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32896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32896A
CN108632896A CN201710152691.0A CN201710152691A CN108632896A CN 108632896 A CN108632896 A CN 108632896A CN 201710152691 A CN201710152691 A CN 201710152691A CN 108632896 A CN108632896 A CN 1086328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acket
data
transmitting terminal
receiving terminal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526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32896B (zh
Inventor
乔云飞
张朝龙
王坚
戴胜辰
李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5269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32896B/zh
Priority to BR112019019039A priority patent/BR112019019039A2/pt
Priority to PCT/CN2018/078796 priority patent/WO2018166433A1/zh
Priority to EP18767398.3A priority patent/EP3573366B1/en
Publication of CN1086328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32896A/zh
Priority to US16/571,161 priority patent/US1124070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328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328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04L1/0008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by supplementing frame payload, e.g. with padding b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83Formatting with frames or packets; Protocol or part of protocol for 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84Formats for payload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4Protocols for data compression, e.g. ROH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发送端在确定向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数据包后,可以基于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从而对第二数据包进行编码,并发送编码后的第二数据包,其中,第二数据包的长度大于第一数据包的长度。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时,可以将长度较短的数据包合成长度较长的数据包,经信道编码后发送给接收端,这样可以在数据传输时得到较高的信道编码增益,避免短包传输的较高误码率,从而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在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以及后续更多可能的通信系统中定义了三大类场景,分别为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可靠低延时通信(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和大规模物联网通信(massive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MTC)。其中,eMBB业务主要包含超高清视频、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等,主要特点是传输数据量大、传输速率高;URLLC业务主要是用于物联网中的等,主要特点是高可靠性、低延时以及具有突发性;mMTC业务主要用于物联网中的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主要特点是海量设备连接、传输数据量小、容忍较长时间的延时。
现有技术中,信道编码的编码增益随着码长的增加而增加,而在某些URLLC应用场景中,传输的数据包长度一般较短,例如在工业控制、无人驾驶等场景下,数据包的长度往往小于100bit,如果采用现有的编码方式很难得到较高的编码增益。因此,如何在URLLC场景下得到较高的编码增益以保障URLLC业务的高可靠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可以在URLLC场景下得到较高的信道编码增益,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发送端在确定向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数据包后,可以基于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从而对第二数据包进行编码,并发送编码后的第二数据包,其中,第二数据包的长度大于第一数据包的长度。
其中,发送端可以为网络设备,也可以为用户终端;相应的,接收端可以为用户终端,也可以为网络设备。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时,可以将长度较短的数据包合成长度较长的数据包,经信道编码后发送给接收端,这样可以在数据传输时得到较高的信道编码增益,避免短包传输的较高误码率,从而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的,发送端基于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方式一、
发送端基于第一填充规则对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得到第二数据包。
其中,第一填充规则可以是在第一数据包后全部填充“0”和/或“1”数据,使得填充后的数据包能够达到指定长度;也可以将第一数据包进行重复,使得数据包达到指定长度。方式一可应用于数据上下行传输。采用数据填充或者单用户重复机制,在编码前将短包拼接成长包,可以避免在URLLC场景中传输短包时误码率高或者误块率高的问题,从而能够安静的传输误码率,满足URLLC类型业务的高可靠性的需求。
方式二、
发送端确定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的第三数据包,从而将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包进行拼接,得到第二数据包。
方式三、
发送端确定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的第三数据包后,可以基于第二填充规则分别对第三数据包和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并将填充后的第三数据包和填充后的第一数据包进行拼接,得到第二数据包。
方式四、
发送端确定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的第三数据包,并将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进行拼接后,基于第二填充规则对拼接后的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得到第二数据包。
方式二至方式四可应用于数据下行传输,第二接收端可以止与第一接收端不同的一个或多个接收端。采用多用户联合传输的机制,在编码前将短包拼接成长包,可以避免在URLLC场景中传输短包时误码率高或者误块率高的问题,从而能够安静的传输误码率,满足URLLC类型业务的高可靠性的需求。
可选的,发送端在获取第一数据包之后,首先可以确定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如果该长度小于预设长度阈值,再基于第一数据包生成长度比第一数据包长的第二数据包。
可选的,发送端可以向接收端发送第二数据包的相关信息,该相关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二数据包由第一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接收端的第三数据包拼接得到,那么该相关信息可以分别指示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包在第二数据包中的位置;也可以分别指示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包的起始数据、长度等信息;还可以分别指示第一接收端和第二接收端的标识。
其中,该相关信息可以携带于第二数据包中;也可以在系统中广播该相关信息;还可以将该相关信息分别发送给各个接收端;还可以将各个接收端各自数据包的位置、起始数据、长度、接收端标识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
进一步的,如果第二数据包由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得到,那么该相关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在第二数据包中的位置、起始数据、长度等信息,也可以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所对应接收端的标识,等等。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接收端在接收到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据包后,可以对第二数据包进行译码,从而从译码后的第二数据包中获取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
其中,第二数据包是由第一数据包经数据填充或多接收端数据拼接等方式得到。发送端可以为网络设备,也可以为用户终端;相应的,接收端可以为用户终端,也可以为网络设备。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时,可以将长度较短的数据包合成长度较长的数据包,经信道编码后发送给接收端,这样可以在数据传输时得到较高的信道编码增益,避免短包传输的较高误码率,从而能够降低误码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的,接收端还可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据包的相关信息,其中,该相关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那么接收端从译码后的第二数据包中获取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的具体方式可以为:
基于该相关信息,从译码后的第二数据包中获取该相关信息所指示的第一数据包。
其中,第二数据包可以是第一数据包经数据填充和/或与其他接收端的数据包进行数据拼接得到的。那么该相关信息还可以指示其他接收端的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发送端,可以为网络设备,也可以为用户终端。具体的,发送端可以包括确定模块、生成模块、编码模块和发送模块,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所描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在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时,通过将长度较短的数据包合成长度较长的数据包,经信道编码后发送给接收端,可以在数据传输时得到较高的信道编码增益,避免短包传输的较高误码率,从而能够降低误码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第四方面公开了一种接收端,可以为网络设备,也可以为用户终端。具体的,接收端可以包括接收模块、译码模块和获取模块,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所描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时,通过将长度较短的数据包合成长度较长的数据包,经信道编码后发送给接收端,可以在数据传输时得到较高的信道编码增益,避免短包传输的较高误码率,从而能够降低误码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第五方面公开了一种网络设备,可以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处理器、收发器和存储器之间相互连接;收发器受处理器的控制用于收发消息;存储器用于存储一组程序代码,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第六方面公开了一种用户终端,可以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可以通过总线连接;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受处理器的控制用于收发消息;存储器用于存储一组程序代码,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时,可以将长度较短的数据包合成较长的数据包,经信道编码后发送给接收端,这样可以在URLLC数据传输时得到较高的信道编码增益,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第二数据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第二数据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3c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第二数据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3d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第二数据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3e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第二数据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发送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接收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户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可以在URLLC场景下得到较高的信道编码增益,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下面先对本发明实施例适用的网络架构进行描述。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网络架构示意图。在图1所示的架构中,可以包括网络设备和至少一个用户终端。其中,网络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基站、无线网络控制器、基站控制器等,用户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移动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车载终端、无人机等。通过实施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网络设备在向用户终端发送下行数据之前,需要对待发送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从而传输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通过对数据包括译码获得数据。同样的,用户终端在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之前,也会将待发送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从而传输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通过对数据包译码获得数据。其中,传输的数据包可以是控制信息,也可以是数据信息,还可以是控制信息与数据信息的混合,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通过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网络设备和用户终端之间从而可以实现数据上下行传输。
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请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2所描述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也可以应用于用户终端,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01、发送端确定向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数据包。
其中,发送端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用户终端;相应的,接收端可以是用户终端,也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即是说,本方案所提及的数据传输可以用于上行数据传输,也可以用于下行数据传输,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发送端为网络设备,接收端为用户终端的情况下,网络设备在确定向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一数据包之前,用户终端会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请求,网络设备基于数据请求确定待发送的数据包。在发送端为用户终端,接收端为网络设备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在确定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包之前,可以向网络设备获取数据上行传输的授权,在授权通过的情况下确定待发送的数据包;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如单独发送信息给网络设备,以指示采用的数据传输方式,如,将短包数据生成长包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发送端在获取第一数据包之后,首先可以确定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如果该长度小于预设长度阈值,再基于第一数据包生成长度比第一数据包长的第二数据包。
其中,预设长度阈值为发送端预先设定的长度阈值,在URLLC场景中,可以为50bit,也可以为60bit,还可以为100bit,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例如,基站基于用户终端的请求需要向用户终端发送60bit的数据,如果预设长度阈值为50bit,那么基站可以直接对该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后传输给用户终端,如果预设长度阈值为100bit,那么基站需要对该数据进行数据填充,或者将该数据重复2次,或者将其他用户终端的数据与该用户终端的数据(假设长度也为60bit)进行拼接,从而得到120bit的数据包,然后再经过信道编码后传输给该用户终端。在窄带物联网(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场景中,如果用户终端需要向基站发送1bit的数据,用户终端可以对该数据进行数据填充,或者将该数据重复20次,进行拼接,从而得到20bit的数据包,然后再经过信道编码后传输给基站。
202、发送端基于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并对第二数据包进行编码。
本发明实施例中,发送端在确定待发送的第一数据包后,可以将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其中,生成的第二数据包的长度大于第一数据包的长度。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发送端基于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方式一、
发送端基于第一填充规则对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得到第二数据包。
方式二、
在发送端为网络设备,接收端为用户终端的情况下,第一数据包为第一接收端的数据包,发送端确定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的第三数据包,从而将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包进行拼接,得到第二数据包。
方式三、
在发送端为网络设备,接收端为用户终端的情况下,第一数据包为第一接收端的数据包,发送端确定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的第三数据包后,可以基于第二填充规则分别对第三数据包和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并将填充后的第三数据包和填充后的第一数据包进行拼接,得到第二数据包。
方式四、
在发送端为网络设备,接收端为用户终端的情况下,第一数据包为第一接收端的数据包,发送端确定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的第三数据包,并将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进行拼接后,基于第二填充规则对拼接后的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得到第二数据包。
对于方式一来说,发送端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用户终端。第一填充规则可以是在第一数据包后全部填充“0”和/或“1”数据,使得填充后的数据包能够达到指定长度,例如图3a所示,在图3a中,发送端将全“0”数据填充至第一数据包后,得到第二数据包;也可以将第一数据包进行重复,使得数据包达到指定长度,例如图3b所示,在图3b中,发送端将待发送的数据包重复,生成一个更长的数据包,可以重复一次,也可以重复多次,在不同场景中以及针对不同长度的数据包来说,重复次数可能不同,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例如在URLLC场景中,基站可以将发给用户终端的60bit的信息重复两次,生成120bit的信息;还可以是将“0”或“1”数据填充至第一数据包中,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同样的,用户终端在向基站发送数据之前,可以将自己的数据重复多次,将短数据包拼接成长数据包。
对于方式二至方式四来说,发送端为网络设备,第一接收端和第二接收为用户终端,即,第一接收端为第一用户终端,第二接收端为第二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可以是指与第一用户终端不同的一个用户终端,也可以是指与第一用户终端不同多个用户终端。具体的,第二用户终端可以是指网络设备将要向其发送数据包的用户终端,可以与第一用户终端在同一小区,也可以在不同小区,还可以与第一用户终端在特定距离范围内,比如1千米范围内,每个第二用户终端的第三数据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对于方式二来说,第二数据包可以由第一数据包和多个第三数据包拼接得到,如图3c所示,图3c所示的只是一种示意性拼接方式,第一数据包可以位于第二数据包的任意位置。当然,第二数据包也可以由第一数据包和一个第三数据包拼接得到,也可以由多个第一数据包和至少一个第三数据包得到,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对于方式三来说,结合方式一和方式二,发送端基于第二填充规则对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分别进行数据填充,然后再将填充后的第一数据包和填充后的第三数据包进行拼接,得到第二数据包,如图3d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填充规则可以和第一填充规则一样。发送端基于第二填充规则对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包分别进行数据填充,可以使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包填充后的长度相同,且达到指定长度,例如,第一数据包长度为30bit,第三数据包长度为40bit,第二填充规则可以是将数据包填充后使其长度达到50bit,那么则需要对第一数据包填充20bit的数据,对第三数据包填充10bit的数据;也可以对数据包填充指定长度的数据,例如,分别对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包填充10bit的数据,那么填充后的第一数据包的长度为40bit,填充后的第三数据包的长度为50bit,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对于方式四来说,结合方式一和方式二,发送端将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包拼接后,基于第二填充规则对拼接后的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从而得到第二数据包,如图3e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填充规则可以和第一填充规则一样。
本发明实施例中,方式一采用数据填充或者单用户重复机制,方式二至方式四采用了多用户联合传输的机制,将短数据包拼接成长数据包,可以避免在URLLC场景中传输短包时误码率高或者误块率高的问题,从而能够满足URLLC类型业务的高可靠性的需求。
因此,发送端基于第一数据包生成长度大于第一数据包的第二数据包后,从而将其进行信道编码,例如,采用极化码(polar code)编码技术或者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LDPC)编码技术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包。
203、发送端将编码后的第二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
可以理解的是,相同码率下,传输短包性能不如长包,例如,传输短包误码率较高。因此,发送端将待发送的短包数据拼接或者填充成长包数据,然后再进行信道编码传输,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传输性能,降低传输误码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二数据包为多个用户终端的数据包级联的情况下,网络设备会将第二数据包发送给所有的用户终端。例如,在第二数据包由第一用户终端的数据包和第二用户终端的数据包拼接的情况下,基站可以将第二数据包分别发送给第一用户终端和第二用户终端。
204、接收端接收编码后的第二数据包,并对第二数据包进行译码。
205、接收端从译码后的数据包中获取第一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中,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包后,可以对数据包进行译码,然后从译码后的数据包中获取自己的数据包。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发送端可以向接收端发送第二数据包的相关信息,该相关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二数据包由第一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接收端的第三数据包拼接得到,那么该相关信息可以分别指示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包在第二数据包中的位置;也可以分别指示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包的起始数据、长度等信息;还可以分别指示第一接收端和第二接收端的标识(如身份标识ID,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Control,MAC)地址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那么接收端在接收到第二数据包并进行译码后,就可以基于接收端的标识或者获得属于自己的数据。其中,该相关信息可以携带于第二数据包中;也可以在系统中广播该相关信息;还可以将该相关信息分别发送给各个接收端;还可以将各个接收端各自数据包的位置、起始数据、长度、接收端标识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如果第二数据包由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得到,那么该相关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在第二数据包中的位置、起始数据、长度等信息,也可以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所对应接收端的标识,等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可选的,发送端还可以预先告知接收端第一数据包的位置,或者第一数据包的标识信息,接收端在接收到编码的第二数据包后,基于位置直接对指示的数据包进行译码,或者基于标识信息对编码的第二数据包进行检测,检测到第一数据包后直接对第一数据包进行译码,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对冗余数据进行译码,提高数据获取效率。
可见,在图2所描述的方法中,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时,可以将长度较短的数据包拼接或者填充成较长的数据包,经信道编码后发送给接收端,这样可以在URLLC数据传输时得到较高的信道编码增益,避免短包传输的较高误码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送端。请参阅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发送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所描述的发送端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也可以应用于用户终端。如图4所示,该发送端可以包括以下模块:
确定模块401,用于确定向第一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数据包。
生成模块402,用于基于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其中,第二数据包的长度大于第一数据包的长度。
编码模块403,用于对第二数据包进行编码。
发送模块404,用于发送编码后的第二数据包。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生成模块402基于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的具体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方式一、
基于第一填充规则对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得到第二数据包。
方式二、
在发送端为网络设备,接收端为用户终端的情况下,生成模块402确定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的第三数据包,从而将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包进行拼接,得到第二数据包。
方式三、
在发送端为网络设备,接收端为用户终端的情况下,生成模块402确定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的第三数据包后,可以基于第二填充规则分别对第三数据包和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并将填充后的第三数据包和填充后的第一数据包进行拼接,得到第二数据包。
方式四、
在发送端为网络设备,接收端为用户终端的情况下,生成模块402确定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的第三数据包,并将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进行拼接后,基于第二填充规则对拼接后的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得到第二数据包。
对于方式二至方式四来说,发送模块404具体可以将编码后的第二数据包发送给第一接收端和第二接收端。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确定模块401,还用于确定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并在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小于预设长度阈值的情况下,触发生成模块402执行基于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的操作。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发送模块404,还用于发送第二数据包的相关信息,其中,该相关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
进一步的,如果第二数据包由第一数据包和第三数据包拼接得到,那么该相关信息还可以用于指示第二接收端的第三数据包。
可见,在图4所描述的发送端中,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时,可以将长度较短的数据包拼接或者填充成较长的数据包,经信道编码后发送给接收端,这样可以在URLLC数据传输时得到较高的信道编码增益,避免短包传输的较高误码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接收端。请参阅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接收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所描述的接收端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也可以应用于用户终端。如图5所示,该接收端可以包括以下模块:
接收模块501,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据包。
译码模块502,用于对第二数据包进行译码。
获取模块503,用于从译码后的第二数据包中获取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
具体的,接收模块501,还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据包的相关信息,该相关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
那么获取模块503从译码后的第二数据包中获取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的具体方式可以为:
基于该相关信息,从译码后的第二数据包中获取该相关信息所指示的第一数据包。
其中,第二数据包可以是第一数据包经数据填充和/或与其他接收端的数据包进行数据拼接得到的。那么该相关信息还可以指示其他接收端的数据包。
可见,在图5所描述的接收端中,接收端在接收到发送端基于数据填充或多接收端数据拼接等方式得到的第二数据包后,可以从译码后的第二数据包中获得自己的数据包。这种将长包进行编码后传输的方式,可以避免短包传输的较高误码率,从而能够降低误码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网络设备。请参阅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所描述的网络设备可以为图4所是的发送端,也可以为图5所示的接收端。如图6所示,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收发器601、处理器602以及存储器603,其中:
处理器602例如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PU)或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可以包括使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开发的硬件电路,可以包括基带芯片。
存储器60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存储器603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和磁盘存储器,等等。存储器603可以用于存储处理器602执行任务所需的指令,还可以用于存储数据。
收发器601可以属于射频系统,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网络通信,例如可以通过以太网、无线接入网、无线局域网等网络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收发器601、存储器603和处理器602之间相互连接。
通过对处理器602进行设计编程,将前述所示的方法所对应的代码固化到芯片内,从而使芯片在运行时能够执行前述实施例中的所示的方法。如何对处理器602进行设计编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该网络设备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图1所示的方法,可以是发送端,也可以是接收端。因此,对于该网络设备中的各单元所实现的功能等,可参考如前方法部分的描述,不多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图4所描述的发送端中确定模块401、生成模块402和编码模块403,以及图5所描述的接收端中译码模块502和获取模块503对应的实体设备可以是图6中的处理器602,图4所描述的发送端中发送模块404以及图5所描述的接收端中接收模块501对应的实体设备可以是图6中的收发器601。
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户终端。请参阅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户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所描述的用户终端可以为图4所是的发送端,也可以为图5所示的接收端。如图7所示,该用户终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输入设备701;至少一个输出设备702;至少一个处理器701;和存储器704,上述输入设备701、输出设备702、处理器703和存储器704之间通过总线705相互连接。
其中,输出设备702例如可以是用于输出的屏幕/界面,如显示屏(Display)、触控屏,输入设备701例如可以是用于输入的键盘(Keyboard)、鼠标、用于捕获图像的摄像头、用于播放声音信号的听筒以及扬声器、用于检测触摸操作的触控屏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显示屏和触控屏可以为一体化设计,键盘既可以为实体键盘,也可以为触屏虚拟键盘,还可以为实体与触屏虚拟相结合的键盘。其中,输出设备702和输入设备701也可以是收发器,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网络通信,例如可以通过以太网、无线接入网、无线局域网等网络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处理器703例如可以包括CPU或ASIC,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可以包括使用FPGA开发的硬件电路,可以包括基带芯片。
存储器70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存储器704可以包括ROM、RAM和磁盘存储器,等等。存储器704可以用于存储处理器703执行任务所需的指令,还可以用于存储数据。
通过对处理器703进行设计编程,将前述所示的方法所对应的代码固化到芯片内,从而使芯片在运行时能够执行前述实施例中的所示的方法。如何对处理器703进行设计编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该用户终端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图1所示的方法,可以是发送端,也可以是接收端。因此,对于该用户终端中的各单元所实现的功能等,可参考如前方法部分的描述,不多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图4所描述的发送端中确定模块401、生成模块402和编码模块403,以及图5所描述的接收端中译码模块502和获取模块503对应的实体设备可以是图7中的处理器703,图4所描述的发送端中发送模块404对应的实体设备可以是图7中的输出设备702,图5所描述的接收端中接收模块501对应的实体设备可以是图7中的输入设备70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发明实施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
本发明实施例发送端和接收端中的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通过通用集成电路,例如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或通过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来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Memory,RAM)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8)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确定向第一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数据包;
所述发送端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包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
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二数据包进行编码,并发送编码后的所述第二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包括:
所述发送端确定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的第三数据包;
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与所述第三数据包拼接,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包括:
所述发送端基于第一填充规则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确定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的第三数据包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基于第二填充规则分别对所述第三数据包以及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
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与所述第三数据包拼接,得到第二数据包,包括:
所述发送端将填充后的所述第三数据包与填充后的所述第一数据包拼接,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与所述第三数据包拼接,得到第二数据包,包括:
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与所述第三数据包拼接,并基于第二填充规则对拼接后的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获取所述第一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并在所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小于预设长度阈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的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收端的所述第一数据包。
8.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据包;
所述接收端对所述第二数据包进行译码;
所述接收端从译码后的所述第二数据包中获取所述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
所述接收端从译码后的所述第二数据包中获取所述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包括:
所述接收端基于所述相关信息,从译码后的所述第二数据包中获取所述相关信息所指示的第一数据包。
10.一种发送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向第一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数据包;
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包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
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二数据包进行编码;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编码后的所述第二数据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模块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的具体方式为:
确定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的第三数据包;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三数据包拼接,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模块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的具体方式为:
基于第一填充规则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送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生成模块,还用于基于第二填充规则分别对所述第三数据包以及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
所述生成模块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三数据包拼接,得到第二数据包的具体方式为:
将填充后的所述第三数据包与填充后的所述第一数据包拼接,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模块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三数据包拼接,得到第二数据包的具体方式为: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与所述第三数据包拼接,并基于第二填充规则对拼接后的数据包进行数据填充,得到所述第二数据包。
15.根据权利要求10~14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并在所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小于预设长度阈值的情况下,触发所述生成模块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第二数据包的操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0~14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收端的所述第一数据包。
17.一种接收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据包;
译码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二数据包进行译码;
获取模块,用于从译码后的所述第二数据包中获取所述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收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
所述获取模块从译码后的所述第二数据包中获取所述接收端的第一数据包的具体方式为:
基于所述相关信息,从译码后的所述第二数据包中获取所述相关信息所指示的第一数据包。
CN201710152691.0A 2017-03-15 2017-03-1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086328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52691.0A CN108632896B (zh) 2017-03-15 2017-03-1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BR112019019039A BR112019019039A2 (pt) 2017-03-15 2018-03-13 método de transmissão de dados e dispositivo relacionado
PCT/CN2018/078796 WO2018166433A1 (zh) 2017-03-15 2018-03-13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EP18767398.3A EP3573366B1 (en) 2017-03-15 2018-03-13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US16/571,161 US11240709B2 (en) 2017-03-15 2019-09-15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52691.0A CN108632896B (zh) 2017-03-15 2017-03-1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32896A true CN108632896A (zh) 2018-10-09
CN108632896B CN108632896B (zh) 2020-09-29

Family

ID=63521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52691.0A Active CN108632896B (zh) 2017-03-15 2017-03-1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40709B2 (zh)
EP (1) EP3573366B1 (zh)
CN (1) CN108632896B (zh)
BR (1) BR112019019039A2 (zh)
WO (1) WO201816643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38066A1 (zh) * 2018-06-15 2019-12-19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1143551A (zh) * 2019-12-04 2020-05-12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文本预处理方法、分类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2110018A1 (zh) * 2020-11-27 2022-06-02 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系统、存储介质和处理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54681B2 (en) * 2019-09-30 2024-04-09 Southeast University Blockchain-enhanced open internet of things access architecture
CN111586869B (zh) * 2020-04-29 2021-03-09 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窄带物联网系统的网关物理层
CN114844954B (zh) * 2021-01-15 2024-02-27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传输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3545A (zh) * 2004-09-20 2006-03-29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多用户/多业务的方法及设备
US20120170675A1 (en) * 2009-08-18 2012-07-05 Dong Li Pr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5337682A (zh) * 2014-05-26 2016-02-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25891A1 (en) * 2007-03-15 2008-09-1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Flexible pdu sizes for unacknowledged mode radio link control
US8483125B2 (en) * 2007-04-27 2013-07-09 Intellectual Ventures Holding 81 Llc Multiplexing packets in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HSDPA) communications
US8386907B2 (en) * 2007-10-23 2013-02-26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ulti-user packing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network
KR20110021678A (ko) * 2009-08-26 2011-03-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릴레이 매체접속제어 프로토콜 데이터 유닛 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EP2839384B1 (en) * 2012-04-18 2018-10-24 Acme Packet, Inc. Redundancy for real time communications
WO2014029104A1 (zh) * 2012-08-24 2014-0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系统以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US9883133B2 (en) * 2013-09-13 2018-01-30 Lg Electronics Inc. Broadcast receiv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WO2017004491A1 (en) * 2015-07-02 2017-01-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sub-channelization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3545A (zh) * 2004-09-20 2006-03-29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多用户/多业务的方法及设备
US20120170675A1 (en) * 2009-08-18 2012-07-05 Dong Li Pr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5337682A (zh) * 2014-05-26 2016-02-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38066A1 (zh) * 2018-06-15 2019-12-19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US11470623B2 (en) 2018-06-15 2022-10-11 Sony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CN111143551A (zh) * 2019-12-04 2020-05-12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文本预处理方法、分类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2110018A1 (zh) * 2020-11-27 2022-06-02 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系统、存储介质和处理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73366A4 (en) 2020-02-12
WO2018166433A1 (zh) 2018-09-20
US11240709B2 (en) 2022-02-01
EP3573366B1 (en) 2023-01-11
CN108632896B (zh) 2020-09-29
US20200008099A1 (en) 2020-01-02
BR112019019039A2 (pt) 2020-04-22
EP3573366A1 (en) 2019-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32896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8234081B (zh) 编码方法及装置
TWI396398B (zh) 管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之方法及通訊裝置
CN109756536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023412B2 (en) RDMA data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thods, electronic device,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9905205B (zh) 数据发送、接收的方法及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9547467A (zh) 媒体数据纠错传输及纠错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427602A (zh) 功率控制方法和装置
WO2015006947A1 (zh) 一种低码率的编码方法和设备
CN108347295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541856A (zh) 数据恢复方法及装置
CN108513701A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以及系统
WO2021180065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05939181A (zh) 聚合的数据帧结构
CN109150413A (zh) 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JP7282895B2 (ja) データの再送復号方法、装置、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CN112996099B (zh) 抗时隙删除的极化时隙aloha的发送与接收方法
CN104853447B (zh) 一种数据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9756307A (zh) 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10138503A (zh) 编码方式的指示方法及设备
CN110213259A (zh) 电力测控报文的udp传输方法、发送终端及接收终端
CN105162554A (zh) 一种编码时隙aloha系统中的实时译码方法及装置
CN106471785A (zh) 一种虚拟载波侦听方法及装置
WO2021036189A1 (zh) Rdma数据发送及接收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034845A (zh) 信息处理方法和无线传输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