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46253B - 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46253B
CN108646253B CN201810456227.5A CN201810456227A CN108646253B CN 108646253 B CN108646253 B CN 108646253B CN 201810456227 A CN201810456227 A CN 201810456227A CN 108646253 B CN108646253 B CN 1086462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etection
light intensity
value
reflected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562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46253A (zh
Inventor
孙志强
李海
章云区
张仰鹏
于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BB Schweiz AG
Original Assignee
ABB Schweiz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BB Schweiz AG filed Critical ABB Schweiz AG
Priority to CN20221054424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66720A/zh
Priority to CN201810456227.5A priority patent/CN1086462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46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462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462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462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7/08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3Details of pulse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Switches Operated By Changes In Physical Cond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根据一些实施例,一种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包括:壳体,其上开有导光通路;布置在壳体内的指示灯,其通过导光通路向壳体外部发射指示光信号;布置在壳体内的光源,其通过导光通路向壳体外部发射检测光信号;布置在壳体内的检测元件,其接收被接近物体所反射的并且通过导光通路进入壳体的检测光信号。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测量检测区域反射光强并且与之同步测量检测区域环境光强;以及基于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和所述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产生响应于物体接近程度的输出。

Description

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光电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光电式接近传感器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光电式接近传感器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红外接近传感器在移动电话、自动控制灯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很多智能设备中,使用红外接近传感器作为某些功能的触发或者调节,例如通过红外接近触发睡眠唤醒、开关控制、灯光调整等。
红外接近传感器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红外发射元件和一个或多个红外接收元件,红外发射元件以特定的时序发射特定波长的红外光,当遇到靠近的物体(例如手、面部等)时,发射的红外光有一部分被反射至红外接收元件,从而引起电信号的变化,经过数字计算处理后的信息就可以判断物体是否接近。
另外,在电子设备上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指示灯,例如,发光二极管(LED)。LED的光谱通常不是单一的,包含红外成分。同时,红外接收元件不仅仅只感应特征波长的红外光线,对靠近特征波长邻近的光线也比较敏感。因此,两者如果放的位置靠的太近,红外接收元件的测量值将会受到邻近特征波长的光线的影响。传统的产品设计是把两者隔开一定的距离,或者用物理结构隔开放置。
红外发射元件和红外接收元件与靠近物体之间需要有能支持红外传输的通路。因此,现有红外接近传感器均需要给红外发射元件、红外接收元件开透光孔或透光罩。对于不透光外壳,必须在外壳上开孔才能实现红外接近功能,这对外观设计造成一定的破坏。在一些产品中,需要预留开孔以便于红外光线的发射与接收。特别是在产品表面为金属、皮革等不透光的材料时,红外光线无法穿透。因此,开孔就成了必要的条件。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光电式接近传感器和光电检测方法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该系统包括壳体,其上开有导光通路;布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指示灯,其通过所述导光通路向所述壳体外部发射指示光信号;布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光源,其通过所述导光通路向所述壳体外部发射检测光信号;布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检测元件,其接收被接近物体所反射的并且通过所述导光通路进入所述壳体的所述检测光信号。
在现有技术中,指示灯、光源和检测元件通常分开设置,因此要求壳体针对这些元件分别设置开孔。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可以减少壳体表面开孔的数量,提高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的美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控制所述检测元件进行检测操作时禁止所述指示灯发光。通过对指示灯和接近检测进行分时控制,可以降低指示灯所发射的指示光信号对检测光信号的干扰,提高检测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通路包括第一子导光通路和第二子导光通路,所述光源通过所述第一子导光通路向所述壳体外部发射所述检测光信号,所述检测元件接收通过所述第二子导光通路进入所述壳体的所述检测光信号。通过将光源与检测元件分开设置在不同的子导光通路内,可以减少反射路径,提高对接近物体的检测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示灯通过所述第二子导光通路向所述壳体外部发射指示光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还可以包括另一指示灯,所述另一指示灯通过所述第一子导光通路向所述壳体外部反射指示光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示灯包括红光LED、绿光LED和蓝光 LED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光源包括红外光源,并且所述检测元件被配置为检测红外光。
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使用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进行接近检测的方法。所述光电式传感器系统包括:壳体,其上开有导光通路;布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指示灯,其通过所述导光通路向所述壳体外部发射指示光信号;布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光源,其通过所述导光通路向所述壳体外部发射检测光信号;布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检测元件,其接收被接近物体所反射的并且通过所述导光通路进入所述壳体的所述检测光信号。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检测元件检测所述检测光信号时,禁止所述指示灯发射所述指示光信号。
通过对指示灯和接近检测进行分时控制,可以降低指示灯所发射的指示光信号对检测光信号的干扰,提高检测性能。
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近式光电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 (a)测量检测区域反射光强并且与之同步测量检测区域环境光强;以及(b)基于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和所述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产生响应于物体接近程度的输出。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分时的方式来获得检测区域反射光强和检测区域环境光强。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通过同步测量检测区域反射光强和检测区域环境光强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降低测量系统的复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b)中,所述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用于选择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的判断区间。以这种方式,对不同的干扰水平,设定了对检测光强的不同的判断区间,从而提高了接近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b)中,所述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用于表征所产生的对物体接近程度的响应的灵敏度。
当物体靠近传感器时,环境干扰被物体挡住,从而环境干扰减弱,同时反射光强增大。因此,可以利用环境光强的测量值作为一种辅助判断环境干扰大小的方法。该方法使用少量乘法运算就能够达到抗干扰的目的,非常适用于微控制器等硬件资源紧缺的应用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b)中,响应于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与基准值之差落入所选择的判断区间,使计数器增加相应的累加值;其中,在步骤(b)中所产生的输出是所述计数器达到预定阈值的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b)中,响应于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与基准值之差落入所选择的判断区间,使计数器增加相应的累加值,所述累加值由所述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来确定;其中,在步骤(b)中所产生的输出是所述计数器达到预定阈值的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物体接近被连续触发的次数超过预定阈值,用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来更新所述基准值。通过自动地调整基准值,可以消除静止物体对后续接近物体的触发的影响。
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式接近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第一检测元件,被配置为测量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第二检测元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检测元件同步测量检测区域环境光强;以及控制器,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和所述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产生响应于物体接近程度的输出。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分时控制的方式来获得检测区域反射光强和检测区域环境光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两个不同的检测元件来同步测量检测区域反射光强和检测区域环境光强,从而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降低测量系统的复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用于选择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的判断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用于表征所产生的对物体接近程度的响应的灵敏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与基准值之差落入所选择的判断区间,使计数器增加相应的累加值;其中,所产生的输出是所述计数器达到预定阈值的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与基准值之差落入所选择的判断区间,使计数器增加相应的累加值,所述累加值由所述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来确定;其中,所产生的输出是所述计数器达到预定阈值的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物体接近被连续触发的次数超过预定阈值,用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来更新所述基准值。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的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的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光电检测操作的时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接近检测方法的一个流程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接近检测方法的另一流程图;以及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基准值调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几个实施例来讨论本公开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仅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因此实现本公开所描述的技术方案而进行讨论,而不是暗示对技术方案范围的任何限制。
如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体将被视为开放式术语,其表示“包括但不限于”。术语“一个实施例”和“实施例”应被视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个实施例”应被视为“至少一个其他实施例”。下面还包括其他定义、显式和隐含特征。术语的定义在整个描述中是一致的,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 100的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100包括壳体(未示出),其上开有导光通路102。指示灯104布置在壳体内,并且通过导光通路102向壳体外部发射指示光信号。光源106布置在壳体内,并且通过导光通路102向壳体外部发射检测光信号。检测元件108布置在壳体内,并且接收被接近物体112所反射的并且通过导光通路102进入壳体的检测光信号。由于指示灯104与检测元件108设置在同一导光通路内,可以减少壳体的表面的开口的数目,提高系统100的美观程度。
指示灯104可以通过指示光信号来指示相应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指示光信号来提供照明等其他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指示灯104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LED),例如,红光LED、绿光LED 和蓝光LED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如,指示灯104可以是一个单色LED。作为另一示例,指示灯104可以包括红绿蓝三种颜色的LED。
光源106可以是红外二极管、集成红外线发射功能的芯片,其作用为靠近物体112提供红外光源,数量至少一个,若为了扩大检测范围可放置多个红外发射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通路102可以包括聚碳酸酯导光材料、硅胶导光材料、空气等材料的一种或多种,用于对指示灯104所发射的光进行柔光,提高可视效果。
检测元件108可以包括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以及集成光敏元件的集成电路等红外敏感器件,用于接收环境中的红外光或者物体112反射回的红外光。检测元件108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例如,可以设置多个检测元件108以扩大检测范围。多个检测元件108可以是分立的,也可以集成在一个芯片或管芯中。
系统1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110,其用于控制指示灯104、光源 106和检测元件108的操作,并从检测元件108接收检测信号以对信号进行处理。控制器110可以是微控制器、数字处理芯片等器件。
指示灯104所发射的指示光信号可能包括部分检测光信号的光谱成分。由于检测元件108和指示灯104共用一个导光通路,这会对检测元件108引入较大的噪声影响。控制器110可以使用分时控制的方法,将指示灯104发射指示光信号与进行接近测量分时控制。如,在检测元件108工作时,指示灯104可以被禁用。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 200的框图。如图2所示,导光通路包括第一子导光通路202和第二子导光通路204。系统200可以包括指示灯206和210中的至少一个。指示灯206布置在第一子导光通路202内,并且通过第一子导光通路 202向壳体外部发射指示光信号。指示灯210布置在第二子导光通路 204内,并且通过第二子导光通路204向壳体外部发射指示光信号。
光源208布置在第一子导光通路202内,并且通过第一子导光通路202向壳体外部发射检测光信号。检测元件212布置在第二子导光通路204内,并且接收通过第二子导光通路204进入壳体的检测光信号。
指示灯206与光源208共用一个子导光通路202,指示灯210与检测元件212共用另一个子导光通路204。第一和第二子导光通路202 和204可以被光线隔离结构214隔开,保证检测光信号仅经过反射后回到检测元件212。
光线隔离结构214可以是任何可以阻挡检测光信号的结构或器件,一般可以是壳体或者支撑结构,主要作用是阻挡了检测光信号(例如红外光)不经过物体218反射而直接照到检测元件。
光源208可以是红外二极管、集成红外线发射功能的芯片,其作用为靠近物体218提供红外光源,数量至少一个,若为了扩大检测范围可放置多个红外发射元件。应当理解,也可以使用其他适当的光谱或电磁辐射的光源。
另外,系统2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16,用于控制指示灯206、 210、光源208和/或检测元件212的操作。控制器216可以是微控制器、数字处理芯片等器件,用来对指示灯、光源、检测元件的时序控制。
指示灯210所发射的指示光信号可能包括部分检测光信号的光谱成分。由于检测元件212和指示灯210共用一个子导光通路204,这会对检测元件212引入较大的噪声影响。控制器216可以使用分时控制的方法,将指示灯210发射指示光信号与进行接近测量分时控制。如,在检测元件212工作时,指示灯210可以被禁用。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智能开关面板300。智能开关面板300包括金属表面316、红外二极管308、三色灯发光二极管306、红外接收二极管312、硅胶导光柱302和304,壳体318将红外二极管308与红外接收二极管312物理隔离开,避免红外光从壳体318底部直接照射到红外接收二极管312。硅胶导光柱302和304可以使RGB LED混色更为均匀。
混色后的光线从硅胶导光柱发出,同时红外光线也能经过硅胶导光柱后从开孔射出,红外线经过靠近物体的反射后进入另一个硅胶导光柱,从而引起红外接收二极管光电流的变化,经过微控制器处理后可判断是否有物体接近。
在一些实施例中,指示灯所发射的指示光信号包括部分检测光信号的成分。由于检测元件和指示灯共用一个导光通路,这会对检测元件引入较大的噪声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分时控制的方法,将指示灯发射指示光信号与接近测量分时控制。例如,在检测元件工作时,指示灯可以被禁用。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指示灯和接近测量的控制时序。例如,控制时序可以由图1所示的控制器110或图2所示的控制器216来控制。
接近测量控制包括对检测元件、光源以及相关逻辑器件的控制。指示灯控制与接近测量在时间上错开。例如,在图4中,t1≥0,t2 ≥0,例如,可以是1ms~100ms。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图1-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使用硅胶、柔光片等方式对指示灯(例如,LED)所发射的指示光信号进行柔光,来得到均匀柔和的光效,但该方式同时也会将光源所发射的检测光信号(例如,红外光线)反射、散色、吸收,导致回到检测元件的检测光信号的强度受到大幅度衰减。反射回的检测光信号的有可能就淹没在干扰中,甚至干扰就有可能就会误触发接近功能。在此提出一种至少部分解决这一问题的抗干扰方法。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接近检测方法500的流程图。方法500可以由图1所示的控制器110或图2所示的控制器216 来实现。然而,应当理解,尽管以上结合图1-图3的实施例提出抗干扰的问题,然而,方法500不仅适用于图1-图3所示的光电式接近传感器,也可以独立地适用于任何其他合适类型的光电式接近传感器,以进行抗干扰处理。
在框502,测量检测区域反射光强并且与之同步测量检测区域环境光强。例如,可以使用一个检测元件来测量检测区域反射光强,并且使用另一检测元件来测量检测区域环境光强。两个检测元件可以集成在一个芯片或管芯中,以降低芯片和接近传感器的尺寸。两个检测元件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性,以对检测区域反射光强和检测区域环境光强进行区分。例如,一个检测元件可以具有较低的灵敏度,以用于测量检测区域环境光强,并且另一检测元件可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用于测量检测区域反射光强。
另外,可以重复地测量检测区域反射光强和检测区域环境光强,例如,可以周期性地对两者进行测量。
在框504,基于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和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产生响应于物体接近程度的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用于选择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的判断区间。例如,检测区域环境光强可以分为若干个等级,每一个等级可以对应于一个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的判断区间。不同等级所对应的判断区域不同。以这种方式,对不同的干扰水平,设定了对检测光强的不同的判断区间,从而提高了接近检测的准确性。
在基于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来选择相应的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的判断区间之后,可以判断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与基准值之差是否落入所选择的判断区间。如果差值落入所选择的判断区间,则计数器增加相应的累加值,否则计数器的计数值保持不变。最终输出是计数器达到预定阈值的输出。可以不断重复进行或周期性地进行测量,并且计数器的计数值可以由预定次数的多次测量来确定。例如,一个接近检测周期可以对应于多个光强测量周期。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可以用于表征所产生的对物体接近程度的响应的灵敏度。例如,对于不同的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可以设定不同的累加值。因此,如果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与基准值之差落入所选择的判断区间,则计数器增加相应的累加值,累加值由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来确定。每次计数的累加值取决于环境光强的测量值,环境光强越强,干扰越强,抗干扰的要求就越高,累加值就越小,反之亦然。
在一些情况下,一些物体(例如,台灯、水杯等)可能长时间放置于传感器前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一直触发接近事件,而针对再次靠近的物体而无法正确触发接近事件。
控制器可以将在系统启动时(也可以是其他适当的初始状态)获得的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作为基准值的初始值。随着测量的进行,如果物体接近被连续触发的次数超过预定阈值,用当前的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来更新基准值。控制器可以重复执行这一更新操作。以这种方式,可以自适应地调整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基准值,从而消除物体长时间触发接近的影响。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光电检测方法600的流程图。方法600可以由图1所示的控制器110或图2所示的控制器216 来实现。然而,应当理解,方法600不仅适用于图1或图2所示的传感器,也可以适用于任何其他合适类型的传感器。
在框602,获取检测区域环境光强αi和检测区域反射光强βi。检测区域环境光强αi和检测区域反射光强βi可以是同步测量获得的,并且可以表示具有特定光谱的光,例如红外光。可以重复地测量检测区域环境光强αi和检测区域反射光强βi,例如,可以周期性地对两者进行测量。
在物体靠近时,检测区域反射光强βi增加,并且由于靠近物体挡住了环境干扰,导致检测区域环境光强αi减小。在接近测量中,αi值越小说明干扰越小,抗干扰的需求就越小,反之亦然。由于在靠近的过程中,物体挡住了环境红外光的干扰,又使物体无需靠那么近就可以获得相同的累加值。从而在以此保证干扰强的情况下不会误触发,同时又不影响功能。
在框604,确定αi属于哪一个环境光强范围。例如,可以将环境光强划分为N个等级,不同的等级记为A1、A2、A3...An,其中n=1、 2…N,划分等级数量N依据为工作环境的红外干扰强度和微控制器的处理能力,等级数量不限。在该示例中,确定αi∈An,即第n个环境光强范围。
在框606,确定与在框604所确定的环境光强范围(在该示例中为第n个环境光强范围)对应的反射光强范围(在该示例中为第n个反射光强范围Hn),并将其记为反射光强范围Di
在框608,根据Δi值是否落入相应的反射光强范围Di,获得相应的累加值ρi,其中Δi=βi-Bias,Bias是基准值。例如,如果Δi∈Di,则ρi=γi,否则ρi=0。γi与相应的反射光强范围相对应,例如,如果第一反射光强范围D1高于第二反射光强范围D2,则累加值γ1<γ2
在框610,计数器可以根据累加值ρi进行计数。例如,计数器的计数值t可以是
Figure GDA0003682186320000121
其中ai、a(i-1)...a(i-j)表示常量或权重,j表示计数值或测量的次数。在该示例中,计数器共计对j+1次测量进行计数。
在框612,确定计数器的计数值t是否大于门限值T。如果否,则不触发接近事件,直接进入下一周期的接近测量。如果计数值t大于门限值T,则在框614,触发接近事件,并进入下一周期的接近测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将在系统启动时(也可以是其他适当的初始状态)获得的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作为基准值的初始值。随着测量的进行,控制器可以自动更新基准值Bias。例如,如果物体接近被连续触发的次数超过预定阈值,用当前的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来更新基准值。或者,如果物体接近被连续触发的测量周期的数目超过预定阈值,用当前的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来更新基准值。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基准值调节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接近物体静止之后,新的基准值会逐渐靠近βi,相应地,Δi值慢慢减小至0。当另一个物体再次靠近时,又引起Δi值的上升,进而再一次触发接近事件。以这种方式,可以自适应地调整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基准值,从而消除物体长时间触发接近的影响。
以下结合一个更加具体的实施例来描述方法600。在该实施例中,将环境红外光强度划分为6个不同的等级:户外无阴影的环境、户外阴影的环境、室内白炽灯20cm处的环境、室内白炽灯50cm处的环境、室内LED灯20cm处的环境、室内无红外干扰的环境。
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一个数字式红外接收器件,返回的采样值与红外光强成线性关系,但无特殊单位,数值越大表示红外光越强,反之亦然。户外无阴影的环境红外光区间为(600,2000),户外阴影的环境红外光区间为(500,600),室内白炽灯20cm处的红外光区间为(400, 500),室内白炽灯50cm处的红外光区间为(350,400),室内照明LED 灯20cm出的红外光区间为(200,350),室内无红外干扰的区间为(0, 200)。也即,A1=(600,2000),A2=(500,600),A3=(400,500), A4=(350,400),A5=(200,350),A6=(0,200)。
例如,当物体放置在15cm处时,物体反射回的红外光测量值为 1000,当物体放置在5cm处时,物体反射回的红外光测量值为200。
另外,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红外光等级设置反射红外区间,并用向量Hn来表示。例如,H1=[(800,1000)],H2=[(600,800)], H3=[(400,600)],H4=[(200,400)],H5=[(100,200)],H6=[(0,100)]。环境红外光等级越大,发射红外范围也越高,对应的计数值越低。例如,A1对应于H1,相应的计数值为1,A2对应于H2,相应的计数值为 2,等等。
计数器的计数值t可以根据一次或多次测量进行(例如,j大于或等于0)。如果物体反射回的红外光测量值与基准值之差Δi∈H1,则 t=t+1;当物体反射回的红外光测量值与基准值之差Δi∈H2,则 t=t+2,等等。如果将门限值设置为T=20,则当计数器的计数值t>20 时,触发接近事件。
当物体靠近传感器时,环境干扰被物体挡住,从而环境干扰减弱,同时物体反射回的红外光值增强。因此,可以通过环境干扰值来调整触发的权重值(累加值),即,利用环境中的红外光值作为一种辅助判断环境红外干扰大小的方法。该方法使用少量乘法运算就能够达到抗干扰的目的,非常适用于微控制器等硬件资源紧缺的应用中。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效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虽然在本申请中权利要求书已针对特征的特定组合而制定,但是应当理解,本公开的范围还包括本文所公开的明确或隐含或对其任何概括的任何新颖特征或特征的任何新颖的组合,不论他是否涉及目前所要求保护的任何权利要求中的相同方案。

Claims (6)

1.一种用于智能开关面板的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包括:
测量检测区域反射光强并且与之同步测量检测区域环境光强;
确定与所述环境光强范围相对应的环境光强等级;
确定与所述环境光强等级相对应的反射光强范围;
确定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与基准值之差是否落入所述反射光强范围;
响应于确定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与所述基准值之差落入所述反射光强范围,基于与所述反射光强范围对应的累加值来增加计数器的计数值,其中基于与所述反射光强范围对应的累加值来增加计数器的计数值包括:
对所述累加值进行加权,以获得加权累加值;以及
将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增加所述加权累加值;以及
响应于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大于门限值,产生响应于物体接近程度的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用于表征所产生的对物体接近程度的响应的灵敏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
响应于物体接近被连续触发的次数超过预定阈值,用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来更新所述基准值。
4.一种用于智能开关面板的光电式接近传感器,包括:
第一检测元件,被配置为测量检测区域反射光强;
第二检测元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检测元件同步测量检测区域环境光强;以及
控制器,被配置为:
确定与所述环境光强范围相对应的环境光强等级;
确定与所述环境光强等级相对应的反射光强范围;
确定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与基准值之差是否落入所述反射光强范围;
响应于确定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与所述基准值之差落入所述反射光强范围,基于与所述反射光强范围对应的累加值来增加计数器的计数值,其中基于与所述反射光强范围对应的累加值来增加计数器的计数值包括:
对所述累加值进行加权,以获得加权累加值;以及
将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增加所述加权累加值;以及
响应于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大于门限值,产生响应于物体接近程度的输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电式接近传感器,其中所述检测区域环境光强的测量值用于表征所产生的对物体接近程度的响应的灵敏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光电式接近传感器,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物体接近被连续触发的次数超过预定阈值,用所述检测区域反射光强的测量值来更新所述基准值。
CN201810456227.5A 2018-05-14 2018-05-14 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 Active CN1086462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44249.3A CN114966720A (zh) 2018-05-14 2018-05-14 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
CN201810456227.5A CN108646253B (zh) 2018-05-14 2018-05-14 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56227.5A CN108646253B (zh) 2018-05-14 2018-05-14 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44249.3A Division CN114966720A (zh) 2018-05-14 2018-05-14 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46253A CN108646253A (zh) 2018-10-12
CN108646253B true CN108646253B (zh) 2022-07-26

Family

ID=637551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56227.5A Active CN108646253B (zh) 2018-05-14 2018-05-14 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
CN202210544249.3A Pending CN114966720A (zh) 2018-05-14 2018-05-14 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44249.3A Pending CN114966720A (zh) 2018-05-14 2018-05-14 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86462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92420B2 (ja) * 2018-11-14 2022-12-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レーザレーダ装置
CN109632266B (zh) * 2019-01-28 2021-04-16 上海科世达-华阳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靠近接近开关的检测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119128A (zh) * 2021-04-25 2021-07-16 广州科语机器人有限公司 机器人及其运行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01426B (zh) * 2022-03-22 2023-06-20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预警方法、装置、介质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12480B2 (en) * 2011-08-31 2014-12-16 Apple Inc. Light sensor system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105407191A (zh) * 2015-12-08 2016-03-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前面板及移动终端
CN106055178B (zh) * 2016-07-22 2019-06-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和接近传感器
CN106331320B (zh) * 2016-08-15 2019-07-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屏幕状态的方法及装置
CN106775137B (zh) * 2016-12-06 2019-10-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接近检测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06341253U (zh) * 2016-12-06 2017-07-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接近传感器组件、盖板组件及终端
CN106940633B (zh) * 2017-03-06 2019-09-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状态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66720A (zh) 2022-08-30
CN108646253A (zh) 2018-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46253B (zh) 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系统和光电式接近检测方法
US9980335B2 (en) Control device having buttons with multiple-level backlighting
US9142112B2 (en) Smoke detector with external sampling volume using two different wavelengths and ambient light detection for measurement correction
AU2014342621B2 (en) Smoke detector with external sampling volume and ambient light rejection
US8569679B2 (en) System and circuit including multiple photo detectors and at least one optical barrier
KR101484423B1 (ko) 광학 동작 엘리먼트
US20050212652A1 (en) Electrical appliance
CN101952863A (zh) 借助于两种光谱不同的散射光测量的烟雾探测
CN107820637A (zh) 具有用于感测电路的一体式反射结构的控制装置
KR101361276B1 (ko) 광 센서, 특히 근접 스위치
US11092479B2 (en) Sensor assembly and a device comprising such sensor assembly
CN111812739B (zh) 反射式光电传感设备和检验物品是否取走的方法
CN209842821U (zh) 红外光和蓝光组合的立式前向感烟火灾探测器迷宫
CN104501386B (zh) 用于家用电器的面板组件、空调器及面板组件的测光方法
JP2014070380A (ja) 人体検知センサ及び自動水栓
CN106774655B (zh) 盖板、传感器组件、终端及屏幕亮度的调整方法
CN101887675B (zh) 多用途红外线装置以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
US20150097787A1 (en) Device for interactive control
CN114063094A (zh) 基于光电传感器的激光測距方法及光电传感器
CN206041958U (zh) 智慧型非接触式开关
CN209894993U (zh) 识别干扰的白蚁探测仪
CN215637043U (zh) 红外超声灯控探测器
CN216817351U (zh) 手势识别控制装置及吸油烟机
CN208061248U (zh) 一种用于化妆品膏霜乳液产品的流水线计数装置
CN116256337A (zh) 一种利用距离和反射强度对材质特性实现数值排序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