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68007B - 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68007B
CN108568007B CN201810470419.1A CN201810470419A CN108568007B CN 108568007 B CN108568007 B CN 108568007B CN 201810470419 A CN201810470419 A CN 201810470419A CN 108568007 B CN108568007 B CN 1085680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liquid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inf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704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68007A (zh
Inventor
刘晓红
陈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pecial Medical Cathe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pecial Medical Cathe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pecial Medical Cathe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pecial Medical Cathe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7041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6800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68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680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68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680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44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having means for cooling or heating the devices or med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1/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6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related to heating or cooling
    • A61M2205/3606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related to heating or cooling cool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半导体冷液器包括:壳体(10);冷却部件(20),可更换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并具有液体流道(21),所述液体流道(21)的两端分别形成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壳体(10)上设有用于形成更换所述冷却部件(20)的开口结构以及分别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对应的进口和出口;制冷部件,靠近所述冷却部件(20)设置并对流入所述液体流道(21)中的液体进行制冷。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技术中更换输液管时因卡槽有一定的长度导致拔出和卡入所需的时间就比较长进而造成更换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
背景技术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用药物与物理的方法使患者机体温度降低,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国际上按体温降低的程度一般将体温分为:轻度体温33~35℃、中度体温28~32℃及深度体温17~27℃,其中,轻中度体温被统称为亚低温。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癫痫持续状态、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心肺复苏术后脑病、细菌性脑膜炎、高热惊厥、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治疗中可以降低机体代谢率、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从而起到保护器官功能的作用。亚低温治疗包括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两种方式,其中物理降温是亚低温治疗的主要措施。有研究显示,静脉输注4℃液体作为物理降温的一种措施,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效果确切、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等优点,常被运用于亚低温治疗中。
目前,在医院的临床输液过程中,通常是用输液器来完成的,但现有的输液器并无药液冷却功能。在患者需要输注低温药液时,必须提前将药液放置在冰柜内进行较长时间的冷却,然后拿出来使用。但是,在从冰箱拿出来后到输液完成这段时间内,药液的温度在不断的变化且不易于调节,无法控制和获知准确的输液温度,并且操作比较繁琐,时效性也比较低。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文献CN105536112A公开了一种输液用药液温度调控装置,该装置包括导热塑料块,导热塑料块上开设有用于卡住输液管的卡槽,导热塑料块的两侧外表面分别安装有两片半导体制冷/制热片,卡槽底部设有温度传感器,导体制冷/制热片、温度传感器连接电流控制器。输液管一般都是一次性的,用完之后需要更换新的输液管,更换过程中需要将旧的输液管从卡槽中拔出,然后将新的输液管卡入卡槽中,因卡槽有一定的长度,拔出和卡入所需的时间就比较长,更换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更换输液管时因卡槽有一定的长度导致拔出和卡入所需的时间就比较长进而造成更换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冷液器,包括:壳体;冷却部件,可更换地设置在壳体内并具有液体流道,液体流道的两端分别形成进液口和出液口,壳体上设有用于形成更换冷却部件的开口结构以及分别与进液口和出液口对应的进口和出口;制冷部件,靠近冷却部件设置并对流入液体流道中的液体进行制冷。
进一步地,制冷部件设有两个,两个制冷部件位于冷却部件的相对的两侧,两个制冷部件中的一个形成固定设置在壳体上的固定部件,两个制冷部件中的另一个形成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上的移动部件,移动部件具有夹紧冷却部件的冷却位置及松开冷却部件后从开口结构处更换冷却部件的更换位置。
进一步地,移动部件和壳体之间设有弹性件,弹性件的偏压力施加在移动部件上以使移动部件从更换位置移动至冷却位置,在移动部件施加与偏压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以使移动部件从冷却位置移动至更换位置。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左半箱体和可移动地连接在左半箱体上的右半箱体,左半箱体和右半箱体对接围成一个完整的箱体,固定部件固定在左半箱体上,移动部件固定在右半箱体上,作用力通过右半箱体施加在移动部件上。
进一步地,左半箱体和右半箱体通过弹性卡扣结构连接,弹性件设置在右半箱体和移动部件之间。
进一步地,弹性卡扣结构包括设置在左半箱体上的弹性卡扣件和设置在右半箱体上且与弹性卡扣件配合的卡孔。
进一步地,冷却部件呈片状,液体流道呈弯曲状。
进一步地,冷却部件包括:冷却件和两个密封件,冷却件具有贯穿其相对的两侧面且呈弯曲状的通道,两个密封件设置在冷却件的相对的两侧上并密封通道形成液体流道。
进一步地,冷却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竖条和第二竖条、一端连接在第一竖条上且另一端自由设置的多个第一横条及一端连接在第二竖条上且另一端自由设置的多个第二横条,第一横条的自由端与第二竖条之间具有距离,第二横条的自由端与第一竖条之间具有距离,两个第一横条之间设有一个第二横条,第一竖条、第二竖条、多个第一横条及多个第二横条围成弯曲状的通道。
进一步地,冷却件还包括连接在最外侧的第一横条的自由端上的第三竖条,第二竖条的两端向外延伸至与第三竖条的自由端平齐,第三竖条的自由端和第二竖条的自由端处连接有接头。
进一步地,冷却部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外框;呈弯曲状的冷却管,设置在两个外框之间,冷却管内形成液体流道;两个密封件,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外框的外侧上,以使两个外框、两个密封件以及冷却管之间围成容纳制冷液体的制冷腔,两个外框中的一个上设有与制冷腔连通的注入孔。
进一步地,半导体冷液器还包括两个导冷夹板,一个制冷部件、一个导冷夹板、冷却部件、另一个导冷夹板和另一个制冷部件依次叠置设置,一个制冷部件上固定一个导冷夹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医用输液器,包括:依次连接的输液容器、第一输液管、半导体冷液器、第二输液管及输液针头,半导体冷液器为上述的半导体冷液器。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更换冷却部件时,将使用过的冷却部件从开口结构处取出来丢弃,然后将新的冷却部件从开口结构处放入到壳体中,从而完成更换,更换十分简便,缩短更换时间,提高更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医用输液器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医用输液器的半导体冷液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半导体冷液器的去掉箱体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的半导体冷液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半导体冷液器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的冷却部件的冷却件的主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医用输液器的实施例二的半导体冷液器的液体流道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医用输液器的实施例三的半导体冷液器的液体流道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医用输液器的实施例四的半导体冷液器的冷却部件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为:
10、壳体;11、左半箱体;111、弹性卡扣件;112、导轨;12、右半箱体;121、卡孔;122、弹性操作件;123、滑块;13、连接挂耳;20、冷却部件;21、液体流道;22、冷却件;221、第一竖条;222、第二竖条;223、第一横条;224、第二横条;225、第三竖条;226、接头;23、密封件;24、外框;241、注入孔;25、冷却管;41、导冷夹板;42、弹性件;51、散热风扇;52、保温部件;53、散热片;60、输液容器;71、第一输液管;72、第二输液管;73、输液针头;74、莫菲滴管;75、温度传感器;76、电动手指;77、输液阀;78、调节器;81、电源线;82、电源控制电路组件;83、控制面板;84、控制面板信号线;85、温度传感器信号线;86、电动手指信号线;87、制冷部件信号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冷液器包括:壳体10、冷却部件20、制冷部件,冷却部件20可更换地设置在壳体10内并具有液体流道21,液体流道21的两端分别形成进液口和出液口,壳体10上设有用于形成更换所述冷却部件20的开口结构以及分别与进液口和出液口对应的进口和出口;制冷部件靠近在冷却部件20设置并对流入液体流道21中的液体进行制冷。
应用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冷液器,更换冷却部件20时,将使用过的冷却部件20从开口结构处取出来丢弃,然后将新的冷却部件20从开口结构处放入到壳体10中,从而完成更换,更换十分简便,缩短更换时间,提高更换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部件设有两个,两个制冷部件位于冷却部件20的相对的两侧,两个制冷部件中的一个形成固定设置在壳体10上的固定部件,两个制冷部件中的另一个形成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10上的移动部件,移动部件具有夹紧冷却部件20的冷却位置及松开冷却部件20后从开口结构处更换冷却部件20的更换位置。更换冷却部件20时,将移动部件向远离固定部件的方向移动,移动部件与冷却部件分离,这时可将冷却部件拔出来丢弃,然后将新的冷却部件放置在固定部件和移动部件之间,再对移动部件朝向固定部件的方向进行移动,移动部件和固定部件夹紧冷却部件,从而完成更换,更换十分简便,缩短更换时间,提高更换效率。并且在冷却部件20的相对的两侧上均设有制冷部件,制冷部件可以对冷却部件的相对的两侧进行冷却,实现双面制冷,提高制冷量,冷却效果更好,缩短冷却时间。
由于冷却部件为一次性零件,制冷部件等其他部件可以重复利用,采用上述结构可以节约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部件和壳体10之间设有弹性件42,弹性件42的偏压力施加在移动部件上以使移动部件从更换位置移动至冷却位置,在移动部件施加与偏压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以使移动部件从冷却位置移动至更换位置。在冷却位置时弹性件42的作用力一直作用在移动部件上,这样可以一直夹紧冷却部件,防止制冷部件与冷却部件分离造成制冷效果不好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壳体10包括左半箱体11和可移动地连接在左半箱体11上的右半箱体12,左半箱体11和右半箱体12对接围成一个完整的箱体,固定部件固定在左半箱体11上,移动部件固定在右半箱体12上,作用力通过右半箱体12施加在移动部件上。输完液后,将右半箱体12向远离左半箱体11的方向移动,右半箱体12与左半箱体11分开且形成开口结构,这时移动部件与固定部件分离,这时可将使用过的冷却部件从开口结构处取出来丢弃,然后将新的冷却部件从开口结构处放到壳体内的固定部件和移动部件之间,最后将右半箱体12朝向左半箱体11的方向进行移动,移动部件和固定部件夹紧冷却部件,这时右半箱体12和左半箱体11对接,从而完成更换。上述结构便于操作,提高更换效率。由上述描述可知,上述冷却部件的更换结构采用两半箱式的结构。具体地,右半箱体具有左侧开口和前侧开口,左半箱体具有与左侧开口对应的右侧开口,左半箱体的前板长于其顶板、底板和后板的部分与前侧开口配合,左半箱体的前板上设有控制面板83,左半箱体的结构方便设置控制面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左半箱体的内壁上设有导轨112,右半箱体上设有与导轨112配合的滑块123,导轨112和滑块123配合起到对移动部件的导向作用,防止移动时发生偏斜。
在本实施例中,左半箱体11和右半箱体12通过弹性卡扣结构连接,一方面,在冷却位置时,连接更牢固,防止左半箱体11和右半箱体12分离;另一方面,方便左半箱体11和右半箱体12分离。弹性件42设置在右半箱体12和移动部件之间。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弹性卡扣结构包括设置在左半箱体11上的弹性卡扣件111和设置在右半箱体12上且与弹性卡扣件111配合的卡孔121。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卡扣件111的固定端固定在左半箱体11的内壁上,右半箱体12的外壁上还设有弹性操作件122,弹性操作件122的自由端位于卡孔121处,在自由端施加朝向弹性卡扣件111的作用力,弹性操作件122插入卡孔121中以将弹性卡扣件111从卡孔121抵出。弹性操作件122的设置便于操作弹性卡扣件111使弹性卡扣件111和卡孔分离,更简便省力。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部件20呈片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降低制造成本。由于半导体制冷方式适合应用于小空间,制冷速度要求比较快,具体地,制冷部件为半导体制冷片,即半导体冷液器的冷却方式采用半导体制冷方式,半导体制冷方式相较于压缩机制冷方式结构更简单。由于半导体材料的Peltier效应,半导体制冷片的一端在制冷的同时其另一端面在发热,要实现高效的制冷效果需要将发热侧产生的热量及时散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液体流道21呈弯曲状,这样可以增加药液与制冷部件的冷却接触时间,增加对单位体积输液体的制冷量。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部件20包括:冷却件22和两个密封件23,冷却件22具有贯穿其相对的两侧面且呈弯曲状的通道,两个密封件23设置在冷却件22的相对的两侧上并密封通道形成液体流道21。这样可以方便加工通道,降低加工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件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竖条221和第二竖条222、一端连接在第一竖条221上且另一端自由设置的多个第一横条223及一端连接在第二竖条222上且另一端自由设置的多个第二横条224,第一横条223的自由端与第二竖条222之间具有距离,第二横条224的自由端与第一竖条221之间具有距离,两个第一横条223之间设有一个第二横条224,第一竖条221、第二竖条222、多个第一横条223及多个第二横条224围成弯曲状的通道。密封件23为密封透明薄膜。冷却部件20的结构简单,制造简便,成本低廉。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件22还包括连接在最外侧的第一横条223的自由端上的第三竖条225,第二竖条222的两端向外延伸至与第三竖条225的自由端平齐,第三竖条225的自由端和第二竖条222的自由端处连接有接头226。接头便于与输液管连接,连接简单快捷。
在本实施例中,半导体冷液器还包括两个导冷夹板41,一个制冷部件、一个导冷夹板41、冷却部件20、另一个导冷夹板41和另一个制冷部件依次叠置设置,一个制冷部件上固定一个导冷夹板41。导冷夹板41不仅可以将制冷部件的冷量传递给冷却部件,而且在冷却位置时将冷却件和密封件紧紧地夹紧,保证冷却时冷却件和密封件之间的密封性能,防止液体泄漏。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件22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加工,即冷却件为一体成型的注塑件,加工方便。两个密封件23通过超声波或热压贴合在冷却件22的两侧,即两个密封件使用超声波或热压贴合的方法固定在冷却件的两侧上,这样使得密封件与冷却件形成一个零件,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半导体冷液器还包括散热部件,散热部件设置在制冷部件的远离冷却部件20的一侧,壳体10上设有与散热部件对应的散热口。制冷部件的一端在制冷的同时其另一端在放热,散热部件可以将放热产生的热量及时定向散走,制冷效果更好。散热部件包括散热风扇51和散热片53,散热片53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发热面紧贴,散热风扇51设置在散热片53的远离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散热片53可以增加散热面积,及时将热量散出来,散热风扇51可以将热量定向抽出到壳体外。其中,散热片53的材质为铝。
在本实施例中,半导体冷液器还包括包裹在制冷部件的四周的保温部件52。保温部件52包围着作为制冷部件的半导体制冷片,可以减少冷却部件与散热部件或外界空间之间的空气对流,增加制冷效果。具体地,保温部件为保温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半导体冷液器还包括设置在出液口处且位于壳体内的温度传感器75和设置在箱体内的电源控制电路组件82,温度传感器75与电源控制电路组件82电连接,温度传感器测量出液口处的液体的实时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实时反馈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根据温度反馈信号控制制冷部件工作实现调节,实现输出准确温度的输液体,进而实现对输液温度的精准控制。具体地,温度传感器采用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通过温度传感器信号线85与电源控制电路组件82连接,红外传感器相对于传统的接触式传感器,安装方便,即时性好,可以确保对输液体温度即时精准控制,使温度反馈达到即时性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电路组件82通过制冷部件信号线87与制冷部件连接,电源控制电路组件82连接有一端从壳体穿出的电源线81,电源线81连接220V市电。电源控制电路组件82通过控制面板信号线84与控制面板连接,电源控制电路组件82通过散热风扇信号线与散热风扇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面板83用于显示输液的温度,也可以用于对输液的温度进行设置。电源控制电路组件82包括电源部分和控制电路部分,电源部分将交流电转换为24V和5V的直流电压,为内部电路运作提供低压直流电源,控制电路部分包含控制面板控制电路、温控控制电路(包含对气动手指的控制)。电源控制电路组件82为制冷部件提供24V直流电源和为控制面板提供5V电源。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设有连接挂耳13,连接挂耳13上设有挂孔,挂孔挂在输液支架上,连接挂耳用于方便固定半导体冷液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冷夹板、保温部件、散热片及散热风扇均呈矩形且各个的尺寸差不多。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医用输液器,如图1所示,医用输液器包括:依次连接的输液容器60、第一输液管71、半导体冷液器、第二输液管72及输液针头73,半导体冷液器为上述的半导体冷液器。
在本实施例中,输液容器60为输液瓶或输液袋等,输液容器60采用外挂的方式固定在输液支架上,输液容器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受半导体冷液器的影响,输液使用范围广。在第一输液管71上设有莫菲滴管74、调节器78及输液阀77,调节器78和输液阀77分别控制液体流量和输液通断。第二输液管72的长度小于等于1.5m,以减少外界温度对被冷却输液体的影响,以免影响制冷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输液管72的第一端处设置位于壳体内部的电动手指76,电动手指76通过电动手指信号线86与电源控制电路组件82连接。当反馈温度异常时,控制电路控制电动手指76闭合夹住输液管可以及时将输液中断,同时通过控制面板发出报警提示,进而在输液异常时确保输液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输液管71和第二输液管72,在出厂时第一输液管71、冷却件、第二输液管72、输液针头73以及第二输液管72上的莫菲滴管74、调节器78、输液阀77组成一次性的组件,使用时将冷却件和密封件插入两个导冷夹板41之间,使用后再从两个导冷夹板41之间拔出,直接扔掉即可。密封件也为一次性的零件,使用后也直接扔掉。
下面对冷却部件的安装过程进行说明,只需要按压弹性操作件122,弹性操作件122将弹性卡扣件111从卡孔121抵出,在弹性件42的作用下,右半箱体被弹开,往外拉右半箱体将冷却部件放入右半箱体和左半箱体之间,然后推动右半箱体即可将冷却部件安装完毕。
下面对输液冷却及控温过程进行说明,将需要进行冷却的输液容器挂于输液支架上,通过控制面板设置输注药液的温度,调节调节器设置输液流量,打开输液阀,通过莫菲滴管排除输注药液的空气;输液容器内的药液经过输液管进入液体流道,即时冷却后经输液管、针头输注入患者机体。
下面对半导体冷液器的控制过程进行说明,半导体制冷片通电后,制冷片粘接导冷夹板的一面温度快速下降,经过传导导冷夹板41的温度亦快速下降,同时由于半导体制冷片冷面的相对面温度快速上升,铝材的散热片与小型散热风扇构成的散热部件通过增大散热面积和引导空气定向流通阻止热面过高,从而增加冷面的制冷效果。冷却件插在两个导冷夹板之间,同样经过热传导,流经液体流道的溶液实现即时降温。温度传感器将液体流道输出的溶液温度反馈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经计算后通过控制制冷片的通电功率实现输液温度的准确控制。其中,半导体制冷片与其他部件的粘接使用均匀薄导热硅脂增加导热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将半导体冷液器和输液器有机结合为一体,使通过输液管的输液体经过一次性液体流道即时制冷后进入患者机体,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使用方便,解决了亚低温度降温方式治疗需对药液进行提前长时间冷却的难题。并且通过壳体上的控制面板可以根据输液需要随时设置不同的输液体温度,冷却可调,同时控制面板也可以将输出输液体实际温度实时显示出来;红外温度探头、温度控制电路构成温度控制系统可以确保输出输液体的温度准确,保证所输液体温度能精确控制。
图7示出了医用输液器的实施例二的半导体冷液器的液体流道的结构,液体流道21大体呈W形,这样可以使得输液体流动更顺畅。具体地,液体流道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斜段、第二斜段、直段、第三斜段及第三斜段,第一斜段和第二斜段呈锐角夹角并圆滑过渡,第二斜段和直段呈钝角夹角并圆滑过渡,直段和第三斜段呈钝角夹角并圆滑过渡,第三斜段和第四斜段呈锐角夹角并圆滑过渡。
图8示出了医用输液器的实施例三的半导体冷液器的液体流道的结构,液体流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段、第一弧段、第一横段、第一半圆弧段、第二横段、第二半圆弧段、第三横段、第三半圆弧段、第四横段、第四半圆弧段、第五横段、第五半圆弧段、第六横段、第二弧段及第二竖段,第二横段、第三横段、第四横段及第五横段的长度相同,第一横段、第六横段的长度相同且其长度为第二横段的长度的一半,上述液体流道使得液体流动更顺畅,有效的防止液体堵塞的情况。当然,相邻的两个横段之间也可以通过竖段连接,这时横段和竖段通过弧段圆滑过渡。
图9示出了医用输液器的实施例四的半导体冷液器的冷却部件的结构,冷却部件2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外框24、呈弯曲状的冷却管25和两个密封件23,冷却管25设置在两个外框24之间,冷却管25内形成液体流道21;两个密封件23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外框24的外侧上,以使两个外框24、两个密封件23以及冷却管25之间围成容纳制冷液体的制冷腔,两个外框24中的一个上设有与制冷腔连通的注入孔241。通过注入孔241向制冷腔内注入制冷液体,注满之后将注入孔241封堵,增加了对冷却管25内的溶液制冷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外框24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加工,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廉。冷却管25为薄塑料管,便于传导温度。每个外框24的内侧上设有与冷却管25的两端配合的缺孔,两个缺孔形成围成圆孔,该圆孔便于与冷却管25和输液管配合。密封件为密封薄膜。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管25与外框24通过超声波压焊连接。两个密封件23分别通过超声波或热压贴合在外框24的外侧上。
下面对冷却部件的形成过程进行说明,注塑成型的两片外框24,两片外框24中的一个上设有注入孔241,将薄塑料管弯曲成型后放置到两片外框之间,使用超声波压焊方式将薄塑料管与外框压接形成中间冷却件,在中间冷却件的两侧使用超声波或者热压贴合的方式将密封薄膜与中间冷却件形成一体的冷却部件,外框、密封薄膜及薄塑料管之间围成制冷腔。
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冷却部件为一个呈弯曲状的冷却管。
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冷却部件的更换结构也可以采用插拔式的结构,这时两个制冷部件均固定在壳体内,两个制冷部件之间形成用于放入冷却部件的放入空间,开口结构为与放入空间连通的插拔口,更换冷却部件时,先将使用过的冷却部件从插拔口拔出,再将新的冷却部件从插拔口处插入到放入空间中,从而完成更换。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1)

1.一种半导体冷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
冷却部件(20),可更换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并具有液体流道(21),所述液体流道(21)的两端分别形成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壳体(10)上设有用于形成更换所述冷却部件(20)的开口结构以及分别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对应的进口和出口,所述冷却部件(20)呈片状,所述液体流道(21)呈弯曲状;
制冷部件,所述制冷部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制冷部件位于所述冷却部件(20)的相对的两侧,两个所述制冷部件中的一个形成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的固定部件,两个所述制冷部件中的另一个形成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的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具有夹紧所述冷却部件(20)的冷却位置及松开所述冷却部件(20)后从所述开口结构处更换所述冷却部件(20)的更换位置,所述制冷部件适于对流入所述液体流道(21)中的液体进行制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冷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件和所述壳体(10)之间设有弹性件(42),所述弹性件(42)的偏压力施加在所述移动部件上以使所述移动部件从所述更换位置移动至所述冷却位置,在所述移动部件施加与所述偏压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以使所述移动部件从所述冷却位置移动至所述更换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冷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左半箱体(11)和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左半箱体(11)上的右半箱体(12),所述左半箱体(11)和所述右半箱体(12)对接围成一个完整的箱体,所述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左半箱体(11)上,所述移动部件固定在所述右半箱体(12)上,所述作用力通过所述右半箱体(12)施加在所述移动部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冷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半箱体(11)和所述右半箱体(12)通过弹性卡扣结构连接,所述弹性件(42)设置在所述右半箱体(12)和所述移动部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冷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扣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左半箱体(11)上的弹性卡扣件(111)和设置在所述右半箱体(12)上且与所述弹性卡扣件(111)配合的卡孔(12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冷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件(20)包括:冷却件(22)和两个密封件(23),所述冷却件(22)具有贯穿其相对的两侧面且呈弯曲状的通道,两个所述密封件(23)设置在所述冷却件(22)的相对的两侧上并密封所述通道形成所述液体流道(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冷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件(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竖条(221)和第二竖条(222)、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竖条(221)上且另一端自由设置的多个第一横条(223)及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竖条(222)上且另一端自由设置的多个第二横条(224),所述第一横条(223)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竖条(222)之间具有距离,所述第二横条(224)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竖条(221)之间具有距离,两个所述第一横条(223)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横条(224),所述第一竖条(221)、所述第二竖条(222)、多个所述第一横条(223)及多个所述第二横条(224)围成弯曲状的所述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冷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件(22)还包括连接在最外侧的所述第一横条(223)的自由端上的第三竖条(225),所述第二竖条(222)的两端向外延伸至与所述第三竖条(225)的自由端平齐,所述第三竖条(225)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竖条(222)的自由端处连接有接头(226)。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冷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件(20)包括:
两个相对设置的外框(24);
呈弯曲状的冷却管(25),设置在两个所述外框(24)之间,所述冷却管(25)内形成所述液体流道(21);
两个密封件(23),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外框(24)的外侧上,以使两个所述外框(24)、两个所述密封件(23)以及所述冷却管(25)之间围成容纳制冷液体的制冷腔,两个所述外框(24)中的一个上设有与所述制冷腔连通的注入孔(241)。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半导体冷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冷液器还包括两个导冷夹板(41),一个所述制冷部件、一个所述导冷夹板(41)、所述冷却部件(20)、另一个所述导冷夹板(41)和另一个所述制冷部件依次叠置设置,一个所述制冷部件上固定一个所述导冷夹板(41)。
11.一种医用输液器,包括:依次连接的输液容器(60)、第一输液管(71)、半导体冷液器、第二输液管(72)及输液针头(73),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冷液器为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冷液器。
CN201810470419.1A 2018-05-16 2018-05-16 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 Active CN1085680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70419.1A CN108568007B (zh) 2018-05-16 2018-05-16 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70419.1A CN108568007B (zh) 2018-05-16 2018-05-16 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68007A CN108568007A (zh) 2018-09-25
CN108568007B true CN108568007B (zh) 2023-12-05

Family

ID=63572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70419.1A Active CN108568007B (zh) 2018-05-16 2018-05-16 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680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97536B (zh) * 2021-11-08 2023-10-20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基于函数拟合的注塑模具液冷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63516A1 (en) * 1988-10-14 1990-04-18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Thermoelectric chiller and automatic syringue
JP2011024626A (ja) * 2009-07-21 2011-02-10 Nippon Koden Corp 液体温度調整装置
CN102512734A (zh) * 2011-12-29 2012-06-27 武汉大学 一种便携式冰盐水自动亚低温仪
CN206992098U (zh) * 2017-07-27 2018-02-09 何景瓷 半导体式降温装置
CN206979648U (zh) * 2017-02-28 2018-02-09 重庆星宸整形美容医院有限公司 手持冰敷装置
CN208893327U (zh) * 2018-05-16 2019-05-24 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 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63516A1 (en) * 1988-10-14 1990-04-18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Thermoelectric chiller and automatic syringue
JP2011024626A (ja) * 2009-07-21 2011-02-10 Nippon Koden Corp 液体温度調整装置
CN102512734A (zh) * 2011-12-29 2012-06-27 武汉大学 一种便携式冰盐水自动亚低温仪
CN206979648U (zh) * 2017-02-28 2018-02-09 重庆星宸整形美容医院有限公司 手持冰敷装置
CN206992098U (zh) * 2017-07-27 2018-02-09 何景瓷 半导体式降温装置
CN208893327U (zh) * 2018-05-16 2019-05-24 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 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68007A (zh) 2018-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2002714A (ja) 熱交換システム、システムおよびカセット
CN107940889A (zh) 用于产生冷水的设备和净水器
JP2019103825A (ja) 複数の熱交換様式用の複数の冷却剤室を有する患者体温制御用の熱交換システム
CN108568007B (zh) 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
US11167078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empering the flow of liquids in medical devices
CN209751345U (zh) 一种电子冷敷装置
US11400237B2 (en) Medicine infusion apparatus including thermoelectric module
JP2006325751A (ja) 輸液熱交換器及び輸液熱交換装置
CN208893327U (zh) 半导体冷液器及医用输液器
CN206612874U (zh) 一种医用降温毯
CN204017044U (zh) 一种输液温度控制装置
AU607266B2 (en) Thermoelectric chiller and automatic syringe
CN202942288U (zh) 儿科高热物理降温器
CN2857903Y (zh) 医用物理冷疗机
US20220331153A1 (en) Cold and hot compress system
WO2019104861A1 (zh) 一种用于消除疲劳的设备、系统及其生产方法
CN109059418B (zh) 一种生物制品冻存和复苏装置及冻存和复苏方法
CN210197773U (zh) 一种控温夹
CN213076187U (zh) 理疗袋的传导液布置结构
CN216169177U (zh) 一种可拼装管道的药液加热装置
JP2016159120A (ja) 体温調節用パッドおよび体温調節装置
CN115227479A (zh) 用于脑损伤患者的冷循环降温治疗装置
CN204561243U (zh) 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电发钳
CN220801642U (zh) 一种输液保温护理器
CN217339074U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的液冷式冷敷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