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42426A - 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及管桩加固方法 - Google Patents

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及管桩加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42426A
CN108442426A CN201810224925.2A CN201810224925A CN108442426A CN 108442426 A CN108442426 A CN 108442426A CN 201810224925 A CN201810224925 A CN 201810224925A CN 108442426 A CN108442426 A CN 1084424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bascule
bogey
reinforces
l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2492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42426B (zh
Inventor
王靖
尹春明
王大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Tianxin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Testing Co ltd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2492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424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424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424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424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424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7/00Repair of damaged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及管桩加固方法,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包括固定结构及活动结构,活动结构相对固定结构具有收缩状态或展开状态;当活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活动结构的外轮廓与管桩内壁面之间间隙设置;当活动结构处于展开状态时,活动结构的外轮廓与管桩内壁面相吻合并紧密接触。上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到达管桩的预设位置后,活动结构处于展开状态,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的外轮廓形状与管桩内壁面相吻合以封闭管桩。如此,该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可对存在缺陷的管桩进行加固以充分利用现有管桩的承载力,可避免管桩内灌入混凝土时由于管桩加固承载装置与管桩内壁面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漏浆等问题。

Description

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及管桩加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及管桩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城镇化的发展,混凝土建筑的规模日益增多。目前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桩基础常用的一般采用预制混凝土管桩,预制混凝土管桩具有高抗压强度,但与此同时桩身混凝土韧性差,偏脆性,抗振动能力也较弱,当桩身某个部位受剧烈冲击时,很容易引起该处出现裂缝,甚至引发其他部位的裂缝。而且,预制混凝土管桩的抗弯性能差,管桩内的配筋率很小,通常只有桩身截面积的0.1%左右,管桩的极限弯矩都较低。
造成管桩桩身损坏、断裂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成桩范围内出现未探明的孤石、硬夹层、大坡度基岩面。当管桩施工中垂直度未控制好时,管桩从软弱土层突然进入硬土层,未经过过渡层,桩基压力迅速增大,桩身受到瞬间冲击力的影响。而当桩尖进入硬持力层时,层面不平整,容易引起桩头折断破碎;
(2)基坑开挖时造成的管桩断裂;
(3)基坑失稳造成的管桩断裂;
(4)沉桩挤土效应造成的管桩断裂:某些地区的淤泥质土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属于高灵敏度、高压缩性的土层,采用管桩等挤土桩型,原有土体受挠动强烈,造成开挖时淤泥呈流泥状,对已有管桩威胁很大;
(5)堆土不当造成的管桩断裂:当上部堆填土方量较大,而下卧层若地质条件太差,在堆重作用下就经常出现下沉或横向流动,对打入的管桩危害非常大,而且堆土的区域离桩越近,桩身的水平位移和弯矩就越大。
而对于上述的管桩桩身损坏断裂,只要桩身损坏处没有错位或损坏程度不大,工程上一般可以通过考虑承载力折减或加固方法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包括:1)对存在桩身缺陷的桩进行承载力折减甚至将其判断为废桩,采用补桩的方式进行处理;2)对存在桩身缺陷的桩进行加固处理,通常的处理方法有从桩底至桩身缺陷部位通长加固、缺陷部位以下填沙土作封底模板后局部加固、利用吊入比管桩空心范围要小的封底模板后局部加固。
其中,如果采用吊入封底模板的方式进行局部加固,由于封底模板比管桩内腔的尺寸小,因此与管桩内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因此在灌入混凝土时容易造成漏浆等问题,从而导致补强的混凝土镂空或密实度较低,进而降低了补强效果,容易造成建筑质量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管桩的加固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较好加固管桩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及管桩加固方法。
一种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用于安装于管桩内,所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包括收容于所述管桩内的固定结构及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结构的活动结构,所述活动结构相对所述固定结构具有收缩状态或展开状态;
当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活动结构的外轮廓与所述管桩内壁面之间间隙设置;当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活动结构的外轮廓与所述管桩内壁面相吻合并紧密接触。
上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当活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该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的外轮廓与管桩内壁面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可轻松置入管桩内。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到达管桩的预设位置后,活动结构处于展开状态,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的外轮廓形状与管桩内壁面相吻合以封闭管桩。如此,该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可对存在缺陷的管桩进行加固以充分利用现有管桩的承载力,无需额外增加管桩,而且无需对管桩整体进行加固以节省工程造价。此外,由于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可完全封闭管桩,从而可避免管桩内灌入混凝土时由于管桩加固承载装置与管桩内壁面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漏浆等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连接所述固定结构与所述活动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弹性形变;当所述连接结构处于外力作用下时,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当所述连接结构未处于外力作用下时,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承载件与第二承载件,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均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弹性形变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承载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承载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结构;
当所述第一承载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承载件的另一端相互靠拢时,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当所述第一承载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承载件的另一端相互远离时,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件包括第一承载主体及设于所述第一承载件主体相对两端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承载件包括第二承载主体及设于所述第二承载主体相对两端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结构;
当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的重叠面积大于当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的重叠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件与所述第二承载件均呈弧形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横截面呈圆形且具有第一外径的固定主体,所述固定主体的部分外周突设具有第二外径的弧形边沿,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连接所述弧形边沿周向的两端,所述第二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外径,且所述第二外径所在圆的直径等于所述管桩内壁面所在圆的直径;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固定主体所在圆内,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外轮廓与所述弧形边沿所在圆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及所述固定结构焊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及所述固定结构焊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为金属片,所述金属片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件的所述第一自由端开设有用于穿设水溶性连接线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承载件的所述第二自由端开设有用于穿设水溶性连接线的第二连接孔,当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重合以穿设水溶性连接线。
一种管桩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活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吊入管桩内;
所述活动结构在所述管桩内展开至展开状态,所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封闭所述管桩;
将钢筋笼放入所述管桩内,所述钢筋笼一端抵持于所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
浇注膨胀混凝土至所述管桩内。
上述管桩加固方法,通过将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安装至管桩的缺陷以下的预定位置,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可根据需要展开合适的大小以对管桩进行封闭,从而承载用于加固管桩的钢筋笼与混凝土而不会造成漏浆等情况。由于采用了水溶性连接线使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的活动结构可自动展开,因此施工方法简单可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将活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吊入管桩内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用水溶性连接线捆扎所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的活动结构以使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
在步骤将活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吊入管桩内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液体倒入所述管桩内以溶断所述水溶性连接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的爆炸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的活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的活动结构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的1-1位置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的2-2位置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的3-3位置的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方式的管桩加固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图3所示,本较佳实施方式的一种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用于安装于呈柱状且中空的管桩内以对管桩进行加固。
其中,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包括收容于管桩内的固定结构20及活动连接于固定结构20的活动结构40,活动结构40相对固定结构20具有收缩状态或展开状态。当活动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时,活动结构40的外轮廓与管桩内壁面之间间隙设置。当活动结构40处于展开状态时,活动结构40的外轮廓与管桩内壁面相吻合并紧密接触。
上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当活动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时,该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的外轮廓与管桩内壁面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可轻松置入管桩内。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到达管桩的预设位置后,活动结构40处于展开状态,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的外轮廓形状与管桩内壁面相吻合以封闭管桩。如此,该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可对存在缺陷的管桩进行加固以充分利用现有管桩的承载力,无需额外增加管桩,而且无需对管桩整体进行加固以节省工程造价。此外,由于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可完全封闭管桩,从而可避免管桩内灌入混凝土时由于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与管桩内壁面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漏浆等问题。
请继续参阅1~图3,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还包括连接结构60,连接结构60连接固定结构20与活动结构40,连接结构60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弹性形变。当连接结构60处于外力作用下时,活动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当连接结构60未处于外力作用下时,活动结构40处于展开状态
在活动结构40处于展开状态时,对连接结构60施加外力,连接结构60则产生弹性形变并储存能量,进而使活动结构40由展开状态转为收缩状态而可放入管桩内。当施加在连接结构60上的外力消失后,连接结构60可恢复初始状态并释放能量,进而使活动结构40由收缩状态转为展开状态而与管桩内壁面紧密接触。
具体地,活动结构40包括相对设置且层叠设于固定结构20上的第一承载件42与第二承载件44。连接结构60包括均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弹性形变的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第一连接件62连接第一承载件42的一端与固定结构20,第二连接件64连接第二承载件44的一端与固定结构20。
当第一连接件62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并储存能量时,第一承载件42未连接固定结构20的另一端与第二承载件44未连接固定结构20的另一端相互靠拢,活动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当作用在第一连接件62上的外力消失后,第一连接件62恢复初始状态并释放能量,导致第一承载件42未连接固定结构20的另一端与第二承载件44未连接固定结构20的另一端相互远离,活动结构40处于展开状态。
更具体地,第一承载件42包括第一承载主体422及设于第一承载主体422相对两端的第一连接端424与第一自由端426,第二承载件44包括第二承载主体442及设于第二承载主体442相对两端的第二连接端444与第二自由端446。第一连接端424通过第一连接件62可转动地连接于固定结构20,第二连接端444通过第二连接件64可转动地连接于固定结构20。
当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时,第一承载件42与第二承载件44向固定结构20的中心点方向转动而使活动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第一自由端426与第二自由端446的重叠面积增大而缩小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的整体面积。当外力作用消失后,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的形变消失而恢复初始状态,第一承载件42与第二承载件44向远离固定结构20的中心点方向转动而使活动结构40处于展开状态,第一自由端426与第二自由端446的重叠面积减小而扩增大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的整体面积。
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承载件42与第二承载件44均呈弧形结构,固定结构20包括横截面呈圆形且具有第一外径的固定主体22,固定主体22的部分外周突设具有第二外径的弧形边沿24,第一承载件42的第一连接端424与第二承载件44的第二连接端444分别连接弧形边沿24周向的两端。其中,第二外径大于第一外径,且第二外径所在圆的直径等于管桩内壁面所在圆的直径。活动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时至少部分位于固定主体22所在圆内,活动结构40处于展开状态时外轮廓与弧形边沿24所在圆重合。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呈弧形结构的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对应的圆心角为120°,固定结构20的弧形边沿24对应的圆心角为120°,且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背向固定结构20的外侧边缘所在的圆的半径为125mm,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面向固定结构20的内侧边缘所在的圆的半径为85mm,安装该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的管桩的内径为250mm。如此,当活动结构40处于展开状态时,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的外轮廓与管桩的内壁面吻合而不存在间隙。可以理解,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的尺寸不限于此,可根据管桩的形状与尺寸调节。
如图3~图6所示,第一连接件62分别与第一承载件42及固定结构20焊接以连接第一承载件42与固定结构20,第二连接件64分别与第二承载件44及固定结构20焊接以连接第二承载件44与固定结构20。如此,第一承载件42通过第一连接件62间接连接固定结构20,第二承载件44通过第二连接件64间接连接固定结构20,因此第一承载件42与第二承载件44可相对固定结构20转动而改变该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的形状。具体地,第一连接件62的底部与固定结构20的上端面焊接,第一连接件62靠近固定结构20中心的一侧端面部分焊接于第一承载件42的外侧壁。第二连接件64的底部也与固定结构20的上端面焊接,第二连接件64靠近固定结构20中心的一侧端面部分焊接于第二承载件44的外侧壁。
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均为金属片,金属片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mm。如此,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具有足够机械强度以使活动结构40与固定结构20稳固连接的同时,可在一定范围内弯折以产生可恢复的弹性形变。当外力作用在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上时,第一连接件62连接第一承载件42一端、第二连接件64连接第二承载件44一端向固定结构20的中心点方向弯折。当作用在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上外力消失时,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可恢复至初始状态。进一步地,固定结构20的厚度优选为4mm,第一承载件42与第二承载件44的厚度优选为4mm,从而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而避免变形。
如图2所示,第一承载件42的第一自由端426开设有用于穿设水溶性连接线80的第一连接孔,第二承载件44的第二自由端446开设有用于穿设水溶性连接线80的第二连接孔,活动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之间重合以穿设水溶性连接线80。如此,当活动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时,可将水溶性连接线80穿过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以连接第一自由端426与第二自由端446以使第一自由端426与第二自由端446保持相互重叠的状态。而当水溶性连接线80被液体溶断时,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恢复至初始状态,第一自由端426与第二自由端446向相互远离方向转动。具体地,第一自由端426上开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孔,第二自由端446上间隔开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孔,当活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两个第一连接孔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孔重合以便于穿设水溶性连接线80。
上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由于其面积可根据管桩内部的形状进行适应性变化,因此可轻松进入管桩内,然后根据需要展开合适的大小以对管桩进行封闭,从而承载用于加固管桩的钢筋笼与混凝土而不会造成漏浆等情况。相比于增加额外的管桩进行加固的方案,该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可充分利用存在缺陷的原有管桩的承载能力而无需额外增加其它管桩,从而节省了增加管桩的工程造价。相比于对管桩从底部至缺陷处进行加固处理的方案,利用该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可无需加固缺陷部位一下的整段管桩,从而节省了工程造价的同时节省了清理管桩内的水及杂物的工序。
如图7所示,本较佳实施方式的一种管桩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20:将活动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吊入管桩内。
具体地,首先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施加外力而使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处于弯折状态,从而使活动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活动结构40的外轮廓与管桩内壁面之间间隙设置,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可轻松地进入管桩内。
步骤140: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在管桩内展开至展开状态以封闭管桩。
具体地,进入管桩内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的活动结构40展开至展开状态,此时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的外轮廓形状与管桩内壁面相吻合并紧密接触,从而封闭管桩。
步骤160:将钢筋笼放入管桩内。
具体地,钢筋笼的底部抵持于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上。如此,钢筋笼无需延伸至钢筋笼的底部,从而避免节省了造价。
步骤180:浇注膨胀混凝土至管桩内。
具体地,浇注高标号的膨胀混凝土至管桩的缺陷处以上2m,膨胀混凝土的底部抵持于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上,从而节省了混凝土的使用量,且形状及大小与管桩内部的形状相匹配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可防止混凝土从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与管桩内壁之间流出。
在步骤120将处于收缩状态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吊入管桩内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0:用水溶性连接线80捆扎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的活动结构40以使活动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
具体地,当对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施加外力使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弯折时,第一承载件42与第二承载件44向固定结构20的中心转动,第一承载件42的第一自由端426与第二承载件44的第二自由端446重合,因此可在第一自由端426与第二自由端446上钻孔,从而在第一自由端426上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在第二自由端446上形成两个间隔设置并分别与其中一个第一连接孔重合的第二连接孔。之后,可将可溶性线80穿过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而将第一自由端426与第二自由端446捆扎在一起,从而使第一自由端426与第二自由端446可保持重叠状态。
在步骤120将处于收缩状态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吊入管桩内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30:将液体倒入管桩内以溶断水溶性连接线80。
具体地,水溶性连接线80接触水等液体后溶断,第一连接件62与第二连接件64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恢复至初始状态,从而带动第一承载件42与第二承载件44向远离固定结构20的中心点的方向转动而抵持管桩内壁以封闭管桩。
上述管桩加固方法,通过将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安装至管桩的缺陷以下的预定位置,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可根据需要展开合适的大小以对管桩进行封闭,从而承载用于加固管桩的钢筋笼与混凝土而不会造成漏浆等情况。由于采用了水溶性连接线80使管桩加固承载装置100的活动结构40可自动展开,因此施工方法简单可靠。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用于安装于管桩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包括收容于所述管桩内的固定结构及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结构的活动结构,所述活动结构相对所述固定结构具有收缩状态或展开状态;
当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活动结构的外轮廓与所述管桩内壁面之间间隙设置;当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活动结构的外轮廓与所述管桩内壁面相吻合并紧密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连接所述固定结构与所述活动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弹性形变;当所述连接结构处于外力作用下时,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当所述连接结构未处于外力作用下时,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承载件与第二承载件,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均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弹性形变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承载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承载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结构;
当所述第一承载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承载件的另一端相互靠拢时,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当所述第一承载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承载件的另一端相互远离时,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件包括第一承载主体及设于所述第一承载件主体相对两端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承载件包括第二承载主体及设于所述第二承载主体相对两端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结构;
当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的重叠面积大于当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的重叠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件与所述第二承载件均呈弧形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横截面呈圆形且具有第一外径的固定主体,所述固定主体的部分外周突设具有第二外径的弧形边沿,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连接所述弧形边沿周向的两端,所述第二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外径,且所述第二外径所在圆的直径等于所述管桩内壁面所在圆的直径;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固定主体所在圆内,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外轮廓与所述弧形边沿所在圆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及所述固定结构焊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及所述固定结构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为金属片,所述金属片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件的所述第一自由端开设有用于穿设水溶性连接线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承载件的所述第二自由端开设有用于穿设水溶性连接线的第二连接孔,当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重合以穿设水溶性连接线。
9.一种管桩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活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吊入管桩内;
所述活动结构在所述管桩内展开至展开状态,所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封闭所述管桩;
将钢筋笼放入所述管桩内,所述钢筋笼一端抵持于所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
浇注膨胀混凝土至所述管桩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桩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将活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吊入管桩内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用水溶性连接线捆扎所述管桩加固承载装置的活动结构以使所述活动结构处于所述收缩状态;
在步骤将活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的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吊入管桩内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液体倒入所述管桩内以溶断所述水溶性连接线。
CN201810224925.2A 2018-03-19 2018-03-19 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及管桩加固方法 Active CN1084424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24925.2A CN108442426B (zh) 2018-03-19 2018-03-19 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及管桩加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24925.2A CN108442426B (zh) 2018-03-19 2018-03-19 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及管桩加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42426A true CN108442426A (zh) 2018-08-24
CN108442426B CN108442426B (zh) 2020-05-01

Family

ID=63195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24925.2A Active CN108442426B (zh) 2018-03-19 2018-03-19 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及管桩加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4242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95066A1 (en) * 2003-10-28 2005-05-05 Daniel Warren Method for repairing in-ground tunnel structures
CN101666091A (zh) * 2009-07-28 2010-03-10 朱奎 一种断裂管桩的填芯补强方法
CN103205988A (zh) * 2013-03-22 2013-07-17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适合桩基水下部位修补加固的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施工方法
CN204645110U (zh) * 2015-04-07 2015-09-16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混凝土桩基耐久性修复系统
CN105625201A (zh) * 2015-12-31 2016-06-01 长安大学 一种采用充气内模和自密实混凝土加固涵洞的方法
CN206438533U (zh) * 2016-12-15 2017-08-25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导管架的充气灌浆密封胶囊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95066A1 (en) * 2003-10-28 2005-05-05 Daniel Warren Method for repairing in-ground tunnel structures
CN101666091A (zh) * 2009-07-28 2010-03-10 朱奎 一种断裂管桩的填芯补强方法
CN103205988A (zh) * 2013-03-22 2013-07-17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适合桩基水下部位修补加固的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施工方法
CN204645110U (zh) * 2015-04-07 2015-09-16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混凝土桩基耐久性修复系统
CN105625201A (zh) * 2015-12-31 2016-06-01 长安大学 一种采用充气内模和自密实混凝土加固涵洞的方法
CN206438533U (zh) * 2016-12-15 2017-08-25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导管架的充气灌浆密封胶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42426B (zh) 2020-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9064B (zh) 软弱岩石地质条件下水电站调压室竖井的施工方法
CN108442382B (zh) 横穿深基坑的压力管线原位保护及围护挡土结构及施工方法
JP6762800B2 (ja) 既設杭基礎の補強工法及び補強構造
CN107859145A (zh) 一种排水管水下接驳施工方法
CN103726503B (zh) 用于加固变形桥桩的锚杆桩加固承台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0629747A (zh) 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础全套管全回转施工工艺
CN102653945A (zh) 基础托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826630A (zh) 一种用于顶管施工的预制混凝土沉井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07420104A (zh) 浅埋隧道超大直径水平预钻孔静态爆破开挖施工方法
CN113174958A (zh) 一种劣质地况下临近道路基坑施工方法
CN206721870U (zh) 一种长螺旋钻孔压灌桩用钢筋笼
CN106758759B (zh) 一种用于深水裸岩河床的栈桥桩基及其锚固方法
CN103485347A (zh) 一种建筑基坑支护用斜桩及其施工方法
CN104264683A (zh) 三面环绕文保建筑凹字形超深基坑分区支护方法
CN209179021U (zh) 一种基坑排桩支护系统
CN209687494U (zh) 一种用于顶管施工的预制混凝土沉井装置
CN107100164A (zh) 一种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施工方法
JP2007009505A (ja) 基礎補強工法
CN113216215A (zh) 一种复杂环境下深沟槽支护逆作施工方法
CN104499489B (zh) 一种基坑施工方法
JP2019007221A (ja) 管状杭打設工法、管状杭保持装置
CN208472713U (zh) 一种治理小型滑坡的组合结构微型桩
CN108442426A (zh) 管桩加固承载装置及管桩加固方法
CN206477240U (zh) 一种用于深水裸岩河床的栈桥桩基
CN207109804U (zh) 一种软土地基灌注桩快速接长结构配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22

Address after: 510663 No.1 Tianfeng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F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TIANXIN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TEST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No.1 Tianfeng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Luogang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F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