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11294B - 一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淬灭菌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淬灭菌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11294B
CN108611294B CN201810390140.2A CN201810390140A CN108611294B CN 108611294 B CN108611294 B CN 108611294B CN 201810390140 A CN201810390140 A CN 201810390140A CN 108611294 B CN108611294 B CN 1086112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sf
bacterium
pathogenic
application
shi rols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901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11294A (zh
Inventor
陈少华
何杰华
郭徨纯
袁昊
张玥
黄少莉
张炼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39014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112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11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11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112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112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R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C12C - C12Q, RELATING TO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0Microorganisms ; Processes using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1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using 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5Bacterial isol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animals or substances produced by, or obtained from,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or animals, e.g. enzymes or ferment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ir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淬灭菌及其应用。本发明研究发现,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有显著的降解作用,同时筛选得到了一株高效降解DSF信号分子的皮氏罗尔斯顿菌F20,该菌株于2018年4月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347。该菌能快速高效降解DSF,从而干扰DSF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可显著减轻依赖DSF致病的病害,达到实际生防效果的功能。本发明不仅可替代化学防治方法,排除抗生素使用安全隐患,且为微生物病害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和思路。

Description

一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淬灭菌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淬灭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DSF家族群体感应系统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保守的细胞通讯系统。DSF家族群体感应系统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以十字花科植物病原体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Xcc)为代表,这类DSF群体感应系统已经证实存在黄单胞菌(Xanthomonas sp.)、叶缘焦枯病菌(Xylella fastidiosa)、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中;第二类DSF家族群体感应系统以条件致病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和苏黎世克洛诺斯氏菌(Cronobacter turicensis);第三类以人类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为代表(Zhou, L., et al., The DSF Family of QuorumSensing Signals: Diversity, Biosynthesis, and Turnover. Trends inMicrobiology, 2017, 25(4): 293-303)。目前研究较多的黄单胞菌有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Xcc),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pv. oryzae, Xoo),柑桔溃疡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itri subsp. ctri, Xac)和大豆斑疹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 Xag)。其中野油菜黄单胞菌可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甘蓝、芥菜和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产生黑腐病,黑腐病被认为是对十字花科植物危害最大的植物病害,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危害更为严重。
研究表明,这些DSF介导的QS系统存在病原菌中对其致病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DSF信号分子对病原体表现出致病性至关重要(Deng, Y., et al., Listening to a NewLanguage: DSF-Based Quorum Sensing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 ChemicalReviews, 2011, 111(1): 160-173)。这些研究为我们防治DSF介导的致病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提供了新的思路,以DSF为靶标,从自然界中筛选DSF淬灭菌,淬灭菌通过降解信号分子,使信号分子积累不到一定的阀值,从而干扰群体感应,抑制致病菌毒力因子的表达,达到防治效果。这就是近年来提出的针对群体感应中信号分子的一种新的病害防治策略,即群体淬灭(Quorum Quenching, QQ)。具有降解信号分子功能的微生物称为群体淬灭菌或信号分子淬灭菌,获得高效淬灭菌,是国际上微生物病害防治技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可以降解信号分子的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易培养,另外抗生素的广泛持续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使得越来越多的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且会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带来潜在巨大危害。因此,从自然界中筛选DSF淬灭菌作为生物降解剂应用更具有明显的优势,进一步利用现有的理论基础开展DSF家族群体感应淬灭菌的研究,将丰富群体淬灭菌微生物资源,对于防控DSF家族群体感应调控的相关疾病尤为重要,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植物病害防治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高效降解群体感应 DSF 信号分子能力的淬灭菌,即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该菌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DSF 有显著的降解作用,在防治 DSF 介导的致病菌危害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这为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且以阻断群体感应为靶标而不引起选择压力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开发途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在在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DSF或 DSF 信号类似物,以及在防治 DSF 介导致病的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一株高效降解 DSF 信号分子的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菌株 F20及其应用。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研究发现,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有显著的快速高效降解作用,从而干扰DSF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可显著减轻依赖DSF致病的病害,达到实际生防效果的功能。因此,以下应用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在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DSF或 DSF信号类似物中的应用,或在制备降解 DSF 或 DSF 信号类似物的产品中的应用。所述 DSF信号类似物包括顺-2-十二碳烯酸、(2Z,3Z)-11-甲基-2,5-二烯-12-烷酸。
皮氏罗尔斯顿菌在防治DSF介导致病的植物病害中的应用,或在制备依赖 DSF 致病的致病菌的防治制剂方面的应用。
同时本发明还筛选得到一株高效降解DSF信号分子的皮氏罗尔斯顿菌F20,该菌株于2018 年4月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347,保藏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号楼5楼。
该菌株从采集自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鲁岗长年耕作的番薯田土壤中,经人工筛选分离纯化获得,同过对该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
菌株 F20的菌落形态特征为: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48h,菌落稍隆起,表面光滑不透明,边缘整齐;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48h,呈扩散性混浊。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为:细胞呈杆状,或近球形。
经实验研究显示,该皮氏罗尔斯顿菌菌株 F20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DSF 有非常显著的降解作用,在 48 h 内能将初始浓度为 2 mM 的群体感应 DSF 信号分子完全分解,在防治 DSF 介导的病原菌危害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如实验结果显示,皮氏罗尔斯顿菌F20与野油菜黄单胞菌 XC1 共同接种较单独接种野油菜黄单胞菌 XC1(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时对萝卜肉质根切片或马铃薯块茎切片引起的黑腐病病害程度明显减轻,从而达到了对萝卜黑腐病和马铃薯黑腐病的防治效果。
而且,皮氏罗尔斯顿菌菌株 F20对硫酸新霉素、氨苄青霉素和链霉素的抗性达到400 μg/mL或以上,对庆大霉素的抗性达到200 μg/mL,对羧苄青霉素、卡那霉素的抗性达到50 μg/mL,对氯霉素的抗性达到20 μg/mL,对四环素的抗性小于5 μg/mL。
因此,所述皮氏罗尔斯顿菌F20在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DSF或 DSF 信号类似物中的应用,或在制备降解 DSF 或 DSF 信号类似物的产品中的应用,以及在防治 DSF 介导致病的植物病害中的应用,或在制备依赖 DSF 致病的致病菌的防治制剂方面的应用,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验显示,皮氏罗尔斯顿菌菌株 F20对包括黄单胞菌(Xanthomonas)、伯克氏菌(Burkholderia)或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在内的依赖 DSF 致病的病原菌的病害具有显著的生防作用,因此,本发明所述依赖 DSF 致病的致病菌包括:黄单胞菌(Xanthomonas)、伯克氏菌(Burkholderia)或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依赖 DSF 致病的致病菌病害的方法,具体是用皮氏罗尔斯顿菌的菌悬液处理植物。具体处理方式可以是对植物进行均匀涂布处理,以预防依赖DSF致病的致病菌的侵染。
一种含有皮氏罗尔斯顿菌或其菌悬液的可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DSF 的降解菌剂,以及一种含有皮氏罗尔斯顿菌或其菌悬液的依赖 DSF 致病致病菌的生防制剂,也都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所述皮氏罗尔斯顿菌可选择皮氏罗尔斯顿菌F20。
具体优选地,所述降解菌剂和生防制剂是由菌株 F20经过发酵所得的菌悬液制备而成。实验显示,将皮氏罗尔斯顿菌的发酵上清和 DSF 共同培养,经过萃取和液相色谱分析发现 DSF 没有被明显降解的迹象,可知对 DSF 起降解作用的不是发酵产物。因此,使用发酵所得菌悬液来制备降解菌剂和生防制剂。
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了菌株 F20菌悬液的制备方法:具体是将菌株 F20划线于 LB培养基或MSM 培养基固体平板上,28℃~30℃下培养 12~24 h,挑取单菌落接种于 LB 液体培养基或MSM 培养基中预培养至对数期,所得菌体用 0.9%的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并重悬,作为种子悬液,再将种子悬液按照体积比 0.5%~5%(优选 1%)的接种量接种至 LB 液体培养基或MSM 培养基培养至对数期,菌体用 PBS 缓冲液重悬得到菌株 F20的菌悬液。菌悬液的浓度不做严格限制,具体可根据实际病害程度和应用效果进行调整。
优选地,LB 培养基的配方为:胰蛋白胨 10.0 g/L,酵母提取物 5.0 g/L,氯化钠10.0 g/L,pH 6.8~7.2,121℃灭菌 20 min。LB 固体培养基配方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w/ν)的琼脂。
MSM 培养基的配方为:(NH4)2SO4,2.0g/L;CaCl2·2H2O,0.01g/L;Na2HPO4·12H2O,1.5g/L;KH2PO4,1.5g/L;MgSO4·7H2O,0.2g/L;FeSO4·7H2O,0.001g/L,pH 7.2。
优选地,菌悬液的最适 pH 为 6.8~7.2。最适温度为 28℃~30℃。即可以将皮氏罗尔斯顿菌菌株 F20的菌悬液的pH 控制在 6.8~7.2,在环境温度为 28℃~30℃时对作物进行喷雾。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研究发现,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 有显著的降解作用,在防治 DSF 介导的致病菌危害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这为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且以阻断群体感应为靶标而不引起选择压力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开发途径。
同时,本发明筛选得到了一株高效降解 DSF 信号分子的皮氏罗尔斯顿菌F20,具有 DSF 高降解活性,具体表现为在以 DSF 为唯一碳源的MSM 培养基中,48 h 内能将初始浓度为 2 mM 的群体感应 DSF 信号分子完全分解。另外,菌株 F20分离于常年耕作的番薯田土壤,菌株 F20对环境能够较好的适应,且对环境友好。
本发明的皮氏罗尔斯顿菌具有对植物病原菌中群体感应DSF信号分子高降解活性、降解性能稳定、环境友好,因此具有在依赖 DSF 介导的致病的植物病原菌的防治中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潜力,同时本发明可以减少抗生素滥用问题和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为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提供了新思路。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的菌株 F20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图。
图 2为本发明的菌株 F20的扫描电镜图。
图 3为本发明的菌株 F20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图。
图 4为本发明的菌株 F20在不同抗生素中的生长情况图。
图 5为本发明的菌株 F20对 DSF 降解的HPLC 图(图 A 为未接种菌株 F20的对照图,图 B、C、D、E、F、G分别为菌株F20对2 mM DSF 降解0h、12 h、24 h、36 h、48h、60h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图)。
图 6为本发明的菌株 F20以DSF 为唯一碳源的生长曲线和降解曲线图。
图 7为本发明的菌株 F20单独接种及与野油菜黄单胞菌共同接种于萝卜肉质根切片 48 h 后萝卜肉质根切片的发病情况。
图 8为本发明的菌株 F20 单独接种及与野油菜黄单胞菌共同接种于马铃薯块茎切片切片24h 后马铃薯块茎切片的发病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实施例 1 皮氏罗尔斯顿菌菌株 F20的分离筛选
1、菌株分离纯化
(1)土样采集:以采集长年耕作的的番薯田土壤作为微生物源。
土样于 2017年 3月 16 日采集自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鲁岗长常年耕作的番薯田土壤,表层至深层 5 cm 的土壤都进行取样、装袋、保存作为微生物源进行菌株分离。
(2)菌株的富集培养:制备 MSM 培养基,将 50 mL 的MSM 培养基装到 250 mL 三角瓶中灭菌,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加入 DSF 母液(母液浓度为100 mM,甲醇为溶剂),使DSF 的最终质量浓度为 0.01 mM同时加入土样 5 g,于 30℃、200 rpm 摇床培养 7 d 后,按 10%的接种量转接到第二批 DSF 最终质量浓度为 100 μM 的 MSM 培养基中。相同条件培养 7 d 后,再按 10%的接种量转接到 DSF 最终质量浓度为 200 μM 的 MSM 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7 d。以此类推,不断增加 DSF 的质量浓度。
MSM 培养基的配方为:K2HPO4,10.5 g/L;KH2PO4,4.5 g/L;(NH4)2SO4, 2.0 g/L;MgSO4·7H2O,0.2 g/L;FeSO4,0.005 g/L;CaCl2,0.01 g/L;MnCl2,0.002 g/L;pH 7.2。
(3)菌株分离与纯化:采用稀释、平板涂布划线进行分离纯化。
取 1 mL 终 MSM 培养基发酵液用无菌水将其浓度依次梯度稀释为 10-1、10-2、10-3、10-4、10-5、10-6的发酵液,然后吸取 100 μL 稀释好的各个浓度梯度的发酵液均匀地涂布在 LB 固体平板上,30℃培养,挑取长出的不同菌落形态的单菌落,在 LB 固体平板反复划线培养纯化,直至分离出单菌株。将单菌株-80℃保存,待 HPLC 测定 DSF 降解率进行筛选。
2、菌株的筛选:
利用以 DSF 作为唯一碳源的MSM 基础培养基对从土样中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筛选。
将分离纯化后的菌株单菌落接种于以DSF作为唯一碳源的40 mL MSM基础培养基中,使得 DSF 最终质量浓度2 mM,在 30℃、200 rpm 摇床培养48 h 后进行提取 DSF 和HPLC 测定 DSF 残余量。
DSF 的提取方法:每个样品取 5 mL 至 15 mL 离心管中,4000 rpm 离心 5 min,取上清液转移到 50 mL 分液漏斗中,向分液漏斗中加入 5 mL 乙酸乙酯,摇匀,剧烈震荡3 min,静置,分层,弃去下层溶液至 15 mL 离心管中,上层液经漏斗过滤到 50 mL 圆底烧瓶中,漏斗中铺有滤纸。下层溶液按上述方法再萃取 1 次。滤液并入圆底烧瓶,50℃恒温浓缩蒸干,用色谱甲醇分2 次洗涤圆底烧瓶,定容至2 mL,经 0.45 μM 有机滤膜过滤至进样瓶,使用 HPLC 法测定其残余量。
HPLC测定 DSF残余量条件:C18反向色谱柱,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5℃,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νν),检测波长为 210 nm,进样量20 μL,样品运行时间20 min。
按照下式计算 DSF 降解率:降解率(%)=(1-A 1 /A 0 )×100,A 1 为降解菌处理后 DSF残留浓度,A 0 为对照处理后的 DSF 残留浓度。
最终获得 DSF 降解率最高的菌株,命名为 F20。
实施例2 皮氏罗尔斯顿菌菌株 F20的鉴定
1、菌株 F20的形态鉴定
(1)菌落形态特征:将上述菌株 F20划线于 LB 固体培养基,于 30℃培养 48 h。如图 1 所示,菌落颜色呈米黄色,菌落稍隆起,表明光滑不透明,边缘整齐。菌株 F20在 LB液体培养基中呈扩散性混浊,好氧。
(2)细胞形态特征:如图2所示,细胞呈球状,或短杆形,大小为(0.5~1.4)×(0.4~0.7)μm。
2、菌株 F20的系统进化分析
16S rDNA 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获得菌株 F20的 16S rDNA 基因序列,长度为1416 bp,然后与 NCBI 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进行比对,发现所述菌株F20与Ralstonia pickettii DSM 6297T (LN681565.1)具有很好的同源性,相似度达到99%,其系统进化树如图 3 所示。
综上所述,通过对菌株 F20的形态学特征、16S rDNA 基因序列的鉴定,菌株鉴定结果为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并于2018 年4月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347,保藏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号楼5楼。
实施例 3 菌株 F20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实施例 1和2 所获得菌株 F20的生防潜力,我们对该菌株F20的抗生素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 4所示,该菌株对硫酸新霉素(NEO)、氨苄青霉素(AMP)和链霉素(STR)的抗性达到400 μg/mL或以上,对庆大霉素(GEN)的抗性达到200 μg/mL,对羧苄青霉素(CARB)、卡那霉素(KAN)的抗性达到50 μg/mL,对氯霉素(CM)的抗性达到20 μg/mL,对四环素(TC)的抗性小于5 μg/mL。这一结果利于后续研究中选取合适的抗生素作为参考。
实施例 4 菌株 F20生长和降解 DSF关系曲线的测定
1、挑取菌株 F20单菌落接种于 LB 培养基中预培养至对数期,所得菌液于 4000rpm 离心 5 min 后,弃去上清液,菌体用 0.9%的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并重悬,作为种子悬液,再以 1:100 的接种量接种到 50 mL MSM 基础培养基中,并添加 DSF 母液,使其最终浓度为 2 mM,30℃,200 rpm 下培养 60 h,定时取样。采集不同时间点的样品,进行分光光度计测定 OD600 值表示菌株 F20的生长情况,HPLC 测定 DSF 的残留量表示菌株 F20对DSF 的降解情况。
2、HPLC 检测结果如图 5所示(其中图 A 为未接种菌株 F20的对照图,图 B、C、D、E 、F、G为菌株 F20对 DSF 12 h、24 h、36 h、48 h、60 h降解图),在 12 h、24 h、36 h、48h、60 h菌株 F20对 DSF 降解率分别达到 26.22%、37.38%、44.29%、100%和 100%,相应的菌株 F20以 DSF 为唯一碳源时的生长曲线和降解曲线图如图5所示。
由图 6可知,DSF 的降解与菌株生长呈正相关,在 DSF 的存在下,菌株生长没有滞留期,迅速进入生长对数期,18~36 h 为菌株生长的对数期,此时该菌株对 DSF 的降解也最快,菌株培养至 48 h,DSF 完全分解。对照中 DSF 60 h 内的自然降解率约20%。
结果表明,皮氏罗尔斯顿菌F20对 DSF 有显著且快速的降解作用,在防治 DSF介导的致病菌危害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实施例 5 菌株 F20对萝卜和马铃薯黑腐病的生防效果研究
本实施例以野油菜黄单胞菌XC1(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为例,研究菌株 F20对依赖 DSF 致病的致病菌的生防效果。材料分别为新鲜白萝卜肉质根和马铃薯块茎。
1、实验方法
分别挑取菌株 F20与依赖 DSF 致病的致病菌野油菜黄单胞菌 XC1 单菌落,分别接种于 LB 培养基中预培养至对数期,所得菌液于 4000 rpm 离心 5 min 后,弃去上清液,菌体用 0.9%的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并重悬,作为种子悬液,再以 1: 100 的接种量接种到 LB 培养基中,30℃、200 rpm 培养至对数期,菌体用 PBS 缓冲液重悬,得到菌株 F20和野油菜黄单胞菌 XC1 的菌悬液。
将菌株 F20菌悬液与野油菜黄单胞菌 XC1 菌悬液混匀得到混合菌液。另外白萝卜肉质根用蒸馏水清洗干净,待外表干燥进行切片,肉质根横切获取厚约 0.3 cm 的圆片,分别放入培养皿(内置已用无菌水浸润的棉花)。取 100 μL 混合菌液,接种到萝卜肉质根切片上,接种的混合菌液中菌株 F20和野油菜黄单胞菌 XC1 的 OD600 都为 0.2,用涂布棒将其涂匀,30℃培养 48 h,观察发病情况。设置单独接种菌株野油菜黄单胞菌和无菌水处理分别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将菌株 F20 菌悬液与野油菜黄单胞菌 XC1 菌悬液混匀得到混合菌液。另外马铃薯块茎用蒸馏水清洗干净,待外表干燥进行切片,块茎切片横切获取厚约 0.3 cm 的圆片,放在接种盘上稍晾干,取 100 μL 混合菌液,接种到马铃薯块茎切片上,接种的混合菌液中菌株 F20 和野油菜黄单胞菌 XC1 的 OD600 都为 2,用涂布棒将其涂匀,30℃培养 24 h,观察发病情况。设置单独接种菌株野油菜黄单胞菌和无菌水处理分别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此外,将常用防治蔬菜黑腐病的化学农药制剂链霉素可溶性粉剂用无菌水溶解后配置的72%农用链霉素设为对照,总共分为XC1+无菌水、XC1+F20+无菌水、F20+无菌水、XC1+72%农用链霉素、无菌水五个实验组。
2、实验结果
结果如图7和图8所示,菌株 F20与野油菜黄单胞菌 XC1 共同接种较单独接种XC1 时萝卜黑腐病和马铃薯黑腐病病害程度明显减轻。实验结果表明,菌株F20对野油菜黄单胞菌XC1 引起的黑腐病具有显著的生防效果,而且是安全不致病的菌种。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F20在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或DSF信号类似物中的应用,或在制备降解DSF或DSF信号类似物的产品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皮氏罗尔斯顿菌F20于2018年4月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347。
2.皮氏罗尔斯顿菌F20在防治DSF介导致病的植物病害中的应用,或在制备依赖DSF致病的致病菌的防治制剂方面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皮氏罗尔斯顿菌F20于2018年4月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347。
3.一株高效降解DSF信号分子的皮氏罗尔斯顿菌F20,其特征在于,该菌株于2018年4月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347。
4.权利要求3所述皮氏罗尔斯顿菌F20在防治DSF介导致病的植物病害中的应用,或在制备依赖DSF致病的致病菌的防治制剂方面的应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依赖DSF致病的致病菌为黄单胞菌(Xanthomonas)、伯克氏菌(Burkholderia)或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6.一种防治依赖DSF致病的致病菌病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皮氏罗尔斯顿菌F20的菌悬液处理植物,所述皮氏罗尔斯顿菌F20于2018年4月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347。
7.一种可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的降解菌剂,其特征在于,含有皮氏罗尔斯顿菌F20或其菌悬液,所述皮氏罗尔斯顿菌F20于2018年4月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347。
8.一种依赖DSF致病的致病菌的生防制剂,其特征在于,含有皮氏罗尔斯顿菌F20或其菌悬液,所述皮氏罗尔斯顿菌F20于2018年4月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347。
CN201810390140.2A 2018-04-27 2018-04-27 一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淬灭菌及其应用 Active CN1086112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90140.2A CN108611294B (zh) 2018-04-27 2018-04-27 一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淬灭菌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90140.2A CN108611294B (zh) 2018-04-27 2018-04-27 一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淬灭菌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11294A CN108611294A (zh) 2018-10-02
CN108611294B true CN108611294B (zh) 2019-09-20

Family

ID=63661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90140.2A Active CN108611294B (zh) 2018-04-27 2018-04-27 一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淬灭菌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112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7745B (zh) * 2019-05-20 2021-03-1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Ralstonia pickettii M1菌株及其在降解菲和联苯中的应用
CN114668015B (zh) * 2022-04-28 2023-09-19 华南农业大学 噁二嗪肉桂酰胺类化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9944B (zh) * 2012-05-15 2013-06-05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株对香蕉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嗜铁内生菌及其应用
CN102978132B (zh) * 2012-11-19 2015-04-15 南京农业大学 一种能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微生物植物疫苗
CN107629978B (zh) * 2017-08-30 2020-08-07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硝基还原假单胞菌及其在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中的应用
CN107964516B (zh) * 2017-11-13 2021-03-12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不动杆菌及其在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中的应用
CN107893040B (zh) * 2017-11-30 2020-08-07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微生物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降解菌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11294A (zh) 2018-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54582B (zh) 恶臭假单胞菌rxx-01及其在降解土壤邻苯二甲酸酯中的应用
CN107629978B (zh) 一种硝基还原假单胞菌及其在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中的应用
CN108048351B (zh) 一株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降解菌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CN103756911B (zh) 一株成绿肉座菌及其应用
CN107964516B (zh) 一种不动杆菌及其在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中的应用
CN113801808B (zh) 一株阿比科恩链霉菌及其应用
CN109082396B (zh) 一种dsf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淬灭菌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CN104263682B (zh) 一株具有多环芳烃降解功能的植物促生内生细菌及其应用
CN111763643A (zh) 一种防治花生根腐病的复合菌群及其应用
CN101993847B (zh) 一种细菌纤维素菌株
CN110713945B (zh) 一种烟碱拟杆菌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CN109266574B (zh) 一种微生物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淬灭菌及其在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CN102796671A (zh) 一种降解辛硫磷的淡紫拟青霉菌株及其应用
CN108611294B (zh) 一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淬灭菌及其应用
CN114107092B (zh) 一株降解邻苯二甲酸酯的植物内生菌戈登氏菌l191及其应用
CN111004736B (zh) 一种巨大芽孢杆菌及其降解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应用
CN108739860A (zh) 一种微生物群体感应信号淬灭菌及其作为生防菌的应用
CN107937315B (zh) 一种dsf群体感应信号降解菌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CN112574892B (zh) 促进丹参根系发育及丹参酮合成的卷枝毛霉及其用途
CN104745654B (zh) 一种制备尼莫克汀的方法及其生产菌株
CN109306336B (zh) 以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为靶标的病害防治菌株及其应用
CN109182216B (zh) 一株对多肉植物茎腐病具有抑制作用的海洋链霉菌scfj-05
CN103911319B (zh) 菊酯类农药降解菌株及其菌剂和应用
CN115851553A (zh) 一种可防治根肿病的弗吉尼亚链霉菌及其应用
CN108913618A (zh) 一种解淀粉芽孢杆菌jspb14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