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25065A - 一种比例电磁铁 - Google Patents
一种比例电磁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425065A CN108425065A CN201810121144.0A CN201810121144A CN108425065A CN 108425065 A CN108425065 A CN 108425065A CN 201810121144 A CN201810121144 A CN 201810121144A CN 108425065 A CN108425065 A CN 1084250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in slice
- iron core
- alloy
- proportion electro
- magnet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silic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26—Methods of annealing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0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In, Mg, or other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single group C22C38/001 - C22C38/60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4—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manganes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nickel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6—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opp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0—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1—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 H01F1/03—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 H01F1/032—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hard-magnetic materials
- H01F1/04—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hard-magnetic materials metals or alloy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比例电磁铁,属于金属材料技术领域。比例电磁铁,包括铁芯和线圈,其中铁芯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Si:0.1‑0.18%、Mn:0.12‑0.16%、Cu:0.1‑0.2%、Ni:0.16‑0.2%、P:0.07‑0.09%、S:0.06‑0.08%、C:0.01‑0.03%、余量为Fe和杂质。原料中的P与Cu联合使用,形成Cu‑P相组织,能明显提高合金的耐大气腐蚀性和耐候性,而P与S、Mn联合使用,形成多元相,显著增加合金的被切削性,易于加工。同时,利用扩散动力学原理,进行不同成分间的固相反应进行非晶合金化,使得合金内部原子无序排列,赋予合金更多性能,表面处理是在产品表面形成形貌完整、致密、厚度均匀的合金层,该合金层具有较小的位移偏移量和较大的弹性模量,可显著提高基体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比例电磁铁,属于金属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电磁铁是通电产生电磁的一种装置。在铁芯的外部缠绕与其功率相匹配的导电绕组,这种通有电流的线圈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便是电磁铁。一般情况下会将其制成条形或蹄形状,以使铁芯更加容易磁化。另外,为了使电磁铁断电立即消磁,我们往往采用消磁、充磁速度快的材料来制做。这样的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电后磁就随之消失。电磁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由于它的出现也使发电机的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而电磁铁的材料组成是其性能的重要因素,通常以软铁、硅钢等为主要材料进行制作。软铁是指以铁为基础,控制其中的碳含量,同时限制其他金属元素含量而组成的合金体系。虽然软铁作为铁芯时,其充磁消磁的速度较快,但是制备高纯度的软铁对工艺有较大的要求,同时,软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极易发生锈蚀,造成电磁铁的性能下降。
针对传统软铁铁芯组成的电磁铁综合性能较为低下,目前大多通过改进电磁铁的实际构造进行改良,极少涉及其材质。然而,仅仅改变电磁铁的构造并不能很好的改进其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高强度、耐腐蚀、优良软磁性的电磁铁铁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比例电磁铁,包括铁芯和线圈,其中铁芯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Si:0.1-0.18%、Mn:0.12-0.16%、Cu:0.1-0.2%、Ni:0.16-0.2%、P:0.07-0.09%、S:0.06-0.08%、C:0.01-0.03%、余量为Fe和杂质。
在传统的铁基合金的组成选择上,往往会对很多具有明显危害合金性能的元素进行去除,如气体元素和几种非金属元素。而本发明在通过不断改进合金配方的过程中,通过提高P、S的含量来提升合金的性能。超低碳的铁基合金往往容易被锈蚀,但是本发明的P与Cu联合使用,形成Cu-P相组织,能明显提高合金的耐大气腐蚀性和耐候性,而P与S、Mn联合使用,形成多元相,显著增加合金的被切削性,易于加工。锰在合金中具有较好的吸附氧的能力,改善合金的质量,降低合金的脆性。
作为优选,在合金成分中,Si、Ni、C、Fe均碾成薄片。利用添加元素本身具有的延展性,碾成薄片后能增大各成分间的接触面,方便后续加工。
进一步优选,各薄片的厚度为10-50μm。根据扩散反应动力学,在对材料的初始状态需要采用合理的线度,方便后续的变形工艺,而本发明选择的厚度是较为经济合理的。
本发明在合理选用材料配比的同时还提供了另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比例电磁铁,其铁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前处理:按上述的铁芯成分称取原料,将Si、Ni、C、Fe分别碾成薄片;将S、Mn、部分P在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1并碾成薄片1;将Cu、余下的P在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2并碾成薄片2;
(2)固相反应:先将Fe薄片与C薄片交替叠放,对叠片进行模锻、拉拔处理得超低碳合金薄片,再将超低碳合金薄片、Si薄片、Ni薄片三者交替叠放,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二次合金薄片,最后将二次合金薄片、薄片1、薄片2三者交替叠放,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合金薄片;
(3)热处理:对合金薄片进行退火处理,再将退火后的合金薄片卷曲、倾轧得铁芯半成品;
(4)表面处理:将铁芯半成品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入改性气,两端平行板放电进行表面渗透得铁芯成品。
在大多数的合金冶炼中,按现下的制备工艺来看,往往通过高温混合熔融形成合金,进而制备成品。但是,高温熔融制备的合金内部形成晶态结构,这对于电磁铁的铁芯来讲,无疑极大地削弱了其消磁速率,甚至无法完全消磁,进而造成电磁铁失效。而本发明利用扩散动力学原理,进行不同成分间的固相反应进行非晶合金化,其内部原子无序排列,赋予合金更多性能,其中良好的软磁性正是铁芯所需要的。而一般的非晶合金制备通常采用熔炼后的极高速冷却来获得,但是对制备的设备要求极高,不适合大范围的企业制备。
本发明在薄片叠放、模锻、拉拔的处理过程中,能进一步造成原子的无序状态,进而增强合金的充磁、消磁能力。
而最后的表面处理,更是在产品表面形成形貌完整、致密、厚度均匀的合金层,该合金层具有较小的位移偏移量和较大的弹性模量,可显著提高基体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作为优选,在步骤(1)中,所述高温为800-1000℃。在常温状态下,S、P、Mn、Cu等材料并不发生反应,但是在高温状态下,其内部原子会极为活跃,自然而然的形成化合物,便于后续的固相反应加工,其中P的性质较为特殊,既能与S、Mn联用,也能与Cu联用,则将60-70%的P与前者联用,余者与后者联用。
作为优选,在步骤(1)中,薄片1的厚度为8-16μm,薄片2的厚度为5-13μm。进一步区分薄片1与薄片2的厚度,有利于薄片叠加之后,因拉拔等物理加工后的整体均匀性,避免出现薄片不同区域的合金成分有差异,从而造成最终的产品综合性能下降。
作为优选,在步骤(2)中,各薄片叠放后还需卷曲形成螺旋结构。螺旋结构不仅能减小加工空间,同时扩大不同组份之间的原子延伸路径,使得各成分薄片经叠放、模锻、拉拔后再一次回到如Fe-C合金薄片的厚度,完成固相反应。
作为优选,在步骤(3)中,退火处理具体为:以20-30℃/min的速率升温,于350-510℃下保温3-5min。本发明的退火紧跟着固相反应,在物理初步非化的基础上,进行深入非晶化,而一旦低于该温度,则非晶化不完全,高于该温度,则发生晶化现象,都不利于产品性能的提升。
作为优选,在步骤(4)中,改性气包括N2、NH3、NO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优选,在步骤(4)中,密闭容器内压力为1-10mbar,平行板接300-500V的直流电。
在表面处理中,利用较大的直流电在低压下电离改性气,能激发出改性气中的元素,以离子的形态轰击产品表面,进而在产品表面形成氮化合金层,而由于改性气的含量较低,NH3、NO中的杂质元素也不易进入产品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P与Cu联合使用,形成Cu-P相组织,能明显提高合金的耐大气腐蚀性和耐候性。
(2)本发明的P与S、Mn联合使用,形成多元相,显著增加合金的被切削性,易于加工。
(3)本发明摒弃传统高温熔融冶炼的方式,利用扩散动力力学,直接进行固相反应获得非晶态合金。
(4)表面处理后形成的合金层具有较小的位移偏移量和较大的弹性模量,可显著提高基体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前处理:按上述铁芯成分称取原料,包括Si:0.14%、Mn:0.14%、Cu:0.15%、Ni:0.18%、P:0.08%、S:0.07%、C:0.02%、余量为Fe和杂质,将Si、Ni、C、Fe分别碾成厚度为30μm的薄片;将S、Mn、65%的P在9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1并碾成厚度为12μm的薄片1;将Cu、余下的P在9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2并碾成厚度为9μm的薄片2。
固相反应:先将Fe薄片与C薄片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对叠片进行模锻、拉拔处理得超低碳合金薄片,再将超低碳合金薄片、Si薄片、Ni薄片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二次合金薄片,最后将二次合金薄片、薄片1、薄片2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合金薄片。
热处理:将合金薄片以25℃/min的速率升温,于430℃下保温4min进行退火处理,再将退火后的合金薄片卷曲、倾轧得铁芯半成品。
表面处理:将铁芯半成品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入N2使得内部压力为5bar,两端平行板接400V直流电,然后放电进行表面渗透得铁芯成品。
实施例2
前处理:按上述铁芯成分称取原料,包括Si:0.1%、Mn:0.12%、Cu:0.1%、Ni:0.16%、P:0.07%、S:0.06%、C:0.01%、余量为Fe和杂质,将Si、Ni、C、Fe分别碾成厚度为10μm的薄片;将S、Mn、60%的P在8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1并碾成厚度为8μm的薄片1;将Cu、余下的P在8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2并碾成厚度为5μm的薄片2。
固相反应:先将Fe薄片与C薄片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对叠片进行模锻、拉拔处理得超低碳合金薄片,再将超低碳合金薄片、Si薄片、Ni薄片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二次合金薄片,最后将二次合金薄片、薄片1、薄片2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合金薄片。
热处理:将合金薄片以25℃/min的速率升温,于430℃下保温4min进行退火处理,再将退火后的合金薄片卷曲、倾轧得铁芯半成品。
表面处理:将铁芯半成品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入N2使得内部压力为5bar,两端平行板接400V直流电,然后放电进行表面渗透得铁芯成品。
实施例3
前处理:按上述铁芯成分称取原料,包括Si:0.18%、Mn:0.16%、Cu:0.2%、Ni:0.2%、P:0.09%、S:0.08%、C:0.03%、余量为Fe和杂质,将Si、Ni、C、Fe分别碾成厚度为50μm的薄片;将S、Mn、70%的P在10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1并碾成厚度为16μm的薄片1;将Cu、余下的P在10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2并碾成厚度为13μm的薄片2。
固相反应:先将Fe薄片与C薄片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对叠片进行模锻、拉拔处理得超低碳合金薄片,再将超低碳合金薄片、Si薄片、Ni薄片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二次合金薄片,最后将二次合金薄片、薄片1、薄片2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合金薄片。
热处理:将合金薄片以25℃/min的速率升温,于430℃下保温4min进行退火处理,再将退火后的合金薄片卷曲、倾轧得铁芯半成品。
表面处理:将铁芯半成品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入N2使得内部压力为5bar,两端平行板接400V直流电,然后放电进行表面渗透得铁芯成品。
实施例4
前处理:按上述铁芯成分称取原料,包括Si:0.14%、Mn:0.14%、Cu:0.15%、Ni:0.18%、P:0.08%、S:0.07%、C:0.02%、余量为Fe和杂质,将Si、Ni、C、Fe分别碾成厚度为30μm的薄片;将S、Mn、65%的P在9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1并碾成厚度为12μm的薄片1;将Cu、余下的P在9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2并碾成厚度为9μm的薄片2。
固相反应:先将Fe薄片与C薄片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对叠片进行模锻、拉拔处理得超低碳合金薄片,再将超低碳合金薄片、Si薄片、Ni薄片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二次合金薄片,最后将二次合金薄片、薄片1、薄片2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合金薄片。
热处理:将合金薄片以20℃/min的速率升温,于350℃下保温3min进行退火处理,再将退火后的合金薄片卷曲、倾轧得铁芯半成品。
表面处理:将铁芯半成品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入N2使得内部压力为5bar,两端平行板接400V直流电,然后放电进行表面渗透得铁芯成品。
实施例5
前处理:按上述铁芯成分称取原料,包括Si:0.14%、Mn:0.14%、Cu:0.15%、Ni:0.18%、P:0.08%、S:0.07%、C:0.02%、余量为Fe和杂质,将Si、Ni、C、Fe分别碾成厚度为30μm的薄片;将S、Mn、65%的P在9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1并碾成厚度为12μm的薄片1;将Cu、余下的P在9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2并碾成厚度为9μm的薄片2。
固相反应:先将Fe薄片与C薄片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对叠片进行模锻、拉拔处理得超低碳合金薄片,再将超低碳合金薄片、Si薄片、Ni薄片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二次合金薄片,最后将二次合金薄片、薄片1、薄片2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合金薄片。
热处理:将合金薄片以30℃/min的速率升温,于510℃下保温5min进行退火处理,再将退火后的合金薄片卷曲、倾轧得铁芯半成品。
表面处理:将铁芯半成品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入N2使得内部压力为5bar,两端平行板接400V直流电,然后放电进行表面渗透得铁芯成品。
实施例6
前处理:按上述铁芯成分称取原料,包括Si:0.14%、Mn:0.14%、Cu:0.15%、Ni:0.18%、P:0.08%、S:0.07%、C:0.02%、余量为Fe和杂质,将Si、Ni、C、Fe分别碾成厚度为30μm的薄片;将S、Mn、65%的P在9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1并碾成厚度为12μm的薄片1;将Cu、余下的P在9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2并碾成厚度为9μm的薄片2。
固相反应:先将Fe薄片与C薄片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对叠片进行模锻、拉拔处理得超低碳合金薄片,再将超低碳合金薄片、Si薄片、Ni薄片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二次合金薄片,最后将二次合金薄片、薄片1、薄片2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合金薄片。
热处理:将合金薄片以25℃/min的速率升温,于430℃下保温4min进行退火处理,再将退火后的合金薄片卷曲、倾轧得铁芯半成品。
表面处理:将铁芯半成品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入N2、NH3使得内部压力为1bar,两端平行板接300V直流电,然后放电进行表面渗透得铁芯成品。
实施例7
前处理:按上述铁芯成分称取原料,包括Si:0.14%、Mn:0.14%、Cu:0.15%、Ni:0.18%、P:0.08%、S:0.07%、C:0.02%、余量为Fe和杂质,将Si、Ni、C、Fe分别碾成厚度为30μm的薄片;将S、Mn、65%的P在9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1并碾成厚度为12μm的薄片1;将Cu、余下的P在900℃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2并碾成厚度为9μm的薄片2。
固相反应:先将Fe薄片与C薄片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对叠片进行模锻、拉拔处理得超低碳合金薄片,再将超低碳合金薄片、Si薄片、Ni薄片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二次合金薄片,最后将二次合金薄片、薄片1、薄片2三者交替叠放并卷曲形成螺旋结构,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合金薄片。
热处理:将合金薄片以25℃/min的速率升温,于430℃下保温4min进行退火处理,再将退火后的合金薄片卷曲、倾轧得铁芯半成品。
表面处理:将铁芯半成品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入N2、NO使得内部压力为10bar,两端平行板接500V直流电,然后放电进行表面渗透得铁芯成品。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对比例1直接将所有原料分别碾成薄片,再一起交叠进行固相反应。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对比例2原料中不含P。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对比例3原料中不含S。
对比例4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对比例4固相反应后不进行热处理。
对比例5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对比例5的铁芯表面仅喷漆处理。
将实施例1-7及对比例1-5的产品进行测试,测试其剩磁、矫顽力和耐蚀性,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7及对比例1-5中产品的性能
从中可以看出,固相反应后的热处理对铁芯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而固相反应的对象不同,同样会造成矫顽力的增加。
尽管对本发明已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并引证了一些具体实施例,但是对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来说,只要不离开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可作各种变化或修正是显然的。
Claims (10)
1.一种比例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包括铁芯和线圈,所述铁芯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Si:0.1-0.18%、Mn:0.12-0.16%、Cu:0.1-0.2%、Ni:0.16-0.2%、P:0.07-0.09%、S:0.06-0.08%、C:0.01-0.03%、余量为Fe和杂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比例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中Si、Ni、C、Fe均碾成薄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比例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的厚度为10-5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比例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前处理: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芯成分称取原料,将Si、Ni、C、Fe分别碾成薄片;将S、Mn、部分P在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1并碾成薄片1;将Cu、余下的P在高温下混合形成化合物2并碾成薄片2;
(2)固相反应:先将Fe薄片与C薄片交替叠放,对叠片进行模锻、拉拔处理得超低碳合金薄片,再将超低碳合金薄片、Si薄片、Ni薄片三者交替叠放,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二次合金薄片,最后将二次合金薄片、薄片1、薄片2三者交替叠放,重复模锻、拉拔处理得合金薄片;
(3)热处理:对合金薄片进行退火处理,再将退火后的合金薄片卷曲、倾轧得铁芯半成品;
(4)表面处理:将铁芯半成品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入改性气,两端平行板放电进行表面渗透得铁芯成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比例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高温为800-100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比例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薄片1的厚度为8-16μm,薄片2的厚度为5-13μ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比例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各薄片叠放后还需卷曲形成螺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比例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退火处理具体为:以20-30℃/min的速率升温,于350-510℃下保温3-5min。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比例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改性气包括N2、NH3、NO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比例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密闭容器内压力为1-10mbar,平行板接300-500V的直流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121144.0A CN108425065A (zh) | 2018-02-07 | 2018-02-07 | 一种比例电磁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121144.0A CN108425065A (zh) | 2018-02-07 | 2018-02-07 | 一种比例电磁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25065A true CN108425065A (zh) | 2018-08-21 |
Family
ID=63156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21144.0A Pending CN108425065A (zh) | 2018-02-07 | 2018-02-07 | 一种比例电磁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425065A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39167A (zh) * | 2014-07-31 | 2014-11-12 | 攀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铁芯以及具有该铁芯的电磁感应器和电磁搅拌装置 |
-
2018
- 2018-02-07 CN CN201810121144.0A patent/CN10842506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39167A (zh) * | 2014-07-31 | 2014-11-12 | 攀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铁芯以及具有该铁芯的电磁感应器和电磁搅拌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杨膺善: "获得非晶态块状合金的新方法—固态反应及机械合金化", 《物理》 * |
胡德昌、胡滨: "《新型材料特性及其应用》", 30 September 1996, 广东科技出版社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90714B2 (ja) | 無方向性電磁鋼板、無方向性電磁鋼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コアの製造方法 | |
WO2016086397A1 (zh) | 镝氢化合物添加提高烧结钕铁硼磁体矫顽力的方法及产品 | |
TWI473886B (zh) | Electromagnetic steel plate | |
CN104937123B (zh) | 铁损优异的取向电工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345001A (zh) | 一种稀土处理的低牌号无取向电工钢制备方法 | |
CN110023525A (zh) | 无方向性电磁钢板 | |
JP2021102799A5 (zh) | ||
CN101358318B (zh) | 一种综合性能好的无取向电工钢的成分设计及制备方法 | |
CN103205547A (zh) | 一种罩式退火低牌号无取向电工钢的制备方法 | |
WO2016085022A1 (ko) | 방향성 전기강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JP5447167B2 (ja) | 無方向性電磁鋼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1162821A (ja) | 圧延方向の磁気特性に優れた無方向性電磁鋼板の製造方法 | |
US11236440B2 (en) | Copper-zinc-aluminum-iron single crystal alloy material | |
CN103556046A (zh) | 一种高磁致伸缩系数Fe-Ga基薄片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664507A (zh) | 一种具有复合硬磁壳层结构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574756A (zh) | 一种低铁损高磁感无取向电工钢及其制造方法 | |
CN1743469A (zh) | 一种无取向硅钢片的制造方法 | |
CN108425065A (zh) | 一种比例电磁铁 | |
WO2021143475A1 (zh) | 一种低成本软硬双相纳米复合永磁导电触头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12036458A (ja) | 無方向性電磁鋼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1348852A (zh) | 一种低温板坯加热生产取向电工钢的方法 | |
CN109680128A (zh) | 一种晶粒取向纯铁的热处理工艺 | |
Gao et al. | Fabrication of the textured Ni-9.3 at.% W alloy substrate for coated conductors | |
CN109778082B (zh) | 一种高低温退火韧性的铁基非晶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
CN102352461A (zh) | 一种用于电机的低硅含量硅钢的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