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29130B -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29130B
CN108629130B CN201810440166.3A CN201810440166A CN108629130B CN 108629130 B CN108629130 B CN 108629130B CN 201810440166 A CN201810440166 A CN 201810440166A CN 108629130 B CN108629130 B CN 1086291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matter
yuan
delta
dispersed organic
disper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401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29130A (zh
Inventor
李增学
张功成
王东东
刘海燕
陈莹
吕大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044016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291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29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9130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25159 priority patent/WO2019214262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29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91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地震剖面刻画,并利用已知三角洲平面分布,对地震剖面刻画的三角洲外缘坡度进行校正,获得三角洲外缘二维空间的坡度值;陆源分散有机质远离海岸带长距离搬运至深海、深水中,与细粒及泥质物质一起沉积下来,其分布范围,通过对比、有机质参数实测与计算、获得陆源分散有机质在深海分布范围数值;将三角洲边缘坡度数值与建立定量关系,并进行校正,获得用以计算分散有机质分布范围的关联式,圈定陆源分散有机质有效数值的分布区域。

Description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资源调查和预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输入到海洋深水区域的有机质,来源比较复杂,其中,来自陆源的组分最为重要,其分布对海洋天然气资源贡献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
陆源分散有机质到达海洋深水区聚集,经历了复杂过程。三角洲是陆源分散有机质的生产原地,被搬运到深水区需要从原产地经过三角洲边缘坡,到深水区聚集,涉及到整个边缘坡范围。在路径边缘坡的过程中,陆源分散有机质会发生一定的散失和转化。
这种散失和转化与坡度及其变化具有相关关系,可以通过数值计算和技术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旨在利用陆源分散有机质在三角洲边缘坡的分散关系,解剖坡度与陆源分散有机质的定量关系。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确定发育三角洲的盆地属性
首先根据盆地所在构造部位确定盆地属性,通过地震剖面刻画和构造分析进行确定;
s2.确定盆地边缘陆源有机物质输送
比较平缓的地势、有一定的面积、不是汇水区、有水供应,生长陆生植物的三角洲平原,发育沼泽,有植物遗体堆积,是为汇水区供应陆源分散有机质的源头;
s3.获取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
确定了盆地属性、三角洲平原的有关数据后,要获取三角洲外缘的有关参数;从三角洲平原生产的泥炭有机质要通过具有坡度的外缘区进入到汇水区,即输送到深水区;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包括陆源分散有机质数据点、等水位数据点以及陆源分散有机质测试数据;
A盆地边缘
盆地边缘是三角洲的地带,平原是陆生植物生长、泥炭物质生产区,即陆生有机质产生和供应区,汇水区是水体、密度流带入且聚集的地带,两者之间即为盆地边缘带;
盆地边缘带的自然地形或地理为具有一定坡度的区带;
该坡度是随着盆地基底沉降或抬起、物质供应、水体活动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盆地边缘包括A1、A2和A3三部分,其中,A1为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及结构、A2为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及结构,A3为三角洲最大扩延面积及边缘形态、结构;
B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
通过上述步骤s1至s3,确定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包括B1、B2、B3、B4、B5、B6和B7七部分,其中:B1为海相沉积中有机质总含量、B2为陆源分散有机质类型及比值、B3为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B4为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B5为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B6为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B7为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
C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
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C1.地震平衡剖面获取三角洲坡度宏观数值;
C2.等水位数据测试及三角洲外围点;
C3.有机质分布等值线绘制,等间距参数确认,最大影响范围线确认及数据获取;
C4.陆源分散有机质所占有效比例确认及数据获取;
C5.三角洲外缘坡度矫正数值计算,三角洲坡度与有机质数据矫正;
C6.数据处理、平面与剖面编图、相关性计算。
优选地,盆地边缘各个部分的具体测量方法为:
A1.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及结构
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是指从三角洲平原往盆地汇水区延伸的纵向方向长度,基本上与河流注入海洋的水流方向一致;
起算点是海岸线与三角洲剖面线交点、终止点是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的转折处;测量方法是地震剖面直接截取或者相剖面图量取;
A2.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及结构
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是指三角洲在垂直纵轴方向上,即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宽度;
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的测量方法与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的测量方法相同;
A3.三角洲最大扩延面积及边缘形态、结构
三角洲的平面形态和边缘是很不规则的;
平面面积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和计算;边缘形态由三角洲朵叶的分支多少、延伸距离决定,根据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测量获得。
优选地,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各个部分的具体测量方法为:
B1.海相沉积中有机质总含量
采样送实验室测试海相沉积中的有机质总量;
B2.陆源分散有机质类型及比值
海相沉积中的有机质组成分为两类,一是来自陆源,一是海洋生物自身形成;
采用陆源分散有机质数据,需要从总有机质中分离出来,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实现;陆源分散有机质比值等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除以总有机质含量;
B3.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
根据采样点分布,确定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数据,以基本均匀分布为原则;
B4.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
根据分布点钻井确定的海相沉积,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计算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值,多层段的,一个点能够获得多个厚度值;
B5.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
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是各层段含陆源分散有机质厚度之和,即剔除不含陆源分散有机质沉积层段的厚度,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当不含陆源分散有机质层段的厚度小于含陆源分散有机质层段的1/2厚度时,可进行连续累加;反之则剔除;
B6.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
实验室实测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按照采样点分布及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层段采样,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包括镜质体反射率;
B7.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
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陆源分散有机质显微形态,测量颗粒最大直径,统计颗粒数量;
对于成纹层分布的陆源分散有机质,统计视域内纹层厚度,用颗粒或纹层厚度与总视域面积的比值,作为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
优选地,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具体为:
C1.地震平衡剖面获取三角洲坡度宏观数值;
选取位于三角洲中心位置的地震剖面,进行平衡剖面处理,直接从地震剖面上量取,获取三角洲外缘坡度值;根据平衡剖面,将某一界面拉平,找出扇三角洲前缘的高度差和延伸距离,坡度角的正切值等于高度差除以延伸距离,计算得到坡度值;
C2.等水位数据测试及三角洲外围点;
C3.有机质分布等值线绘制,等间距参数确认,最大影响范围线确认及数据获取;
根据采样点实测的有机质数据,将陆源分散有机质参数分布值进行数据差分布分析,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采用百分比值作为有机质等值线的参数,绘出整个三角洲外缘等值线图;
C4.陆源分散有机质所占有效比例确认及数据获取;
将实验室测试数据进行梳理,分别获得有机质含量总数据、陆源分散有机质实际数据、其他有机质含量数据,单独拿出陆源分散有机质计算所占比例:
陆源分散有机质有效含量比率等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除以有机质含量总数;
C5.三角洲外缘坡度矫正数值计算,三角洲坡度与有机质数据矫正;
发育三角洲位置处的分散有机质调研与类比分析,通过作图和计算,获得影响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的关键参数:坡度;
C6.进行数据处理、平面与剖面编图、相关性计算;
三角洲周缘坡度类比与计算,得到陆源分散有机质与三角洲坡度指数。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地震剖面和三角洲平面分布,三维空间刻画三角洲边缘坡度;
通过地震剖面刻画,并利用已知三角洲平面分布,对地震剖面刻画的三角洲外缘坡度进行校正,获得三角洲外缘二维空间的坡度值。
这与普通的地震剖面分析和地真相转沉积相不同,是针对特定坡度界面的刻画。
2、针对的是深海海相沉积中的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范围,技术与计算方法是独特的
陆源分散有机质远离海岸带长距离搬运至深海、深水中,与细粒及泥质物质一起沉积下来,其分布范围,通过对比、有机质参数实测与计算、获得陆源分散有机质在深海分布范围数值。该方法技术是本发明所特有的、独特的。
3、获得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与三角洲边缘坡度的定量关系
本发明将三角洲边缘坡度数值与陆源分散有机质建立定量关系,并进行校正,获得用以计算分散有机质分布范围的关联式,圈定陆源分散有机质有效数值的分布区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陆源有机物质移动盆地坡度确定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地震剖面图上刻画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三角洲纵轴、横轴测量,边缘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地震剖面上直接测量获取坡度值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三角洲边缘坡度刻画方法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三角洲边缘三角洲坡度与分散有机质关系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根据三角洲边缘三角洲坡度与分散有机质关系计算陆源分散有机质最大有效分布范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确定发育三角洲的盆地属性
不同盆地其外缘坡度不同,三角洲体系的生长不同,即从规模、延伸和空间形态不同。
首先根据盆地所在构造部位确定盆地属性,如是断陷盆地、坳陷盆地,还是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通过地震剖面刻画和构造分析进行确定,如图2所示。
s2.确定盆地边缘陆源有机物质输送
比较平缓的地势、有一定的面积、不是汇水区、有水供应,生长陆生植物的三角洲平原,发育沼泽,有植物遗体堆积,是为汇水区供应陆源分散有机质的源头。
测量三角洲平原的相关数据,包括平原的形状、面积和泥炭堆积的厚度、范围等。
s3.获取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
确定了盆地的属性、三角洲平原的有关数据后,要获取三角洲外缘的有关关键参数。从三角洲平原生产的泥炭有机质要通过具有坡度的外缘区进入到汇水区,即输送到深水区。
这些数据是进行坡度计算的基础,包括陆源分散有机质数据点、等水位数据点以及陆源分散有机质测试数据,该陆源分散有机质测试数据包括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总含量。
以上数据可以通过采用和实验室测试的方式获得。
以上步骤s1至步骤s3,是B部分中数据形成的根源或获得数据的步骤。
A盆地边缘
盆地边缘是三角洲的地带,平原是陆生植物生长、泥炭物质生产区,即陆生有机质产生和供应区,汇水区是水体、密度流带入且聚集的地带,两者之间即为盆地边缘带。
盆地边缘带的自然地形或地理为具有一定坡度的区带。
该坡度是随着盆地基底沉降或抬起、物质供应、水体活动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盆地边缘包括A1、A2和A3三部分,其中:
A1为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纵轴)及结构;A2为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横轴)及结构;A3为三角洲最大扩延面积及边缘形态、结构。
本发明中盆地边缘各个部分的具体测量方法为:
A1.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纵轴)及结构
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纵轴)是指从三角洲平原往盆地汇水区(深水地带)延伸的纵向方向长度,基本上与河流注入海洋的水流方向一致。
起算点是海岸线与三角洲剖面线交点、终止点是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的转折处;测量方法是地震剖面直接截取或者相剖面图量取。
如图3所示,三角洲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沉积体不断往海洋盆地推进形成多个前积体,结构比较复杂。以上数据的获得,可根据计算对象要求,逐个进行测量和计算。
A2.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及结构
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是指三角洲在垂直纵轴方向上,即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宽度;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的测量方法与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的测量方法相同。
A3.三角洲最大扩延面积及边缘形态、结构
三角洲的平面形态和边缘是很不规则的。
平面面积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和计算;边缘形态由三角洲朵叶的分支多少、延伸距离决定,根据最高水位线(涨潮)和最低水位线(低潮)测量获得。
A部分是基础,B部分是具体方法及实施过程。
B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
该部分是本发明的关键,主要是有机质参数的获得和计算及运作。
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包括B1、B2、B3、B4、B5、B6和B7七部分,其中:
B1为海相沉积中有机质总含量、B2为陆源分散有机质类型及比值、B3为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B4为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B5为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B6为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B7为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
B中的数据,一部分是通过实验测试获得的,可直接采用,一部分是通过计算获得的,可作为本发明计算三角洲外缘坡度(即C部分)的基础参数。
下面具体说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各个部分的测量方法:
B1.海相沉积中有机质总含量
采样送实验室测试海相沉积中的有机质总量;采用实验室测试数据。
B2.陆源分散有机质类型及比值
海相沉积中的有机质组成分为两类,一是来自陆源,一是海洋生物自身形成。
本发明采用陆源分散有机质数据,需要从总有机质中分离出来,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实现;陆源分散有机质比值等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除以总有机质含量。
B3.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
根据采样点分布,确定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数据,以基本均匀分布为原则。
B4.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
根据分布点钻井确定的海相沉积,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计算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值,多层段的,一个点能够获得多个厚度值。
B5.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
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是各层段含陆源分散有机质厚度之和,即剔除不含陆源分散有机质沉积层段的厚度,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当不含陆源分散有机质层段的厚度小于含陆源分散有机质层段的1/2厚度时,可进行连续累加;反之则剔除。
B6.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
实验室实测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按照采样点分布及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层段采样,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包括镜质体反射率(最大)。
B7.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
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陆源分散有机质显微形态,测量颗粒最大直径,统计颗粒数量;
对于成纹层(包括显微纹层)分布的陆源分散有机质,统计视域内纹层厚度,用颗粒或纹层厚度与总视域面积的比值,作为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
C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
该部分为本发明的核心,即三角洲周缘坡度参数的获得方法。
该部分包括如下步骤:
C1.地震平衡剖面获取三角洲坡度宏观数值;
如图4所示,选取位于三角洲中心位置的地震剖面,进行平衡剖面处理,直接从地震剖面上量取,获取三角洲外缘坡度值。
根据平衡剖面,将某一界面拉平(例如T62),找出扇三角洲前缘的高度差(A)和延伸距离(B),坡度角X的正切值:tan X=A/B,进而可以计算处坡度X。
C2.等水位数据测试及三角洲外围点;
等水位点实际上就是等水位等值线,与地形标高及地形等值线涵义相似。
C3.有机质分布等值线绘制,等间距参数确认,最大影响范围线确认及数据获取;
根据采样点实测的有机质数据,将陆源分散有机质参数分布值进行数据差分布分析,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采用百分比值作为有机质等值线的参数,绘出整个三角洲外缘等值线图。
C4.陆源分散有机质所占有效比例确认及数据获取;
将实验室测试数据进行梳理,分别获得有机质含量总数据、陆源分散有机质实际数据、其他有机质含量数据,单独拿出陆源分散有机质计算所占比例:
陆源分散有机质有效含量比率等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除以有机质含量总数,用百分数。
C5.三角洲外缘坡度矫正数值计算,三角洲坡度与有机质数据矫正;
发育三角洲位置处的分散有机质调研与类比分析,通过作图和计算,获得影响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的关键参数:坡度,如表1所示。
例如:婆罗洲东南部马哈坎三角洲地区,多条剖面展示了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的平均坡度与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范围,如图5所示。
表1计算所得三角洲边缘坡度数值
测线 坡度° 有机质大致范围km(相对含量40%)
OA 0.075 50
OB 0.127 36
OC 0.098 42
OD 0.102 36.5
OE 0.046 54.5
OF 0.034 62
C6.进行数据处理、平面与剖面编图、相关性计算;
通过做出多条剖面综合分析发现,马哈坎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的平均坡度与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范围(相对含量约40%)之间具有非常好的相关性,如图6和图7所示。
相关关系式为Y=14.888*X-0.432;
上式中,Y表示分散有机质分布范围(km);X表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的平均坡度(°)。二者相关系数R2=0.9227,可见:
坡度与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的相关性非常密切,应是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三角洲周缘坡度类比与计算,陆源分散有机质与三角洲坡度指数
马哈坎三角洲海域和南黄海海域中,陆源分散有机质百分含量>40%的区域与陆源碎屑注入区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陆源分散有机质百分含量30-40%的区域几乎遍布整个南黄海,仅个别零星点含量<30%;西班牙伊比利亚西北大陆架也有类似规律性。
如果烃源岩中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40%,则其生烃贡献将不再处于主要/重要地位。
故本发明将含量40%定为有重要生烃意义的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范围的外界线。
当然,以上说明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列举上述实施例,应当说明的是,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明显变形形式,均落在本说明书的实质范围之内,理应受到本发明的保护。

Claims (4)

1.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确定发育三角洲的盆地属性
首先根据盆地所在构造部位确定盆地属性,通过地震剖面刻画和构造分析进行确定;
s2.确定盆地边缘陆源有机物质输送
比较平缓的地势、有一定的面积、不是汇水区、有水供应,生长陆生植物的三角洲平原,发育沼泽,有植物遗体堆积,是为汇水区供应陆源分散有机质的源头;
s3.获取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
确定了盆地属性、三角洲平原的有关数据后,获取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从三角洲平原生产的泥炭有机质要通过具有坡度的外缘区进入到汇水区,即输送到深水区;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包括陆源分散有机质数据点、等水位数据点和陆源分散有机质测试数据;
A盆地边缘
盆地边缘是三角洲的地带,平原是陆生植物生长、泥炭物质生产区,即陆生有机质产生和供应区,汇水区是水体、密度流带入且聚集的地带,两者之间即为盆地边缘带;
盆地边缘带的自然地形或地理为具有一定坡度的区带;
该坡度是随着盆地基底沉降或抬起、物质供应、水体活动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盆地边缘包括A1、A2和A3三部分,其中,A1为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及结构、A2为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及结构,A3为三角洲最大扩延面积及边缘形态、结构;
B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
通过上述步骤s1至s3,确定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包括B1、B2、B3、B4、B5、B6和B7七部分,其中:B1为海相沉积中有机质总含量、B2为陆源分散有机质类型及比值、B3为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B4为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B5为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B6为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B7为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
C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
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C1.地震平衡剖面获取三角洲坡度宏观数值;
C2.等水位数据测试及三角洲外围点;
C3.有机质分布等值线绘制,等间距参数确认,最大影响范围线确认及数据获取;
C4.陆源分散有机质所占有效比例确认及数据获取;
C5.三角洲外缘坡度矫正数值计算,三角洲坡度与有机质数据矫正;
C6.数据处理、平面与剖面编图、相关性计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盆地边缘各个部分的具体测量方法为:
A1.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及结构
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是指从三角洲平原往盆地汇水区延伸的纵向方向长度,基本上与河流注入海洋的水流方向一致;
起算点是海岸线与三角洲剖面线交点、终止点是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的转折处;测量方法是地震剖面直接截取或者相剖面图量取;
A2.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及结构
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是指三角洲在垂直纵轴方向上,即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宽度;
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的测量方法与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的测量方法相同;
A3.三角洲最大扩延面积及边缘形态、结构
三角洲的平面形态和边缘是很不规则的;
平面面积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和计算;边缘形态由三角洲朵叶的分支多少、延伸距离决定,根据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测量获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各个部分的具体测量方法为:
B1.海相沉积中有机质总含量
采样送实验室测试海相沉积中的有机质总量;
B2.陆源分散有机质类型及比值
海相沉积中的有机质组成分为两类,一是来自陆源,一是海洋生物自身形成;
采用陆源分散有机质数据,需要从总有机质中分离出来,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实现;陆源分散有机质比值等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除以总有机质含量;
B3.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
根据采样点分布,确定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数据,以基本均匀分布为原则;
B4.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
根据分布点钻井确定的海相沉积,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计算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值,多层段的,一个点能够获得多个厚度值;
B5.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
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是各层段含陆源分散有机质厚度之和,即剔除不含陆源分散有机质沉积层段的厚度,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当不含陆源分散有机质层段的厚度小于含陆源分散有机质层段的1/2厚度时,可进行连续累加;反之则剔除;
B6.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
实验室实测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按照采样点分布及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层段采样,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包括镜质体反射率;
B7.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
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陆源分散有机质显微形态,测量颗粒最大直径,统计颗粒数量;
对于成纹层分布的陆源分散有机质,统计视域内纹层厚度,用颗粒或纹层厚度与总视域面积的比值,作为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具体为:
C1.地震平衡剖面获取三角洲坡度宏观数值;
选取位于三角洲中心位置的地震剖面,进行平衡剖面处理,直接从地震剖面上量取,获取三角洲外缘坡度值;根据平衡剖面,将某一界面拉平,找出扇三角洲前缘的高度差和延伸距离,坡度角的正切值等于高度差除以延伸距离,计算得到坡度值;
C2.等水位数据测试及三角洲外围点;
C3.有机质分布等值线绘制,等间距参数确认,最大影响范围线确认及数据获取;
根据采样点实测的有机质数据,将陆源分散有机质参数分布值进行数据差分布分析,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采用百分比值作为有机质等值线的参数,绘出整个三角洲外缘等值线图;
C4.陆源分散有机质所占有效比例确认及数据获取;
将实验室测试数据进行梳理,分别获得有机质含量总数据、陆源分散有机质实际数据、其他有机质含量数据,单独拿出陆源分散有机质计算所占比例:
陆源分散有机质有效含量比率等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除以有机质含量总数;
C5.三角洲外缘坡度矫正数值计算,三角洲坡度与有机质数据矫正;
发育三角洲位置处的分散有机质调研与类比分析,通过作图和计算,获得影响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的关键参数:坡度;
C6.进行数据处理、平面与剖面编图、相关性计算;
三角洲周缘坡度类比与计算,得到陆源分散有机质与三角洲坡度指数。
CN201810440166.3A 2018-05-10 2018-05-10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Active CN1086291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40166.3A CN108629130B (zh) 2018-05-10 2018-05-10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PCT/CN2018/125159 WO2019214262A1 (zh) 2018-05-10 2019-03-11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40166.3A CN108629130B (zh) 2018-05-10 2018-05-10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29130A CN108629130A (zh) 2018-10-09
CN108629130B true CN108629130B (zh) 2019-09-24

Family

ID=63692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40166.3A Active CN108629130B (zh) 2018-05-10 2018-05-10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29130B (zh)
WO (1) WO20192142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9130B (zh) * 2018-05-10 2019-09-24 山东科技大学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CN110646843B (zh) * 2019-09-19 2020-12-1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陆源有机质分布的确定方法、装置和网络设备
CN113094929B (zh) * 2021-04-27 2024-02-0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基于非三角洲海侵的大陆架剖面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3343161B (zh) * 2021-05-31 2022-04-05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
CN116499803B (zh) * 2023-06-29 2023-08-25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矿区废石河道底泥取样方法及取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97576B (en) * 2011-12-15 2017-06-14 Statoil Petroleum As ASEP+D Method:identifying anomalous areas of the earth's lower crust
CN106501139A (zh) * 2014-05-22 2017-03-1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沉积颗粒的粒径平均值测量方法
CN104765966B (zh) * 2015-04-17 2018-05-0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古湖泊中沿岸沙坝原始厚度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06988737B (zh) * 2017-04-28 2020-07-10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利用岩性组合识别沉积相的方法
CN107578146A (zh) * 2017-08-10 2018-01-1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农药应用的土壤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
CN108629130B (zh) * 2018-05-10 2019-09-24 山东科技大学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14262A1 (zh) 2019-11-14
CN108629130A (zh) 2018-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29130B (zh)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CN105651676B (zh) 一种水平井规则开发井网下的储层非均质性表征方法
Liu et al. Early to Middle Holocene sea level fluctuation, coastal progradation and the Neolithic occupation in the Yaojiang Valley of southern Hangzhou Bay, Eastern China
Ungaro et al. Assessing and mapping top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 at regional scale: a scorpan kriging approach conditional on soil map delineations and land use
CN102609782A (zh) 基于采煤沉陷模拟和复耕率的边采边复时机的优选方法
CN109034656A (zh) 一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
CN110147561A (zh) 一种含天然裂缝致密油气储层体积压裂缝网预测方法
CN113077153B (zh) 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生态空间管制分区方法
Su et al. Exploratory morph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Jiangsu coast, China, since 1855: Contributions of old Yellow River-derived sediment
CN110007357A (zh) 一种航空tem和航空mt联合反演方法
Verbovšek et al. Morphometric properties of dolines in Matarsko podolje, SW Slovenia
Koster et al.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coastal-deltaic peat: Implications for subsidenc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y human-induced peat oxidation
Wu et al. Comparison of buried sand ridges and regressive sand ridges on the out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Frings et al. Human‐induced changes in bed shear stress and bed grain size in the River Waal (The Netherlands) during the past 900 years
Cao et al. Coastal erosion vulnerability in mainland China based on fuzzy evaluation of cloud models
Yan et al. Distributions of sediments of the tidal flats in response to dynamic actions, Yangtze (Changjiang) Estuary
CN114357678A (zh) 一种新型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优化设计方法
CN106599560A (zh) 基于gis的各个坡向崩岗分布统计方法
CN107063210A (zh) 一种土地规划整治项目的测绘方法
Gu et al. Dyna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of the basins covered by Pisha-sandstone in the eastern wing of the Ordos Plateau, China
CN113985490B (zh) 利用地形和地壳密度数据进行地表重力仿真的方法及装置
CN113761457B (zh) 基于测量的重力异常数据提取局部重力异常的方法
Serezhnikova Palaeophragmodictya spinosa sp. nov., a bilateral benthic organism from the Vendian of the southeastern White Sea region
Puttiwongrak et al. Groundwater Modelling for Natural Recharge Estimation in Phuket Island, Thailand
Song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buried paleo-channels in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during the late last glaci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