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24490A - 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24490A
CN108624490A CN201710171235.0A CN201710171235A CN108624490A CN 108624490 A CN108624490 A CN 108624490A CN 201710171235 A CN201710171235 A CN 201710171235A CN 108624490 A CN108624490 A CN 1086244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gent
group
sample
period
reaction c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712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24490B (zh
Inventor
尹汉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mited By Share Ltd (wuhan)
Wuhan Shangyi Health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Nanjing Kaix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mited By Share Ltd (wuhan)
Wuhan Shangyi Health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Nanjing Kaix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mited By Share Ltd (wuhan), Wuhan Shangyi Health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Nanjing Kaix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mited By Share Ltd (wuhan)
Priority to CN20171017123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2449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24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4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24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44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26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oxidoreductas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90Enzymes; Proenzymes
    • G01N2333/902Oxidoreductases (1.)
    • G01N2333/90212Oxidoreductases (1.) acting on a sulfur group of donors (1.8)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800/00Detection or diagnosis of diseases
    • G01N2800/52Predicting or monitoring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e.g. for selection of therapy based on assay results in personalised medicine; Prognosi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和方法,属于肿瘤检测技术领域。其中,该检测设备包括:容纳装置,用于容纳样本和试剂,并在驱动系统的驱动作用下,围绕轴心做周期性转动;反应装置,用于容纳反应杯,并在驱动系统的驱动作用下,围绕轴心做周期性转动;采样装置,用于基于容纳装置和反应装置的周期性转动,从容纳装置中采集试剂和/或样本放入反应装置;驱动系统,分别与容纳装置、反应装置和采样装置连接,用于控制容纳装置、反应装置和采样装置动作。

Description

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肿瘤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测定项目为国内外首创的临床肿瘤检测项目。该项目可以填补异常增生类疾病诊断缺乏临床检验方法的空白。
TR检测设备能够应用于体检人群的肿瘤早期筛查,住院人群的肿瘤疗效监测,复发预警及健康管理等,具有极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
现有技术中,TR检测试剂盒为初代研发产品,其检测步骤,动作,通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检测速度和检测精度方面仍有改进和修正的空间。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由于该产品是初代研发产品,所以其检测步骤,速度和精度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适应于医疗机构大规模,高通量的临床TR检测。并且在自动化检测仪器上实现该创新检测技术,仍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能够实现多样本在自动化检测仪器平台上的TR连续检测。由于自动化检测平台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通过多样本的连续检测提高检测通量,而初代产品是不具备连续检测能力的,因此目前缺失在KEA-TR系列仪器上实现TR连续检测的功能;
(2)如何能够实现单样本在自动化检测仪器平台上的TR同步性检测。由于TR检测技术对于样本的连续处理,连续加样和反应时间要求严格,目前上市的自动生化仪器设置是无法满足初代和改进型TR检测技术的方法要求,因此目前缺失相关的硬件配置和软件程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完成单样本完整检测的同时实现多样本连续检测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及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该协同检测设备包括:容纳装置,用于容纳样本和试剂,并在驱动系统的驱动作用下,围绕轴心做周期性转动;反应装置,用于容纳反应杯,并在驱动系统的驱动作用下,围绕轴心做周期性转动;采样装置,用于基于容纳装置和反应装置的周期性转动,从容纳装置中采集试剂和/或样本放入反应装置;驱动系统,分别与容纳装置、反应装置和采样装置连接,用于控制容纳装置、反应装置和采样装置动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方法,该协同检测方法包括:从第一周期开始,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采样装置将采集的第一试剂依次加入第一组反应杯,直至第一周期组结束;从第二周期组的第一个周期开始,每间隔两个周期,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采样装置将采集的第一试剂依次加入第二组反应杯;从第二周期组的第二个周期开始,每间隔两个周期,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样本,并依次控制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样本加入第一组反应杯,直至第二周期组结束;从第三周期组的第一个周期开始,驱动系统每间隔两个周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采样装置将采集的第一试剂依次加入第三组反应杯;从第三周期组的第二个周期开始,驱动系统每间隔两个周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样本,并控制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样本依次加入第二组反应杯;从第三周期组的第三个周期开始,驱动系统每间隔两个周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第二试剂,并控制采样装置将采集的第二试剂依次加入第一组反应杯,直至第三周期组结束,第一组反应杯加液结束;按照第三周期组的加液步骤进行循环,将第一试剂、样本和第二试剂分别并依次加入每组反应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及其方法,通过对样本试剂盘和反应盘转动时间、转动角度、采样顺序、加样时间等时序安排和设定,如每一组反应杯加液的过程中同时开始下一组反应杯的加液,从而在实现单个样本完整检测的同时实现多样本的连续性检测,从而满足人血样中TR活性动力学检测的反应速度周期间隔以及同步化,使自动化检测设备能够实现针对临床TR检测的单样本完整检测和多样本连续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样本试剂盘和反应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的检测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方法中步骤S1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方法中步骤S2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方法中步骤S3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壳体,2.容纳装置,2-1.样本试剂盘,2-2.样本管固定部件,2-3.第一试剂固定部件,2-4.第二试剂固定部件,2-5.反应盘盖,2-6,第一加液孔,2-7,第二加液孔,3.反应装置,3-1.反应盘,3-2.反应杯固定部件,3-3.样本试剂盘盖,3-4.样本采样孔,3-5.第一试剂采样孔,3-6.第二试剂采样孔,4.采样装置,5.液压装置,5-1.真空泵,5-2.真空罐,5-3.液路机构,6.自动清洗装置,7.搅拌装置,8.温控装置,9.光电装置,10.注射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第一试剂、第二试剂和样本均为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检测相关的试剂,其中,样本为血液、体液或组织匀浆液,第一试剂包括工作液和抑制剂溶液,第二试剂为混合试剂,其中,工作液配置过程为:按照1:1:2:4的比例取试剂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盐TrisHCL(0.025-0.125mol/L,PH 5.5.8-7.2),吗啉基丙磺酸(0.25mol/L),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体系0.2mol/L,和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1-15mol/L;其中,所述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体系的PH为2.2-8.0;所述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的PH为4.9-8.2;然后将所述TrisHC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盐)、吗啉基丙磺酸、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体系和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混合均匀。其中,以1:1-1:5的比例混合所述工作液和抑制剂,形成所述抑制剂溶液;将所述抑制剂溶液混合均匀;其中所述抑制剂为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抑制剂化合物。可以为化学单体硒啉类化合物。以1:2-1:8的比例混合所述试剂A和所述试剂B,形成所述混合试剂;具体的,试剂A和试剂B的混合比例范围为1:2-1:8,优选的以1:4-5的比例来混合试剂A和试剂B,此时混合生成的混合试剂在检测时的准确度较高,其中,所述A试剂为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或取代6,6'-二硝基-3,3'-二硫代苯甲酸;B试剂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具体可参见同一申请人发明名称为“一种人外周血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另一专利申请。
如图1所示,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包括:
壳体1,
容纳装置2,用于容纳样本和试剂(包括第一试剂和第二试剂),并在驱动系统(图中未示出)的驱动作用下,围绕轴心做周期性转动;其中,容纳装置2包括:样本试剂盘2-1和分别沿样本试剂盘2-1圆周方向分布的样本管固定部件2-2、第一试剂固定部件2-3和第二试剂固定部件2-4,样本管固定部件2-2、第一试剂固定部件2-3和第二试剂固定部件2-4可以与样本试剂盘2-1一体化设计,也可以是单独设置(将样本管固定部件2-2、第一试剂固定部件2-3和第二试剂固定部件2-4的形状设置为与反应盘3-1相匹配的形状,从而将其能够放置于样本试剂盘中与样本试剂盘的内壁相抵,从而进行位置的固定),样本试剂盘2-1能够在驱动系统的驱动作用下,围绕轴心做周期性转动;样本管固定部件2-2可以是围绕样本试剂盘圆周方向均匀设置的一圈具有若干个孔的环状结构部件,放置于样本试剂盘中能够置放样本管,例如:试管架,样本管固定部件上的孔优选为40个;第一试剂固定部件2-3和第二试剂固定部件2-4的结构与样本管固定部件结构类似,分别用于置放第一试剂瓶或第二试剂瓶,数量均优选为30或40个,每一个样本管固定部件2-2、每一个第一试剂固定部件2-3和每一个第二试剂固定部件2-4均是以样本试剂盘的中心为圆心,且沿着样本试剂盘的半径由内至外依次分布。
反应装置3,在驱动系统的驱动作用下,围绕轴心做周期性转动;反应装置3包括:反应盘3-1和沿反应盘圆周方向分布的多个反应杯固定部件3-2,多个反应杯固定部件3-2可以与反应盘3-1一体化设计,也可以是单独设置(将多个反应杯固定部件3-2的形状设置为与反应盘3-1相匹配的形状,从而将其能够放置于反应盘中与反应盘的内壁相抵进行位置的固定)反应盘3-1可以在驱动系统的驱动作用下,围绕轴心做周期性转动;反应杯固定部件3-2可以是围绕反应盘圆周方向均匀设置的一圈具有若干个孔的环状结构部件,放置于反应盘中能够容纳或置放反应杯,例如:试管架,反应杯的数量为81个,可分为9组。
采样装置4,用于基于容纳装置2和反应装置3的周期性转动,从容纳装置2中采集试剂和/或样本放入反应装置3;采样装置4包括采样针和采样基座,采样针设置于采样基座上,采样基座的底部可选地,通过转轴与液压装置连接,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下,进行上升、下降和旋转动作,旋转可以是顺时针旋转,也可以是逆时针旋转。
驱动系统,与容纳装置2、反应装置3和采样装置4连接,用于控制容纳装置2、反应装置3和采样装置4执行相应的操作。
液压装置5,包括真空泵5-1、真空罐5-2和液路机构5-3,液路机构包括管道和设置于管道上的阀门,液路机构还与采样装置和自动清洗装置连接,
真空泵5-1,用于调节所述真空罐5-2内的气压,以使所述真空罐5-2内气压达到预设气压;
真空罐5-2,用于在预设气压下,控制液路机构动作,以对所述采样装置进行上升、下降和旋转的操作,和使液体进入或排出自动清洗装置。
自动清洗装置6,与液压装置5连接,用于基于液压装置5的控制,对反应装置3中的反应杯进行清洗;自动清洗装置6包括清洗针和固定部件,清洗针设置于固定部件上,清洗针能够吸入液体至清洗针内部的容纳空间,进而释放至反应杯中对反应杯进行清洗,再将清洗后的废液从反应杯中吸走排出至废水池(图中未示出),废水池可设置于检测设备外部。
搅拌装置7,与驱动系统连接,用于对试剂和样本形成的混合液进行搅拌,在各加样步骤完成后进行均匀搅拌。优选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基座和搅拌针,搅拌针设置于搅拌基座上,搅拌基座的底部可选地,通过转轴与液压装置连接,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下,进行上升、下降和旋转动作,旋转可以是顺时针旋转,也可以是逆时针旋转。。
温控装置8,位于多个所述反应杯固定部件下方,用于控制所述反应杯固定部件内的反应杯的温度保持在设定的实验温度。具体地,温控装置8是温控槽,为槽状结构,使得81个反应杯能够均位于槽状结构内部,以保持反应过程中反应装置内部的环境温度保持在反应温度和孵育温度。
光电装置9,设置于壳体1上表面,用于控制光路和波长,为样本与试剂的反应过程提供光照,连续测定样本的吸光度值。光电装置为光电盒。
注射器10,设置于壳体1上表面。
其中,样本试剂盘上设置有样本试剂盘盖3-3,以对样本圆盘进行封闭为TR活性检测提供实验环境;样本试剂盘盖3-3上设置有样本采样孔3-4、第一试剂采样孔3-5和第二试剂采样孔3-6;反应盘盖2-5上设置有第一加液孔2-6和第二加液孔2-7;样本采样孔3-4、第一试剂采样孔3-5、第二试剂采样孔3-6、第一加液孔2-6和第二加液孔2-7均位于以采样装置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所述采样装置沿着所述圆的圆周在所述样本采样孔3-4、第一试剂采样孔3-5、第二试剂采样孔3-6、第一加液孔2-6和第二加液孔2-7之间做周期性运动。
具体地,第一加液孔和第二加液孔之间的间隔可以设置为少于每组反应杯数量的数量个反应杯的距离,优选地,第一加液孔和第二加液孔之间的间隔可以设置为7-11个反应杯的距离,更为优选地,是设置为8个反应杯的距离。
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上位机,上位机与液压装置和驱动系统连接,用于向液压装置和驱动系统发送操作指令,以使得驱动系统控制容纳装置2和反应装置3做周期性转动,当需要采样时,驱动系统接收上位机的指令,控制容纳装置转动,容纳装置每转动一格,都会有一个样本管固定部件、第一试剂瓶固定部件和第二试剂瓶固定部件转动至分别对应样本试剂盘盖上设置的样本采样孔、第一试剂采样孔和第二试剂采样孔的位置处,采样装置会在液压装置的控制下下降至样本管固定部件、第一试剂瓶固定部件和第二试剂瓶固定部件中,进而从样本管、第一试剂瓶或第二试剂瓶中采集样本、第一试剂或第二试剂然后在液压装置的控制下上升,再移动至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的位置处,在液压装置的作用下下降,将采集的样本、第一试剂或第二试剂放入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的反应杯中,与此同时,反应装置转动一格,使得第一加液孔和第二加液孔分别对应下一个需要加液的反应杯,进而继续完成下一个周期的采集以及加液。
图3和图4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3和图4所示,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方法,包括:
S1,从第一周期开始,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所述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所述第一试剂依次加入第一组反应杯,直至第一周期组结束;
具体地,如图5所示,步骤S1包括:
S11,在第一周期组的第一个周期中,驱动系统控制反应盘转动,使得第一组反应杯中的第一个反应杯位于所述第一加液孔位置处;
S12,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试剂采样孔位置处,从样本试剂盘的某一个第一试剂瓶中采集第一试剂;
S13,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加液孔位置处,将采集的第一试剂加入第一加液孔位置处的反应杯内;
S14,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和反应盘重复上述第一试剂的加液步骤,直至第一组反应杯中的每一个反应杯均加入第一试剂,第一周期组结束。
具体地,在第一周期组中,当反应盘转动两个预设角度时,样本试剂盘转动一个预设角度,直至第一周期组结束。优选地,每一个预设角度可以设置为两个反应杯固定部件的间隔,这样设置能够使得每转动一个预设角度就可以使得第一组反应杯中的每一个反应杯依序位于第一加液孔位置处;
S2,从第二周期组的第一个周期开始,每间隔两个周期,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所述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所述第一试剂依次加入第二组反应杯;
从第二周期组的第二个周期开始,每间隔两个周期,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样本,并依次控制所述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所述样本加入第一组反应杯,直至第二周期组结束;
具体地,如图6所示,步骤S2包括:
S21,在第二周期组的第一个周期中,驱动系统控制反应盘转动,使第二组反应杯中的第一个反应杯位于所述第一加液孔位置处;
S22,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试剂采样孔位置处,从样本试剂盘的某一个第一试剂瓶中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加液孔位置处,将采集的第一试剂加入第一加液孔位置处的反应杯内;
S23,在第二周期组的第二个周期中,驱动系统控制反应盘转动,使第一组反应杯中的第一个反应杯位于所述第二加液孔位置处;
S24,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样本采样孔位置处,从样本试剂盘的某一个样本管中采集样本,并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二加液孔位置处,将采集的样本加入第二加液孔位置处的反应杯内;
S25,在第二周期组的第三个周期中,采样装置不动作;
具体地,在第二周期组的第三个周期中,反应盘可以转动,也可以不转动,若第二周期组的第三个周期选择不转动,则可以选择在下一周期中转动,但为了考虑程序控制的准确度以及方便性,反应盘优选地为不转动;以及若此周期中,样本试剂盘需要转动,则也可以选择在本周期转动或者在下一周期转动。
S26,按照上述第二周期组的三个周期的加液步骤循环地加液,直至第一组反应杯中的每个反应杯均加入样本,且第二组反应杯中的每个反应杯均加入第一试剂,第二周期组结束。
S3,从第三周期组的第一个周期开始,驱动系统每间隔两个周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所述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所述第一试剂依次加入第三组反应杯;
从第三周期组的第二个周期开始,驱动系统每间隔两个周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样本,并控制所述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所述样本依次加入第二组反应杯;
从第三周期组的第三个周期开始,驱动系统每间隔两个周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第二试剂,并控制所述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所述第二试剂依次加入第一组反应杯,直至第三周期组结束。
第三周期组结束时,第一组反应杯即加液结束,开始进入孵育时间。
具体地,如图7所示,步骤S3包括:
S31,在第三周期组的第一个周期中,驱动系统控制反应盘转动,使得第三组反应杯中的第一个反应杯位于所述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
S32,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试剂采样孔位置处,从样本试剂盘的某一个第一试剂瓶中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将采集的第一试剂加入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的反应杯内;
S33,在第三周期组的第二个周期中,驱动系统控制反应盘转动,使得第二组反应杯中第第一个反应杯位于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
S34,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样本采样孔位置处,从样本试剂盘的某一个样本管中采集样本,并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将采集的样本加入位于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的反应杯内;
S35,在第三周期组的第三个周期中,驱动系统控制反应盘转动,使得第一组反应杯中的第一个反应杯位于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
S36,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二试剂采样孔位置处,从样本试剂盘的某一个第二试剂瓶中采集第二试剂,并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二加液孔位置处,将采集的第二试剂加入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的反应杯内;
S37,按照上述第三周期组的三个周期的加液步骤循环在第一组反应杯、第二组反应杯和第三组反应杯中的每个反应杯之间进行加液,直至第一组反应杯均加入第二试剂,第二组反应杯中均加入样本,第三组反应杯均加入第一试剂,第三周期组结束。
S4,按照第三周期组的加液步骤进行循环,将第一试剂、样本和第二试剂分别并依次加入每组反应杯,直至整盘检测完成或停止检测;
具体地,按照第三周期组的三个周期的加液步骤循环加液,直至所有反应杯中均加入第一试剂、样本和第二试剂或停止检测。
步骤S4在实施时,具体是从第四周期组的第一个周期开始,每间隔两个周期,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依次加入第四组反应杯;从第四周期组的第二个周期开始,每间隔两个周期,依次采集样本,并依次加入第三组反应杯;从第四周期组的第三个周期开始,每间隔两个周期,依次采集第二试剂,并依次加入第二组反应杯;
对于反应装置来说,只要反应装置在工作,即可重复上述步骤S3,需要说明的是,待每一组反应杯都加入了第一试剂、样本和第二试剂之后,即开始发生反应,反应时间最长为22个周期(每个周期22.5s),优选地,为20个周期,对该组反应杯来说,在这22个周期内,若该组反应杯转动至加液位置,则采样装置静置处于等待状态。待该组反应杯反应结束后,可通过上位机发送指令控制液压装置,进而控制自动清洗装置将反应杯中反应后的废液抽走,并对反应杯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该组反应杯即可继续进行加入第一试剂、样本和第二试剂的操作。
例如:对于第一组反应杯来说,第三周期组结束后,第一组反应杯内的包括第一试剂、样本和第二试剂的混合液即开始发生反应,此时,在下一个周期内,若反应盘的第一组反应杯转动至加液位置,则采样装置静置处于等待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的检测设备执行相应的测试流程,81个反应杯分为9组,每个反应共有74个测试周期,包括加入第一试剂至加入样本的27个周期,加入样本至加入第二试剂的27个周期,以及反应的20个周期,每个周期用时22.5秒,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1)1-9周期(每个周期22.5s):
在1-9周期的每个周期内,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依次加入1-9号反应杯中;
具体为:采样装置自第一试剂采样孔位置处取第一试剂(工作液或抑制剂溶液),加入至反应装置的1号反应杯中,随即反应装置转动1格,花费1个周期(22.5s);
连续重复上述动作共9次,将第一试剂加入1-9号反应杯(此为第一组)中,共花费9个周期,反应杯转动9格;其中,反应装置每转动两次,容纳装置转动一次。即采样装置自样本试剂盘的每个第一试剂瓶采集2次样本,然后容纳装置转动一次。
2)10-36周期(每个周期22.5s):
在第10、13、16、19、22、25、28、31和34周期中,依次采集样本,并依次将样本加入1-9号反应杯;
在第11、14、17、20、23、26、29、32和35周期内,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依次将第一试剂加入10-18号反应杯;
在12、15、18、21、24、27、30、33和36周期内,采样装置不动作。
3)37周期开始:
从第37周期开始每间隔3个周期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依次加入19-27号反应杯;从第38周期开始每间隔3个周期依次采集样本,并依次加入10-18号反应杯;从第39周期开始每间隔3个周期依次采集第二试剂,并依次加入1-9号反应杯。
具体地,是在第37周期,加入第一试剂至19号反应杯;第38周期,加入样本至10号反应杯;第39周期,加入第二试剂至1号反应杯;第40周期,加入第一试剂至20号反应杯;第41周期,加入样本至11号反应杯;第42周期,加入第二试剂至2号反应杯,依此循环,至整盘检测完成或停止检测;
可选的,在整盘检测完成后,前面已经反应结束的反应杯组可在清洗后进入下一轮检测。
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反应盘可以设置为是顺时针转动;
当反应盘为顺时针转动时,第一周期组的每个周期中反应盘为顺时针转动,对于第一组反应杯中的第一个反应杯来说,可以通过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将其转至位于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进行加液,之后的检测过程中,如涉及到待加液的反应杯无法按照每一周期转动一个预设角度转动至第一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时,都可以通过顺时针转动转至两个加液孔位置处,可选的,还可以是通过逆时针转动。
通过上述加液步骤以及周期时间的设定,还有两盘之间转动的配置,使得两个盘协同工作,对于1号反应杯来说,加入样本至加入第二试剂等待27个周期(约为10min),符合TR活性检测的医学要求;
本发明旨在保护一种通过硬件设置安排,包括反应盘的配置,样本试剂盘的配置,两盘之间的联动方式,加样和采样装置等,可以实现对于单一样本的整体检测流程的完成。由于对于样本的连续处理,连续加样和反应时间要求严格,由于样本试剂盘每转动两格,反应盘转动一格,即每个样本管取2次样本,分别加入两个反应杯,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的检测,第一试剂的工作液和抑制剂溶液分别加入对照组和实验组反应杯,从而完成单一样本的同步检测。
2)通过硬件设置安排和方法的改进,其中,硬件设置包括反应盘的配置,样本试剂盘的配置,两盘之间的联动方式,加样和采样装置等,可以实现多样本连续检测流程的完成。方法的改进包括对于样本试剂盘和反应盘所规定的转动时间,转动间隔,转动距离,采样顺序,加样时间等时序安排,由于每一组反应杯需要加三次溶液,因而可以在每一组反应杯加溶液的过程中同时开始下一组反应杯的加液,这样,能够使得多个样本连续进行检测,且可以循环检测,从而缩短检测时间。
3)本发明的检测设备和方法通过使用现有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活性检测试剂盒”(证号为鄂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2401815号及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0264),所产生的TR检测结果满足相应上市产品“TR活性检测试剂盒”及国家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的相关要求:YZB/国(Q/CVH 001-2011)。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Claims (16)

1.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设备包括:
容纳装置,用于容纳样本和试剂,并在驱动系统的驱动作用下,围绕轴心做周期性转动;
反应装置,用于容纳反应杯,并在驱动系统的驱动作用下,围绕轴心做周期性转动;
采样装置,用于基于所述容纳装置和所述反应装置的周期性转动,从所述容纳装置中采集所述试剂和/或所述样本放入所述反应装置;
驱动系统,分别与所述容纳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和所述采样装置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容纳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和所述采样装置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设备还包括:
液压装置,用于控制液体进入或排出自动清洗装置;
自动清洗装置,与所述液压装置连接,用于基于所述液压装置的控制,对所述反应装置进行清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协同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装置包括真空泵、真空罐和液路机构,所述真空泵和所述真空罐通过所述液路机构连接,液路机构还与所述采样装置和所述自动清洗装置连接;
真空泵,用于调节所述真空罐内的气压,以使所述真空罐内气压达到预设气压;
真空罐,用于在预设气压下,控制液路机构动作,以对所述采样装置进行上升、下降和旋转的操作,和使液体进入或排出自动清洗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设备还包括:
搅拌装置,与所述驱动系统连接,用于对所述试剂和所述样本形成的混合液进行搅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装置包括:
样本试剂盘和分别沿所述样本试剂盘圆周方向分布的样本管固定部件、第一试剂固定部件和第二试剂固定部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装置包括:
反应盘和沿所述反应盘圆周方向分布的多个反应杯固定部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设备还包括:
温控装置,位于多个所述反应杯固定部件下方,用于控制所述反应杯固定部件内的反应杯的温度保持在设定的实验温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本试剂盘上设置有样本试剂盘盖;
所述样本试剂盘盖上设置有样本采样孔、第一试剂采样孔和第二试剂采样孔;
所述反应盘上设置有第一加液孔和第二加液孔;
所述样本采样孔、第一试剂采样孔、第二试剂采样孔、第一加液孔和第二加液孔均位于以采样装置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所述采样装置沿着所述圆的圆周在所述样本采样孔、第一试剂采样孔、第二试剂采样孔、第一加液孔和第二加液孔之间做周期性运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杯固定部件的数量为81个,所述样本管固定部件、第一试剂瓶固定部件和第二试剂瓶固定部件的数量分别为40个。
10.一种应用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检测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法包括:
从第一周期开始,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所述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所述第一试剂依次加入第一组反应杯,直至第一周期组结束;
从第二周期组的第一个周期开始,每间隔两个周期,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所述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所述第一试剂依次加入第二组反应杯;
从第二周期组的第二个周期开始,每间隔两个周期,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样本,并依次控制所述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所述样本加入第一组反应杯,直至第二周期组结束;
从第三周期组的第一个周期开始,驱动系统每间隔两个周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所述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所述第一试剂依次加入第三组反应杯;
从第三周期组的第二个周期开始,驱动系统每间隔两个周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样本,并控制所述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所述样本依次加入第二组反应杯;
从第三周期组的第三个周期开始,驱动系统每间隔两个周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第二试剂,并控制所述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所述第二试剂依次加入第一组反应杯,直至第三周期组结束,第一组反应杯加液结束;
按照第三周期组的加液步骤进行循环,将第一试剂、样本和第二试剂分别并依次加入每组反应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协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从样本试剂盘中依次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所述采样装置将采集的所述第一试剂依次加入第一组反应杯的步骤包括:
在第一周期组的第一个周期中,驱动系统控制反应盘转动,使得第一组反应杯中的第一个反应杯位于所述第一加液孔位置处;
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试剂采样孔位置处,从样本试剂盘的某一个第一试剂瓶中采集第一试剂;
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加液孔位置处,将采集的第一试剂加入第一加液孔位置处的反应杯内;
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和反应盘重复上述第一试剂的加液步骤,直至第一组反应杯中的每一个反应杯均加入第一试剂,第一周期组结束。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协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第二周期组的第一个周期中,驱动系统控制反应盘转动,使第二组反应杯中的第一个反应杯位于所述第一加液孔位置处;
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试剂采样孔位置处,从样本试剂盘的某一个第一试剂瓶中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加液孔位置处,将采集的第一试剂加入第一加液孔位置处的反应杯内;
在第二周期组的第二个周期中,驱动系统控制反应盘转动,使第一组反应杯中的第一个反应杯位于所述第二加液孔位置处;
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样本采样孔位置处,从样本试剂盘的某一个样本管中采集样本,并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二加液孔位置处,将采集的样本加入第二加液孔位置处的反应杯内;
在第二周期组的第三个周期中,所述采样装置不动作;
按照上述第二周期组的三个周期的加液步骤循环地加液,直至第一组反应杯中的每个反应杯均加入样本,且第二组反应杯中的每个反应杯均加入第一试剂,第二周期组结束。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协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第三周期组的第一个周期中,驱动系统控制反应盘转动,使得第三组反应杯中的第一个反应杯位于所述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
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试剂采样孔位置处,从样本试剂盘的某一个第一试剂瓶中采集第一试剂,并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将采集的第一试剂加入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的反应杯内;
在第三周期组的第二个周期中,驱动系统控制反应盘转动,使得第二组反应杯中第第一个反应杯位于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
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样本采样孔位置处,从样本试剂盘的某一个样本管中采集样本,并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将采集的样本加入位于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的反应杯内;
在第三周期组的第三个周期中,驱动系统控制反应盘转动,使得第一组反应杯中的第一个反应杯位于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
驱动系统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二试剂采样孔位置处,从样本试剂盘的某一个第二试剂瓶中采集第二试剂,并控制采样装置转动至第二加液孔位置处,将采集的第二试剂加入第一加液孔或第二加液孔位置处的反应杯内;
按照上述第三周期组的三个周期的加液步骤循环加液,直至第一组反应杯均加入第二试剂,第二组反应杯中均加入样本,第三组反应杯均加入第一试剂,第三周期组结束。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协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三周期组结束后,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按照第三周期组的三个周期的加液步骤循环加液,直至所有反应杯中均加入第一试剂、样本和第二试剂或停止检测。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协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周期组包括8-12个周期;
所述第二周期组包括24-36个周期;
所述第三周期组包括24-36个周期;
每组反应杯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周期组的周期个数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周期组包括9个周期;
所述第二周期组包括27个周期;
所述第三周期组包括27个周期。
16.如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协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周期时间为22.5s。
CN201710171235.0A 2017-03-21 2017-03-21 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及其方法 Active CN1086244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71235.0A CN108624490B (zh) 2017-03-21 2017-03-21 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及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71235.0A CN108624490B (zh) 2017-03-21 2017-03-21 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24490A true CN108624490A (zh) 2018-10-09
CN108624490B CN108624490B (zh) 2022-03-15

Family

ID=63706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71235.0A Active CN108624490B (zh) 2017-03-21 2017-03-21 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2449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57239A (zh) * 2019-07-15 2019-09-20 浦江会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
CN112526146A (zh) * 2021-02-09 2021-03-19 南京澳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全自动分析仪的试剂存放转换机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84758A (ja) * 1988-05-11 1989-11-16 Toshiba Corp 自動化学分析装置
JPH10132735A (ja) * 1996-10-28 1998-05-22 Hitachi Ltd 自動分析装置
CN1963527A (zh) * 2005-11-10 2007-05-16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分析方法
CN101865927A (zh) * 2009-04-17 2010-10-20 武汉医尔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全自动血型分析仪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84758A (ja) * 1988-05-11 1989-11-16 Toshiba Corp 自動化学分析装置
JPH10132735A (ja) * 1996-10-28 1998-05-22 Hitachi Ltd 自動分析装置
CN1963527A (zh) * 2005-11-10 2007-05-16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分析方法
CN101865927A (zh) * 2009-04-17 2010-10-20 武汉医尔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全自动血型分析仪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57239A (zh) * 2019-07-15 2019-09-20 浦江会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
CN112526146A (zh) * 2021-02-09 2021-03-19 南京澳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全自动分析仪的试剂存放转换机构
CN112526146B (zh) * 2021-02-09 2021-05-25 曾宪亮 用于全自动分析仪的试剂存放转换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24490B (zh) 202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45765B (zh) 自动分析装置及样本分析方法
US11162962B2 (en) Automatic analysis device and sample analysis method
WO2018126775A1 (zh) 自动分析装置及样本分析方法
US11619642B2 (en) Reaction incubation device, immunity analyzer and reaction incubation method
CN111551758A (zh) 自动分析装置
CN103063856B (zh) 全自动便潜血分析仪
CN104111343B (zh) 一种样本试剂分注装置、免疫分析仪及其方法
JP2004522979A (ja) タイプに従って分析を仕分けることによって臨床検査用自動分析装置の処理能力を向上させること
CN101452004B (zh) 自动分析装置
JP2017187496A (ja) 遠心分離が可能な円形タイ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モジュール式自動分析装置
US11703504B2 (en)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of detecting an analyte in a liquid sample and analysis system
CN108061810A (zh) 一种全自动管式时间分辨免疫分析仪
CN207280957U (zh) 全自动智能化液体农药残留物检测仪
CN109459400A (zh) 蛋白分析仪及其测试方法
CN105492909A (zh) 用于孵育样品的系统和方法
CN108624490A (zh) 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的协同检测设备及其方法
CN102906572A (zh) 自动分析装置
CN106841647A (zh)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方法
JP2022111311A (ja) カスタマイズ可能な装置
US7678330B2 (e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blood testing through luminescence
CN109406810A (zh) 样本分析设备、样本孵育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20230088751A1 (en) A soil analysis apparatus
CN108627469A (zh) 一种用于协同检测设备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检测方法
CN115343487A (zh) 样本分析系统及试剂指定方法
WO2018171619A1 (zh) 一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