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57387A - 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 - Google Patents

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57387A
CN108457387A CN201710093438.2A CN201710093438A CN108457387A CN 108457387 A CN108457387 A CN 108457387A CN 201710093438 A CN201710093438 A CN 201710093438A CN 108457387 A CN108457387 A CN 1084573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structure
crack resistance
transition interface
steel
structure tran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934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霍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09343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57387A/zh
Publication of CN108457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573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66Sealings
    • E04B1/68Sealings of joints, e.g. expansion joints
    • E04B1/6807Expansion elements for parts cast in situ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74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 E04B2/82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edges are connected to the building; Means therefor; Special details of easily-removable partitions as far as related to the connection with other parts of the build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在填充砌体与钢结构框架柱、墙交接处增设低标号钢筋混凝土构造柱;(2)、填充砌体在门洞过梁高度方向上增设混凝土加强带;(3)、在砌体顶部与混凝土梁之间留空50~70mm,待墙体砌筑完成14日之后,采用加微膨胀剂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密实。本发明的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能够有效解决钢结构室内填充墙砌体裂缝问题。

Description

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很多传统的大型工程建筑因为需要在地上设置若干层,在地下设置若干层,通常会采用钢梁-矩形钢管砼柱混合框架结构,而钢结构室内填充墙砌体裂缝主要集中于砌体和钢结构框架梁、柱、墙的结合部位,属于工程质量的通病。
因室内填充墙多使用轻质砌块材料,砌块墙体整体性较差,抗拉强度较低,与钢结构的材质不同,导致其膨胀系数不同,两者变形很难协调一致,因此在温度的影响下,易引起变形裂缝,并导致墙面抹灰层、涂料层表面开裂,而裂缝的存在会增加外墙面渗漏的风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开裂形成裂缝,抗渗透性能好的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在填充砌体与钢结构框架柱、墙交接处增设低标号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填充砌体在门洞过梁高度方向上增设混凝土加强带;
(3)、在砌体顶部与混凝土梁之间留空50~70mm,待墙体砌筑完成14日之后,采用加微膨胀剂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密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填充砌体与钢结构框架柱、墙交接处增设低标号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使混凝土结构与砌体之间形成有效的过度,同时因为填充砌体在门洞过梁高度方向上增设混凝土加强带,增加墙体的整体性,避免墙体一次砌筑过高而导致交接处的稳定性不高的问题,然后在砌体顶部与混凝土梁留空50~70mm,在墙体砌筑完成后14日后,用微膨胀剂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密实,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墙面开裂的情况,从而提高外墙面抗渗透的能力。
进一步的,在(2)中,在构造柱和加强带模板支设使用对拉螺杆加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构造柱和加强带模板之间通过增加对拉螺杆进行加固作用,从而提高其稳定性,不易不发生轻度偏移而产生裂缝。
进一步的,所述外墙面采用止水对拉螺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墙面采用止水对拉螺杆是位了避免在砖墙上留下模板加固洞口。
进一步的,在(3)步骤之后,间隙内填满混凝土之后,在两侧用表面适度锤击力镶嵌一层豆石,然后用1:3的水泥砂浆将石子表面抹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两侧表面增加豆石用于增加混凝土的稳定性,不会朝向两侧在膨胀过程中溢出,从而进一步促进压紧的作用。
进一步的,在填充墙与钢柱交接处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支设模板前,对柱墙面及地面的浮灰、灰尘进行清理,支模板前沿砌体马牙槎凹凸边缘粘贴双面胶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清理灰尘之后再支模板前沿着砌体马牙槎凹凸边缘粘贴双面胶带是位了防止混凝土在浇筑时漏浆。
进一步的,在填塞具有微膨胀剂的细石混凝土时,还增加有中空的铝管件,铝管件的截面呈矩形设置且横直在细石混凝土中,细石混凝土被分隔成上下两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细石混凝土中增加中空的旅馆用于承受细石混凝土在凝固时的膨胀幅度,因为在细石混凝土中加入微膨胀剂,细石混凝土会在成型过程中膨胀开将空间填满,但是细石混凝土的膨胀系数与空间的关系比例不容易控制,因此增加有中空的铝管,这样当细石混凝土膨胀到足够大时,其空间不能够供其增加,则会对铝管产生更大的作用力,从而使铝管轻微变形,承受形变力,这样就能够使细石混凝土的性能更加容易调配,容错率高,能够更好的避免墙壁开裂。
进一步的,铝管件内填充有泡沫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铝管件内填充泡沫材料,一方面用于吸音,另一方面能够增加管件的占重,从而使铝管能够承受更大的形变力。
进一步的,铝管件的上下两侧壁凹陷形成具有一定的弧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铝管件上下两侧壁设置成凹陷的弧度有利于引导细石混凝土力的传递,避免膨胀时的混乱度较高而导致混凝土从两侧溢出。
进一步的,铝管件可以设置有多个,并且与细石混凝土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铝管件设置多个是根据细石混凝土的厚度来决定的,从而更好的调控细石混凝土的膨胀幅度。
进一步的,止水对拉螺杆包括止水片,止水片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统的止水对拉螺杆的止水片均有铁片制成,此次更换为弹性橡胶材料,更加有利于与墙体的结合,从而减小墙体与止水片之间的间隙,提高了水分的渗透难度,防水性更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本工艺采用多种措施并举,“防”、“放”“抗”相结合,实现了钢结构与填充墙间裂缝通病综合治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本工艺采用多种措施并举,“防”、“放”、“抗”相结合,实施钢结构与填充墙间裂缝通病综合治理:
在填充砌体与钢结构框架柱、墙交接处增设低标号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使混凝土结构与砌体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过渡。
填充砌体在门洞过梁高度增设通长混凝土加强带,增加墙体的整体性,以避免墙体一次砌筑过高。
构造柱和加强带模板支设使用对拉螺杆加固,外墙面采用止水对拉螺杆,止水对拉螺杆的止水片设置成圆片状,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这样安置在墙体内能够有效提高止水性能,同时避免砖墙上留模板加固洞口。
砌体顶部与混凝土梁间留空50~70mm高,待墙体砌筑完成14日后,采用加微膨胀剂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密实,在填塞过程中,间隔性的加入中空状的铝管,铝管的上下两面呈凹陷形设置,并且铝管内补充有塑料泡沫,铝管的宽度与细石混凝土的宽度一致,空隙填满混凝土后,在两侧用表面适度锤击力镶嵌一层豆石,进一步压紧空隙内的混凝土以及铝管,最后用1:3水泥砂浆将石子表面抹平。
以下以某工程的实例对本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进行说明。
1.1 钢筋混凝土过渡柱施工
1.1.1 填充墙与钢柱交接处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支设模板前,对柱墙面及地面的浮灰,尘土进行清理干净,支模板前沿砌体马牙槎凹凸边缘粘贴双面胶带,以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漏浆。
1.1.2 模板采用Φ12对拉螺杆加固,间距50cm,内墙采用普通对拉螺杆,外墙采用具有弹性橡胶材料制成的止水片的止水螺杆。柱顶部模板设置为喇叭式进料口,进料口应比构造柱高大约100mm。
1.1.3先浇水湿润构造柱模板和钢柱,采用坍落度为180±20的C20混凝土分层浇筑,并用φ30插入式振动棒插入振捣,保证混凝土密实。一般分层高度为插入式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不超过300mm,浇筑混凝土时应把进料口满浇,保证构造柱顶部混凝土与结构梁之间混凝土密实。同时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在构造柱模板外侧辅助振捣,逐点向上移,移动间距不大于300mm,做到均匀振实,拆模后表面清晰、平整、光滑,马牙槎垂直平整且进出一致。
1.2 砌体顶部填塞
1.2.1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留出的50~70mm空隙,待填充墙砌筑完毕并至少间隔14天,砌体充分收缩、沉实,内部砂浆充分凝结后,对空隙进行清理,浇水湿润。
1.2.2 对所留空隙用C20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填实,填实过程中加入铝管,铝管的上下两侧均与细石混凝土粘结。在墙的两侧同时倒入混凝土,手工捣实。混凝土塌落度以控制在30~40mm为宜。
1.2.3 空隙填满混凝土后,在两侧用表面适度锤击力镶嵌一层豆石,进一步压紧空隙内的混凝土,最后用1:3水泥砂浆将石子表面抹平。

Claims (10)

1.一种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填充砌体与钢结构框架柱、墙交接处增设低标号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填充砌体在门洞过梁高度方向上增设混凝土加强带;
(3)、在砌体顶部与混凝土梁之间留空50~70mm,待墙体砌筑完成14日之后,采用加微膨胀剂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密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2)中,在构造柱和加强带模板支设使用对拉螺杆加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面采用止水对拉螺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3)步骤之后,间隙内填满混凝土之后,在两侧用表面适度锤击力镶嵌一层豆石,然后用1:3的水泥砂浆将石子表面抹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填充墙与钢柱交接处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支设模板前,对柱墙面及地面的浮灰、灰尘进行清理,支模板前沿砌体马牙槎凹凸边缘粘贴双面胶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填塞具有微膨胀剂的细石混凝土时,还增加有中空的铝管件,铝管件的截面呈矩形设置且横直在细石混凝土中,细石混凝土被分隔成上下两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铝管件内填充有泡沫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铝管件的上下两侧壁凹陷形成具有一定的弧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铝管件可以设置有多个,并且与细石混凝土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止水对拉螺杆包括止水片,止水片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
CN201710093438.2A 2017-02-21 2017-02-21 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 Pending CN1084573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93438.2A CN108457387A (zh) 2017-02-21 2017-02-21 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93438.2A CN108457387A (zh) 2017-02-21 2017-02-21 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57387A true CN108457387A (zh) 2018-08-28

Family

ID=63228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93438.2A Pending CN108457387A (zh) 2017-02-21 2017-02-21 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57387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03446A (ko) * 2002-07-03 2004-01-13 금호이엔씨 주식회사 콘크리트 구조물 연결용 지수 구조 및 그 공법
CN101858142A (zh) * 2010-06-25 2010-10-13 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防止主体结构与填充墙体之间竖向开裂的施工方法
CN103266767A (zh) * 2013-05-27 2013-08-28 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混凝土结构与填充墙间裂缝防治施工工法
CN204311408U (zh) * 2014-12-08 2015-05-06 张楸长 高弹抗拉耐低温对应形橡胶止水带
CN105507454A (zh) * 2016-02-27 2016-04-20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一种变形可控型框架填充墙及作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03446A (ko) * 2002-07-03 2004-01-13 금호이엔씨 주식회사 콘크리트 구조물 연결용 지수 구조 및 그 공법
CN101858142A (zh) * 2010-06-25 2010-10-13 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防止主体结构与填充墙体之间竖向开裂的施工方法
CN103266767A (zh) * 2013-05-27 2013-08-28 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混凝土结构与填充墙间裂缝防治施工工法
CN204311408U (zh) * 2014-12-08 2015-05-06 张楸长 高弹抗拉耐低温对应形橡胶止水带
CN105507454A (zh) * 2016-02-27 2016-04-20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一种变形可控型框架填充墙及作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江昔平等: "埋设铝塑管的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机理与力学性能研究", 《建筑结构》 *
王洪镇等: "《流态轻集料微孔混凝土技术》", 31 October 20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6767B (zh) 混凝土结构与填充墙间裂缝防治施工工法
CN110747899B (zh) 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
CN103015574B (zh) 一种免拆模现浇轻质保温墙体及其施工方法
CN100396860C (zh) 组合模板保温隔热混凝土建筑物及施工方法
CN103276916B (zh) 一种固封轻质混凝土板墙墙洞的构造方法及填充板件
CN104358341A (zh) 一种建筑砌体及施工砌筑方法
CN106812219A (zh) 填充墙顶部塞缝施工方法
CN101487293A (zh) 梁柱节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浇筑方法
CN104790436B (zh) 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沉降后浇带超前止水施工方法
CN105298015B (zh) 装饰面层与墙体一体化的轻质抗震隔墙板及制作方法
CN205134717U (zh) 带装饰面层的框模一体化轻质抗震隔墙板
CN105951842A (zh) 筏板下反梁聚苯板胎膜施工方法
CN205954707U (zh)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超前封闭结构
CN111074852B (zh) 渠道衬砌混凝土现浇方法及非直线型渠道衬砌施工方法
CN208870274U (zh) 混凝土预制板及混凝土叠合板
CN104763158B (zh) 榫接式轻集料连锁砌块施工方法
CN108824810B (zh) 一种钢骨架复合建筑物顶板的铺设施工工艺
CN208122041U (zh) 一种ips现浇砼剪力墙自保温体系结构系统
CN206844389U (zh) 砌块墙体结构
CN111042310A (zh) 一种地下室底板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CN108457387A (zh) 钢结构与二次结构过渡界面抗裂性施工工艺
CN108018972A (zh) 全预制楼板与叠合楼板组合结构、制作及装配方法
CN102535847B (zh) 石膏自保温外墙砌块砌体的施工方法
CN114274306A (zh) 一种预制钢结构外墙挂板生产工艺
CN113186768A (zh) 提高既有线拆除框构后路基回填质量工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