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3533A - 平衡装置及内燃机的平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平衡装置及内燃机的平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3533A
CN108603533A CN201780010210.0A CN201780010210A CN108603533A CN 108603533 A CN108603533 A CN 108603533A CN 201780010210 A CN201780010210 A CN 201780010210A CN 108603533 A CN108603533 A CN 108603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balancing device
balance
incorporating section
upp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02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藤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03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35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5/00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 F16C35/04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in the case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5/06Mounting or dismounting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Fixing them onto shaft or in housing
    • F16C35/07Fixing them on the shaft or housing with interposition of an element
    • F16C35/077Fixing them on the shaft or housing with interposition of an element between housing and outer race 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7/00Elastic or yielding bearings or bearing support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27/06Elastic or yielding bearings or bearing support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by means of parts of rubber or like materials
    • F16C27/063Sliding contac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7/00Elastic or yielding bearings or bearing support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27/06Elastic or yielding bearings or bearing support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by means of parts of rubber or like materials
    • F16C27/06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22Compensation of inertia forces
    • F16F15/26Compensation of inertia forces of crankshaft systems using solid masses, other than the ordinary piston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i.e. masses connected through a kinematic mechanism or gear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22Compensation of inertia forces
    • F16F15/26Compensation of inertia forces of crankshaft systems using solid masses, other than the ordinary piston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i.e. masses connected through a kinematic mechanism or gear system
    • F16F15/264Rotating balancer shafts
    • F16F15/265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alancer shaf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降低在驱动轴与轴承部之间产生的摩擦损失的平衡装置。本发明中,平衡装置具有上壳体和下壳体,其中,具备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将轴支承驱动轴的滚动轴承的上半部收纳于上壳体,并且向轴承收纳部侧对滚动轴承施力。

Description

平衡装置及内燃机的平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内燃机中使用的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相关技术,已知有具备由上壳体和下壳体支承的驱动轴及从动轴的平衡装置。在该平衡装置中,驱动轴构成为,第一、第二轴颈部设于在一方侧具有的平衡重的两端侧,通过由上壳体及下壳体构成的第一、第二驱动侧轴承部支承该第一、第二轴颈部,并且,第零轴颈部形成于始终因链的张力向上方被拉伸的另一端部的附近,通过仅设于上壳体的滑动轴承即第零驱动侧轴承部仅支承该第零轴颈部的上半部。
相关技术例如记载于下述专利文献1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61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相关技术的平衡装置的驱动轴的另一端侧始终因链的张力而向上方侧被拉伸,故而,第零驱动侧轴承部构成悬壁支承,成为偏向另一端侧的缘部一方周围的接触状态。于是,驱动轴和第零驱动侧轴承部的接触部的面压高,在驱动轴与第零驱动侧轴承部之间产生的摩擦损失有可能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降低在驱动轴与轴承部之间产生的摩擦损失的内燃机的平衡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平衡装置具有上壳体和下壳体,其中,具备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将轴支承驱动轴的滚动轴承的上半部收纳于上壳体,并且向轴承收纳部侧对滚动轴承施力。
因而,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能够降低驱动轴的旋转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平衡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平衡装置的平面图;
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第一凸台部附近的放大部分立体图;
图5是实施例1的平衡装置的侧面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驱动链和平衡装置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向发动机侧上拉驱动侧平衡轴时的变形状态的图;
图8是实施例2的平衡装置的侧面图及B-B剖面图;
图9是实施例3的平衡装置的侧面图及B-B剖面图;
图10是实施例4的平衡装置的C-C剖面图及B-B剖面图;
图11是实施例5的平衡装置的C-C剖面图及B-B剖面图;
图12是实施例6的平衡装置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实施例1的平衡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实施例1的平衡装置的平面图,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
实施例1的平衡装置1收纳于安装在发动机(内燃机)的气缸体下部的未图示的油底壳内。发动机例如是直列四缸的往复式发动机。平衡装置1具有驱动侧平衡轴2、从动侧平衡轴3及壳体4。驱动侧平衡轴2及从动侧平衡轴3收纳于壳体4的内部。驱动侧平衡轴2及从动侧平衡轴3使其轴向沿发动机前后方向相互平行地配置。以下,在发动机的前后方向上设定x轴,在上下方向上设定y轴,在发动机的左右方向上设定z轴,将从发动机后方侧朝向前方侧的方向设为x轴正方向,将从发动机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设为y轴正方向,将从发动机的正面侧观察时从左朝向右的方向设为z轴正方向进行说明。
在驱动侧平衡轴2的x轴正方向端2a,形成有供球轴承5卡合的第零轴颈部2c。另外,在驱动侧平衡轴2的x轴方向中央及x轴负方向端2b,形成有圆柱状的第一轴颈部2d及第二轴颈部2e。第零轴颈部2c经由球轴承5相对于壳体4绕x轴可旋转地被支承。第一及第二轴颈部2d、2e经由滑动轴承6、7相对于壳体4绕x轴可旋转地被支承。滑动轴承6、7在y轴方向上以对半分割状一分为二地形成。从油泵自油供给孔149经由供给油槽23a向滑动轴承6、7、10、11供给润滑油,油供给孔149设于上壳体14,供给油槽23a仅设于下壳体15。在滑动轴承6、7的x轴方向中央,形成有供给润滑油的油孔6a、7a。在第一轴颈部2d与第二轴颈部2e的x轴方向之间,与驱动侧平衡轴2一体地设有半圆柱状的驱动侧平衡重8。在第零轴颈部2c与第一轴颈部2d的x轴方向之间,通过压入驱动侧平衡轴2而一体地设有平衡驱动齿轮9。平衡驱动齿轮9是斜齿轮。在驱动侧平衡轴2的x轴正方向端2a,通过螺栓2a2固定有平衡链轮2a1。经由驱动链CS向平衡链轮2a1传递来自发动机的曲轴的旋转力(参照图6)。需要说明的是,曲轴和驱动侧平衡轴2的转速比设为1:2。
从动侧平衡轴3形成为其轴长比驱动侧平衡轴2短。在从动侧平衡轴3的x轴正方向端3a附近及x轴负方向端3b,形成有圆柱状的第一及第二轴颈部3c、3d。第一及第二轴颈部3c、3d经由圆筒状的滑动轴承10、11相对于壳体4绕x轴可旋转地被支承。各滑动轴承10、11在y轴方向上以对半分割状一分为二地形成。在各滑动轴承10、11的x轴方向中央,形成有供给润滑油的油孔10a、11a。第一轴颈部3c及第二轴颈部3d在x轴方向上设置在与驱动侧平衡轴2的第一轴颈部2d及第二轴颈部2e相同的位置。在第一轴颈部3c与第二轴颈部3d的x轴方向之间,与从动侧平衡轴3一体地设有半圆柱状的从动侧平衡重12。从动侧平衡重12在z轴方向上与驱动侧平衡重8对置地设置。在从动侧平衡轴3的x轴正方向端3a,通过压入从动侧平衡轴3而一体地设有平衡从动齿轮13。平衡从动齿轮13是与平衡驱动齿轮9啮合的斜齿轮。平衡驱动齿轮9和平衡从动齿轮13的齿数相同。在从动侧平衡轴3的x轴负方向端3b,一体地设有驱动油泵O/P的油泵驱动轴3e。从动侧平衡轴3旋转时,油泵O/P被驱动,供给润滑油。
壳体4具有上壳体14及下壳体15。两壳体14、15形成为大致对半分割状,该大致对半分割状是通过与由x轴和z轴规定的平面平行的配合面沿上下一分为二的形状。通过多个螺栓16,两壳体14、15以上下重合的状态与气缸体下部联接。在上壳体14及下壳体15上,设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轴承用凸部14a、14b、14c、15b、15c。在上壳体14的轴承用凸部14a,形成有供球轴承5的上侧部分安装的半圆弧状的轴承用槽17a。在上壳体14的驱动侧平衡轴2侧的各轴承用凸部14b、14c,形成有供各滑动轴承6、7的上侧部分安装的半圆弧状的轴承用槽18a、19a。此外,在上壳体14的从动侧平衡轴3侧也形成有同样的轴承用槽。在上壳体14的驱动侧平衡轴2侧的各轴承用槽18a、19a,形成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油槽22b、22c。在下壳体15的各轴承用凸部15b、15c,形成有供各滑动轴承6、7、10、11的下侧部分安装的半圆弧状的轴承用槽18b、19b、20b、21b。在各轴承用槽18b、19b、20b、21b,形成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油槽23b、23c、23d、23e。各油槽23b、23c、23d、23e与上壳体14的各油槽22b、22c一起构成包围各滑动轴承6、7、10、11的环状的油槽。各油槽22b、22c、23b、23c位于与各滑动轴承6、7、10、11的各油孔6a、7a、10a、11a对应的位置,即各滑动轴承6、7、10、11的x轴方向中央。
在上壳体14的上表面(发动机侧),从x轴正方向侧依次具有用于安装于发动机的第一凸台部140a、第二凸台部140b、第三凸台部140c。在第一凸台部140a的下表面侧,形成有上述的轴承用凸部14a及轴承用槽17a。第二凸台部140b设于将驱动侧平衡重8及从动侧平衡重12收纳于内部的配重收纳凸部147附近。第三凸台部140c设于比驱动侧平衡轴2及从动侧平衡轴3靠x轴负方向侧。在上壳体14的上表面,在x轴方向上、第一凸台部140a与第二凸台部140b之间,具有收纳平衡驱动齿轮9及平衡从动齿轮13的齿轮收纳凸部146。在第一凸台部140a与齿轮收纳凸部146之间、且从y轴方向观察时比驱动侧平衡轴2靠从动侧平衡轴3侧,具有贯通孔145和以将该贯通孔145的外周包围的方式立设的环肋143。由此,实现上壳体14的轻量化,并且确保贯通孔145周围的强度。
在上壳体14的外周,形成有将齿轮收纳凸部146与第一凸台部140a之间连接的肋142、144。肋142、144确保第一凸台部140a与第二凸台部140b之间的壳体强度。另外,在由第一凸台部140a的侧壁141、齿轮收纳凸部146的侧壁146、肋142、144包围、且由环肋143隔成的区域形成贮存润滑油的润滑油贮存部OIL(图2由虚线围成的区域)。另外,在上壳体14,形成有收纳驱动侧平衡轴2的半圆筒状的轴收纳凸部148。在该轴收纳凸部148和第一凸台部140a的连接部附近,形成有朝收纳球轴承5的轴承用槽17a贯通的润滑油供给油路151。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第一凸台部附近的放大部分立体图。图4中,用阴影表示所贮存的润滑油。润滑油贮存部OIL中贮存的油经由润滑油供给油路151供给到球轴承5。
在齿轮收纳凸部146的壳体4的内侧,设有齿轮收纳室26。在齿轮收纳室26,绕x轴可旋转地收纳有平衡驱动齿轮9及平衡从动齿轮13。驱动侧平衡轴2和从动侧平衡轴3的x轴方向定位由下壳体15的齿轮收纳室26中收纳的平衡驱动齿轮9、平衡从动齿轮13的x轴方向的长度、和齿轮收纳室26和平衡驱动齿轮9、平衡从动齿轮13在x轴方向上的适当的间隙决定。在下壳体15,齿轮收纳室26的x轴正方向侧与壳体4的外部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工作时,下壳体15的下部浸于油底壳内的油内,但油底壳内的油面设定在油不会流入齿轮收纳室26的高度。因而,通过形成于上述的上壳体14的润滑油贮存部确保润滑油。
在配重收纳凸部147的壳体4的内侧,设有配重收纳室27。在配重收纳室27,绕x轴可旋转地收纳有驱动侧平衡重8及从动侧平衡重12。
[抑制发动机的二次振动]
就实施例1的平衡装置1而言,发动机起动而驱动曲轴旋转时,经由平衡器链轮,驱动侧平衡轴2以曲轴的2倍的速度旋转。从动侧平衡轴3经由平衡驱动齿轮9和平衡从动齿轮13的啮合的旋转传递,向驱动侧平衡轴2的相反方向以相同速度旋转。由此,驱动侧平衡重8及从动侧平衡重12也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同时消除驱动侧平衡轴2及从动侧平衡轴3自身的左右的离心力。这样,随着驱动侧平衡轴2及从动侧平衡轴3的旋转,驱动侧平衡重8及从动侧平衡重12旋转而将起振力传递给发动机,由此能够抑制发动机的二次振动。
[轴承及齿轮的润滑]
发动机起动时,作为发动机辅机的油泵被驱动。油泵吸入油底壳内的油,将其加压排出。从油泵排出的油作为润滑平衡装置1的各滑动部的润滑油被分配到各油槽22b、22c、23b、23c、23d、23e,经由各滑动轴承6、7、10、11的各油孔6a、7a、10a、11a流入各滑动轴承6、7、10、11的内周与各轴颈部2d、2e、3c、3d的外周之间的间隙。球轴承5并不是从油泵被强制供给油,而是经由润滑油供给油路151被供给从发动机曲轴轴承周围向润滑油贮存部148落下来的油。由此,进行球轴承5的润滑及各滑动轴承6、7、10、11和各轴颈部2d、2e、3c、3d的润滑。从滑动轴承6、10向x轴正方向侧流出的油流入齿轮收纳室26而用于平衡驱动齿轮9和平衡从动齿轮13的润滑后,被刮起飞散,从齿轮收纳室26的x轴正方向侧向壳体4的外部排出。排出的油向油底壳返回。
(第零轴颈部的详情)
接着,对支承球轴承5的第零轴颈部2c的详情进行说明。图5是实施例1的平衡装置的侧面图。第零轴颈部2c经由球轴承5被轴支承。球轴承5收纳于形成在上壳体14上的轴承用槽17a。在轴承用槽17a,形成有沿球轴承5的径向缩径的台阶部17a1,进行轴向的定位。
轴承用凸部14a以隔着球轴承5的径方向两侧的方式设有两处,延伸至比球轴承5的最下端位置更下方。在轴承用凸部14a的下端,安装有将球轴承5从下方保持的保持部件50。这样,由于使轴承用凸部14a延伸至比球轴承5的最下端位置更下方,故而,能够使保持部件50不向下方大幅弯曲地对球轴承5施力。因而,能够将保持部件50形成为小型形状,并且使其发挥稳定的弹性力。
保持部件50具有凸缘部51、弯曲部52和弯曲保持部53,形成为以弯曲保持部53为中心经由y轴对称的形状,其中,凸缘部51通过螺栓54安装于轴承用凸部14a的下端面,弯曲部53从凸缘部51朝发动机侧弯曲,弯曲保持部53从弯曲部52顺着球轴承5的外周形状弯曲。保持部件50由铁类金属加压成形,从下方朝轴承用槽17a(上壳体14)弹性地保持球轴承5。需要说明的是,保持部件50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即可,例如也可以由作为弹性体的钣金件或树脂材料形成。另外,在由树脂材料形成保持部件50的情况下,如果通过加压或注塑成形而形成,则能够低价地制造保持部件50。
这里,说明不以滑动轴承而通过球轴承5轴支承第零轴颈部2c的理由。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驱动链和平衡装置的关系的示意图。与曲轴一体地旋转的曲柄链轮CS的驱动力经由驱动链DC传递到平衡链轮2a1。驱动链DC被链条张紧装置CT推压从而确保链的张力。此时,在平衡链轮2a1上,如图6中粗箭头所示,作用向曲轴侧被拉升的力,将驱动侧平衡轴2向发动机侧上拉的力起作用。
图7是表示向发动机侧上拉驱动侧平衡轴时的变形状态的图。图7中由虚线表示的轮廓是变形前的驱动侧平衡轴2,由实线表示的轮廓是变形后的驱动侧平衡轴2。当驱动侧平衡轴2因向曲轴侧被拉升的力而产生变形时,驱动侧平衡轴2被压向上壳体14侧。此时,假设代替球轴承5而配置滑动轴承,该情况下,仅在滑动轴承的上壳体侧作用过大的力。另外,由于驱动侧平衡轴2的端部被拉升,故而,第零轴颈部2c越靠近平衡链轮2a1侧的部分越紧地抵接,滑动轴承成为偏磨损的状态。通常,滑动轴承的表面粗糙度抛光至平滑度极高的状态,而第零轴颈部2c的表面粗糙度比滑动轴承的表面粗糙度粗。另外,由于还存在污物等的进入,故而,滑动轴承及轴颈部2c的表面粗糙度随着磨损而变粗糙,导致摩擦增大。
与此相对,实施例1中,通过配置球轴承5,即使球轴承5的内圈5c因驱动侧平衡轴2的变形而相对于旋转轴倾斜,由于滚珠5b移动,故而外圈5a也不会倾斜(以下,将该作用记为自动调心作用)。通过该自动调心作用,即使驱动侧平衡轴2产生变形,也不会引起偏磨损,能够避免摩擦的增大。
这里,对配置球轴承5这一点的课题进行说明。球轴承5由铁类金属形成,与此相对,由上壳体14及下壳体15形成的壳体4由铝类金属形成。因而,需要组合热膨胀系数不同的部件。平衡装置1是靠近发动机配置的装置,容易受到热影响,故而,在平衡装置1受热的情况下,由铝类金属形成的壳体4与由铁类金属形成的球轴承5相比更易膨胀。在壳体4的收纳球轴承5的部位的直径因热膨胀而扩大时,其膨胀量比球轴承5的外径的膨胀量大,故而,难以通过壳体4稳定地支承球轴承5。
为了解决该问题,较大地设定球轴承5的过盈量,热膨胀继而劣化后(劣化后是指公差变化量、Al合金的蠕变、永久变形量)时也一定不会产生间隙。但是,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由相同的铝类金属形成,其是相互通过螺栓16组合的部件,故而,需要以强力组装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这样,同时考虑到球轴承5的变形引起的旋转不良,必须确保螺栓16的强度,必须采用粗螺栓。另外,伴随确保螺栓16的强度,在壳体4侧也要求可承受强的轴力的壳体强度,故而,存在导致大型化或重量增大这类问题。
因此,实施例1中,在保持球轴承5时,通过从下方朝上壳体14侧弹性地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50予以保持。如上述,驱动侧平衡轴2上作用向曲轴侧被拉升的力,在下方未作用强的力。另外,即使上壳体14因热膨胀而产生膨胀及劣化,由于球轴承5因保持部件50而始终以适度的弹性力向上壳体14侧被施力、推压或支承,故而,也能够稳定地保持、支承或固定。另外,由于是弹性地保持、支承或固定,故而,用于将保持部件50固定于上壳体14的螺栓54上不需要大的力,能够避免轴承用凸部14a的大型化等,并且能够实现平衡装置1的小型化。
如上说明,就实施例1来说可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1)一种平衡装置1,其具备:驱动侧平衡轴2(驱动轴),其在轴向的一方具有驱动侧平衡重8(第一平衡重),在轴向的另一方具有平衡链轮2a1(被驱动旋转体),曲轴的旋转经由驱动链CS(环状传递部件)传递到平衡链轮2a1从而平衡链轮2a1旋转;从动侧平衡轴3(从动轴),其在与驱动侧平衡重8对应的位置具有从动侧平衡重12(第二平衡重),相对于驱动侧平衡轴2的旋转方向向相反方向被驱动进行旋转;上壳体14,其轴支承驱动侧平衡轴2及从动侧平衡轴3的平衡重8、12的两端部的各上半部;下壳体15,其与上壳体14组合,轴支承两端部的各下半部;其中,该平衡装置1具备:球轴承5(滚动轴承),其与平衡链轮2a1相邻地设置,轴支承驱动侧平衡轴2;轴承用槽17a(轴承收纳部),其设于上壳体14的与球轴承5对应的位置,收纳球轴承5的上半部;保持部件50(第一部件),其与轴承用槽17a对应地设置,向轴承用槽17a(上壳体14)侧对球轴承5施力。
因而,能够降低驱动侧平衡轴2的旋转阻力,并且滚动轴承受力,故而,无需以适当的固定力保持滚动轴承,能够实现平衡装置的小型化。
(2)上壳体14具备将上壳体14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连通的润滑油供给油路151(连通孔)。
因而,能够从上壳体14的上表面朝球轴承5等各旋转体供给润滑油。
(3)在上壳体14的上表面具备润滑油贮存部OIL,该润滑油贮存部OIL与润滑油供给油路151连通且可贮存润滑油。
因而,能够贮存从发动机侧滴下的润滑油,故而,在从发动机停止及长期放置再起动时,能够稳定地供给对球轴承5的润滑。
(4)润滑油贮存部OIL是形成于上壳体14的上表面的肋142、143、144。
因而,能够确保上壳体14的强度并且贮存润滑油。
(5)保持部件50由弹性体形成。因而,能够稳定地保持球轴承5。
(6)保持部件50由树脂材料形成。因而,能够低价且容易地制造。
(7)保持部件50通过加压而成形。因而,能够容易地成形。
(8)保持部件50具备台阶部17a1(卡止部),该台阶部17a1限制球轴承5向驱动侧平衡轴2的轴向的移动。
因额,球轴承5的轴向的定位容易。
(9)球轴承5具备与轴承用槽17a接触的外圈5a、供驱动侧平衡轴2插通的内圈5c、和在外圈5a与内圈5c之间配置的滚珠5b(球状的滚动体)。
因而,即使驱动侧平衡轴2因变形等而倾斜,也能够通过自动调心作用而稳定地保持。
(10)轴承用槽17a具有收纳球轴承5的上半部的半圆部分、和从半圆部分的两侧向保持部件50侧延伸的直线部分即轴承用凸部14a,保持部件50设于轴承用凸部14a的下端。
即,通过具有直线部分,能够从下方对球轴承5施力而不使保持部件50大幅弯曲,能够实现小型且赋予稳定的弹性力。
(实施例2)
接着,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其基本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故而仅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8是实施例2的平衡装置的侧面图及B-B剖面图。在轴承用凸部14a的下端,安装有从下方保持球轴承5的保持部件50a。保持部件50a具有:凸缘部51a,其通过螺栓54安装于轴承用凸部14a的下端面;弯曲保持部52a,其从凸缘部51a朝与发动机的相反侧顺着球轴承5的外周形状弯曲;台阶部52a1,其在弯曲保持部52a的x轴方向的前后两侧沿球轴承5的外环5a侧面立设,进行球轴承5的轴向定位;侧板部53a,其从台阶部52a1立设于驱动侧平衡轴2的轴向上从球轴承5分离的位置;圆弧状的切口部54a,其形成于侧板部53a的发动机侧。保持部件50a形成为以弯曲保持部52a为中心经由y轴对称的形状。保持部件50a由铁类金属加压成形,从下方朝上壳体14弹性地保持球轴承5。需要说明的是,保持部件50a也可以由作为弹性体的树脂材料形成,在保持部件50a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下,能够低价且容易地制造。
在弯曲保持部52a的两侧形成的侧板部53a的上端形成为与凸缘部51a大致等高。其高度位置形成为,在穿过球轴承5的最下端、且穿过驱动侧平衡轴2的中心的假想线上观察时,处于外圈5a与内圈5c之间。在侧板部53a与球轴承5之间具有少许的间隙,该间隙起到贮存润滑油的贮存部的功能。但是,润滑油过多时,球轴承5旋转时的搅拌阻力增大。因此,侧板部53a形成从上述假想线附近的上端圆弧状地切口的切口部54a。在上述假想线上观察时,切口部54a的最下端部形成在如下位置:高于外圈5a的上端、且低于内圈5c的下端。由此,不会在切口部54的切口最下端部以上贮存润滑油,能够以适当的润滑油量润滑球轴承5。
如上说明,就实施例2来说可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11)保持部件50a相对于驱动侧平衡轴2的轴向,在与球轴承5之间具备可贮存润滑油的贮存部。
因而,能够稳定地润滑球轴承5。
(12)保持部件50a由钣金弯折而成。因而,能够容易地制造。
(13)保持部件50a具备台阶部52a1(卡止部),该台阶部52a1限制球轴承5向驱动侧平衡轴2的轴向的移动。
因而,球轴承5的轴向的定位容易。
(14)球轴承5具备与轴承用槽17a接触的外圈5a、供驱动侧平衡轴2插通的内圈5c、和外圈5a与内圈5c之间的滚珠5b,保持部件50a在内圈5c与外圈5a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切口54a。
因而,能够避免过多的润滑油引起的搅拌阻力,能够实现稳定的润滑。
(实施例3)
接着,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其基本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故而,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9是实施例3的平衡装置的侧面图及B-B剖面图。在轴承用凸部14a的下端,安装有保持球轴承5的下侧保持部件50b1及上侧保持部件50b2。下侧保持部件50b1由铁类轻金属加压成形,具有凸缘部50b1a、弯曲保持部50b1b和爪部50b1c,凸缘部50b1a通过螺栓54安装于轴承用凸部14a的下端面,弯曲保持部50b1b顺着球轴承5的外周形状弯曲,爪部50b1c在弯曲保持部50b1b的大致中央形成于轴向两侧,且进行球轴承5的轴向定位的。此外,该爪部50b1c也能够适用于其他形状的保持部件50。上侧保持部件50b2由铁类轻金属加压成形,具有凸缘部50b2a、弯曲保持部50b2b和爪部50b2c,凸缘部50b2a通过螺栓54安装于轴承用凸部14a的下端面,弯曲保持部50b2b顺着球轴承5的外周形状弯曲且在驱动侧平衡轴2的轴向大致中央具有肋,爪部50b2c在弯曲保持部50b2b的大致中央形成于轴向两侧,且进行球轴承5的轴向定位。下侧保持部件50b1及上侧保持部件50b2通过共同的螺栓54联接固定。
轴承用槽17b形成为比具有肋的弯曲保持部件50b2b的最外周大的尺寸。上侧保持部件50b2通过肋极大地抑制弹性变形,另一方面,下侧保持部件50b1不具备肋等,与上侧保持部件50b2相比,可弹性变形地形成。另外,下侧保持部件50b1的弯曲保持部50b1b形成将如下圆周区域覆盖的形状,即,比球轴承5的外周由上侧保持部件50b2的弯曲保持部50b2b覆盖的圆周区域以外的其他圆周区域稍小的圆周区域。由此,以螺栓54拧入下侧保持部件50b1时,通过凸缘部50b1a及弯曲保持部50b1b的弹性变形向上壳体14侧对球轴承5施力,并且将其弹性地保持。
如上说明,就实施例3来说可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15)下侧保持部件50b1及上侧保持部件50b2具备保持球轴承5的外圈5a的爪部50b1c、50b2c。
因而,能够稳定地保持球轴承5的轴向位置。
(16)通过上侧保持部件50b2保持球轴承5。
因而,在上壳体14形成轴承收纳槽17b时,无需苛求加工精度,能够低价地制造上壳体14。
(实施例4)
接着,对实施例4进行说明。其基本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故而,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0是实施例4的平衡装置的C-C剖面图及B-B剖面图。实施例1中,通过保持部件50弹性地保持球轴承5。与此相对,实施例4中,具有由铝类金属形成的第二下壳体60。第二下壳体60形成有收纳球轴承5的半圆形状的收纳部60a、和形成于收纳部60a的下端且在内部收纳螺旋弹簧62的弹性体收纳部61。上壳体14和第二下壳体60通过螺栓65组装在一起。这时,由上壳体14的轴承用槽17c和第二下壳体60的收纳部60a形成的大致圆形的空间稍大于球轴承5的外形,并且,球轴承5可沿y轴方向移动。由此,在组装上壳体14和第二下壳体60时,无需压入固定球轴承5等,故而,无需苛求螺栓65的强度,也不会导致壳体的大型化等。另外,由于螺旋弹簧62向上壳体14侧对球轴承5施力,故而,能够弹性地支承球轴承5。
如上说明,就实施例4来说可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17)第二下壳体60具备推压球轴承5的螺旋弹簧62(弹性部件)、和收纳螺旋弹簧62的弹性部件收纳部61。
因而,能够弹性地保持球轴承5。
(18)弹性部件是螺旋弹簧。因而,即使在驱动侧平衡轴2的变形量大的情况下,也能够赋予稳定的弹性力。
(实施例5)
接着,对实施例5进行说明。其基本的结构与实施例4相同,故而,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1是实施例5的平衡装置的C-C剖面图及B-B剖面图。实施例4中将螺旋弹簧62用作弹性部件。与此相对,实施例5中,将板簧62a用作弹性部件,在这一点上不同。在第二下壳体60的收纳部61a,收纳安装有向下方弯曲的板簧62a。由此,得到与实施例4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板簧62a能够在极小的变形区域产生大的弹性力,故而,与螺旋弹簧相比可实现小型化。
如上说明,就实施例5来说可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19)弹性部件是板簧62a。因而,能够在极小的变形区域得到弹性力,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实施例6)
接着,对实施例6进行说明。其基本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故而,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2是实施例6的平衡装置的侧面图。实施例1中,两处轴承用凸部14a的下端形成为大致等高。与此相对,实施例6中,使轴承用凸部的高度位置不同。保持部件70具有:第一凸缘部71,其固定于一方的轴承用凸部14x;第二凸缘部72,其固定于下端位于比一方的轴承用凸部的下端靠上方的轴承用凸部14y;弯曲保持部73,其从第一凸缘部71朝与发动机的相反侧顺着球轴承5的外周形状弯曲;延伸部74,其从弯曲保持部73朝第二凸缘部72沿y轴方向延伸且与第二凸缘部72连接;侧板部75,其立设于驱动侧平衡轴2的轴向上从球轴承5分离的位置。保持部件70形成为以弯曲保持部73为中心经由y轴非对称的形状。保持部件70由铁类金属加压成形,从下方朝上壳体14弹性地保持球轴承5。这样,即使在轴承用凸部14x、14y的下端位置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改变保持部件70的形状来弹性地保持球轴承5,能够提升上壳体14的设计自由度,实现紧凑化。
(其他实施例)
以上,基于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不限于实施例所示的结构,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显然也包括在本发明内。
例如,实施例中,例示了将具备滚珠的球轴承用作滚动轴承的例子,但即使使用具有圆柱状滚动体的滚子轴承,也可得到与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
在一方式中,平衡装置具有:驱动轴,其在轴向的一方具有第一平衡重,在轴向的另一方具有通过经由环状传递部件传递曲轴的旋转而旋转的被驱动旋转体;从动轴,其在与上述驱动轴的平衡重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二平衡重,相对于上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向相反方向被驱动进行旋转;上壳体,其轴支承上述驱动轴及上述从动轴的上述平衡重的两端部的各上半部;下壳体,其与上述上壳体组合,轴支承上述两端部的各下半部,其中,该平衡装置具备:滚动轴承,其与上述被驱动旋转体相邻地设置,轴支承上述驱动轴;轴承收纳部,其设于上述上壳体的与上述滚动轴承对应的位置,收纳上述滚动轴承的上半部;第一部件,其与上述轴承收纳部对应地设置,向上述上壳体侧对上述滚动轴承施力。
更优选方式中,上述上壳体具备将上述上壳体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连通的连通孔。
另一优选方式中,在上壳体的上表面具备与上述连通孔连通、且可贮存润滑油的润滑油贮存部。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润滑油贮存部是形成于上述上壳体的上表面的肋。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第一部件具备保持上述滚动轴承的外圈的爪部。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第一部件通过加压而形成。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第一部件相对于上述驱动轴的轴向,在与上述滚动轴承之间具备可贮存润滑油的贮存部。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第一部件将钣金弯折而成。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第一部件具备推压滚动轴承的弹性部件、和收纳上述弹性部件的弹性部件收纳部。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弹性部件是螺旋弹簧。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弹性部件是板簧。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第一部件具备卡止部,该卡止部限制上述滚动轴承向上述驱动轴的轴向的移动。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第一部件相对于上述驱动轴的轴向,在与上述滚动轴承之间具备可贮存工作液的贮存部。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滚动轴承具备与上述轴承收纳部接触的外圈、供上述平衡轴插通的内圈、和上述外圈与上述内圈之间的滚动体,上述第一部件在上述内圈与上述外圈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切口。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滚动轴承具备与上述轴承收纳部接触的外圈、供上述平衡轴插通的内圈、和在上述外圈与上述内圈之间配置的球状的滚动体。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滚动轴承具备与上述上壳体的上述轴承收纳部接触的外圈、供上述平衡轴插通的内圈、和在上述外圈与上述内圈之间配置的圆柱状的滚动体。
又一优选方式中,上述轴承收纳部具有收纳上述滚动轴承的上半部的半圆部分、和从半圆部分的两侧向上述第一部件侧延伸的直线部分,上述第一部件设于上述直线部分的下端。
另外,从另一观点出发,平衡装置具备:平衡轴,其在轴向一方具有平衡重;驱动旋转体,其设于上述平衡轴的轴向另一方,驱动源的旋转经由环状传递部件向该驱动旋转体传递;壳体,其具有轴承上半部,该轴承上半部设于因上述环状传递部件的张力被拉伸的一方侧,与上述平衡重相邻,且可轴支承上述平衡轴的上半部;支承部件,其设于上述一方侧的相反侧,通过与上述轴承上半部组合从而能够轴支承上述平衡轴;轴承收纳部,其形成在上述驱动旋转体相邻的上述壳体上的位置,上述相反侧开放;滚动轴承,其上半部收纳于上述轴承收纳部,轴支承上述平衡轴;固定部件,其设于上述相反侧,固定上述滚动轴承。
另外,从又一观点出发,内燃机的平衡装置具备:壳体,其安装于内燃机的下部;链轮,其经由链被上述内燃机的旋转力驱动;多个轴承,其设于上述壳体的内部;平衡轴,其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在外周形成的轴颈面可滑动旋转地支承于上述轴承的轴承面,与上述链轮一体地旋转;配重,其与上述平衡轴一体地设置,配置在上述轴承之间;轴承收纳部,其形成于上述壳体的与上述链轮相邻的位置,相对于由上述链的张力拉伸的一方侧,相反侧开放;滚动轴承,其收纳于上述轴承收纳部,可旋转地支承上述平衡轴;固定部件,其设于上述另一方侧,固定上述滚动轴承。
以上,仅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然能够容易理解,只要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新的教导启示或优点,可在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加以各种变更或改良。因此,增加了这种变更或改良的方式也将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也可以任意组合上述实施方式。
本申请基于2016年2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32403号要求优先权。2016年2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32403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及摘要在内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照作为整体编入本申请中。
标记说明
1平衡装置;2驱动侧平衡轴;3从动侧平衡轴;4壳体;5球轴承;6、7、10、11滑动轴承;6a、7a、10a、11a油孔;8驱动侧平衡重;12从动侧平衡重;14上壳体;15下壳体;27配重收纳室;50保持部件。

Claims (18)

1.一种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轴,其在轴向的一方具有第一平衡重,在轴向的另一方具有被驱动旋转体,曲轴的旋转经由环状传递部件向该被驱动旋转体传递;
从动轴,其具有配置在与所述驱动轴的平衡重对置的位置的第二平衡重,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向相反方向被驱动进行旋转;
轴承,其设于所述驱动轴及所述从动轴的各所述平衡重的两端部,支承所述驱动轴及所述从动轴;
上壳体,其收纳有所述第一及第二平衡重,支承所述轴承的各上半部;
下壳体,其与所述上壳体组合,支承所述轴承的各下半部;
滚动轴承,其与所述被驱动旋转体相邻地设置,支承所述驱动轴;
轴承收纳部,其形成于所述上壳体,支承所述滚动轴承的上半部;
保持部件,其固定于所述上壳体,向所述轴承收纳部侧对所述滚动轴承的下半部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壳体具备连通孔,该连通孔将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的所述轴承收纳部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具备润滑油贮存部,该润滑油贮存部开设有所述连通孔且可贮存润滑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油贮存部由肋包围,该肋形成于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爪部,该爪部保持所述滚动轴承的外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由弹性体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贮存部,该贮存部可向所述滚动轴承的滚动体供给润滑油。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由钣金件形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弹性部件和弹性部件收纳部,该弹性部件向所述轴承收纳部侧对滚动轴承的下半部施力,该弹性部件收纳部收纳有所述弹性部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是螺旋弹簧。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是板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卡止部,该卡止部限制所述滚动轴承向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动轴承具备与所述轴承收纳部接触的外圈、供所述平衡轴插通的内圈、和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的滚动体,
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切口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动轴承具备与所述轴承收纳部接触的外圈、供所述平衡轴插通的内圈、和在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配置的球状的滚动体。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动轴承具备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轴承收纳部接触的外圈、供所述平衡轴插通的内圈、和在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配置的圆柱状的滚动体。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壳体的所述轴承收纳部具备支承部和延长部,该支承部收纳所述滚动轴承的上半部,该延长部从所述支承部的两侧向所述下壳体侧延伸,
所述支承部件设于所述延长部的下端。
17.一种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平衡轴,其在轴向的一方具有平衡重;
被驱动旋转体,其设于所述平衡轴的轴向的另一方,驱动源的旋转经由环状传递部件向该被驱动旋转体传递;
壳体,其具有与所述平衡重相邻、且可轴支承所述平衡轴的轴承;
轴承收纳部,其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被驱动旋转体相邻的位置相对应地形成,由所述环状传递部件的张力拉伸一侧的相反侧开放;
滚动轴承,其上半部收纳于所述轴承收纳部,轴支承所述平衡轴;
保持部件,其设于所述相反侧,向所述轴承收纳部侧弹性地推压所述滚动轴承。
18.一种内燃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安装于内燃机的下部;
链轮,其经由链被所述内燃机的旋转驱动;
多个轴承,其设于所述壳体;
平衡轴,其收纳于所述壳体,在外周形成的轴颈面可滑动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轴承的轴承面,该平衡轴与所述链轮一体地旋转;
平衡重,其与所述平衡轴一体地设置,配置在所述轴承之间;
轴承收纳部,其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链轮相邻的位置,相对于由所述链的张力拉伸的一方侧,另一方开放;
滚动轴承,其收纳于所述轴承收纳部,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平衡轴;
保持部件,其设于所述另一方侧,向所述轴承收纳部侧弹性地推压所述滚动轴承。
CN201780010210.0A 2016-02-23 2017-02-13 平衡装置及内燃机的平衡装置 Pending CN1086035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2403A JP2017150547A (ja) 2016-02-23 2016-02-23 バランサ装置及び内燃機関のバランサ装置
JP2016-032403 2016-02-23
PCT/JP2017/005092 WO2017145837A1 (ja) 2016-02-23 2017-02-13 バランサ装置及び内燃機関のバラン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3533A true CN108603533A (zh) 2018-09-28

Family

ID=59686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0210.0A Pending CN108603533A (zh) 2016-02-23 2017-02-13 平衡装置及内燃机的平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048936A1 (zh)
JP (1) JP2017150547A (zh)
CN (1) CN108603533A (zh)
WO (1) WO201714583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5970A (zh) * 2019-01-28 2020-08-04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平衡轴总成和发动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66948C (zh) * 2002-02-20 2008-02-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平衡装置
CN101893056A (zh) * 2008-12-22 2010-11-2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平衡装置
CN102537205A (zh) * 2011-12-21 2012-07-04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动机的双轴平衡装置
CN104455201A (zh) * 2013-09-13 2015-03-2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平衡装置及该平衡装置的组装方法
JP2015113942A (ja) * 2013-12-13 2015-06-2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ランサ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66948C (zh) * 2002-02-20 2008-02-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平衡装置
CN101893056A (zh) * 2008-12-22 2010-11-2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平衡装置
CN102537205A (zh) * 2011-12-21 2012-07-04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动机的双轴平衡装置
CN104455201A (zh) * 2013-09-13 2015-03-2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平衡装置及该平衡装置的组装方法
JP2015113942A (ja) * 2013-12-13 2015-06-2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ランサ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5970A (zh) * 2019-01-28 2020-08-04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平衡轴总成和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48936A1 (en) 2019-02-14
JP2017150547A (ja) 2017-08-31
WO2017145837A1 (ja) 2017-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51261A (en) Reversible drive compressor
JP2712914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02803728B (zh) 旋转式作动缸装置
US4138203A (en) Swash plate compressor
EP1930590A1 (en) Oscillation plate type compressor
US6537045B2 (en) Rotating machine having lubricant-containing recesses on a bearing surface
US6719537B2 (en) Compressor and pulley for compressor
US20070277751A1 (en) Oil pump for motorcycle
CN110073120A (zh) 轴承构造以及电动压缩机
US20120055438A1 (en) Balancer shaft of engine
CN108603533A (zh) 平衡装置及内燃机的平衡装置
CN108603500A (zh) 涡旋压缩机
US7647859B2 (en) Swash ring compressor
PH26403A (en) Motor compressor bearing assembly
US7726957B2 (en) Rotating piston machine with dual suspension
US2737055A (en) Swash disk motion-transmitting mechanis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ompressors, or the like
US20030002991A1 (en) Compressor
JP2013167216A (ja)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JP6184648B1 (ja)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圧縮機
CN102251953B (zh) 压缩机泵体结构及具有该泵体结构的压缩机
JP2005214076A (ja) 往復動圧縮機
CN212250387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长寿命压缩机曲轴
CN104653459A (zh) 压缩机
JP2012132405A (ja) ピストンピンの潤滑構造
JP7393446B2 (ja) 内燃機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