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44136A - 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44136A
CN108444136A CN201810167234.3A CN201810167234A CN108444136A CN 108444136 A CN108444136 A CN 108444136A CN 201810167234 A CN201810167234 A CN 201810167234A CN 108444136 A CN108444136 A CN 108444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section
heat exchanger
heat
section
transmission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672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凯
门书标
陈飞
王鸣
王一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6723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44136A/zh
Publication of CN108444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441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single U-bend
    • F28D1/047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single U-bend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3/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 F28F13/06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7/00Removing ice or water from heat-exchange apparatus
    • F28F17/005Means for draining condensates from heat exchangers, e.g. from 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1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0/00Heat exchange conduits
    • F28F2210/10Particular layout, e.g. for uniform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换热系统及换热设备,所述换热设备包括壳体、安装于壳体内的换热器以及流体驱动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前壁、后壁、以及前后连接所述前壁与后壁的周壁,所述换热器设有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至少两个换热管以及至少一个流道,每个所述换热管绕所述周壁折弯而成,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轴向方向的前表面与后表面,所述流道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后表面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前表面之间,所述壳体还设有贯穿所述周壁的通孔,所述流道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换热系统包括管路连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前述换热器。

Description

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屋内的环境温度,提升人体的感官舒适度,采用换热系统来改善屋内环境温度是一种符合市场需求的趋势,相关技术中,可以采用换热系统进行采暖或者制冷,然而用于改善屋内温度的换热系统中设计使用的换热器换热效率有限,有必要设计一种具有更好换热效率的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的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腔体、位于所述腔体前后的前壁及后壁、前后连接所述前壁与所述后壁的周壁,以及安装于所述腔体内的换热器及流体驱动组件,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至少两个换热管,所述换热器还有位于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至少一个流道,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每个所述换热管绕所述流体驱动组件设置,在上下方向上,所述换热管的投影与所述流体驱动组件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在左右方向上,所述换热管的投影与所述流体驱动组件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轴向方向的前表面与后表面,所述流道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后表面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前表面之间,所述壳体还设有贯穿所述周壁的通孔,所述流道与所述通孔连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周壁包括顶壁、左侧壁及右侧壁,所述顶壁、左侧壁以及右侧壁中的至少两壁上设有所述通孔。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器还设有安装于所述流道内的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后表面和/或第二换热管的前表面接触的接触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设备还设有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包括导流壁及形成与导流壁间的导流室。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在所述前壁或者所述后壁对应所述导流室处设有穿孔,所述导流室通过所述穿孔与所述壳体外连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以及换向段,所述第一管段连接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管段内腔与第一集流管内腔连通,所述第二管段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管段内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连通,所述换向段连接所述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所述换向段的内腔与所述第一管段内腔连通,所述换向段的内腔与所述第二管段内腔连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向段包括第一弯部、第二弯部以及中间段,所述第一弯部与所述第一管段弧形连接,所述第二弯部与所述第二管段弧形连接,所述中间段连接所述第一弯部与所述第二弯部,所述第一弯部内腔、第二弯部内腔、中间段内腔相连通,两个所述换热管的两个中间段之间设有所述换热部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位于所述换向段的同侧,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大致平行,或所述第一管段大致竖直设置,或所述第二管段大致竖直设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向段包括第三管段、第四管段、中间折弯段,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连接,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三管段连接,所述中间折弯段第一端与第三管段连接,所述中间折弯段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管段连接,所述第一管段远离所述第三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段远离所述第四管段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管段靠近所述第三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段靠近所述第四管段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不大于第二距离。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大致平行,和/或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大致平行。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设备还设有位于所述流道下方的收容盘,所述收容盘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者第二集流管的下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管路连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换热系统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前述换热设备内的换热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与压缩机连通。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换热系统及换热设备通过在壳体的周壁上设置连通所述壳体内外的通孔,从而使得所述换热装置的壳体内的热空气可通过所述通孔输送至外界,提高人体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换热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换热设备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换热设备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换热设备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换热设备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换热设备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换热器配合收容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换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附图标记:100、100'-换热设备;1-压缩机;2、2'、2”-第一换热器;20、20'-流道;21、21'、21”-第一集流管;22、22'、22”-第二集流管;23、23'、23”-换热管;230、230'、230”-非封闭空间;231、231'、231”-第一管段;234、234'、234”-第二管段;232、232”-第三管段;233、233”-第四管段;233'-中间段;235-前表面;236-后表面;237”-中间折弯段;24-换热部件;241-接触部;3-节流装置;4-第二换热器;5-换向装置;6、6'-壳体;61、61'-前壁;620、610'-穿孔;62-后壁;621-扣持部;63、63'-顶壁;631、631'、651、651'、661-通孔;64-底壁;65、65'-左侧壁;66-右侧壁;7、7'-流体驱动组件;71、71'-流体输入端;72、72'-流体输出端;8、8'-导流部件;80、80'-导流室;81、80'-导流壁;9、9'、9”-收容盘;91-底板;92-挡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换热系统(未标号)包括压缩机1、与压缩机1通过管路连通的第一换热器2、节流装置3、第二换热器4以及与压缩机1通过管路连通的换向装置5。在本发明中,所述压缩机1通过所述换向装置5可以选择性先将制冷剂输送至第一换热器2或者第二换热器4内。本发明中,所述换向装置5为四通换向阀。
当所述制冷剂首先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2内时,所述第一换热器2为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4为蒸发器。当所述制冷剂首先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4内时,所述第二换热器4为冷凝器,所述第一换热器2为蒸发器。
当所述第一换热器2作为冷凝器采暖应用时,通过压缩机1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未图示)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2内,所述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换热,所述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2与外部空气换热后,降温冷凝成液态制冷剂,而外部空气则被加热,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依次经过节流装置3、第二换热器4等元件后,再回到压缩机1,循环进行上述放热采暖系统过程。
当所述第一换热器2作为蒸发器制冷应用时,通过压缩机1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未图示)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4内,再通过节流装置3气化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混合物然后进入第一换热器2即蒸发器内,此时第一换热器2内的制冷剂从外界吸收热量气化,从而将外界降温。同时制冷剂再回到压缩机1内,循环进行上述吸热制冷系统过程。
请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热设备100,所述换热设备100包括壳体6、安装于壳体6内的所述第一换热器2以及流体驱动组件7。
所述壳体6设有腔体(未标号)、沿前后方向位于腔体前的前壁61、位于腔体后的后壁62以及沿前后方向连接所述前壁61与所述后壁62的周壁(未标号)。所述壳体6可以为长方体也可以为圆柱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6呈长方体设置。所述周壁包括位于顶部的顶壁63、位于底部的底壁64、沿左右方向位于左侧的左侧壁65以及位于右侧的右侧壁66。所述前壁61、后壁62、顶壁63、底壁64、左侧壁65以及右侧壁66中各个壁体可任意搭配一体而成,也可分开成型后组装为所述壳体6。当所述壳体6为组装而成时,可在各壁体连接处增加贴附消音棉,以此减少空气流动时候产生的噪音。
所述壳体6在所述周壁上设有贯穿所述周壁以连通所述壳体6内外的至少两个通孔,所述两个通孔的贯通方向不同。所述顶壁63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顶壁63的所述通孔631,所述壳体6在所述左侧壁65上设有沿左右方向贯穿所述左侧壁65的所述通孔651,所述壳体6在所述右侧壁66上设有左右贯通所述右侧壁66的所述通孔661。所述通孔631、651、661内外连通所述壳体6。如此设置,使得所述换热装置100的壳体6内换热后的空气可通过顶部及两侧部沿不同方向输送至换热设备100的壳体6的外界,而非沿单一方向吹出,从而使得所述换热设备100送风较为均匀缓冲,更利于外界整体环境的温度场均匀。
所述后壁62中部还设有连通所述壳体6内外的穿孔620,以及固定于所述后壁62上且遮挡于所述穿孔620处的滤网(未标号),所述滤网用以过滤空气中的杂质。
所述换热设备100还设有位于所述底壁64左右两端的收容盘9,所述收容盘9开口向上,所述收容盘9设有底板91以及自底板91边缘向上延伸的挡壁92。所述挡壁92和所述底板91上可设置将水排除的排水部,所述排水部可为上下贯通所述底板91的通孔(未图示);或者,所述排水部也可为设置于所述挡壁92上的豁口(未图示)。所述底板91所在平面与水平面之间呈一夹角设置,即所述底板91倾斜设置。如此方便收容在所述收容盘9内的流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尽快排出所述收容盘9。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不设置通孔,可在所述底板91较低一端的挡壁92上设置开口用以排水。
所述后壁62上还设有可以壁挂的扣持部621,用以将所述换热设备100固定至墙壁或者其他设备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为离心式轴流风扇,所述离心式轴流风扇具有沿其轴向方向吸入空气的流体输入端71以及沿径向方向位于所述离心式轴流风扇扇片之间的流体输出端7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流体输入端71朝向所述后壁62设置,所述流体输入端71通过所述后壁62的所述穿孔620与所述壳体6外连通。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前壁61上设有内外连通所述壳体6的穿孔时,所述流体输入端71也对应与所述前壁61的所述穿孔连通。
所述换热设备100还设有固定在所述后壁62上且遮罩于所述离心式轴流风扇7外周的导流部件8。所述导流部件8设有与所述流体输入端72轴向连通的导流室80及围绕在所述离心式轴流风扇7径向方向四周的导流壁81。所述导流壁81将所述壳体6内部空间与所述导流室80沿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的径向方向隔开。所述流体输入端72与所述导流室80连通。所述导流室80通过所述穿孔620与壳体6外界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导流部件8,利用导流壁81将外界空气汇集,让所述壳体6外的空气通过所述导流室80集中的向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的流体输入端71输入;并且通过所述导流壁81沿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的径向方向将壳体6内空间与导流室80分隔不连通,从而使得吸入的空气不会影响所述流体驱动组件8的流体输出端72输出的空气流向,提升空气输出效率,进而提升所述换热设备100内气体流通速率,最终提高所述换热设备100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壁81与所述后壁62之间也可贴附消音棉,以此吸收所述离心轴流风扇7转动产生的噪音。
所述第一换热器2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集流管21、与所述第一集流管21大致平行且左右分开设置的第二集流管22、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2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2的至少两个换热管23以及沿前后方向形成于相邻的两个换热管23之间的流道20,所述流道20即为换热流道。所述第一集流管2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2均沿前后方向延伸而成,所述至少两个换热管23包括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沿前后方向对齐排列,每个所述换热管23为扁管设置,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21内腔及第二集流管22内腔的流体通道(未图示)、具有较大面积的前表面235及后表面236。在上下方向上,所述换热管23的投影与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如此以使得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可以环绕的方式向外驱动所述流道20内的流体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表面235与所述后表面236所在面与所述第一集流管21的轴向方向垂直。所述流道20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23对应的所述后表面236与所述第二换热管23的所述前表面235之间。如此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换热器2的流道20可以从所述换热管23的前表面235与后表面236上获得更大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第一换热器2的换热效率。
所述换热管23包括竖直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21的第一管段231、竖直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22的第二管段234、连接所述第一管段231与第二管段234的换向段(未标号)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管段231、所述第二管段234以及所述换向段之间的非封闭空间230。所述第一管段231内腔与第一集流管21内腔连通,所述第二管段234内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2内腔连通,所述换向段的内腔与所述第一管段231内腔连通,所述换向段的内腔与所述第二管段232内腔连通。所述第一管段231与所述第二管段232位于所述换向段的同一侧。所述非封闭空间230沿除前后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与所述流道20连通。换言之,所述第一管段231、第二管段234以及所述换向段环绕于所述非封闭空间230外周。所述换向段包括弧形连接所述第一管段231的第一弯部、弧形连接所述第二管段234的第二弯部。所述第一管段231与所述第二管段234左右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管段231与所述第二管段234大致平行设置。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安装于所述非封闭空间230内,所述流道20沿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的径向方向与所述非封闭空间230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2还设有安装于所述流道20内且沿所述换热管2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换热部件24。所述换热部件24为翅片,所述翅片24可为一体成型的波形翅片,也可为分开成型的矩形状单个片体,相邻的两个矩形状单个片体通过夹持件(未图示)固持。相邻的两个换热管23的两个所述第一管段231、两个所述第二管段均为管段设置,所述换热部件24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换热管23的两个管段之间。两个第一弯部与两个第二弯部之间均未设置换热部件24,如此设置,便于换热部件24与换热管23之间接触的契合,避免因换热管23的折弯导致换热部件24的不贴合。
在本发明中,所述翅片24为长城状设置的翅片,所述换热部件24前后侧具有相对的接触部241,相对的前侧的所述接触部241对应抵接相邻的两个换热管23中前换热管23的后表面236,相对的后侧的所述接触部241对应抵接相邻的两个换热管23中后换热管23的前表面235。所述换热部件24可以是铝合金、铁等材质金属材质,采用多种形状以增加换热面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部件24的沿所述径向方向的截面可以呈矩形波状、正弦波状等。在本发明中,相邻的换热管23之间均设有所述换热部件24,并且该换热部件24可根据流道20距离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的远近而设置,即,距离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越远,换热部件24的密度越低,即相邻两翅片24之间的间距越大。如此可以使得整个流道20内的风速均匀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换向段包括V形连通的第三管段232以及第四管段233,所述第三管段232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管段233延伸方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不大于90度。所述第三管段232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管段231延伸方向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不小于135°。所述第四管段233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管段234延伸方向之间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的角度范围不小于135°。如此设置,当所述第一换热器2充当冷凝器时,所述换热管23在所述换向段上以及位于所述换向段上的换热部件24所产生的冷凝水可沿所述换热管23顺沿导流而下至所述第一管段231以及第二管段234上,再汇集进入所述收容盘9内,而非垂直落下,从而保证排水更顺畅。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段231竖直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21,所述第二管段234竖直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22,所述换向段弧形连接所述第一管段231与第二管段234,整体而言,从前向后看,所述换热管23大致呈房屋形。如此设置,使得所述换热器2换热产生的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顺沿所述换热管23的长度延伸方向至所述收容盘9中,再通过排水部排出所述壳体6外部。在本发明中,所述收容盘9位于所述所述第一集流管21与底壁64之间以及第二集流管22与底壁64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盘9也可设置于壳体6外,即所述收容盘9的底板91位于所述壳体6的底壁64的下方,且底壁64上设置上下贯通对应所述收容盘9的开口,所述壳体6内的第一换热器2产生的冷凝水亦可通过所述开口汇集至所述收容盘9内排出。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设置于所述换热设备100中部的非封闭空间230内,且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为离心式轴流风扇,同时所述流道20沿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的径向方向与所述流体输出端72连通,所述壳体6的顶壁63、左侧壁65、右侧壁66上设有连通所述壳体6内外的通孔631、651,使得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从所述流体输出端72输出的流体径直穿过所述流道20与所述换热管23及所述换热部件24之间进行换热,再直接从所述通孔631、651散发至所述壳体6外。如此设置,本实施方式换热设备100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将热空气从所述换热设备100的顶部以及两侧部送入室内,而非从换热设备100前部吹入室内,使得人体舒适度提高。
请参图4至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揭示的换热设备100',所述换热设备10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换热设备100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第一管段231'竖直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21',所述第二管段234'竖直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22',所述换向段包括水平延伸的中间段233'、弧形连接所述中间段233'与所述第一管段231'的第一弯部(未标号)以及弧形连接所述中间段233'与所述第二管段234'的第二弯部(未标号),所述第一弯部与所述第二弯部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换向段与所述第一集流管21'、第二集流管22'之间呈倒U形设置,如此设置,当所述第一换热器2'充当冷凝器时,冷凝水可沿所述换热管23'顺沿导流而下,而非垂直落下,从而保证排水更顺畅。所述前壁61'对应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的流体输入端71'处设有贯穿的且呈矩形排列的若干穿孔610',所述导流室80'亦对应呈矩形体并通过所述穿孔610'与外界连通,如此设置,使得外界空气通过所述导流室80'集中的向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的流体输入端71'输入。所述导流壁81'与所述前壁61'之间也可贴附消音棉,以此减少风扇转动产生的噪音。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部件8'呈长方体设置。
所述导流室80'通过所述穿孔610'与所述壳体6'的外界连通,如此设置,使得所述换热设备100的壳体6外的空气通过所述导流室80'集中的向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的流体输入端71'输入。所述壳体6'底部对应所述第一集流管21'、第二集流管22'处设有收容盘9',所述收容盘9'用以收集所述第一换热器2'换热时产生的冷凝水并排出所述壳体6'外。
请参图7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揭示的第一换热器2”及一个收容盘9”,所述第一换热器2”的所述第一管段231”垂直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21”,所述第二管段234”垂直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22”,所述第一集流管2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2”靠近设置。所述换向段包括与所述第一管段231”连接的第三管段232”、中间折弯段237”、连接所述第二管段234”的第四管段233”,所述中间折弯段237”第一端与第三管段232”连接,所述中间折弯段237”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管段234”连接。整体而言,所述换热管23”大致的平行四边形或者菱形。即,所述第一管段231”远离所述第三管段233”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二管段234”远离所述第四管段233”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一管段231”远离所述第三管段23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段234”远离所述第四管段233”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管段231”靠近所述第三管段23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段234”靠近所述第四管段233”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不大于第二距离。如此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换热器2”仅需要一个收容盘9”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2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2”下方,用以盛放所述第一换热器2”充当冷凝器时候凝结汇流的积水,节省了制作换热设备100的成本。
在本发明中,所述换热管23、23'、23”为扁管设置,所述扁管23、23'、23”的流体通道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四边形(例如但不限于矩形、梯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也可以为带有锯齿的大致形状为四边形、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在本发明中,每个所述扁管23、23'、23”长度方向的左端插入所述第一集流管21、21'、21”内腔内,每个所述扁管23、23'、23”的右端插入所述第二集流管22、22'、22”内腔内,所述第一集流管21、21'、21”内腔通过所述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22、22'、22”内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扁管3两端也可通过转接管(未图示)转接从而分别左右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21、21'、21”内腔和第二集流管22、22'、22”内腔。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集流管21、21'、2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2、22'、2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半圆形或者方形,基于圆柱体形集流管耐压性能更高,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圆柱体形集流管。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集流管21的前后端设有进口管及出口管。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口管与出口管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上。例如,当所述第一换热器2只有一个流程时,进口管和出口管需分别设置在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上。当有至少两个流程时,进口管和出口管可以同时设于第一集流管21上或者第二集流管22上,当然也可以不在同一个集流管上,具体可根据需求、具体的流程数及具体结构而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综合上所述,本发明换热设备100、100'通过将第一换热器2、2'、2”的流道20、20'与非封闭空间230、230'、230”沿除前后方向以为的其他方向连通,同时将流体驱动组件7、7'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2、2'、2”的所述非封闭空间230内,通过流体驱动组件7、7'的径向输出端72、72'向四周输出流体,流体穿过所述流道20、20',与换热管23、23'、23”内的换热介质交换热量后沿所述流体驱动组件7、7'的径向方向通过所述顶壁63、63'通孔631、631'、所述左侧壁65、65'的通孔651、651'、所述右侧壁66、66'的通孔661'排出换热设备100、100'的壳体6、6',形成对外界环境的供暖或者制冷的功效,在提高制冷或者供暖效果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提高人体舒适度。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本申请中所述的多个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本申请中两个部件连接时,该两个部件的内腔也相互连通。例如,集流管与换热管内均设有内腔用以流通换热介质,集流管与换热管相互连接时,集流管的内腔与换热管的内腔连通。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各实施方式可以互为补充。
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另外,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前后贯穿”指的是在未安装其他零件之前是贯穿的,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腔体、位于所述腔体前后的前壁及后壁、前后连接所述前壁与所述后壁的周壁,以及安装于所述腔体内的换热器及流体驱动组件,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至少两个换热管,所述换热器还有位于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至少一个流道,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每个所述换热管绕所述流体驱动组件设置,在上下方向上,所述换热管的投影与所述流体驱动组件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在左右方向上,所述换热管的投影与所述流体驱动组件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轴向方向的前表面与后表面,所述流道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后表面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前表面之间,所述壳体还设有贯穿所述周壁的通孔,所述流道与所述通孔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壁包括顶壁、左侧壁及右侧壁,所述顶壁、左侧壁以及右侧壁中的至少两壁上设有所述通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设有安装于所述流道内的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后表面和/或第二换热管的前表面接触的接触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还设有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包括导流壁及形成与导流壁间的导流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前壁或者所述后壁对应所述导流室处设有穿孔,所述导流室通过所述穿孔与所述壳体外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以及换向段,所述第一管段连接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管段内腔与第一集流管内腔连通,所述第二管段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管段内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连通,所述换向段连接所述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所述换向段的内腔与所述第一管段内腔连通,所述换向段的内腔与所述第二管段内腔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段包括第一弯部、第二弯部以及中间段,所述第一弯部与所述第一管段弧形连接,所述第二弯部与所述第二管段弧形连接,所述中间段连接所述第一弯部与所述第二弯部,所述第一弯部内腔、第二弯部内腔、中间段内腔相连通,两个所述换热管的两个中间段之间设有所述换热部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位于所述换向段的同侧,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大致平行,或所述第一管段大致竖直设置,或所述第二管段大致竖直设置。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段包括第三管段、第四管段、中间折弯段,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连接,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三管段连接,所述中间折弯段第一端与第三管段连接,所述中间折弯段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管段连接,所述第一管段远离所述第三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段远离所述第四管段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管段靠近所述第三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段靠近所述第四管段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不大于第二距离。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大致平行,和/或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大致平行。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还设有位于所述流道下方的收容盘,所述收容盘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者第二集流管的下方。
12.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路连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换热系统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设备内的换热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与压缩机连通。
CN201810167234.3A 2018-02-28 2018-02-28 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Pending CN1084441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67234.3A CN108444136A (zh) 2018-02-28 2018-02-28 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67234.3A CN108444136A (zh) 2018-02-28 2018-02-28 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44136A true CN108444136A (zh) 2018-08-24

Family

ID=63192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67234.3A Pending CN108444136A (zh) 2018-02-28 2018-02-28 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44136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9028A (zh) * 1997-12-30 2000-03-29 开利公司 用于室内空调机的空气引导组件
CN1334424A (zh) * 2000-07-13 2002-02-06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器的壁挂室内机
JP2002106953A (ja) * 2000-09-28 2002-04-10 Toyo Radiator Co Ltd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を有する空調用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440979A (zh) * 2008-12-12 2009-05-27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薄型立式空调柜机
CN206905358U (zh) * 2017-06-29 2018-01-19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9028A (zh) * 1997-12-30 2000-03-29 开利公司 用于室内空调机的空气引导组件
CN1334424A (zh) * 2000-07-13 2002-02-06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器的壁挂室内机
JP2002106953A (ja) * 2000-09-28 2002-04-10 Toyo Radiator Co Ltd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を有する空調用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440979A (zh) * 2008-12-12 2009-05-27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薄型立式空调柜机
CN206905358U (zh) * 2017-06-29 2018-01-19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702291T3 (es)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y método de intercambio de calor
CN206905358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05387651B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JP6260632B2 (ja) 熱交換器
CN108489152A (zh) 换热器、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CN110530069A (zh) 旋转扰动水冷冷凝器
CN210861409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7084452A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108444136A (zh) 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CN206905357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06861747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215260159U (zh)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7726674A (zh) 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CN208155117U (zh) 换热器、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CN211625782U (zh) 用于冷水机组的液滴蒸发装置及冷水机组
CN107726675A (zh) 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CN108327483A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辅助调温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0463271U (zh) 一种环形c形口微通道平行流热交换器
CN210891913U (zh) 贯流风扇、换热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JP6788763B2 (ja) 熱交換器、室内機、室外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208973724U (zh) 洗涤电器
WO2019178799A1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JPH09184636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705351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5580039U (zh) 换热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028

Address after: 310018 289-1, No.12 Baiyang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anhua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Inc.

Address before: 310018 289-3,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No.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SANHUAJIA ELECTRO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