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6556A - 无线基站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基站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6556A
CN108476556A CN201780007498.6A CN201780007498A CN108476556A CN 108476556 A CN108476556 A CN 108476556A CN 201780007498 A CN201780007498 A CN 201780007498A CN 108476556 A CN108476556 A CN 1084765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t
polyplant
far end
central
end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74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久保尚人
清岛耕平
A.乌美什
内野彻
武田树
武田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476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65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7Scheduling of signalling, e.g. occurrenc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6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encoded,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MAC调度器等上层的功能、和无线物理层的功能被分离地安装的情况下,也实现下行链路信号的合适的HARQ重发控制。一种无线基站(200),其具备中央聚合装置(210)以及远端装置(220),且执行与用户装置(300)的无线通信,远端装置(220)具备:接收单元(223),从用户装置300接收用于通知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是否已成功的接收应答信号;生成单元(224),基于所述接收应答信号,生成用于所述中央聚合装置(210)进行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重发控制的送达确认信息;以及发送单元(225),将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发送给所述中央聚合装置(210),其中,在所述送达确认信息中包含所述接收应答信号中的表示是否接收成功的信息。

Description

无线基站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基站以及通信控制方法,该无线基站具备中央聚合装置和远端装置,且执行与用户装置的无线通信。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以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的进一步的高速化为目的,正在对LTE-Advanced(以下,将LTE-Advanced包含在内而称为LTE)进行规范化。此外,在3GPP中,正在进一步讨论被称为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等的LTE的后继系统的规范。
在LTE中,规定了所谓的C-RAN型的无线基站,其包括:具有MAC层的调度器功能(MAC调度器)等的中央聚合装置、和从中央聚合装置的设置场所延伸而远离地配置的远端装置。远端装置具备:PA(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LNA(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Amplifier))、无线发送接收模块、以及调制解调模块等的无线单元(RF单元)。
此外,中央聚合装置和远端装置通过被称为前传(Front haul)的有线传输路径而连接。作为这样的中央聚合装置和远端装置的接口,例如已知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然而,在讨论上述的5G的规范时,提倡将目前为止被安装在中央聚合装置的无线物理层(层1)的功能安装到远端装置中(例如,非专利文献1)。根据这样的安装,能够削减前传的所需传输带域。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RWS-150051(3GPP RAN workshop on 5G),“5G Vision for2020and Beyond”、3GPP、2015年9月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将目前为止被安装在中央聚合装置的无线物理层的功能安装到远端装置中的情况下,存在以下的问题。即,MAC调度器等上层(Upper Layer)(层2等)的功能仍如往常被安装在中央聚合装置中。因此,例如,MAC调度器要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合适的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重发控制,与用于检测从用户装置(也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或者移动台)发送的接收应答信号(ACK、NACK)的无线物理层的协作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在MAC调度器等的上层的功能如往常被安装在中央聚合装置中,且无线物理层的功能被分离地安装在远端装置中的情况下,无线物理层与无线物理层的上层的协作变得困难。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基站以及通信控制方法,即使在MAC调度器等的上层的功能与无线物理层的功能被分离安装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下行链路信号的合适的HARQ重发控制。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是具备中央聚合装置和远端装置,且执行与用户装置的无线通信的无线基站,所述远端装置具备:接收单元,从用户装置接收用于通知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是否已成功的接收应答信号;生成单元,基于所述接收应答信号,生成用于所述中央聚合装置进行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重发控制的送达确认信息;以及发送单元,将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发送给所述中央聚合装置,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包含所述接收应答信号中的表示是否接收成功的信息。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控制方法是无线基站的通信控制方法,所述无线基站具备中央聚合装置和远端装置,且执行与用户装置的无线通信,所述远端装置执行以下步骤:接收步骤,从用户装置接收用于通知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是否已成功的接收应答信号;生成步骤,基于所述接收应答信号,生成用于所述中央聚合装置进行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重发控制的送达确认信息;以及发送步骤,将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发送给所述中央聚合装置,所述中央聚合装置进行以下步骤:发送步骤,将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调度信息发送给所述远端装置,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包含所述接收应答信号中的表示是否接收成功的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无线通信系统10的整体概略结构图。
图2是无线通信系统10的整体块结构图。
图3是中央聚合装置210的功能块结构图。
图4是远端装置220的功能块结构图。
图5是表示无线通信系统10的操作概要的图。
图6是表示无线通信系统10的操作例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送达确认信息的格式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CC以及ACK/NACK的对应表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送达确认信息的具体例(情形1)的图。
图10是表示送达确认信息的具体例(情形2)的图。
图11是表示送达确认信息的具体例(情形3)的图。
图12是表示送达确认信息的具体例(情形4)的图。
图13是表示中央聚合装置以及远端装置能够具备的协议栈的具体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另外,对相同的功能或结构附加相同或者类似的标号,适当省略其说明。
(1)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概略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10的整体概略结构图。无线通信系统10是遵照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以及作为LTE的后继系统的5G的无线通信系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与5G对应的观点出发,将LTE(包含LTE-Advanced)适当地称为“4G”。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刚刚导入了5G之后的无线通信系统10的结构,5G实现了对4G的补充和完善的LTE辅助操作(LTE assisted operation)。
无线通信系统10包括:核心网络20、无线基站100、无线基站200、以及用户装置300。
核心网络20也称为演进的分组核心(EPC:Evolved Packet Core),由移动管理实体(MME)、服务网关(S-GW)以及PDN网关(P-GW)等构成。
无线基站100是遵照4G的无线基站,也称为eNodeB。无线基站100经由S1-MME或者S1-U接口而与构成核心网络20的装置(节点)连接。
无线基站200是遵照5G的无线基站。无线基站200经由X2接口(在此,为了方便,称为X2-AP’、X2-U’)而与无线基站100连接。
用户装置300能够与无线基站100以及无线基站200执行无线通信。用户装置300也可以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或者移动台。无线基站200以及用户装置300通过控制从多个天线元件发送的无线信号,从而能够支持生成指向性更高的波束的大规模MIMO(MassiveMIMO)、使用多个分量载波(CC)的载波聚合(CA)、以及在多个无线基站和用户装置300之间同时发送分量载波的双重连接(DC)等。
图2是无线通信系统10的整体块结构图。如图2所示,无线基站100由中央聚合装置110以及远端装置120构成。同样,无线基站200由中央聚合装置210以及远端装置220构成。另外,无线基站100以及无线基站200也可以包括中央聚合装置以及远端装置以外的其他装置。
中央聚合装置110具有无线物理层(L1)、媒体访问控制层(MAC)、无线链路控制层(RLC)、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PDCP)。此外,中央聚合装置110具有无线资源控制层(RRC)作为PDCP的上层。
远端装置120能够从中央聚合装置110的设置场所延伸而远离地配置。远端装置120具有:PA(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LNA(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Amplifier))、无线发送接收模块以及调制解调模块等无线单元(RF)。
中央聚合装置110也称为数字处理单元(Digital Unit(DU)),远端装置120也称为无线处理单元(Radio Unit(RU))。中央聚合装置110和远端装置120通过被称为前传(Fronthaul)的有线传输路径而连接。作为这样的中央聚合装置110和远端装置120的接口,例如使用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中央聚合装置210以及远端装置220分别与上述的中央聚合装置110以及远端装置120对应,但是,层结构不同。
具体地,中央聚合装置210具有媒体访问控制层(MAC)以及无线链路控制层(RLC)。远端装置220具有无线物理层(L1)以及无线单元(RF)。
另外,如上所述,中央聚合装置210经由X2-AP’、X2-U’接口而与中央聚合装置110连接。
(2)无线通信系统的功能块结构
接着,说明无线通信系统10的功能块结构。具体地,说明无线基站200的中央聚合装置210以及远端装置220的功能块结构。
(2.1)中央聚合装置210
图3是5G的中央聚合装置210的功能块结构图。如图3所示,中央聚合装置210具备:调度处理单元211、重发控制单元212、信息发送单元213、信息接收单元215、以及X2IF单元217。
另外,如图所示,中央聚合装置210的各功能块由处理器(包括存储器)、功能模块(网络IF等)、以及电源等硬件元素而实现。
调度处理单元211(MAC调度器)进行用于决定对哪个用户装置300分配哪个无线资源的调度处理。具体地,调度处理单元211对通过调度处理选择了的用户装置300,生成调度信息(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调度信息包含例如RB(资源块(Resource Block))数、TBS(传输块尺寸(Transport Block Size))、调制方式、发送秩(Rank)数等。
重发控制单元212使用从远端装置220发送的送达确认信息,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重发控制。HARQ是并用纠错码与重发,对接收到的信号的错误进行补偿的技术。
信息发送单元213将远端装置220发送下行链路信号所需的调度信息、以及发送数据信号,发送给远端装置220。下行链路信号使用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者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等无线资源而发送到用户装置300。因此,调度信息中包含了PDCCH或者PDSCH的分配信息、以及其他的附带信息。
信息接收单元215接收从远端装置220发送的送达确认信息,并输出给重发控制单元212。
X2IF单元217提供用于实现与中央聚合装置110的通信的接口。具体地,X2IF单元217是使用MAC以及RLC而将中央聚合装置110和中央聚合装置210直接连接的接口,优选是现有的开放接口(open interface)。用户装置300的发送接收数据经由X2IF单元217而与无线基站100进行中继。
(2.2)远端装置220
图4是远端装置220的功能块结构图。如图4所示,远端装置220具备:信息接收单元221、无线通信单元223、送达确认信息生成单元224、信息发送单元225、以及通信设定单元226。
另外,如图所示,远端装置220的各功能块由电源、功能模块(网络IF等)、无线发送接收模块、PA/LAN、以及DUX等硬件元素来实现。
信息接收单元221从中央聚合装置210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所需的调度信息、以及发送数据信号。
无线通信单元223使用从中央聚合装置210接收到的调度信息,对应该发送的数据进行编码,进行RF(无线频率(Radio Frequency))处理,通过PDCCH或者PDSCH将下行链路信号发送给用户装置300。此外,无线通信单元223从用户装置300接收对于已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PDSCH的信号)的接收应答信号(ACK、NACK)。
送达确认信息生成单元224使用从用户装置300接收到的接收应答信号,生成送达确认信息。关于送达确认信息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信息发送单元225将由送达确认信息生成单元224生成的送达确认信息发送给中央聚合装置210。
通信设定单元226对该远端装置220构成或者设定预定的信息(例如,系统参数、UE个别设定信息等),以使能够进行对于用户装置300的信号的发送接收。具体地,针对固定的信息(例如,频率、带宽、小区ID等),通信设定单元226在小区设置(setup)时,使用从中央聚合装置210通知的信息而进行设定。此外,针对动态变化的信息(例如,与广播信息有关的信息等)或用户装置个别的设定信息,随时进行设定。
(3)无线通信系统的操作
接着,说明无线通信系统10的操作。具体地,说明由无线基站200进行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处理。
图5是表示由中央聚合装置210以及远端装置220进行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处理的概要的图。
在S1中,中央聚合装置210将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所需的调度信息、以及发送数据信号,发送给远端装置220。在S2中,远端装置220使用调度信息,通过PDCCH或者PDSCH将下行链路信号发送给用户装置300。在S3中,用户装置300向远端装置220发送对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应答信号(ACK、NACK)。在S4中,远端装置220基于接收应答信号而生成送达确认信息,并发送给中央聚合装置210。中央聚合装置210使用接收到的送达确认信息,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HARQ重发控制。
图6是具体表示由中央聚合装置210以及远端装置220进行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处理的时序图。
在S11中,远端装置220进行用于用户装置300的通信设定。具体地,远端装置220预先设定以下信息,即:将下行链路信号发送给用户装置300所需的信息、以及接收由用户装置300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所需的信息。
在S12中,中央聚合装置210进行对用户装置300的下行链路信号用的无线资源(PDSCH、PDCCH)的调度(分配)。并且,在S13中,中央聚合装置210将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所需的调度信息、以及发送数据信号,发送给远端装置220。
在S14中,远端装置220使用从中央聚合装置210发送的调度信息,将下行链路信号分配到无线资源,发送给用户装置300。
在S15中,用户装置300将用于通知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是否已成功的接收应答信号(ACK或者NACK(以下“ACK/NACK”))发送给远端装置220。ACK(确认(Acknowledgement))表示在S14中发送的信号已得到妥当地接收的情况。NACK(否定确认(NegativeAcknowledgement))表示在S14中发送的信号没有得到妥当地接收的情况。此外,由于在用户装置300未能接收到PDCCH的情况下,用户装置300不会发送ACK/NACK的任一个,因此,远端装置220也可以未能检测到ACK/NACK信号而判定为DTX。
ACK/NACK使用上行链路信道(PUSCH、PUCCH)进行发送。具体地,在ACK/NACK的发送定时具有PUSCH的分配的情况下,用户装置300使用PUSCH来发送ACK/NACK。在使用PUSCH的情况下,远端装置220将该PUSCH的UL调度许可(UL Scheduling Grant)作为PDCCH的上行链路信号而向用户装置300进行发送。因此,远端装置220掌握了接收PUSCH的上行链路信号(在此,ACK/NACK的接收应答信号)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ACK/NACK的发送定时没有PUSCH的分配的情况下,用户装置300使用PUCCH来发送ACK/NACK。在使用PUCCH的情况下,存在如下情况:使用在多个用户装置300间共享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以及使用对各用户装置300个别地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情况。在使用个别地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中央聚合装置210事先将与个别的无线资源有关的信息通知给远端装置220,作为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用户装置300的个别的设定信息(参数)。由此,远端装置220在S11中,设定与个别的无线资源有关的信息,并保持。
此外,远端装置220将PDSCH的发送以及PUCCH的接收所需的信息(例如,发送模式(Transmission mode)、双工模式(Duplex mode)、载波聚合的状态等)保持为用户装置300个别的设定信息,作为接收从用户装置300发送的ACK/NACK所需的信息。
这些与个别的无线资源有关的信息或PDSCH的发送以及PUCCH的接收所需的信息在连接了用户装置300的阶段作为设置(setup)信息,从中央聚合装置210被通知给远端装置220,此外,在每次进行资源的变更时,在被通知至用户装置300的定时,也会从中央聚合装置210被通知至远端装置220。
此外,在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存在使用多个远端装置220的情况。设为多个远端装置220之中的第1远端装置是例如,经由下属的主小区(PCell)而发送信号的主远端装置,多个远端装置220之中的第2远端装置是经由下属的副小区(SCell)而发送信号的副远端装置。在该情况下,在第1远端装置中,根据第2远端装置(其他的远端装置)下属的副小区中是否有信号的发送,自身的PUCCH资源、接收比特数等会发生改变。因此,在进行使用了多个远端装置220的载波聚合的情况下,中央聚合装置210在S13中对第1远端装置通知第2远端装置(其他的远端装置)下属的调度信息(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
在S16中,远端装置220基于从用户装置300接收到的接收应答信号来生成送达确认信息。送达确认信息是中央聚合装置210进行HARQ重发控制所需的信息,并且,是用于将从用户装置300发送的ACK/NACK传达给中央聚合装置210的信息。
在送达确认信息中至少包含“识别信息”、和“ACK/NACK信息”、和“PDSCH的时间定时”“。ACK/NACK信息”是在接收应答信号(ACK/NACK)中的、表示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是否已成功的信息。
“PDSCH的时间定时”是与通过该送达确认信息发送的ACK/NACK信息关联的PDSCH的时间定时(例如,HFN(超帧号(Hyper Frame Number))、SFN(系统帧号(System FrameNumber))、子帧号等)。“PDSCH的时间定时”也可以被设定在送达确认信息的整体的头字段(header field)中。此外,在将多个子帧的ACK/NACK信息一并发送的情况下,“PDSCH的时间定时”也可以设为以各子帧单位进行反复的格式。即,也可以对各子帧单位设置子头字段(sub-header field),对子头字段(sub-header field)设定各子帧的“PDSCH的时间定时”。
图7是表示送达确认信息的格式的一例的图。在图示的送达确认信息中包含“头字段(header field)”、和“ACK/NACK头字段(header field)”、和“识别信息”、和“ACK/NACK信息”。此外,在图示的送达确认信息中,“识别信息”与“ACK/NACK信息”进行了关联而设定“,识别信息”与“ACK/NACK信息”的多个组被反复设定。
“头字段(header field)”是设定用于表示该送达确认信息的信号是什么种类的信号的信息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头字段(header field)中包含预定的信息,该预定的信息表示其是用于进行下行链路的HARQ重发控制的ACK/NACK信息。
“ACK/NACK头字段(header field)”是设定用于表示后续的ACK/NACK信息的结构的信息的区域。在“ACK/NACK头字段(header field)”中包含被复用的识别信息数量(例如,用户装置300的数量)、比特长度等。
关于比特长度,由于ACK/NACK的数量根据各用户装置300的状况而不同,因此,对每个用户装置300指定预定的比特数。作为用户装置300的状况,例如有:发送CW(码字(codeword))数、有无载波聚合、复用方式(TDD(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FDD(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ACK绑定/复用(ACK bundling/multiplexing)等。
此外,关于比特长度,也可以通过事先准备设想的最大比特字段(bit field),从而省略比特长度的信息。
此外,关于比特长度,也可以如图7所示,对“ACK/NACK头字段(header field)”设定各用户装置300的比特长度的合计值。或者,也可以对各用户装置300的ACK/NACK信息设置子头字段(sub-header field),在该子头字段(sub-header field)中设定各用户装置300的比特长度。即,也可以对每个“识别信息”设置子头字段(sub-header field),在子头字段(sub-header field)中设定各用户装置300的比特长度。
“识别信息”是用于识别用户装置300的识别信息。具体地,是表示后续的对应的ACK/NACK信息是对于哪个PDSCH的ACK/NACK信息的信息。在识别信息中可以使用下述的任一个。
·C-RNTI(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Identity))
(例如,SPS(半持续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C-RNTI等)
·已分配的PDCCH的CCE(控制信道元素(Control Channel Element))索引
(TDD的情况下,ACK/NACK需要将多个子帧的信息一并返回,因此,参照有关的最后的PDCCH等)
另外,在SPS的情况下,由于不存在PDCCH,因此,需要利用PUCCH资源索引等。
·S-TMSI(SAE-临时移动订户标识(SAE-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Identity))或者IMSI(国际移动订户标识(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Identity))
·映射于从中央聚合装置210发送的PDCCH信息的索引
(例如,是通过PDCCH/PDSCH的传输格式而指定的识别信息等。具体地,可以考虑对用户装置(1)分配索引1,对用户装置(2)分配索引2,对用户装置(3)分配索引3等。)
·PUCCH资源索引
·无线基站实施的识别信息
(例如,为了在无线基站的装置内识别与无线基站连接了的用户装置而给出的ID等)
另外,在S13中,在应用如下规则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识别信息”,在所述规则中,按照与从中央聚合装置210发送的调度信息中包含的PDCCH/PDSCH的传输格式对应的排列顺序(相同的排列顺序),用设定了各用户装置300的ACK/NACK信息的送达确认信息来对中央聚合装置210进行发送(反馈)。
此外,关于上述任意一个“识别信息”,在进行载波聚合等的情况下,都存在C-RNTI或者CCE索引等在多个用户装置300中重复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唯一地确定用户装置300,也可以在上述的“识别信息”中还追加PCI(物理小区ID(Physical Cell ID))、ECGI(E-UTRAN小区全球ID(E-UTRAN Cell Global ID))、载波频率、载波编号等作为附属信息。
此外,也可以例如若为ACK则设为不需要发送等,通过将一部分的接收结果的发送设为不需要,仅在NACK(或者DTX:无应答)的情况下,将识别信息与ACK/NACK信息进行关联而设定在送达确认信息中,并进行发送,从而削减送达确认信息的比特数。
“ACK/NACK信息”是接收应答信号(ACK/NACK)中的、表示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是否已成功的信息。具体地,“ACK/NACK信息”是与对于已发送给用户装置300的PDSCH的送达确认有关的信息,并且,是关于使用PUSCH或者PUCCH而接收到的接收应答信号的接收状态的信息。
在“ACK/NACK信息”中,作为表示接收是否已成功的信息,例如,可以使用“ACK”或者“NACK”,或者,也可以使用表示接收是否已成功的预定的代码值、索引值等。此外,“ACK/NACK信息”也可以不仅仅使用表示接收成功的信息(例如,ACK)、以及表示接收不成功的信息(例如,NACK)的2值的信息,而且还可以使用包含表示无应答的信息(例如,DTX)的3值的信息。DTX表示无法检测出从用户装置300发送的PUSCH或者PUCCH的情况等,ACK以及NACK的任一个都无法接收,即,没有来自用户装置300的应答。
此外,“ACK/NACK信息”的排列顺序,可以将对PUCCH或者PUSCH进行解码后的信息比特按原样直接进行排列,也可以按特定的顺序重新排列。例如,也可以按照CCE索引的值的顺序(升序、降序),将“ACK/NACK信息”重新排列。
此外,也可以如3GPP TS36.213的信道选择中所规定的,预先准备各CC(分量载波(Component Carrier))、以及各CW(码字(codeword))的对应表,仅通知该索引(index)。也就是说,也可以准备如图8那样的、设定了各CC中的ACK/NACK的模式的对应表,仅通知对应的索引(索引值)。如此,通过对多个CC,仅通知1个索引值,从而能够削减送达确认信息的比特数。另外,在图8所示的例中仅为ACK/NACK,但是,也可以准备还包含DTX的对应表。
此外,也可以是,不是将用户装置300发送的所有的ACK/NACK都设定在“ACK/NACK信息”中,而是仅将按每个特定的组汇总了接收到的ACK/NACK的结果设定在“ACK/NACK信息”中,削减送达确认信息的比特数。作为特定的组,可举出例如,所有的TB(传输块(Transport Block))单位、CC单位、CW单位等。
此外,在应用了使用多个子帧来反复发送ACK/NACK的控制(反复控制(repetition控制))的情况下,远端装置220也可以将无效值或者DTX设定在“ACK/NACK信息”中,直到ACK/NACK被检测出来为止。此外,也可以设为远端装置220不进行送达确认信息的生成以及发送,直到ACK/NACK被检测出来为止。
在S17中,远端装置220将在S16中生成了的送达确认信息发送给中央聚合装置210。
在S18中,中央聚合装置210接收从远端装置220发送的送达确认信息,使用该送达确认信息,进行下行链路的HARQ重发控制。
图9至图12是表示送达确认信息的具体例的图。
图9所示的送达确认信息(情形1)是在识别信息中使用了C-RNTI的例子。在图示的送达确认信息中,2个用户装置300(C-RNTI#100、C-RNTI#200)各自的ACK/NACK信息按每个TB进行了设定。另外,在“ACK/NACK头字段(header field)”中,设定了识别信息数和比特数。
图10所示的送达确认信息(情形2)是在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在识别信息中使用了C-RNTI的例子。在图示的送达确认信息中,2个用户装置300(C-RNTI#100、C-RNTI#200)各自的ACK/NACK信息,按每个小区(PCell、SCell1、SCell2)、且按每个TB进行了设定。另外,关于“ACK/NACK头字段(header field)”,与情形1是同样的。
图11所示的送达确认信息(情形3)是在识别信息中使用了CCE索引的例子。在图示的送达确认信息中,与2个用户装置300的各CCE索引(CCE索引#2、CCE索引#5)对应的ACK/NACK信息,按每个TB进行了设定。另外,关于“ACK/NACK头字段(header field)”,与情形1是同样的。
图12所示的送达确认信息(情形4)是在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在识别信息中使用了CCE索引的例子。在图示的送达确认信息中,设定了2个用户装置300的ACK/NACK信息。关于第1用户装置300(C-RNTI#100),ACK/NACK信息按每个小区(PCell(CCE索引#10)、SCell1(CCE索引#20)、SCell2(CCE索引#5))、且按每个TB进行了设定。关于第2用户装置300(C-RNTI#200),ACK/NACK信息按每个小区(PCell(CCE索引#4)、SCell(CCE索引#40))、且按每个TB进行了设定。在图示的例子中,ACK/NACK信息的排列顺序是CCE索引的值的升序。另外,关于“ACK/NACK头字段(header field)”,与情形1是同样的。
(4)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远端装置220从用户装置300接收用于通知对用户装置300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是否已成功的接收应答信号(ACK/NACK信号),基于接收应答信号,生成用于中央聚合装置210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HARQ重发控制的送达确认信息,将送达确认信息发送给中央聚合装置210。并且,在送达确认信息中,包含接收应答信号中的表示是否接收成功的信息(ACK/NACK信息)。
此外,中央聚合装置210将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所需要的调度信息,发送给远端装置220,此外,使用从远端装置220通知的送达确认信息,进行HARQ重发控制。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MAC调度器等的上层的功能、和无线物理层的功能是被分离安装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下行链路信号的合适的HARQ重发控制。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沿着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然明白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能够进行各种的变形以及改良。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中央聚合装置210具有MAC以及RLC,远端装置220具有无线单元(RF)以及无线物理层(L1),但是,中央聚合装置210以及远端装置220应具备的协议栈(Protocol stack)并不一定限定于如图2所示的方式。
图13(a)~(c)表示中央聚合装置以及远端装置能够具备的协议栈的具体例。具体地,图13(a)是图2所示的协议栈的细节。
在图13(a)中,MAC和L1是分离的。将这样的分离方式称为MAC-PHY分离(split)。如图13(a)所示,下行方向(发送方向)的L1包括:编码以及调制单元(Mod/FEC)、预编码单元、IFFT单元、以及D/A变换单元。此外,上行方向(接收方向)的L1包括:A/D变换单元、FFT单元、EQ/IDFT单元、和解调及解码单元(DeMod/解码)。
另一方面,在图13(b)以及(c)中,L1的一部分的功能设置在中央聚合装置210B,相同的L1的其他功能设置在远端装置220B。将这样的分离方式称为PHY分离(split)。即使在这样的协议栈的分离方式中也能够应用上述的本发明。
此外,在图2中,中央聚合装置210仅具有MAC以及RLC,然而也可以进一步具有PDCP以及RRC。此外,在该情况下,中央聚合装置210也可以不经由中央聚合装置110而直接连接到无线核心网络20。
进而,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整体,主要使用在3GPP中规定的术语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术语也可以置换为其他的术语。例如,如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已提及的,用户装置也可以称为无线通信终端、移动台、或者用户终端等,无线基站也可以称为节点或者无线通信装置或者系统等。
如上所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以及附图不应该理解为用于限定本发明。从该公开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明白各种各样的代替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
另外,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11089号(2016年1月22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被编入本申请说明书。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上述的无线基站,在MAC调度器等的上层的功能、和无线物理层的功能是分离安装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下行链路信号的合适的HARQ重发控制。
标号说明
100 无线基站
110 中央聚合装置
120 远端装置
200 无线基站
210 中央聚合装置
211 调度处理单元
212 重发控制单元
213 信息发送单元
215 信息接收单元
217 X2IF单元
220 远端装置
221 信息接收单元
223 无线通信单元
224 送达确认信息生成单元
225 信息发送单元
226 通信设定单元
300 用户装置

Claims (3)

1.一种无线基站,其具备中央聚合装置和远端装置,且执行与用户装置的无线通信,
所述远端装置具备:
接收单元,从用户装置接收用于通知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是否已成功的接收应答信号;
生成单元,基于所述接收应答信号,生成用于所述中央聚合装置进行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重发控制的送达确认信息;以及
发送单元,将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发送给所述中央聚合装置,
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包含所述接收应答信号中的表示是否接收成功的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
所述中央聚合装置具备将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调度信息发送给所述远端装置的发送单元,
在使用多个远端装置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所述发送单元向预定的远端装置发送对于其他的远端装置的调度信息。
3.一种无线基站的通信控制方法,所述无线基站具备中央聚合装置和远端装置,且执行与用户装置的无线通信,
所述远端装置执行以下步骤:
接收步骤,从用户装置接收用于通知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是否已成功的接收应答信号;
生成步骤,基于所述接收应答信号,生成用于所述中央聚合装置进行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重发控制的送达确认信息;以及
发送步骤,将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发送给所述中央聚合装置,
所述中央聚合装置进行以下步骤:
发送步骤,将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调度信息发送给所述远端装置,
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包含所述接收应答信号中的表示是否接收成功的信息。
CN201780007498.6A 2016-01-22 2017-01-18 无线基站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84765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1089 2016-01-22
JP2016-011089 2016-01-22
PCT/JP2017/001461 WO2017126518A1 (ja) 2016-01-22 2017-01-18 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6556A true CN108476556A (zh) 2018-08-31

Family

ID=59362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7498.6A Pending CN108476556A (zh) 2016-01-22 2017-01-18 无线基站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84792A1 (zh)
EP (1) EP3407674A4 (zh)
JP (1) JPWO2017126518A1 (zh)
CN (1) CN108476556A (zh)
WO (1) WO201712651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3542A (zh) * 2018-09-27 2021-05-18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47349A1 (en) * 2007-04-03 2008-10-09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angible machine-readable medium,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ackets based on a multi-hop relay standard
US20090067364A1 (en) * 2007-09-08 2009-03-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ime to response of retransmission in a multihop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20015662A1 (en) * 2009-02-02 2012-01-19 Yingyu Zhang Relay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40328184A1 (en) * 2011-11-25 2014-11-06 Nec Corporation Radio station and method of processing user data with radio station
CN104303577A (zh) * 2012-05-16 2015-01-2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15125716A1 (ja) * 2014-02-21 2015-08-27 京セラ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CN105075365A (zh) * 2013-03-22 2015-11-18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建立多个无线电连接的系统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47349A1 (en) * 2007-04-03 2008-10-09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angible machine-readable medium,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ackets based on a multi-hop relay standard
US20090067364A1 (en) * 2007-09-08 2009-03-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ime to response of retransmission in a multihop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20015662A1 (en) * 2009-02-02 2012-01-19 Yingyu Zhang Relay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40328184A1 (en) * 2011-11-25 2014-11-06 Nec Corporation Radio station and method of processing user data with radio station
CN104303577A (zh) * 2012-05-16 2015-01-2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5075365A (zh) * 2013-03-22 2015-11-18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建立多个无线电连接的系统和方法
WO2015125716A1 (ja) * 2014-02-21 2015-08-27 京セラ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3542A (zh) * 2018-09-27 2021-05-18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126518A1 (ja) 2018-11-08
EP3407674A4 (en) 2019-09-18
WO2017126518A1 (ja) 2017-07-27
EP3407674A1 (en) 2018-11-28
US20210184792A1 (en) 2021-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77859B2 (en) Method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scheduling requests in next-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51009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PDCP layer processing Qo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20173841A1 (en) Method for terminal resend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same
JP7256865B2 (ja) カバレージ内およびカバレージ外シナリオでのサイドリンクのharq
CN104429141B (zh) 用于d2d通信的信令和信道设计
KR101761627B1 (ko)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2018010935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with reduced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696360B (zh) 反饋ack/nack信息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側設備
CN109792423B (zh) 终端设备、基站设备和通信方法
EP3288327B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2586632B1 (ko) Nr v2x 시스템을 위한 harq 동작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EP3113559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direct communication
CN107534893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及通信方法
EP366957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a packe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90101553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불연속 수신 수행 시 설정된 상향링크 데이터의 재전송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2019009872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페이징을 위한 제어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656678B1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acknowledgement of contention-based uplink transmission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4527765A (ja) 異種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動的アップリンクおよびダウンリンク構成を知らせる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CN117042177A (zh) 终端设备、基站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EP3826357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148243B1 (ko) 이중 연결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링크 제어 계층에서의 데이터 제어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8476556A (zh) 无线基站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WO2023109662A1 (en) Rrc segmentation handling during handover
KR20240062114A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v2x 단말의 사이드링크 피드백 채널 구성 방법 및 장치
EP4320770A1 (en) Improv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feedback for dynamic multi-slot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pds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3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