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8796B - 电梯装置、输送装置和被引导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输送装置和被引导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98796B
CN108698796B CN201680083244.8A CN201680083244A CN108698796B CN 108698796 B CN108698796 B CN 108698796B CN 201680083244 A CN201680083244 A CN 201680083244A CN 108698796 B CN108698796 B CN 1086987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layer
guide
guide surface
fa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32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98796A (zh
Inventor
本田武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987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87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987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87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66B7/04Riding means, e.g. Shoes, Rollers, between car and guiding means, e.g. rails, ro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电梯装置具备门板(10)、形成有引导面的地坎(12)和与引导面对置的导靴(11)。地坎(12)配置在门板(10)的下方。导靴(11)设置于门板(10)。导靴(11)具备:第1层,其由第1树脂(23)构成;第2层,其由第2树脂(24)构成;以及第3层,其由第1树脂(23)及第2树脂(24)构成。第2层与引导面对置。第3层配置在第1层与第2层之间。第2树脂(24)具有比第1树脂(23)低的摩擦特性,且容易磨损。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输送装置和被引导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装置、输送装置和被引导部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电梯的门装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门装置具备门板和设置于门板的导靴。导靴具备由橡胶制成的基材和设置于基材的周围的外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796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门装置中,导靴具备的外皮与地坎接触。外皮渐渐磨损。若外皮磨损,则基材与地坎接触。若基材与地坎接触,则当门板移动时会产生异响。若产生异响,则必须更换导靴。
由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导靴的更换。若必须频繁更换导靴,则维护人员的负担增大。此外,若必须频繁进行维护人员的作业,则电梯的维护费用提高。
这样的问题在门装置以外的装置中也同样可能产生。在其他装置中产生同样的问题,维护人员的负担也会增大。此外,类似的问题不仅在电梯装置,在自动扶梯装置等其他的输送装置中也同样可能产生。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轻维护人员的负担的电梯装置及输送装置。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实现这样的功能的被引导部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门板;地坎,其配置在门板的下方,形成有引导面;以及被引导部件,其设置于门板,与引导面对置。被引导部件具备:第1层,其由第1树脂构成;第2层,其由第2树脂构成,与引导面对置;以及第3层,其由第1树脂及第2树脂构成,配置在第1层与第2层之间。第2树脂具有比第1树脂低的摩擦特性且容易磨损。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轿厢;导轨,其配置在轿厢的侧方,形成有引导面;以及被引导部件,其设置于轿厢,与引导面对置。被引导部件具备:第1层,其由第1树脂构成;第2层,其由第2树脂构成,与引导面对置;以及第3层,其由第1树脂及第2树脂构成,配置在第1层与第2层之间。第2树脂具有比第1树脂低的摩擦特性且容易磨损。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对重;导轨,其配置在对重的侧方,形成有引导面;以及被引导部件,其设置于对重,与引导面对置。被引导部件具备:第1层,其由第1树脂构成;第2层,其由第2树脂构成,与引导面对置;以及第3层,其由第1树脂及第2树脂构成,配置在第1层与第2层之间。第2树脂具有比第1树脂低的摩擦特性且容易磨损。
本发明的输送装置具备:移动体;引导部件,其形成有引导面;以及被引导部件,其设置于移动体,与引导面对置。被引导部件具备:第1层,其由第1树脂构成;第2层,其由第2树脂构成,与引导面对置;以及第3层,其由第1树脂及第2树脂构成,配置在第1层与第2层之间。第2树脂具有比第1树脂低的摩擦特性且容易磨损。
本发明的被引导部件具备:支承部,其设置于输送装置的移动体;以及对置部,其设置于支承部,与引导移动体的移动的部件的引导面对置。对置部具备:第1层,其由第1树脂构成;第2层,其由第2树脂构成,与引导面对置;以及第3层,其由第1树脂及第2树脂构成,配置在第1层与第2层之间。第2树脂具有比第1树脂低的摩擦特性且容易磨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轻维护人员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装置的例子的图。
图2是从图1的A方向观察层站的图。
图3是示出图2的B-B截面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被引导部件的例子的图。
图5是示出图4的C-C截面的图。
图6是示出导靴的磨损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被引导部件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图7的D-D截面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被引导部件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10是从图1的A方向观察轿厢装置的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E-E截面的图。
图12是示出图10的F-F截面的图。
图13是示出图11的G-G截面的图。
图14是放大图13的H部的图。
图15是示出导靴的磨损状态的图。
图16是从图1的K方向观察对重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将重复的说明适当简化或者省略。在各图中,同一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装置的例子的图。电梯装置具备例如轿厢1及对重2。轿厢1在井道3内上下移动。对重2在井道3内上下移动。轿厢1及对重2被主绳索4悬吊于井道3。用于悬吊轿厢1及对重2的绕绳方式不限于图1所示的例子。
主绳索4卷绕于曳引机的驱动绳轮5。驱动绳轮5的旋转及停止由控制装置6控制。当驱动绳轮5旋转时,主绳索4向与驱动绳轮5的旋转方向对应的方向移动。轿厢1与主绳索4移动的方向相应地上升或者下降。对重2向与轿厢1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控制装置6使轿厢1对齐层站7的高度而停止。
轿厢1的移动由一对导轨8引导。轿厢1配置在导轨8之间。由于轿厢1上下移动,导轨8上下延伸。导轨8配置于轿厢1移动的整个范围。
对重2的移动由一对导轨9引导。对重2配置在导轨9之间。由于对重2上下移动,导轨9上下延伸。导轨9配置于对重2移动的整个范围。
图2是从图1的A方向观察层站7的图。图3是示出图2的B-B截面的图。在层站7设置有层站门装置。层站门装置具备例如门板10、导靴11及地坎12。从图1的A方向观察,门板10例如左右移动。门板10的移动由地坎12引导。
在轿厢1设置有轿厢门装置。轿厢门装置具备例如门板13、导靴14及地坎15。从图1的A方向观察,门板13例如左右移动。门板13的移动由地坎15引导。
由此,电梯装置中具备各种移动体。此外,电梯装置中具备引导移动体移动的引导部件。下文中,对移动体为门板10的情况、为门板13的情况、为轿厢1的情况以及为对重2的情况详细地进行说明。
<移动体为门板10的情况>
门板10对由层站门框16和层站7的地板包围的出入口进行开闭。导靴11设置于门板10。在图3中,示出导靴11通过螺栓17固定于门板10的下端部的例子。导靴11从门板10向下方延伸。
地坎12是引导门板10的移动的引导部件。在引导部件形成有引导面。引导面是为了引导移动体的移动而形成的面。在移动体为门板10的情况下,引导面形成于地坎12。
地坎12配置在门板10的下方。在地坎12上以横跨层站7的出入口的方式形成有槽18。导靴11的一部分配置于槽18。导靴11的配置于槽18的部分与形成于地坎12的内侧面12a及内侧面12b对置。内侧面12a及内侧面12b是形成槽18的面。内侧面12a与内侧面12b对置。
被引导部件是与形成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面对置,其动作被引导面限制的部件。在移动体为门板10的情况下,被引导部件为导靴11。此外,引导面是形成于地坎12的内侧面12a及内侧面12b。导靴11的动作在一定的方向上被形成于地坎12的内侧面12a及内侧面12b限制。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被引导部件的例子的图。图4示出导靴11。图5是示出图4的C-C截面的图。导靴11具备例如支承部19及对置部20。支承部19设置于门板10。对置部20设置于支承部19。对置部20与地坎12的内侧面12a及内侧面12b对置。
在图4及图5所示的例子中,支承部19具备金属制的支承板21及橡胶制的支承体22。支承板21的上部通过螺栓17固定于门板10。支承体22固定于支承板21的下部。图4及图5示出支承体22形成为通过支承板21的下部的贯通孔的例子。
对置部20设置于支承体22。对置部20具备例如第1树脂23及第2树脂24。第1树脂23由耐磨损性优异的树脂构成。作为第1树脂23,采用例如尼龙、聚酯或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第2树脂24由低摩擦性优异的树脂构成。第2树脂24具有比第1树脂23低的摩擦特性(摩擦系数)。此外,第2树脂24比第1树脂23容易磨损。作为第2树脂24,采用例如PTFE及PFA等氟树脂。
第1树脂23设置于支承体22。第1树脂23被配置成例如包围支承体22的周围。在图5所示的截面中,支承体22与第1树脂23的边界凹凸是为了将第1树脂23牢固地固定于支承体22。
第2树脂24设置于第1树脂23。第2树脂24以覆盖例如第1树脂23的表面中朝向内侧面12a侧的面的方式设置于第1树脂23。图4及图5示出在第1树脂23的表面形成有长方形状的突部23a的例子。因此,在图5所示的截面中,第1树脂23与第2树脂24的边界凹凸。由于第1树脂23与第2树脂24的边界凹凸,第2树脂24被牢固地固定于第1树脂23。此外,由于第1树脂23与第2树脂24的边界凹凸,在对置部20形成有耐磨损层(第1层)、混合层(第3层)及低摩擦层(第2层)。耐磨损层、混合层及低摩擦层相对于例如地坎12的内侧面12a平行地形成。
在图5中以标号L1表示的层为耐磨损层。耐磨损层由第1树脂23构成。耐磨损层设置于支承体22。在图5中以标号L2表示的部分为低摩擦层。低摩擦层由第2树脂24构成。低摩擦层与形成于地坎12的内侧面12a对置。即,低摩擦层与形成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面对置。在图5中以标号L3表示的部分为混合层。混合层由第1树脂23及第2树脂24双方构成。混合层配置在耐磨损层与低摩擦层之间。在对置部20中从支承部19侧依次具备耐磨损层、混合层及低摩擦层。
同样地,第2树脂24以覆盖例如第1树脂23的表面中朝向内侧面12b侧的面的方式设置于第1树脂23。在图5所示的截面中,第1树脂23与第2树脂24的边界凹凸。由于第1树脂23与第2树脂24的边界凹凸,在对置部20的内侧面12b侧也与内侧面12a侧同样地形成有耐磨损层(第1层)、混合层(第3层)及低摩擦层(第2层)。耐磨损层、混合层及低摩擦层相对于例如地坎12的内侧面12b平行地形成。在对置部20中从支承部19侧依次具备耐磨损层、混合层及低摩擦层。低摩擦层与形成于地坎12的内侧面12b对置。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层站门装置中,当门板10移动时,导靴11的对置部20与地坎12的内侧面12a及内侧面12b接触。对置部20的最外侧的层即低摩擦层由容易磨损的第2树脂24构成。因此,低摩擦层伴随着门板10的移动而磨损,第2树脂24的磨损粉末(成分材料)附着于地坎12的内侧面12a及内侧面12b。由此,地坎12的内侧面12a及内侧面12b由第2树脂24的成分材料覆盖。
图6是示出导靴11的磨损状态的图。当低摩擦层完全磨损时,混合层显现。即,耐磨损性优异的第1树脂23显现于对置部20的表面。因此,当低摩擦层磨损从而混合层显现时,对置部20的磨损进展大大减缓。另外,在低摩擦层完全磨损之前,内侧面12a及内侧面12b被低摩擦性优异的第2树脂24的成分材料覆盖。因此,即使第1树脂23与内侧面12a及内侧面12b接触,也不会产生异响。此外,由于混合层中包含第2树脂24,在第1树脂23显现后,第2树脂24的成分材料仍继续被供给到内侧面12a及内侧面12b。因此,能够持续长时间地防止异响产生。不必频繁地进行导靴11的更换,能够减轻专门的维护人员的负担。
若在混合层中存在在门板10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第1树脂23构成的部分,则当低摩擦层完全磨损后,难以对该部分供给第2树脂24的成分材料。因此,优选为在混合层中,在与内侧面12a(或者内侧面12b)平行的截面内,不存在在门板10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第1树脂23构成的部分。
<移动体为门板13的情况>
移动体为门板13的情况的说明与移动体为门板10的情况的上述说明基本相同。即,门板13对形成于轿厢1的出入口进行开闭。导靴14设置于门板13。在图3中,示出导靴14通过螺栓25固定于门板13的下端部的例子。导靴14从门板13向下方延伸。
地坎15是引导门板13的移动的引导部件。在移动体为门板13的情况下,引导面形成于地坎15。地坎15配置在门板13的下方。在地坎15上以横跨轿厢1的出入口的方式形成有槽26。导靴14的一部分配置于槽26。导靴14的配置于槽26的部分与形成于地坎15的内侧面15a及内侧面15b对置。内侧面15a及内侧面15b是形成槽26的面。内侧面15a与内侧面15b对置。
在移动体为门板13的情况下,被引导部件为导靴14。此外,引导面为形成于地坎15的内侧面15a及内侧面15b。导靴14的动作在一定的方向上被形成于地坎15的内侧面15a及内侧面15b限制。
导靴14的结构与图4及图5所示的导靴11的结构相同。例如,导靴14具备支承部19及对置部20。支承部19设置于门板13。对置部20设置于支承部19。对置部20与形成于地坎15的内侧面15a及内侧面15b对置。
对置部20具备例如第1树脂23及第2树脂24。第1树脂23设置于支承体22。第2树脂24设置于第1树脂23。由第1树脂23及第2树脂24,在对置部20形成耐磨损层(第1层)、混合层(第3层)及低摩擦层(第2层)。耐磨损层、混合层及低摩擦层相对于例如地坎15的内侧面15a平行地形成。在对置部20中从支承部19侧依次具备耐磨损层、混合层及低摩擦层。一侧的低摩擦层与形成于地坎15的内侧面15a对置。另一侧的低摩擦层与形成于地坎15的内侧面15b对置。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轿厢门装置中,当门板13移动时,导靴14的对置部20与地坎15的内侧面15a及内侧面15b接触。因此,低摩擦层伴随着门板13的移动而磨损。在低摩擦层完全磨损之前,地坎15的内侧面15a及内侧面15b被低摩擦性优异的第2树脂24的成分材料覆盖。因此,即使第1树脂23与内侧面15a及内侧面15b接触,也不会产生异响。此外,由于混合层中包含第2树脂24,在第1树脂23显现后,第2树脂24的成分材料仍继续被供给到内侧面15a及内侧面15b。因此,能够持续长时间地防止异响产生。不必频繁地进行导靴14的更换,能够减轻专门的维护人员的负担。
若在混合层中存在在门板13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第1树脂23构成的部分,则当低摩擦层完全磨损后,难以对该部分供给第2树脂24的成分材料。因此,优选为在混合层中,在与内侧面15a(或者内侧面15b)平行的截面内,不存在在门板13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第1树脂23构成的部分。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被引导部件的其他例子的图。图8是示出图7的D-D截面的图。图7及图8示出例如层站门装置中具备的导靴11。图7及图8也可以是轿厢门装置中具备的导靴14。
图7及图8所示的导靴11在用于形成混合层的突部23a为板形状这一点上,与图4及图5所示的导靴11不同。其他的结构与图4及图5所示的导靴11的结构相同。板形状的突部23a例如以相对于门板10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式等间隔配置。此外,在混合层中,在与内侧面12a(或者内侧面12b)平行的截面中,不存在在门板10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第1树脂23构成的部分。如果是图7及图8所示的导靴11,则能够增大第1树脂23与第2树脂24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将第2树脂24牢固地固定于第1树脂23。
在图7及图8所示的例子中,耐磨损层、混合层及低摩擦层之中,混合层的厚度最厚。即,混合层比耐磨损层厚且比低摩擦层厚。低摩擦层是用于利用第2树脂24的成分材料将地坎12的内侧面12a及内侧面12b覆盖的层。由于第2树脂24是容易磨损的树脂,不需要使低摩擦层极厚。另一方面,如果混合层过于薄,则必须频繁地进行导靴11的更换。因此,混合层优选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此外,当混合层磨损从而耐磨损层显现时,产生异响的可能性提高。当混合层完全磨损,附着于内侧面12a及内侧面12b的第2树脂24的成分材料消失时,需要更换导靴11。因此,不需要使耐磨损层极厚。另外,在图4及图5所示的导靴11中,可以使混合层的厚度最厚。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被引导部件的其他例子的图。图9示出例如层站门装置中具备的导靴11。图9也可以是轿厢门装置中具备的导靴14。
图9所示的导靴11在用于形成混合层的突部23a为圆柱形状这一点上,与图4及图5所示的导靴11不同。其他的结构与图4及图5所示的导靴11的结构相同。圆柱形状的突部23a例如在与门板10的移动方向平行的垂直截面中,等间隔地有规律地配置。在混合层中,在与内侧面12a(或者内侧面12b)平行的截面中,不存在在门板10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第1树脂23构成的部分。此外,在混合层中,在与内侧面12a(或者内侧面12b)平行的截面中,不存在在与门板10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整个方向上仅由第1树脂23构成的部分。
图9所示的导靴11也能够起到与图4及图5所示的导靴11同样的效果。另外,在图9所示的导靴11中,可以使混合层的厚度最厚。
<移动体为轿厢1的情况>
图10是从图1的A方向观察轿厢装置的图。轿厢装置例如具备轿厢1及导靴27。轿厢1具备例如轿厢室28及轿厢架29。轿厢室28由轿厢架29支承。轿厢架29例如以包围轿厢室28的上下及左右的方式配置。主绳索4与轿厢架29连结。
导靴27设置于轿厢1。例如,导靴27配置在轿厢1的上侧的两端部和下侧的两端部。图11是示出图10的E-E截面的图。导靴27例如通过螺栓30固定于轿厢架29。
导轨8是引导轿厢1的移动的引导部件。在引导部件形成有引导面。在移动体为轿厢1的情况下,引导面形成于导轨8。
导轨8配置在轿厢1的侧方。图12是示出图10的F-F截面的图。图13是示出图11的G-G截面的图。导轨8具备例如凸缘部31及引导部32。凸缘部31固定于井道3的固定体(未图示)。引导部32从凸缘部31向轿厢1侧突出。
导靴27的图11及图12所示的截面为U字形状。导靴27从三方与导轨8的引导部32对置。具体而言,导靴27与形成于引导部32的引导面32a、引导面32b及引导面32c对置。引导面32b是朝向轿厢1侧的面。引导面32a及32c与引导面32b垂直。引导面32a及32c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
在移动体为轿厢1的情况下,被引导部件为导靴27。此外,引导面是形成于导轨8的引导部32的引导面32a、引导面32b及引导面32c。导靴27的动作在一定的方向上被形成于引导部32的引导面32a、引导面32b及引导面32c限制。
导靴27具备例如支承部33及对置部34。支承部33设置于轿厢架29。对置部34设置于支承部33。对置部34与引导部32的引导面32a、引导面32b及引导面32c对置。
对置部34具备例如第1树脂35及第2树脂36。第1树脂35例如与上述第1树脂23相同。第2树脂36例如与上述第2树脂24相同。即,第1树脂35由耐磨损性优异的树脂构成。作为第1树脂35,采用例如尼龙、聚酯或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第2树脂36由低摩擦性优异的树脂构成。第2树脂36具有比第1树脂35低的摩擦特性(摩擦系数)。此外,第2树脂36比第1树脂35容易磨损。作为第2树脂36,采用例如PTFE及PFA等氟树脂。
第1树脂35设置于支承部33。第1树脂35以覆盖例如支承部33的呈U字形状的部分的内侧的方式配置。第2树脂36设置于第1树脂35。第2树脂36以覆盖例如第1树脂35的表面中朝向引导部32侧的面的方式设置于第1树脂35。图14是放大图13的H部的图。在第1树脂35的表面形成有例如长方形状的突部35a。因此,在图13所示的截面中,第1树脂35与第2树脂36的边界凹凸。由于第1树脂35与第2树脂36的边界凹凸,第2树脂36被牢固地固定于第1树脂35。此外,由于第1树脂35与第2树脂36的边界凹凸,在对置部34形成有耐磨损层(第1层)、混合层(第3层)及低摩擦层(第2层)。耐磨损层、混合层及低摩擦层相对于例如对置的引导部32的引导面32a、引导面32b及引导面32c平行地形成。
在图14中以标号L1表示的层为耐磨损层。耐磨损层由第1树脂35构成。耐磨损层设置于支承部33。在图14中以标号L2表示的部分为低摩擦层。低摩擦层由第2树脂36构成。图14所示的低摩擦层与形成于导轨8的引导部32的引导面32b对置。在图15中以标号L3表示的部分为混合层。混合层由第1树脂35及第2树脂36双方构成。混合层配置在耐磨损层与低摩擦层之间。在对置部34中从支承部33侧依次具备耐磨损层、混合层及低摩擦层。
图14示出对置部34中与引导部32的引导面32b对置的部分的截面。对置部34中与引导面32a对置的部分的截面也同样如此。在对置部34中的与引导面32a对置的部分中,低摩擦层与引导面32a对置。此外,对置部34中与引导面32c对置的部分的截面也同样如此。在对置部34中的与引导面32c对置的部分中,低摩擦层与引导面32c对置。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轿厢装置中,当轿厢1移动时,导靴27的对置部34与引导部32的引导面32a、引导面32b及引导面32c接触。最初与引导部32对置的低摩擦层由容易磨损的第2树脂36构成。因此,低摩擦层伴随着轿厢1的移动而磨损,第2树脂36的磨损粉末(成分材料)附着于引导部32的引导面32a、引导面32b及引导面32c。由此,引导部32的引导面32a、引导面32b及引导面32c被第2树脂36的成分材料覆盖。
图15是示出导靴27的磨损状态的图。当低摩擦层完全磨损时,混合层显现。即,耐磨损性优异的第1树脂35显现于对置部34的表面。因此,当低摩擦层磨损从而混合层显现时,对置部34的磨损进展大大减缓。另外,在低摩擦层完全磨损之前,引导面32a、引导面32b及引导面32c被低摩擦性优异的第2树脂36的成分材料覆盖。因此,即使第1树脂35与引导面32a、引导面32b以及引导面32c接触,也不会产生异响。此外,由于混合层中包含第2树脂36,在第1树脂35显现后,第2树脂36的成分材料仍继续被供给到引导面32a、引导面32b以及引导面32c。因此,能够持续长时间地防止异响产生。不必频繁地进行导靴27的更换,能够减轻专门的维护人员的负担。
若在混合层中存在在轿厢1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第1树脂35构成的部分,则当低摩擦层完全磨损后,难以对该部分供给第2树脂36的成分材料。因此,优选为在混合层中,在与对置的引导面平行的截面内,不存在在轿厢1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第1树脂35构成的部分。
<移动体为对重2的情况>
图16是从图1的K方向观察对重装置的图。移动体为对重2的情况的说明与移动体为轿厢1的情况的上述说明基本相同。即,对重装置具备例如对重2及导靴37。对重2具备例如重块38及对重框架39。重块38由对重框架39支承。对重框架39例如以包围重块38的上下及左右的方式配置。主绳索4与对重框架39连结。
导靴37设置于对重2。例如,导靴37配置在对重2的上侧的两端部和下侧的两端部。导靴37例如通过螺栓(未图示)固定于对重框架39。
导轨9是引导对重2的移动的引导部件。在引导部件形成有引导面。在移动体为对重2的情况下,引导面形成于导轨9。
导轨9配置在对重2的侧方。导轨9的结构与导轨8的结构相同。即,导轨9的截面与图11及图12所示的导轨8的截面相同。导轨9与导轨8同样地具备例如凸缘部40及引导部41。凸缘部40固定于井道3的固定体(未图示)。引导部41从凸缘部40向对重2侧突出。
导靴37的结构与导靴27的结构相同。导靴37的截面为U字形状。导靴37从三方与导轨9的引导部41对置。导靴37与形成于引导部41的3个引导面对置。
在移动体为对重2的情况下,被引导部件为导靴37。此外,引导面是形成于导轨9的引导部41的引导面。导靴37的动作在一定的方向上被形成于引导部41的引导面限制。
如上所述,导靴37的结构与导靴27的结构相同。例如导靴37具备支承部33及对置部34。支承部33设置于对重框架39。对置部34设置于支承部33。对置部34与引导部41的引导面对置。
对置部34具备例如第1树脂35及第2树脂36。第1树脂35设置于支承部33。第2树脂36设置于第1树脂35。由第1树脂35及第2树脂36,在对置部34形成耐磨损层(第1层)、混合层(第3层)及低摩擦层(第2层)。耐磨损层、混合层及低摩擦层例如相对于对置的引导部41的引导面平行地形成。在对置部34中从支承部33侧依次具备耐磨损层、混合层及低摩擦层。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对重装置中,当对重2移动时,导靴37的对置部34与引导部41的引导面接触。因此,低摩擦层伴随着对重2的移动而磨损。在低摩擦层完全磨损之前,引导部41的引导面被低摩擦性优异的第2树脂36的成分材料覆盖。因此,即使第1树脂35与引导面接触,也不会产生异响。此外,由于混合层中包含第2树脂36,在第1树脂35显现后,第2树脂36的成分材料仍继续被供给到引导面。因此,能够持续长时间地防止异响产生。不必频繁地进行导靴37的更换,能够减轻专门的维护人员的负担。
若在混合层中存在在对重2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第1树脂35构成的部分,则当低摩擦层完全磨损后,难以对该部分供给第2树脂36的成分材料。因此,优选为在混合层中,在与对置的引导面平行的截面内,不存在在对重2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第1树脂35构成的部分。
在移动体为轿厢1的情况下,形成于引导部32的引导面32a、引导面32b及引导面32c被第2树脂36的成分材料覆盖。因此,不需要具备对引导面32a、引导面32b及引导面32c供给润滑油的装置。在移动体为对重2的情况下也同样如此。即,形成于引导部41的3个引导面被第2树脂36的成分材料覆盖。因此,不需要具备对形成于引导部41的引导面供给润滑油的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电梯装置中具备移动体、引导部件及被引导部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电梯装置以外的输送装置、例如自动扶梯装置及移动人行道中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因此,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移动体、引导部件及被引导部件应用于其他输送装置。例如在自动扶梯装置中,可以将乘客搭乘的梯级设为移动体。该情况下,引导阶梯的移动的导轨为引导部件。设置于阶梯的被引导部件与形成于导轨的引导面对置,其动作被限制。被引导部件中具备上述的耐磨损层(第1层)、混合层(第3层)及低摩擦层(第2层)。由此能够减轻维护该输送装置的维护人员的负担。此外,能够防止输送装置的维护费用提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移动体和引导移动体的引导部件的输送装置。
标号说明
1:轿厢;
2:对重;
3:井道;
4:主绳索;
5:驱动绳轮;
6:控制装置;
7:层站;
8、9:导轨;
10、13:门板;
11、14、27、37:导靴;
12、15:地坎;
12a、12b、15a、15b:内侧面;
16:层站门框;
17、25、30:螺栓;
18、26:槽;
19、33:支承部;
20、34:对置部;
21:支承板;
22:支承体;
23、35:第1树脂;
23a、35a:突部;
24、36:第2树脂;
28:轿厢室;
29:轿厢架;
31、40:凸缘部;
32、41:引导部;
32a、32b、32c:引导面;
38:重块;
39:对重框架。

Claims (23)

1.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具备:
门板;
地坎,其配置在所述门板的下方,形成有引导面;以及
被引导部件,其设置于所述门板,与所述引导面对置,
所述被引导部件具备:
第1层,其由第1树脂构成;
第2层,其由第2树脂构成,与所述引导面对置;以及
第3层,其由所述第1树脂及所述第2树脂构成,配置在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层之间,
所述第2树脂具有比所述第1树脂低的摩擦特性,且容易磨损;
所述第2层是用于利用所述第2树脂的成分材料将所述引导面覆盖的层,
在所述第2层磨损从而所述第1树脂显现后,所述第2树脂的成分材料仍被供给到所述引导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3层中,在与所述引导面平行的截面内,不存在在所述门板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所述第1树脂构成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2层比所述第3层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3层比所述第1层厚且比所述第2层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2树脂是氟树脂。
6.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具备:
轿厢;
导轨,其配置在所述轿厢的侧方,形成有引导面;以及
被引导部件,其设置于所述轿厢,与所述引导面对置,
所述被引导部件具备:
第1层,其由第1树脂构成;
第2层,其由第2树脂构成,与所述引导面对置;以及
第3层,其由所述第1树脂及所述第2树脂构成,配置在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层之间,
所述第2树脂具有比所述第1树脂低的摩擦特性,且容易磨损,
所述第2层是用于利用所述第2树脂的成分材料将所述引导面覆盖的层,
在所述第2层磨损从而所述第1树脂显现后,所述第2树脂的成分材料仍被供给到所述引导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3层中,在与所述引导面平行的截面内,不存在在所述轿厢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所述第1树脂构成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不具备用于将润滑油向所述引导面供给的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2层比所述第3层薄。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3层比所述第1层厚且比所述第2层厚。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2树脂是氟树脂。
12.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具备:
对重;
导轨,其配置在所述对重的侧方,形成有引导面;以及
被引导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对重,与所述引导面对置,
所述被引导部件具备:
第1层,其由第1树脂构成;
第2层,其由第2树脂构成,与所述引导面对置;以及
第3层,其由所述第1树脂及所述第2树脂构成,配置在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层之间,
所述第2树脂具有比所述第1树脂低的摩擦特性,且容易磨损,
所述第2层是用于利用所述第2树脂的成分材料将所述引导面覆盖的层,
在所述第2层磨损从而所述第1树脂显现后,所述第2树脂的成分材料仍被供给到所述引导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3层中,在与所述引导面平行的截面内,不存在在所述对重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所述第1树脂构成的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不具备用于将润滑油向所述引导面供给的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2层比所述第3层薄。
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3层比所述第1层厚且比所述第2层厚。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2树脂是氟树脂。
18.一种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具备:
移动体;
引导部件,其形成有引导面;以及
被引导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移动体,与所述引导面对置,
所述被引导部件具备:
第1层,其由第1树脂构成;
第2层,其由第2树脂构成,与所述引导面对置;以及
第3层,其由所述第1树脂及所述第2树脂构成,配置在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层之间,
所述第2树脂具有比所述第1树脂低的摩擦特性,且容易磨损,
所述第2层是用于利用所述第2树脂的成分材料将所述引导面覆盖的层,
在所述第2层磨损从而所述第1树脂显现后,所述第2树脂的成分材料仍被供给到所述引导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3层中,在与所述引导面平行的截面内,不存在在所述移动体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所述第1树脂构成的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2树脂是氟树脂。
21.一种被引导部件,该被引导部件具备:
支承部,其设置于输送装置的移动体;以及
对置部,其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与引导所述移动体的移动的部件的引导面对置,
所述对置部具备:
第1层,其由第1树脂构成;
第2层,其由第2树脂构成,与所述引导面对置;以及
第3层,其由所述第1树脂及所述第2树脂构成,配置在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层之间,
所述第2树脂具有比所述第1树脂低的摩擦特性,且容易磨损,
所述第2层是用于利用所述第2树脂的成分材料将所述引导面覆盖的层,
在所述第2层磨损从而所述第1树脂显现后,所述第2树脂的成分材料仍被供给到所述引导面。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被引导部件,其中,
在所述第3层中,在与所述引导面平行的截面内,不存在在所述移动体的整个移动方向上仅由所述第1树脂构成的部分。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被引导部件,其中,
所述第2树脂是氟树脂。
CN201680083244.8A 2016-03-17 2016-03-17 电梯装置、输送装置和被引导部件 Active CN1086987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58524 WO2017158793A1 (ja) 2016-03-17 2016-03-17 エレベータ装置、搬送装置及び被ガイド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8796A CN108698796A (zh) 2018-10-23
CN108698796B true CN108698796B (zh) 2019-12-06

Family

ID=59852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3244.8A Active CN108698796B (zh) 2016-03-17 2016-03-17 电梯装置、输送装置和被引导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97959B1 (zh)
CN (1) CN108698796B (zh)
WO (1) WO20171587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15333B (zh) * 2018-06-19 2021-10-08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导向装置及电梯门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31168U (zh) * 1979-08-16 1981-03-26
CN86104695A (zh) * 1985-10-28 1987-04-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滑动导瓦装置
JP2003341957A (ja) * 2002-05-21 2003-12-03 Yunimatekku Kk ガイドシュー
CN102101621A (zh) * 2009-12-22 2011-06-22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
WO2015015614A1 (ja) * 2013-08-01 2015-02-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ガイ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31168U (zh) * 1979-08-16 1981-03-26
CN86104695A (zh) * 1985-10-28 1987-04-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滑动导瓦装置
JP2003341957A (ja) * 2002-05-21 2003-12-03 Yunimatekku Kk ガイドシュー
CN102101621A (zh) * 2009-12-22 2011-06-22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
WO2015015614A1 (ja) * 2013-08-01 2015-02-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ガイ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8796A (zh) 2018-10-23
JP6197959B1 (ja) 2017-09-20
JPWO2017158793A1 (ja) 2018-03-22
WO2017158793A1 (ja) 2017-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17476A1 (en) Reinforced jacket for belt
US20230202797A1 (en) Elevator system operation adjustment based on component monitoring
CN108698796B (zh) 电梯装置、输送装置和被引导部件
CN110657178A (zh) 用于诊断和/或维护制动器的方法、软件程序和制动设备
JPWO2009098772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1238084B1 (ko) 엘리베이터장치
CN107021410B (zh) 电梯门引导装置
US11040857B2 (en) Door motor brake
CN104555657B (zh) 一种新型电梯导轨
US11345570B2 (en) Electronic safety actuator electromagnetic guidance
JP6758539B1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JP658027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JP2016145092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US10689229B2 (en) Elevator system suspension member termination
JP2014009100A (ja) エレベータ用ガイドローラ保護運転方法及び装置
JP2014162621A (ja) エレベータの主ロープ検査装置
AU2004291361B2 (en) Tension means for elevator cable
CN111164040B (zh) 电梯及其平衡轮导靴
JP2009029551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並びに既設エレベータの改修方法
CN110191854B (zh) 电梯装置
JP2016160092A (ja) エレベータ
CN113387261A (zh) 响应于电梯门反转来管理电梯呼叫分配
JP5945020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1503518B1 (ko) 비상 발전장치를 구비한 엘리베이터
EFFICIENT Elite PI: Elevator Disp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SERVIC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