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27C - 不间断电源系统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不间断电源系统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627C CN1083627C CN97118916A CN97118916A CN1083627C CN 1083627 C CN1083627 C CN 1083627C CN 97118916 A CN97118916 A CN 97118916A CN 97118916 A CN97118916 A CN 97118916A CN 1083627 C CN1083627 C CN 108362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group
- transistor
- diode
- storage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不间断电源系统的充电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当一蓄电装置的电量的下降时,使一直流后流转换装置的输入电压向蓄电装量充电;所述充电为二段式,定电流模式及定电压模式的充电。一种不间断电源系统,包括:一蓄电装置,以提供一直流电;一交流值流转换装置,用以输入交流电,输出一过渡直流电;一直流/直流转换装置,与所述交流值流转换装置及蓄电装置电连接;以及一充电控制装置,与交流值流转换装置及蓄电装置电连接。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间断电源系统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的应用日益重要,尤其在要求电源稳定的系统里;如电脑机房等。因此稍有电源断路,系统中正在执行的工作(task)将被中断,且会前功尽弃。
常用不间断电源系统(UPS),请参见图1。当电源正常时,由一交流/直流转换(AC/DC)装置1及一直流/交流转换(DC/AC)装置2分别提供直流及交流电源,同时,电源还经过一充电器5(charger)对一蓄电装置3进行充电。而当电源出现问题时,蓄电装置3进行放电(discharge),其经由一直流/直流转换(DC/DC)装置4及直流/交流转换(DC/AC)装置2分别提供直流电及交流电输出。
然而上述的不间断电源系统(UPS)却有不尽理想之处。首先,其需要充电器5(charger)来向蓄电装置3进行充电;一般而言,充电器(charger)的成本并不亚于其他电转换装置,且因其内部结构是由许多开关电路组成,当开关电路动作时势必产生谐波(harmonic),对电源质量,如功率因数(power factor)等的影响甚大,而若为此再多加一功率因数补偿器(power factor compensator),将徒增成本。
再者,当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的容量越大时,充电器(charger)亦将随之加大,相对成本也会上升。其次,输入及输出二端无电性隔离(galvanic isloation),其安全顾虑亦是一大问题。
由上可知,充电器(charger)所衍生的问题较大,倘若能省去充电器(charger),则其所带来的问题将可避免。如图1所示,图中若省去充电器5(charger),通往蓄电装置3的路径尚可经直流/直流转换(DC/DC)装置4达到。以往直流/直流转换装置4是用于提供蓄电装置的放电。但事实上,当正常供电时,交流/直流转换(AC/DC)装置1的输出端11的电压仅提供直流/交流转换装置2。若能将输出端11引来对蓄电装置3充电,则无疑可省去充电器5(charger)。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其可省去现有不间断电源中的充电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二段式充电方式充电的不间断电源的充电控制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方案:
本发明的方法是利用二段式充电方式(定电流再定电压,即先以定电流模式充电再以定电压模式充电),可使蓄电装置操作在一安全电压(小于60伏特)状态下,以提供在线更换装置的方便化。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不间断电源系统,其输入交流电,输出直流电,包括:
一蓄电装置,用以储存电量,随不间断电源系统输入的交流电电位的下降,提供一直流电;
一交流/直流转换装置,用以输入交流电,输出一过渡直流电;
一直流/直流转换装置,与所述直流/直流转换装置及蓄电装置电连接,用以将交流对直流转换装置输出的过渡直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当所述蓄电装置的电位下降时,对蓄电装置充电,
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装置包括,
一直流/交流转换器,以及
一脉冲宽度调制控制器,用以驱动所述直流/交流转换器。
所述直流/直流转换器包括,
一含三组线圈的变压器;
一第一开关电路,电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端及变压器的第一组线圈,当变压器的第一组线圈的电位比第二组线圈的电位乘以一“匝数比”大时,所述过渡直流电切换成交流源到第一组线圈,当变压器的第一组线圈的电位比第二组线圈的电位乘以“匝数比”小时,第一组线圈的交流源切换成直流源到所述过渡直流电断;
一第二开关电路,电连接所述蓄电装置及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组线圈,当变电器的第一组线圈的电位比第二线圈的电位乘以“匝数比”大时,所述第二组线圈的交流源切换成直流源对所述蓄电装置充电,当变压器的第一组线圈的电位比第二组线圈的电位乘以所述“匝数比”小时,所述蓄电装置的直流源切换成交流源到所述第二组线圈;
其中“匝数比”等于第一组线圈的匝数与第二组线圈的匝数之比;
一整流电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三组线圈及所述直流电。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不间断电源系统的充电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当蓄电装置的电量下降时,使一直流/直流转换装置的输入电压向一蓄电装置进行充电;以及
(b)当直流/直流转换装置向蓄电装置进行充电时,根据蓄电装置的电位状况,调整交流/直流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其中所述直流/直流转换装置的输入电压向所述蓄电装置进行充电为二段式,当蓄电装置的电位小于蓄电装置的额定电压时,向蓄电装置进行一定电流模式的充电,而当蓄电装置的电位接近蓄电装置浮充电压时,向该蓄电装置进行一定电压模式的充电,所述定电流模式的充电由一电流反馈控制器将蓄电装置的电流状况传送至交流/直流转换装置调整其输出电压,所述定电压模式的充电是由一浮充电压控制器将蓄电装置的电压信息传送至交流/直流转换装置以调整其输出电压。
借助下列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常用不间断电源系统的电路方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不间断电源系统的电路方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充电控制电路的图。
图4为本发明的直流/直流转换装置的开关动作时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直流/直流转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5A-5D为本发明直流/直流转换装置的电路模式之一~之四的示意图。
图6A~6D为本发明的放电模式之—一之四的示意图;
图7A-7K为本发明直流/直流转换装置的电路图的示意图。
请参见图2,该图为本发明不间断电源系统的电路方框图,图中包括一交流/直流转换装置1、一直流/直流转换装置4、一蓄电装置3、一直流/交流转换装置2及一切换开关9。图中,直流/直流转换装置4除了常用的放电功能之外,更具充电功能,用以取代常用的充电器。而直流/交流转换装置2与直流/直流转换装置4电连接,用以将直流/直流转换装置4输出的直流电(DC power)转为交流电(AC power)。而切换开关9在正常情况下连接到直接/交流转换装置2(实线),当不间断电源系统故障时时切至电源一侧(虚线)。
请参见图3,其为充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应用于一蓄电装置3及一直流/直流转换装置4,其方法如下:当蓄电装置3的电量下降时,使直流/直流转换装置4的输入电压V2向蓄电装置3进行充电;在充电期间,根据蓄电装置3的电位状况,调整该直流/直流转换装置4的输入电压V2,即交流/直流转换装置1的输出电压。
本发明的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用以输入一交流电Vac,输出一直流电Vdc,其包含一蓄电装置3,用以储存电量,当该不断电输入的交流电Vac的电位下降时,提供直流电Vdc的输出:一交流/直流转换装置1,用以输入交流电Vac,输出一过渡直流电V2;一直流/直流转换装置4,与交流/直流转换装置及蓄电装置3电连接;用以将交流/直流转换装置1输出的过渡直流电V2转换输出直流Vdc,并当蓄电装置3的电位下降时,对蓄电装置3充电;以及一充电控制装置7,与交流/直流转换装置1及蓄电装置3电连接,当蓄电装置3的电位下降时,对蓄电装置3充电,且根据蓄电装置3的电位状况,调整直流/直流转换装置4的输入电压V2(即过渡直流电),并由直流/直流转换装置4向蓄电装置3进行充电。
图中直流/直流转换装置4的输入电压V2向蓄电装置3进行充电的方式为二段式,当蓄电装置3的电位小于蓄电装3的浮充电压时,向蓄电装置3进行一定电流的充电,而放蓄电装置3电位欲接近蓄电装置3的浮充电位时,向蓄电装置3进行一定电压式的充电。其中蓄电装置3充电到浮充电位可使蓄电装置3的使用时间加长,以12伏特的蓄电装置为例,其浮充电位大约为13.6-13.8伏特。
其中定电流的充电由一电流反馈控制器71将蓄电装置3的电流情况传送至一交流/直流转换装置1以调整其输出电压V2。亦即,当蓄电装置3的电流太大,由电流变换器(CT)测出的电流经整流器(713,714,715,716)转为代表电流的电压信号VIB若代表设定电流的参考电压VIB(ref)高,则反馈到功率因数控制器11的电压信号升高,使其输出驱动信号13(driving signal)的保持周期(duty cycle)的宽度变窄。当驱动信号13(driving signal)的保持周期的宽度变窄时,则交流/直流转换器12输出的过渡直流电V2即下降。当输出的过渡直流电压V2下降,则蓄电装置3的充电电流即可下降至设定且其定电流的设定值是由代表电流的参考电压VIB(ref)决定。因而达到定电流充电的目的。当蓄电装置3的电流比设定值小,则光电管OPT1截止(turn off)。
接着换以定电压充电,其由一浮充电压控制器72将蓄电装置3的电压情况传送至交流/直流转换装置1以调整其输出电压V2。亦即,当蓄电装置3的电位高于Vb(max)时,光电管导通(turn on),促使功率因数控制器11输出的驱动信号13(driving signal)的保持周期(duty cycle)变窄,使交流/直流转换器12输出的过渡直流电V2下降,进而使蓄电装置3的电位固定于浮充电位之下进行充电。由于蓄电装置3的电位受制于浮充电压控制器72,所以其最高电位可控制在一安全电位以下,若考虑在线更换蓄电装置的方便性,则需在60V以下,以在取换时不致受大电力的电击危险。
当不充电时,电阻R1的反馈即具稳定过渡直流电V2的功能。若过渡直流电V2的电位比设定值Vref低,功率因数控制器11利用脉冲宽度调制(PWM)技术,加大驱动信号13(driving signal)的保持周期(duty cycle)的宽度;使交流/直流转换器12输出的过渡直流电V2上升;当过渡直流电V2的电位比设定值Vref高,功率因数控制器11再缩小驱动信号13(driving signal)的保持周期(duty cycle)的宽度,使交流/直流转换器12输出的过渡直流电V2下降。
图中,直流/直流转换装置4包括一直流/直流转换器42,以及一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器41。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器41用以驱动直流/直流转换器42。该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器41可为编号为UC3525或具相同功能的集成电路。
图4为直流/直流转换装置的开关动作时序图。即为脉冲宽度凋制(PWM)控制器41的动作。
图5~图7为直流/直流转换器的十几种可用此装置的实施例。以图5为例,含一具三组线圈(W1,W2,W3),其匝数分别为(Np,Nb;Ns)的变压器Tr;一第一开关电路423,电连接过渡直流电V2及变压器Tr;当变压器的第一组线圈W1的电位比第二组线圈W2的电位乘以a(NP/Nb)大时,将过渡直流电V2切换成交流源(ACsource)到第一组线圈W1;当变压器的第一组线圈W1的电位比第二组线圈W2的电位乘以a/小时,将第一组线圈WI的交流源(AC source)整流成直流源(DC source)到过渡直流电V2;一第二开关电路424,电连接蓄电装置3及变压器Tr;当变压器的第一组线圈W1的电位比第二组线圈W2的电位乘以a大时,第2组线圈W2的交流源(AC source)整流成直流源(DC source)充电到蓄电装置3;当变压器的第一组线圈W1的电位比第二组线圈W2的电位乘以a小时,蓄电装置3的直流源(DCsource)切换成交流源(AC source)到第二组线圈W2;以及一整流电路421,电连接变压器的第三组线圈W3及输出直流电Vdc,其作用为交流/直流转换。a为匝数比,其等放第一组线圈的匝数NP与第二组线圈的匝数Nb之比。
由于所提供的电路图5-图7的工作原理相同,故在此针对图4的开关动作(参见图4的时序图)作说明。
图4的脉冲宽度调制PWM分别作为晶体管开关S1,S2,S5,S6及S3,S4,S7,S8驱动信号的基准时脉。晶体管开关S1,S2,S5,S6同时开关(on-off),而S3,S4,S7,S8于另一时间同时开关(on off)。在图4的驱动控制下,图5直流/直流转换器动作如下:
一、当输入电压正常时
请参见图SA,在t1期间,晶体管开关S1,S2,S5,S6同时开启(ON),输入能量通过变压器Tr输出流器421、输出滤波电路422,向输出端传送能量,并通过变压器Tr,二极管S5(D5),S6(D6)向蓄电装置3进行充电。
请参见图5B,在t2期间,晶体管开关S1,S2,S5,S6皆关闭(OFF),输出电感L为了续流,而使输出整流器421全部导通,形成对变压器Tr短路现象,因此,在第一组线圈圈W1原有的漏感能量会通过二极管D3,D4将能量送回输入端V2,而蓄电装置3的变压器的线圈的漏感能量会通过晶体管开关D5,D6送回蓄电装置3。
请参见图5C,在t3期间,晶体管开关S3,S4,S7,S8同时开关,输入能量通过变压器Tr,输出整流器421、输出滤波电路422,向输出端传送能量,并通过变压器Tr,二极管D7,D8向蓄电装置3进行充电。
请参见图5D,在t4期间,晶体管开关S3,S4,S7,S8皆关闭(OFF),输出电感L为了续流,而使输出整流器421全部导通,形成对变压器Tr短路现象,因此,在第一组线圈W1原有的漏感能量会通过二极管D1,D2将能量送回输入侧V2,而蓄电装置3的变压器线圈的漏感能量会通过晶体管开关S7,S8送回蓄电装置。
二、放电运作,即输入电压V2低于NP·VB/NB时(由于断电或不正常所造成)
请参见图(6A),在t1期间,晶体管开关S1,S2,S5,S6仍处于开启状态,而此时的输出能量,由于NP·VB/NB较V2电压高的关系,改由蓄电装置3送出,且在输出端Vdc将见不到断电所造成的影响,因而在其后所接的直流/交流转换装置8的输出亦无中断(No-break)。
请参见图(6B),在t2期间,晶体管开关S1,S2,S5,S6皆处于关闭(off)状态,输出电感L为了维持其连续性,会使输出整流二极管421全部导通,形成将变压器Tr第三组线圈w3短路现象,因此在第二组线圈W2的漏感能量会通过二级管D7,D8送回蓄电装置3,而第一组线圈W1的漏感能量会通过二极管D1,D2送至输入端的电容C。
请参见图(6C),在t3期间,晶体管开关S3,S4,S7,S8仍处于开启(ON)状态,而此时的输出能量。由于NP·VB/NB较V2电压高,改由蓄电装置3送出,且在输出端Vdc将见不到断电所造成的影响,因而在其后所接的直流/交流转换装置8输出亦无中断(No=break)。
请参见图(6D),在t4期间,晶体管开关S3,S4,S7,S8皆处于关闭(off)状态,输出电感L为了维持其连续性,会使输出整流二极管421全部导通,形成将变太压器Tr第三组线圈W3短路现象,因此在第二组线圈W2的漏感能量会通过二极管DS,D6送回蓄电装置3,而第一组线圈W1的漏感能量会通过二极管D3,D4送至输入端的电容C。
其余图(7A-AK)的动作原理相同,故不多描述,在此只对电路的不同之处做一描述。
请参阅图(图5-图7)的第一、二开关电路,开关电路可归纳为七类。
第一类:为四个晶体管、四个二极管,如图5及图7A~7C的第一开关电路423及图5、图7C、7F的第二开关电路424即是。
第二类:为二个晶体管、二个二极管及具一中间抽头的绕组,如图7C、7D、7E的第一开关电路423及图7B、7E、7H的第二开关电路424即是。
第三类:为二个晶体管、二个二极管及二电容器,如图7F、7G、7H的第一开关电路423及图7D、7A、7G的第H开关电路424即是。
第四类:为二个晶体管、四个二极管,如图7I、7J、7K的第一开关电路423及图7I、7K的第二开关电路424即是。
第五类:为一个晶体管及一个二极管,如图7K的第一开关电路423及图7J的第H开关电路424即是。
由归纳的五类电路,可根据不同需求而搭配于第一开关电路423及第二开关电路424之间,而上述图5-图7属较常用的实施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效果:
由上述图解及说明,我们可得以下二点:一、本发明所提供的电路及充电控制方法以去除常用不间断电源系统(UPS)蓄电装置的专用充电器(charger),使电路简化。二、利用二段式充电(定电流及定电压方式,即,先以定电流模式充电再以定电压模式充电),可使蓄电装置操作在一安全电压(小于60伏特)下,提供在线更换蓄电装置的方便性。
Claims (16)
1、一种不间断电源系统,其输入交流电,输出直流电,包括:
一蓄电装置,用以储存电量,随不间断电源系统输入的交流电电位的下降,提供一直流电;
一交流/直流转换装置,用以输入交流电,输出一过渡直流电;
一直流/直流转换装置,与所述交流/直流转换装置及蓄电装置电连接,用以将交流/直流转换装置输出的过渡直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当所述蓄电装置的电位下降时,对蓄电装置充电,
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直流转换装置包括:
一直流/交流转换器,以及
一脉冲宽度调制控制器,用以驱动所述直流/交流转换器。
所述直流/直流转换器包括,
一含三组线圈的变压器;
一第一开关电路,电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端及变压器的第一组线圈,当变压器的第一组线圈的电位比第二组线圈的电位乘以一“匝数比”的乘积大时,所述过渡直流电切换成交流源到第一组线圈,当变压器的第一组线圈的电位比第二组线圈的电位乘以“匝数比”的乘积小时,第一组线圈的交流源切换成直流源到所述过渡直流电断;
一第二开关电路,电连接所述蓄电装置及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组线圈,当变电器的第一组线圈的电位比第二线圈的电位乘以“匝数比”的乘积大时,所述第二组线圈的交流源切换成直流源对所述蓄电装置充电,当变压器的第一组线圈的电位比第二组线圈的电位乘以所述“匝数比”的乘积小时,所述蓄电装置的直流源切换成交流源到所述第二组线圈;
其中“匝数比”等于第一组线圈的匝数与第二组线圈的匝数之比;
一整流电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三组线圈及所述直流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充电控制装置,与所述交流/直流转换装置及蓄电装置电连接,当蓄电装置的电位下降时,对蓄电装置充电,根据蓄电装置的电位状况,调整直流/直流转换装置的输入电压,并由直流/直流转换装置向蓄电装置进行充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直流转换装置包括:
一交流/直流转换器,其输入交流电,输出为过渡直流电,以及
一功率因数控制器,其与交流/直流转换器及所述充电控制装置电连接,用以检测过渡直流电及接收充电控制装置的反馈信号而输出交流/直流转换器所需的驱动信号,当所述充电控制装置的反馈信号及过渡直流电的变化时,调整所述驱动信号的保持周期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四个晶体管开关(S1,S2,S3,S4)及四个二极管(D1,D2,D3,D4),而所述第一组线圈包括一正端及一负端;
其中晶体管(S1)与二极管(D1),晶体管(S2)与二极管(D2),晶体管(S3)与二极管(D3),晶体管(S4)与二极管(D4)分别并联;
晶体管(S1)与二极管(D1)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正端;
晶体管(S3)与二极管(D3)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负端;
晶体管(S4)与二极管(D4)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正端;
晶体管(S2)与二极管(D2)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正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二个晶体管开关(S2,S4)及二个二极管(D2,D4),所述第一组线圈含一正端、一负端及一中间抽头;
其中晶体管(S2)与二极管(D2),晶体管(S4)与二极管(D4)分别并联,而所述第一组线圈的中间抽头端连接过渡直流电的正端;
晶体管(S4)与二极管(D4)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负端,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正端;
晶体管(S2)与二极管(D2)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负端,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负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二个晶体管开关(S1,S4)及二个二极管(D1,D4)及二电容器(C1,C2),所述第一组线圈含一正端及一负端;
其中晶体管(S1)与二极管(D1),晶体管(S4)与二极管(D4)分别并联;
晶体管(S1)与二极管(D1)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正端,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正端;
晶体管(S4)与二极管(D4)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负端,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正端;
一个电容器(C1)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正端,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负端;
另一电容器(C2)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负端,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负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二个晶体管开关(S1,S2)及四个二极管(D1,D2,D3,D4),所述第一组线圈含一正端及一负端;
其中晶体管(S1)与二极管(D1),晶体管(S2)与二极管(D2),分别并联;
晶体管(S1)与二极管(D1)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正端;
晶体管(S2)与二极管(D2)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负端;
二极管(D3)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负端;
二极管(D4)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正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一个晶体管开关(S2)及一个二极管(D2),所述第一组线圈含一正端及一负端;
其中,所述第一组线圈的正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正端;
晶体管(S2)与二极管(D2)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过渡直流电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的负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四个晶体管开关(S5,S6,S7,S8)及四个二极管(D5,D6,D7,D8),所述第二组线圈包括一正端及一负端;
其中,晶体管(S5)与二极管(D5),晶体管(S6)与二极管(D6),晶体管(S7)与二极管(D7),晶体管(S8)与二极管(D8)分别并联;
晶体管(S5)与二极管(D5)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正端;
晶体管(S6)与二极管(D6)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负端;
晶体管(S7)与二极管(D7)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负端;
晶体管(S8)与二极管(D8)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正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二个晶体管开关(S5,S8)及四个二极管(D5,D6,D7,D8),及二电容,所述第二组线圈含一正端及一负端;
其中,晶体管(S5)与二极管(D5),晶体管(S8)与二极管(D8)分别并联;
晶体管(S5)与二极管(D5)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正端;
晶体管(S8)与二极管(D8)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正端;
一个电容一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负端;
另一电容一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负端。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二个晶体管开关(S6,S8)及二极管(D6,D7,D8),所述第二组线圈含一正端、一负端及一中间抽头;
其中,晶体管(S6)与二极管(D6),晶体管(S8)与二极管(D8),分别并联,所述第二组线圈的中间抽头连接所述蓄电池的正端;
晶体管(S6)与二极管(D6)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蓄电装置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负端;
晶体管(S8)与二极管(D8)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蓄电装置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正。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二个晶体管开关(S5,S6)及四个二极管(D5,D6,D7,D8),所述第二组线圈含一正端及一负端;
其中,晶体管(S5)与二极管(D5),晶体管(S6)与二极管(D6),分别并联;
晶体管(S5)与二极管(D5)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蓄电装置的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正端;
晶体管(S6)与二极管(D6)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蓄电装置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负端;
二极管(D7)一端连接所述蓄电装置的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负端;
二极管(D8)一端连接所述蓄电装置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正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一个晶体管开关(S6)及一个二极管(D6),所述第二组线圈含一正端及一负端;
其中,第二组线圈的正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正端;
晶体管(S6)与二极管(D6)并联;
晶体管(S6)与二极管(D6)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蓄电装置的负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的负端。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间断电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装置包括:
一电流反馈控制器,其一端连接所述蓄电装置,另一端连接所述交流/直流转换装置,当所述蓄电装置的电位比蓄电装置的浮充电位低时,蓄电装置的电流传送至交流/直流转换装置;
一浮充电位控制器,其一端连接所述蓄电装置,另一端连接所述交流/直流转换装置,当所述蓄电装置的电位接近蓄电装置的浮充电位时,蓄电装置的电位传送至交流/直流转换装置。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间断电流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直流/交流转换装置,其与所述直流/直流转换装置连接,用于将直流/直流转换装置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16、一种不间断电源系统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当蓄电装置的电量下降时,使一直流/直流转换装置的输入电压向一蓄电装置进行充电;以及
(b)当直流/直流转换装置向蓄电装置进行充电时,根据蓄电装置的电位状况,调整交流/直流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其中所述直流/直流转换装置的输入电压向所述蓄电装置进行充电为二段式,当蓄电装置的电位小于蓄电装置的额定电压时,向蓄电装置进行一定电流模式的充电,而当蓄电装置的电位接近蓄电装置浮充电压时,向该蓄电装置进行一定电压模式的充电,所述定电流模式的充电由一电流反馈控制器将蓄电装置的电流状况传送至交流/直流转换装置调整其输出电压,所述定电压模式的充电是由一浮充电压控制器将蓄电装置的电压信息传送至交流/直流转换装置以调整其输出电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97118916A CN1083627C (zh) | 1997-09-26 | 1997-09-26 | 不间断电源系统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97118916A CN1083627C (zh) | 1997-09-26 | 1997-09-26 | 不间断电源系统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13206A CN1213206A (zh) | 1999-04-07 |
CN1083627C true CN1083627C (zh) | 2002-04-24 |
Family
ID=5175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71189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627C (zh) | 1997-09-26 | 1997-09-26 | 不间断电源系统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3627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99675B (zh) * | 2008-01-31 | 2012-07-04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充电电路及电源供应系统 |
CN101515750B (zh) * | 2008-02-20 | 2011-05-25 | 中茂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电源供应器的电流准位变化保护控制装置 |
JP4954335B2 (ja) * | 2010-01-08 | 2012-06-13 | Jfe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急速充電装置 |
CN107565672A (zh) * | 2017-09-07 | 2018-01-09 |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 在线互动式不间断电源的usb充电电路及充电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60185A (en) * | 1987-08-21 | 1989-08-22 | Electronic Research Group, Inc. | Integrated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for personal computers |
US5631814A (en) * | 1995-06-16 | 1997-05-20 | Abraham Lavsky |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based on non-invasive connection of backup circuit to switch power supply |
-
1997
- 1997-09-26 CN CN97118916A patent/CN108362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60185A (en) * | 1987-08-21 | 1989-08-22 | Electronic Research Group, Inc. | Integrated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for personal computers |
US5631814A (en) * | 1995-06-16 | 1997-05-20 | Abraham Lavsky |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based on non-invasive connection of backup circuit to switch power suppl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13206A (zh) | 1999-04-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812572B2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charge equalization of series-connected individual cells of an energy accumulator | |
EP0804827B1 (en) |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ies | |
CN1061795C (zh) | 由交流电源供电的装置 | |
US7800346B2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equalizing charges of series-connected energy stores | |
CN103378749B (zh) | 电源电路 | |
CN203691238U (zh) | 电子变换器以及相关照明系统 | |
CN101878587B (zh) | 具有多个功率变换器的开关模式脉宽调制的dc-dc转换器 | |
CN1080022C (zh) | 由变压器的交替切换绕组电路高速传送电能的电源单元及电能传送方法 | |
CN1473387A (zh) | 开关电源装置 | |
US20090273321A1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an energy store | |
CN1085354C (zh) | 不停电开关式稳压器 | |
WO2005046033A2 (en) | Multiple input dc-dc power converter | |
WO2001054462A1 (en) | An improved power feedback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scheme for multiple lamp operation | |
US20040036361A1 (en) | Power supply method of a line interactive ups and the line interactive ups | |
CN101499675A (zh) | 充电电路及电源供应系统 | |
CN101075746A (zh) | 低功耗的不间断供电系统 | |
CN110266018B (zh) | 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 |
CN1083627C (zh) | 不间断电源系统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 |
CN1197220C (zh) | 用于在负载两端产生交流电压的不间断电源和方法 | |
CN108988626A (zh) | 一种融合pfc的单电感双输出变换器及其工作方法 | |
JP3330232B2 (ja) | 交直流無停電電源装置 | |
Srinivas | Integrated Magnetics based Dual Output AC/DC Flyback Converter Topology with Active Front-End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for Low Power Medical Applications | |
WO2021050912A1 (en) | Power converters with wide bandgap semiconductors | |
CN1622419A (zh) | 充电系统 | |
Chuang et al. | Highly-efficient battery chargers with parallel-loaded resonant converte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5881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424 Termination date: 20150926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