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25938B - 一种调节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调节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25938B
CN108425938B CN201810576461.1A CN201810576461A CN108425938B CN 108425938 B CN108425938 B CN 108425938B CN 201810576461 A CN201810576461 A CN 201810576461A CN 108425938 B CN108425938 B CN 1084259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nkshaft
connecting rod
limiting
journal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764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25938A (zh
Inventor
罗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Lianb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Lianb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Lianb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Lianb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7646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259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25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25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25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25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调节装置及电子设备,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其形成有第一容纳腔,且第一容纳腔的一侧壁上设有限位导向槽;调节部件,其设于第一容纳腔内,调节部件包括主动曲轴,主动曲轴设于两个平行设置的限位板之间,且与两个限位板连接;从动曲轴,其设于两个限位板之间,且与两个限位板连接,从动曲轴的连杆轴颈通过连杆与主动曲轴的连杆轴颈连接;曲柄,其套设在从动曲轴的主轴颈上且随从动曲轴的主轴颈转动,在曲柄的远离从动曲轴的主轴颈的端部设有限位杆,且限位杆设于限位导向槽内,其中,主动曲轴通过连杆带动从动曲轴转动,使限位杆沿限位导向槽移动,以使调节部件相对壳体移动。

Description

一种调节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调节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及学习当中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但是,当前市场上的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下边黑边框都有至少10mm以上,部分笔记本电脑显示屏下方的黑边框甚至高达25mm以上,与现行主流的超窄边框笔记本设计趋势不符,影响美感。而因为显示屏的下边框是驱动板的所在,业内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此问题,如果将驱动板放置在显示屏后方则会增加整个显示端的厚度,与现行的轻薄理念不符。如果将驱动板放置在显示屏下方,则下方会有上述的大黑边框问题。所以需要找到一个折中或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对电子设备的一端进行自动抬升的调节装置及使用该调节装置的电子设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调节装置,应用于一电子设备,所述调节装置包括:
壳体,其形成有第一容纳腔,且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一侧壁上设有限位导向槽;
调节部件,其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调节部件包括:
主动曲轴,所述主动曲轴设于两个平行设置的限位板之间,且与两个所述限位板连接;
从动曲轴,其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板之间,且与两个所述限位板连接,所述从动曲轴的连杆轴颈通过连杆与所述主动曲轴的连杆轴颈连接;
曲柄,其套设在所述从动曲轴的主轴颈上且随所述从动曲轴的主轴颈转动,在所述曲柄的远离所述从动曲轴的主轴颈的端部设有限位杆,且所述限位杆设于所述限位导向槽内,其中,所述主动曲轴通过所述连杆带动所述从动曲轴转动,使所述限位杆沿所述限位导向槽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曲轴通过所述连杆带动所述从动曲轴转动,使所述限位杆沿所述限位导向槽移动,具体为:
在所述主动曲轴的主轴颈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限位杆在所述限位导向槽的第一段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产生第一位移;
在所述主动曲轴的主轴颈在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限位杆在所述限位导向槽的第二段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产生第二位移,其中,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中的最大角度不大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中的最小角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杆在所述限位导向槽内移动还包括:
在所述主动曲轴的主轴颈在第三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限位杆在所述限位导向槽的第三段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产生第三位移,其中,所述第三角度范围中的最小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中的最大角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杆在所述限位导向槽内移动还包括:
在所述主动曲轴的主轴颈在第四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限位杆在所述限位导向槽的第四段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产生第四位移,其中,所述第四角度范围中的最小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三角度范围中的最大角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其中,
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相对扣合的设置在所述主动曲轴的连杆轴颈上和所述从动曲轴的连杆轴颈上,且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以使所述主动曲轴能够驱动所述从动曲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曲轴的连杆轴颈和所述从动曲轴的连杆轴颈转动行程的半径相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曲轴一端的主轴颈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本体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主动曲轴转动,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邻设置的第二容纳腔,且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有扭力胞,所述主动曲轴的另一端的主轴颈穿设在所述扭力胞上,其中,所述扭力胞用以限制所述主动曲轴的偏移。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
扭力胞盖板,其盖合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扭力胞盖板的固定臂与所述扭力胞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以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能够通过所述调节装置相对所述第二本体转动时,改变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接的一端的高度。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上述的调节装置;
第一本体,其与所述调节装置的调节部件的主动曲轴的一端的主轴颈连接,且能够带动所述主动曲轴转动;
第二本体,其与所述调节装置的壳体的连接部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可转动的连接,且在所述第一本体带动所述主动曲轴转动时,改变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相连接的一端的高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为系统端,所述第二本体为显示端,在所述显示端相对所述系统端转动打开时,所述系统端靠近所述显示端的一端能够相对所述显示端抬升,以遮挡所述显示端的下边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的调节装置能够在主动曲轴转动的时候,通过所述主动曲轴的连杆轴颈带动所述从动曲轴的连杆轴颈转动,进而通过所述从动曲轴的主轴颈带动设置在所述从动曲轴的主轴颈上的曲柄转动,进而使得设在所述曲柄上的限位杆沿所述限位导向槽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所述调节装置进行转动连接时,便能够实现第一本体在相对第二本体转动的时候,使得第二本体靠近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能够自动提升,或是,使得第一本体靠近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能够自动提升,即,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联动。
上述的电子设备采用本申请中的调节装置使得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进行转动连接,进而使得在所述第一本体在相对所述第二本体转动的过程中,通过所述主动曲轴的连杆轴颈带动所述从动曲轴的连杆轴颈转动,进而通过所述从动曲轴的主轴颈带动设置在所述从动曲轴的主轴颈上的曲柄转动,进而使得设在所述曲柄上的限位杆沿所述限位导向槽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所述调节装置进行转动连接时,便能够实现第一本体在相对第二本体转动的时候,使得第一本体靠近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能够自动提升,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联动,方便用户在对所述第一本体进行操作,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将第一本体抬起,也有助于第一本体的散热,而在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能够进行显示时,通过将第一本体靠近第二本体的一端进行抬升,能够使得第二本体在显示时,具有极致的超窄下边框,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调节装置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调节装置中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调节装置中的调节部件和扭力胞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调节装置中的调节部件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调节装置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调节装置的主轴处于0角度时,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调节装置的主轴处于75角度时,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调节装置的主轴处于120角度时,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调节装置的主轴处于135角度时,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时,在打开一定角度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2、第一容纳腔;3、限位导向槽;4、主动曲轴;5、从动曲轴;6、曲柄;7、限位杆;8、限位板;9、连杆;10、第二容纳腔;11、扭力胞;12、扭力胞盖板;13、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
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发明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根据用户的历史的操作,判明真实的意图,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申请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发明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申请。
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它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申请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调节装置,参见图1至图6所示,所述调节装置包括:
壳体1,其形成有第一容纳腔2,且所述第一容纳腔2的一侧壁上设有限位导向槽3;
调节部件,其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2内,所述调节部件包括:
主动曲轴4,所述主动曲轴4设于两个平行设置的限位板8之间,且与两个所述限位板8连接;
从动曲轴5,其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板8之间,且与两个所述限位板8连接,所述从动曲轴5的连杆轴颈通过连杆9与所述主动曲轴4的连杆轴颈连接;
曲柄6,其套设在所述从动曲轴5的主轴颈上且随所述从动曲轴5的主轴颈转动,在所述曲柄6的远离所述从动曲轴5的主轴颈的端部设有限位杆7,且所述限位杆7设于所述限位导向槽3内,其中,所述主动曲轴4通过所述连杆9带动所述从动曲轴5转动,使所述限位杆7沿所述限位导向槽3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移动。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上述的调节装置能够在主动曲轴4转动的时候,通过所述主动曲轴4的连杆轴颈带动所述从动曲轴5的连杆轴颈转动,进而通过所述从动曲轴5的主轴颈带动设置在所述从动曲轴5的主轴颈上的曲柄6转动,进而使得设在所述曲柄6上的限位杆7沿所述限位导向槽3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移动,在调节装置应用在电子设备上时,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所述调节装置进行转动连接,能够实现第一本体在相对第二本体转动的时候,使得第二本体靠近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能够自动提升,或是,使得第一本体靠近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能够自动提升,即,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联动。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例对上述的调节装置的具体的结构进行阐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节装置,应用于一电子设备,参见图1至图6所示,具体地,电子设备可以是笔记本电脑、翻盖的手机等等,在此不做明确的限定,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壳体1和调节部件,所述壳体1形成有第一容纳腔2,且所述第一容纳腔2的一侧壁上设有限位导向槽3,所述调节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2内,所述调节部件包括主动曲轴4、从动曲轴5和曲柄6,所述主动曲轴4设于两个平行设置的限位板8之间,且与两个所述限位板8连接,所述从动曲轴5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板8之间,且与两个所述限位板8连接,所述从动曲轴5的连杆轴颈通过连杆9与所述主动曲轴4的连杆轴颈连接,所述曲柄6套设在所述从动曲轴5的主轴颈上且随所述从动曲轴5的主轴颈转动,在所述曲柄6的远离所述从动曲轴5的主轴颈的端部设有限位杆7,且所述限位杆7设于所述限位导向槽3内,其中,所述主动曲轴4通过所述连杆9带动所述从动曲轴5转动,使所述限位杆7沿所述限位导向槽3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移动。
其中,所述主动曲轴4的连杆轴颈和所述从动曲轴5的连杆轴颈可以是均设置在两个所述限位板8之间,也可以是均设置在两个所述限位板8之间以外的同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动曲轴4通过所述连杆9带动所述从动曲轴5转动,使所述限位杆7沿所述限位导向槽3移动,具体可参见图7至图10所示,具体为:
在所述主动曲轴4的主轴颈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时,具体可参见图7和图8,所述限位杆7在所述限位导向槽3的第一段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产生第一位移;
在所述主动曲轴4的主轴颈在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时,具体可参见图8和图9,所述限位杆7在所述限位导向槽3的第二段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产生第二位移,其中,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中的最大角度不大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中的最小角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杆7在所述限位导向槽3内移动还包括:
在所述主动曲轴4的主轴颈在第三角度范围内转动时,具体可参见图9和图10,所述限位杆7在所述限位导向槽3的第三段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产生第三位移,其中,所述第三角度范围中的最小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中的最大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杆7在所述限位导向槽3内移动还包括:在所述主动曲轴4的主轴颈在第四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限位杆7在所述限位导向槽3的第四段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产生第四位移,其中,所述第四角度范围中的最小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三角度范围中的最大角度。
为了更加清楚的理解本申请上述的技术方案,下面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对上述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如下:
笔记本电脑包括显示端(第二本体)和系统端(第一本体),其中,显示端通过上述的调节装置与系统端可转动的连接,显示端通过与壳体1固定连接,系统端通过连接件与调节部件中的主动曲轴4的主轴颈连接,如上述的第一角度范围为0-75度,第二角度范围为75-135度,那么,在将笔记本电脑的显示端相对系统端进行打开的过程中,如显示端相对系统端打开的角度为60度,则此时,调节部件中的限位杆7则在所述限位导向槽3的第一段槽内移动,使得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产生第一位移,而此时,由于笔记本电脑的显示端相对系统端打开的角度仅仅为60度,用户此时并不能方便的对笔记本电脑进行相应的操作,因此可以将该第一位移设置为0,即,在显示端相对系统端打开的角度范围为第一角度范围时,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产生的第一位移可以为0,而在将显示端相对系统端打开角度大于75度时,则,在显示端相对系统端打开角度为75度时,调节部件中的限位杆7则开始在所述限位导向槽3的第二段槽内移动,进而使得在显示端相对系统端打开角度在第二角度范围内(可以为75-120度)时,随着打开角度的不断增大,所述调节部件便相对所述壳体1产生第二位移,即,使得系统端靠近显示端的一端抬起,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将系统端抬起,也有助于系统端的散热,而在笔记本电脑的显示端采用窄边框设计时,具体可参见图11所示,通过将系统端靠近显示端的一端进行抬升,能够使得显示端显示时,具有极致的超窄下边框,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
进一步地,如第三角度范围为120-135度,那么,在将显示端相对系统端打开角度大于120度时,则,在显示端相对系统端打开角度为120度时,调节部件中的限位杆7则开始在所述限位导向槽3的第三段槽内移动,此时,由于显示端相对系统端打开的角度较大,再将系统端提升对于方便用户操作的意义不大,那么可以将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产生的第三位移设置为零,即,系统端靠近显示端的一端不再继续抬起,当然,也可以使第三位移为其它值,如为负值,即将系统端靠近显示端的一端抬起的高度进行降低等等,在此不做明确的限定。
当然,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若在上述第三角度范围内时,将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产生第三位移设置为零或是将第三位移设置为负值,则还可以设置第四角度范围,如第四角度范围可以为135-180度,而相应地,所述限位杆7则在所述限位导向槽3的第四段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产生第四位移,此时,若第三位移设置为零,则可以控制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产生的第四位移为负值,即使得系统端靠近显示端的一端抬起的高度降低,若第三位移设置为负值,则可以控制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产生的第四位移为零,即使得系统端靠近显示端的一端抬起的高度保持不变。当然,也可以同时保持第三位移和第四位移均为零或是均为负值,在此不做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杆9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具体可参见图1,其中,
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相对扣合的设置在所述主动曲轴4的连杆轴颈上和所述从动曲轴5的连杆轴颈上,且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以使所述主动曲轴4能够驱动所述从动曲轴5。
其中,第一连杆的两端均可设有呈半圆状设置的第一扣合部,第二连杆的两端均可设有呈半圆状设置的第二扣合部,以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相对扣合的设置在所述主动曲轴4的连杆轴颈上和所述从动曲轴5的连杆轴颈上时,相对扣合的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分别将所述主动曲轴4的连杆轴颈和所述从动曲轴5的连杆轴颈进行包裹,而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进而便使得所述主动曲轴4能够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驱动所述从动曲轴5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动曲轴4的连杆轴颈和所述从动曲轴5的连杆轴颈转动行程的半径相同,其能够使得所述主动曲轴4的连杆轴颈和所述从动曲轴5的连杆轴颈实现同步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动曲轴4一端的主轴颈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本体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主动曲轴4转动,其中,所述主动曲轴4一端的主轴颈可以是通过一连接件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且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与壳体1固定连接,在所述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时,所述第一本体为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所述第二本体为笔记本电脑的显示端。
为了更好的保证所述调节部件运动的稳定性,参见图1和图6,所述壳体1上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容纳腔2相邻设置的第二容纳腔10,且所述第二容纳腔10内设有扭力胞11,可参见图3至图4,所述主动曲轴4的另一端的主轴颈穿设在所述扭力胞11上,其中,所述扭力胞11用以限制所述主动曲轴4的偏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
扭力胞盖板12,其盖合在所述壳体1上,且所述扭力胞盖板12的固定臂与所述扭力胞11固定连接,可参见图1至图3,其中,扭力胞盖板12在盖合在所述壳体1上的同时,还将所述主动曲轴4的主轴颈限制在所述扭力胞盖板12与所述壳体1之间,使得扭力胞盖板12及壳体1进一步地对所述主动曲轴4进行限位,进而再通过固定臂与扭力胞11固定连接,使得对所述调节部件运动的稳定性进行加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部13,以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能够通过所述调节装置相对所述第二本体转动时,改变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接的一端的高度。
基于与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调节装置类似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上述的调节装置;
第一本体,其与所述调节装置的调节部件的主动曲轴4的一端的主轴颈连接,且能够带动所述主动曲轴4转动;
第二本体,其与所述调节装置的壳体1的连接部13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可转动的连接,且在所述第一本体带动所述主动曲轴4转动时,改变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接的一端的高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为系统端,所述第二本体为显示端,在所述显示端相对所述系统端转动打开时,所述系统端靠近所述显示端的一端能够相对所述显示端抬升,以遮挡所述显示端的下边缘。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上述的电子设备采用本申请中的调节装置使得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进行转动连接,进而使得在所述第一本体在相对所述第二本体转动的过程中,通过所述主动曲轴4的连杆9轴颈带动所述从动曲轴5的连杆9轴颈转动,进而通过所述从动曲轴5的主轴颈带动设置在所述从动曲轴5的主轴颈上的曲柄6转动,进而使得设在所述曲柄6上的限位杆7沿所述限位导向槽3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1移动,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所述调节装置进行转动连接时,便能够实现第一本体在相对第二本体转动的时候,使得第一本体靠近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能够自动提升,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联动,方便用户在对所述第一本体进行操作,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将第一本体抬起,也有助于第一本体的散热,而在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能够进行显示时,通过将第一本体靠近第二本体的一端进行抬升,能够使得第二本体在显示时,具有极致的超窄下边框,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
当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且在笔记本电脑的显示端采用窄边框设计时,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调节装置将笔记本电脑的显示端和系统端进行连接,具体可参见图11所示,可在笔记本电脑的显示端相对系统端打开时,系统端靠近显示端的一端进行抬升,进而使得显示端具有极致的超窄下边框,使用户在观看时体验更好的视觉。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申请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
壳体,其形成有第一容纳腔,且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一侧壁上设有限位导向槽;
调节部件,其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调节部件包括:
主动曲轴,所述主动曲轴设于两个平行设置的限位板之间,且与两个所述限位板连接;
从动曲轴,其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板之间,且与两个所述限位板连接,所述从动曲轴的连杆轴颈通过连杆与所述主动曲轴的连杆轴颈连接;
曲柄,其套设在所述从动曲轴的主轴颈上且随所述从动曲轴的主轴颈转动,在所述曲柄的远离所述从动曲轴的主轴颈的端部设有限位杆,且所述限位杆设于所述限位导向槽内,其中,所述主动曲轴通过所述连杆带动所述从动曲轴转动,使所述限位杆沿所述限位导向槽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曲轴通过所述连杆带动所述从动曲轴转动,使所述限位杆沿所述限位导向槽移动,具体为:
在所述主动曲轴的主轴颈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限位杆在所述限位导向槽的第一段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产生第一位移;
在所述主动曲轴的主轴颈在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限位杆在所述限位导向槽的第二段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产生第二位移,其中,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中的最大角度不大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中的最小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在所述限位导向槽内移动还包括:
在所述主动曲轴的主轴颈在第三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限位杆在所述限位导向槽的第三段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产生第三位移,其中,所述第三角度范围中的最小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中的最大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在所述限位导向槽内移动还包括:
在所述主动曲轴的主轴颈在第四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限位杆在所述限位导向槽的第四段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调节部件相对所述壳体产生第四位移,其中,所述第四角度范围中的最小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三角度范围中的最大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其中,
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相对扣合的设置在所述主动曲轴的连杆轴颈上和所述从动曲轴的连杆轴颈上,且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以使所述主动曲轴能够驱动所述从动曲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曲轴的连杆轴颈和所述从动曲轴的连杆轴颈转动行程的半径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上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邻设置的第二容纳腔,且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有扭力胞,所述主动曲轴的另一端的主轴颈穿设在所述扭力胞上,其中,所述扭力胞用以限制所述主动曲轴的偏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
扭力胞盖板,其盖合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扭力胞盖板的固定臂与所述扭力胞固定连接。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
第一本体,其与所述调节装置的调节部件的主动曲轴的一端的主轴颈连接,且能够带动所述主动曲轴转动;
第二本体,其与所述调节装置的壳体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可转动的连接,且在所述第一本体带动所述主动曲轴转动时,改变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接的一端的高度;
所述第一本体为系统端,所述第二本体为显示端,在所述显示端相对所述系统端转动打开时,所述系统端靠近所述显示端的一端能够相对所述显示端抬升,以遮挡所述显示端的下边缘。
CN201810576461.1A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调节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84259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76461.1A CN108425938B (zh)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调节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76461.1A CN108425938B (zh)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调节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25938A CN108425938A (zh) 2018-08-21
CN108425938B true CN108425938B (zh) 2020-01-10

Family

ID=63164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76461.1A Active CN108425938B (zh)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调节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2593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74108B1 (fr) * 1984-12-05 1989-10-06 Jaeger Charniere de liaison a double articulation
JP2007157793A (ja) * 2005-11-30 2007-06-21 Fujitsu Ltd 折り畳み式情報処理装置
CN104421588A (zh) * 2013-08-26 2015-03-18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联动机构及具有连动机构的承接装置
CN204437045U (zh) * 2014-12-03 2015-07-01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气弹簧式转轴结构
CN205190518U (zh) * 2015-11-20 2016-04-2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铰链和电子设备
TW201719034A (zh) * 2015-11-17 2017-06-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樞轉機構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74108B1 (fr) * 1984-12-05 1989-10-06 Jaeger Charniere de liaison a double articulation
JP2007157793A (ja) * 2005-11-30 2007-06-21 Fujitsu Ltd 折り畳み式情報処理装置
CN104421588A (zh) * 2013-08-26 2015-03-18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联动机构及具有连动机构的承接装置
CN204437045U (zh) * 2014-12-03 2015-07-01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气弹簧式转轴结构
TW201719034A (zh) * 2015-11-17 2017-06-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樞轉機構
CN205190518U (zh) * 2015-11-20 2016-04-2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铰链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25938A (zh) 2018-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14064B1 (en) Compact devices with turn and slide concept
US20070285883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2506119B1 (ko) 전자 디바이스를 위한 원통형 이중 축 힌지
JP2022550317A (ja)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CN110557480A (zh) 电子设备
JP6218317B2 (ja) 回動部材の回動軸収容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CN108425938B (zh) 一种调节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072041A (zh) 移动终端
CN108468706A (zh) 一种调节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353933B2 (en) Self-actuating hinge mechanism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20120293927A1 (en) Sliding module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20110050541A1 (en) Dual display device
WO2020238455A1 (zh) 终端设备
CN211231251U (zh) 一种调节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156032U (zh) 一种可折叠的显示装置
CN108443311A (zh) 一种调节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9672018U (zh) 指环支架
CN217880143U (zh) 能手动旋转摄像头的笔记本电脑
CN210136373U (zh) 摄像头隐藏式智能眼镜
CN201327601Y (zh) 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铰链
US20120134128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KR200353864Y1 (ko) 이동통신기기용 화면확대장치
US20120140390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4353748A (ja) ヒンジ装置
CN214851322U (zh) 一种带摄像头的全面屏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