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81194A - 投影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投影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81194A
CN108681194A CN201810632103.8A CN201810632103A CN108681194A CN 108681194 A CN108681194 A CN 108681194A CN 201810632103 A CN201810632103 A CN 201810632103A CN 108681194 A CN108681194 A CN 1086811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barrel
shell
radiating subassembly
radi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321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81194B (zh
Inventor
董淑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3210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811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81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1194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82996 priority patent/WO2019242393A1/zh
Priority to US16/813,575 priority patent/US11243374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81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11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设备。本发明的投影设备,包括镜头组件、壳体和散热组件,壳体罩设在镜头组件外侧,镜头组件包括镜头筒,散热组件位于镜头筒和壳体之间并与镜头筒连接,部分散热组件被收容在壳体内,且散热组件随镜头筒轴向移动时,壳体和散热组件之间具有避让间隙。本发明能够在投影设备工作时进行有效散热。

Description

投影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投影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激光电视、投影仪等各类投影设备因其具有投影图像尺寸较大、显示效果较好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投影设备主要包括有光学组件以及镜头等组成部分。其中,光学组件也叫光学引擎,内部通常包括有振镜等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发出光线;而镜头内通常包括有多组镜片,通过镜头内部镜片的组合,能够对光线进行折射,从而进行成像。镜头的镜片安装在塑胶等材料制成的镜头筒内,且镜头筒一端和光学组件相连,另一端用于出射光线,从而进行画面的成像。一般的,为了避免投影设备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镜头和光学组件之间通常为密封连接,且镜头筒通常会埋设在光学组件内部。
然而,当投影设备工作时,光线透过镜片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当热量在镜片上积聚时,容易使镜片产生变形,进而改变镜片各部分的折射率,从而造成“温漂”现象,影响最终的成像画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设备,能够在工作时进行有效散热。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设备,包括镜头组件、壳体和散热组件,壳体罩设在镜头组件外侧,镜头组件包括镜头筒,散热组件位于镜头筒和壳体之间并与镜头筒连接,壳体内具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用于在散热组件随镜头筒沿轴向移动时收容散热组件。
本发明的投影设备包括镜头组件、壳体和散热组件,壳体罩设在镜头组件外侧,镜头组件包括镜头筒,散热组件位于镜头筒和壳体之间并与镜头筒连接,部分散热组件被收容在壳体内,且散热组件随镜头筒轴向移动时,壳体和散热组件之间具有避让间隙。这样投影设备工作时,镜头筒上的热量可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散热组件上,从而进行散热;同时当镜头组件调焦时,散热组件也不会干涉到镜头筒的正常移动,保证了投影设备能够正常变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投影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投影设备中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投影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投影设备中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投影设备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投影设备中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包括镜头组件1、壳体2和散热组件3,壳体2罩设在镜头组件1外侧,镜头组件1包括镜头筒11,散热组件3位于镜头筒11和壳体2之间并与镜头筒11连接,部分散热组件3被收容在壳体2内,且散热组件3随镜头筒11轴向移动时,壳体2和散热组件3之间具有避让间隙。
其中,投影设备通常可以为激光电视、投影仪或者其它能够进行影像投影的装置。为了实现画面的投影,投影设备中包括有镜头组件1和光学组件等。光学组件通常也称为光学引擎,其中包括有数字微镜器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以及前端的照明光路等器件。其中,照明光路能够作为光源提供光线;而数字微镜器件中布满了微型光阀或者是光路开关,因而可以用于进行光路的开闭,以使照明光路所发出的光线被选择性的通过,从而形成图像画面。
而为了对从光学组件中出射的光线进行聚焦、变焦等操作,使其在投影屏幕上投影出正常显示的画面图像,投影设备还包括有镜头组件1。镜头组件1内包含有多组镜片,各组镜片中均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镜片,这样通过不同镜片之间的折射,能够让从光学组件中出射的光线在投影屏幕上实现聚焦,从而显示正常的画面。其中,为了固定镜片,镜头组件1中还包括有镜头筒11,这样多个镜片能够以预设的间隔被固定在镜头筒11中,以通过镜片对光线的折射实现成像。
为了保护镜头组件1,通常的,投影设备中还设置有壳体2,壳体2一般会保护在镜头组件1中镜头筒11的外侧,以便对镜头筒11形成保护,同时便于其它结构的安装和固定。一般的,壳体2和镜头筒11之间会保持一定的间隔,而该间隔可用于容纳其它结构和部件。
而当投影设备工作时,由于光学组件射出的光线会经镜头组件1实现汇聚和折射等处理,因而镜头组件1中的镜片会在光线透过时受到大量热量。为了避免镜片因热量积聚过多而产生热变形,影响投影设备所投射出的图像画面,投影设备中还包括有散热组件3。散热组件3能够通过接触传导而吸收镜头组件1上的热量,并将其释放至外界,从而有效减少镜头组件1上所积聚的热量,避免镜头组件1中的镜头出现热变形现象,保证投影设备的正常成像。
其中,散热组件3可位于镜头筒11与壳体2之间,且散热组件3和镜头筒11之间相互连接并保持良好的接触。这样投影设备工作时,镜头筒11上的热量可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散热组件3上,从而实现自身的散热。
其中,散热组件3可以包括和镜头筒11连接并从镜头筒11上吸收热量的部分,例如是用于导热的导热结构等;此外,散热组件3也可以包括用于将热量向其它结构散发的部分,例如是散热鳍片等结构。而通常的,散热组件3的用于将热量向外界散发的部分一般会具有较大的体积,因而该部分可以被收容在壳体2内部,并利用壳体2对该部分进行遮蔽和保护。
为了保持和镜头筒11之间的良好接触,散热组件3通常会和镜头筒11之间相互固定,而当镜头组件1实现调焦的功能时,镜头筒11会在轴向上产生一定的前后位移,从而改变镜片的焦点位置。为了避免散热组件3阻碍到镜头组件1的正常调焦,当散热组件3随镜头筒11沿轴向移动时,壳体2和散热组件3之间具有避让间隙。通常的,避让间隙为散热组件3与壳体2之间在镜头组件1轴向方向上的间隙。这样当散热组件3随着镜头筒11沿轴向的移动而相应移动时,散热组件3在轴向上的极限位置与壳体2之间同样保持着相当于避让间隙的间距。通过避让间隙的设置,在镜头组件1的轴向上预留出了较大的空间裕量,因而能够在散热组件3随着镜头筒11轴向上的位移而移动时,避免散热组件3触碰到壳体2的壁。这样通过在壳体2上设置了容纳空间,即可避免壳体2对散热组件3造成阻挡,从而保障了散热组件3和镜头筒11在调焦时的正常移动。
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壳体2可以形成一个专门的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用于在散热组件3随镜头筒11沿轴向移动时收容部分散热组件3,且散热组件3的被收容在容置空间内的部分与壳体2之间具有上述避让间隙。此时,由于散热组件3中的部分结构被专门收容在独立的容置空间内,因而壳体2对于散热组件3的保护效果较好,能够避免散热组件3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损坏或者降低散热效果。
这样通过在投影设备中设置散热组件3,可以在投影设备工作时,有效吸收镜头组件1上的热量,并将其散发给外界,从而避免镜头组件1上热量积聚过多而导致镜片受热变形,影响镜头的正常成像。同时,由于壳体2上设置了能够容纳散热组件3的容置空间,因而当散热组件3随镜头筒11的调焦动作而随之移动时,壳体2也不会干涉到散热组件3的正常移动,保证了投影设备能够正常变焦。
此外,为了固定镜头组件1,投影设备中还包括有镜头底座4,这样镜头组件1可以设置在镜头底座4上,从而得到定位与固定。一般的,镜头底座4可以具有用于穿设镜头组件1的通孔,并将镜头组件1整体固定在该通孔内,且镜头底座4依靠自身的各个端面作为安装面与其它结构相连。
其中,壳体2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结构及形式。例如,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壳体2会和镜头底座4连接。此时,壳体2整体呈沿光学组件的轴向延伸的筒状,且壳体2的端部会和镜头底座4的端面相连。这样壳体2即可固定在镜头底座4之上。具体的,壳体2可以通过卡接、螺纹连接或者铆接等常用的连接方式实现与镜头底座4之间的连接。
而在另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壳体2可以直接由镜头底座4沿镜头组件1的轴向延伸而形成。此时,镜头底座4会有部分沿镜头组件1的轴向方向延伸,并形成围设在镜头筒11外侧的壳体2。
由于镜头组件1需要执行焦距调节等功能,因而一般镜头组件1中通常将镜片分为多个群组,且镜头组件1中的镜头筒11可以为多个,这样可以将不同群组的镜片放置在不同镜头筒11内,且利用不同镜头筒在镜头组件1轴向上的前后移动实现调焦。因而示例性的,镜头组件1中的镜头筒11可以包括前镜头筒和后镜头筒等不同组成部分。其中,散热组件3通常会和后镜头筒连接。
具体的,前镜头筒通常位于镜头组件1的前端,也就是远离光学组件的位置,而后镜头筒位于镜头组件1的后端,即靠近光学组件的一端。前镜头筒和后镜头筒之间可以沿着镜头组件1的轴线,也就是光轴方向前后移动,以改变前镜头筒中镜片与后镜头筒中镜片的相对距离,从而完成调焦功能。其中,由于后镜头筒靠近光学组件设置,一方面后镜头筒中的镜片受到光照影响较大,升温较快;另一方面,后镜头筒靠近光学组件,其至少部分被光学组件所遮蔽,其自身热量较难散发。因而通过将散热组件3和后镜头筒连接,可以为后镜头筒提供散热,避免热量的积聚,保证镜头的正常成像。
而为了通过热传导方式接受来自于镜头筒11的热量,同时有效的将镜头筒11上的热量散发至外界,散热组件3一方面需要和镜头筒11具有良好的接触以及较大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散热组件3也需要自身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以快速有效的将传导至自身上的热量散发至外界。为了兼顾同镜头筒11以及外界之间的热量传导,散热组件3通常为分体式结构,且组成散热组件3的不同部分之间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外形。
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散热组件3包括导热件31和散热件32,导热件31连接在镜头筒11上,用于将镜头筒11上的热量传导至散热件32,而散热件32位于容置空间内,用于将自身所吸收的热量传导至外界。散热件32和壳体2之间具有避让间隙,这样散热件32即可随镜头筒11前后移动而不和壳体2之间产生干涉。
具体的,导热件31可以以多种不同方式连接在镜头筒11上,例如可以套设在镜头筒11上,或者是通过卡接、螺接等方式与镜头筒11连接。为了让镜头筒11上的热量高效快速的传导至导热件31,导热件31与镜头筒11之间一般应保持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提高镜头筒11与导热件31之间的传热速度。通常的,导热件31一般可以为金属件,或者其它导热速度较快的材料构成。
可选的,为了和镜头筒11匹配连接,导热件31可以为环状件,且导热件31套设在镜头筒11的外壁上。这样导热件31的内缘会与镜头筒11的外壁相互接触并贴合,并接收来自镜头筒11外壁上的热量。由于导热件31套设于镜头筒11外壁之上,因而镜头筒11周向上的各个部分均能够直接将热量传递给导热件31,使得导热较为均匀。
其中,为了和镜头筒11保持良好的接触与热传导,导热件31的尺寸可以和镜头筒11的外径相互匹配,以紧密的和镜头筒11的外壁相互贴合。
在进行投影设备的装配时,一般镜头组件1的端部可能会设置有遮光罩等附件,因而镜头组件1的端部外径通常会大于镜头筒11中段的外径。为了将环状的导热件31顺利安装在镜头筒11的外壁之上,导热件31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可选的,导热件31可以包括第一导热体311和第二导热体312,第一导热体311和第二导热体312均为半环状,且第一导热体311和第二导热体312可共同拼接为环状件。
此时,第一导热体311和第二导热体312均为半环状,也就是为圆环的一段圆弧,因而当第一导热体311和第二导热体312的端部相互对接时,即可共同围成一个完整的圆环。这样采用半环状的第一导热体311与第二导热体312共同组成导热件31的方式,可以在镜头筒11端部结构尺寸过大时,通过不同部件相互拼合的方式,从镜头筒11侧方将第一导热体311以及第二导热体312固定在镜头筒11外侧,完成导热件31的正常装配。
而为了将第一导热体311和第二导热体312固定在镜头筒11外壁上,从而共同形成环状的导热件31,可选的,第一导热体311和第二导热体312之间可以通过卡接连接,或者是利用螺纹紧固件进行螺纹连接。以第一导热体311和第二导热体31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为例,第一导热体311和第二导热体312的两端均可以设置定位孔,定位孔可以为光孔或者螺纹孔。因而第一导热体311和第二导热体312拼合后,将螺纹紧固件由定位孔穿入并旋合,即可将不同导热件固定在一起。
可以理解的是,当导热件31由不同结构件共同组成时,结构件的数量也可以不限于两个,而是为两个以上的数量。此时,导热件31即可由两个以上圆弧状的结构件所共同围成,并共同组成一个环状的主体。此时,各个结构件的具体结构以及相互连接的方式均和前述第一导热体311以及第二导热体312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一般的,导热件31通常可以直接套设在镜头筒11上,并让导热件31紧箍在镜头筒11外壁,从而利用导热件31与镜头筒11外壁之间的摩擦力完成安装与定位。
此外,也可以是将导热件31直接连接在镜头筒11上。此时,可以在镜头筒11和导热件31之间设置可相对固定的结构,例如可以在镜头筒11或者导热件31上设置可相互匹配卡合的卡凸及凹槽等,以将导热件31安装在镜头筒11的指定位置上。
可选的,为了提高镜头筒11与导热件31之间的热传导效率,镜头筒11和导热件31之间可以涂覆有导热胶,或者贴敷有导热贴等,这样镜头筒11和导热件31之间能够形成稳定可靠的热传导路径,便于热量的传导。
而为了将散热组件3上的热量高效的散发至外界,用于向外界散发热量的散热件32通常会具有较大的体积以及散热面积。此时,散热件32和导热件31会具有不同的形状以及尺寸比例。为了将不同结构的散热件32和导热件31连接在一起,散热件32和导热件31之间通常可以可拆卸的方式实现相互配合与连接。
其中,作为一种可选的连接方式,导热件31和散热件32为相互插接或者是相互卡接的连接方式。此时,导热件31与散热件32之间可以设置有相互匹配的插接结构或者卡合结构等。示例性的,当导热件31与散热件32之间设置相互匹配的插接结构时,可以在导热件31或者散热件32中的一者上设置插孔,而另一者上设置可匹配插入插孔之中的连接柱或者是卡榫。这样当导热件31安装至镜头筒11外壁上之后,即可将连接柱或者卡榫插入插孔之中,从而完成导热件31与散热件32之间的安装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导热件31和散热件32之间实现连接时,通常需要让导热件31和散热件32之间保持较大的接触面积,以确保导热件31和散热件32之间具有畅通的传热路径,使得散热组件3内部能够实现较为高效快速的热传导。
可选的,导热件31和散热件32之间也可以设置一些导热部件或者导热结构,例如是在导热件31和散热件32之间的连接处涂覆导热胶或者贴敷导热贴等,这样均能够提高导热件31与散热件32之间的导热速度和导热效率,确保散热组件3的正常工作。
为了实现散热件32和外界之间的快速热量交换,散热件32通常可以由铜、铝等导热速度较快的金属制成,以提高换热速度。
其中,可选的,为便于安装和固定,散热件32通常可以为规则的立方体或者长方体等形状,且具有较大的体积,以将自身热量快速的释放至外界。通常的,由于散热件32一般会有较大的体积与重量,因而散热件32通常会设置在镜头筒11的下方区域,且散热件32的顶端和导热件31相连。此时,散热件32相当于通过导热件31的连接而近似悬挂于镜头筒11的下方。散热件32以这样的位置和结构进行设置,能够降低散热组件3的整体重心,避免因散热组件3整体质量过大而造成导热件31断裂、损坏等现象。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件32和外界之间的热量交换速度,散热件32上通常还需要设置一些能够增大散热件32外表面面积的结构。可选的,散热件32上可以设置有散热鳍片或者是散热格栅中的至少一种。
以散热件32上设置有散热鳍片321为例进行说明,散热鳍片321设置在散热件32的外表面,且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鳍片。这样外界空气在流经各鳍片之间的间隙时,能够和鳍片表面进行热交换,从而带走鳍片表面的热量。由于鳍片表面的总面积要远大于散热件32本身的表面积,因而散热件32上设置散热鳍片321之后,能够更快的将热量散发至外界,避免热量积聚在镜头组件1上。
当散热件32上设置有散热鳍片321后,还可以通过在壳体2上开设缺口等方式,以使散热鳍片321暴露于外界空气中,这样散热鳍片321表面能够进行高效的对流,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同样的,散热件32上还可以设置散热格栅,或者是其它的被动散热结构等。散热格栅同样可以依靠间隔设置的栅条等结构增大散热件32与外界的散热面积,从而加快热传导速度,提高散热效率。
而当散热件32上设置有散热格栅时,散热格栅的设置位置等具体设置方式均和散热鳍片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当镜头组件1实现调焦等操作时,镜头筒11会沿着轴向而前后移动,以使镜头的焦点移动至合适的位置,而此时,固定在镜头筒11上的散热组件3也会随镜头筒11的移动而相应的产生位置改变。此时,在壳体2上设置容置空间,可以避免壳体2结构阻挡到散热组件3的移动。其中,容置空间的形成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直接在壳体2上对应散热组件3的位置设置缺口,或者是其它避让结构等,这样均能够让散热组件3实现正常而顺畅的移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2上开设有沿镜头组件1轴向延伸的容置槽21,容置槽21的内部形成用于容纳和避让散热组件3的容置空间。
此时,容置槽21和壳体2的其它部分可以共同限定出一个较为封闭的容置空间,而散热组件3可以被收容在该容置空间内。由于散热组件3会随着镜头筒11的移动而沿镜头组件1的轴向前后移动,所以容置槽21的长度方向也会沿着镜头组件1的轴向延伸,以使散热组件3在移动时具有足够的空间,这样散热组件3移动时,不会受到容置槽21的干涉和阻挡,能够保证散热组件3的正常移动。
由于容置槽21的长度方向沿着镜头组件1的轴向延伸,因而容置槽21的宽度等其它方向上的尺寸可以较窄,只要能够将散热组件3容置在其中即可,而容置槽21的长度方向较长,以使散热组件3具有足够的移动空间。
具体的,容置槽21通常可以为开放或者封闭的形式。例如,当容置腔为封闭的形式时,容置槽21的槽口可以和壳体2的其它部分相连,而容置槽21的槽底远离镜头筒11外壁设置。这样容置槽21会与壳体2其它部分形成较为封闭的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能够用于容纳散热组件3并使散热组件3得到一定的密封保护,同时也能够让散热组件3在容置槽21内部沿镜头组件1的轴向实现自由移动。
为了给予散热组件3足够的轴向移动空间,可选的,散热件32与容置槽21的端部的最小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镜头筒11沿轴向的调焦距离的两倍。
其中,镜头组件1在进行调焦时,镜头筒11会沿着自身的轴向前后移动,而镜头筒11相对于原位置所偏离的距离即可视为镜头筒11的调焦距离。当镜头筒11向前或者向后移动调焦距离时,为了避免容置槽21的端部干涉到散热件32的运动,容置槽21与散热件32之间预留有一定的距离余量。具体的,当散热组件3中的散热件32位于容置槽21中时,散热件32与容置槽21端部之间的最小距离会大于或者等于镜头筒11的调焦距离的两倍,这样无论镜头组件1的镜头筒11位于哪一个调焦位置,镜头筒11在随着调焦过程而前后移动时,镜头筒11所能移动的极限调焦位置均不会超过散热件32边缘与容置槽21端部之间的距离,因而容置槽21不会干涉或者影响到散热组件3的移动,从而能够使镜头组件1完成正常的调焦过程。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投影设备的爆炸示意图。图6是图4中的投影设备中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至图6所示,此外,为了提高对镜头组件1的散热效果,可选的,镜头筒11的外侧还可以套设有第二散热组件5,且在镜头筒11的外壁和第二散热组件5之间还连接有传热组件6,传热组件6通常固定于镜头筒11的外壁上,且传热组件6和第二散热组件5之间具有弹性连接。这样镜头筒11上的热量即可经由传热组件传递给第二散热组件5。其中,传热组件6和第二散热组件5之间的弹性连接的实施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是利用各种弹性结构件实现两者之间的连接,这样传热组件6和第二散热组件5之间可以利用弹性结构件的形变实现相对移动,从而在传热组件跟随镜头筒11移动时,第二散热组件5能够保持原有的位置,且传热组件6和第二散热组件5之间始终维持接触状态,以形成持续的热传导。
其中,为了和第二散热组件5之间实现弹性连接或者是弹性接触,传热组件6可以包括环状的本体61,本体61和镜头筒11的外壁连接,且本体61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和第二散热组件5弹性连接的弹性部62。弹性部62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和形式,例如弹性部62可以为弹片等。当弹片受压后,即可利用自身的形变储存弹性势能,并利用弹力而实现和其它部件之间的抵持。
而为了减少传热路径的长度,第二散热组件5与镜头筒11之间通常应保持较短的距离。具体的,第二散热组件5可以具有较大的避让孔,避让孔的孔径大于镜头筒11的外径,以使第二散热组件5套设在镜头筒11的外侧。一方面,第二散热组件5可以从周向上围在镜头筒11外侧,从而对应镜头筒11各个不同方向的部位,使镜头筒11能够实现均匀散热;另一方面,将第二散热组件5套设在镜头筒11的外侧,能够充分利用镜头筒11外侧周围的空间,使得第二散热组件5的结构较为紧凑,优化投影设备的内部整体空间。
这样通过第二散热组件5与传热组件6的连接,同样可以将镜头筒11上的热量传导至外界,以对镜头组件1进行有效散热,避免镜头组件1因热量积聚而造成镜片变形,影响投影画面。
本实施例中,投影设备包括镜头组件、壳体和散热组件,壳体罩设在镜头组件外侧,镜头组件包括镜头筒,散热组件位于镜头筒和壳体之间并与镜头筒连接,部分散热组件被收容在壳体内,且散热组件随镜头筒轴向移动时,壳体和散热组件之间具有避让间隙。这样投影设备工作时,镜头筒上的热量可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散热组件上,从而进行散热;同时当镜头组件调焦时,散热组件也不会干涉到镜头筒的正常移动,保证了投影设备能够正常变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组件、壳体和散热组件,所述壳体罩设在所述镜头组件外侧,所述镜头组件包括镜头筒,所述散热组件位于所述镜头筒和所述壳体之间并与所述镜头筒连接,部分所述散热组件被收容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散热组件随所述镜头筒轴向移动时,所述壳体和所述散热组件之间具有避让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包括前镜头筒和后镜头筒,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后镜头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在所述散热组件随所述镜头筒沿轴向移动时收容部分所述散热组件,且所述散热组件的被收容在所述容置空间内的部分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所述避让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导热件和散热件,所述导热件连接在所述镜头筒上,用于将所述镜头筒上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散热件,所述散热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和所述壳体之间具有所述避让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为环状件,且所述导热件套设在所述镜头筒的外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包括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所述第一导热体和所述第二导热体均为半环状,且所述第一导热体和所述第二导热体可共同拼接为环状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上设置有散热鳍片和/或散热格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沿所述镜头组件轴向延伸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内部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容置槽的端部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镜头筒沿轴向的调焦距离的两倍。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连接在所述镜头底座上;或者,所述壳体由所述镜头底座沿所述镜头组件的轴向延伸而形成。
CN201810632103.8A 2018-06-19 2018-06-19 投影设备 Active CN1086811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32103.8A CN108681194B (zh) 2018-06-19 2018-06-19 投影设备
PCT/CN2019/082996 WO2019242393A1 (zh) 2018-06-19 2019-04-17 投影设备
US16/813,575 US11243374B2 (en) 2018-06-19 2020-03-09 Projection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32103.8A CN108681194B (zh) 2018-06-19 2018-06-19 投影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81194A true CN108681194A (zh) 2018-10-19
CN108681194B CN108681194B (zh) 2020-08-04

Family

ID=63811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32103.8A Active CN108681194B (zh) 2018-06-19 2018-06-19 投影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8119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42393A1 (zh) * 2018-06-19 2019-12-26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设备
WO2020220550A1 (zh) * 2019-04-28 2020-11-05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设备的光机组件及投影设备
WO2021208826A1 (zh) * 2020-04-16 2021-10-21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散热机构以及投影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61242A (ja) * 1987-12-17 1989-06-23 Konica Corp 湿し水不要平版印刷版の製造方法及び湿し水不要平版印刷版材料
JP2005128217A (ja) * 2003-10-23 2005-05-19 Canon Inc 投射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US20070091278A1 (en) * 2005-10-24 2007-04-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CN101630115A (zh) * 2009-08-04 2010-01-20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投影机及其镜头
CN101726819A (zh) * 2008-10-16 2010-06-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组合结构及应用该镜头组合结构的投影装置
JP2014062935A (ja) * 2012-09-20 2014-04-10 Casio Comput Co Ltd 投影レンズユニットと空間光変調装置の組立体、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ハウジング
CN105182670A (zh) * 2015-08-13 2015-12-23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投影镜头及激光投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61242A (ja) * 1987-12-17 1989-06-23 Konica Corp 湿し水不要平版印刷版の製造方法及び湿し水不要平版印刷版材料
JP2005128217A (ja) * 2003-10-23 2005-05-19 Canon Inc 投射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US20070091278A1 (en) * 2005-10-24 2007-04-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CN101726819A (zh) * 2008-10-16 2010-06-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组合结构及应用该镜头组合结构的投影装置
CN101630115A (zh) * 2009-08-04 2010-01-20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投影机及其镜头
JP2014062935A (ja) * 2012-09-20 2014-04-10 Casio Comput Co Ltd 投影レンズユニットと空間光変調装置の組立体、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ハウジング
CN105182670A (zh) * 2015-08-13 2015-12-23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投影镜头及激光投影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42393A1 (zh) * 2018-06-19 2019-12-26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设备
US11243374B2 (en) 2018-06-19 2022-02-08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Projection device
WO2020220550A1 (zh) * 2019-04-28 2020-11-05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设备的光机组件及投影设备
WO2021208826A1 (zh) * 2020-04-16 2021-10-21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散热机构以及投影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81194B (zh) 2020-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81194A (zh) 投影设备
JP3710724B2 (ja) 結像光学装置
EP2772800B1 (en) Light source unit and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light source unit
US9557631B2 (en) Light source unit and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light source unit
CN108828883A (zh) 投影设备
EP2698661A1 (en) Illumination light generation apparatus
CN108803208B (zh) 投影设备
CN108873579A (zh) 投影设备
JP6541450B2 (ja) 照明装置
JP7070146B2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光学装置
CN110412814A (zh) 投影机装置
US10705415B2 (en) Projector device
JP2011158862A (ja) 投影装置
CN102121680B (zh) 可调焦式光源
CN212083880U (zh) 镜头散热机构以及投影设备
US11243374B2 (en) Projection device
JP4549109B2 (ja) 照明装置及び撮影装置
Joo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tive headlamp with blue laser and phosphor plate
JP4585998B2 (ja) 照明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19132870A (ja) 照明装置
JP3181743U (ja) 光源装置
JP2015055694A (ja) 閃光発光装置
CN115509070A (zh) 一种短焦高清的投影仪光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