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26255A - 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与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26255A
CN108526255A CN201710123497.XA CN201710123497A CN108526255A CN 108526255 A CN108526255 A CN 108526255A CN 201710123497 A CN201710123497 A CN 201710123497A CN 108526255 A CN108526255 A CN 1085262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portion
bicycle rack
automatic
automatically
automatic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234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其禹
艾谢博华善·铁强
陈昱璋
严士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z Auto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enz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z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enz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2349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26255A/zh
Publication of CN108526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262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00Straightening or restoring form of metal rods, metal tubes, metal profiles, or specific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whether or not in combination with sheet metal parts
    • B21D3/16Straightening or restoring form of metal rods, metal tubes, metal profiles, or specific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whether or not in combination with sheet metal parts of specific articles made from metal rods, tubes, or profiles, e.g. crankshafts, by specially adapted methods o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51/00Measuring, gauging, indicating, counting, or mar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the production or manipulation of material in accordance with subclasses B21B - B21F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包括座体、固定装置、第一耦合装置、第一检测装置及第一校正装置。固定装置配置于座体,且适于固定自行车架的端部于座体。第一耦合装置配置于座体,且适于自动地耦合于自行车架的第一管部,以定位第一管部于预定位置。第一检测装置配置于座体,且适于自动地检测第一管部相对于端部是否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具有偏移量。第一校正装置配置于座体,且适于自动地施力于第一管部,以将第一管部调整为相对于端部不具有偏移量。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

Description

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行车架的检测及校正设备与方法,尤其提供一种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与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发展,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运动休闲活动蔚为风潮,其中自行车运动日益盛行。为了确保自行车架的几何设定合乎预期,在制造自行车的过程中需对自行车架进行偏移量的检测,并进而对自行车架的偏移量进行校正。然而,在目前自行车制造中,皆以人工手动的方式来进行自行车架的检测与校正,从而较为耗费人力与工时,且易因人为因素而降低检测与校正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与方法,可对自行车架的偏移量进行自动化的检测与自动化的校正。
本发明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包括座体、固定装置、第一耦合装置、第一检测装置及第一校正装置。固定装置配置于座体,且适于固定自行车架的端部于座体。第一耦合装置配置于座体,且适于自动地耦合于自行车架的第一管部,以定位第一管部于预定位置。第一检测装置配置于座体,且适于自动地检测第一管部相对于端部是否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具有偏移量。第一校正装置配置于座体,且适于自动地施力于第一管部,以将第一管部调整为相对于端部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不具有偏移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耦合装置具有第一可动固定机构,且适于通过第一可动固定机构而固定于座体上的不同位置,以适用于不同尺寸与位置的第一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耦合装置包括第一耦合件及第一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适于驱动第一耦合件进行直线运动而耦合于第一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检测装置包括相机、光栅或激光测距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校正装置包括至少第二驱动单元及第一固持件,第一固持件适于固持第一管部,至少一第二驱动单元适于驱动第一固持件施力于第一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还包括第二耦合装置、第二检测装置及第二校正装置。第二耦合装置配置于座体,且适于自动地耦合于自行车架的第二管部,以定位第二管部于另一预定位置。第二检测装置配置于座体,且适于自动地检测第二管部相对于第一管部是否在第一方向具有偏移量。第二校正装置配置于座体,且适于自动地施力于第二管部,以将第二管部调整为相对于第一管部在第一方向不具有偏移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耦合装置具有第二可动固定机构,且适于通过第二可动固定机构而固定于座体上的不同位置,以适用于不同尺寸与位置的第二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耦合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二耦合件及至少一第三驱动单元,至少一第三驱动单元适于驱动至少一第二耦合件进行直线运动而耦合于第二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检测装置包括相机、光栅或激光测距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校正装置包括至少一第四驱动单元及至少一第二固持件,第二固持件适于固持第二管部,第四驱动单元适于驱动第二固持件施力于第二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端部是自行车架的五通管,第一管部是自行车架的座管,第二管部是自行车架的头管。
本发明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置放自行车架的端部于固定装置上。驱动第一耦合装置自动地耦合于自行车架的第一管部,以定位第一管部于预定位置。通过第一检测装置自动地检测第一管部相对于端部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是否具有偏移量,而获得检测值。判断第一检测装置所检测出的检测值是否符合预定值。若第一检测装置所检测出的检测值不符合预定值,则驱动第一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第一管部,以调整第一管部相对于端部的检测值至预定值。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第一可动固定机构将第一耦合装置固定于座体上的不同位置,以适用于不同尺寸与位置的第一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第一耦合装置自动地耦合于自行车架的第一管部包括以下步骤。通过第一驱动单元驱动第一耦合件进行直线运动而耦合于第一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定位第一管部于预定位置之后及通过第一检测装置自动地检测第一管部之前,通过固定装置固定端部并驱动第一耦合装置自动地释放第一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第一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第一管部包括以下步骤。通过第一固持件固持第一管部,并通过至少一第二驱动单元驱动第一固持件施力于第一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第一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第一管部包括以下步骤。依据数据库所存储的第一校正历史信息,调整第一校正装置对第一管部的施力。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建立第一校正历史信息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校正装置对第一管部的多次施力与对应的多次校正结果存储至数据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驱动第二耦合装置自动地耦合于自行车架的第二管部,以定位第二管部于另一预定位置。通过第二检测装置自动地检测第二管部相对于第一管部在第一方向是否具有偏移量,而获得另一检测值。判断第二检测装置所检测出的检测值是否符合预定值。若第二检测装置所检测出的检测值不符合预定值,则驱动第二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第二管部,以调整第二管部相对于第一管部的检测值至预定值。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第二可动固定机构将第二耦合装置固定于座体上的不同位置,以适用于不同尺寸与位置的第二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第二耦合装置自动地耦合于自行车架的第二管部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至少一第三驱动单元驱动至少一第二耦合件进行直线运动而耦合于第二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通过第二检测装置自动地检测第二管部之前,驱动第二耦合装置自动地释放至少一第二耦合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通过第二检测装置自动地检测第二管部包括以下步骤。通过第二检测装置自动地检测耦合于第二管部的至少一第二耦合件相对于第一管部在第一方向是否具有偏移量,以获得第二管部相对于第一管部的检测值。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第二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第二管部包括以下步骤。驱动第二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耦合于第二管部的至少一第二耦合件,以通过至少一第二耦合件施力于第二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第二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第二管部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至少一第二固持件固持第二管部,并通过至少一第四驱动单元驱动第二固持件施力于第二管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第二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第二管部包括以下步骤。依据数据库所存储的第二校正历史信息,调整第二校正装置对第二管部的施力。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建立第二校正历史信息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二校正装置对第二管部的多次施力与对应的多次校正结果存储至数据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端部是自行车架的五通管,第一管部是自行车架的座管,第二管部是自行车架的头管。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中,耦合装置、检测装置及校正装置皆为自动化的装置,而可自动地对自行车架的偏移量进行检测,且可依据检测结果自动地对自行车架的偏移量进行校正。从而,可节省自行车架的检测与校正的人力与工时,且可提升检测与校正的准确性。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还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图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100的部分构件方块图。
图6是图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图6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部分构件立体图。
图8是图6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局部侧视图。
图9是图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局部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部分构件立体图。
图13是图1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局部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自行车架
52:端部
54:第一管部
56:第二管部
100、200: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
110、210、310:座体
110a、110b、110c、162a、162b:开槽
120、220:固定装置
122、186:驱动源
124:固定件
130、230、330:第一耦合装置
132、332:第一可动固定机构
134、334:第一耦合件
136、336:第一驱动单元
140、340:第一检测装置
142、144、172、174、342、344:传感器
150、250、350:第一校正装置
152a、152b、352a:第二驱动单元
154、354:第一固持件
160、360:第二耦合装置
162、262:第二可动固定机构
164a、164b、164c、364a、364b:第三驱动单元
166a、166b、366a、366b:第二耦合件
170:第二检测装置
180:第二校正装置
182、382:第四驱动单元
184:第二固持件
190a:控制单元
190b:数据库
262a:载板
262b:转盘
310a:沟槽
334a:导杆
330a、336a:导槽
368a、368b:夹爪
A1、A2:基准线
S:定位槽
X、Y、Z: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侧视图。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100包括座体110、固定装置120、第一耦合装置130、第一检测装置140(示出于图2)及第一校正装置150。
固定装置120配置于座体110,且适于固定自行车架50的端部52(标示于图3)在座体110。第一耦合装置130配置于座体110,且适于自动地耦合于自行车架50的第一管部54,以定位第一管部54于预定位置。第一检测装置140配置于座体110,且适于自动地检测第一管部54相对于端部52是否在第一方向(示出为方向Z)及第二方向(示出为方向Y)具有偏移量。若第一检测装置140检测出第一管部54相对于端部52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或所述第二方向具有偏移量,则代表第一管部54偏离了平行于方向X的基准线A1(示出于图1)。第一校正装置150配置于座体110,且适于自动地施力于第一管部54,以将第一管部54调整为相对于端部52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不具有偏移量,也即,将第一管部54调整为沿所述基准线A1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端部52例如是自行车架50的五通管,第一管部54例如是自行车架50的座管。
此外,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100可还包括第二耦合装置160、第二检测装置170(标示于图2)及第二校正装置180。第二耦合装置160配置于座体110,且适于自动地耦合于自行车架50的第二管部56,以定位第二管部56于另一预定位置。第二检测装置170配置于座体110,且适于自动地检测第二管部56相对于第一管部54是否在所述第一方向(示出为方向Z)具有偏移量。若第一检测装置140检测出第二管部56相对于第一管部54在所述第一方向具有偏移量,则代表第二管部56偏离了平行于方向X的另一基准线A2(示出于图1)。第二校正装置180配置于座体110,且适于自动地施力于第二管部56,以将第二管部56调整为相对于第一管部54在所述第一方向不具有偏移量,也即,将第一管部54调整为沿所述另一基准线A2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管部56例如是自行车架50的头管。
在上述配置方式之下,第一耦合装置130、第一检测装置140、第一校正装置150、第二耦合装置160、第二检测装置170及第二校正装置180皆为自动化的装置,而可自动地对自行车架50的偏移量进行检测,且可依据检测结果自动地对自行车架50的偏移量进行校正。从而,可节省自行车架50的检测与校正的人力与工时,且可提升检测与校正的准确性。
以下通过流程图说明本实施例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的流程图。请参考图4,首先,置放自行车架50的端部52于固定装置120上(步骤S602)。接着,驱动第一耦合装置130自动地耦合于自行车架50的第一管部54,以定位第一管部54于预定位置(步骤S604)。通过第一检测装置140自动地检测第一管部54相对于端部52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是否具有偏移量,而获得检测值(步骤S606)。判断第一检测装置140所检测出的检测值是否符合预定值(步骤S608)。若第一检测装置140所检测出的检测值不符合预定值,则驱动第一校正装置150自动地施力于第一管部54,以调整第一管部54相对于端部52的检测值至预定值(步骤S610)。
在进行所述步骤S610之后,还可进行下述步骤。驱动第二耦合装置160自动地耦合于自行车架50的第二管部56,以定位第二管部56于另一预定位置(步骤S612)。通过第二检测装置170自动地检测第二管部56相对于第一管部54在第一方向是否具有偏移量,而获得另一检测值(步骤S614)。判断第二检测装置170所检测出的检测值是否符合预定值(步骤S616)。若第二检测装置170所检测出的检测值不符合预定值,则驱动第二校正装置180自动地施力于第二管部56,以调整第二管部56相对于第一管部54的检测值至预定值(步骤S618)。
需说明的是,在如上述步骤S604定位第一管部54于预定位置之后及如上述步骤S606通过第一检测装置140自动地检测第一管部54之前,通过固定装置120固定端部52并接着驱动第一耦合装置130自动地释放第一管部54。藉此,端部52是在第一管部54处于预定位置的情况下被固定,而能够成为校正的基准点,从而第一管部54被释放后能够以端部52为基准点进行检测与校正。
图5是图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100的部分构件方块图。本实施例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100还包括控制单元190a及数据库190b。控制单元190a例如是电脑装置,用以控制第一耦合装置130、第一检测装置140、第一校正装置150、第二耦合装置160、第二检测装置170及第二校正装置180对自行车架50进行图4所示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其中,控制单元190a可依据数据库190b所存储的信息来控制第一校正装置150及第二校正装置180的作动。
详细而言,可将第一校正装置150对不同材质、尺寸、形状的第一管部54的多次施力与对应的多次校正结果存储至数据库190b,以建立第一校正历史信息,并将第二校正装置180对不同材质、尺寸、形状的第二管部56的多次施力与对应的多次校正结果存储至数据库190b,以建立第二校正历史信息。从而,控制单元190a可依据数据库190b所存储的第一校正历史信息调整第一校正装置150对第一管部54的施力,且控制单元190a可依据数据库190b所存储的第二校正历史信息调整第二校正装置180对第二管部56的施力,以不断提升校正的准确性。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120、第一耦合装置130、第一检测装置140及第一校正装置150的具体配置与作用方式。
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120如图3所示包括驱动源122及固定件124,驱动源122用以驱动固定件124往下接合于自行车架50的端部52,以通过固定件124固定端部52。驱动源122可为电动缸、气压缸、油压缸或其他适当种类的驱动源(如马达),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
图6是图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局部立体图。请参考图6,本实施例的第一耦合装置130具有第一可动固定机构132,座体110相应地具有沿方向X(标示于图1至图3)直线延伸的开槽110a。使用者可通过第一可动固定机构132而将第一耦合装置130固定于座体110的开槽110a的不同位置,以适用从端部52算起不同长度的第一管部54。其中,例如是将锁附件从座体110下方往上穿过开槽110a而锁附至第一可动固定机构132,以固定第一耦合装置130。本实施例的第一可动固定机构132例如是供使用者以手动的方式进行调整,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依不同长度的第一管部54而通过电性驱动的方式自动地驱动第一可动固定机构132作动到所需位置。此外,第一耦合装置130包括第一耦合件134及第一驱动单元136,第一驱动单元136例如是电动缸、气压缸、油压缸或其他适当种类的驱动单元(如马达),且适于驱动第一耦合件134沿方向X(标示于图1至图3)进行直线运动而以插入第一管部54的方式耦合于第一管部5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装置140如图2所示包括两传感器142、144。传感器142例如是相机、光栅或激光测距机,且配置于第一管部54的一侧以自动地感测第一管部54相对于端部52在第一方向(示出为方向Z)是否具有偏移量。传感器144例如是相机、光栅或激光测距机,且配置于第一管部54的周围(示出为下方)以自动地感测第一管部54相对于端部52在第二方向(示出为方向Y)是否具有偏移量。在其他实施例中,传感器144也可配置于第一管部54上方,唯自行车架50被放到座体110上和被从座体110取走时,须具备自动避开功能。
图7是图6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部分构件立体图。请参考图6及图7。本实施例的第一校正装置150包括两第二驱动单元152a、152b及第一固持件154,第一固持件154例如为夹爪且适于固持第一管部54,其中例如是通过驱动源156来驱动第一固持件154进行夹持及释放的作动,驱动源156例如是电动缸、气压缸、油压缸或其他适当种类的驱动单元(如马达)。第二驱动单元152a例如是马达或其他适当种类的驱动单元(如电动缸、气压缸、油压缸),且适于驱动第一固持件154沿图1至图3所示的方向Z施力于第一管部54,以将第一管部54调整为相对于端部52在方向Z不具有偏移量。第二驱动单元152b例如是马达或其他适当种类的驱动单元(如电动缸、气压缸、油压缸),且适于驱动第一固持件154沿图1至图3所示的方向Y施力于第一管部54,以将第一管部54调整为相对于端部52在方向Y不具有偏移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单元152a、152b例如是通过齿条或其他适当的连动机构来驱动第一固持件154作动,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
图8是图6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局部侧视图。本实施例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100的第一固持件154如图6至图8所示还包括定位槽S,且适于通过其两边定位槽S上的斜面将第一管部54固持于预设可精准对位于第一耦合装置130的位置。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二耦合装置160、第二检测装置170及第二校正装置180的具体配置与作用方式。
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第二耦合装置160具有第二可动固定机构162,第二可动固定机构162例如是载板且具有两开槽162a及两开槽162b,座体110相应地具有沿方向Y直线延伸的两开槽110b、110c。使用者可通过第二可动固定机构162而将第二耦合装置160的两端固定于座体110的开槽110b、110c的不同位置,以适用于不同尺寸与位置的第二管部56。其中,例如是将锁附件从座体110下方往上穿过开槽110b而锁附至第一可动固定机构132的开槽162a,并将锁附件从座体110下方往上穿过开槽110c而锁附至第一可动固定机构132的开槽162b,以固定第二耦合装置160。其中,由于开槽110b、开槽110c、开槽162a及开槽162b皆为长型槽,因此第二可动固定机构162在XY平面上具有足够的平移及旋转自由度,以适用于各种不同设计的第二管部56。本实施例的第二可动固定机构162例如是供使用者以手动的方式进行调整,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电性驱动的方式自动地驱动第二可动固定机构162作动。
图9是图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局部侧视图。请参考图2及图9,本实施例的第二耦合装置160包括两第二耦合件166a、166b及两第三驱动单元164a、164b,两第三驱动单元164a、164b例如是马达或其他适当种类的驱动单元(如电动缸、气压缸、油压缸),且适于分别驱动两第二耦合件166a、166b沿方向X进行直线运动而以分别插入第二管部56两端的方式耦合于第二管部56。进一步而言,第二耦合装置160还包括另一第三驱动单元164c,第三驱动单元164c用以驱动第二耦合件166b旋转,使两第二耦合件166a、166b分别插入第二管部56两端后在第二管部56内相互螺合。其中,第二耦合件166a例如具有内螺纹且第二耦合件166b例如具有外螺纹,藉以相互螺合。
在通过第二检测装置170自动地检测第二管部56之前,先驱动第二耦合装置160自动地释放两第二耦合件166a、166b,此时第二耦合件166a、166b可视为第二管部56的延伸结构。第二耦合装置160例如是通过套筒或夹爪等机构来连接及释放两第二耦合件166a、166b,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
承上,第二检测装置170如图2所示包括两传感器172、174。传感器172例如是相机、光栅或激光测距机,且配置于第二耦合件166a的周围以自动地感测耦合于第二管部56的第二耦合件166a相对于第一管部54在第一方向(示出为方向Z)是否具有偏移量,以判断第二管部56相对于第一管部54在所述第一方向是否具有偏移量。传感器174例如是相机、光栅或激光测距机,且配置于第二耦合件166b的周围以自动地感测耦合于第二管部56的第二耦合件166b相对于第一管部54在第一方向(示出为方向Z)是否具有偏移量,以判断第二管部56相对于第一管部54在所述第一方向是否具有偏移量。如上述般利用第二耦合件166a、166b作为第二管部56的延伸结构,可避免因第二管部56过短而导致其偏移量难以感测。
请参考图9,本实施例的第二校正装置180包括两第四驱动单元182及两第二固持件184,两第二固持件184例如是夹爪且适于分别固持耦合于第二管部56的两第二耦合件166a、166b,从而固持第二管部56,其中例如是通过两驱动源186来分别驱动第二固持件184进行夹持及释放的作动,驱动源186例如是电动缸、气压缸、油压缸或其他适当种类的驱动单元(如马达)。两第四驱动单元182例如是马达或其他适当种类的驱动单元(如电动缸、气压缸、油压缸),且适于分别驱动两第二固持件184自动地沿方向Z施力于耦合于第二管部56的两第二耦合件166a、166b,以通过两第二耦合件166a、166b分别独立施加所需力于第二管部56,从而将第二管部56调整为相对于第一管部54在所述第一方向不具有偏移量。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驱动单元182例如是通过齿条或其他适当的连动机构来驱动第二固持件184作动,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立体图。在图10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200中,座体210、固定装置220、第一耦合装置230、第一检测装置、第一校正装置250、第二耦合装置、第二可动固定机构262、第二检测装置及第二校正装置的配置与作用方式类似图1及图2的座体110、固定装置120、第一耦合装置130、第一检测装置140、第一校正装置150、第二耦合装置160、第二可动固定机构162、第二检测装置170及第二校正装置180的配置与作用方式,在此不再赘述。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200与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100的不同处在于,第二可动固定机构262包括载板262a及转盘262b,转盘262b可转动地配置于座体210上而适于被驱动而自动地相对于座体210转动,载板262a可平移地配置于转盘262b上而适于被驱动而自动地相对于转盘262b平移。通过转盘262b的转动及载板262a的平移,使第二可动固定机构262在XY平面上具有足够的平移及旋转自由度。需说明的是,为使附图较为清楚,图10未示出第二可动固定机构262上的第二耦合装置、第二检测装置及第二校正装置。
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立体图。在图11所示实施例中,座体310、第一耦合装置330、第一检测装置340、传感器342、传感器344、第一校正装置350的配置与作用方式类似图1、图2及图6的座体110、第一耦合装置130、第一检测装置140、传感器142、传感器144、第一校正装置150的配置与作用方式,于此不再赘述。图11所示实施例与图1、图2及图6所示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第一驱动单元336具有导槽336a,第一耦合件334的导杆334a穿设于第一耦合装置330的导槽330a且穿设于第一驱动单元336的导槽336a。承上,第一驱动单元336例如是马达且适于驱动其导槽336a转动,以带动导杆334a沿导槽330a平移,进而使第一耦合件334进行直线运动而耦合于第一管部54。
图11所示实施例与图1、图2及图6所示实施例的另一不同处在于第一可动固定机构的形式。具体而言,座体310如图11所示设有两沟槽310a,第一耦合装置330的第一可动固定机构332可动地配置于两沟槽310a。使用者可通过第一可动固定机构332而将第一耦合装置330固定于座体310的沟槽310a的不同位置,以适用于不同尺寸与位置的第一管部54。
图12是图1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部分构件立体图。图12所示实施例与图7所示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第一固持件及第二驱动单元的形式。具体而言,图12所示的第一固持件354(也示出于图11)非如图7所示的第一固持件154是夹爪,第一固持件354为扣环。此外,图12所示的第二驱动单元352a非如图7所示的第二驱动单元152a是用以驱动齿条作动的一般马达,第二驱动单元352a是线性马达。
图13是图11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局部侧视图。图13所示的第二耦合装置360的配置与作用方式类似于图9的第二耦合装置160的配置与作用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图13所示实施例与图9所示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第二耦合装置360通过其两夹爪368a、368b分别夹持或释放两第二耦合件366a、366b,其中两夹爪368a、368b例如通过电动缸、气压缸、油压缸或其他适当驱动源(如马达)的驱动而夹持或释放两第二耦合件366a、366b。承上,第二耦合装置360的两第三驱动单元364a、364b分别用以驱动两夹爪368a、368b平移,以带动分别被两夹爪368a、368b所夹持的两第二耦合件366a、366b伸入第二管部56。两第二耦合件366a、366b例如是以相互卡合的方式在第二管部56内相结合,而非如同图9所示的两第二耦合件166a、166b是以相互螺合的方式在第二管部56内相结合。此外,图13所示的两第四驱动单元382非如图9所示的两第四驱动单元182是用以驱动齿条作动的一般马达,第四驱动单元382是线性马达。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中,耦合装置、检测装置及校正装置皆为自动化的装置,而可自动地对自行车架的偏移量进行检测,且可依据检测结果自动地对自行车架的偏移量进行校正。从而,可节省自行车架的检测与校正的人力与工时,且可提升检测与校正的准确性。此外,可利用可动固定机构来调整耦合装置的位置,使耦合装置适用于不同尺寸的自行车架,且可动固定机构也可为自动化的装置,以进一步提升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的操作便利性。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改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8)

1.一种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体;
固定装置,配置于该座体,且适于固定自行车架的端部于所述座体;
第一耦合装置,配置于所述座体,且适于自动地耦合于所述自行车架的第一管部,以定位所述第一管部于预定位置;
第一检测装置,配置于所述座体,且适于自动地检测所述第一管部相对于所述端部是否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具有偏移量;以及
第一校正装置,配置于所述座体,且适于自动地施力于所述第一管部,以将所述第一管部调整为相对于所述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不具有偏移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装置具有第一可动固定机构,且适于通过所述第一可动固定机构而固定于所述座体上的不同位置,以适用于不同尺寸与位置的所述第一管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装置包括第一耦合件及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适于驱动所述第一耦合件进行直线运动而耦合于所述第一管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相机、光栅或激光测距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校正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二驱动单元及第一固持件,所述第一固持件适于固持所述第一管部,所述至少一第二驱动单元适于驱动所述第一固持件施力于所述第一管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耦合装置,配置于所述座体,且适于自动地耦合于所述自行车架的第二管部,以定位所述第二管部于另一预定位置;
第二检测装置,配置于所述座体,且适于自动地检测所述第二管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管部是否在所述第一方向具有偏移量;以及
第二校正装置,配置于所述座体,且适于自动地施力于所述第二管部,以将所述第二管部调整为相对于所述第一管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不具有偏移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耦合装置具有第二可动固定机构,且适于通过所述第二可动固定机构而固定于所述座体上的不同位置,以适用于不同尺寸与位置的所述第二管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耦合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二耦合件及至少一第三驱动单元,所述至少一第三驱动单元适于驱动所述至少一第二耦合件进行直线运动而耦合于所述第二管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包括相机、光栅或激光测距机。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校正装置包括至少一第四驱动单元及至少一第二固持件,所述至少一第二固持件适于固持所述第二管部,所述至少一第四驱动单元适于驱动所述至少一第二固持件施力于所述第二管部。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是所述自行车架的五通管,所述第一管部是所述自行车架的座管,所述第二管部是所述自行车架的头管。
12.一种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置放自行车架的端部于固定装置上;
驱动第一耦合装置自动地耦合于所述自行车架的第一管部,以定位所述第一管部于预定位置;
通过第一检测装置自动地检测所述第一管部相对于所述端部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是否具有偏移量,而获得检测值;
判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所检测出的所述检测值是否符合预定值;以及
若所述第一检测装置所检测出的所述检测值不符合预定值,则驱动第一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所述第一管部,以调整所述第一管部相对于所述端部的所述检测值至预定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第一可动固定机构将所述第一耦合装置固定于所述座体上的不同位置,以适用于不同尺寸与位置的所述第一管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驱动所述第一耦合装置自动地耦合于所述自行车架的所述第一管部的步骤包括:
通过第一驱动单元驱动第一耦合件进行直线运动而耦合于所述第一管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定位所述第一管部于所述预定位置之后及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装置自动地检测所述第一管部之前,通过所述固定装置固定所述端部并驱动所述第一耦合装置自动地释放所述第一管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驱动所述第一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所述第一管部的步骤包括:
通过第一固持件固持所述第一管部,并通过至少一第二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固持件施力于所述第一管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驱动所述第一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所述第一管部的步骤包括:
依据数据库所存储的第一校正历史信息,调整所述第一校正装置对所述第一管部的施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所述第一校正历史信息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第一校正装置对所述第一管部的多次施力与对应的多次校正结果存储至所述数据库。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第二耦合装置自动地耦合于所述自行车架的第二管部,以定位所述第二管部于另一预定位置;
通过第二检测装置自动地检测所述第二管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管部在所述第一方向是否具有偏移量,而获得另一检测值;以及
判断所述第二检测装置所检测出的所述检测值是否符合预定值;以及
若所述第二检测装置所检测出的所述检测值不符合预定值,则驱动第二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所述第二管部,以调整所述第二管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管部的所述检测值至预定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第二可动固定机构将所述第二耦合装置固定于所述座体上的不同位置,以适用于不同尺寸与位置的所述第二管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驱动所述第二耦合装置自动地耦合于所述自行车架的所述第二管部的步骤包括:
通过至少一第三驱动单元驱动至少一第二耦合件进行直线运动而耦合于所述第二管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通过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自动地检测所述第二管部之前,驱动所述第二耦合装置自动地释放所述至少一第二耦合件。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自动地检测所述第二管部的步骤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自动地检测耦合于所述第二管部的所述至少第二耦合件相对于所述第一管部在所述第一方向是否具有偏移量,以获得所述第二管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管部的所述检测值。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驱动所述第二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所述第二管部的步骤包括:
驱动所述第二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耦合于所述第二管部的所述至少一第二耦合件,以通过所述至少一第二耦合件施力于所述第二管部。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驱动所述第二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所述第二管部的步骤包括:
通过至少一第二固持件固持所述第二管部,并通过至少一第四驱动单元驱动所述至少一第二固持件施力于所述第二管部。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驱动所述第二校正装置自动地施力于所述第二管部的步骤包括:
依据数据库所存储的第二校正历史信息,调整所述第二校正装置对所述第二管部的施力。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所述第二校正历史信息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第二校正装置对所述第二管部的多次施力与对应的多次校正结果存储至所述数据库。
28.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是所述自行车架的五通管,所述第一管部是所述自行车架的座管,所述第二管部是所述自行车架的头管。
CN201710123497.XA 2017-03-03 2017-03-03 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与方法 Pending CN1085262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23497.XA CN108526255A (zh) 2017-03-03 2017-03-03 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与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23497.XA CN108526255A (zh) 2017-03-03 2017-03-03 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与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26255A true CN108526255A (zh) 2018-09-14

Family

ID=63489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23497.XA Pending CN108526255A (zh) 2017-03-03 2017-03-03 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与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2625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0613A (zh) * 2021-11-16 2022-03-11 厦门大学 一种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矫正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42270A1 (de) * 1981-11-19 1983-05-26 Bike Machinery S.r.l., 24068 Seriate, Bergamo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automatischen kontrolle und dem winkelgerechten abkanten von fahrrad-rahmen
JPS59140185A (ja) * 1983-01-31 1984-08-11 財団法人 自転車産業振興協会 自転車フレ−ム体の狂い修正方法
CN2251451Y (zh) * 1995-10-05 1997-04-09 庄添财 车架校正台的五通管定位装置
CN101376208A (zh) * 2007-08-27 2009-03-04 庄添财 车架校正夹具
CN101862767A (zh) * 2010-05-27 2010-10-20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自动化钻具校直机
CN103464534A (zh) * 2013-09-03 2013-12-25 陈隽 一种自行车三角架的校正模
CN205309018U (zh) * 2016-01-07 2016-06-15 广州东焊焊接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行业自动校正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42270A1 (de) * 1981-11-19 1983-05-26 Bike Machinery S.r.l., 24068 Seriate, Bergamo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automatischen kontrolle und dem winkelgerechten abkanten von fahrrad-rahmen
JPS59140185A (ja) * 1983-01-31 1984-08-11 財団法人 自転車産業振興協会 自転車フレ−ム体の狂い修正方法
CN2251451Y (zh) * 1995-10-05 1997-04-09 庄添财 车架校正台的五通管定位装置
CN101376208A (zh) * 2007-08-27 2009-03-04 庄添财 车架校正夹具
CN101862767A (zh) * 2010-05-27 2010-10-20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自动化钻具校直机
CN103464534A (zh) * 2013-09-03 2013-12-25 陈隽 一种自行车三角架的校正模
CN205309018U (zh) * 2016-01-07 2016-06-15 广州东焊焊接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行业自动校正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0613A (zh) * 2021-11-16 2022-03-11 厦门大学 一种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矫正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84410B (zh) 材料试验机
CN108714701A (zh) 一种轴类零件加工装置
CN102620684A (zh) 三维形貌痕迹比对测量仪
US6675632B2 (en) Inside diameter meas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P2460621B1 (en) Jig for measuring size of work piece
EP2037220A3 (en) Displacement sensing method and motor control apparatus
CN108413892B (zh) 一种金刚石线锯整周三维表面形貌检测方法及其检测装置
CN103398670A (zh) 一种刀具形状测量装置
CN108526255A (zh) 自行车架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校正设备与方法
CN203772483U (zh) 电动转向器传感器系统调中台
JP2011169727A (ja) 材料試験機
CN207888159U (zh) 摄像模组全自动底座锁付设备
US1189753A (en) Instrument for making parallel channels for tooth-root pins.
CN208483275U (zh) 一种用于机械制造钻孔设备的工件放置机构
TWI621561B (zh) 自行車架的自動檢測及自動校正設備與方法
US20160089928A1 (en) Foil stamping machine
CN109163686A (zh) 一种测量曲轴孔位置度的次级飞轮综合检具
CN109926816A (zh) 一种手机前壳与手机屏的组装间隙的检测设备
CN107838647A (zh) 应用于摄像模组全自动底座锁付设备上的锁付机构
CN204495218U (zh) 影像式工作钢卷尺全自动标准装置
TW201306993A (zh) 自動研磨微細鑽刃的方法
CN202599359U (zh) 三维形貌痕迹比对测量仪
CN210242727U (zh) 一种线位移传感器调试装置
CN203148325U (zh) 通用卡尺多功能专用检具
CN207026842U (zh) 一种汽车制造用后门框左右立柱加强板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