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9032B - 具有用于排出冷凝物的虹吸管的热交换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有用于排出冷凝物的虹吸管的热交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9032B
CN108369032B CN201680070531.5A CN201680070531A CN108369032B CN 108369032 B CN108369032 B CN 108369032B CN 201680070531 A CN201680070531 A CN 201680070531A CN 108369032 B CN108369032 B CN 1083690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age
tubular body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condens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053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69032A (zh
Inventor
S·M·基里奇
H·佩克
A·阿克约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Europe NV
Publication of CN108369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90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690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90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8/00Fluid heater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extracting latent heat from flue gases by means of conden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8/00Fluid heater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extracting latent heat from flue gases by means of condensation
    • F24H8/006Means for removing condensate from the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TSTEAM TRAPS OR LIKE APPARATUS FOR DRAINING-OFF LIQUIDS FROM ENCLOSURES PREDOMINANTLY CONTAINING GASES OR VAPOURS
    • F16T1/00Steam traps or like apparatus for draining-off liquids from enclosures predominantly containing gases or vapours, e.g. gas lines, steam lines, containers
    • F16T1/34Steam traps or like apparatus for draining-off liquids from enclosures predominantly containing gases or vapours, e.g. gas lines, steam lines, containers without moving parts other than hand valves, e.g. labyrinth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3/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 F28F13/06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a
    • F28F13/12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a by creating turbulence, e.g. by stirring, by increasing the force of 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7/00Removing ice or water from heat-exchange apparatus
    • F28F17/005Means for draining condensates from heat exchangers, e.g. from evapo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8/00Sources of waste gases
    • B01D2258/02Other waste gases
    • B01D2258/0283Flue g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5/00Devices or appurtenances for use in, or in connection with, pipes or pipe systems
    • F16L55/07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devices, e.g. valv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or drai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0005Details for water heaters
    • F24H9/001Guiding means
    • F24H9/0026Guiding means in combustion gas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24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combustion apparatus, e.g. for boi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7/00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 F28F1/00, F28F3/00 or F28F5/00
    • F28F7/02Blocks traversed by passages for heat-exchange medi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热交换器系统(1)包括热交换主单元(10)、壳体(9)、排放收集部分(4)以及虹吸管(200)。所述热交换主单元(10)具有气体通道(40)以及流体通道(60、70),该热交换主单元构造成使得在使用中所述流体通道(60、70)中的流体能够与所述气体通道(40)中的烟气交换热。所述壳体(9)容纳所述热交换主单元(10)。所述排放收集部分(4)布置在所述壳体(9)内部并且构造成收集来自所述烟气的冷凝物。所述虹吸管(200)附接至所述排放收集部分(4)以防止从形成于所述虹吸管中的冷凝物出口(204)释放所述烟气。所述虹吸管(200)具有管状本体(210),所述管状本体(210)附接至所述排放收集部分(4)并且具有第一部分(240)以及第二部分(250)。所述第一部分(240)具有冷凝物入口(202)。所述第二部分(250)具有冷凝物出口(204)以及操作构件(252)。所述管状本体(210)构造成使得当所述管状本体(210)附接至所述排放收集部分(4)时,所述第一部分(240)连接至所述排放收集部分(4)并且能够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壳体(9)内部;所述第二部分(250)能够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壳体(9)外部;并且所述操作构件(252)能够位于所述壳体(9)外部。所述第二部分(250)可拆卸地附接至所述第一部分(240)。

Description

具有用于排出冷凝物的虹吸管的热交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烟气与流体之间交换热的热交换系统,具体涉及具有用于从烟气排出冷凝物的虹吸管的热交换系统。
背景技术
从EP 2 853 840 A1已知这样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系统具有热交换主单元,该热交换主单元具有气体通道以及流体通道,该热交换主单元构造成使流体通道中的流体与气体通道中的烟气交换热。热交换系统的虹吸管被容纳在热交换系统的壳体中。虹吸管借助连接头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更具体地说,排放收集部分的排放出口),在该排放收集部分中收集来自烟气的冷凝物。虹吸管具有中空的管状本体,该本体包括连接至排放收集部分的第一分支部以及连接至冷凝物的出口管的第二分支部。由于虹吸管的存在,来自烟气的冷凝物在不从出口管释放热气体的情况下被排出。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 1:EP 2 853 840 A1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烟气中含有的灰尘积聚在虹吸管内部。因此需要清洁虹吸管的内部。当清洁EP 2853 840 A1的虹吸管的内部时,因为需要移除热交换单元的壳体,需要大量的维护时间以及足够的作业空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用于排出冷凝物的虹吸管的热交换系统,在该热交换系统中,能够在保持整个系统的结构简单并且保持用于维护作业空间小的同时容易地清洁虹吸管。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系统,该热交换器系统包括热交换主单元、壳体、排放收集部分以及虹吸管。所述热交换主单元具有气体通道以及流体通道,该热交换主单元构造成使得在使用中所述流体通道中的流体能够与所述气体通道中的烟气交换热。所述壳体容纳所述热交换主单元。所述排放收集部分布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并且构造成收集来自所述烟气的冷凝物。所述虹吸管附接至所述排放收集部分以防止从形成于所述虹吸管中的冷凝物出口释放所述烟气。所述虹吸管具有管状本体,所述管状本体附接至所述排放收集部分并且具有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冷凝物入口。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冷凝物出口以及操作构件。所述管状本体构造成使得当所述管状本体附接至所述排放收集部分时,所述第一部分连接至所述排放收集部分并且能够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第二部分能够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壳体外部;并且所述操作构件能够位于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二部分可拆卸地附接至所述第一部分。
排放收集部分可以是排液箱或者连接至排液箱的管。
操作构件包括例如夹持部、扣环以及把手。然而,操作构件不限于这些。
借助以上构造,可拆卸的第二部分提高了热交换器系统的维护性能,这是因为能够在不打开热交换器系统的壳体的情况下通过操作位于壳体外部的操作构件将第二部分附接至第一部分或者从第一部分移除第二部分。通过从第一部分移除第二部分而更容易地清洁虹吸管的容易被沉积物覆盖的内表面。
而且,第二部分可以容易地附接至第一部分或者从第一部分被移除,这是因为第二部分位于壳体外部从而可被操作者接近并操作。
根据以上提到的热交换系统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虹吸管进一步具有通路部分,所述通路部分构造成容纳在所述管状本体中并且可拆卸地附接至所述管状本体。
借助以上构造,能够通过从第一部分移除第二部分而从管状本体移除通路部分。因此,管状本体内部的通路容易被清洁。
根据以上提到的具有虹吸管(具有通路部分)的任一热交换系统的另选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管状本体的内表面与所述通路部分的外表面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隔离件。
借助以上构造,隔离件使通路部分与管状本体隔开以维持通路部分与管状本体之间的用于冷凝物的通路。因此,能够便于热交换器系统的维护的同时维持足够的通路以排出冷凝物。
根据以上提到的具有虹吸管(具有布置在管状本体与通路部分之间的隔离件)的任一热交换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至少一个隔离件布置在所述通路部分的外表面上。
隔离件能够从管状本体与通路部分一起被移除。因而,能够容易清洁构成冷凝物的通路的一部分的隔离件的表面。因此,热交换器系统的维护变得更容易并且有时效性。
优选地,隔离件布置在通路部分的外表面上并且从通路部分的外表面向外突出。因此,能够容易地清洁隔离件的表面。
进一步优选地,第二部分的内表面与通路部分的外表面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或者多个底部隔离件。底部隔离件维持第二部分与通路部分之间的通路。
更优选地,第一部分的内表面与通路部分的外表面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或者多个顶部隔离件。顶部隔离件维持第一部分与通路部分之间的通路。
更加优选地,底部隔离件与顶部隔离件一体地形成。
根据以上提到的具有虹吸管(具有通路部分)的任一热交换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通路部分构造成形成用于所述冷凝物的通路,所述通路包括外通路以及内通路。所述外通路形成在所述通路部分的外表面与所述管状本体的内表面之间,并且所述内通路沿所述通路部分的内表面形成。
借助以上构造,从通路部分移除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之后管状本体的内表面以及通路部分的外表面以及内表面容易被清洁。因此,热交换器系统的维护操作更容易并且有时效性。
根据以上提到的具有虹吸管(具有构造成形成用于冷凝物的通路的通路部分,该通路包括外通路与内通路)的任一热交换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通路部分具有盲端管形状。
盲端管形状的实施例是试管形形状。
借助以上构造,用于冷凝物的通路由具有简单结构的通路部分形成。由于通路部分的简单结构,通路部分更容易被清洁。
根据以上提到的具有虹吸管(具有盲端管形状的通路部分)的任一热交换系统的另选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管状构件,该管状构件构造成位于所述通路部分内部并且将所述内通路分成芯通路以及中间通路。所述芯通路由所述管状构件的内表面形成。所述中间通路形成在所述管状构件的外表面与所述通路部分的内表面之间。
借助以上构造,形成了用于冷凝物的更稳固的通路,同时在从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移除通路部分之后,管状本体以及通路部分的各个表面能够容易被清洁。
根据以上提到的具有虹吸管(具有包括管状构件的第一部分)的任一热交换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管状构件构造成使所述芯通路开始于所述第一部分上的所述冷凝物入口。所述管状本体与所述通路部分构造成使所述外通路终止于所述第二部分上的所述冷凝物出口。
借助以上构造,冷凝物依次流经芯通路、中间通路以及外通路。因此,能够提高安全性,因为具有较高温度的冷凝物在内通路中流动并且即使管状本体的外表面出于一些原因破损,冷凝物也不容易从虹吸管出来。
根据以上提到的任一热交换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操作构件是夹持部。在所述夹持部的表面上形成有防护结构。
借助此构造,维护人员能够紧紧抓握作为操作构件的夹持部以将第二部分附接至第一部分或者从第一部分移除第二部分。
根据以上提到的具有虹吸管(具有作为操作构件的夹持部)的任一热交换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槽以及/或者突出部作为所述防滑结构形成在所述夹持部的所述表面上。
在此优选实施方式中,维护人员能够紧紧抓握夹持部以将第二部分附接至第一部分或者从第一部分移除第二部分。
根据以上提到的具有虹吸管(具有盲端管形状的通路部分)的任一热交换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管状构件,该管状构件构造成局部位于所述通路部分内部并且将所述内通路分成芯通路以及中间通路。所述芯通路由所述管状构件的所述内表面形成。所述中间通路形成在所述管状构件的外表面与所述通路部分的内表面之间。
根据此优选实施方式,在从第一部分移除包括管状构件的第二部分之后,管状构件能够容易被清洁。
根据以上提到的具有虹吸管(具有包括管状构件的第二部分)的任一热交换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部分进一步具有支撑体,所述管状构件可拆卸地附接至所述支撑体。所述管状构件构造成被所述支撑体支撑。
借助此构造,在从第二部分的支撑体移除管状构件之后,管状构件以及通路部分的各个表面能够容易被清洁。
根据以上提到的具有虹吸管(具有包括管状构件的第二部分)的任一热交换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通路部分一体地形成。
根据此优选实施方式,组装或者拆开管状本体是简单的,因为通路部分在当第二部分附接至第一部分或者从第一部分被移除时附接至第一部分或者从第一部分被移除。
进一步地,通路部分与管状本体之间不需要布置隔离件,因为通路部分借助第二部分的支撑体被支撑并且/或者定位在合适的位置。没有隔离件简化了虹吸管的结构,这能够增进清洁管状本体以及通路部分的清洁性能。
根据以上提到的任一热交换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构造成借助形成在各侧上的相应螺纹可拆卸地相互附接。
借助此构造,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图1的热交换系统的热交换主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图2的热交换主单元的纵向剖面图;
图4是根据图1的热交换系统的虹吸管的纵向剖面图;
图5是根据图4的虹吸管的分解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系统的虹吸管的纵向剖面图;以及
图7是根据图6的虹吸管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系统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理解,仅仅为了说明之目的提供本详细说明,从而决不应理解成限制本发明。虽然将参照示例性优选实施方式描述本发明,但是要理解本文中使用的词是描述以及阐释之词,而不是限制之词。可以在本发明的各个方面中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与实质的情况下,在所附的如先前陈述以及修正的权利要求的权限内作出改变。虽然本文中将参照优选结构、材料以及实施方式描述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意图限于本文中公开的细节;相反,本发明延及所有功能等同的结构、方法以及用途,像这样的结构、方法以及用途都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第一实施方式>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系统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热交换系统1的示意图。
热交换系统1用于加热介质流体,这些加热的介质流体用于空间加热以及加热生活水。热交换系统1可以仅用于加热介质流体以用于空间加热或者仅用于加热生活水。
如图1中所示,热交换系统1主要设置有热交换主单元10、风扇2a、燃烧器3、排放收集部分4、虹吸管200、泵5a、热交换器6以及壳体9。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从热交换系统1省略热交换系统1的一些诸如风扇2a、泵5a以及热交换器6之类的部件。省略的部件可以布置在热交换系统1之外并且构造成与热交换系统1在功能上连接。
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系统1具有气体入口连接器9a,燃料气供应管(未示出)连接至该气体入口连接器。本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系统1具有冷凝物出口连接器9b,排放出口管(未示出)连接至此冷凝物出口连接器。本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系统1具有介质流体水入口/出口连接器9c、9d,介质流体入口/出口管(未示出)相应地连接至介质流体水入口/出口连接器9c、9d。本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系统1具有DHW(生活热水)入口/出口连接器9e、9f,DHW入口/出口管(未示出)相应地连接至DHW入口/出口连接器9e、9f。
图1中所示的壳体9具有诸如立方体形之类的箱形形状,然而壳体9的形状不限于此。如图1中所示,壳体9容纳热交换主单元10、风扇2a、燃烧器3、排放收集部分4、泵5a以及热交换器6。在另一实施例中,热交换系统1的一些诸如泵5a以及热交换器6之类的部件可以布置在壳体9的外部。
如图4中所示,壳体9的底壁92内形成有孔94。孔94优选具有圆形形状。在使用中,虹吸管200(稍后将说明)的管状本体210借助孔94可拆卸地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当管状本体2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虹吸管200的管状本体210的大部分位于壳体9内,而管状本体210的一部分位于壳体9的外部,如图4中所示。
风扇2a吸入诸如天然气之类的燃料气体,如图1中所示,这些燃料气体经由气体入口连接器9a以及气体管2从燃料气体供应管(未示出)供应。风扇2a也从壳体9的外部吸入空气。然后,风扇2a将燃料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供应至燃烧器3。
燃烧器3安装在热交换主单元10上。具体地说,燃烧器3安装在热交换主单元10的顶部上。如图3中所示,燃烧器3的燃烧器口3a布置在形成于热交换主单元10中的燃烧空间42中,可燃气体从燃烧器口3a注入。燃烧器3将可燃气体(燃料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注入到燃烧空间42中,并且在燃烧空间42中燃烧可燃气体。
如图3中所示,热交换主单元10具有烟气空间40,该烟气空间包括燃烧空间42以及两个通道60、70。热交换主单元10构造成:在使用中,两个通道60、70中的介质流体能够与烟气空间40中流动的烟气交换热。
如以上提到的,燃烧器3的燃烧器口3a布置在燃烧空间42上方并且可燃气体在燃烧空间42中燃烧。由可燃气体燃烧产生的烟气在烟气空间40中向下流动。
通道60、70构成介质流体回路5的一部分,介质流体在介质流体回路5中循环。介质流体回路5进一步包括入口管5b、出口管5c以及介质流体入口/出口管(未示出),所述介质流体入口/出口管布置在热交换系统1的外部并且连接至介质流体水入口/出口连接器9c、9d。介质流体回路5还包括诸如地板加热装置以及散热器之类的空间加热装置(未示出),这些空间加热装置布置在热交换系统1的外部并且连接至介质流体出口管以及介质流体入口管。例如,在介质流体回路5中循环的介质流体是水状介质。
在介质流体回路5中,介质流体从介质流体入口管(未示出)被供应至介质流体入口连接器9c。然后,介质流体经由入口管5b从各个通道60、70的入口流入各个通道60、70中。泵5a在入口管5b上布置成使介质流体回路5中的介质流体循环。在热交换主单元10中,介质流体在通道60、70中流动并且与在烟气空间40中流动的烟气交换热。在穿过通道60、70后,各个通道60、70中的介质流体从各个通道60、70的出口流出。然后,介质流体经由出口管5c以及介质流体出口连接器9d流出至介质流体出口管(未示出)并经由介质流体出口管被送至空间加热装置(未示出)。
随后将详细地说明热交换主单元10的构造。
在烟气穿过烟气空间40后,烟气经由气体管道8排放出壳体9。来自烟气的冷凝物被收集在位于热交换主单元10下方的排放收集部分4处。排放收集部分4布置在壳体9内部。排放收集部分4包括排放管4a。排放管4a优选具有类圆筒形状。虹吸管200可拆卸地附接至排放管4a的端部。具体地说,排放管4a的下端处优选形成有螺纹(未示出),例如,螺纹形成在排放管4a的外表面上。形成在排放管4a上的螺纹符合优选形成在虹吸管200(稍后描述)的管状本体210的附接部分212上。通过使形成在排放管4a上的螺纹以及形成在附接部分212上的相应螺纹旋拧至彼此,虹吸管200紧密连接至排放管4a。虹吸管200在防止释放烟气的情况下允许来自烟气的冷凝物排出至排放出口管(未示出),该排放出口管连接至冷凝物出口连接器9b。
随后将详细说明虹吸管200的构造。
介质流体回路5包括连接管5d,该连接管使介质流体回路5的入口管5b与出口管5c经由形成在热交换器6中的介质流体通道6a连接。连接管5d构造成使介质流体能够从出口管5c经由介质流体通道6a流动至入口管5b。
热交换器6具有形成于其中的生活水通道6b。生活水的入口管7a连接至生活水通道6b的入口。生活水的出口管7b连接至生活水通道6b的出口。生活水的入口管7a连接至DHW入口连接器9e。生活水的出口管7b连接至DHW出口连接器9f。生活水的入口/出口管7a、7b构造成使生活水从生活水通道6b的入口流入生活水通道6b中,并且在生活热水穿过生活水通道6b后从生活水通道6b的出口流出至出口管7b。在热交换器6中,在使用中,生活水通道6b中流动的生活热水与介质流体通道6a中流动的介质流体交换热。
简略说明热交换系统1的操作。
燃料气体经由气体入口连接器9a供应。从壳体9的外部获取的燃料气体以及空气混合。混合气体供应至燃烧器3。可燃气体(混合气体)从燃烧器3注入到燃烧空间42中并且在燃烧空间42中燃烧。然后,烟气在烟气空间40中向下流动。
介质流体在介质流体回路5中循环。在循环过程中,相对低温的介质流体经由介质流体入口连接器9c以及入口管5b流动到通道60、70中。在使用中,通道60、70中流动的介质流体与烟气空间40中流动的烟气交换热。在热交换主单元10处被加热的介质流体经由出口管5c从介质流体出口连接器9d流出并且被送至空间加热装置(未示出)。介质流体的热用于空间加热装置,然后冷却的介质流体(介质流体的热被空间加热装置获取)返回至热交换系统1。通过改变介质流体的流动方向,在热交换主单元10处被加热的介质流体被送至热交换器6以加热生活水。加热的生活水被送至诸如浴室与厨房之类的使用点。
流出烟气空间40的烟气经由气体管道8排放。来自烟气的冷凝物经由虹吸管200排出至排放出口管。
将详细描述热交换主单元10。
图2示出了热交换主单元10的立体图。图3示出了热交换主单元10的纵向剖面图。
热交换主单元10优选由诸如铝合金之类的抗腐蚀金属制造。例如,热交换主单元10制造成整体砂型铸件,但是制造方法不限于此。热交换主单元10设计成使燃烧器3安装在热交换主单元10的顶部上(如图1中所示)。
如图2中所示,热交换主单元10主要包括前壁20、后壁30、侧壁50、入口分配管52以及出口汇聚管54。
前壁20与后壁30形成用于烟气的烟气空间40。烟气空间40由前壁20、后壁30以及附接至前壁20与后壁30的横向端部的侧壁50限定的空间形成。烟气空间40包括可燃气体的燃烧空间42。如图3中所示,燃烧空间42布置在烟气空间40的上部,燃烧器3的燃烧器口3a安装在燃烧空间42中。在使用中,烟气在烟气空间40中从燃烧空间42向下流动并且从布置在热交换主单元10的底部处的开口44流出。
后壁30具有管状形状。如图3中所示,热交换主单元10布置在水平面上并且后壁30沿竖直面延伸,但是热交换主单元10的布置不限于此。
如图2中所示,前壁20包括下部22以及上部24。如图3中所示,下部22沿后壁30向上延伸。换言之,前壁的下部22平行于后壁30延伸。下部22优选具有类平面形状。如图3中所示,上部24从下部22的上端向上延伸。更具体地说,上部24以平面的样式从下部22的上端向上延伸。而且,上部24向外远离后壁30延伸以形成在前壁20的上部24与后壁30之间的可燃气体的燃烧空间42。
形成在上部24下方的空间被有效用于布置热交换系统1的诸如风扇2a之类的元件以缩小热交换系统1的壳体9的尺寸。形成在上部24下方的空间还可以用于布置热交换系统1的诸如阀、管以及文丘里管装置之类的其他元件。
接着,将参照图3描述布置在前壁20的内表面以及后壁30的内表面上的结构。上部24的内表面是面对后壁30的表面。后壁30的内表面是面向前壁20的表面。
如图3中所示,前壁20的上部24设置有前翅片110。前翅片110形成为从前壁20的内表面突出。多个前翅片110沿前壁20的横向方向(左右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在上部24的内表面上。前翅片110的数量以及前翅片110之间的间隔取决于诸如从烟气传递到介质流体的热量、壁的材料以及待安装的燃烧器的功率之类的各种因素。
如图3中所示,除了前翅片110以外,前壁20还设置有前销130、150。前销130、150相对于烟气流动方向布置在前翅片110的下游侧。换言之,前销130、150布置在前翅片110下方。前销130、150相对于其主轴线的截面具有圆形形状,或者优选沿前壁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长于沿前壁的横向方向的长度的椭圆形形状。相比前翅片110,各个销130、150均具有更大的单位体积表面积。前销130、150从前壁20的内表面向后延伸。部分前销(销130)在前翅片110下方布置在前壁20的上部24。优选地,多个前销130沿前壁20的横向方向(左右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优选地,若干行前销130沿纵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在上部24处。其余的前销150布置在前壁的下部22处。多个前销150沿前壁20的横向方向(左右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在下部22的内表面上。若干行前销150沿纵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在下部22处。前销130、150的数量以及前销130、150之间的间隔取决于诸如从烟气传递到介质流体的热量、壁的材料以及待安装的燃烧器的功率之类的各种因素。
如图3中所示,后壁30设置有后翅片120。后翅片120形成为从后壁30的内表面突出。多个后翅片120沿后壁30的横向方向(左右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在后壁30的内表面上。后翅片120的数量以及后翅片120之间的间隔取决于诸如从烟气传递到介质流体的热量、壁的材料以及待安装的燃烧器的功率之类的各种因素。
优选地,后翅片120的数量以及后翅片120之间的间隔与前翅片110的数量以及前翅片110之间的间隔相同。优选地,各个后翅片120均对应一个前翅片110使得相应的前翅片与后翅片相互面对。如图3中所示,前翅片110与相应的后翅片120关于假想线C2对称布置,可燃气体沿该假想线注入到燃烧空间42中。
如图3中所示,除了后翅片120以外,后壁30还设置有后销140、150。后销140、150相对于其主轴线的截面具有圆形形状,或者优选沿后壁30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长于沿前壁的横向方向的长度的椭圆形形状。相比后翅片120,各个销140、150均具有更大的单位体积表面积。后销140、150从后壁30的内表面向前延伸。多个后销140、150沿后壁30的横向方向(左右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在后壁30的内表面上。若干行后销140、150沿纵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在后壁30上。后销140、150的数量以及后销140、150之间的间隔取决于诸如从烟气传递到介质流体的热量、壁的材料以及待安装的燃烧器的功率之类的各种因素。
优选地,布置在前壁20的下部22处的前销150连接至相应的后销150。在此实施方式中,各个销150均从前壁20延伸至后壁30。换言之,布置在前壁20的下部22处的前销150与后销150成为整体。
前销130在前壁20的上部24处布置成面对相应的后销140。换言之,布置在前壁20的上部24处的前销130不连接至相应的后销140,从而在其间形成一空间。
如以上说明的,供在其间形成热交换主单元10的燃烧空间42的前壁20的上部与后壁30的相应部分设计成关于假想线C2对称,假想线C2相对于假想线C1倾斜。前壁20的下部22与后壁30关于假想线C1对称布置。借助此构造,可燃气体能够在合适条件下燃烧并且能够降低废气中含有的CO以及NOx的浓度。
如图3中所示,前壁20中形成有前通道60并且后壁30中形成有后通道70。在使用中,介质流体在前通道60以及后通道70中流动。
如图3中所示,入口分配管52具有管形状,该入口分配管具有位于前侧的入口开口52a。在入口开口52a处连接介质流体回路5的入口管5b。入口分配管52还连接至前通道60与后通道70中每一者的入口。入口分配管52构造成在使用中将流体分配至前通道60以及后通道70。在使用中,介质流体经由入口分配管52流动到前通道60以及后通道70中。
如图3中所示,出口汇聚管54具有管形状,该出口汇聚管具有位于前侧的出口开口54a。在出口开口54a处连接介质流体回路5的出口管5c。出口汇聚管54还连接至前通道60与后通道70中每一者的出口。出口汇聚管54构造成在使用中使来自前通道60以及后通道70的流体汇聚并且从此处输出流体。在使用中,汇聚的介质流体流入流体回路5的出口管5c中。
前壁20具有内侧壁602以及外侧壁604,内侧壁602以及外侧壁604彼此面对并且在其间形成前通道60。前壁20还具有壁元件606,该壁元件使内侧壁602与外侧壁604连接并且限定前通道60。后壁30具有内侧壁702以及外侧壁704,内侧壁702以及外侧壁704彼此面对并且在其间形成后通道70。后壁30还具有壁元件706,该壁元件使内侧壁702与外侧壁704连接并且限定后通道70。
如图8中所示,前通道60包括笔直部60a、60b、60c、60d、60e、60f、60g、60h以及60i,这些笔直部大致相互平行布置并且连续地连接。从前通道60的入口供应的介质流体依次流经笔直部60a、60b、60c、60d、60e、60f、60g、60h以及60i并且从前通道60的出口流出。
从内侧壁602延伸的多个销(未示出)布置在笔直部60a、60b中以提高在笔直部60a、60b中流动的介质流体与沿内侧壁602流动的烟气之间的热传递效率。在笔直部60c至60i中,在内侧壁602上形成有沿笔直部60c至60i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多个槽68。因而增大了在笔直部60c至60i中流动的介质流体与沿内侧壁602流动的烟气之间的热传递面积。
优选地,如图3中所示,相对于流体流动布置在最上游侧的笔直部60a的截面面积大于布置在下游侧的其他笔直部60b至60i的截面面积。
如图3中所示,后通道70也包括笔直部70a、70b、70c、70d、70e、70f、70g、70h以及70i。笔直部70a至70i大致相互平行布置并且连续地连接。从后通道70的入口流动的介质流体依次流经笔直部70a、70b、70c、70d、70e、70f、70g、70h以及70i并且从后通道70的出口流出。以与以上相似的方式,从内侧壁702延伸的多个销(未示出)布置在笔直部70a、70b中并且在笔直部70c至70i中沿笔直部70c至70i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多个槽78形成在内侧壁702上。相对于流体流动布置在最上游侧的笔直部70a的截面面积大于布置在下游侧的其他笔直部70b至70i的截面面积。
将参照图4以及图5详细描述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虹吸管200。图4示出了虹吸管200的纵向剖面图。图5示出了虹吸管200的分解图。
虹吸管200可拆卸地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的排放管4a。虹吸管200防止从形成在其中的冷凝物出口204释放烟气。
如图4中所示,虹吸管200主要具有管状本体210以及通路部分220。
管状本体210优选具有类圆筒形状,然而管状本体210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管状本体210可以具有方管形状。
在使用中,管状本体210优选布置成沿大致竖直方向延伸,但是管状本体210的布置不限于此。通路部分220具有盲端管形状。例如,通路部分220形成试管形状。
如图4中所示,管状本体210具有第一部分240以及第二部分250。第一部分240具有盲端管形状。例如,第一部分240形成试管形状,但是第一部分240的形状不限于此。第一部分240可拆卸地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第二部分250可拆卸地附接至第一部分240。附接至第一部分240的第二部分250封闭第一部分240的开放端。第一部分240与第二部分250构成管状本体210并且限定容纳位于管状本体210中的通路部分220的空间。
管状本体210构造成使得当管状本体2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第一部分240连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并且至少局部位于壳体9的内部;并且第二部分250至少局部位于壳体9的外部。具体地说,如图4以及图5中所示,当管状本体2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第一部分240的除夹持部214以及连接部分244(稍后将描述)以外的大部分位于壳体9的内部。如图4中所示,当管状本体2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整个第二部分250位于壳体9的外部。
管状本体210的一个端部上形成有冷凝物入口202并且管状本体210的另一端部上形成有冷凝物出口204。具体地说,冷凝物入口202形成在管状本体210的待与排放收集部分4连接的端部处。因此,冷凝物入口202形成在第一部分240中。冷凝物出口204形成在管状本体210的另一端部处。因此,冷凝物出口204形成在第二部分250中。第二部分250具有供连接排放出口管(未示出)用的冷凝物出口连接器9b。来自排放收集部分4的冷凝物从冷凝物入口202流到虹吸管200中并且经由冷凝物出口204流出至排放出口管(未示出)。
管状本体210具有附接部分212。附接部分212布置在管状本体210的第一部分240上。附接部分212优选布置在管状本体210的位于冷凝物入口202侧的端部处。在本实施方式中,附接部分212限定虹吸管200的冷凝物入口202。
附接部分212构造成将管状本体210可拆卸地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第一部分240的位于壳体9内部的部分的直径与孔94的直径差不多相同或者小于孔94的直径。优选地,当管状本体2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孔94的直径稍微大于位于壳体9内部的第一部分240的最大直径。附接部分212具有类圆筒形状部分212a,该类圆筒形状部分具有螺纹,该螺纹形成为外螺纹或者内螺纹。形成在类圆筒形状部分212a的内表面或者外表面上的螺纹与形成在排放管4a的外表面或者内表面上的螺纹(未示出)对应。附接部分212构造成借助附接部分212上的螺纹与排放收集部分4的排放管4a上的螺纹之间的螺纹联接将管状本体210可拆卸地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
管状本体210具有夹持部214。夹持部214构造成被将虹吸管20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或者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虹吸管的维护人员抓握。
夹持部214布置在管状本体210的外表面上。夹持部214优选布置在第一部分240的与冷凝物入口202相对的端部处。换言之,夹持部214优选形成在第一部分240的附接至第二部分250的端部处。当管状本体2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夹持部214位于壳体9的外部。
夹持部214优选具有环形形状。夹持部214形成为从第一部分240的外表面向外突出。如图5中所示,优选地,夹持部214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防滑结构214a。优选地,槽以及/或者突出部作为防滑结构214a形成在夹持部214的外表面上。当维护人员旋拧虹吸管200的管状本体210以将之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或者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时,能够紧紧抓握夹持部214。
管状本体210优选具有接触构件216。接触构件216构造成当管状本体2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位于壳体9的外部并且与壳体9的外表面接触。具体地说,如图4中所示,接触构件216构造成经由垫片292与壳体9的底壁92的外表面接触。
优选地,接触构件216在夹持部214上一体地形成。具体地说,夹持部214形成环形形状,该形状的直径大于形成在壳体的底壁92内的孔94的直径。夹持部214的上表面(即,接触构件216)构造成经由垫片292与壳体9的底壁92的外表面接触。
通路部分220构造成容纳在管状本体210中并且可拆卸地附接至管状本体210。
如图4中所示,通路部分220构造成形成用于冷凝物的通路230。如图4中所示,通路230包括外通路232以及内通路234。外通路232形成在通路部分220的外表面220b与管状本体210的内表面210a之间。内通路234沿通路部分220的内表面220a形成。
第一部分240优选包括管状构件242。管状构件242构造成位于通路部分220内部。管状构件242构造成将内通路234分成芯通路234a以及中间通路234b。芯通路234a由管状构件242的内表面242a形成。中间通路234b形成在管状构件242的外表面242b与通路部分220的内表面220a之间。
管状构件242构造成使得芯通路234a开始于第一部分240上的冷凝物入口202。管状本体210与通路部分220构造成使得外通路232终止于第二部分250的冷凝物出口204。因此,冷凝物经由芯通路234a被向下引导,经由中间通路234b被向上引导并且经由外通路232被向下引导至冷凝物出口204。冷凝物依次流经芯通路234a、中间通路234b以及外通路232。因为具有较高温度的冷凝物在内通路234中流动并因此即使管状本体210的外表面由于某些原因破损热水也不容易从虹吸管200出来。因此,能够增强虹吸管200的安全性。
优选地,管状本体210的内表面210a与通路部分220的外表面220b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隔离件222。在此实施方式中,管状本体210的内表面210a与通路部分220的外表面220b之间布置有四个隔离件222(如图5中所示),但是隔离件222的数量不限于此。外通路232因隔离件222的存在而牢固。
隔离件222优选布置在通路部分220的外表面220b上。隔离件222从通路部分220的外表面220b向外突出。隔离件222布置在第二部分250的内表面与通路部分220的外表面220b之间。进一步优选地,隔离件222布置在第一部分240的内表面与通路部分220的外表面220b之间。如图5中所示,优选地,各个隔离件222均从通路部分220的一端延伸至通路部分220的另一端。然而,各个隔离件222均可以分离成若干隔离件,只要能够维持用于冷凝物的足够通路即可。所述若干隔离件中的一部分布置在第二部分250的内表面与通路部分220的相应外表面220b之间。所述若干隔离件中的另一部分布置在第一部分240的内表面与通路部分220的相应外表面220b之间。
第二部分250构造成可拆卸地附接至第一部分240。具体地说,如图5中所示,连接部分244优选在外表面上具有外螺纹244a,该连接部分在可与第二部分250连接的端部处布置在第一部分240中。连接部分258优选在内表面上具有内螺纹258a,该连接部分在可与第一部分240连接的端部处布置在第二部分250中。连接部分244上的外螺纹244a与连接部分258上的内螺纹258a对应。第二部分250构造成通过使连接部分244上的外螺纹244a联接至连接部分258上的内螺纹258a而可拆卸地连接至第一部分240。优选地,第一部分240与第二部分250的联接部分处布置有O形环密封件294。
当第二部分250附接至第一部分240时,通路部分220被第二部分250支撑。具体地说,布置在通路部分220的外表面220b上的隔离件222被第二部分250支撑。因此,能够通过从第一部分240移除第二部分250而从管状本体210移除通路部分220。
第二部分250具有操作构件252以便于第二部分250附接至第一部分240或者从第一部分240移除第二部分250。操作构件252是不同于夹持部214的另一夹持部。操作构件252构造成当维护人员将第二部分250附接至第一部分240或者从第一部分240移除第二部分250时被该维护人员抓握。
操作构件252布置在第二部分250的外表面上。当管状本体2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操作构件252位于壳体9外部。
操作构件252优选具有环形形状。进一步优选地,如图5中所示,操作构件25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防滑结构252a。槽以及/或者突出部是防滑结构252a的实施例。当维护人员旋转第二部分250以将之附接至第一部分240或者从第一部分240移除时,能够紧紧抓握操作构件252。
现在,如下说明虹吸管200的维护。
当需要维护虹吸管200(例如清洁或者更换虹吸管200)时,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虹吸管200并且/或者从第一部分240移除第二部分250。
在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虹吸管200的情况下,维护人员抓握夹持部214并且旋转虹吸管200的管状本体210,以用于释放附接部分212上的螺纹与排放收集部分4的排放管4a上的螺纹之间的联接。在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虹吸管200后,如果需要的话,则可以从第一部分240移除第二部分250。
在从第一部分240移除第二部分250的情况下,维护人员抓握操作构件252并且旋转第二部分250以用于释放第一部分240的连接部分244上的外螺纹244a与第二部分250的连接部分258上的内螺纹258a之间的联接。当从第一部分240移除第二部分250时,被第二部分250支撑的通路部分220被从管状本体210移除。在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第二部分250之后,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第一部分240。
在维护虹吸管200后将包括第一部分240以及第二部分250的管状本体2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的情况下,管状本体210(尤其是盲端通路部分220)优选填充有诸如水之类的液体。虹吸管200需要填充液体以防止烟气从冷凝物出口204释放。通过在将管状本体2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之前在管状本体210中填充液体,无需经由连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的整个气体通路从虹吸管200的顶部在虹吸管200中灌注水。
在第一部分24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第二部分250附接至第一部分240的情况下,出于与以上提到的相同原因,盲端通路部分220优选填充有诸如水之类的液体。
<第二实施方式>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
在此实施方式中,除虹吸管之外的构造与以上提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相同。将参照图详细描述本实施方式的虹吸管300,并且将省略热交换系统的其他元件的说明。
图6示出了虹吸管300的纵向剖面图。图7示出了虹吸管300的分解图。
虹吸管300可拆卸地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的排放管4a。虹吸管300防止从形成在其中的冷凝物出口304释放烟气。
如图6中所示,虹吸管300主要具有管状本体310以及通路部分320。
管状本体310优选具有类圆筒形状,然而管状本体310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管状本体310可以具有方管形状。
在使用中,管状本体310优选布置成沿大致竖直方向延伸,但是管状本体310的布置不限于此。通路部分320具有盲端管形状。例如,通路部分320形成试管形状。
如图6中所示,管状本体310具有第一部分340以及第二部分350。第一部分340具有盲端管形状。例如,第一部分340形成试管形状。第二部分350可拆卸地附接至第一部分340。附接至第一部分340的第二部分350封闭第一部分340的开放端。第一部分340与第二部分350构成管状本体310并且限定容纳位于管状本体310中的通路部分320的空间。
管状本体310构造成使得当管状本体3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第一部分340连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并且至少局部位于壳体9的内部;并且第二部分350至少局部位于壳体9的外部。具体地说,如图6中所示,当管状本体3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第一部分340的除夹持部314以及连接构件316(稍后将描述)以外的大部分位于壳体9的内部。如图6中所示,当管状本体3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至少布置在第二部分350上的操作构件352(稍后将描述)位于壳体9的外部。
管状本体310的一个端部上形成有冷凝物入口302并且管状本体310的另一端部上形成有冷凝物出口304。冷凝物入口302与冷凝物出口304的细节可以参照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冷凝物入口202以及冷凝物出口204。
管状本体310具有附接部分312。附接部分312布置在管状本体310的第一部分340上。附接部分312优选布置在管状本体310的待与排放收集部分4连接的端部处。在本实施方式中,附接部分312限定虹吸管300的冷凝物入口302。附接部分312与形成在壳体9的底壁92内的孔94之间的关系可以参照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情况。附接部分312的包括形成在类圆筒形状部分312a的内表面以及排放管4a的外表面上的螺纹的细节可以参照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情况。
管状本体310具有夹持部314。夹持部314构造成被将虹吸管30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或者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虹吸管的维护人员抓握。
夹持部314布置在管状本体310的外表面上。夹持部314优选布置在管状本体310的位于冷凝物出口304侧的端部处。夹持部314优选布置在第一部分340的与冷凝物入口302相对的端部处。换言之,夹持部314优选形成在第一部分340的待附接至第二部分350的端部处。当管状本体3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夹持部314位于壳体9的外部。
夹持部314优选具有环形形状。如图7中所示,优选地,夹持部314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防滑结构314a。优选地,槽以及/或者突出部作为防滑结构314a形成在夹持部314的外表面上。当维护人员旋拧虹吸管300的管状本体310以将之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或者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时,能够紧紧抓握夹持部314。
如图6中所示,管状本体310具有接触构件316,当管状本体3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接触构件316与壳体9的外表面接触。接触构件316形成为从第一部分340的一部分向外突出。优选地,接触构件316具有环形形状,该形状的直径大于形成在壳体的底壁92内的孔94的直径。优选地,接触构件316相对于夹持部314布置在冷凝物入口302侧,以当管状本体3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将夹持部314保持在壳体9的外部。
通路部分320构造成容纳在管状本体310中并且可拆卸地附接至管状本体31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路部分320构造成借助螺纹与第一部分340可拆卸地接合。
如图6中所示,通路部分320构造成形成用于冷凝物的通路330。如图6中所示,通路330包括外通路332以及内通路334。外通路332形成在通路部分320的外表面320b与管状本体310的内表面310a之间。内通路334沿通路部分320的内表面320a形成。内通路334包括芯通路334a以及中间通路334b。
管状本体310的第二部分350优选包括管状构件354。管状构件354构造成局部位于通路部分320内部。管状构件354构造成将内通路334分成芯通路334a以及中间通路334b。芯通路334a由管状构件354的内表面354a形成。中间通路334b形成在管状构件354的外表面354b与通路部分320的内表面320a之间。
管状本体310的第二部分350具有支撑部分356,管状构件354可拆卸地附接至支撑部分356并且管状构件354构造成被支撑部分356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管状构件354具有管状本体355以及连接部分358,该连接部分具有类圆筒形状并且具有接近通路部分320的开放端的直径。第二部分350的支撑部分356具有与连接部分358的形状对应的类圆筒形状,以接纳并且支撑连接部分358。因此,连接部分358可拆卸地附接至支撑部分356,使得管状构件354的管状本体355位于通路部分320内部。支撑部分356与连接部分358借助诸如螺纹联接之类的接合结构接合。
管状本体310与通路部分320构造成使得外通路332开始于第二部分350的冷凝物入口302。管状构件354构造成使得芯通路334a终止于第二部分350上的冷凝物出口304。在通路部分320的位于开放端侧的端部处形成有孔322以使外通路332与中间通路334b连接。因此,冷凝物经由外通路332向下被引导,经由中间通路334b向上被引导并且经由芯通路334a向下被引导至冷凝物出口304。冷凝物依次流经外通路332、中间通路234b以及芯通路334a。
通路部分320被第二部分350的支撑部分356支撑。具体地说,当虹吸管30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通路部分320被支撑成位于支撑部分356上方。优选地,包括支撑部分356以及通路部分320的第二部分350一体地形成。另选地,通路部分320可以可拆卸地附接至第二部分350的支撑部分356。
第二部分350构造成可拆卸地附接至第一部分340。具体地说,如图6中所示,连接部分342优选在内表面上具有内螺纹342a,该连接部分布置在第一部分340的开放端处。支撑部分356的外表面上具有外螺纹356a。连接部分342上的内螺纹342a与连接部分358上的外螺纹358a对应。第二部分350构造成通过使连接部分342上的内螺纹342a与连接部分358上的外螺纹358a联接而可拆卸地附接至第一部分340。
因为通路部分320固定至第二部分350的支撑部分356,能够通过从第一部分340移除第二部分350而从管状本体310移除通路部分320。
第二部分350具有操作构件352以便于第二部分350附接至第一部分340或者从第一部分340移除第二部分350。例如,操作构件352是不同于夹持部314的另一夹持部。操作构件352构造成当维护人员将第二部分350附接至第一部分340或者从第一部分340移除第二部分350时,被该维护人员抓握。
操作构件352布置在支撑部分356的环形边缘357上,该环形边缘周向形成并且从支撑部分356的圆筒形部分的边缘径向延伸。当组装管状本体310时,使第一部分340的开放端与边缘357接触。当管状本体31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时,操作构件352位于壳体9的外部。
例如,操作构件352具有环形形状。操作构件352具有比第一部分340大的直径。优选地,如图7中所示,操作构件352的表面上形成有防滑结构352a。槽以及/或者突出部是防滑结构352a的实施例。当维护人员旋转第二部分350以将之附接至第一部分340或者从第一部分340移除时,能够紧紧抓握操作构件352。
现在,下面说明虹吸管300的维护。
当需要维护虹吸管300(例如清洁或者更换虹吸管300)时,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虹吸管300并且/或者从第一部分340移除第二部分350。
在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虹吸管300的情况下,维护人员抓握夹持部314并且旋转虹吸管300的管状本体310,以用于释放附接部分312上的螺纹与排放收集部分4的排放管4a上的螺纹之间的联接。在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虹吸管300后,如果需要的话,则可以从第一部分340移除第二部分350。
在从第一部分340移除第二部分350的情况下,维护人员抓握操作构件352并且旋转第二部分250,以用于释放第一部分340的连接部分342上的内螺纹342a与第二部分250的支撑部分356上的外螺纹356a之间的联接。当从第一部分340移除第二部分350时,被第二部分350支撑的通路部分320被从管状本体310移除。进一步地,通过解除连接部分358与支撑部分356之间的连接而从支撑部分356移除管状构件354。在从第一部分340移除第二部分350之后,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第一部分340。优选地,如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从排放收集部分4移除第一部分340以在管状本体310中填充液体。
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任何特征能够根据设计中的变化相互结合或者更替等等,除非这样的结合或者更替相互矛盾。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下将描述以上提到的实施方式的变更例。部分或者所有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结合除非它们相互矛盾。
(1)在以上实施方式中,热交换主单元10具有不对称的形状,但是热交换主单元10的形状不限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主单元可以形成如WO2009/053248A1(例如其图2、图5、图7)中公开的对称形状,在该文献中前壁与后壁关于烟气流动的方向对称布置。
(2)在以上实施方式中,虹吸管200、300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的排放管4a。另选地,虹吸管200、300可以连接至具有盘形状的排放收集部分4。
(3)在以上实施方式中,附接部分212、312具有类圆筒形状部分212a、312a,类圆筒形状部分212a、312a的内表面上具有内螺纹,并且排放收集部分4的排放管4a具有类圆筒形状部分,该类圆筒形状部分的外表面上具有与附接部分212、312的螺纹对应的外螺纹。另选地,附接部分212、312可以具有类圆筒形状部分,类圆筒形状部分的外表面上具有外螺纹,并且排放收集部分4的排放管4a可以具有类圆筒形状部分,该类圆筒形状部分的内表面上具有与附接部分212、312的螺纹对应的内螺纹。
(4)在以上实施方式中,虹吸管200、300的管状本体210、310通过使管状本体210、310上的螺纹与排放收集部分4上的螺纹连接而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此连接可以通过将插入部分插入到插入孔并且保持插入其中的插入部分而实现。这样的插入部分与插入孔可以分别形成在附接部分212、312与排放收集部分4上,反之亦然。
例如,管状本体的附接部分可以包括具有类圆筒形状的插入部分。附接部分可以限定虹吸管200、300的冷凝物入口。换言之,冷凝物入口形成在插入部分的中央。排放收集部分4具有圆孔,该圆孔对应附接部分并且圆孔的直径对应附接部分的直径。在操作过程中借助诸如摩擦力以及弹力之类的保持力,插入部分被形成于排放收集部分4上的孔保持。
此外或者另选地,管状本体的附接部分可以包括销。排放收集部分4具有孔,这些孔对应销并且孔的直径对应销的直径。借助诸如摩擦力以及弹力之类的保持力,销被形成在排放收集部分4中的孔保持。
更优选地,在操作过程中,附接部分构造成借助螺纹联接将管状本体210、310可拆卸地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使得管状本体210、310稳固地固定至排放收集部分4。
(5)在以上实施方式中,虹吸管200、300的管状本体210、310的第一部分240、340配置成可拆卸地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另选地,虹吸管200、300的管状本体210、310的第一部分240、340可以稳固地固定至排放手机部分4。再更优选地,管状本体210、310的第一部分240、340构造成考虑到维护而可拆卸地附接至排放收集部分4。
(6)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操作构件252、352是构造成由维护人员为了附接以及移除操作而抓握的夹持部。然而,操作构件不限于此。
例如,操作构件可以是附接至第二部分250、350的手柄。该手柄构造成当第二部分250、350附接至第一部分240、340或者从第一部分240、340移除时,被维护人员抓握。
而且,操作构件可以是构造成由维护人员为了附接以及移除操作而操作的一个或者多个扣环。在此情况下,能够在没有第一部分240、340上的螺纹244a、342a以及第二部分250、350上的螺纹258a、356a的情况下借助操作构件252、352将第二部分250、350可拆卸地附接至第一部分240、340。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且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各种变更以及变型都是可行的。

Claims (14)

1.一种热交换器系统(1),该热交换器系统包括:
热交换主单元(10),该热交换主单元具有气体通道(40)以及流体通道(60、70),该热交换主单元构造成使得在使用中所述流体通道(60、70)中的流体能够与所述气体通道(40)中的烟气交换热;
壳体(9),该壳体容纳所述热交换主单元(10);
排放收集部分(4),该排放收集部分布置在所述壳体(9)内部并且构造成收集来自所述烟气的冷凝物;以及
虹吸管(200、300),所述虹吸管附接至所述排放收集部分(4),以防止从形成于所述虹吸管(200、300)中的冷凝物出口(204、304)释放所述烟气,
其中,
所述虹吸管(200、300)具有附接至所述排放收集部分(4)的管状本体(210、310)并且具有第一部分(240、340)以及第二部分(250、350),
所述第一部分(240、340)具有冷凝物入口(202、302),
所述第二部分(250、350)具有所述冷凝物出口(204、304)以及操作构件(252、352);
所述管状本体(210、310)构造成使得:当所述管状本体(210、310)附接至所述排放收集部分(4)时,所述第一部分(240、340)连接至所述排放收集部分(4)并且能够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壳体(9)内部,所述第二部分(250、350)能够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壳体(9)外部;并且所述操作构件(252、352)能够位于所述壳体(9)外部,
在不打开所述热交换器系统的所述壳体情况下,所述第二部分(250、350)以可拆卸的方式附接至所述第一部分(240、3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虹吸管(200、300)进一步具有通路部分(220、320),所述通路部分构造成容纳在所述管状本体(210、310)中并且以可拆卸的方式附接至所述管状本体(210、3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管状本体(210)的内表面(210a)与所述通路部分(220)的外表面(220b)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隔离件(2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隔离件(222)布置在所述通路部分(220)的外表面(220b)上。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通路部分(220、320)构造成形成用于所述冷凝物的通路(230、330),所述通路包括外通路(232、332)以及内通路(234、334),
所述外通路(232、332)形成在所述通路部分(220、320)的外表面(220b、320b)与所述管状本体(210、310)的内表面(210a、310a)之间,并且
所述内通路(234、334)沿所述通路部分(220、320)的内表面(220a、320a)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通路部分(220、320)具有盲端管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240)包括管状构件(242),该管状构件构造成位于所述通路部分(220)内部并且将所述内通路(234)分成芯通路(234a)以及中间通路(234b),
所述芯通路(234a)由所述管状构件(242)的内表面(242a)形成,并且
所述中间通路(234b)形成在所述管状构件(242)的外表面(242b)与所述通路部分(220)的内表面(220a)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管状构件(242)构造成使得所述芯通路(234a)开始于所述第一部分(240)上的所述冷凝物入口(202)处,并且
所述管状本体(210)与所述通路部分(220)构造成使得所述外通路(232)终止于所述第二部分(250)的所述冷凝物出口(204)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操作构件(252、352)是夹持部,并且
在所述夹持部的表面上形成有防滑结构(252a、352a)。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
在所述夹持部的所述表面上形成有槽以及/或者突出部作为所述防滑结构(252a、352a)。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部分(350)包括管状构件(354),该管状构件构造成局部位于所述通路部分(320)内部并且将所述内通路(334)分成芯通路(334a)以及中间通路(334b),
所述芯通路(334a)由所述管状构件(354)的内表面(354a)形成,并且
所述中间通路(334b)形成在所述管状构件(354)的外表面(354b)与所述通路部分(320)的内表面(320a)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部分(350)进一步具有支撑体(356),所述管状构件(354)以可拆卸的方式附接至所述支撑体并且所述管状构件(354)构造成被所述支撑体支撑。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者12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部分(350)与所述通路部分(320)一体地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240、340)与所述第二部分(250、350)构造成借助形成在各方上的相应螺纹以可拆卸的方式相互附接。
CN201680070531.5A 2015-12-14 2016-12-06 具有用于排出冷凝物的虹吸管的热交换系统 Active CN1083690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5199937.2A EP3182031B1 (en) 2015-12-14 2015-12-14 Heat exchange system with siphon for draining a condensate
EP15199937.2 2015-12-14
PCT/JP2016/086263 WO2017104493A1 (en) 2015-12-14 2016-12-06 Heat exchange system with siphon for draining a condensat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9032A CN108369032A (zh) 2018-08-03
CN108369032B true CN108369032B (zh) 2020-06-09

Family

ID=54936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0531.5A Active CN108369032B (zh) 2015-12-14 2016-12-06 具有用于排出冷凝物的虹吸管的热交换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76073B2 (zh)
EP (1) EP3182031B1 (zh)
CN (1) CN108369032B (zh)
WO (1) WO2017104493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6882A (zh) * 1998-04-30 1999-12-01 赫德逊产品有限公司 用于加工流体的控制加热装置
DE19923546A1 (de) * 1999-05-21 2000-11-23 Bosch Gmbh Robert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Brennwert-Heizgeräts mit Kondensatablauf
CN101657689A (zh) * 2007-02-27 2010-02-24 开利公司 改进冷凝物排放的多通道扁平管蒸发器
CN104956061A (zh) * 2012-11-06 2015-09-30 西班牙博格华纳排放系统公司 用于在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314195U1 (de) * 1992-09-19 1993-11-11 Vaillant Joh Gmbh & Co Befestigung eines Rohres
DE20012030U1 (de) * 2000-07-11 2000-12-28 Viessmann Werke Kg Siphon, insbesondere zur Kondensatableitung aus Heizkesseln o.dgl. Wärmeerzeugung
DE202008008971U1 (de) * 2007-07-09 2008-11-13 Viessmann Werke Gmbh & Co Kg Siphon
KR20100089062A (ko) 2007-10-25 2010-08-11 베카에르트 컴버스천 테크놀러지 비.브이. 열교환기를 캐스팅함으로써 결합되는 금속 다공성 바디
US8695539B2 (en) * 2010-10-19 2014-04-15 Purpose Company Limited Water heat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ITMI20131573A1 (it) 2013-09-24 2015-03-25 Riello Spa Gruppo di estrazione della condensa in una caldaia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6882A (zh) * 1998-04-30 1999-12-01 赫德逊产品有限公司 用于加工流体的控制加热装置
DE19923546A1 (de) * 1999-05-21 2000-11-23 Bosch Gmbh Robert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Brennwert-Heizgeräts mit Kondensatablauf
CN101657689A (zh) * 2007-02-27 2010-02-24 开利公司 改进冷凝物排放的多通道扁平管蒸发器
CN104956061A (zh) * 2012-11-06 2015-09-30 西班牙博格华纳排放系统公司 用于在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82031A1 (en) 2017-06-21
WO2017104493A1 (en) 2017-06-22
EP3182031B1 (en) 2019-09-04
CN108369032A (zh) 2018-08-03
US10976073B2 (en) 2021-04-13
US20200263902A1 (en) 2020-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116228A1 (en) Water heater having secondary heat exchanger
US9372004B2 (en) Filter units, filtration methods, and filtration systems
US8852307B2 (en) Filter unit, filt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US872818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eat recovery
CN108369032B (zh) 具有用于排出冷凝物的虹吸管的热交换系统
BRPI0513861A (pt) recipiente trocador de calor, e, método para recircular partìculas de limpeza em um recipiente trocador de calor
CN108291740B (zh) 具有用于排出冷凝物的虹吸管的热交换系统
US20210346826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filtering a fluid circulating in a plumbing and heating system
PL222416B1 (pl) Opalany wymiennik ciepła
US20230158437A1 (en) Removable filter system
US6899094B1 (en) Cooking assembly with a retaining clip for coupling first and second tubes thereof
KR102368314B1 (ko) 착탈형 필터 시스템
KR101932992B1 (ko) 물유입 방지용 배기덕트를 구비한 가스보일러
KR101277853B1 (ko) 스트레이너와 센서포켓이 일체로 형성된 온수분배기용 헤드밸브
KR101380369B1 (ko) 열교환관 착탈식 보일러
KR101145854B1 (ko) 팽창탱크와 필터장치의 결합구조 및 필터장치
KR100867332B1 (ko) 난방,급탕 겸용 폐열회수장치
KR20110137118A (ko) 보일러용 난방수 필터
CN216143707U (zh) 一种垃圾焚烧锅炉双向给水加热系统
JP6341406B2 (ja) 壁貫通設置型燃焼機器
PL207547B1 (pl) Wymiennik ciepła i sposób umieszczania rury odpowietrzającej w wymienniku ciepła
KR200465357Y1 (ko) 철 제거 기능을 갖는 보일러용 난방수 필터
KR20140026973A (ko) 상부에 연소실이 구비되어 거꾸로 타고 바로 타는 수관식 보일러
KR20100068952A (ko) 보일러
PL223706B1 (pl) Układ zasilania grzejnika centralnego ogrzewan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