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00845B - 钟表擒纵装置和该装置的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钟表擒纵装置和该装置的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00845B
CN108700845B CN201680082246.5A CN201680082246A CN108700845B CN 108700845 B CN108700845 B CN 108700845B CN 201680082246 A CN201680082246 A CN 201680082246A CN 108700845 B CN108700845 B CN 1087008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scape wheel
wheel
force
escapement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22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00845A (zh
Inventor
X·M·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tra SA
Original Assignee
Detra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tra SA filed Critical Detra SA
Publication of CN1087008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08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008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08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5/00Escapements
    • G04B15/06Free escapements
    • G04B15/08Lever escapement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5/00Escapements
    • G04B15/06Free escapement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5/00Escapements
    • G04B15/10Escapements with constant impulses for the regulating mechanism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5/00Escapements
    • G04B15/14Component part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struction of the lever or the escape wheel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9/00Indicating the time by visual means
    • G04B19/02Back-ge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gear train and han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擒纵装置(400),其包括第一擒纵轮(1)、第二擒纵轮(2)和制动杆(3),所述第二擒纵轮设置在所述第一擒纵轮和制动杆之间,特别是第二擒纵轮与第一擒纵轮和制动杆进行接触并接合。

Description

钟表擒纵装置和该装置的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操作钟表擒纵装置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钟表擒纵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这样的装置的表机芯。本发明最后涉及一种包括这样的装置或这样的表机芯的钟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传动装置和包括这样的传动装置的钟表。
背景技术
例如瑞士杠杆式擒纵机构或罗宾式(Robin)擒纵机构的已知的擒纵装置,例如专利EP1122617B1中描述的擒纵装置,通常包括擒纵轮以及阻塞杆。擒纵轮由与钟表机芯的齿轮系接合或参与到该齿轮系中的第一擒纵小齿瓣以及设计成与阻塞杆通过接触配合的擒纵轮形成,该阻塞杆本身设计成与振荡器、尤其是与游丝摆轮、特别是与游丝摆轮的冲击销通过接触配合。在分离阶段,冲击销通过阻塞杆的叉直接致动阻塞杆,阻塞杆的叉本身直接作用在擒纵轮上。这样的擒纵装置具有相对较低的效率,约为30%至40%。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钟表擒纵装置,其能够弥补上述缺点并改进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钟表擒纵装置。特别地,本发明提出一种机械效率得到改善的擒纵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擒纵装置的操作方法,所述擒纵装置位于齿轮系的轮和振荡器之间,所述擒纵装置包括围绕第一轴线枢转的第一擒纵轮、围绕第二轴线枢转的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所述方法包括分离阶段,其中同时施加于第二擒纵轮的是: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以及阻塞杆的第二力,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
优选地,其还包括冲击阶段,其中第一擒纵轮将第三力直接施加于振荡器或直接施加于第二擒纵轮,所述第三力相对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或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或振荡器的轴线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
优选地,其包括冲击阶段,其中第二擒纵轮将第四力直接施加于振荡器或直接施加于阻塞杆,所述第四力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或阻塞杆的轴线或振荡器的轴线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
优选地,其还包括冲击阶段,其中在冲击阶段期间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或传递至振荡器的扭矩的强度大于在分离阶段期间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的扭矩的强度的1.5倍。
优选地,在冲击阶段期间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或传递至振荡器的扭矩的强度大于在分离阶段期间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的扭矩的强度的2倍。
优选地,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的0.5倍。
优选地,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的0.3倍。
优选地,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的0.2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擒纵装置,其包括: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其包括第二小齿瓣和第二轮,和阻塞杆,第二擒纵轮位于第一擒纵轮和阻塞杆之间,第二擒纵轮一方面与第一擒纵轮通过接触而配合,另一方面与阻塞杆通过接触而配合。
优选地,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擒纵装置的分离阶段,由振荡器控制的阻塞杆的力通过第二擒纵轮传递至第一擒纵轮。
优选地,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擒纵装置的分离阶段,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并且阻塞杆的第二力施加于第二擒纵轮,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
优选地,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擒纵装置的冲击阶段:-直接施加于第二擒纵轮或直接施加于振荡器的、第一擒纵轮的第三力相对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或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或振荡器的轴线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和/或-直接施加于阻塞杆或直接施加于振荡器的、第二擒纵轮的第四力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或阻塞杆的轴线或振荡器的轴线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
优选地,所述第二小齿瓣被设置成与第一擒纵轮配合,第一擒纵轮的直径大于第二擒纵轮的第二小齿瓣的直径。
优选地,第二擒纵轮包括冲击表面,该冲击表面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至少实质上被径向地定向,和/或第二擒纵轮包括支靠表面,该支靠表面定向为在该支靠表面的区域中、在该支靠表面的切线和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正交径向的矢量之间形成15°和50°之间或20°和45°之间的角度,和/或其特征在于阻塞杆包括相对于阻塞杆的轴线至少实质上被径向地定向的冲击表面和/或相对于阻塞杆的轴线至少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的支靠表面。
优选地,第二轮包括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至少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的冲击表面和/或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至少实质上被径向地定向的支靠表面,和/或其特征在于第二小齿瓣包括冲击表面,该冲击表面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至少实质上被径向地定向,和/或第二小齿瓣包括支靠表面,该支靠表面定向为在该支靠表面的区域中、在该支靠表面的切线和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正交径向的矢量之间形成15°和50°之间或20°和45°之间的角度。
优选地,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擒纵装置的分离阶段,在第二擒纵轮上的第一接触点处的、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与第一接触点处的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径向的矢量之间形成小于50°或小于30°或小于20°的角度,和/或其特征在于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分离阶段,下述射线之间形成大于10°或大于20°或大于30°的角度: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以及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轴线的射线,和/或下述射线之间形成大于5°或大于10°或大于20°的角度: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起始并且穿过第二擒纵轮的轴线的射线;以及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
优选地,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的0.5倍。
优选地,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的0.3倍。
优选地,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的0.2倍。
优选地,第一擒纵轮的第一轮的直径大于第二擒纵轮的第二小齿瓣的直径的1.5倍。
优选地,第一擒纵轮的第一轮的直径大于第二擒纵轮的第二小齿瓣的直径的2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表机芯,其包括齿轮系、振荡器和上述的擒纵装置,所述擒纵装置位于所述齿轮系和所述振荡器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钟表,其包括上述的擒纵装置或表机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钟表的机械传动装置,该机械传动装置设计成将扭矩传递至擒纵轮,所述机械传动装置包括:与擒纵轮安装在相同轴线上的小齿瓣,该小齿瓣具有支靠表面冲击表面;以及经受来自发条盒的扭矩的轮或第一擒纵轮,其特征在于,支靠表面和冲击表面被设置成使得在冲击阶段由轮或第一擒纵轮传递至小齿瓣的扭矩实质上大于在分离阶段由轮传递至小齿瓣的扭矩。
优选地,支靠表面的法线与直线之间的角度在0°和60°之间。
优选地,小齿瓣的齿数等于擒纵轮的齿数。
优选地,小齿瓣的齿数等于擒纵轮的齿数的两倍。
优选地,擒纵轮的齿数小于或等于10。
优选地,该机械传动装置设计成将可变扭矩和/或由发条盒传递的扭矩传递至擒纵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钟表,其具有上述的机械传动装置。
附图说明
附图举例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钟表的两种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钟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包括处于第一支靠位置的、擒纵机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
图2是擒纵机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处于第二位置的视图。
图3是擒纵机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处于第三支靠位置的视图。
图4是擒纵机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处于第四位置的视图。
图5是擒纵机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处于第五冲击位置的视图。
图6是擒纵机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塞杆的第一变型的细节图。
图7是擒纵机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塞杆的第二变型的细节图。
图8是擒纵机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塞杆的第三变型的细节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钟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的示意图,其包括处于第一支靠位置的、擒纵机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
图10是与图9相同的视图,其中示出了接触力。
图11是擒纵机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处于第二冲击位置的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钟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的示意图,其包括处于第一支靠位置的、擒纵机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
图13是擒纵机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处于第二冲击位置的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钟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的示意图,其包括处于第一支靠位置的、擒纵机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
图15是擒纵机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处于第二冲击位置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钟表600的第一实施方式。例如,该钟表为表,特别是手表。该钟表包括表机芯500的第一实施方式,其特别是机械机芯。该机芯包括擒纵装置40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其位于齿轮装置和振荡器4、5之间。
齿轮装置设计成将发动装置(例如,发条盒)连接至擒纵机构。因此,齿轮装置能够使能量从发动装置传递至擒纵机构。对于擒纵机构,其可以为振荡器提供能量,以维持其振荡。
例如,振荡器为摆轮4和弹簧5类型的振荡器。摆轮围绕轴线A4枢转。
擒纵装置400主要包括围绕轴线A1枢转的第一擒纵轮1、围绕轴线A2枢转的第二擒纵轮2和围绕轴线A3枢转的阻塞杆3。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由振荡器4、5控制的阻塞杆的力在擒纵装置的分离阶段通过第二擒纵轮传递至第一擒纵轮。分离阶段特别包含阻塞杆的阻塞装置与由振荡器4、5驱动的第二擒纵轮2的齿部分离的阶段,即,阻塞杆的位置由振荡器的位置确定。
第一擒纵轮1包括能够直接地或非直接地在钟表振荡器上起作用的第一擒纵轮1a。齿轮系的第一小齿瓣1b与第一擒纵轮1a紧密地旋转接合,特别是其固定到第一擒纵轮1a上,特别是其同轴地固定到第一擒纵轮1a上。
在擒纵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擒纵轮包括单个第二擒纵小齿瓣2b。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优选变型中,擒纵装置是直接冲击擒纵装置,其操作原理与罗宾式擒纵装置类似。例如,它可以设计成与摆轮4和弹簧5类型的振荡器配合。
第一擒纵轮1a设计成通过它的一个齿直接致动摆轮4和弹簧5,该齿在擒纵装置的每个冲击阶段期间作用于摆轮4的板40的冲击叉瓦40b上。因此,摆轮在冲击阶段直接从第一擒纵轮1a接收能量。因此,避免了间接冲击擒纵装置的阻塞杆造成的摩擦损失。为了实现这一点,第一擒纵轮1a通过第一小齿瓣1b运动地连接至钟表机芯的发动装置。
为了尽可能地使摆轮提供的分离能量最小化,由于第二擒纵轮2b位于第一擒纵轮1和阻塞杆3之间,因此第一擒纵轮1a能够被阻塞杆3阻塞。为了实现这一点,阻塞杆、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布置为,使得在分离阶段期间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3之间的力显著小于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之间的力。更具体而言,阻塞杆、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布置为,使得第二擒纵小齿瓣2b和阻塞杆3之间的力小于第一擒纵轮1a和第二擒纵小齿瓣2b之间的力。
图1示出了擒纵装置的第一支靠位置。在该图中,摆轮4的板4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用于使摆轮4的板40分离的叉瓦或销钉40a远离阻塞杆3的叉3a移动。在发动装置产生的扭矩作用下,轮1a的齿10a在小齿瓣2b的齿20b的支靠表面200b上施加力F2。实质上从轴线A2的附近穿过的力F2产生倾向于使第二小齿瓣2b沿逆时针方向枢转的扭矩,这产生对抗阻塞杆3的阻塞装置3b、特别是叉瓦3b的支靠表面30b的、小齿瓣2b的齿21b的支承力F3。支靠表面30b被设置成使得力F3的方向实质上穿过轴线A3。除了摩擦角之外,这些力在随后的分离阶段期间是相同的。
应注意的是,在力矢量F2与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起始并且穿过轴线A2的射线之间形成的(或者在力矢量F2与和轴线A2有关并且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起始的径向矢量D之间形成的)角度α明显小于50°,特别是小于30°,或小于20°。
静止时,忽略摩擦力:
F3=F2×(DO2/DO3)
其中:
F2和F3:对抗表面200b和30b的相应支承力的强度值;
DO2:力F2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DO3:力F3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考虑到DO2<<DO3,因此注意到力F3的强度明显小于力F2的强度。
图2示出了刚好处于图1所示的第一支靠位置之后的分离阶段后的擒纵装置。在图2中,摆轮4的板4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在分离阶段期间,摆轮4的板40的、用于分离的叉瓦40a与阻塞杆3的叉3a接触并且使叉3a沿逆时针方向枢转。图2中保持了这种接触和这种动作。这种动作已经将小齿瓣2b的齿21b与支靠表面30b分离。在该分离期间,由摆轮提供的、用于克服摩擦力并且使擒纵轮和阻塞杆运动的能量明显小于罗宾式传统擒纵装置中所提供的能量。
通过力F3的强度明显小于支承力F2的强度的事实解释了这种微小的能量消耗的原因。如果使擒纵轮1、2和阻塞杆3的惯量最佳地最小化,则力F3的这种强度被尽可能地最小化。优选地,小齿瓣2b的总直径D2b被尽可能地减小,以便最佳地减小小齿瓣2b的惯量以及阻塞杆3的尺寸。因此,优选地,小齿瓣2b的总直径D2b明显小于第一轮1a的总直径D1a。例如,小齿瓣2b的总直径D2b小于第一轮1a的总直径D1a的30%,或小于第一轮1a的总直径D1a的20%。
在分离阶段之后,小齿瓣2b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该小齿瓣的齿22b接近阻塞杆3的第二阻塞装置3c的支靠表面30c并且在第二支靠位置支靠在该表面上。
图3示出了该第二支靠位置。在该图中,摆轮4的板40的叉瓦40a远离阻塞杆3的叉3a移动。在发动装置的扭矩作用下,轮1a的齿10a在小齿瓣2b的齿20b的支靠表面200b上施加力F2*。实质上从轴线A2的附近穿过的力F2*产生倾向于使小齿瓣2b沿逆时针方向枢转的扭矩,这产生对抗阻塞杆3的叉瓦3c的支靠表面30c的、齿22b的支承力F3*。支靠表面30c被设置成使得力F3*的方向实质上穿过轴线A3。除了摩擦角之外,这些力在随后的分离阶段期间是相同的。
静止时,忽略摩擦力:
F3*=F2*×(DO2*/DO3*)
其中:
F2*和F3*:对抗表面200b和30c的相应支承力的强度值;
DO2*:力F2*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DO3*:力F3*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考虑到DO2*<<DO3*,因此注意到力F3*的强度明显小于力F2*的强度。
图4示出了刚好处于图3所示的第二支靠位置之后的分离阶段后的擒纵装置。在图4中,摆轮的板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分离阶段期间,用于使摆轮的板分离的叉瓦40a与阻塞杆3的叉3a接触并且使叉3a顺时针转动。图4中保持了这种接触和这种动作。这种动作已经将小齿瓣2b的齿22b与支靠表面30c分离。由于与前述类似的原因,在该分离期间,由摆轮提供的、用于克服摩擦力并且使擒纵轮和阻塞杆运动的能量明显小于罗宾式传统擒纵装置中所提供的能量。
在该分离之后,第一擒纵轮1a沿逆时针方向加速并推动、尤其是切向地推动第二小齿瓣2b。同时,擒纵轮的齿11a接近摆轮的板的冲击叉瓦40b,以便在冲击阶段期间通过齿11a在叉瓦40b上的作用将能量传递至摆轮。优选地,从齿11a传递至叉瓦40b的力相对于轴线A1和A4实质上是切向的。
图5示出了在冲击阶段结束时擒纵机构的位置。在图5中,齿11a和叉瓦40b通过它们各自的端部接触,并且小齿瓣2b的齿20b接近阻塞杆3的叉瓦3b的支靠表面30b。一旦齿20b与阻塞杆3接触并且齿10a与第二擒纵轮2接触,就返回到图1所示的构造。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这种变型的擒纵装置具有非常高的效率,因为它一方面允许显著减少在分离期间由摆轮提供的能量,另一方面允许提高能量传输效率,这是由于从擒纵轮1a到摆轮的直接冲击,特别是通过从第一擒纵轮直接传递至摆轮并且实质上为切向的力的直接冲击。这样的擒纵装置的另一个优点是,由于在分离期间由摆轮传递的能量微小,因此维持并由此优化了游丝摆轮的等时性。
优选地,阻塞杆3的阻塞装置3b、3c的支靠表面30b、30c是凹形的,以便保证小齿瓣2b的齿20b在这些表面上的定位精度。例如,如图6所示,这些凹面可以各自通过形成优选处于120°和170°之间的角度的两个倾斜平面形成。
在擒纵装置的第二变型中,阻塞杆3还可以配备有除了力F2、F2*之外能够使小齿瓣2b沿与第一擒纵轮1a相反的方向转动的机械传动装置3d、3e,例如,突起3d、3e。因此,这些传动装置还可以施加与力F2和F2*互补的作用,以使第二擒纵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例如,这些作用通过阻塞杆经由传动装置施加在第二擒纵轮的支靠表面的区域中。例如,在图7中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擒纵装置的阻塞杆的一个例子。
在擒纵装置的第三变型中,阻塞杆3还可以配备有安全销3f,如图8所示,该安全销3f设计成与辅助摆轮板41配合,以防止阻塞杆在受到撞击时进行不希望的运动。该第三变型可以与第一变型和第二变型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组合。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变型中,擒纵装置的元件的几何形状可以如下所述。
第一擒纵轮1包括齿10a,特别是20个齿。齿成形为尖钉。在与相对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径向的方向之间形成20°和45°之间的角度的方向上,齿被定向在下游(相对于它们的运动)。每个齿的自由尖端可以具有斜削的形状。
第二擒纵轮2包括齿20b,特别是4个齿。齿实质上延伸约45°的角扇区。每个齿都包括支靠表面200b,该支靠表面200b定向成与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正交径向的方向形成15°和50°之间或20°和45°之间的角度β。角度β是在支靠表面的切线和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起始并相对于轴线A2正交径向的矢量O2之间测得的锐角。这种定向可以产生微小的扭矩,该扭矩倾向于在支靠阶段和分离阶段中使第二擒纵轮对抗阻塞杆转动。每个齿同样都以至少一个侧表面202b为界,该侧表面202b相对于轴线A2实质上径向地定向。
因此,除了摩擦角(在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区域中的摩擦角)之外,角度α和β相等。
阻塞杆3包括支靠表面30b、30c。阻塞杆的支靠表面相对于轴线A3至少实质上正交径向地定向。
在支靠阶段,齿10a的一个尖端抵靠在第二擒纵轮的齿20b的支靠表面200b上,并且第二擒纵轮的另一个齿21b的一个侧表面202b抵靠在阻塞杆的支靠表面30b、30c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上。
有利地,在支靠阶段和分离阶段(当第二擒纵轮抵靠在阻塞杆上时),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F2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和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的射线之间形成大于10°或大于20°或大于30°的角度。
有利地,以补充或替代的方式,在支靠阶段和分离阶段(当第二擒纵轮抵靠在阻塞杆上时),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起始并且穿过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的射线和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F2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之间形成大于5°或大于10°或大于20°的角度。
下面参照图9至图15描述钟表600’、600”、600*的第二实施方式。例如,钟表为表,特别是手表。该钟表包括表机芯500’、500”、500*的第二实施方式,特别是机械机芯。该机芯包括位于齿轮装置和振荡器4、5之间的擒纵装置400’、400”、400*的第二实施方式。
齿轮装置设计成将发动装置(例如,发条盒)连接至擒纵机构。因此,该齿轮装置能够使能量从发动装置传递至擒纵机构。对于该擒纵机构,其可以为振荡器提供能量,以维持其振荡。
例如,振荡器为摆轮4和弹簧5类型的振荡器。摆轮围绕轴线A4’、A4”、A4*枢转。
擒纵装置400’、400”、400*主要包括围绕轴线A1’、A1”、A1*枢转的第一擒纵轮1’、1”、1*、围绕轴线A2’、A2”、A2*枢转的第二擒纵轮2’、2”、2*和围绕轴线A3’、A3”、A3*枢转的阻塞杆3’、3”、3*。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擒纵装置的分离阶段,由振荡器4、5控制的阻塞杆的力通过第二擒纵轮传递至第一擒纵轮。
第一擒纵轮包括能够间接作用于钟表振荡器上的第一擒纵轮1a’、1a”、1a*。齿轮系的第一小齿瓣1b’、1b”、1b*与第一擒纵轮1a’、1a”、1a*旋转地紧密接合,特别是其固定到第一擒纵轮1a’、1a”、1a*上,特别是其同轴地固定到第一擒纵轮1a’、1a”、1a*上。在第一变型中,擒纵装置是直接冲击擒纵装置,其操作原理与罗宾式擒纵装置类似。例如,它可以设计成与摆轮4和弹簧5类型的振荡器配合。
在擒纵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擒纵轮包括第二擒纵小齿瓣2b’、2b”、2b*和第二轮2a’、2a”、2a*。第二轮2a’、2a”、2a*紧密接合至第二擒纵小齿瓣2b’、2b”、2b*,特别是第二轮2a’、2a”、2a*被固定到第二擒纵小齿瓣2b’、2b”、2b*上,反之亦然。阻塞杆通过第二擒纵轮2a’、2a”、2a*与第二擒纵小齿瓣2b’、2b”、2b*配合,反之亦然。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擒纵装置一样,第二小齿瓣2b’、2b”、2b*设计成与第一擒纵轮1a’、1a”、1a*直接配合,第一擒纵轮1a’、1a”、1a*与钟表机芯的齿轮系的第一小齿瓣1b’、1b”、1b*旋转地紧密接合。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中,擒纵装置是直接冲击式的。其操作原理与罗宾式擒纵装置类似。例如,它可以设计成与游丝摆轮类型的振荡器配合。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中,擒纵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游丝摆轮的冲击通过第二擒纵轮2a’的齿20a’实现。
在分离阶段期间,擒纵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等同的操作。
在该第一变型实施方式中,第二轮2a’具有与第二小齿瓣2b’相同数量的齿,即,6个齿。
图9示出了在分离阶段之前的这种擒纵装置的支靠位置,其类似于根据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装置的支靠位置。
在发动装置的扭矩作用下,轮1a’的齿10a’在小齿瓣2b’的齿20b’的支靠表面200b’上施加力F20。实质上从轴线A2’的附近穿过的力F20产生扭矩,该扭矩倾向于使小齿瓣2b’沿逆时针方向枢转,这产生对抗阻塞杆3的阻塞装置3c’的支靠表面30c’的、齿20a’的支承力F30。支靠表面30c’被设置成使得力F30的方向实质上穿过轴线A3’。除了摩擦角之外,这些力在随后的分离阶段期间是相同的。
静止时,忽略摩擦力:
F30=F20×(DO20/DO30)
其中:
F20和F30:对抗表面200b’和30c’的相应支承力的强度值;
DO20:力F20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DO30:力F30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考虑到DO20<<DO30,因此注意到力F30的强度明显小于力F20的强度。
在分离阶段期间由摆轮提供的克服摩擦力并且使擒纵轮和阻塞杆运动的能量明显小于罗宾式传统擒纵装置中所提供的能量。
通过力F30的强度明显小于支承力F20的强度的事实解释了这种微小的能量消耗的原因。
这里还应注意的是,在力矢量F20与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起始并且穿过轴线A2’的射线之间形成的(或者在力矢量F20与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起始并且相对于轴线A2’径向的矢量D’之间形成的)角度α’明显小于50°或小于30°或小于20°。
如果使擒纵轮1’、2’和阻塞杆3’的惯量最佳地最小化,则力F30的这种强度被尽可能地最小化。优选地,小齿瓣2b’的总直径D2b’被尽可能地减小,以便最佳地减小小齿瓣2b’的惯量以及阻塞杆3’的尺寸。因此,优选地,小齿瓣2b’的总直径D2b’明显小于第一轮1a’的总直径D1a’,特别是小于第一轮1a’的总直径D1a’的50%或40%。
元件1a’和2b’的齿形可同样被构造成使得在冲击阶段期间由第一轮1a’传递至第二小齿瓣2b’的扭矩明显大于在分离期间传递的扭矩。
在图9所示的支靠阶段之后的分离阶段开始的过程中,小齿瓣2b’的区域中的扭矩C2d可以相对于轮1a’的区域中的扭矩C1d表示如下,并且忽略摩擦力:
C2d=C1d×(DO20/DO10)
其中:
DO10:力F20相对于轴线A1’的杠杆臂的值;
DO20:力F20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在图11所示的冲击阶段开始时,第二小齿瓣2b’的冲击表面201b”被定向成使得传递的力F20’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的轨迹实质上相切。换言之,在冲击阶段开始时,力F20’实质上垂直于从轴线A1’起始并且穿过轴线A2’的射线。
在该冲击阶段开始时,小齿瓣2b’的区域中的扭矩C2i可以相对于轮1a’的区域中的扭矩C1i表示如下,并且忽略摩擦力:
C2i=C1i×(DO20’/DO10’)
其中:
DO10’:力F20’相对于轴线A1’的杠杆臂的值;
DO20’:力F20’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考虑到:
DO20/DO10<<DO20’/DO10’,并且C1d=C1i
在冲击阶段期间传递至小齿瓣2b’的扭矩C2i明显大于在分离阶段期间传递至小齿瓣2b’的扭矩C2d。因此,在分离阶段期间由摆轮提供的能量被最小化,并且在冲击阶段期间由发动装置传递至擒纵装置的能量被最大化。因此,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擒纵装置相比,这样的擒纵装置具有效率最大化的优点,与大约30%至40%的平均参考效率相比,大约为120%至160%。与现有技术中与已知的擒纵装置配合的振荡器相比,这样的装置还具有使振荡器的扰动最小化的优点,并因此允许实现具有优化的等时性的振荡器。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中,擒纵机构的元件的几何形状可以如下所述。
第一擒纵轮1’包括齿10a’,特别是20个齿。在例如与相对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径向的方向之间形成20°和45°之间的角度的方向上,该齿被定向在下游(相对于它们的运动)。每个齿的自由尖端可以具有斜削的形状。
第二擒纵小齿瓣2b’包括齿20b’,特别是6个齿。该齿实质上延伸约30°的角扇区。每个齿都包括支靠表面200b’,该支靠表面200b’定向成与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正交径向的方向O2’之间形成15°和50°之间或20°和45°之间的角度β’。角度β’是在支靠表面的切线与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起始并相对于轴线A2正交径向的矢量O2’之间测得的锐角。这种定向可以产生微小的扭矩,该扭矩倾向于在支靠阶段和分离阶段中使第二擒纵轮对抗阻塞杆转动。每个齿同样都以至少一个侧表面为界,该侧表面相对于轴线A2’实质上径向地定向。该至少一个侧表面是冲击表面201b’。
因此,除了摩擦角(在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区域中的摩擦角)之外,角度α’和β’相等。
阻塞杆3包括支靠表面30b’、30c’。支靠表面相对于阻塞杆的轴线A3’至少实质上正交径向地定向。
在支靠阶段,齿10a’的一个尖端抵靠在第二擒纵轮的齿20b’的支靠表面200b’上,并且第二擒纵轮的齿20a’的一个尖端抵靠在阻塞杆的支靠表面30b’、30c’上。
有利地,在支靠阶段和分离阶段(当第二擒纵轮抵靠在阻塞杆上时),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F20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和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的射线之间形成大于10°或大于20°或大于30°的角度。
有利地,以补充或替代的方式,在支靠阶段和分离阶段(当第二擒纵轮抵靠在阻塞杆上时),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起始并且穿过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的射线和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F20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之间形成大于5°或大于10°或大于20°的角度。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擒纵装置是间接冲击式的。其一般操作原理与瑞士杠杆式擒纵装置类似。例如,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的擒纵装置可以设计成与游丝摆轮类型的振荡器配合。
这样的擒纵装置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的区别在于,游丝摆轮的冲击通过阻塞杆3”实现,该阻塞杆3”的叉3a”设计成专门与摆轮4”配合,特别是与摆轮的板40”配合,特别是与摆轮的板的销钉40a”配合。
图12示出了这样的擒纵装置在分离阶段之前的支靠位置。
在发动装置的扭矩作用下,轮1a”的齿10a”在小齿瓣2b”的齿20b”的支靠表面200b”上施加力F21。实质上从轴线A2”的附近穿过的力F21产生扭矩,该扭矩倾向于使小齿瓣2b”沿逆时针方向枢转,这产生对抗阻塞杆3”的阻塞装置3c”的支靠表面30c”的、齿20a”的支承力F31。支靠表面30c”被设置成使得力F31的方向实质上穿过轴线A3”。除了摩擦角之外,这些力在随后的分离阶段期间是相同的。
静止时,忽略摩擦力:
F31=F21×(DO21/DO31)
其中:
F21:对抗表面200b”的支承力的强度值;
F31:对抗表面30c”的支承力的强度值;
DO21:力F21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DO31:力F31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考虑到DO21<<DO31,注意到力F31的强度明显小于力F21的强度。
因此,在分离期间由摆轮提供的克服摩擦力并且使擒纵轮和阻塞杆运动的能量明显小于瑞士杠杆式传统擒纵装置中所提供的能量。
通过力F31的强度明显小于支承力F21的强度的事实解释了这种微小的能量消耗的原因。
这里还应注意的是,在力矢量F21与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起始并且穿过轴线A2”的射线之间形成的(或者在力矢量F21与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起始并且相对于轴线A2”径向的矢量D”之间形成的)角度α”明显小于50°或小于30°或小于20°
如果使擒纵轮1”、2”和阻塞杆3”的惯量最佳地最小化,则力F31的这种强度被尽可能地最小化。优选地,小齿瓣2b”的总直径D2b”被尽可能地减小,以便最佳地减小小齿瓣2b”的惯量以及阻塞杆3”的尺寸。因此,优选地,小齿瓣2b”的总直径D2b”明显小于第一轮1a”的总直径D1a”,特别是小于第一擒纵轮1a”的总直径D1a”的60%,或者小于第一擒纵轮1a”的总直径D1a”的50%。
元件1a”和2b”的齿形可同样被构造成使得在冲击阶段期间由第一轮1a”传递至第二小齿瓣2b”的扭矩明显大于在分离期间传递的扭矩。
在图12所示的支靠阶段之后的分离阶段开始的过程中,小齿瓣2b”的区域中的扭矩C2d’可以相对于轮1a”的区域中的扭矩C1d’表示如下,并且忽略摩擦力:
C2d’=C1d’×(DO21/DO11)
其中:
DO11:力F21相对于轴线A1”的杠杆臂的值;
DO21:力F21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在没有示出的冲击阶段开始时,第二小齿瓣2b”的冲击表面201b”被定向成使得由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的力F21’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的轨迹实质上相切。换言之,在冲击阶段开始时,力F21’实质上垂直于从轴线A1”起始并且穿过轴线A2”的射线。
在该冲击阶段开始时,小齿瓣2b”的区域中的扭矩C2i’可以相对于轮1a”的区域中的扭矩C1i’表示如下,并且忽略摩擦力:
C2i’=C1i’×(DO21’/DO11’)
其中:
DO11’:力F21’相对于轴A1”的杠杆臂的值;
DO21’:力F21’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考虑到:
DO21/DO11<<DO21’/DO11’,并且C1i’=C1d’
在冲击阶段期间传递至小齿瓣2b”的扭矩C2i’明显大于在分离阶段期间传递至小齿瓣2b”的扭矩C2d’。因此,在分离阶段期间由摆轮提供的能量被最小化,并且在冲击阶段期间由发动装置传递至擒纵装置的能量被最大化。因此,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擒纵装置相比,这样的擒纵装置具有效率最大化的优点,与大约30%至40%的平均参考效率相比,大约为120%至160%。与现有技术中与已知的擒纵装置配合的振荡器相比,这样的装置还具有使振荡器的扰动最小化的优点,并因此允许实现具有优化的等时性的振荡器。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中,擒纵机构的元件的几何形状可以如下所述。
第一擒纵轮1”包括齿10a”,特别是20个齿。在与相对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径向的方向之间形成20°和45°之间的角度的方向上,该齿被定向在下游(相对于它们的运动)。每个齿的自由尖端可以具有斜削的形状。
第二擒纵小齿瓣2b”包括齿20b”,特别是10个齿。该齿实质上延伸约10°的角扇区。每个齿都包括支靠表面200b”,该支靠表面200b”定向成与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正交径向的方向O2”之间形成15°和50°之间或20°和45°之间的角度β”。角度β”是在支靠表面的切线与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起始并相对于轴线A2”正交径向的矢量O2”之间测得的锐角。这种定向可以产生微小的扭矩,该扭矩倾向于在支靠阶段和分离阶段中使第二擒纵轮对抗阻塞杆转动。每个齿同样都以两个侧表面为界,这两个侧表面相对于轴线A2”实质上径向地定向。这两个侧表面中的一个是冲击表面201b”。
因此,除了摩擦角(在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区域中的摩擦角)之外,角度α”和β”相等。
第二擒纵轮2a”包括齿20a”,特别是5个齿。该齿被成形为臂。每个齿都包括支靠表面200a”,当第二轮的所述齿与阻塞杆接触时,该支靠表面200a”相对于阻塞杆的轴线A3”至少实质上径向地定向。每个齿同样都以冲击表面201a”为界,当第二轮的所述齿与阻塞杆接触时,该冲击表面201a”相对于阻塞杆的轴线A3”至少实质上正交径向地定向。
阻塞杆3包括相对于阻塞杆的轴线A3”至少实质上正交径向地定向的支靠表面30b”、30c”以及相对于阻塞杆的轴线A3”至少实质上径向地定向的冲击表面31b”、31c”。
在支靠和分离阶段,齿10a”的一个尖端抵靠在第二小齿瓣的齿20b”的支靠表面200b”上,并且第二轮的齿20a”的一个支靠表面200a”抵靠在阻塞杆的支靠表面30b”、30c”上。
有利地,在支靠阶段和分离阶段(当第二擒纵轮抵靠在阻塞杆上时),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F21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和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的射线之间形成大于10°或大于20°或大于30°的角度。
有利地,以补充或替代的方式,在支靠阶段和分离阶段(当第二擒纵轮抵靠在阻塞杆上时),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起始并且穿过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的射线和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F21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之间形成大于5°或大于10°或大于20°的角度。
在冲击阶段,齿10a”的一个尖端抵靠在第二小齿瓣的齿20b”的冲击表面201b”上,并且第二轮的齿20a”的冲击表面201a”抵靠在阻塞杆的冲击表面31b”上。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擒纵装置的操作原理与专利申请WO2013182243A1中公开的装置的操作原理类似。例如,后者设计成与游丝摆轮类型的振荡器配合。
这是间接冲击式的擒纵装置。因此,游丝摆轮的冲击通过阻塞杆3*实现,该阻塞杆3*的一个叉30a*设计成专门与摆轮4配合,尤其是与摆轮的板40*配合,特别是与摆轮的板的销钉40a*配合。这样的擒纵装置与前面的变型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阻塞杆3*由彼此运动地连接的两个不同的部分30*、31*构成。第一部分30*围绕轴线A30*枢转。第一部分30*包括叉30a*、设计成与第二轮2a*的齿部20a*通过接触而起作用的阻塞装置30b*以及设计成与第二部分31*的齿部31c*啮合的齿部30c*。第二部分31*围绕轴线A31*枢转。第二部分31*同样包括设计成与第二轮2a*的齿部20a*通过接触而起作用的阻塞装置31b*。
图14示出了这样的擒纵装置在分离阶段之前的支靠位置。
在发动装置的扭矩作用下,轮1a*的一个齿10a*在小齿瓣2b*的齿20b*的支靠表面200b*上施加力F22。力F22实质上从轴线A2*的附近穿过。力F22产生扭矩,该扭矩倾向于使小齿瓣2b*沿逆时针方向枢转,这产生对抗阻塞杆3*的部分30*的阻塞装置30b*的支靠表面300b*的、齿20a*的支承力F32。支靠表面300b*被设置成使得力F32的方向实质上穿过轴线A30*。除了摩擦角之外,这些力在随后的分离阶段期间是相同的。
静止时,忽略摩擦力:
F32=F22×(DO22/DO32)
其中:
F22:对抗表面200b*的支承力的强度值;
F32:对抗表面300b*的支承力的强度值;
DO22:力F22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DO32:力F32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考虑到DO22<<DO32,因此注意到力F32的强度明显小于力F22的强度。
在分离期间由摆轮装置提供的克服摩擦力并且使擒纵轮和阻塞杆运动的能量明显小于瑞士杠杆式传统擒纵装置所提供的能量。
通过力F32的强度明显小于支承力F22的强度的事实解释了这种微小的能量消耗的原因。
这里还应注意的是,在力矢量F22与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起始并且穿过轴线A2*的射线之间形成的(或者在力矢量F20与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起始并且相对于轴线A2*径向的矢量D*之间形成的)角度α*明显小于50°或小于30°或小于20°。
如果使擒纵轮1*、2*和阻塞杆3*的惯量最佳地最小化,则力F32的这种强度被尽可能地最小化。优选地,小齿瓣2b*的总直径D2b*被尽可能地减小,以便最佳地减小小齿瓣2b*的惯量以及阻塞杆3*的尺寸。因此,优选地,小齿瓣2b*的总直径D2b*明显小于第一轮1a*的总直径D1a*,特别是小于第一擒纵轮1a*的总直径D1a*的30%,或者小于第一擒纵轮1a*的总直径D1a*的20%。
元件1a*和2b*的齿形可同样被构造成使得在冲击阶段期间由第一轮1a*传递至第二小齿瓣2b*的扭矩明显大于在分离期间传递的扭矩。
在图14所示的支靠阶段之后的分离阶段开始的过程中,小齿瓣2b*的区域中的扭矩C2d”可以相对于轮1a*的区域中的扭矩C1d”表示如下,并且忽略摩擦力:
C2d”=C1d”×(DO22/DO12)
其中:
DO12:力F22相对于轴线A1*的杠杆臂的值;
DO22:力F22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在图15所示的冲击阶段开始时,第二小齿瓣2b*的冲击表面201b*被定向成使得传递的力F22’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的轨迹实质上相切。换言之,在冲击阶段开始时,力F22’实质上垂直于从轴线A1*起始并且穿过轴线A2*的射线。
在该冲击阶段开始时,小齿瓣2b*的区域中的扭矩C2i”可以相对于轮1a*的区域中的扭矩C1i”表示如下,并且忽略摩擦力:
C2i”=C1i”×(DO22’/DO21’)
其中:
DO21’:力F22’相对于轴线A1*的杠杆臂的值;
DO22’:力F22’相对于轴线A2*的杠杆臂的值。
考虑到:
DO22/DO12<<DO22’/DO21’,并且C1i”=C1d”
在冲击阶段期间传递至小齿瓣2b*的扭矩C2i”明显大于在分离阶段期间传递至小齿瓣2b*的扭矩C2d”。因此,在分离阶段期间由摆轮提供的能量被最小化,并且在冲击阶段期间由发动装置传递至擒纵装置的能量被最大化。因此,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擒纵装置(例如,文献WO2013182243A1中公开的擒纵装置)相比,这样的擒纵装置具有效率最大化的优点。与现有技术中与已知的擒纵装置配合的振荡器相比,这样的装置还具有使振荡器的扰动最小化的优点,并因此允许实现具有优化的等时性的振荡器。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中,擒纵机构的元件的几何形状可以如下所述。
第一擒纵轮1*包括齿10a*,特别是40个齿。例如,该齿具有渐开线齿形或具有实质上的渐开线齿形。
第二擒纵小齿瓣2b*包括齿20b*,特别是6个齿。该齿实质上延伸约30°的角扇区。每个齿都包括支靠表面200b*,该支靠表面200b*定向成与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正交径向的方向O2*之间形成10°和50°之间或20°和35°之间的角度β*。角度β*是在支靠表面的切线与从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起始并且相对于轴线A2正交径向的矢量O2*之间测得的锐角。这种定向可以产生微小的扭矩,该扭矩倾向于在支靠阶段和分离阶段中使第二擒纵轮对抗阻塞杆转动。每个齿同样都以两个侧表面为界,这两个侧表面相对于轴线A2*实质上径向地定向。这两个侧表面中的一个是冲击表面201b*。
因此,除了摩擦角(在轮1a*和小齿瓣2b*之间的接触点区域中的摩擦角)之外,角度α*和β*相等。
阻塞杆3*包括相对于阻塞杆的轴线A3*至少实质上正交径向地定向的支靠表面300b*、310b*以及相对于阻塞杆的轴线A3*至少实质上径向地定向的冲击表面301b*、311b*。
在支靠阶段和分离阶段,齿10a*的一个侧面抵靠在第二小齿瓣的齿20b*的支靠表面200b*上,并且第二轮的齿20a*的一个尖端200a*抵靠在阻塞杆的支靠表面310b*、300b*上。
有利地,在支靠阶段和分离阶段(当第二擒纵轮抵靠在阻塞杆上时),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F22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和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的射线之间形成大于10°或大于20°或大于30°的角度。
有利地,以补充或替代的方式,在支靠阶段和分离阶段(当第二擒纵轮抵靠在阻塞杆上时),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起始并且穿过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的射线和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F22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之间形成大于5°或大于10°或大于20°的角度。
在冲击阶段,齿10a*的侧面抵靠在第二小齿瓣的齿20b*的冲击表面201b*上,并且第二轮的齿20a*的一个尖端200a*抵靠在阻塞杆的冲击表面301b*、311b*上。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优选地由低密度材料制成,例如硅或硅合金。在擒纵装置的部件由硅制成的情况下,该擒纵装置优选地涂覆有一层SiO2或Si4N3,特别是用于增强它们的机械抗性并优化该装置的摩擦学。例如,这样的装置可以不需要进行润滑。
优选地,无论实施方式或变型如何,阻塞杆的阻塞装置的支靠表面都是凹形的,以便保证第二擒纵轮2、2’、2”、2*的齿在这些表面上的定位精度。例如,这些凹面由两个倾斜平面形成,例如,这两个倾斜平面形成优选在120°和170°之间的角度。
优选地,不管实施方式或变型如何,阻塞杆还可以配备有机械传动装置,该机械传动装置能够使第二擒纵轮在与第一擒纵轮相反的方向上转动。这些装置可以包括通过在第二擒纵轮上、特别是在第二擒纵轮的冲击表面或支靠表面上接触而起作用的突起或齿。
优选地,不管实施方式或变型如何,阻塞杆可包括设计成与辅助摆轮板配合的安全销,以便防止阻塞杆在受到撞击时进行不希望的运动。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擒纵装置设计成以优化的方式维持钟表振荡器的振荡。如前所述,该装置可以使分离阶段期间、即当振荡器在擒纵轮通过阻塞杆被锁定旋转的同时致动阻塞杆时由振荡器提供的能量最小化。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擒纵装置相比,本发明的擒纵装置具有效率最大化的优点。与现有技术中与已知的擒纵装置配合的振荡器相比,这样的装置还具有使振荡器的扰动最小化的优点,并因此允许实现具有优化的等时性的振荡器。为了实现这一点,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擒纵装置使其根据其是处于分离阶段还是冲击阶段而将可变的扭矩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在分离阶段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的扭矩小于在冲击阶段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的扭矩。在冲击阶段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的扭矩可以是恒定的或是实质上恒定的。同样地,在分离阶段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的扭矩可以是恒定的或是实质上恒定的。在分离阶段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的扭矩可以等于或实质上等于在支靠阶段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的扭矩。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可以形成用于钟表的机械传动装置,该机械传动装置设计成传递扭矩,尤其是设计成传递可变扭矩和/或来自发条盒的扭矩。可替代地,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可以是用于钟表的机械传动装置的一部分,该部分设计成传递扭矩,尤其是设计成传递可变扭矩和/或来自发条盒的扭矩。
相反,根据现有技术,在擒纵装置的不同冲击阶段期间维持振荡器振荡所需的大扭矩即使在不需要这种扭矩时、特别是在擒纵装置的不同的分离阶段时,也同样通过擒纵轮传递。摩擦所损失的能量与对抗阻塞杆的擒纵轮的齿部的支承力成正比,并且该支承力本身与由擒纵轮传递的扭矩成正比。结果是效率特别低。此外,在钟表中,发动装置(例如,发条盒)通过齿轮系向擒纵轮分配扭矩,该扭矩在擒纵轮处实质上恒定。因此,传递至擒纵轮的扭矩始终很大,这意味着由振荡器提供的、能够使阻塞杆分离的能量始终很大。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擒纵装置优选使得在分离阶段中阻塞杆直接作用在与第一擒纵轮运动地连接的第二擒纵轮上。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擒纵装置包括阻塞杆、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它们被设置和构造成:
-在擒纵装置的分离阶段期间使在第二擒纵轮的区域中传递的扭矩最小化;和/或
-在擒纵机构的冲击阶段期间使在第二擒纵轮的区域或振荡器的区域中传递的扭矩最大化;和/或
-在分离阶段和冲击阶段从第一擒纵轮传递不同扭矩。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擒纵装置400;400’;400”;400*优选地包括第一擒纵轮1;1’;1”;1*、第二擒纵轮2;2’;2”;2*和阻塞杆3;3’;3”;3*。第二擒纵轮优选位于第一擒纵轮和阻塞杆之间,特别是第二擒纵轮可以一方面与第一擒纵轮通过接触配合,另一方面与阻塞杆通过接触配合。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优选地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擒纵装置的分离阶段中,由振荡器4、5控制的阻塞杆的力通过第二擒纵轮传递至第一擒纵轮。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优选地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擒纵装置的分离阶段中,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并且阻塞杆的第二力施加于第二擒纵轮,第二力的强度小于第一力的强度,特别是第二力的强度小于第一力的强度的0.5倍或者0.3倍或0.2倍。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优选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擒纵装置的冲击阶段:
-直接施加于第二擒纵轮或直接施加于振荡器4、5的、第一擒纵轮的第三力相对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A1’;A1”;A1*或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A2’;A2”;A2*或振荡器的轴线A4;A4’;A4”;A4*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和/或
-直接施加于阻塞杆或直接施加于振荡器的、第二擒纵轮的第四力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A2’;A2”;A2*或阻塞杆的轴线A3;A3’;A3”;A3*或振荡器的轴线A4;A4’;A4”;A4*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第二擒纵轮2;2’;2”;2*可以是第二小齿瓣2b,或者第二擒纵轮2’;2”;2*可包括第二小齿瓣2b’;2b”;2b*和第二轮2a’;2a”;2a*。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第二擒纵轮2;2’;2”;2*可包括第二小齿瓣2b’;2b”;2b*,该第二小齿瓣被设置成与第一擒纵轮配合,第一擒纵轮的直径、特别是第一擒纵轮的第一轮的直径大于第二擒纵轮2;2’;2”;2*的第二小齿瓣的直径,特别是大于第二小齿瓣的直径的1.5倍或2倍。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第二擒纵轮2;2’;2”;2*可以包括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A2’;A2”;A2*至少实质上径向地定向的冲击表面201b’;201b”;201b*,和/或包括支靠表面200b;200b’;200b”;200b*,其定向为在该支靠表面的区域中、在该支靠表面的切线和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A2’;A2”;A2*正交径向的矢量O2;O2’;O2”;O2*之间形成15°和50°之间或20°和45°之间的角度β;β’;β”;β*,和/或阻塞杆可以包括相对于阻塞杆的轴线A3;A3’;A3”;A3*至少实质上径向地定向的冲击表面31b”;301b*,311b*和/或相对于阻塞杆的轴线A3;A3’;A3”;A3*至少实质上正交径向地定向的支靠表面30b,30c;30b’,30c’;30b”,30c”;30b*,30c*。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第二轮可包括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A2’;A2”;A2*至少实质上正交径向地定向的冲击表面201a”和/或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A2’;A2”;A2*至少实质上径向地定向的支靠表面200a”,和/或第二小齿瓣可以包括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A2’;A2”;A2*至少实质上径向地定向的冲击表面201b’;201b”;201b*和/或包括支靠表面200b;200b’;200b”;200b*,其被定向为在该支靠表面的区域中、在该支靠表面的切线和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A2’;A2”;A2*正交径向的矢量O2;O2’;O2”;O2*之间形成15°和50°之间或20°和45°之间的角度β;β’;β”;β*。
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型中,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可以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擒纵装置的分离阶段,在第二擒纵轮上的第一接触点处的、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F2;F20;F21;F22与第一接触点处的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A2’;A2”;A2*径向的矢量D;D’;D”;D*之间形成小于50°或小于30°或小于20°的角度α;α’;α”;α*,和/或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可以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分离阶段,下述射线之间形成大于10°或大于20°或大于30°的角度:
-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A2’;A2”;A2*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F2;F20;F21;F22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以及
-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A2’;A2”;A2*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A1’;A1”;A1*的射线,和/或
下述射线之间形成大于5°或大于10°或大于20°的角度:
-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A1’;A1”;A1*起始并且穿过第二擒纵轮的轴线A2;A2’;A2”;A2*的射线;以及
-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A1;A1’;A1”;A1*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F2;F20;F21;F22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
根据各种实施方式,表机芯500;500’;500”;500*可以包括如前所述的擒纵装置,特别是它可以包括齿轮系1b’;1b”;1b*、振荡器4、5和如前所述的擒纵装置。擒纵装置位于齿轮系和振荡器之间。
根据各种实施方式,钟表600;600’;600”;600*可包括如前所述的擒纵装置或如前所述的表机芯或如前所述的钟表传动装置。
下面详述一种擒纵装置、尤其是如上所述的擒纵装置的操作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
该方法可以包括分离阶段,其中同时施加于第二擒纵轮的是:
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F2;F20;F21;F22,以及
阻塞杆的第二力F3;F30;F31;F32。
第二力的强度可以小于第一力的强度,特别是第二力的强度可以小于第一力的强度的0.5倍或0.3倍或0.2倍。
该方法可以包括冲击阶段,其中第一擒纵轮将第三力直接施加于振荡器或直接施加于第二擒纵轮,该第三力相对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或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或振荡器的轴线实质上正交径向地定向。
该方法可以包括冲击阶段,其中第二擒纵轮将第四力直接施加于振荡器或直接施加于阻塞杆,该第四力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或阻塞杆的轴线或振荡器的轴线实质上正交径向地定向。
该方法可以包括冲击阶段,其中在冲击阶段期间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或传递至振荡器的扭矩的强度大于在分离阶段期间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的扭矩的强度的1.5倍或2倍。
在整个文件中,“擒纵轮”是指轮或小齿瓣,或轮和/或小齿瓣的组件。
在整个文件中,“轮”是指任何带齿的旋转元件,其功能是传递扭矩、力或运动。
在整个文件中,“小齿瓣”是指任何带齿的旋转元件,其功能是传递扭矩、力或运动,其直径和/或齿数实质上小于与其啮合或与其旋转地紧密接合的轮的直径和齿数。
在整个文件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所提到的角度都是定向角度。按照惯例,这些角度的正定向方向是擒纵装置运行时第二擒纵轮的旋转方向。在表示特定实施方式的所有附图中,角度的这种正定向方向是三角方向或逆时针方向。
在整个文件中,“相对于轴线径向的方向”是指垂直于该轴线并穿过该轴线的任何方向。径向的矢量在该径向的方向上,并且朝向该轴线定向。
在整个文献中,“相对于轴线正交径向的方向”是指垂直于该轴线并且垂直于相对于该轴线径向的方向的任何方向。因此,在给定点处的相对于轴线正交径向的方向是在该给定点处的相对于该轴线切向的方向。正交径向的矢量垂直于该径向的方向并且定向成使得正交径向的矢量和径向的矢量之间的角度是+90°的定向角度。
在整个文件中,“相对于轴线实质上正交径向的方向”优选是指相对于该轴线正交径向的任何方向,或者是与相对于该轴线完全正交径向的方向之间形成小于30°或小于20°的角度的任何方向。
在整个文件中,“相对于轴线实质上径向的方向”优选是指相对于该轴线径向的任何方向,或者是与相对于该轴线完全径向的方向之间形成小于30°或小于20°的角度的任何方向。
在整个文件中,表面的定向优选由在垂直于擒纵轮和/或阻塞杆的枢转轴线的平面中与该表面相切的方向限定。
在整个文件中,“第二擒纵轮的冲击表面”优选是指在擒纵装置的冲击阶段期间能够与第一擒纵轮或阻塞杆接触的、第二擒纵轮的任何表面。
在整个文件中,“第二擒纵轮的支靠表面”优选是指在擒纵装置的支靠阶段或分离阶段期间能够与第一擒纵轮或阻塞杆接触的、第二擒纵轮的任何表面。
在整个文件中,“阻塞杆的冲击表面”优选是指在擒纵装置的冲击阶段期间能够与第二擒纵轮接触的、阻塞杆的任何表面。
在整个文件中,“阻塞杆的支靠表面”优选是指在擒纵装置的支靠阶段或分离阶段期间能够与第二擒纵轮接触的、阻塞杆的任何表面。
在整个文件中,“擒纵轮”优选是指用于将力从齿轮装置传递至阻塞杆的任何可动元件,该可动元件被构造和/或设置成使得其传递的力的方向在擒纵循环期间发生变化,特别是实质上发生变化。

Claims (30)

1.一种擒纵装置的操作方法,所述擒纵装置位于齿轮系的轮和振荡器之间,所述擒纵装置包括围绕第一轴线枢转的第一擒纵轮、围绕第二轴线枢转的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
所述方法包括分离阶段,其中同时施加于第二擒纵轮的是:
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以及
阻塞杆的第二力,
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冲击阶段,其中第一擒纵轮将第三力直接施加于振荡器或直接施加于第二擒纵轮,所述第三力相对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或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或振荡器的轴线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冲击阶段,其中第二擒纵轮将第四力直接施加于振荡器或直接施加于阻塞杆,所述第四力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或阻塞杆的轴线或振荡器的轴线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冲击阶段,其中在冲击阶段期间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或传递至振荡器的扭矩的强度大于在分离阶段期间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的扭矩的强度的1.5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冲击阶段期间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或传递至振荡器的扭矩的强度大于在分离阶段期间从第一擒纵轮传递至第二擒纵轮的扭矩的强度的2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的0.5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的0.3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的0.2倍。
9.一种擒纵装置,其包括:
第一擒纵轮,
第二擒纵轮,其包括第二小齿瓣和第二轮,和
阻塞杆,第二擒纵轮位于第一擒纵轮和阻塞杆之间,第二擒纵轮一方面与第一擒纵轮通过接触而配合,另一方面与阻塞杆通过接触而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擒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擒纵装置的分离阶段,由振荡器控制的阻塞杆的力通过第二擒纵轮传递至第一擒纵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擒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擒纵装置的分离阶段,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并且阻塞杆的第二力施加于第二擒纵轮,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擒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擒纵装置的冲击阶段:
-直接施加于第二擒纵轮或直接施加于振荡器的、第一擒纵轮的第三力相对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或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或振荡器的轴线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和/或
-直接施加于阻塞杆或直接施加于振荡器的、第二擒纵轮的第四力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或阻塞杆的轴线或振荡器的轴线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擒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小齿瓣被设置成与第一擒纵轮配合,第一擒纵轮的直径大于第二擒纵轮的第二小齿瓣的直径。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擒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擒纵轮包括冲击表面,该冲击表面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至少实质上被径向地定向,和/或第二擒纵轮包括支靠表面,该支靠表面定向为在该支靠表面的区域中、在该支靠表面的切线和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正交径向的矢量之间形成15°和50°之间或20°和45°之间的角度,和/或其特征在于阻塞杆包括相对于阻塞杆的轴线至少实质上被径向地定向的冲击表面和/或相对于阻塞杆的轴线至少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的支靠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擒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轮包括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至少实质上被正交径向地定向的冲击表面和/或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至少实质上被径向地定向的支靠表面,和/或其特征在于第二小齿瓣包括冲击表面,该冲击表面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至少实质上被径向地定向,和/或第二小齿瓣包括支靠表面,该支靠表面定向为在该支靠表面的区域中、在该支靠表面的切线和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正交径向的矢量之间形成15°和50°之间或20°和45°之间的角度。
16.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擒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擒纵装置的分离阶段,在第二擒纵轮上的第一接触点处的、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与第一接触点处的相对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径向的矢量之间形成小于50°或小于30°或小于20°的角度,和/或其特征在于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阻塞杆被构造和设置成使得在分离阶段,下述射线之间形成大于10°或大于20°或大于30°的角度:
-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以及
-从第二擒纵轮的轴线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轴线的射线,和/或
下述射线之间形成大于5°或大于10°或大于20°的角度:
-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起始并且穿过第二擒纵轮的轴线的射线;以及
-从第一擒纵轮的轴线起始并且穿过第一擒纵轮的第一力施加于第二擒纵轮处的第一接触点的射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擒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的0.5倍。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擒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的0.3倍。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擒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力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力的强度的0.2倍。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擒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擒纵轮的第一轮的直径大于第二擒纵轮的第二小齿瓣的直径的1.5倍。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擒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擒纵轮的第一轮的直径大于第二擒纵轮的第二小齿瓣的直径的2倍。
22.一种表机芯,其包括齿轮系、振荡器和根据权利要求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擒纵装置,所述擒纵装置位于所述齿轮系和所述振荡器之间。
23.一种钟表,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擒纵装置或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表机芯。
24.一种用于钟表的机械传动装置,该机械传动装置设计成将扭矩传递至擒纵轮,所述机械传动装置包括:
-与擒纵轮安装在相同轴线上的小齿瓣,该小齿瓣具有支靠表面冲击表面;以及
-经受来自发条盒的扭矩的轮或第一擒纵轮,
其特征在于,支靠表面和冲击表面被设置成使得在冲击阶段由轮或第一擒纵轮传递至小齿瓣的扭矩实质上大于在分离阶段由轮传递至小齿瓣的扭矩。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机械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支靠表面的法线与直线之间的角度在0°和60°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机械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小齿瓣的齿数等于擒纵轮的齿数。
27.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机械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小齿瓣的齿数等于擒纵轮的齿数的两倍。
28.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机械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擒纵轮的齿数小于或等于10。
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机械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机械传动装置设计成将可变扭矩和/或由发条盒传递的扭矩传递至擒纵轮。
30.一种钟表,其具有根据权利要求24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械传动装置。
CN201680082246.5A 2015-12-21 2016-12-21 钟表擒纵装置和该装置的操作方法 Active CN1087008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H01887/15 2015-12-21
CH18872015 2015-12-21
PCT/EP2016/082258 WO2017109004A1 (fr) 2015-12-21 2016-12-21 Dispositif d'échappement horloger et procédé de fonctionnement d'un tel dispositif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00845A CN108700845A (zh) 2018-10-23
CN108700845B true CN108700845B (zh) 2020-08-04

Family

ID=57681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2246.5A Active CN108700845B (zh) 2015-12-21 2016-12-21 钟表擒纵装置和该装置的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12758B2 (zh)
EP (1) EP3394682A1 (zh)
JP (1) JP6968814B2 (zh)
CN (1) CN108700845B (zh)
WO (1) WO20171090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47040B1 (fr) * 2018-03-29 2021-03-10 Rolex Sa Roue pour mouvement horloger
JP6566432B1 (ja) * 2018-06-07 2019-08-28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定トルク機構、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及び時計
WO2020043720A1 (fr) * 2018-08-28 2020-03-05 Rolex Sa Echappement horloger
JP7485506B2 (ja) 2018-10-12 2024-05-16 ロレックス・ソシエテ・アノニム 小型時計ムーブメント用の調速装置
JP6908064B2 (ja) 2019-03-14 2021-07-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時計用部品、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時計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12048A (en) * 1970-01-12 1973-01-23 Ebauches Bettlach Sa Timepiece movement comprising a jumping type indicator
US3845616A (en) * 1972-10-12 1974-11-05 Favre & Cie Sa Marc Lever escapement for a timepiece movement
EP1122617B1 (fr) * 2000-02-07 2007-08-01 Audemars Piguet (Renaud et Papi) SA Dispositif de verrouillage pour pièce d'horlogerie
CN102782592A (zh) * 2009-11-25 2012-11-14 塞尔焦·费拉拉 高效擒纵机构
WO2014146842A1 (fr) * 2013-03-22 2014-09-25 Omega Sa Ancre d'échappement coaxial monobloc
CN104364719A (zh) * 2012-06-07 2015-02-18 迪特拉有限公司 用于计时器的擒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3434A (en) * 1872-11-26 Improvement in escapements for watches
EP0018796B1 (en) * 1979-04-30 1984-11-07 George Daniels Watches, clocks and chronometers and escapements therefor
EP1710636A1 (fr) * 2005-04-06 2006-10-11 Daniel Rochat Echappement pour montre
TWI461865B (zh) * 2006-06-23 2014-11-21 Omega Sa 用於機械式時計機心之擺輪游絲調節系統及具有此系統之時計
EP1983388B1 (fr) * 2007-04-18 2010-01-20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ère Suisse Echappement à impulsions directes pour pièce d'horlogerie
EP2400351B1 (fr) * 2010-06-22 2013-09-25 Omega SA Mobile monobloc pour une pièce d'horlogeri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12048A (en) * 1970-01-12 1973-01-23 Ebauches Bettlach Sa Timepiece movement comprising a jumping type indicator
US3845616A (en) * 1972-10-12 1974-11-05 Favre & Cie Sa Marc Lever escapement for a timepiece movement
EP1122617B1 (fr) * 2000-02-07 2007-08-01 Audemars Piguet (Renaud et Papi) SA Dispositif de verrouillage pour pièce d'horlogerie
CN102782592A (zh) * 2009-11-25 2012-11-14 塞尔焦·费拉拉 高效擒纵机构
CN104364719A (zh) * 2012-06-07 2015-02-18 迪特拉有限公司 用于计时器的擒纵装置
WO2014146842A1 (fr) * 2013-03-22 2014-09-25 Omega Sa Ancre d'échappement coaxial monobloc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94682A1 (fr) 2018-10-31
WO2017109004A1 (fr) 2017-06-29
CN108700845A (zh) 2018-10-23
US20180373201A1 (en) 2018-12-27
JP2019500630A (ja) 2019-01-10
US11112758B2 (en) 2021-09-07
JP6968814B2 (ja) 2021-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0845B (zh) 钟表擒纵装置和该装置的操作方法
EP2450755B1 (fr) Echappement synchrone pour mécanisme d&#39;horlogerie
EP2548084B1 (fr) Mouvement pour piece d&#39;horlogerie a remontoir d&#39;egalite
US20080259738A1 (en) Direct impulse escapement for timepiece
EP2506092B1 (fr) Mécanisme d&#39;échappement notamment pour mouvement d&#39;horlogerie
EP3312682A1 (fr) Resonateur a haut facteur de qualite pour montre mecanique
CN102736503A (zh) 特别用于钟表机芯的擒纵机构
EP3153935B1 (fr) Mecanisme d&#39;echappement a detente d&#39;horlogerie a force constante
WO2020007619A2 (fr) Mecanisme d&#39;echappement horloger
CH713702B1 (fr) Mécanisme de compensation de couple, mécanisme à force constante, mouvement de pièce d&#39;horlogerie et pièce d&#39;horlogerie.
EP3781994B1 (fr) Mécanisme d&#39;échappement à ancre de repos et pièce d&#39;horlogerie dotée d&#39;un tel mécanisme d&#39;échappement
EP2660661B1 (fr) Mécanisme d&#39;échappement libre pour mouvement d&#39;horloger, mouvement et/ou pièce d&#39;horlogerie comportant ce mécanisme d&#39;échappement
CN112334843B (zh) 用于钟表的自由直接式擒纵机构
CH710925B1 (fr) Mécanisme d&#39;échappement.
EP3475765B1 (fr) Echappement d&#39;horlogerie
JP2019138654A (ja) 時計の脱進機
EP3475763B1 (fr) Echappement d&#39;horlogerie
EP3623875B1 (fr) Mecanisme d&#39;echappement a ressort-lame bistable
CH712084B1 (fr) Détente pour un mécanisme d&#39;échappement libre d&#39;un mouvement d&#39;horlogerie.
JP2020098191A (ja) 小型時計ムーブメント用の調速装置
CH711935A2 (fr) Mécanisme de maintien en position d&#39;un mobile d&#39;affichage d&#39;horlogerie.
WO2022238524A1 (fr) Echappement a energie constante pour piece d&#39;horlogerie
CH715445A2 (fr) Dispositif de régulateur pour mouvement d&#39;horlogerie.
WO2015004336A2 (fr) Echappement pour pièce d&#39;horlogerie avec tourbillon sans cage
EP3599515A1 (fr) Mecanisme d&#39;entrainement d&#39;horlogeri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