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99830B - 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599830B CN108599830B CN201810890991.3A CN201810890991A CN108599830B CN 108599830 B CN108599830 B CN 108599830B CN 201810890991 A CN201810890991 A CN 201810890991A CN 108599830 B CN108599830 B CN 1085998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trix
- beam steering
- precoding
- sub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平坦莱斯衰落信道中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下的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涉及天线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大部分都是基于固定的全连接天线阵列结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问题。根据有限波束导向码本中的每一个波束导向向量与信道矩阵,得到对应的等效信道向量,由最大化等效信道增益准则,从有限波束导向码本中选取对应的波束导向向量组成相位矩阵;根据合路器和分路器的数量得到子目标函数值的集合;从该集合中选取最小的一个子目标函数值,用该数值对应的模拟预编码矩阵控制开关;根据模拟预编码矩阵和信道矩阵,获得等效信道的数字最小和均方误差数字预编码矩阵。用于对下行链路中的多用户干扰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平坦莱斯衰落信道中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的新混合预编码方法——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属于天线领域。
背景技术
大规模天线阵列系统的混合预编码技术,由数字预编码和混合预编码两部分组成,可用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和较少的射频链路实现,并对下行链路中的多用户干扰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
目前关于混合预编码方法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固定的全连接天线阵列结构。基于这类天线阵列结构设计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以插入损耗换取信道增益,不能在二者之间取得一个折中,损失了一部分的系统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大部分都是基于固定的全连接天线阵列结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问题。现提供平坦莱斯衰落信道中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下的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
平坦莱斯衰落信道中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下的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
在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中的移相器和合路器的连接线路之间设置开关,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设定码本大小,得到有限波束导向码本,将有限波束导向码本中的每一个波束导向向量与信道矩阵相乘,得到对应的等效信道向量,对这些等效信道向量的二范数进行排序,由最大化等效信道增益准则,按照二范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从有限波束导向码本中选取对应的波束导向向量,选取的波束导向向量总数与分路器数量相同,并由这些波束导向向量组成相位矩阵;
步骤二、根据合路器和分路器的数量,得到初始连接矩阵,不断更新初始连接矩阵,直到达到更新次数停止更新,得到每次更新后的连接矩阵,根据相位矩阵和每次更新后的连接矩阵得到模拟预编码矩阵集合,计算模拟预编码矩阵集合中每个矩阵对应的子目标函数,得到子目标函数值的集合;
步骤三、从子目标函数值的集合中选取最小的一个子目标函数值,用该数值对应的模拟预编码矩阵对开关进行控制,从而改变天线阵列结构;
步骤四、根据模拟预编码矩阵和信道矩阵,获得等效信道的数字最小和均方误差数字预编码矩阵,根据该矩阵将调制数据发送给相应的射频链路,实现对下行链路中的多用户干扰的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列结构,根据最小和均方误差准则,分开设计数字预编码部分和模拟预编码部分。数字预编码矩阵设计为等效信道下的数字最小和均方误差预编码矩阵。将模拟预编码部分的矩阵带入系统和均方误差中,可得数字预编码部分的矩阵。模拟预编码矩阵由相位矩阵和连接矩阵决定,相位矩阵中的变量来自有限波束导向码本,而连接矩阵可以通过在有限集合中搜索的方式给出。
大规模天线阵列系统的混合预编码技术,由数字预编码和混合预编码两部分组成,可用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和较少的射频链路实现,并对下行链路中的多用户干扰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
本发明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列结构,设计最小化系统和均方误差的混合预编码方法。该混合预编码方法能够充分利用自适应天线阵列结构的优势,根据信道状况,通过自适应网络动态调整阵列结构,折中等效信道增益和插入损耗,从而大幅度提升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平坦莱斯衰落信道中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下的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现有的预编码方法与本申请的预编码方法的平均和速率对比图;
图4为现有的预编码方法与本申请的预编码方法的平均误比特率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参照图1和图2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平坦莱斯衰落信道中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下的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在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中的移相器和合路器的连接线路之间设置开关,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设定码本大小,得到有限波束导向码本,将有限波束导向码本中的每一个波束导向向量与信道矩阵相乘,得到对应的等效信道向量,对这些等效信道向量的二范数进行排序,由最大化等效信道增益准则,按照二范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从有限波束导向码本中选取对应的波束导向向量,选取的波束导向向量总数与分路器数量相同,并由这些波束导向向量组成相位矩阵;
步骤二、根据合路器和分路器的数量,得到初始连接矩阵,不断更新初始连接矩阵,直到达到更新次数停止更新,得到每次更新后的连接矩阵,根据相位矩阵和每次更新后的连接矩阵得到模拟预编码矩阵集合,计算模拟预编码矩阵集合中每个矩阵对应的子目标函数,得到子目标函数值的集合;
步骤三、从子目标函数值的集合中选取最小的一个子目标函数值,用该数值对应的模拟预编码矩阵对开关进行控制,从而改变天线阵列结构;
步骤四、根据模拟预编码矩阵和信道矩阵,获得等效信道的数字最小和均方误差数字预编码矩阵,根据该矩阵将调制数据发送给相应的射频链路,实现对下行链路中的多用户干扰的控制。
本实施方式中,本申请适用于大规模天线系统的下行多用户干扰控制,要求信道衰落是平坦的,且每个用户与基站之间存在互不相同的视距路径。每个用户可配备单根或多根天线,但要求独立数据流数和射频链路数相同。
步骤二中,按照一定规则更新连接矩阵。根据每次更新后的连接矩阵和相位矩阵得到模拟预编码矩阵集合。
实施例:
平坦莱斯衰落信道中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下的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假设:
1)自适应天线阵列的自适应网络由开关网络组成,且只有控制移相器的自适应网络工作。分路器是功率均分的无源器件;
2)基站天线数为NT,射频链路数为MT,且独立数据流数为MT。分路器的数量为MT,移相器的数量为MTNT,合路器的数量为NT;
3)信号的总功率为Pd,混合预编码的功率约束为Ptr,功放之前所有发射信号的总功率为Pt,噪声的方差为σ2;
结合图1的流程图和图2的发射机结构图,所述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式中,ui=Ones(NT/MT,1)和0=Zeros(NT/MT,1),
子目标函数值的有限集合记为Ω,且|Ω|=24,第n个数可由下述五步获得:
1)从集合{1,2,...,NT}中任意选出NC个数,组成新的集合ΠR。
2)对集合{1,2,...,MT}任意排序,组成新的集合ΠC。
3)令U=U0,对连接矩阵进行更新。
则Τ(:,:,k)=F。
5)计算子目标函数值为
则Ω(k)=μ。
步骤三、从子目标函数值的集合中选取最小的一个子目标函数值,为:
该最小的一个子目标函数值对应的模拟预编码矩阵为:
F=T(:,:,k*)。
根据该模拟预编码矩阵对自适应网络中的开关进行控制,调整天线阵列结构;
故混合预编码的结果为模拟预编码矩阵F和数字预编码矩阵W。
仿真时用到的参数设定为NT=128,MT=8,Pd=Ptr=8,NC=8,NP=149。莱斯因子K设定为5dB。信噪比定义为SNR=Pd/MTσ2。
模拟域所使用器件的插入损耗如表1所示。
表1插入损耗设定
得到的仿真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现有采用全连接天线阵列结构的混合预编码方法有:文献[1]、“O.E.Ayach,S.Rajagopal,S.Abu-Surra,Z.Pi and R.W.Heath,“Spatially Sparse Precoding inMillimeter Wave MIMO Systems(毫米波MIMO系统中的空间稀疏预编码),”IEEETrans.Wireless Commun.,vol.13,no.3,pp.1499-1513,Mar.2014.”,文献[2]、“.D.H.N.Nguyen,L.B.Le,T.Le-Ngoc,and R.W.Heath,“Hybrid MMSE precoding andcombining designs for mmWavemultiuser systems,(用于mmWavemultiuser系统的混合MMSE预编码和组合设计)”IEEE Access,vol.5,pp.19167-19181,2017”,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全连接天线阵列结构,可以获得最大的等效信道增益,同时也付出了最大插入损耗的代价。由仿真图3和图4可知,本发明所提出的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列结构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在平均和速率和平均误比特率上都要优于文献[1]和文献[2]中中基于全连接天线阵列结构的混合预编码方法。这主要是由于两篇文献中的方法都基于全连接天线阵列结构,可以获得最大的等效信道增益,同时也付出了最大插入损耗的代价。而本发明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列结构,综合考虑等效信道增益和插入损耗,在二者之间取得了一个折中,从而在整体上表现更好,获得更好的和速率和误比特率。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平坦莱斯衰落信道中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下的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步骤一中,按照二范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从有限波束导向码本中选取对应的波束导向向量,选取总数与分路器数量相同,并由这些波束导向向量组成相位矩阵FF为:
式中,MT表示分路器数量,NT表示基站天线数,at(θi)为对等效信道向量的二范数排序后,第i个二范数对应的波束导向向量,维度为NT X 1,记为其中,j为虚数单位,λ为载波波长,d为阵列中相邻天线之间的间距,θi为第i个二范数对应的入射角,i=1…MT。
式中,ui=Ones(NT/MT,1),i=1……MT,0=Zeros(NT/MT,1),MT为分路器的数量,NT为基站天线的数量,
从而得到模拟预编码矩阵集合Τ(:,:,k)=F,
计算模拟预编码矩阵集合中每个矩阵对应的子目标函数为:
式中,Ptr为混合预编码的功率约束,Pd为信号的总功率,H为平坦莱斯衰落信道矩阵,σ为高斯白噪声的标准差。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平坦莱斯衰落信道中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下的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步骤三中,从子目标函数值的集合中选取最小的一个子目标函数值,用该数值对应的模拟预编码矩阵对开关进行控制,从而改变天线阵列结构的过程为:
从子目标函数值的集合中选取最小的一个子目标函数值:
式中,Ω(k)=u,Ω为子目标函数集合,
该数值对应的模拟预编码矩阵为:
F=T(:,:,k*) 公式6,
根据该矩阵对开关进行控制,从而改变天线阵列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平坦莱斯衰落信道中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下的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步骤四中,根据模拟预编码部分的矩阵和信道矩阵,获得等效信道的数字最小和均方误差预编码矩阵W为:
Claims (1)
1.平坦莱斯衰落信道中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下的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中的移相器和合路器的连接线路之间设置开关,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设定码本大小,得到有限波束导向码本,将有限波束导向码本中的每一个波束导向向量与信道矩阵相乘,得到对应的等效信道向量,对这些等效信道向量的二范数进行排序,由最大化等效信道增益准则,按照二范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从有限波束导向码本中选取对应的波束导向向量,选取的波束导向向量总数与分路器数量相同,并由这些波束导向向量组成相位矩阵;
步骤二、根据合路器和分路器的数量,得到初始连接矩阵,不断更新初始连接矩阵,直到达到更新次数停止更新,得到每次更新后的连接矩阵,根据相位矩阵和每次更新后的连接矩阵得到模拟预编码矩阵集合,计算模拟预编码矩阵集合中每个矩阵对应的子目标函数,得到子目标函数值的集合;
步骤三、从子目标函数值的集合中选取最小的一个子目标函数值,用该数值对应的模拟预编码矩阵对开关进行控制,从而改变天线阵列结构;
步骤四、根据模拟预编码矩阵和信道矩阵,获得等效信道的数字最小和均方误差数字预编码矩阵,根据该矩阵将调制数据发送给相应的射频链路,实现对下行链路中的多用户干扰的控制;
步骤一中,按照二范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从有限波束导向码本中选取对应的波束导向向量,选取总数与分路器数量相同,并由这些波束导向向量组成相位矩阵FF为:
式中,MT表示分路器数量,NT表示基站天线数,at(θi)为对等效信道向量的二范数排序后,第i个二范数对应的波束导向向量,维度为NT X 1,记为其中,j为虚数单位,λ为载波波长,d为阵列中相邻天线之间的间距,θi为第i个二范数对应的入射角,i=1…MT;
式中,ui=Ones(NT/MT,1),i=1……MT,0=Zeros(NT/MT,1),MT为分路器的数量,NT为基站天线的数量,
从而得到模拟预编码矩阵集合F=Τ(:,:,k),
计算模拟预编码矩阵集合中每个矩阵对应的子目标函数为:
式中,Ptr为混合预编码的功率约束,Pt为功放之前所有发射信号的总功率,H为平坦莱斯衰落信道矩阵,σ为高斯白噪声的标准差;
步骤三中,从子目标函数值的集合中选取最小的一个子目标函数值,用该数值对应的模拟预编码矩阵对开关进行控制,从而改变天线阵列结构的过程为:
从子目标函数值的集合中选取最小的一个子目标函数值:
式中,Ω为子目标函数集合,
该数值对应的模拟预编码矩阵为:
T(:,:,k*) 公式6,
根据该矩阵对开关进行控制,从而改变天线阵列结构;
步骤四中,根据模拟预编码部分的矩阵和信道矩阵,获得等效信道的数字最小和均方误差预编码矩阵W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90991.3A CN108599830B (zh) | 2018-08-07 | 2018-08-07 | 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90991.3A CN108599830B (zh) | 2018-08-07 | 2018-08-07 | 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99830A CN108599830A (zh) | 2018-09-28 |
CN108599830B true CN108599830B (zh) | 2021-04-20 |
Family
ID=63623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890991.3A Active CN108599830B (zh) | 2018-08-07 | 2018-08-07 | 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59983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99830B (zh) * | 2018-08-07 | 2021-04-2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 |
US10763933B1 (en) * | 2019-06-26 | 2020-09-01 |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 Precod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computing circuit |
CN110518952B (zh) * | 2019-08-26 | 2020-12-08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码本的自适应分组宽带混合波束赋形设计方法 |
CN112564747B (zh) * | 2020-11-26 | 2021-12-07 | 江苏科技大学 | 一种适用于大规模mu-mimo系统的恒定包络预编码 |
CN113014296B (zh) * | 2021-02-18 | 2022-01-0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全双工毫米波双向中继中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的自干扰抑制混合预编码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77970A (zh) * | 2010-03-08 | 2010-07-14 | 东南大学 | 利用均值和协方差信息的自适应多天线接收传输方法 |
WO2014208974A1 (en) * | 2013-06-25 | 2014-12-3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performing precoding for adaptive antenna sca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CN104852878A (zh) * | 2015-06-02 | 2015-08-19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能够降低复杂度的基于和均方误差最小原则的下行多用户mimo系统预编码方法 |
CN107017930A (zh) * | 2017-02-17 | 2017-08-0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存在信道反馈延迟与估计误差的mimo双向中继系统的预编码方法 |
CN108599830A (zh) * | 2018-08-07 | 2018-09-2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平坦莱斯衰落信道中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下的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 |
-
2018
- 2018-08-07 CN CN201810890991.3A patent/CN10859983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77970A (zh) * | 2010-03-08 | 2010-07-14 | 东南大学 | 利用均值和协方差信息的自适应多天线接收传输方法 |
WO2014208974A1 (en) * | 2013-06-25 | 2014-12-3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performing precoding for adaptive antenna sca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CN104852878A (zh) * | 2015-06-02 | 2015-08-19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能够降低复杂度的基于和均方误差最小原则的下行多用户mimo系统预编码方法 |
CN107017930A (zh) * | 2017-02-17 | 2017-08-0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存在信道反馈延迟与估计误差的mimo双向中继系统的预编码方法 |
CN108599830A (zh) * | 2018-08-07 | 2018-09-2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平坦莱斯衰落信道中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下的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99830A (zh) | 2018-09-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599830B (zh) | 基于最小和均方误差混合预编码方法 | |
CN109845133B (zh) | 混合天线架构的分级波束成形和秩自适应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7453795B (zh) | 多用户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波束分配方法及其装置和系统 | |
JP5456484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
EP2741429B1 (e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eamforming parameter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o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Alkhateeb et al. | Achievable rates of multi-user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with hybrid precoding | |
CN106253956B (zh) | 基于码本的模数混合预编码方法 | |
CN107046434B (zh) | 大规模mimo系统模数混合预编码方法 | |
Perović et al. | Receive spatial modulation for LOS mmWave communications based on TX beamforming | |
US11838079B2 (en) | MIMO systems | |
CN107332596B (zh) | 一种基于迫零的毫米波通信系统混合预编码方法 | |
CN111181619A (zh) |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毫米波混合波束成形设计方法 | |
Wang et al. | Joint pre/post-processing design for large millimeter wave hybrid spatial processing systems | |
WO2024164448A1 (zh) | 基于主被动混合智能超表面的无线通信传输方法及系统 | |
Zhang et al. | An IRS-aided mmWave massive MIMO systems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 |
M. Elmagzoub | On the MMSE‐based multiuser millimeter wave MIMO hybrid precoding design | |
CN112398513A (zh) | 一种massive MIMO系统的波束赋形方法 | |
Liu et al. | Spectral-efficient hybrid precoding for multi-antenna multi-user mmWave massive MIMO systems with low complexity | |
Huang et al. | Hybrid precoding for single carrier wideband multi-subarray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 |
Qiao et al. | Eigen decomposition-based hybrid precoding for millimeter wave MIMO systems with low-resolution ADCs/DACs | |
US12095532B2 (en) | Multi-antenna beamforming | |
Ding et al. | Grouping optimization based hybrid beamforming for multiuser MmWave massive MIMO systems | |
CN110995330B (zh) | 一种基于分组和edas算法的天线选择方法 | |
CN102916786B (zh) | 一种基于格基约减的多入多出预编码码本生成方法 | |
Huang et al. |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for joint precoding and transmit antenna selection in multiuser MIMO systems with limited feedback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