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67492B - 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67492B
CN108667492B CN201710210742.0A CN201710210742A CN108667492B CN 108667492 B CN108667492 B CN 108667492B CN 201710210742 A CN201710210742 A CN 201710210742A CN 108667492 B CN108667492 B CN 1086674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channel
precoding
determining
precoding granularity
receiving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107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67492A (zh
Inventor
沈晓冬
孙晓东
纪子超
鲁智
丁昱
吴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21074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67492B/zh
Priority to US16/494,288 priority patent/US20200136679A1/en
Priority to PCT/CN2018/074696 priority patent/WO2018177022A1/zh
Priority to EP18776466.7A priority patent/EP3582405A4/en
Publication of CN108667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674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674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674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gulatory allocation policies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确定方法包括: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接收端确定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上述配置条件包括聚合等级等条件,接收端可以根据预编码颗粒度的相关信息进行精确的信道估计,相比现有技术中接收端仅根据系统带宽配置PRB bundling size而言,本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颗粒度配置方式更加灵活,能够实现对系统的性能做进一步优化。

Description

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PRB bundling(物理资源块绑定,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方案通过在接收端假设发送端在若干个PRB(物理资源)上使用了相同的Precoder(预编码向量),使得接收端可以使用多个PRB的联合信道估计等手段,改善信道估计的性能的手段。
然而传统的技术手段仅仅对于不同的系统带宽配置了不同的PRG大小(PrecodingResource block Group大小,即PRB bundling size,物理资源块绑定的大小,即接收端假设多少个PRB使用了相同的Precoder),当终端的接收带宽不同时候,配置的PRB bundlingsize却是相同的。这导致系统的性能不能被进一步优化。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优化。
依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所述确定方法包括:
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接收端确定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所述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
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可选地,所述确定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确定在每一个预编码资源块组PRG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所述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可选地,如果所述接收端配置有所述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预编码颗粒度预先定义,或者由网络进行配置。
可选地,所述配置条件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系统的带宽;
接收端的配置带宽;
接收端的射频RF通道的带宽;
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
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
资源的映射方式;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到控制信道单元CCE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CCE到资源单元组REG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数据的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数据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传输模式;
使用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波形;
使用的OFDM波形的具体参数。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所述确定方法包括:
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发送端采用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所述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
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可选地,所述确定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确定在每一个预编码资源块组PRG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所述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可选地,如果接收端配置有所述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预编码颗粒度预先定义,或者由网络进行配置。
可选地,所述配置条件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系统的带宽;
接收端的配置带宽;
接收端的RF通道的带宽;
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
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资源的映射方式;
PDCCH到CCE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CCE到REG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数据的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数据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MIMO的传输模式;
使用的OFDM波形;
使用的OFDM波形的具体参数。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装置,所述确定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确定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所述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
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可选地,所述确定装置还包括: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确定在每一个预编码资源块组PRG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所述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可选地,如果所述接收端配置有所述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PRG大小size预先定义,或者由网络进行配置。
可选地,所述配置条件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系统的带宽;
接收端的配置带宽;
接收端的射频RF通道的带宽;
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
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
资源的映射方式;
PDCCH到CCE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大小;
CCE到REG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数据的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数据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MIMO的传输模式;
使用的OFDM波形;
使用的OFDM波形的具体参数。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装置,所述确定装置包括: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采用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所述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
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可选地,所述确定装置还包括:
第四处理模块,用于确定在每一个预编码资源块组PRG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所述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可选地,如果接收端配置有所述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预编码颗粒度预先定义,或者由网络进行配置。
可选地,所述配置条件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系统的带宽;
接收端的配置带宽;
接收端的RF通道的带宽;
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
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资源的映射方式;
PDCCH到CCE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CCE到REG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数据的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数据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MIMO的传输模式;
使用的OFDM波形;
使用的OFDM波形的具体参数。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五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接收端,包括:第一存储器、第一处理器及存储在第一存储器上并可在第一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一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六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发送端,包括:第二存储器、第二处理器及存储在第二存储器上并可在第二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二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七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接收端可以确定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使得接收端可以根据预编码颗粒度的相关信息进行精确的信道估计,相比现有技术中接收端仅根据系统带宽配置PRB bundling size而言,本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颗粒度配置方式更加灵活,能够实现对系统的性能做进一步优化。
附图说明
图1a~图1d为CCE到REG映射以及PDCCH到CCE映射规则示意图;
图2a为单独预编码Single Precoder的示意图;
图2b为循环预编码Precoder Cycling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网络和终端侧的配置带宽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6a和图6b为时域优先映射方式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装置的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装置的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接收端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发送端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GPP Release 10的标准中对于PRB bundling的大小进行了说明,参见表1:
表1
Figure GDA0002513686840000061
在LTE中PRG大小(Size)只和System Bandwidth(系统带宽)以及传输模式有关,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定的传输模式下(如TS36.213V10.13.0中仅支持传输模式Transmissionmode 9),在确定了系统带宽后,PRG大小也就确定了。
然而,在5G(第五代移动通信)NR(New Radio,新无线)的控制信道的设计中,情况有所不同。
(1)首先,控制信道由于对可靠性要求比较高,因此需要PRB bundling来提升接收性能;由于5G NR的控制信道在时域上可能仅占用1-2列符号,接收的时间较短,限制了其接收性能。因此需要支持PRB bundling来提升性能。
(2)其次,5G NR的资源映射方案分为集中式或者分布式,即数据映射到真实物理资源的方式是集中映射到一段连续的频域资源上,或者是在频域上不连续的很多段资源上。具体的映射方式和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可能不尽相同,需要更好的PRB bundling方案来提升接收性能。
在实际的使用中,针对控制信道有可能出现如下的资源映射方式,参见表2和图1a~图1d。
表2
Figure GDA0002513686840000071
由于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是由若干个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组成,而CCE又由若干个REG(ResourceElement Group,资源单元组,或者称为资源粒子组)组成,因此在图1a~图1d中分别对于PDCCH到CCE的映射方式和CCE到REG的映射方式的组合进行了枚举。
需要说明的是,图1a~图1d中,包含“1”的方格表示CCE1,包含“2”的方格表示CCE2,相同编号组成的方格集合代表一个CCE,所有该相同编号的CCE的集合代表该PDCCH被搜索到的一个可能位置。
(3)再次,5G NR对于控制信道或者数据信道可能引入新的MIMO(多输入多输出)分集传输方案,如Precoding Cycling(循环波束赋形,又称随机波束赋形RandomBeamforming),这也和LTE中采用的SFBC(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e,空频块码)的MIMO分集传输方案有别,两者的性能不同,对于PRB bundling的要求也不相同。
Precoding Cycling的背景介绍如下:
传统的赋形的传输方式如基于反馈的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选择最好的赋形向量Precoder发送数据,参见图2a。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根据信道的情况调整赋形的向量,因此一般来说性能较好。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信道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如频率选择性较大,信噪比较低,信道时变较快等,限制了基于反馈的波束赋形方法的性能。
采用Precoding Cycling的方式(又称Random Beamforming)进行波束赋形,预编码(Precoding)信息对于UE(用户设备,也可以称为终端)来说可以是透明的或者是非透明的。如果是透明的方式,小区可以自由地改变预编码而无需显式地告诉UE,例如可以通过Beamforming来提高控制信息的接收可靠性。参见图2b,对于不同的资源块,可以采用不同的赋形向量,使得系统的性能不会由于某次赋形向量选择不好性能很差,起到了提高鲁棒性的效果。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参见图3,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的流程,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接收端,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301、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接收端确定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例如,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接收端确定预编码颗粒度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六个资源块,当然也并不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并不具体限定多个资源块的具体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端可以根据预编码颗粒度的相关信息进行精确的信道估计,相比现有技术中接收端仅根据系统带宽配置PRB bundling size而言,本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颗粒度配置方式更加灵活,能够实现对系统的性能做进一步优化。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上述确定方法还包括:接收端确定在每一个PRG(预编码资源块组)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该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并不具体预编码的具体方式,并且对于PRG支持的预编码颗粒度的数量也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如果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预编码颗粒度可以预先定义,例如预先通过协议定义PRG size,或者PRG size由网络进行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配置条件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1)系统的带宽(System BW);
(2)接收端的配置带宽;
(3)接收端的射频(RF)通道的带宽;
(4)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scheduled PRBs);
(5)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Aggregation level);
(6)资源的映射方式,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7)PDCCH到CCE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 size,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8)CCE到REG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 size,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9)数据的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数据信道的PRG size,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10)MIMO(多输入多输出)的传输模式;
(11)使用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波形;
(12)使用的OFDM波形的具体参数,如子载波的间隔,子帧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配置条件包括聚合等级等条件。
其中,聚合等级是指如下的概念:
PDCCH占用的资源以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为单位,一个CCE包括若干个REG的组合(Resource Element group),一个REG又包括若干个RE(ResourceElement,即最小时频资源单位)的组合。基站可选择使用1、2、4或8(当然并不限于此)个CCE承载一条下行控制信令,称为聚合等级(Aggregation Level,AL)。
在本实施例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分别对应于基站(gNB)和终端,当然也并不限于此,例如发送端和接收端也可以分别对应终端和终端,或者分别对应终端和基站,或者分别对应基站和基站。
对于上述(1)~(4)的差别描述可参见图4。
关于上述(11)描述如下:
现有的LTE系统下行采用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OFDM波形传输,上行采用DFT-S-OFDM(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复用)波形传输。DFT-S-OFDM相较于CP-OFDM的差别在于DFT-S-OFDM是在OFDM的IFFT(快速傅里叶逆变换)调制之前对信号进行DFT(二维傅里叶变换)扩展(DFT处理),然后进行IFFT,这样系统发射的是时域信号,从而可以避免发射频域的OFDM信号所带来的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峰值平均功率比)的问题。
对于采用CP-OFDM波形传输和DFT-S-OFDM波形传输的来讲,系统可以配置不同PRGsize以优化传输性能;
关于上述(12)描述如下:
由于OFDM系统是一个多载波传输系统,各个子载波之间需要设定一定的频域间隔,在LTE中一般的数据传输多采用15kHz,对一些特殊的应用,如MBMS(广播多播)业务,可以采用7.5kHz的子载波间隔。
NR系统中为了更加灵活,允许对于不同的用户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如子载波间隔,n是非负整数。
针对不同的子载波间隔,由于信道估计的性能不同,可以设定不同的PRG size。
关于上述“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 size”描述如下:
LTE中关于下行的控制信道所携带的下行控制信令(DCI,Downlink ControlIndication),支持很多种不同的格式,如表3所示:
表3
Figure GDA0002513686840000111
可以看到不同DCI的作用和接收的对象不同,有的DCI是为某一个终端单独接收用的,如format 1A等,有的DCI是很多终端都可以接收到并且都有用的,比如用来做组功率控制的DCI format 3/3A。
因此对于这些不同的DCI format,应该配置不同的PRG size
对于“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 size”的描述如下:
在LTE中,对于控制信道的接收,需要确定控制信道在时域占据几个符号数目;
对于未来的NR系统,上述“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 size”中是指控制信道区域在时域占据的符号数目,上述“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 size”是指对于某一个终端/某一组终端的控制信道的搜索空间在时域占据的符号数目。
参见图5,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的流程,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发送端,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501、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发送端采用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例如,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发送端采用预编码颗粒度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六个资源块为接收端进行预编码,当然也并不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并不具体限定多个资源块的具体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端可以根据预编码颗粒度的相关信息进行精确的信道估计,相比现有技术中接收端仅根据系统带宽配置PRB bundling size而言,本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颗粒度配置方式更加灵活,能够实现对系统的性能做进一步优化。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确定方法还包括:发送端确定在每一个PRG(预编码资源块组)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所述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如果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预编码颗粒度可以预先定义,例如预先通过协议定义,或者PRG size由网络进行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配置条件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1)系统的带宽(System BW);
(2)接收端的配置带宽;
(3)接收端的射频(RF)通道的带宽;
(4)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scheduled PRBs);
(5)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Aggregation level);
(6)资源的映射方式,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7)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到控制信道单元CCE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 size,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8)CCE到资源单元组REG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 size,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9)数据的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数据信道的PRG size,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10)MIMO(多输入多输出)的传输模式;
(11)使用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波形;
(12)使用的OFDM波形的具体参数,如子载波的间隔,子帧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配置条件包括聚合等级等条件。
其中,聚合等级是指如下的概念:
PDCCH占用的资源以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为单位,一个CCE包括若干个REG的组合(Resource Element group),一个REG又包括若干个RE(ResourceElement,即最小时频资源单位)的组合。基站可选择使用1、2、4或8(当然并不限于此)个CCE承载一条下行控制信令,称为聚合等级(Aggregation Level,AL)。
在本实施例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分别对应于基站(gNB)和终端,当然也并不限于此,例如发送端和接收端也可以分别对应终端和终端,或者分别对应终端和基站,或者分别对应基站和基站。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一些仿真评估的结果,控制信道在作分布式映射或者集中式映射的时候,作如下的PRB bundling比较优(对于不同的资源映射方式,可以编制不同的表格),如:
Figure GDA0002513686840000131
Figure GDA0002513686840000141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针对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all scheduledPRBs),可以考虑配置不同的PRG size。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可以考虑根据如下的方式计算:
(1)数据的传输占用的资源块的大小;
(2)控制的传输占用的资源块的大小;
(3)数据和控制信道传输占用的总的资源块的大小。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以LTE中下行的控制信道所携带的下行控制信令(DCI,Downlink Control Indication)为例,下行控制信令支持很多种不同的格式,如:
Figure GDA0002513686840000142
Figure GDA0002513686840000151
可以看到不同DCI的作用和接收的对象不同,有的DCI是为某一个终端单独接收用的,如format 1A等,有的DCI是很多终端都可以接收到并且都有用的,比如用来做组功率控制的DCI format 3/3A。
因此在未来的设计中,应该对于这些不同的DCI format,配置不同的PRG size。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不同的聚合等级、不同的控制信道在时域占据的符号数目配置不同的PRG size:
在某些配置条件下,对于占用一个OFDM的控制信道而言,不同的聚合等级,PRGsize的不同能够为终端的接收带来最佳的性能;
当控制信道占据多个符号时候,对于某些情况的资源映射方式,亦需要相应的调整PRG size。
例如对于CCE到REG的映射采用时域优先,频域其次的映射方式,如图6a和图6b所示,存在当控制信道在时域占用不同的符号数目时候,会根据在频域占用的资源的多少,变化和调整PRG size大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装置,由于该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发明实施例图3中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相似,因此该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敷述。
参见图7,图中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装置,该确定装置700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701,用于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确定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继续参见图7,确定装置700还包括:
第二处理模块702,用于确定在每一个预编码资源块组PRG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所述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如果接收端配置有所述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PRG size预先定义,例如通过协议约定PRG size,或者由网络进行配置PRG size。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配置条件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1)系统的带宽(System BW);
(2)接收端的配置带宽;
(3)接收端的射频(RF)通道的带宽;
(4)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scheduled PRBs);
(5)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Aggregation level);
(6)资源的映射方式,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7)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到控制信道单元CCE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 size,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8)CCE到资源单元组REG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 size,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9)数据的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数据信道的PRG size,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10)MIMO(多输入多输出)的传输模式;
(11)使用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波形;
(12)使用的OFDM波形的具体参数,如子载波的间隔,子帧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配置条件包括聚合等级等条件。
其中,聚合等级是指如下的概念:
PDCCH占用的资源以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为单位,一个CCE包括若干个REG的组合(Resource Element group),一个REG又包括若干个RE(ResourceElement,即最小时频资源单位)的组合。基站可选择使用1、2、4或8(当然并不限于此)个CCE承载一条下行控制信令,称为聚合等级(Aggregation Level,AL)。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装置,由于该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发明实施例图5中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相似,因此该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敷述。
参见图8,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确定装置800包括:
第三处理模块801,用于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采用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继续参见图8,确定装置800还包括:
第四处理模块802,用于确定在每一个预编码资源块组PRG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所述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如果接收端配置有所述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预编码颗粒度预先定义,或者由网络进行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1)系统的带宽(System BW);
(2)接收端的配置带宽;
(3)接收端的射频(RF)通道的带宽;
(4)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scheduled PRBs);
(5)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Aggregation level);
(6)资源的映射方式,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7)PDCCH到CCE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 size,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8)CCE到REG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 size,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9)数据的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数据信道的PRG size,如集中式映射或是分布式映射;
(10)MIMO(多输入多输出)的传输模式;
(11)使用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波形;
(12)使用的OFDM波形的具体参数,如子载波的间隔,子帧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配置条件包括聚合等级等条件。
其中,聚合等级是指如下的概念:
PDCCH占用的资源以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为单位,一个CCE包括若干个REG的组合(Resource Element group),一个REG又包括若干个RE(ResourceElement,即最小时频资源单位)的组合。基站可选择使用1、2、4或8(当然并不限于此)个CCE承载一条下行控制信令,称为聚合等级(Aggregation Level,AL)。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接收端,包括第一存储器、第一处理器及存储在第一存储器上并可在第一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一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图3所述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参见图9,示出了一种接收端的结构,该接收端包括第一存储器、第一处理器及存储在第一存储器上并可在第一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一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确定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在图9中,总线架构(用第一总线900来代表),第一总线900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第一总线900将包括由通用第一处理器9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第一存储器904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第一总线900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第一总线接口903在第一总线900和第一收发机902之间提供接口。第一收发机902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元件,比如多个接收器和发送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例如:第一收发机902从其他设备接收外部数据。第一收发机902用于将第一处理器901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其他设备。取决于计算系统的性质,还可以提供用户接口,例如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
第一处理器901负责管理第一总线900和通常的处理,如前述所述运行通用操作系统。而第一存储器904可以被用于存储第一处理器9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可选地,第一处理器901可以是CPU、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可选地,第一处理器901还用于:确定在每一个预编码资源块组PRG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所述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果接收端配置有所述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PRG大小size预先定义,或者由网络进行配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送端,包括第二存储器、第二处理器及存储在第二存储器上并可在第二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二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图5所述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参见图10,示出了一种发送端的结构,该发送端包括第二存储器、第二处理器及存储在第二存储器上并可在第二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二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采用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在图10中,总线架构(用第二总线1000来代表),第二总线1000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第二总线1000将包括由通用第二处理器10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第二存储器1004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第二总线1000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第二总线接口1003在第二总线1000和第二收发机1002之间提供接口。第二收发机1002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元件,比如多个接收器和发送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例如:第二收发机1002从其他设备接收外部数据。第二收发机1002用于将第二处理器1001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其他设备。取决于计算系统的性质,还可以提供用户接口1005,例如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
第二处理器1001负责管理第二总线1000和通常的处理,如前述所述运行通用操作系统。而第二存储器1004可以被用于存储第二处理器10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可选地,第二处理器1001可以是CPU、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可选地,第二处理器1001还用于:确定在每一个预编码资源块组PRG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所述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可选地,如果接收端配置有所述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预编码颗粒度预先定义,或者由网络进行配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图3或图5所述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的步骤。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可互换使用。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方法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包括,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侧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收发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方法包括:
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接收端确定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所述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
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确定在每一个预编码资源块组PRG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所述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述接收端配置有所述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预编码颗粒度预先定义,或者由网络进行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条件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系统的带宽;
接收端的配置带宽;
接收端的射频RF通道的带宽;
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
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
资源的映射方式;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到控制信道单元CCE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CCE到资源单元组REG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数据的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数据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传输模式;
使用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波形;
使用的OFDM波形的具体参数。
5.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方法包括:
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发送端采用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所述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
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确定在每一个预编码资源块组PRG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所述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果接收端配置有所述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预编码颗粒度预先定义,或者由网络进行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条件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系统的带宽;
接收端的配置带宽;
接收端的RF通道的带宽;
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
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资源的映射方式;
PDCCH到CCE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CCE到REG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数据的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数据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MIMO的传输模式;
使用的OFDM波形;
使用的OFDM波形的具体参数。
9.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确定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所述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
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装置还包括: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确定在每一个预编码资源块组PRG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所述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述接收端配置有所述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PRG大小size预先定义,或者由网络进行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条件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系统的带宽;
接收端的配置带宽;
接收端的射频RF通道的带宽;
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
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
资源的映射方式;
PDCCH到CCE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PRG大小;
CCE到REG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数据的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数据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MIMO的传输模式;
使用的OFDM波形;
使用的OFDM波形的具体参数。
13.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装置包括: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当接收端配置有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采用预编码颗粒度对应的资源块数量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所述配置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控制信道的信令格式,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以及
搜索空间所占用的符号数目,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装置还包括:
第四处理模块,用于确定在每一个预编码资源块组PRG内,使用相同的预编码为所述接收端进行预编码,所述PRG支持一个或多个预编码颗粒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如果接收端配置有所述配置条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组合时,所述预编码颗粒度预先定义,或者由网络进行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项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条件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组合:
系统的带宽;
接收端的配置带宽;
接收端的RF通道的带宽;
被调度的资源块的大小;
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资源的映射方式;
PDCCH到CCE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CCE到REG的资源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控制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数据的映射方式,仅适用于确定数据信道的预编码颗粒度;
MIMO的传输模式;
使用的OFDM波形;
使用的OFDM波形的具体参数。
17.一种接收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存储器、第一处理器及存储在第一存储器上并可在第一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一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18.一种发送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存储器、第二处理器及存储在第二存储器上并可在第二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二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1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中的步骤,或者如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CN201710210742.0A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86674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10742.0A CN108667492B (zh)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US16/494,288 US20200136679A1 (en) 2017-03-31 2018-01-31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precoding granularity
PCT/CN2018/074696 WO2018177022A1 (zh) 2017-03-31 2018-01-31 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EP18776466.7A EP3582405A4 (en) 2017-03-31 2018-01-31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PRECODING GRANULARIT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10742.0A CN108667492B (zh)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67492A CN108667492A (zh) 2018-10-16
CN108667492B true CN108667492B (zh) 2020-07-17

Family

ID=63674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10742.0A Active CN108667492B (zh)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136679A1 (zh)
EP (1) EP3582405A4 (zh)
CN (1) CN108667492B (zh)
WO (1) WO20181770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3738B (zh) 2017-01-13 2022-08-16 Idac控股公司 针对相位连续的频率选择性预编码处理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737023B (zh) * 2017-04-21 2021-10-22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改善预译码资源块群组的方法和设备
CN110771105B (zh) * 2017-04-28 2022-11-01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适配于不同子载波间隔配置的频域发射器和接收器
CN110445521B (zh) * 2018-05-04 2022-1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1130606B (zh) * 2018-11-01 2021-06-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功率分配的预编码方法及装置
US11621750B2 (en) * 2021-06-29 2023-04-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modulator report for smart receiver power optimizatio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1452A (zh) * 2008-12-26 2010-07-0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波束赋形颗粒度的指示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771453A (zh) * 2008-12-26 2010-07-0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波束赋形颗粒度的指示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771449A (zh) * 2008-12-26 2010-07-0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波束赋形颗粒度的指示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931442A (zh) * 2009-06-22 2010-12-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指示的方法及装置
CN102256358A (zh) * 2011-07-08 2011-11-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和接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948243A (zh) * 2010-04-16 2013-02-27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针对lte和lte-a的预编码粒度的信令
CN103974427A (zh) * 2013-01-31 2014-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的方法、装置和一种通信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5038B (zh) * 2011-03-17 2017-11-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解调导频物理资源块绑定解调的方法及系统
CN109245874B (zh) * 2012-01-09 2021-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道传输、接收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
US10367551B2 (en) * 2015-01-29 2019-07-30 Intel Corporation Precoding resource block group bundling enhancement for full dimension multi-in-multi-outpu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1452A (zh) * 2008-12-26 2010-07-0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波束赋形颗粒度的指示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771453A (zh) * 2008-12-26 2010-07-0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波束赋形颗粒度的指示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771449A (zh) * 2008-12-26 2010-07-0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波束赋形颗粒度的指示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931442A (zh) * 2009-06-22 2010-12-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指示的方法及装置
CN102948243A (zh) * 2010-04-16 2013-02-27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针对lte和lte-a的预编码粒度的信令
CN102256358A (zh) * 2011-07-08 2011-11-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和接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974427A (zh) * 2013-01-31 2014-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的方法、装置和一种通信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onsideration for CQI and Precoding Granularity for MIMO Operation in E-UTRAN - R1-071513 Consideration for CQI and Precoding Granularity for MIMO Operation in E-UTRAN;Broadcom Corporation;《3GPP TSG-RAN WG1 #48bis R1-071513》;20070330;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82405A4 (en) 2020-03-04
WO2018177022A1 (zh) 2018-10-04
EP3582405A1 (en) 2019-12-18
CN108667492A (zh) 2018-10-16
US20200136679A1 (en) 2020-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24898B2 (en)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indicating and receiving methods, transmit end, and receive end
CN108667492B (zh) 一种预编码颗粒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US10313073B2 (en) Transmission of reference signals
US1068077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ilot signal
KR101780495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리소스 블록을 번들링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US1177768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MRS
KR20200035300A (ko) 기준 신호 구성 정보를 나타내기 위한 방법, 기지국 및 단말
CN108631986B (zh) 一种确定下行控制信道dmrs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CN106411486B (zh) 一种上行解调导频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KR20120135201A (ko) 엘티이 어드밴스 시스템에서 리소스 블록 번들링을 가능하게 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WO2019137058A1 (zh) 资源指示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EP369138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number of blind detections
CN107733474A (zh) 用于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06685580B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0771133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924168B2 (en) Reference signal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thods and related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