度过大时,如果只在异形区域110设计一条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可能会使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过大或者第一触控电极条111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之间的间隔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会使异形区域110的触控灵敏度和规则区域120的触控灵敏度不一致,因此,为了使异形区域110的触控灵敏度与规则区域120一致,往往将第一触控电极条设计为两条或两条以上。进一步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可以设计不一样。以凹槽深度为11.8mm,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为例,此时,经过计算可知,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条数为3条,若要将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设计一样,根据公式无法计算出一准确数值。此时,根据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尽量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一致的原则,将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分别设计为4mm、3.9mm和3.9mm。
上述触控面板,根据异形区域中的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来单独设计置于异形区域的第一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使置于异形区域的第一触控电极条不会因为开槽而被切割,保证开槽区域的触控图形的完整性。上述触控面板,能够使开槽区域的触控灵敏性与规则区域的触控灵敏性一致,从而解决了传统的全面屏手机部分触控效果差的问题。
一种触控显示板,如图3所示,触控显示板具有显示区域100和非显示区域200,显示区域100包括规则显示区域150和与规则显示区域150相邻的异形显示区域140,触控显示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和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置于异形显示区域140,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置于规则显示区域150,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根据异形显示区域140的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设计,以避免第一触控电极条111被异形区域140的凹槽切割。
具体地,触控显示板具有轮廓线以界定显示区域100和非显示区域200,随着显示设备的屏占比不断提高,显示设备的非显示区域200的面积也在不断地减小,以至于非显示区域200无法满足某些器件的设计需求,这时,往往要对显示区域100进行一定的处理,来满足设计需求。以手机显示屏为例,在追求更高的屏占比的同时,为了满足前置摄像头的设计需求,常在显示屏上部区域进行开槽处理。在开槽的过程中,会对该区域的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进行切割,以至于开槽区域和其它区域的触控灵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此时,将凹槽以下的显示区域100划分为规则显示区域150,规则显示区域150之外的显示区域100划分为异形显示区域140。在进行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设计时,根据异形显示区域140中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即凹槽深度)来确定所需设计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一触控电极111的宽度),使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在异形显示区域140内排列时,不被切割,保证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触控图形的完整性,从而使异形显示区域140和规则显示区域150的触控灵敏度保持一致。应当指出的是,在进行第一触控电极条的设计时,应当尽量满足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一致。第一触控电极条111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均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作,具体可以采用ITO(铟锡氧化物半导体)、AgNW(纳米银线导电膜)、石墨烯、metal mesh(金属网络)等透明导电材料。
进一步地,在进行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设计时,还可以根据规则显示区域150内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以及凹槽深度来确定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和数量。具体地,以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凹槽深度为7.8mm为例,为了尽量满足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一致,即凹槽深度与第一触控电极条111条数的比值尽量接近4。此时可以近似地看作:凹槽深度/触控和电极条数=4,根据公式得到触控电极条数为1.95,所以此时在异形显示区域140设计两条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111,并且将每一第一触控电极111的宽度设计为3.9mm,稍微小于规则显示区域15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同样地,规则显示区域15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当凹槽深度为8.2mm,根据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异形显示区域140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条数应当设计为2,此时将异形显示区域140的第一触控电极111的宽度设计为4.1mm,稍微大于规则显示区域15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同理,当规则显示区域15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凹槽深度为8mm时,得到异形显示区域140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条数应当设计为2,此时将异形显示区域140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设计为4mm,与规则显示区域15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相等。应当指出的是,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和凹槽深度均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数值,还可以是其它的宽度和深度,均可采用与本实施例中类似的方法来确定异形显示区域140中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与数量。
更进一步地,还可以根据规则显示区域150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来确定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在触控电极条的制作工艺中,通常将触控电极条的宽度设置为4mm,因此,以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为例,根据公式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规则显示区域沿第二方向的长度/4,近似得到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数量。应当指出的是,根据上述公式得到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不是整数时,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去尾法等其它近似方法得到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再根据条数和规则显示区域150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来设计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使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保持一致。
请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非显示区域200包括邦定区域220,触控显示板还包括通道引线210,各通道引线210一端分别与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和第三触控电极条130一一对应连接,另一端均延伸致邦定区域220。
具体地,每一触控电极条均连接有一条通道引线210,通道引线210的另一端均延伸至绑定区域220,进而绑定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通过FPC使得外部驱动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与屏体线路连接。通道引线210一般采用方阻较低的金属来制作,比如说银和钼。通过邦定区域的设置,方便了触控面板与外部驱动IC的连接,具有便利性高的优点。
上述触控显示板,根据异形区域中的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单独设计置于异形区域的第一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使置于异形区域的第一触控电极条不会因为开槽而被切割,保证开槽区域的触控图形的完整性。上述触控显示板,能够使开槽区域的触控灵敏性与规则区域的触控灵敏性一致,从而解决了传统的全面屏手机部分触控效果差的问题。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触控面板具有规则区域120和与规则区域120相邻的异形区域110,触控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和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置于异形区域110,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置于规则区域120,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根据异形区域110的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设计,以避免第一触控电极条111被异形区域110的凹槽切割。
具体地,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随着电子设备的屏占比不断提高,电子设备的非显示区域的面积也在不断地减小,以至于非显示区域无法满足某些器件的设计需求,这时,往往要对显示区域进行一定的处理,来满足设计需求。以手机显示屏为例,在追求更高的屏占比的同时,为了满足前置摄像头的设计需求,常在显示屏上部区域进行开槽处理。在开槽的过程中,会对该区域的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进行切割,以至于开槽区域和其它区域的触控灵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此时,将凹槽以下的区域划分为规则区域120,规则区域120之外的区域划分为异形区域110。在进行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设计时,根据异形区域110中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即凹槽深度)来确定所需设计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一触控电极111的宽度),使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在异形区域110内排列时,不被切割,保证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触控图形的完整性,从而使异形区域110和规则区域120的触控灵敏度保持一致。应当指出的是,在进行第一触控电极条的设计时,应当尽量满足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一致。第一触控电极条111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均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作,具体可以采用ITO(铟锡氧化物半导体)、AgNW(纳米银线导电膜)、石墨烯、metal mesh(金属网络)等透明导电材料。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数量并不是一定的,可以是只有一条,也可以是多条,具体数量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进一步地,在进行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设计时,还可以根据规则区域120内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以及凹槽深度来确定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和数量。具体地,以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凹槽深度为7.8mm为例,为了尽量满足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一致,即凹槽深度与第一触控电极条111条数的比值尽量接近4。此时可以近似地看作:凹槽深度/触控和电极条数=4,根据公式得到触控电极条数为1.95,所以此时在异形区域110设计两条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111,并且将每一第一触控电极111的宽度设计为3.9mm,稍微小于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同样地,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当凹槽深度为8.2mm,根据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异形区域110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条数应当设计为2,此时将异形区域110的第一触控电极111的宽度设计为4.1mm,稍微大于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同理,当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凹槽深度为8mm时,得到异形区域110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条数应当设计为2,此时将异形区域110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设计为4mm,与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相等。应当指出的是,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和凹槽深度均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数值,还可以是其它的宽度和深度,均可采用与本实施例中类似的方法来确定异形区域110中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与数量。
更进一步地,还可以根据规则区域120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来确定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在触控电极条的制作工艺中,通常将触控电极条的宽度设置为4mm,因此,以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为例,根据公式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规则区域沿第二方向的长度/4,近似得到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数量。应当指出的是,根据上述公式得到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不是整数时,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去尾法等其它近似方法得到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再根据条数和规则区域120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来设计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使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保持一致。
上述显示装置,根据异形区域中的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单独设计置于异形区域的第一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使置于异形区域的第一触控电极条不会因为开槽而被切割,保证开槽区域的触控图形的完整性。上述显示装置,能够使开槽区域的触控灵敏性与规则区域的触控灵敏性一致,从而解决了传统的全面屏手机部分触控效果差的问题。
一种触控面板的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面板具有异形区域110。请参阅图4,上述方法包括:S100,根据异形区域110的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设计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以避免第一触控电极条111被异形区域110的凹槽切割,第一触控电极条置于异形区域110。
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具有规则区域120,上述方法还包括:S200,根据规则区域120沿第二方向的长度,设计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一致;S300,根据规则区域120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设计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三触控电极条130,各第三触控电极条130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均与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一致。
具体地,随着电子设备的屏占比不断提高,电子设备的非显示区域的面积也在不断地减小,以至于非显示区域无法满足某些器件的设计需求,这时,往往要对显示区域进行一定的处理,来满足设计需求。以手机显示屏为例,在追求更高的屏占比的同时,为了满足前置摄像头的设计需求,常在显示屏上部区域进行开槽处理。在开槽的过程中,会对该区域的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进行切割,以至于开槽区域和其它区域的触控灵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此时,将凹槽以下的区域划分为规则区域120,规则区域120之外的区域划分为异形区域110。在进行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设计时,根据异形区域110中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即凹槽深度)来确定所需设计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一触控电极111的宽度),使第一触控电极条111在异形区域110内排列时,不被切割,保证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触控图形的完整性,从而使异形区域110和规则区域120的触控灵敏度保持一致。应当指出的是,在进行第一触控电极条的设计时,应当尽量满足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一致。第一触控电极条111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均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作,具体可以采用ITO(铟锡氧化物半导体)、AgNW(纳米银线导电膜)、石墨烯、metal mesh(金属网络)等透明导电材料。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数量并不是一定的,可以是只有一条,也可以是多条,具体数量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进一步地,在进行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设计时,还可以根据规则区域120内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以及凹槽深度来确定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和数量。具体地,以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凹槽深度为7.8mm为例,为了尽量满足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与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一致,即凹槽深度与第一触控电极条111条数的比值尽量接近4。此时可以近似地看作:凹槽深度/触控和电极条数=4,根据公式得到触控电极条数为1.95,所以此时在异形区域110设计两条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111,并且将每一第一触控电极111的宽度设计为3.9mm,稍微小于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同样地,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当凹槽深度为8.2mm,根据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异形区域110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条数应当设计为2,此时将异形区域110的第一触控电极111的宽度设计为4.1mm,稍微大于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同理,当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凹槽深度为8mm时,得到异形区域110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条数应当设计为2,此时将异形区域110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设计为4mm,与规则区域120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相等。应当指出的是,第二触控电极条121和凹槽深度均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数值,还可以是其它的宽度和深度,均可采用与本实施例中类似的方法来确定异形区域110中的第一触控电极条111的宽度与数量。
更进一步地,还可以根据规则区域120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来确定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在触控电极条的制作工艺中,通常将触控电极条的宽度设置为4mm,因此,以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为4mm为例,根据公式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规则区域沿第二方向的长度/4,近似得到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数量。应当指出的是,根据上述公式得到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不是整数时,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去尾法等其它近似方法得到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条数,再根据条数和规则区域120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来设计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使各第二触控电极条121的宽度保持一致。
上述触控面板的触控图形设计方法,根据异形区域中的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单独设计置于异形区域的第一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使置于异形区域的第一触控电极条不会因为开槽而被切割,保证开槽区域的触控图形的完整性。上述触控面板的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能够使开槽区域的触控灵敏性与规则区域的触控灵敏性一致,从而解决了传统的全面屏手机部分触控效果差的问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具有规则区域和与所述规则区域相邻的异形区域,所述触控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和第二触控电极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异形区域,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规则区域,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根据所述异形区域的凹槽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设计,以避免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被所述异形区域的凹槽切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三触控电极条,所述第三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异形区域和所述规则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均一致,且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均与各所述第三触控电极条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之间的间隔、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之间的间隔和各所述第三触控电极条之间的间隔均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互相垂直。
6.一种触控显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板具有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括规则显示区域和与所述规则显示区域相邻的异形显示区域,所述触控显示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和第二触控电极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异形显示区域,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规则显示区域,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根据所述异形显示区域的凹槽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设计,以避免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被所述异形显示区域的凹槽切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邦定区域,所述触控显示板还包括通道引线,各所述通道引线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和第三触控电极条一一对应连接,另一端均延伸致所述邦定区域。
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具有规则区域和与所述规则区域相邻的异形区域,所述触控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和第二触控电极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异形区域,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规则区域,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根据所述异形区域的凹槽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设计,以避免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被所述异形区域的凹槽切割。
9.一种触控面板的触控图形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触控面板具有异形区域,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异形区域的凹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设计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条,以避免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被所述异形区域的凹槽切割,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置于所述异形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的触控图形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具有与所述异形区域相邻的规则区域,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规则区域沿第二方向的长度,设计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触控电极条,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一致;
根据所述规则区域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设计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三触控电极条,各所述第三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与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一致。
CN201810407864.3A 2018-05-02 2018-05-02 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087625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07864.3A CN108762548B (zh) 2018-05-02 2018-05-02 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07864.3A CN108762548B (zh) 2018-05-02 2018-05-02 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62548A CN108762548A (zh) 2018-11-06
CN108762548B true CN108762548B (zh) 2021-04-23

Family

ID=64009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07864.3A Active CN108762548B (zh) 2018-05-02 2018-05-02 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625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8502B (zh) * 2019-03-29 2022-08-0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597412A (zh) * 2019-08-23 2019-12-2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4576A (zh) * 2013-02-07 2013-04-24 汕头超声显示器(二厂)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纳米银电极的电容触摸屏
WO2016002279A1 (ja) * 2014-06-30 2016-01-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5788135U (zh) * 2016-05-16 2016-12-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6484202A (zh) * 2016-09-30 2017-03-0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电容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和触摸显示装置
CN107885399A (zh) * 2017-10-27 2018-04-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7894863A (zh) * 2017-11-30 2018-04-1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4576A (zh) * 2013-02-07 2013-04-24 汕头超声显示器(二厂)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纳米银电极的电容触摸屏
WO2016002279A1 (ja) * 2014-06-30 2016-01-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5788135U (zh) * 2016-05-16 2016-12-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6484202A (zh) * 2016-09-30 2017-03-0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电容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和触摸显示装置
CN107885399A (zh) * 2017-10-27 2018-04-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7894863A (zh) * 2017-11-30 2018-04-1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62548A (zh) 2018-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51949B2 (en) Display integrated antenna
US10429978B2 (en) Touch panel structure
CN107111394B (zh)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US10073573B2 (en) Conductive sheet, capacitive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CN107111392B (zh)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US20150060120A1 (en) Touch panel
CN108108051B (zh)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和一种触控显示设备
US20070103446A1 (en) Wiring of touch panel
CN103885660B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10502152B (zh)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0042494B2 (en) Array substrat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150062449A1 (en) Touch panel
US10459592B2 (en) Touch apparatus
CN108762548B (zh) 触控面板及其触控图形设计方法、触控显示板及显示装置
US9563324B2 (en) Touch panel substrate,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20190391679A1 (en) Metal mesh touch electrode for touch panel
US20140253829A1 (en) Wiring apparatus for touch screen panel
KR20150009423A (ko) 터치 윈도우
TWI679563B (zh) 觸控面板及佈線區域形成方法
US20140300834A1 (en) Conductive sheet pair and touch panel
CN108563364A (zh) 一种触摸屏、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6109767B2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電極積層体、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及び三次元タッチパネル付表示装置
EP4086737A1 (en) Screen device
CN115777093A (zh)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KR102237908B1 (ko) 터치 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6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Kuns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Assignor: Kunshan Guo 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19990000156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Touch panel and touch graphic design method thereof,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91030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05

Address after: No. 2 Xiangshan Avenue, Yongning Street,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ore of Zengche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300, No. 1, Longteng Road, Kunshan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Suzhou, 4

Applicant before: Kunshan Guo 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