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83014B - 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83014B
CN108683014B CN201810488296.4A CN201810488296A CN108683014B CN 108683014 B CN108683014 B CN 108683014B CN 201810488296 A CN201810488296 A CN 201810488296A CN 108683014 B CN108683014 B CN 1086830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central cavity
plug
rotating
electric sh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8829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83014A (zh
Inventor
陈安伏
李喜明
黄军海
李盛章
章争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048829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830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83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30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830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30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5/00Flexible or 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i.e. the rotation angle being limi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0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operated by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dual-continuity coupling part
    • H01R13/7031Shorting, shunting or bussing of different terminals interrupted or effected on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for ESD protection, line continu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包括底部设有导电插销的插头和具有中心腔体的插座组件,所述中心腔体的底部设有用于与外接电源相连通的导电触头;还包括底部连接于所述中心腔体内、能够识别所述导电插销并带动所述导电插销旋转下压直至所述导电插销与所述导电触头相导通的旋转组件。所述导电插销经所述旋转组件识别后进入所述旋转组件内;适当下压所述旋转组件,使所述导电插销随所述旋转组件靠向所述导电触头;旋转所述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与所述导电触头相接触,使所述导电插销与所述导电触头相导通,实现电路的导通。只有当满足多种条件时才能实现电路的导通。触发导电的条件增多,单一误动作引起电路导通的可能性变小,安全性较好。

Description

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元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防触电开关包括保护门式防触电开关、凸槽式防触电开关和旋转式防触电开关等,这些防触电开关的结构均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仍有触电风险,因此改进现有的防触电开关就显得尤为必要。
以现有的旋转式防触电开关为例,现有的旋转式防触电开关通常包括插座、插头和绝缘分隔板。其中,插座的中心设有凹槽型腔体,该凹槽型腔体内均匀分布有若干呈环状排列的导电定触头。插头底部设有用于支撑若干导电动触头的圆台体,该圆台体与凹槽型腔体相匹配。绝缘分隔板设于插座与插头之间,且设有若干用于遮挡导电定触头的遮挡凸起。使用时,将圆台体插入凹槽型腔体内,然后再旋转绝缘隔板,使其遮挡凸起避开导电定触头,接着再旋转导电动触头,使导电动触头与导电定触头相接触,从而实现电路的导通。不使用时,先旋转导电动触头,使导电动触头与导电定触头脱离接触,再旋转绝缘分隔板,使遮挡凸起分隔开导电动触头与导电定触头。
由此可见,当不使用时,若操作人员忘记旋转绝缘分隔板隔,则导电动触头便无法被隔离,此时当外界的导电异物(例如手指)插入凹槽型腔体内时,导电异物可能替代导电动触头与导电定触头相接触,仍能实现电路导通,从而使绝缘分隔板失去防触电功效,导电异物使人体仍存在触电的风险。
因此,现有的旋转式防触电开关的结构不合理,仍存在触电风险,安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防触电性能较好,其安全性较高。
其具体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包括:
底部设有导电插销的插头;
具有中心腔体的插座组件,所述中心腔体的底部设有用于与外接电源相连通的导电触头;
底部连接于所述中心腔体内、能够识别所述导电插销并带动所述导电插销旋转下压直至所述导电插销与所述导电触头相导通的旋转组件。
优选地,所述旋转组件包括:
底部设有开口且用于供所述导电插销从顶部插入的上旋转壳体;
连接于所述上旋转壳体的底部且与连接于所述中心腔体的内壁上的下旋转壳体;
一端安装于所述下旋转壳体内且另一端与所述导电插销穿过所述上旋转壳体的端部相接触的连接触片。
优选地,所述插头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导电插销的凸压块,所述上旋转壳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凸压块相配合的凹压槽。
优选地,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
至少两个穿过所述凹压槽且顶部与所述凸压块相抵的推压杆;
至少两个分别设有对应引导所述推压杆移动的导向槽且安装于所述上旋转壳体内、用于识别所述导电插销的识别开关。
优选地,所述识别开关包括:
设有所述导向槽的半球型壳体;
安装在所述上旋转壳体的侧面或所述中心腔体的侧面、能够选择性的伸出或缩回的识别杆;
位于所述半球型壳体与所述识别杆之间且固连于所述上旋转壳体内的支撑轴;
用于连接所述半球型壳体、所述识别杆与所述支撑轴的弹性连杆。
优选地,所述插座组件包括:
具有所述中心腔体且用于容纳所述旋转组件的绝缘插座;
固连于所述绝缘插座的底部且用于支撑导电触头的绝缘底座。
优选地,还包括:
设于所述插头、所述旋转组件与所述插座组件之间、用于将所述插头的顶部限定至所述中心腔体内的限位组件。
优选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
若干个设于所述插头外周面的第一限位凹槽;
若干个设于所述上旋转壳体外周面上且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凹槽相对应的第二限位凹槽;
若干个设于所述中心腔体的内壁上且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和若干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对应配合的限位凸起。
优选地,所述中心腔体内设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与所述下旋转壳体的底部之间设有若干呈环状分布且用于连接所述绝缘插座与所述下旋转壳体的弹性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下旋转壳体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所述下旋转壳体的滚动支撑体,所述中心腔体的底部设有用于引导所述滚动支撑体移动的滚动轨道。
相对于背景技术,本申请所提供的旋转式防触电开关,包括底部设有导电插销的插头和具有中心腔体的插座组件,所述中心腔体的底部设有用于与外接电源相连通的导电触头;还包括底部连接于所述中心腔体内、能够识别所述导电插销并带动所述导电插销旋转下压直至所述导电插销与所述导电触头相导通的旋转组件。
当所述导电插销插入所述旋转组件内时,经所述旋转组件识别后,所述导电插销插入所述旋转组件内;然后,适当下压所述旋转组件,使所述导电插销随所述旋转组件靠向所述导电触头;接着,旋转所述旋转组件,使所述旋转组件与所述导电触头相接触,从而使与所述旋转组件相连的所述导电插销与所述导电触头相导通,实现电路的导通。
然而,当异物插入所述旋转组件内时,经所述旋转组件识别后,发现插入的异物并非所述导电插销时,自然所述导电插销无法与所述导电触头相导通,从而起到防触电作用。
进一步地,当所述导电插销插入所述旋转组件内但下压所述导电插销的作用力过小时,尽管所述旋转组件能够识别所述导电插销,但是由于施加至所述旋转组件的作用力偏小,使所述旋转组件很难克服所述旋转组件与所述中心腔体之间的连接作用力,导致所述旋转组件很难带动所述导电插销靠向所述导电触头,无法实现电路的导通,进一步起到防触电作用。
更进一步地,当所述导电插销插入所述旋转组件内但不旋转所述旋转组件时,尽管所述旋转组件能够识别所述导电插销,但是由于所述旋转组件没有被旋转,使所述旋转组件无法与所述导电触头相接触,故无法带动所述导电插销与所述导电触头相导通,仍无法实现电路的导通,更进一步地起到防触电作用。
由此可知,只有当所述导电插销插入所述旋转组件内、下压所述导电插销的作用力适当且旋转所述旋转组件时,所述导电插销才能与所述导电触头相导通,否则无法实现电路的导通。触发导电的条件越多,单一误动作引起电路导通的可能性越小,并能够避免因材料发热变形而引起的触电风险,使操作人员在插入所述插头时的触电可能性变小,防触电性能有所提升。因此,本申请所提供的旋转式防触电插头的安全性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旋转式防触电开关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图2的主视图;
图2b为图2的仰视图;
图2c为图2a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绝缘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图3的主视图;
图3b为图3的俯视图;
图3c为图3b的B-B剖视图;
图3d为图3b的C-C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绝缘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上旋转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图5的主视图;
图5b为图5的俯视图;
图5c为图5的仰视图;
图5d为图5a的D-D剖视图;
图6为图1中下旋转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a为图6的主视图;
图6b为图6的俯视图;
图6c为图6a的E-E剖视图;
图7为图1中识别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图7中F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1中上旋转壳体、推压杆及识别开关的组装主视示意图;
图8a为图8的主视图;
图8b为图8的仰视图;
图8c为图8的G-G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插头1、插座组件2、旋转组件3和限位组件4;
导电插销11和凸压块12;
中心腔体21、导电触头22、绝缘插座23和绝缘底座24;
上壳体231、下壳体232、支撑板233、第一过线孔234、卡槽235和滚动轨道236;
底板241、侧板242、第二过线孔243和卡扣244;
上旋转壳体31、下旋转壳体32、连接触片33、推压杆34、识别开关35和弹性连接件36;
凹压槽311、插销孔312、上连接檐313和支撑轴支座314;
下连接檐321、触片支撑槽322、触片支撑板323和滚动支撑体324;
Y型段331和I型段332;
导向槽351、半球型壳体352、识别杆353、支撑轴354和弹性连杆355;
内吊环361和外吊环362;
第一限位凹槽41、第二限位凹槽42和限位凸起43;
第一大限位凹槽411和第一小限位凹槽412;
第二大限位凹槽421和第二小限位凹槽422;
大限位凸起431和小限位凸起4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旋转式防触电开关的分解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包括插头1、插座组件2和旋转组件3。
请参考图2至图2c,图2为图1中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2的主视图;图2b为图2的仰视图;图2c为图2a的A-A剖视图。
其中,插头1的底部设有导电插销11,该导电插销11通常与外接电源相连通。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插头1优选国标三插圆柱插头,也即插头1的端头呈圆柱状,且插头1的底部设置有三根导电插销11。当然,插头1的类型不限于此。在插头1的底部还设有用于支撑导电插销11的凸压块12。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凸压块12优选腰型凸压块,凸压块12的厚度优选15mm,当然,凸压块12的结构不限于此。
插座组件2具有中心腔体21,中心腔体21主要用于容纳旋转组件3。中心腔体21的底部设有用于与外接电源相连通的导电触头22。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插座组件2包括具有中心腔体21的绝缘插座23和固设有导电触头22的绝缘底座24。
请参考图3至图3d,图3为图1中绝缘插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a为图3的主视图;图3b为图3的俯视图;图3c为图3b的B-B剖视图;图3d为图3b的C-C剖视图。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绝缘插座23包括上壳体231和下壳体232两部分。由于上壳体231和下壳体232的结构不同,自然绝缘插座23的外周面呈阶梯状。其中上壳体231的外周面呈圆柱状,下壳体232的外周面呈方形柱状,上下两壳体的纵向中心轴线重合,且下壳体232的面积大于上壳体231的面积。自然,设于绝缘插座23中心的中心腔体21也包括上腔体和下腔体两部分,其中上腔体和下腔体的分别位于上壳体231和下壳体232的中心。上腔体和下腔体的中心轴线重合,且下腔体的内径大于上腔体的内径,自然在上下腔体的连接处便形成一个台阶面。此外,下腔体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旋转组件3的支撑板233,该支撑板233的中心设有供导电触头22穿过的圆形过孔。下壳体232的其中一个侧面上设有用于供外接电线穿过的第一过线孔234,第一过线孔234具体为从底面向上延伸的方形孔。当然,绝缘插座23的结构不限于此。
请参考图4,图4为图1中绝缘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绝缘底座24固连于绝缘插座23的底部,主要用于支撑导电触头22。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绝缘底座24包括底板241和固定于底板241的上表面且首尾依次相接的四块侧板242。鉴于绝缘插座23的下壳体232呈方形,自然,绝缘底座24的底板241也呈方形。另外,其中一个侧板242上设有供外接电线穿过的第二过线孔243,该第二过线孔243所在的侧板242与第一过线孔234所在的侧面相对应,且纵向中心轴线重合,也即二者位于同一侧、开口重合。另外,为了方便绝缘底座24与下壳体232充分组装配合,在绝缘底座24的各侧板242的顶部设有竖直向上延伸的凸起挡板,凸起挡板通常伸入下壳体232的内腔中,以限定下壳体232的位置,从而限定绝缘插座23相对于绝缘底座24的位置。进一步地,各侧板242与下壳体232的对应侧面之间设有用于固定二者的卡接组件,具体地,卡接组件包括设于各侧板242上的卡扣244和设于下壳体232对应侧面上的卡槽235,当卡扣244卡入卡槽235时,绝缘插座23和绝缘底座24便固连为一体。当然,卡接组件的类型不限于此。
另外,导电触头22设于底板241的中心。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导电触头22具体包括三个横截面呈半圆环状的金属触头,各导电触头22均设有开口,且各开口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顺序分布,以便带电的插销从各自对应的开口旋转至导电触头22内使电路实现导通。当然,导电触头22的结构也不限于此。
旋转组件3的底部连接于中心腔体21内,且能够识别导电插销11,并带动导电插销11旋转下压直至导电插销11与导电触头22相导通。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旋转组件3包括上旋转壳体31、下旋转壳体32和连接触片33,还包括推压杆34和识别开关35。
请参考图5至图5d,图5为图1中上旋转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a为图5的主视图;图5b为图5的俯视图;图5c为图5的仰视图;图5d为图5a的D-D剖视图。
其中,上旋转壳体31底部设有开口,且中心具有型腔,主要用于供导电插销11从其顶部插入。在该具体实施例中,上旋转壳体31的外周面呈圆柱状。由于上旋转壳体31需进入中心腔体21内,自然,上旋转壳体31的外径小于中心腔体21的内径。另外,上旋转壳体31的顶部设有凹压槽311,凹压槽311也凸压块12相配合,故凹压槽311优选腰型凹槽,自然,凹压槽311的上便设置有三个与三个导电插销11相配合的插销孔312,以供导电插销11穿过。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插入物为插头、下压导电插销11的作用力适当、旋转组件3旋转,且凸压块12与凹压槽311的相互配合时,凸压块12继续下压上旋转壳体31和下旋转壳体32一段距离,从而使插头1的端头顶部能够与限位凸起43的底部相抵,否则导电插销11和导电触头22仍无法相互导通,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请参考图6至图6c,图6为图1中下旋转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a为图6的主视图;图6b为图6的俯视图;图6c为图6a的E-E剖视图。
下旋转壳体32连接于上旋转壳体31的底部,且连接于中心腔体21的内壁上。在该具体实施例中,下旋转壳体32的外周面可以呈圆柱状。值得注意的是,上旋转壳体31与下旋转壳体32采用过盈连接,具体地,在上旋转壳体31的外侧面的底部设有上连接檐313,相应地,下旋转壳体32的顶部设有与上连接檐313相配合的下连接檐321,且上连接檐313的外侧面与下连接檐321的内侧面采用过盈的方式连接。
另外,在中心腔体21的台阶面与下旋转壳体32的底部之间设有若干呈环状分布的弹性连接件36,主要用于连接绝缘插座23和下旋转壳体32。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弹性连接件36具体为螺旋弹簧。相应地,在中心腔体21的台阶面上设有用于连接弹性连接件36一端的内吊环361,下旋转壳体32的底部外侧面上设有用于连接弹性连接件36另一端的外吊环362,内吊环361的设置数量与外吊环362的设置数量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弹性连接件36具体包括四个螺旋弹簧,自然包括四组对应设置的内吊环361和外吊环362,且任意相邻的两个内吊环361或两个外吊环362之间呈90度。每组对应设置的内吊环361和外吊环362之间的中心轴线具体错位15°,且内吊环361和外吊环362具体为内径均为1mm半圆形环。当然,弹性连接件36的种类及内吊环361和外吊环362的结构均不限于此,采用其他的类似方案并不影响实现本申请的目的。
连接触片33的一端安装在下旋转壳体32内,另一端与导电插销11穿过上旋转壳体31的端部相接触。在该具体实施例中,连接触片33呈Y型,包括Y型段331和I型段332,其中Y型段331具体为两片平行设置的金属片,主要用于夹持导电插销11。I型段332插入下旋转壳体32内,主要用于支撑Y型段331。显然地,三个导电插销11便需增设三个连接触片33。相应地,在下旋转壳体32的中心设有用于支撑连接触片33的I型段332的触片支撑槽322。触片支撑槽322具体呈矩形,从下旋转壳体32的顶部向下延伸,且在其中心设有供连接触片33的I型段332穿过的圆形触片过孔。另外,在触片支撑槽322的底部设有用于止挡连接触片33的触片支撑板323,自然该触片支撑板323位于下旋转壳体32内。通常情况下,接地极的I型段332比正负极的I型段332的长,具体可以长3mm,具体长度差可依据连接触片33的实际长度做出相应的调整,不限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下旋转壳体32的底面与中心腔体21底部的支撑板233之间的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行程,有利于提升安全性。当插头1为插入时,下旋转壳体32通过弹性连接件36与中心腔体21内的内吊环361相连,此时的连接触片33的I型段332与导电触头22之间的安全距离为大于预设爬电距离与上旋转壳体31上第二限位凹槽42的高度之和,且同时小于爬电距离、第二限位凹槽42的高度及插头1端头的厚度之和。
当插头1插入上旋转壳体31内时,经旋转组件3识别后,下压旋转旋转组件3,旋转组件3带动插头1下移进入中心腔体21内,直至插头1端头的顶部低于限位组件4的底面,此时连接触片33所处的高度与导电触头22所在的高度是否有交集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当上旋转壳体31的顶部低于限位组件4底面一小段距离S1时,该一小段距离S1通常略微大于爬电距离,此时连接触片33所处的高度与导电触头22所处的高度区域尚无交集;二是,当上旋转壳体31的顶部低于限位组件4底面一大段距离S2时,该一大段距离S2介于一小段距离S1与凸压块12厚度之间,此时连接触片33所处的高度与导电触头22所处的高度区域存在交集,此时再旋转旋转组件3,连接触片33与导电触头22相导通。
另外,在下旋转壳体32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下旋转壳体32的滚动支撑体324,相应地,在中心腔体21底部的支撑板233上设有用于引导滚动支撑体324移动的滚动轨道236。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滚动支撑体324具体为钢珠,相应地,在下旋转壳体32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钢珠的球型沟槽,以便装配钢珠,钢珠的外径优选4mm。具体设置有三个分别用于支撑三个钢珠的球型沟槽,球型沟槽的半径优选2.1mm,且其中心至下旋转壳体32的底面的距离优选0.9mm,相应地,在支撑板233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三条圆弧形滚道,以便引导滚动支撑体324滚动。鉴于三个球型沟槽的对称中心线呈120°夹角,自然各个圆弧形滚道的中心轴线间的夹角也呈120°夹角,也即均匀分布于支撑板233上。当然,滚动支撑体324与滚动轨道236的结构均不限于此。
推压杆34穿过凹压槽311,且其顶部与凸压块12相抵。为了提升安全系数,推压杆34的安装数量通常需大于等于两个,降低因单一误动作而引起触电的风险。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推压杆34具体为两根圆柱销,当然,不限于此。相应地,在凹压槽311的两侧水平边沿的中心分别各设有一个用于安装圆柱销的圆柱销孔。当然,推压杆34的数量及类型不限于此。
请参考图7至图8c,图7为图1中识别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7a为图7中F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1中上旋转壳体、推压杆及识别开关的组装主视示意图;图8a为图8的主视图;图8b为图8的仰视图;图8c为图8的G-G的剖面示意图。
识别开关35安装于上旋转壳体31内,且其上设置有用于引导推压杆34移动的导向槽351,每个识别开关35上各设置一个用于引导推压杆34移动的导向槽351,自然识别开关35的安装数量与推压杆34的安装数量相同,故识别开关35的安装数量也大于等于两个。在该具体实施例中,识别开关35包括半球型壳体352、识别杆353、支撑轴354和弹性连杆355。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半球型壳体352设有导向槽351,具体地,半球型壳体352的球面与弹性连杆355的一端相连,推压杆34的底部便插在导向槽351中,以便当推压杆34下移时,半球型壳体352随之外移。识别杆353安装在上旋转壳体31的侧面或中心腔体21的侧面,能够选择性地伸出或缩回。识别杆353具体为固连于弹性连杆355远离半球型壳体352的一端,具体为插于上旋转壳体31的侧壁上或插于中心腔体21的上腔体侧壁上的圆柱插销。支撑轴354位于半球型壳体352和识别杆353之间,且支撑轴354固连于上旋转壳体31内。具体地,在上旋转壳体31内设置有用于支撑支撑轴354的支撑轴支座314,而支撑轴354便卡接于支撑轴支座314上,以便使支撑轴354与上旋转壳体31固连为一体。
当下压推压杆34时,推压杆34在导向槽351内移动,推动半球型壳体352外移,由于弹性连杆355的中间段被支撑轴354固连在上旋转壳体31上,自然弹性连杆355远离半球型壳体352的一端受到反向作用力,也即识别杆353受到反向作用力,当反向作用力大于一定值时,识别杆353从上旋转壳体31的侧壁或中心腔体21的侧壁中脱离,从而使上旋转壳体31与绝缘插座23脱离连接,以方便相对于绝缘插座23旋转上旋转壳体31。
本申请还包括限位组件4,限位组件4设于插头1、插座组件2和旋转组件3之间,主要用于将插头1的顶部限定至中心腔体21内。在该具体实施例中,限位组件4包括第一限位凹槽41、第二限位凹槽42和限位凸起43。
其中,第一限位凹槽41包括若干个,且若干个第一限位凹槽41均设于插头1的外周面上。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凹槽41包括一个第一大限位凹槽411和两个第一小限位凹槽412,三者的高度相等,且相邻二者的夹角呈120°。第一大限位凹槽411与第一小限位凹槽412之间的对称中心线呈120°夹角,且分别设于插头1边沿上,但是第一大限位凹槽411的宽度大于第一小限位凹槽412的宽度。当然,第一限位凹槽41结构、数量及分布方式不限于此。
第二限位凹槽42也包括若干个,具体数量与第一限位凹槽41的数量相同,且各个第二限位凹槽42的位置与若干第一限位凹槽41的分布位置一一对应。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凹槽42也包括一个第二大限位凹槽421和两个第二小限位凹槽422,三者的高度相等,且相邻二者的夹角呈120°。其中,第二大限位凹槽421设于上旋转壳体31上,其纵向对称中心线与第一大限位凹槽411的纵向对称中心线重合,且第二大限位凹槽421的宽度与第一大限位凹槽411的宽度相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大限位凹槽421与上旋转壳体31的内侧面之间便设有用于供识别杆353穿过的圆形过孔,自然,当圆形过孔的厚度小于识别杆353的长度时,识别杆353才能起作用。两个第二小限位凹槽422的纵向对称中心线分别与两个第一小限位凹槽412的纵向对称中心线重合,且宽度均相等。
限位凸起43也包括若干个,且若干个限位凸起43均设于中心腔体21的内壁顶部。若干个限位凸起43分别与若干个第一限位凹槽41和若干个第二限位凹槽42对应配合。在该具体实施例中,限位凸起43包括一个大限位凸起431和两个小限位凸起432,三者的高度相等,且相邻二者的夹角呈120°。其中,大限位凸起431的宽度分别与第一大限位凹槽411和第二大限位凹槽421的宽度相等,且大限位凸起431的纵向对称中心线分别与第一大限位凹槽411的纵向对称中心线和第二大限位凹槽421的纵向对称中心线重合。相应地,两个小限位凸起432的宽度分别与第一小限位凹槽412和第二小限位凹槽422的宽度相等,且两个小限位凸起432的纵向对称中心线分别与两个第一小限位凹槽412的纵向对称中心线及两个第二小限位凹槽422的纵向对称中心线重合。
优选地,第一大限位凹槽411、第二大限位凹槽421及大限位凸起431的宽度相等,三者的宽度尺寸优选11mm,第一小限位凹槽412、第二小限位凹槽422及小限位凸起431的宽度相等,三者的宽度尺寸优选5mm。当然,限位组件4的结构及数量均不限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识别开关35的结构较特殊,只有当插入上旋转壳体31内的插入物为插头1且插头1的顶部低于限位组件4底面一段距离时,才能旋转插头1,从而进一步避免单一误动作引起的触电风险。
本申请所提供的旋转式防触电开关的操作流程如下:
初始状态下,弹性连接件36将下旋转壳体32与中心腔体21连接起来,而上旋转壳体31与下旋转壳体32通过过盈连接的方式连为一体,此时上旋转壳体31的顶部高于中心腔体21的顶部,同时I型段332位于导电触头22的上方,二者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插入插头1,导电插销11进入上旋转壳体31的插销孔312内,并落入连接触片33的Y型段331内;
随之插头1的凸压块12进入凹压槽311内,凸压块12的底面挤压推压杆34的顶部,使推压杆34的底端沿导向槽351移动,带动设有导向槽351的半球型壳体352外移,支撑轴354在支撑轴支座314内固定不动,识别杆353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力,当下压插头1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识别杆353从上旋转壳体31的侧壁缩回,消除旋转组件3进入中心腔体21内的障碍;
继续下压插头1,插头1带动上旋转壳体31和下旋转壳体32继续下移,位于下旋转壳体32内的连接触片33随之下移,I型段332靠向导电触头22,随之旋转组件3完全进入中心腔体21中,连接于外吊环362和内吊环361之间的弹性连接件36既受拉又受扭;
当旋转组件3下移至滚动支撑体324与滚动轨道236相接触时,同时当第一限位凹槽41和第二限位凹槽42均位于限位凸起43的下方时,停止下压插头1;
旋转插头1,导电插销11带动旋转组件3随之旋转,旋转组件3相对于中心腔体21转动,并带动弹性连接件36旋转,同时滚动支撑体324沿滚动轨道236滚动,连接触片33底部的I型段332相对于导电触头22旋转,直至I型段332进入导电触头22内,且插头1的顶部与限位凸起43的底部相抵,插头1被限定,实现电路的连通。
相应地,插头1的拔出过程为上述过程的逆过程。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旋转式防触电开关,包括具有导电插销11的插头1、中心具有中心腔体21且底部设有导电触头22的插座组件2和能够识别导电插销11的旋转组件3。导电插销11经旋转组件3识别后,导电插销11插入旋转组件3内;适当下压旋转组件3,使导电插销11随旋转组件3靠向导电触头22;旋转旋转组件3,旋转组件3与导电触头22相接触,使与旋转组件3相连的导电插销11与导电触头22相导通,实现电路的导通。只有当满足多种条件才能实现电路的导通。触发导电的条件明显较多,单一误动作引起电路导通的可能性变小,防触电性能有所提升。因此,本申请所提供的旋转式防触电插头的安全性较好。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旋转式防触电开关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7)

1.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部设有导电插销(11)的插头(1);
具有中心腔体(21)的插座组件(2),所述中心腔体(21)的底部设有用于与外接电源相连通的导电触头(22);
底部连接于所述中心腔体(21)内、能够识别所述导电插销(11)并带动所述导电插销(11)旋转下压直至所述导电插销(11)与所述导电触头(22)相导通的旋转组件(3);
设于所述插头(1)、所述旋转组件(3)与所述插座组件(2)之间、用于将所述插头(1)的顶部限定至所述中心腔体(21)内的限位组件(4);
所述旋转组件(3)包括:
底部设有开口且用于供所述导电插销(11)从顶部插入的上旋转壳体(31);
连接于所述上旋转壳体(31)的底部且连接于所述中心腔体(21)的内壁上的下旋转壳体(32);
一端安装于所述下旋转壳体(32)内且另一端与所述导电插销(11)穿过所述上旋转壳体(31)的端部相接触的连接触片(33);
至少两个穿过所述上旋转壳体(31)且顶部与所述插头(1)相抵的推压杆(34);
至少两个分别设有对应引导所述推压杆(34)移动的导向槽(351)且安装于所述上旋转壳体(31)内、用于识别所述导电插销(11)的识别开关(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防触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1)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导电插销(11)的凸压块(12),所述上旋转壳体(31)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凸压块(12)相配合的凹压槽(3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防触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开关(35)包括:
设有所述导向槽(351)的半球型壳体(352);
安装在所述上旋转壳体(31)的侧面或所述中心腔体(21)的侧面、能够选择性的伸出或缩回的识别杆(353);
位于所述半球型壳体(352)与所述识别杆(353)之间且固连于所述上旋转壳体(31)内的支撑轴(354);
用于连接所述半球型壳体(352)、所述识别杆(353)与所述支撑轴(354)的弹性连杆(35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防触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组件(2)包括:
具有所述中心腔体(21)且用于容纳所述旋转组件(3)的绝缘插座(23);
固连于所述绝缘插座(23)的底部且用于支撑导电触头(22)的绝缘底座(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式防触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4)包括:
若干个设于所述插头(1)外周面的第一限位凹槽(41);
若干个设于所述上旋转壳体(31)外周面上且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凹槽(41)相对应的第二限位凹槽(42);
若干个设于所述中心腔体(21)的内壁上且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凹槽(41)和若干所述第二限位凹槽(42)对应配合的限位凸起(4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式防触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腔体(21)内设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与所述下旋转壳体(32)的底部之间设有若干呈环状分布且用于连接所述绝缘插座(23)与所述下旋转壳体(32)的弹性连接件(3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式防触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旋转壳体(32)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所述下旋转壳体(32)的滚动支撑体(324),所述中心腔体(21)的底部设有用于引导所述滚动支撑体(324)移动的滚动轨道(236)。
CN201810488296.4A 2018-05-21 2018-05-21 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 Active CN1086830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88296.4A CN108683014B (zh) 2018-05-21 2018-05-21 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88296.4A CN108683014B (zh) 2018-05-21 2018-05-21 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83014A CN108683014A (zh) 2018-10-19
CN108683014B true CN108683014B (zh) 2020-03-27

Family

ID=63806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88296.4A Active CN108683014B (zh) 2018-05-21 2018-05-21 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830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1251A (zh) * 2018-12-13 2019-06-21 深圳市晨北科技有限公司 可转动插头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24252Y (zh) * 2004-05-09 2005-09-07 张宁 通用型旋转回弹式安全电源插座
CN201112861Y (zh) * 2007-09-06 2008-09-10 黄富翔 多重防护安全插座
CN207074731U (zh) * 2017-06-24 2018-03-06 李勇 一种安全插座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24252Y (zh) * 2004-05-09 2005-09-07 张宁 通用型旋转回弹式安全电源插座
CN201112861Y (zh) * 2007-09-06 2008-09-10 黄富翔 多重防护安全插座
CN207074731U (zh) * 2017-06-24 2018-03-06 李勇 一种安全插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83014A (zh) 2018-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79666B2 (en) Contact element with an electronically conductive spring element, plug connector and spring element
CN108683014B (zh) 一种旋转式防触电开关
CN101997197B (zh) 连接器
US7097489B2 (en) HID lamp socket
CN102157820A (zh) 紧凑型插孔接触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658600B (zh) 一种高载流的冠簧端子
CN201994468U (zh) 紧凑型插孔接触件
CN101106237A (zh) 具有棘轮夹紧机构的安全电源插座
CN107819225B (zh) 一种多触点式冠簧端子
CN210897743U (zh) 智能家居安全插座
CN106024436A (zh) 屏蔽罩及使用该屏蔽罩的触指组件和断路器
WO2020248085A1 (zh) 纵向滑动安全门
CN102280756A (zh) 旋转式电连接装置及插头、插座、插线板
CN103904464B (zh) 一种安全插座
CN104184010B (zh) 一种具有插孔任意旋转功能的通用型插座
CN100379097C (zh) 具有尖刺针柱体的安全灯座
KR102072943B1 (ko) 4점식 안전형 콘센트
CN109149296A (zh) 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连接器及其连接模块
CN204130745U (zh) 自动插线板内插头装置
CN208862211U (zh) 一种大电流电连接器直式接线端子
CN111244696B (zh) 一种现场做线的快锁电连接器
CN217086950U (zh) 一种安全插座
CN2208276Y (zh) 旋转式安全插座
CN105281058A (zh) 一种同轴电缆铜管连接装置
CN209418352U (zh) 盘形分接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