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20992A -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20992A
CN108520992A CN201810636355.8A CN201810636355A CN108520992A CN 108520992 A CN108520992 A CN 108520992A CN 201810636355 A CN201810636355 A CN 201810636355A CN 108520992 A CN108520992 A CN 1085209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mb
battery
shell
battery modu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363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雷
苏俊松
李树民
袁承超
劳力
马俊峰
王扬
周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ev Hef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ev Hef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ev Hef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ev Hef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3635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20992A/zh
Publication of CN108520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209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接件及电池模组,所述连接件应用于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层单体电池及分别设在多层单体电池之间的多层并排管;所述连接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流通腔体,所述外壳上设有用于连接不同层的并排管的连接部,所述不同层的并排管连接在所述连接件上时,所述流通腔体使连接于连接件的并排管导通。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及电池模组中,采用连接件连接并排管,不用再使相邻两层并排管弯折,如此,便可避免并排管弯折造成的并排管堵塞,从而保证电池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电池被广泛的用于提供电能。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电能的释放,电池的温度会渐渐升高。电池温度的升高会导致电池不能输出稳定的电能,同时,会对电机等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如电机不能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此外,电池温度过高还会影响使用电池的安全。
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温度能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温度范围,往往会采用一些换热结构来和电池之间进行换热。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普遍使用的换热结构是并排管,这种并排管往往是一个整体。由于电池模组中,单体电池层数设置比较多,因此,需要在各层单体电池之间设置并排管,也就意味着一个整体的并排管设置在不同的单体电池之间的层时会拐弯,以使并排管迂回地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各层电芯之间。并排管在拐弯的地方,非常容易发生弯折,这样,就会导致管路堵塞,影响管路内的液体流动,进而影响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件,应用于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层单体电池及分别设在多层单体电池之间的多层并排管;所述连接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流通腔体,所述外壳上设有用于连接不同层的并排管的连接部,所述不同层的并排管连接在所述连接件上时,所述流通腔体使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的所述并排管导通。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并排管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的外壳上形成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形成连接部,所述并排管与连接管段套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翻转片,所述翻转片用于改变所述流通腔体内液体流通路径的横截面面积;
所述翻转片固定设置在安装轴上,所述安装轴可旋转地设置在连接件的外壳上,所述安装轴的一端穿出至所述外壳外侧与角度调节结构连接。
可选地,所述角度调节结构为驱动结构,所述安装轴穿出所述外壳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用于驱动所述翻转片翻转。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还包括调温结构,所述调温结构用于调节流经所述流通腔体的液体的温度。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与电池管理系统连接,用于将所采集的温度信息发送给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所述调温结构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调温结构。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迂回设置于多层所述单体电池之间,相邻的两层并排管通过同一连接件连通。
可选地,所述并排管设置在相邻的两层所述单体电池之间。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层单体电池及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并排管设置于相邻两层所述单体电池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连接件及电池模组中,连接件包括外壳,外壳内形成流通腔体,外壳上设有用于连接不同层的并排管的连接部。如此,使用连接件连接两层并排管或者多层并排管,并使并排管连通,相连通的并排管不需要拐弯,因此,能够避免并排管弯折出现的管路堵塞情况,从而能够保证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剖视图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剖视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并排管与连接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并排管与连接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图标:10-连接件;100-外壳;101-连接部;102-安装轴;103-翻转片;104-流通腔体;11-并排管;12-单体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图2,图1是本申请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较佳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10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连接件10,应用于电池模组,如图1所示,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层单体电池12及分别设在多层单体电池12之间的多层并排管11;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连接件10包括外壳100,所述外壳100内形成流通腔体104,所述外壳100上设有用于连接不同层的并排管11的连接部101,所述不同层的并排管11连接在所述连接件10上时,所述流通腔体104使连接于连接件10的并排管11导通。
图1所示电池模组中具有多层单体电池12,多层单体电池12的每相邻两层单体电池12之间均可以设置并排管11。其中,相邻两层单体电池12之间既可以设置一层并排管11,也可以设置两层或者多层并排管11。
本实施例中,外壳100上设置连接部101,从而通过连接部101将不同层的并排管11连接在连接件10上。连接件10的外壳100内形成流通腔体104,连接在连接部101上不同层的并排管11均与流通腔体104连通,从而,连接在同一连接件10上不同层的并排管11之间也相互连通。同一连接件10上,可以连接多层的并排管11。当一个连接件10上连接有两层的并排管11时,两层并排管11均通过连接件10的连接部101与连接件10连接。此时,两层并排管11的其中一层并排管11的流通通道与连接件10的流通腔体104连通,另一层并排管11的流通通道也与连接件10的流通腔体104连通,于是,这两层并排管11便通过流通腔体104导通。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0的外形可以设置为,长方体型、U型等以及其他能够将不同层的并排管11连接在一起的结构。连接件10上的连接同一电池模组的并排管11的连接部101设置在连接件10的同一侧。
本实施例的连接件10用于连接电池模组中不同层之间的并排管11,并使连接在同一连接件10上的不同并排管11均与连接件10的流通腔体104连通,这样,连接在同一连接件10上的不同层的并排管11便通过流通腔体104导通。采用此连接件10来连接不同层的并排管11,可以将使位于不同层之间的相互连通的并排管11之间不会有并排管11直接弯折的现象,从而防止并排管11弯折造成的并排管11堵塞,保证换热时并排管11内液体流通路径畅通。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连接件10与所述并排管11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将连接件10与并排管11可拆卸连接,在同一电池模组中可以使用多根并排管11,在不同的电池模组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并排管11来组装。这样可以使并排管11的通用性更强。例如,当电池模组中,每层单体电池12的数量较少时,可以选择与此电池模组中单体电池12层长度相近的并排管11,从而,在保证一层单体电池12中的每个单体电池12均能换热的同时,还能保证电池模组整体的尺寸不至于过大。
当然,在将连接件10与并排管11连接时,也可以将并排管11与连接件10固定连接。例如,将并排管11与连接件10焊接。
如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连接件10的外壳100上形成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形成连接部101,所述并排管11与连接管段套接。
本实施例中,可以使连接件10的连接管段套接连接在与该连接件10连接的并排管11外侧,也可以使并排管11套接在连接管段外侧。
此外,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将并排管11与连接管段连接在一起。例如,当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将并排管11与连接管段连接在一起时,可以在并排管11与连接件10连接的一端设置法兰,在连接管段与并排管11连接的一端设置法兰,在连接件10的法兰与并排管11的法兰上设置螺栓,从而,通过调节螺栓使连接件10和并排管11连接。
当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并排管11与连接管段焊接连接。
不同的使用环境中,电池模组需要的换热效率不同。请参照图3、图4,故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连接件10还包括翻转片103,所述翻转片103用于改变所述流通腔体104内液体流通路径的横截面面积。
所述翻转片103固定设置在安装轴102上,所述安装轴102可旋转地设置在连接件10的外壳100上,所述安装轴102的一端穿出至所述外壳100外侧与角度调节结构连接。
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翻转片103设置在流通腔体104中,翻转片103用于改变所述流通腔体104内液体流通路径的横截面积。将翻转片103固定在安装轴102上,并使安装轴102一端穿出外壳100与角度调节结构连接,这样,在需要不同的换热速率时,便可以直接调节角度调节结构,使角度调节结构带动安装轴102转动,来调节翻转片103的角度,以实现对并排管11内液体流量的控制,最终实现换热速率调节。
同一层并排管11中,包括多根管道,多根管道并排设置。如图4所示,连接部101为连接管段时,连接管段并排设置,所述安装轴102的轴线方向与连接管段的并排方向一致。
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翻转片103以外的其他结构来进行流量调节。
在一种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角度调节结构为驱动结构,所述安装轴102穿出所述外壳100的一端连接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用于驱动翻转片103翻转。
本实施例中,直接采用驱动结构对翻转片103进行调节,更加方便快捷。
本实施例中,可将驱动结构设置为如步进电机等用于驱动安装轴102旋转的电机,从而通过控制器或者电池管理系统等来控制电机的转动,这样,便可以实现对翻转片103翻转的角度的自动、精确调节。
由于在电池模组中,换热液体在流经不同的部位后,存在热量交换,因此,电池模组中不同部位的换热液体会存在较大温差,从而会导致不同部位的单体电池12的换热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故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连接件10还包括调温结构,所述调温结构用于调节流经所述流通腔体的液体的温度。
本实施例中的调温结构可以是用于升温的结构,如电加热丝等;也可以是降温结构,如半导体制冷片等。也可以既包括升温的结构又包括降温结构。通过调温结构对流经连接件10的换热液体进行温度调节,从而,可以减小不同部位的换热液体的温差,从而可以使电池模组中,各个单体电池12之间的换热效率更加均匀,使换热效果更好。
在一种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连接件10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与电池管理系统连接,用于将所采集的温度信息发送给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所述调温结构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调温结构。
本实施例中,设置温度检测装置,采集流进连接件10的液体的温度。将温度检测装置与电池管理系统连接,使电池管理系统与调温结构连接,如此,便可以将温度检测装置采集到的温度发送给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也可以根据该温度对调温结构进行自动控制。
在一种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连接件10迂回设置于多层所述单体电池12之间,相邻的两层并排管11通过同一连接件10连接,并连通。
将多层并排管迂回地设置于多层单体电池12之间,使得整个电池模组中,位于并排管11两端的热量分布更加均衡。如同6所示,在实际的设置时,可以在同一连接件10上连接多层并排管11。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并排管11设置在相邻的两层所述单体电池12之间。
本方案所述的并排管11与连接件10之间,安装轴102与外壳100之间,均可以设置密封结构进行密封,这样,在电池模组的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漏水的情况,能够保证电池模组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本实施例中,将并排管11设置在相邻的两层所述单体电池12之间,能够保证每一层单体电池12的两侧都能够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提高换热效率。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层单体电池12及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10,所述连接件10的并排管11设置于相邻两层所述单体电池12之间。
本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具有换热效率高、换热均匀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连接件及电池模组中,连接件10包括外壳100,外壳100内形成流通腔体104,外壳100上设有用于连接不同层的并排管11的连接部101。如此,使用连接件10连接两段并排管11,并使并排管11连通,相连通的多层并排管11之间不需要使并排管11拐弯,因此,能够避免并排管11弯折出现的管路堵塞情况,从而保证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层单体电池及分别设在多层单体电池之间的多层并排管;所述连接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流通腔体,所述外壳上设有用于连接不同层的并排管的连接部,所述不同层的并排管连接在所述连接件上时,所述流通腔体使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的所述并排管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并排管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外壳上形成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形成连接部,所述并排管与连接管段套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翻转片,所述翻转片用于改变所述流通腔体内液体流通路径的横截面面积;
所述翻转片固定设置在安装轴上,所述安装轴可旋转地设置在连接件的外壳上,所述安装轴的一端穿出至所述外壳外侧与角度调节结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结构为驱动结构,所述安装轴穿出所述外壳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用于驱动所述翻转片翻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调温结构,所述调温结构用于调节流经所述流通腔体的液体的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与电池管理系统连接,用于将所采集的温度信息发送给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所述调温结构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调温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迂回设置于多层所述单体电池之间,相邻的两层所述并排管通过同一连接件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并排管设置在相邻的两层所述单体电池之间。
10.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层单体电池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并排管设置于相邻两层所述单体电池之间。
CN201810636355.8A 2018-06-20 2018-06-20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Pending CN1085209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36355.8A CN108520992A (zh) 2018-06-20 2018-06-20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36355.8A CN108520992A (zh) 2018-06-20 2018-06-20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20992A true CN108520992A (zh) 2018-09-11

Family

ID=63428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36355.8A Pending CN108520992A (zh) 2018-06-20 2018-06-20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20992A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6796A (zh) * 2011-02-22 2012-08-22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蓄电池模块
CN102956908A (zh) * 2012-11-20 2013-03-06 北京慧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增湿装置
CN205882131U (zh) * 2016-08-12 2017-01-11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和电源装置
CN106532192A (zh) * 2017-01-17 2017-03-22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分布式热管理系统及电池
CN106684501A (zh) * 2017-01-17 2017-05-17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电源设备及汽车
CN206349471U (zh) * 2017-01-17 2017-07-21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分布式热管理系统及电池
CN107068928A (zh) * 2017-03-15 2017-08-18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电池模组及电源系统
WO2018059143A1 (zh) * 2016-09-29 2018-04-05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和新能源汽车
JP2018055973A (ja) * 2016-09-29 2018-04-05 株式会社Subaru 電池パック
CN108110381A (zh) * 2018-02-06 2018-06-01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电动车
CN108134159A (zh) * 2018-02-06 2018-06-08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热管理装置及电池模组
CN108172916A (zh) * 2018-02-24 2018-06-15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08256866U (zh) * 2018-06-20 2018-12-18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6796A (zh) * 2011-02-22 2012-08-22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蓄电池模块
CN102956908A (zh) * 2012-11-20 2013-03-06 北京慧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增湿装置
CN205882131U (zh) * 2016-08-12 2017-01-11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和电源装置
JP2018055973A (ja) * 2016-09-29 2018-04-05 株式会社Subaru 電池パック
WO2018059143A1 (zh) * 2016-09-29 2018-04-05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和新能源汽车
CN106532192A (zh) * 2017-01-17 2017-03-22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分布式热管理系统及电池
CN106684501A (zh) * 2017-01-17 2017-05-17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电源设备及汽车
CN206349471U (zh) * 2017-01-17 2017-07-21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分布式热管理系统及电池
CN107068928A (zh) * 2017-03-15 2017-08-18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电池模组及电源系统
CN108110381A (zh) * 2018-02-06 2018-06-01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电动车
CN108134159A (zh) * 2018-02-06 2018-06-08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热管理装置及电池模组
CN108172916A (zh) * 2018-02-24 2018-06-15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08256866U (zh) * 2018-06-20 2018-12-18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91892A (zh) 一种真空管散热器
CN208256866U (zh)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CN110429299A (zh) 液流电池的电解液温度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9269334A (zh) 一种铸造式微通道紧凑式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71427B (zh) 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翅片管散热器
CN108520992A (zh)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CN207214207U (zh) 供热系统
CN108225063A (zh) 一种三介质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一种三介质换热设备
CN103900401B (zh) 一种凸起密度变化的翅片管散热器
CN110416660A (zh) 电池包冷却管路和电池包冷却系统
CN207006353U (zh) 供暖系统
CN103528394B (zh) 一种圆弧型封闭式翅片管散热器
CN107388859A (zh) 换热器组件及自调流量换热器
CN104019688B (zh) 一种铝合金材料换热器
CN107764119B (zh) 一种气体与熔盐接触换热的蓄热装置
CN103486648B (zh) 一种自动温控的散热器
CN207922920U (zh) 一种三介质换热器以及三介质换热设备
CN104019492B (zh) 一种沿流动方向内翅片高度变化的换热器
CN209484851U (zh) 一种铸铝发热体的水路改进结构
CN103884211B (zh) 一种凸起高度变化的翅片管散热器
CN216450687U (zh) 一种新型燃料电池温控系统
CN219064218U (zh) 一种并联式热水盘管
CN103644666B (zh) 一种集热器温度恒定的智能控制太阳能热水器
CN104101242B (zh) 一种集管流通面积逐步变化的换热器
CN20694746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组合电池控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