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2945B - 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52945B CN108352945B CN201680064359.2A CN201680064359A CN108352945B CN 108352945 B CN108352945 B CN 108352945B CN 201680064359 A CN201680064359 A CN 201680064359A CN 108352945 B CN108352945 B CN 1083529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frame
- low latency
- configuration
- latency
-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108091006146 Channel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0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0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6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102100036409 Activated CDC42 kinase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2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73 mas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5 dual-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56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918 transfusion-transmitted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04L43/087—Jitt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llocation of payload; Allocation of data channels, e.g. PDSCH or PUSC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9—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layer [OSI layer 7]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和装置。能够在设备处接收高层配置(1420)。高层配置能够高于物理层配置。除用于常规延时传输模式的常规延时配置之外,高层配置还能够指示利用用于低延时传输模式的低延时配置来配置设备。低延时传输模式能够具有比常规延时传输模式更低的延时。能够在子帧n中基于低延时配置和常规延时传输模式中的一个来接收分组(1430、1440)。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低延时配置时,能够在后续子帧n+p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p<4(1450)。后续子帧n+p能够是从子帧n开始的第p个子帧。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常规延时配置时,能够在后续子帧n+4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后续子帧n+4是从子帧n开始的第四个子帧(146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针对一种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和装置。更特别地,本公开针对配置用于低延时数据分组而同时与配置用于正常延时数据分组的设备保持后向兼容的设备的无线传输、信令和帧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用户在长期演进(LTE)网络、无线局域网络(WLAN)以及其他无线通信网络上使用无线通信设备(也称为用户设备(UE),诸如智能电话、蜂窝电话、平板型计算机、选择性呼叫接收机)以及其他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使用这些设备来下载文件、音乐、电子邮件消息和其他数据以及观看流式视频、播放流式音乐、玩游戏、浏览网页和参与其他数据密集型活动。
分组数据延时是广泛用于参考系统性能测试的性能度量中的一个。分组数据延时不仅对于系统的感知响应性而言十分重要;而且它还是间接影响吞吐量的参数。某些业务类型对延时敏感并且需要减少其数据分组的延时。这些延时敏感的业务类型能够包括诸如用于电话呼叫的因特网协议语音,能够包括游戏,能够包括机动车控制信号,并且能够包括其他时间敏感的业务类型。HTTP/TCP是当今因特网上使用的主要应用和传输层协议族,TCP慢启动周期是分组流的总传输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TCP慢启动期间,性能受延时限制。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基于TCP的数据事务而言,改善延时能够提高平均吞吐量。延时敏感的业务类型需要减少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分组延时,诸如减少设备在连接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和信号所花费的时间。这与正常延时数据分组相反,后者用于文件下载和上传等业务类型,这些业务类型对延时敏感度较低,因为延时对文件传输的影响最小,并且正常延时对用户而言并不明显。
为了支持延时敏感的业务类型以及其他延时敏感的新型用例,需要通过增强LTE和其他无线通信系统来支持低延时,以将LTE和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扩展到更广泛的场景,并且增强LTE以提供更好的用户感知体验。遗憾的是,目前的设备并未充分地提供用于低延时传输的结构。因此,需要一种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包括:在设备处接收高层配置,所述高层配置高于物理层配置,所述高层配置指示除用于常规延时传输模式的常规延时配置之外还利用用于低延时传输模式的低延时配置来配置设备,其中所述低延时传输模式具有比所述常规延时传输模式更短的延时;在子帧n中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和所述常规延时配置中的一个来接收分组,其中从服务小区接收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和所述常规延时配置两者的分组;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时,在后续子帧n+p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p<4,其中所述后续子帧n+p是从所述子帧n开始的第p个子帧,其中所述反馈分组在所述后续子帧n+p的时间部分中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其中所述时间部分包括资源元素指配给所述设备用于上行链路反馈传输的至少两个符号;以及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所述常规延时配置时,在后续子帧n+4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所述后续子帧n+4是从所述子帧n开始的第四个子帧。
附图说明
为了描述能够获得本公开的优点和特征的方式,参照附图中示出的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呈现对本公开的描述。这些附图仅描绘出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因此不应视为对其范围的限制。
图1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系统的示例图;
图2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子帧的示例图;
图3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子帧的示例图;
图4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示例图;
图5是根据相关实施例的传输时间间隔的示例图;
图6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传送块的示例图;
图7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传送块的示例图;
图8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传送块的示例图;
图9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子帧的示例图;
图10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子帧的示例图;
图11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子帧的示例图;
图12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
图13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
图14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
图15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
图16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
图17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装置的示例框图;
图18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设备的示例框图;
图19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子帧的示例图;
图20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子帧的示例图;
图21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子帧的示例图;
图22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子帧的示例图;
图23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以及
图24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能够提供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和装置的实施例。
根据一个可行实施例,能够接收高层配置消息。基于高层配置消息,能够确定用于接收数据分组的子帧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能够包括第一资源元素集合。第一资源元素集合能够是第一区域中的第二资源元素集合的子集。第一区域能够用于控制信道监测。能够将数据分组映射到第一资源元素集合的至少一个资源元素。能够通过尝试解码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来监测第一区域。能够解码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中的数据。
根据另一个可行实施例,能够接收指示用于在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接收数据分组的资源块集合的高层配置消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高层配置消息能够指示哪些时频资源可能是低延时相关传输的传输候选。低延时相关传输能够包括低延时数据、低延时解码辅助信息以及其他低延时传输。能够尝试解码资源块集合内的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中的数据分组。第一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处于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能够尝试解码资源块集合内的至少一个第二资源元素集合中的数据分组。第二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处于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第二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包括不在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中的至少一个资源元素。能够成功解码第一资源元素集合和第二资源元素集合中的一个中的数据分组。能够将经解码的数据分组的数据有效载荷传递到应用层。
根据另一个可行实施例,能够在设备处接收高层配置。高层配置能够高于物理层配置。除常规延时传输模式的常规延时配置之外,高层配置还能够指示使用低延时传输模式的低延时配置来配置该设备。低延时传输模式能够具有比常规延时传输模式更低的延时。能够基于子帧n中的低延时配置和常规延时传输模式中的一个来接收分组。能够在后续子帧n+p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低延时配置时,p<4,其中后续子帧n+p能够是从子帧n开始的第p个子帧。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常规延时配置时,能够在后续子帧n+4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后续子帧n+4能够是从子帧n开始的第四个子帧。
根据另一个可行实施例,能够发送资源指配。资源指配能够将子帧中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指配给常规延时数据传输。能够在子帧中的第二时频资源集合内发送低延时数据。第二集合能够与第一集合至少部分地重叠。低延时数据能够具有比常规延时数据更低的延时。能够发送标记信号。标记信号能够指示子帧中存在低延时数据传输。
根据另一个可行实施例,能够接收资源指配。从资源指配中,能够确定子帧中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能够确定子帧中的第二时频资源集合。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用于低延时数据传输。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与第一时频资源集合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基于所确定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和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解码子帧中的常规延时数据传输。常规延时传输能够具有比低延时传输更长的延时。
根据另一个可行实施例,能够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发送第一控制信道。子帧能够包括时域中的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以及频域中的多个子载波。第一控制信道能够占用少于多个子载波的第一部分子载波。第一控制信道能够仅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指配第一数据资源。能够在子帧的第二时间部分中发送第二控制信道。第一时间部分能够占用子帧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第二时间部分的第一OFDM符号。第二时间部分能够占用子帧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第一时间部分的第二OFDM符号。第二控制信道能够占用少于多个子载波的第二部分子载波。第二控制信道能够仅在子帧的第二时间部分中指配第二数据资源。
根据另一个可行实施例,能够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监测第一控制信道。子帧能够包括时域中的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以及频域中的多个子载波。第一控制信道能够占用少于多个子载波的第一部分子载波。第一控制信道能够仅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指配数据资源。能够在子帧的第二时间部分中监测第二控制信道。第一时间部分能够占用子帧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第二时间部分的OFDM符号。第二时间部分能够占用子帧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第一时间部分的的OFDM符号。第二控制信道能够占用少于多个子载波的第二部分子载波。第二控制信道能够仅在子帧的第二时间部分中指配数据资源。能够解码第一控制信道。响应于解码第一控制信道,能够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接收数据。能够通过第一控制信道来指配第一时间部分中的数据。能够解码该数据。
根据一些实施例,为了支持新型用例以及将长期演进(LTE)和其他无线通信的应用扩展到更广泛的场景,并且为了增强LTE以提供更好的用户感知体验,需要通过增强LTE而支持更低的延时。这些实施例能够提供新的帧结构和其他特征来支持需要更低延时的设备,同时支持具有常规延时的设备。
图1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系统100的示例图。系统100能够包括第一设备110和第二设备120。虽然第一设备110被图示为用户设备(UE)并且第二设备120被图示为诸如增强节点B(eNB)的基站,但角色也可以互换。另外,设备110和120能够是相同类型的设备,诸如UE或基站,并且能够是能够发送和接收无线通信信号的任何其他类型的设备。出于说明目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110可以被称为UE,并且第二设备120可以被称为基站,但应当理解,在全部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120能够是任何发送和/或接收设备。第一设备110与第二设备120能够在不同的小区130和140上通信。系统100还能够包括另一个设备112,其能够以类似于第一设备110的方式与第二设备120在不同的小区132和142上通信。设备110和112能够是能够访问无线网络的任何设备。例如,设备110和112可以是UE,诸如无线终端、便携式无线通信设备、固定无线通信设备、智能电话、蜂窝电话、翻盖式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具有蜂窝网络接入卡的个人计算机、选择性呼叫接收机、平板型计算机或者能够在无线网络上运行的任何其他设备。
通信系统100能够利用正交频分多址(OFDMA)或者下一代基于单载波的FDMA架构来进行上行链路传输,诸如交织FDMA(IFDMA)、本地化FDMA(LFDMA)、利用IFDMA或LFDMA的离散傅立叶变换-扩频OFDM(DFT-SOFDM)。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架构也可以包括使用诸如直接序列CDMA(DS-CDMA)、多载波CDMA(MC-CDMA)、多载波直接序列CDMA(MC-DS-CDMA)、利用一维或二维扩频的正交频分和码分复用(OFCDM)的扩频技术,或者更简单的时分和频分复用/多址接入技术。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系统符合3GPP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LTE协议,也被称为EUTRA或其后代,其中,基本单元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方案在下行链路上进行发送,并且用户终端使用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方案在上行链路上进行发送。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系统符合3GPP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高级LTE协议,也被称为LTE-A或其后代或者其LTE版本,其中,基本单元能够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方案在单个或多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上进行发送,并且用户终端能够使用单个或多个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在上行链路上进行发送。更一般地,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实现一些其他的开放或专有通信协议,例如,WiMAX等其他现有和未来的协议。实现这些实施例的特征的架构也可以基于更简单的时分和/或频分和/或空分复用/多址技术或者这些不同技术的组合。在替选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利用其他通信系统协议,包括但不限于时分多址(TDMA)或者直接序列码分多址(CDMA)。通信系统可以是时分双工(TDD)或频分双工(FDD)系统。
在OFDM系统或者诸如DFT-SOFDM和IFDMA的类似OFDM系统中,资源指配是将特定通信设备或远程单元的信息映射到可用子载波集合中的子载波资源的频率和时间指配,如由调度器所确定。该指配可以例如取决于由诸如用户设备的远程单元报告给调度器的频率选择性信道质量指示(CQI)或一些其他度量。对于子载波资源的不同部分而言可能不同的信道编码率和调制方案也由调度器来确定,并且也可以取决于所报告的CQI或其他度量。在码分复用网络中,资源指配是将特定通信设备或远程单元的信息映射到可用信道化码集合中的信道化码资源的码指配,如由调度器所确定。
在LTE中,无线电帧通常能够包括多个子帧,它们可以形成级联的子帧连续体。示例无线电帧包含10个子帧。每个子帧能够对应于传输时间间隔(TTI)。示例TTI为1毫秒。每个子帧能够由两个时隙组成,每个时隙具有0.5ms的长度,鉴于普通循环前缀长度,每个时隙例如包含7个OFDM符号,而如果使用扩展循环前缀长度,则只有6个OFDM符号。每个子帧能够由控制区域和数据区域组成。控制区域可以在时域中包括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或者在频域中包括一个或多个资源块。在通信系统中,指配的信道能够用于发送数据并且还用于系统的控制信令或消息收发。控制信号或消息可以在控制信道(CCH)中发送,并且用于从网络或基站到用户设备或装置的前向链路传输(又称下行链路传输)以及从用户设备或装置到网络或基站的反向链路传输(又称上行链路传输)。在诸如UTRA的LTE的系统中,其中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由单个可解码元素(称为控制信道元素(CCE))或者可解码元素的聚合(称为多个控制信道元素(CCE))组成,用户设备能够从大的CCE集合中识别意图用于特定用户设备的CCE的子集。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设备能够被配置成尝试解码在控制区域中发送的低延时分组或消息。用户设备能够被配置成监测CCE的子集中的低延时分组,表示为低延时CCE(LL-CCE),意图用于到用户设备的可能低延时数据传输。意图用于特定用户设备以特定CCE聚合等级L(例如,L=1、2、4或8个CCE)进行监测或尝试解码的CCE的子集被称为该用户设备在特定CCE聚合等级L下的资源集合。用于用户设备的资源集合能够包含一个或多个资源子集,其中每个资源子集能够包括与聚合等级相对应的一个或多个CCE,并且资源子集能够对应于候选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其又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候选。特定CCE聚合等级L的资源子集的集合能够对应于特定用户设备在与特定CCE聚合等级L的资源集合相对应的搜索空间中监测的聚合等级L的PDCCH候选的集合。控制区域的大小能够例如是1个、2个或3个OFDM符号,并且可以取决于在高层配置消息中针对子帧用信号通知的符号数目,或者可以取决于通过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用信号通知的符号数目,该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能够在每个子帧控制区域的符号0中发送并且能够由跨频率分布的4个资源元素组(REG)组成。每个REG能够由4个连续或几乎连续的控制资源元素组成,并且在配置了关联天线端口时还可以包括多达2个参考信号。每个CCE能够包括跨频率伪随机地分布或交错的9个REG以及基于子块交织器的控制区域中的OFDM控制符号。可用于低延时数据传输的CCE和对应的REG可以是控制区域中占PCFICH和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ARQ)指示信道(PHICH)以及控制信道CCE之后剩下的CCE。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能够包括例如1个、2个、4个或8个CCE,这取决于CCE聚合等级L。PDCCH能够与DCI格式类型相关联。PDCCH传送包含数据指配的给定DCI格式类型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两个以上的DCI格式类型可以具有相同的DCI格式大小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DCI格式大小。指配给用户设备来进行监测的DCI格式类型的数目能够取决于经由诸如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令的高层信令指配给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诸如下行链路MIMO或下行链路单天线。在聚集多于1个CCE来形成PDCCH的情况下,CCE就在PDCCH候选搜索空间中的位置而言能够在逻辑上连续。对于一个或多个DCI格式类型而言,PDCCH候选位置可以相同。数据区域能够包含数据符号,诸如QAM符号,每个资源元素(RE)具有一个数据符号。一个时隙持续时间内的12个连续资源元素能够被分组以形成资源块(RB)。资源块能够跨越一个时隙或对于普通循环前缀长度的7个OFDM符号,使得两个RB(或单个RB对)跨越子帧。子帧中对应于第一时隙的第一RB中的数据OFDM符号的数目能够被缩短所指配的OFDM控制符号的数目。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设备能够尝试解码控制区域中的控制信道和低延时数据传输。用户设备能够基于第一RNTI(例如,C-RNTI)来识别控制信道并且基于第二RNTI(例如,LL-RNTI)来识别低延时数据分组。低延时数据分组候选的聚合等级集合可以与UE监测的PDCCH候选的聚合等级集合相同、是其子集或与其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特定聚合等级而言,用于低延时数据分组的搜索空间可以与用于PDCCH的搜索空间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对于特定聚合等级而言,用于低延时数据分组的搜索空间可以是用于PDCCH的搜索空间的子集或与其不同(例如,不重叠、部分重叠)。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特定聚合等级而言,用于低延时数据分组的搜索空间可以与用于PDCCH的搜索空间存在偏移。偏移可以基于该特定聚合等级的PDCCH候选的数目以及特定聚合等级的值。这种方法能够防止子帧的控制区域中出现多个上行链路和/或多个下行链路调度授权或指配时发生阻塞。在一些实施例中,所监测的低延时数据分组候选相关联的可能低延时数据有效载荷大小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与所监测的PDCCH候选相关联的DCI格式大小相同、是其子集或与其不同。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针对特定聚合等级和候选,首先尝试使用其C-RNTI对控制信道候选进行解码,若此尝试失败,则其能够尝试使用LL-RNTI来进行解码。替选地,它能够尝试使用可能具有不同DCI格式大小的不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格式类型对候选进行解码。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能够针对低延时传输或分组来定义新的DCI格式类型。用于低延时数据分组的新的DCI格式类型可以具有与用于常规延时数据分组的PDCCH的DCI格式大小不同的DCI格式大小。DCI格式类型也可以被称为控制信道消息类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区域内的RE中的一些能够被预留用于支持低延时传输。在一个实施例中,RE能够用于低延时数据分组传输。在其他实施例中,RE也可以用于标记信息传输以辅助用户设备在对常规延时分组传输和/或低延时分组传输进行解码时接收常规延时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使用包含用于低延时数据分组的资源指配的DCI来监测低延时控制信道(例如,LL-PDCCH)候选。低延时数据分组可以在来自子帧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区域的数据区域中发送。在一个实施例中,低延时数据分组能够在与包含用于低延时数据分组的资源指配的控制信道的位置相关联或基于此的数据区域中发送。低延时数据分组的位置与包含低延时数据资源指配的控制信道之间的关系可以被预先确定(例如,每个子帧区域能够包括控制信道和低延时数据区域,控制信道和低延时数据区域的资源元素或资源元素组可以在子帧区域内交织),或者由高层信令(例如,诸如间隙或偏移、OFDM符号、资源块索引等一个或多个配置参数的信令)来确定。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低延时数据分组的位置能够被包括在与用户设备的低延时数据分组相对应的控制信道的DCI资源指配消息中。特定用户设备能够定位与其要监测的每个LL-PDCCH候选相对应的低延时控制信道元素(盲解码)。能够借由与基站试图调度的用户设备相对应的唯一标识符来掩码每个LL-PDCCH的CRC。能够由UE的服务基站向该UE指配唯一标识符。该标识符能够被称为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并且通常在呼叫准入时指配给每个UE的标识符能够是小区RNTI或C-RNTI。还可以对UE指配半持续调度C-RNTI(SPSC-RNTI)或临时C-RNTI(TC-RNTI)或低延时RNTI(LL-RNTI)。当配置成接收低延时发送的UE对LL-PDCCH进行解码时,除C-RNTI之外(例如,在LL-PDCCH也能够用于常规延时数据分组指配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的DCI格式大小),该UE还可以将其LL-RNTI以掩码的形式应用于PDCCH CRC,以便在已将低延时传输控制信道发送到用户设备的情况下成功进行LL-PDCCH解码。当用户设备成功解码了具有用LL-RNTI掩码的CRC的特定DCI格式类型的LL-PDCCH时,该用户设备能够使用所解码的LL-PDCCH中的控制信息来确定例如用于相应低延时数据的资源指配/混合ARQ信息和功率控制信息。
在LTE中,DCI格式类型0、4用于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上调度上行链路数据传输,而DCI格式类型1A用于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上调度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其他DCI格式类型也用于调度PDSCH传输,包括DCI格式1、1B、1D、2、2A、2B、2C、2D,每个PDSCH传输对应于不同的传输模式(例如,单天线传输、单用户开环MIMO、多用户MIMO、单用户闭环MIMO、秩1预编码、双层传输方案、多达8层传输方案)。而且,存在DCI格式3和3A,用于调度联合功率控制信息的传输。PDCCH DCI格式0、1A、3和3A都具有相同大小的有效载荷,并且因此具有相同的编码率。因此,对于每个PDCCH候选的全部0、1A、3、3A而言,仅需一次盲解码。然后,用C-RNTI对CRC进行掩码,以确定PDCCH是DCI格式类型0还是1A,并且如果DCI格式类型是3或3A,则确定不同的RNTI。通过PDCCH有效载荷本身中的DCI类型比特(即,控制信息字段中的一个上的控制信息的一部分)来区分DCI格式类型0和1A。始终会需要UE在UE特定的搜索空间中的每个PDCCH候选位置处搜索所有的DCI格式0、1A。存在4个UE特定搜索空间用于聚合等级1、2、4和8。对UE一次仅指配DCI格式类型1、1B、1D、2、2A、2B、2C或2D中的一个,这样除DCI格式类型0、1A和可能的DCI格式类型4所需的盲解码之外,UE仅需对UE特定搜索空间中的每个PDCCH候选位置进行一次额外的盲解码。当PDCCH候选位置位于UE特定搜索空间中时,对于DCI格式类型而言,PDCCH候选位置相同。还分别存在两个聚合等级4和8的两个16CCE公共搜索空间,这两个16CCE公共搜索空间在逻辑上或有时在物理上(当存在32个以上控制信道元素时)与UE特定搜索空间相邻。在公共搜索空间中,UE监测DCI类型0、1A、3和3A以及DCI格式类型1C。DCI格式类型1C用于调度广播控制,其包括寻呼、随机接入响应和系统信息块传输。DCI 1A也可以用于公共搜索空间中的广播控制。DCI 0和1A也用于调度公共搜索空间中的PUSCH和PDSCH。对于DCI格式0、1A、3和3A,在L=4公共搜索空间中,UE需要执行高达4次的盲解码,并且在L=8公共搜索空间中,UE需要执行2次盲解码,而对于DCI 1C再次执行相同数目的盲解码,原因在于DCI 1C与DCI 0、1A、3和3A的大小不同。
对于L=(1、2、4、8)的UE特定搜索空间,UE需要分别执行(6、6、2、2)次盲解码,其中,L是指搜索空间的聚合等级。因此,针对UE特定搜索空间中的两个DCI格式大小以及公共搜索空间中的两个DCI格式大小,UE需要对每个子帧控制区执行的盲解码尝试的最大总数是44(=2×(6,6,2,2)+2×(4,2))。基站和UE使用哈希函数来寻找每个搜索空间中的PDCCH候选位置。哈希函数基于UE RNTI(与UE相关联的标识符,例如,C-RNTI或临时C-RNTI)、聚合等级(L)、控制区域中可用的CCE的总数(Ncce)、子帧编号或索引以及搜索空间的PDCCH候选的最大数目。当多个控制信道和/或低延时数据分组出现在子帧的相同区域中时,这样的方法会防止阻塞。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中的方法能够指示与低延时消息相对应的低延时消息资源子集,基于发送给UE的低延时消息的至少一种低延时消息类型(例如,LL xyz格式类型),基站能够从控制或数据区域内的搜索空间中的一个或多个候选资源子集中的一个中选择该低延时消息资源子集。低延时消息类型可以对应于除PDCCH DCI格式类型之外的标识符。UE能够至少部分地基于位置偏移和标识符来确定要使用搜索空间中的哪个资源集合来进行盲解码尝试,位置偏移(就CCE或聚合CCE的数目或聚合等级下的候选数目而言)与UE要搜索的低延时消息的低延时消息类型相关联或者由其确定,标识符与UE相关联。因此,位于搜索空间中的每个资源集合能够包括特定消息类型的候选资源子集,其相对于具有0偏移的资源集合或者相对于参考资源集合的位置具有位置偏移。基站能够使用从与低延时消息类型相关联的资源集合中选择的资源子集经由选择的资源元素子集发送用于UE的低延时消息信息。UE能够使用盲解码尝试来确定在搜索空间中的资源集合中使用了哪个资源子集来传送低延时消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特定用户设备可以定位与其要监测的每个低延时数据信道候选相对应的资源元素(对每个子帧控制区域进行盲解码)。通常可以借由与基本单元试图调度的用户设备相对应的唯一标识符来掩码每个低延时数据信道的CRC。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用全部低延时数据分组或接收低延时数据分组的用户设备的公共标识符来掩码CRC。能够由UE的服务基站向该UE指配唯一标识符。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标识符能够被称为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并且通常在呼叫准入时指配给每个UE的标识符能够是低延时RNTI或LL-RNTI。还可以对UE指配半持续调度C-RNTI(SPS C-RNTI)或临时C-RNTI(TC-RNTI)和小区特定C-RNTI。当UE对与低延时数据分组相对应的资源元素进行解码时,该UE能够将其LL-RNTI以掩码的形式应用于低延时数据分组CRC,以便成功进行解码。当UE成功解码针对其的低延时数据分组时,该UE能够再将该低延时数据分组发送到应用层,以供需要低延时传输的适当服务使用。UE可能需要尝试对经解码的分组进行解扰,以便确定该分组是针对该UE。在一个实施例中,全部UE都能够对低延时分组进行解码,但如果这些UE未能成功解扰经解码的分组,则可能无法读取分组的内容。基站在传输之前的加扰过程允许基站保护用户的隐私,同时准许每个用户设备对分组进行解码。
信道编码(例如,卷积编码)盲检测可以用于在具有不同大小的PDCCH DCI格式之间进行区分。对于相同大小的DCI格式,能够使用经加扰的CRC的不同掩码,或者替代地,在PDCCH有效载荷本身中的额外比特能够用于在相同大小的PDCCH DCI格式(例如,DCI格式0和1A)之间进行区分。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对于DCI格式1A使用SI-RNTI、P-RNTI或者RA-RNTI而非C-RNTI的广播控制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UE搜索空间可以支持4个聚合等级,包括针对聚合等级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6、6、2、2)个盲检测位置的每个PDCCH(候选)假设和低延时数据候选的(1、2、4或8)个逻辑上连续的CCE。
其中,对于UE特定搜索空间Yk=39827·Yk-1 mod 65537,其中Y-1=n_RNTI;n_RNTI≠0是C-RNTI或临时C-RNTI或LL-RNTI;NCCE,k是子帧k可用的CCE总数;对于PDCCH候选,m′=m;并且对于低延时数据候选,m′=m+Δ(M(L)),其中Δ是基于以聚合等级L(MI((L))))在搜索空间中要监测的PDCCH候选数目的偏移。例如,Δ=αM(L),其中α能够取值如1/3、1/2、1,m=0,...,M(L)-1,其中对于L=(1、2、4、8),M(L)=(6、6、2、2),并且i=0,...,L-1,其中i跨越PDCCH或低延时数据假设的每个连续CCE。
等式(1)能够对每个聚合等级搜索空间的候选假设CCE位置进行随机化,以使阻塞最小化。UE能够以候选假设的相应聚合等级对PDCCH和低延时数据的DCI格式类型执行卷积编码盲检测(CCBD)。盲解码能够允许基站例如基于信道状况动态地选择聚合大小,以便无需始终使用大量的CCE。
图2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子帧n至n+4的示例图200。子帧n能够包括诸如控制区域的第一区域210以及诸如数据区域的第二区域220。第一区域210能够包括资源元素230。在一些实施例中,资源元素(RE)能够表示子帧中单个OFDM符号周期的单个子载波。更一般地,资源元素能够是子帧内的最小可标识时间/频率/码/空间域资源单元。诸如低延时数据分组或其他数据分组的数据分组能够被映射到资源元素230的至少一个资源元素。如果在第一区域210中接收到数据分组,则能够在接收到数据分组的子帧n之后的后续子帧(诸如早于子帧n+4的子帧)中发送应答(诸如HARQ ACK)。
根据该可行实施例,设备能够接收高层配置消息,其中高层能够高于物理层。高层消息能够是发送到设备的专用模式RRC(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能够通过广播系统信息消息将其发送到小区中的全部设备。设备能够基于高层配置消息来确定用于接收数据分组的子帧的第一区域。在一个实施例中,子帧中的第一区域能够对应于子帧中的时域资源集合,诸如OFDM符号持续时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子帧的第一区域能够对应于子帧中的频域资源集合,诸如资源块(RB),其中每个资源块能够包括OFDM子载波集合。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子帧的第一区域能够对应于资源元素(RE)的集合。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子帧的第一区域能够对应于控制信道元素(CCE)的集合,其中每个控制信道元素能够对应于子帧内的资源元素的集合或资源元素组(REG)的集合。第一区域能够包括第一RE集合,其中第一RE集合能够是第一区域中的第二RE集合的子集。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对应于设备能够期望接收控制信道的子帧的第一区域中的全部资源元素。控制信道能够是诸如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或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的信道。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对应于设备能够期望接收控制信道和应答信令的子帧的第一区域中的全部资源元素。控制信道能够是诸如PDCCH和EPDCCH的信道。应答信令能够是诸如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ICH)的信道。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对应于子帧的第一区域中的全部资源元素。第一区域能够用于控制信道监测。数据分组能够被映射到第一RE集合中的至少一个RE(或在其上发送)。设备能够监测第一区域,其中监测能够包括尝试解码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尝试解码能够包括由设备进行盲解码。设备能够解码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中的数据。在一个实施例中,设备能够监测第一区域中的第一RE集合,其中监测能够包括尝试解码第一区域中的第一RE集合中的数据分组。尝试解码能够包括由设备进行盲解码。设备能够解码第一区域中的第一RE集合中的至少一些RE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分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高层消息能够包括也用作控制信道元素的可能候选资源元素或REG的列表,设备能够尝试在其上接收低延时数据。基站能够为低延时传输预留REG集合,但在没有低延时数据要发送或者其他调度优先级不准许在该子帧中发送低延时数据的情况下,这些REG可能被重新用于PDCCH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能够针对控制信道信令监测子帧的第一区域中的第二RE集合,而且还针对低延时数据分组传输监测第一RE集合,其能够是第二RE集合的子集。第一RE集合和第二RE集合皆能够属于子帧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能够是子帧的控制区域。作为监测的结果,如果设备对子帧的第一区域中的控制信令进行解码,则该设备能够使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来确定PDSCH资源指配。设备能够使用PDSCH资源指配来接收数据分组(例如,常规延时数据分组)的有效载荷,然后能够将其传递到诸如应用层的高层。作为监测的结果,如果设备对子帧的第一区域中的低延时数据分组的有效载荷进行解码,则该设备能够将低延时数据分组传递到诸如应用层的高层。低延时数据分组能够具有比常规延时数据分组更严格的分组传递延时要求。
根据一种相关实施方式,能够经由高层信令配置设备,以用低延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格式(例如,DCI格式LL1)来监测低延时(LL)数据分组。低延时DCI格式也能够被另称为低延时数据信息格式(LDI格式)。设备还可以配置有具有传输模式的高层,并且基于该传输模式,设备可以监测使用一个或多个DCI格式(例如,DCI格式1A、1、2、2A、2B、2C)的传输来指配PDSCH数据指配的控制信令。设备可以在子帧的控制区域中监测具有低延时DCI格式的低延时数据分组。对于控制区域而言,能够使用多达3个以上的OFDM符号。替选地,子帧中多达8个以上的RB能够用于控制区域。
图19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可行实施方式的子帧1900的示例图。子帧1900能够包括诸如控制区域的第一区域1910以及诸如数据区域的第二区域1920。用于LL数据监测的第一RE集合能够被进一步组织成多个控制信道元素(CCE)1930和1940,其中每个CCE 1930和1940能够包括多个资源元素。针对低延时数据以及指配PDSCH数据指配的控制信令,设备可以监测控制区域中的相同控制信道元素(CCE)。更一般地,假定第一DCI格式(例如,DCI格式LL1)和第一CCE聚合等级集合,设备可以监测通过为低延时数据组织第一RE集合所创建的第一CCE集合,并且假定第二DCI格式(例如,DCI格式1A、1、2、2A、2B、2C)和第二CCE聚合等级集合,设备可以监测通过为指配PDCCH数据指配的控制信道组织第二RE集合而创建的第二CCE集合。根据假定的DCI格式和聚合等级,监测能够尝试解码低延时数据或控制信道。“监测”或“尝试解码”也能够是盲解码。第一CCE集合能够是第二CCE集合的子集。替选地,第一CCE集合能够与第二CCE集合相同。将第一集合作为第二集合的子集能够降低设备的盲解码复杂度。类似地,第一CCE聚合等级集合能够与第二CCE聚合等级集合相同,或者第一CCE聚合等级集合能够是第二CCE聚合等级集合的子集,诸如聚合等级L=2、4、8用于监测LL数据传输,并且L=1、2、4、8用于监测控制信道。减少用于监测LL数据分组的聚合等级还能够降低UE盲解码复杂度。用于监测LL数据分组的CCE大小能够与用于监测控制信道的CCE大小不同。例如,对于监测LL数据而言,能够使用72个RE(或18个REG,其中每个REG具有4个数据RE)的CCE大小,而对于监测控制信道而言,能够使用36个RE(或9个REG,其中每个REG具有4个数据RE)的CCE大小。低延时DCI格式的DCI格式大小能够与用于控制信道监测的DCI格式大小中的一个相同。例如,DCI格式LL1能够具有与DCI格式1A相同的大小,并且DCI格式LL2能够具有与传输模式特定DCI格式中的一个相同的大小。例如,如果设备配置有传输模式2,则DCI格式LL2将具有与DCI格式1相同的大小,而如果设备配置有传输模式10,则DCI格式LL2将具有与DCI格式2D相同的大小。控制区域中的数据传输特别适用于小的数据分组大小,诸如8至500个比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于用不同循环冗余校验(CRC)掩码来掩蔽CRC,能够将在第一区域中监测的LL数据信息(LDI或LL DCI)与在相同区域中监测的控制信道的DCI进行区分。当低延时DCI格式的DCI格式大小与用于控制信道监测的DCI格式大小中的一个相同时,这会特别适用。在对包含PDSCH数据指配的DCI的控制信道进行盲解码(或监测)期间,设备可以假定用设备特定标识符(例如小区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C-RNTI))或者公共标识符(例如,寻呼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P-RNTI))对DCI的CRC进行编码或加扰。在对LL数据分组进行盲解码(或监测)期间,设备可以假定用与LL数据监测相关联的特定标识符(例如,低延时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LL-RNTI))对LL数据分组的有效载荷的CRC进行编码。能够经由高层(例如,RRC)消息向设备指示特定标识符。更一般地,设备能够在子帧的第一区域中执行控制信道监测,设备能够使用第一标识符(例如,假定使用C-RNTI对DCI的CRC进行编码,使用循环冗余校验(CRC))来确定对控制信道(例如,PDCCH)或与控制信道相关联的DCI的成功解码,并且设备能够使用第二标识符(例如,假定使用LL-RNTI对数据有效载荷的CRC进行编码,使用循环冗余校验(CRC))来确定对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例如,LL数据分组)的数据有效载荷的成功解码。
由设备针对控制信令监测的第二RE集合中的CCE或RE组能够与诸如PDCCH或EPDCCH的控制信道相关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设备针对LL数据监测的第一集合中的CCE或RE组能够与用于接收低延时数据的单独物理信道(例如,LL-PDSCH)相关联。在一些情况下,由设备针对LL数据监测的第一集合中的RE组能够被称为除“CCE”以外的名称,诸如低延时信道元素(LCE)。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设备针对LL数据监测的CCE仍能与诸如PDCCH或EPDCCH的控制信道相关联,但在CCE上解码的信息(即,DCI或LDI)与诸如PDSCH的数据信道相关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响应于在子帧n的第一区域中解码的LL数据分组,能够在早于子帧n+4的子帧(诸如子帧n+2)中发送响应于解码LL数据的反馈(例如,ACK或NACK)。在该实施方式中,设备能够经由高层配置有低延时传输模式或低延时特征。第一区域能够是与1msTTI的前1至3个OFDM符号相对应的控制区域。由于该区域位于子帧的开始部分,故能够更早地解码在此发送的LL数据。例如,当设备接收到1ms TTI的3个OFDM符号时(如果在控制区域中发送LL数据),能够开始解码,而并非在设备接收到其全部14个OFDM符号之后(如果将以常规方式发送LL数据,诸如使用跨越至经由PDCCH/EPDCCH中的DCI指配的子帧末端的PDSCH RB)。由于这种提早解码的益处,设备则能够诸如在子帧n+2或子帧n+1的后半部分中提早发送反馈。如果LL数据的有效载荷很小,诸如约100个比特左右,则设备中实现的控制信道解码器也能够利用较小的有效载荷来尽早完成解码。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能够使用诸如LTE子帧的控制信道区域的第一区域来定义支持低延时分组传输的新资源指配设计,并且能够将其用于正常或常规的控制信道延时分组传输。设备能够配置有控制信道区域内的第一RE集合,然后设备能够使用该第一RE集合对数据分组进行盲解码。结合传统帧结构,诸如LTE版本8的帧结构,能够以多种方式减少下行链路延时,其中传统传输时间间隔(TTI)能够具有1ms的持续时间,传统子帧能够是1ms,并且传统时隙能够是0.5ms。系统100能够同时以至少两个不同的TTI持续时间运行,传统1ms的TTI持续时间以及至少一个新的TTI持续时间,诸如0.5ms。这些实施例能够提供更快的处理时间以及更快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传输,诸如其中能够比4个TTI后更快地发送HARQ应答(HARQ-ACK),诸如早于子帧n之后的子帧n+4。例如,能够在子帧n+2而非n+4中发送ACK/NACK。这些实施例还能够提供更快的信道质量指示符(CQI)传输,减少分组传输的TTI持续时间,诸如使用0.5ms的TTI,以及减少反馈传输的TTI持续时间,诸如使用0.5ms的TTI。对于时分双工(TDD)而言,针对子帧n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能够按每个n+2或n+4时序指配上行链路ACK/NACK资源。
在LTE中,在下行链路中,UE可以配置有用于PDSCH接收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的传输模式,诸如版本12的LTE中的传输模式1至10。传输模式能够与一个或多个PDSCH传输方案相关联。PDSCH传输方案可以例如是单天线端口传输、传输分集、闭环空间复用、开环空间复用、大延迟循环延迟分集、双天线端口或多天线端口传输方案。一些传输方案支持在TTI(诸如子帧)中仅传输单个传送块,而另一些传输方案支持在TTI中传输多达两个传送块。与用于PDSCH解调的传输方案相关联的参考信号或导频信号可以是公共参考信号(CRS)或者UE特定或专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传输方案可以与包括资源指配以及用于解码PDSCH的其他控制信息的给定有效载荷大小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格式相关联。可以在包括CRC(循环冗余校验)比特的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EPDCCH(增强型PDCCH)上发送DCI格式,这些CRC比特可以由为设备配置的特定C-RNTI加扰。类似地,在上行链路上,UE可以配置有用于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多个传输模式中的传输模式,诸如版本12的LTE中的传输模式1至2。PUSCH传输方案可以包括单天线端口和闭环空间复用传输方案。
在一个实施例中,设备能够配置有低延时传输模式,诸如低延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其中,能够在子帧n+2而非n+4中发送传输(Tx)HARQ ACK,可能存在传送块(TB)大小限制,可能存在能够将较小延时的配置限制到小(较小)小区的定时提前(TA)限制,可能存在专用PDSCH资源,如在半待续调度(SPS)中,其中ACK/NACK反馈能够类似于版本8,诸如基于控制信道元素(CCE)索引的动态ACK/NACK,并且其中可能存在很小的最大码块(CB)大小,诸如1500个比特而非6144个比特,这能够改善流水线操作和/或降低复杂度。最大码块(CB)大小能够对应于信道有效载荷大小,该信息有效载荷大小能够被信道编码以便在信息有效载荷被分割成多个码块之前在诸如PDSCH的特定物理信道上传输。传送块能够包括一个或多个码块。
例如,设备可以经由高层配置有低延时传输模式或低延时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要求该设备比版本8设备更快地传输HARQ反馈,诸如针对在子帧n中接收到的PDSCH的下行链路(DL)许可,可能要求该设备在子帧n+2而非子帧n+4中传输对应的HARQ-ACK反馈。这可能意味着能够将设备对PDSCH的处理时间从3-TA降至1-TA。为确保设备的复杂度不会受到这个缩短的处理时间的不利影响,可能会对TB大小和/或设备对于低延时操作支持的TA值施加限制。对于极短的传送块而言,如半持续调度(SPS)中的专用PDCCH资源功能被直接指配给PDSCH。这就会允许设备提早开始检测和解码PDSCH并且更快地发送上行链路反馈。
根据一种相关实施方式,设备能够配置有能够与任何传输模式协作的低延时DCI格式。多达3个以上正交频率复用(OFDM)符号能够用于控制区域。能够在用于小数据分组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上发送数据。响应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上的数据,能够在子帧n+2中发送ACK。在该实施方式中,设备可以经由高层配置有低延时传输模式或低延时特征。对于小分组而言,却能够在包括PDCCH或控制区域的CCE上发送通常占用整个1ms TTI的PDSCH。由于控制区域能够发生在1ms TTI的前1至3个OFDM符号中,故能够更早地解码在CCE上发送的数据,诸如在设备接收到1ms TTI的3个OFDM符号之后,而并非在设备接收到其全部14个OFDM符号之后。由于这种提早解码的益处,设备则能够在诸如子帧n+2或子帧n+1的时隙2中提早发送上行链路反馈。能够发送的典型有效载荷可能约为100个比特左右,并且它们能够利用设备中实现的控制信道解码器。基于具有不同循环冗余校验(CRC)的CRC掩码,能够将PDSCH数据与DCI进行区分。这就能够允许降低复杂度,不改变诸如TTI持续时间、RS、映射等现有的PDSCH结构,仅可以修改HARQ定时,并且能够通过PDCCH结构发送低延时小分组。
图3是根据相关的可行实施例的子帧300的示例图。子帧300能够包括配置用于低延时传输的OFDM符号310、配置用于低延时传输的资源块320、第一资源元素集合330(诸如第一低延时信道元素(LCE0),其也能够被称为数据信道元素(DCE))以及第二资源元素集合340(诸如第二LCE1)。配置用于低延时传输的资源块可以是集中式物理资源块、集中式虚拟资源块或分布式虚拟资源块。集中式虚拟资源块(VRB)能够直接映射到物理资源块,而分布式虚拟资源块可以通过预定方式映射到物理资源块,使得连续的分布式资源块映射到非连续的物理资源块,每个时隙中的非连续物理资源块的位置不同。配置用于低延时传输的资源块可以根据资源块组(RBG)、一个或多个RBG子集中的集中式VRB或分布式VRB来定义。RBG可以是连续的集中型虚拟资源块(VRB)的集合。资源块组大小(P)可以作为系统带宽的函数。RBG子集p,其中0≤p<P,能够包括从RBGp开始的每第P个RBG。LCE通常能够包括多个RE,并且与LCE相对应的RE不必在时域或频域上连续。LCE也能够分散在多个RB之间,甚至分散在包括多个RB的多个资源块组(RBG)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LCE可以包括配置用于低延时数据分组传输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中的RBG中的RE。在另一个实施例中,LCE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中的P个RBG子集中的一个或多个的集中式VRB子集中的RE。集中式VRB子集可以对应于不同RBG中的VRB。在另一个实施例中,LCE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中的分布式VRB子集中的RE。分布式VRB子集可以是连续的VRB,因此它们映射到分布的物理RB。单个配置用于低延时分组传输的符号能够包括配置用于符号中的低延时分组传输的不同RB中的多个LCE。低延时数据分组能够处于配置用于低延时分组传输的符号中的任何一个上,诸如符号的子集上,并且也能够处于配置用于低延时分组传输的RB的子集上。在一些情况下,子帧中的全部OFDM符号和RB皆可能潜在用于低延时传输,并且单独的配置信令可能并非必需。在这样的情况下,OFDM符号310能够是子帧中的全部OFDM符号。类似地,RB 320能够是子帧中的全部RB。OFDM符号350中的一些能够包括符号350中的RE中的一些上的公共参考信号,如导频RE。
在一个实施例中,类似于上文就搜索空间和聚合等级所述的控制信道结构,UE(诸如设备)可以经由高层信令配置成在特定LCE聚合等级L(例如,L=1、2、4或8个LCE)的LCE子集中监测具有一个或多个低延时数据信息(LDI)格式的低延时(LL)数据分组。特定LCE聚合等级L的LCE子集中的聚合LCE集合能够对应于特定设备在与特定LCE聚合等级的LCE子集相对应的搜索空间中进行监测的聚合等级L的低延时数据候选集合。设备能够针对低延时数据分组监测给定聚合等级的低延时数据候选集合,其中监测意味着根据全部监测的LDI格式来尝试解码集合中的低延时数据候选中的每一个。设备能够通过使用与UE相关联的标识符,诸如掩码或加扰数据有效载荷的循环冗余校验(CRC)的C-RNTI或LL-RNTI,确定对与低延时数据候选相对应的低延时数据分组的数据有效载荷的成功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哈希函数可以用于在每个搜索空间中寻找低延时数据候选位置。哈希函数可以基于UE RNTI(与UE相关联的标识符,诸如C-RNTI或LL-RNTI)、聚合等级(L)、可用LCE的总数(Nlce)、OFDM符号的数目或索引以及搜索空间的低延时数据候选的最大数目。在确定LCE位置的一种方法中,通过下面的等式给出对于子帧的OFDM符号‘k’的对应于每个聚合等级L(例如,L=(1、2、4或8))搜索空间的低延时数据候选m的LCE位置
其中,
-对于UE特定搜索空间,Yk=39827·Yk-1 mod 65537,其中Y-1=n_RNTI;
-例如,n_RNTI≠0是C-RNTI或临时C-RNTI或LL-RNTI;
NLCE,k是OFDM符号k可用的LCE总数;
-m=0,…,MI((L)))-1,其中M(L)是在聚合等级L的搜索空间中进行监测的低延时数据候选的数目;以及
-i=0,…,L-1,其中i跨越低延时数据假设的每个连续LCE。
图4是根据相关的可行实施例的OFDM符号400的示例图。OFDM符号能够是配置用于子帧中的低延时传输的OFDM符号中的一个。OFDM符号400能够包括LCE的LCE0、LCE1和LCE2以及其他元素。而且,OFDM符号400能够具有配置用于低延时传输的RB的带宽,诸如12个RB、100个RB以及其他数目的RB。LCE资源能够可选地用于标记传输,其能够充当一种类型的控制信号。例如,标记传输能够是指示OFDM符号是否用于低延时业务的指示信道。标记也能够提供指示RE或RE集合(例如,RBG、RB或LCE)的信息。标记传输能够作为多个设备公共的广播传输来发送。对于未在该子帧中接收到低延时传输但具有用于其他数据传输的分配的设备而言,标记传输能够指出其分配中的哪些RE用于低延时传输,使得设备能够将这些RE忽略、清零或以其他方式不使用它们。
图5是根据相关的可行实施例的传输时间间隔(TTI)500的示例图。TTI 500示出在一个传统TTI中使传统与低延时分配混合。例如,新的TTI能够在持续时间上长2个符号。传统TTI 500能够包括低延时控制信息C和低延时数据D。例如,C1能够是用于第一设备的控制信息,并且D1能够是用于第一设备的数据等。所示的区域(诸如C1、D1)也可以只有数据而不具有控制信息。低延时数据和控制信息能够与传统分配共存,诸如在1ms传统TTI中。传统分配能够被删截510,以适应短的TTI。
根据这些可行实施例中的一个,诸如设备110的设备能够接收指示用于在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接收数据分组的资源块(RB)集合的高层配置消息。高层能够高于物理层。设备能够尝试解码RB集合内的第一RE集合中的数据分组,第一RE集合是诸如与第一低延时信道元素(LCE0)相对应的那些。第一RE集合能够处于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设备能够尝试解码RB集合内的至少一个第二RE集合中的数据分组,第二RE集合是诸如与第二LCE1相对应的那些。第二RE集合能够处于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其中第二RE集合能够包括不在第一RE集合中的至少一个RE。设备能够成功解码第一RE集合和第二RE集合中的一个中的数据分组。设备能够将经解码的数据分组的数据有效载荷传递到应用层。
例如,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在PDSCH中,诸如常规LTE子帧的数据区域,设备能够配置有低延时传输模式。设备能够在PDSCH区域中的搜索空间中查找子帧n中的小分组,并且能够在后续子帧n+m中提供ACK。举又一个示例,设备能够经由高层配置有低延时传输模式或低延时特征。对于小分组而言,能够在PDSCH区域中的数据信道元素(DCE)、诸如LCE上发送PDSCH。对于小分组传输而言,可能不需要发送与其相关联的附加控制信道。例如,为了发送100个比特的分组,长度为40至50个比特的DCI格式会意味着50%的开销。解码器能够更快地解码小分组,原因在于有效载荷可能更小。由于这种提早解码的益处,设备则能够诸如在子帧n+2中更早地发送上行链路反馈。能够发送的典型有效载荷能够约为100个比特左右,并且能够利用在设备中实现的控制信道解码器,诸如利用具有不同CRC的CRC掩蔽并且使用类似于针对控制信道定义且如上所述的搜索空间。这能够提供降低的复杂度,同时在最小程度上改变或不改变现有的PDSCH结构,诸如TTI持续时间、参考信号(RS)、映射等,可以仅修改HARQ时序,能够通过PDSCH小RB分配发送小的低延时分组,并且设备能够对多个PDSCH候选进行盲解码以检测PDSCH。
根据一个实施例,诸如基站设备120的设备能够发送资源指配,其能够指配子帧中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用于常规延时数据传输。例如,第一时频资源集合能够是子帧中的RB集合。能够使用诸如PDCCH或EPDCCH的控制信道的DCI来发送资源指配。设备能够在子帧中的第二时频资源集合内发送低延时数据。例如,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是映射到子帧中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以及一个或多个RB的RE集合。低延时数据能够具有比常规延时数据更低的延时。第二集合能够与第一集合至少部分地重叠。设备能够发送标记信号,其中标记信号能够指示子帧中存在低延时数据传输。
根据另一个相关实施例,诸如设备110(诸如用户设备)的设备能够接收资源指配。设备能够从资源指配中确定子帧中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例如,第一时频资源集合能够是子帧中的RB集合。能够使用诸如PDCCH或EPDCCH的控制信道的DCI来发送资源指配。设备能够确定子帧中的第二时频资源集合。例如,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是映射到子帧中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以及一个或多个RB的RE集合。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用于低延时数据传输并且能够与第一时频资源集合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设备能够接收子帧中的常规延时数据传输。设备能够基于所确定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和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解码子帧中的常规延时数据传输,其中常规延时传输能够具有比低延时传输更长的延时。设备能够通过接收标记信号来确定第二时频资源集合。替选地,设备能够通过解码低延时传输来确定第二时频资源集合。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为了支持在与低延时传输相同的子帧中进行常规延时传输,能够发送标记,其中标记能够指示哪些RE用于在子帧中进行低延时传输。该信息能够用于确定在解码常规延时传输时应将哪些对数似然比(LLR)置零。不同的用户(诸如设备和/或UE)可以在相同的子帧中接收常规延时传输和低延时传输。替选地,如果用户被配置成接收这两种类型的传输,则相同的用户可以在相同的子帧中接收常规延时传输和低延时传输。可选地,一些用户可以被配置成在第一子帧集合中接收常规延时传输并且被配置成在第二子帧集合中接收低延时传输。第一子帧集合能够是第二子帧集合的子集。能够在子帧中的一个或多个RB中发送常规延时传输。能够经由资源指配来指配并且使用控制信道来指示用于常规延时传输的RB。由于相同的子帧能够用于常规延时传输和低延时(LL)传输,故用于LL传输和任何标记传输的RE可以不用于常规延时传输。用于LL传输和任何标记传输的RE能够属于指配给常规延时传输的RB。
能够在子帧中的预定义或预配置的位置上发送标记。能够经由高层(例如,RRC)信令向用户设备指示标记传输的可能位置。如果子帧中的一些OFDM符号被配置用于低延时传输,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能够仅在那些OFDM符号上发送标记信号。例如,能够在OFDM符号310中发送标记信号。在相同的子帧中尝试接收除低延时传输以外其他传输的用户设备能够解码标记以确定用于低延时传输的RE。例如,用户设备能够确定配置用于低延时传输的OFDM符号310。在每个这样的OFDM符号(例如,OFDM符号400)内,能够在一些RE中进行低延时传输。RE能够被进一步组织为LCE或DCE或CCE。例如,如OFDM符号400所示,能够在与LCE0、LCE1、LCE2相对应的资源或RE上进行低延时传输。虽然OFDM符号400示出在一个符号中从RE创建LCE,但也可能通过使用多个相邻OFDM符号或多个非相邻OFDM符号中的RE来创建LCE。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配置用于LL传输的每个OFDM符号中的LCE子集(例如,OFDM符号400中的LCE0)能够用于标记传输。一般而言,基站可以仅使用子帧中配置用于低延时传输的OFDM符号和RB中的一部分RE。基站能够使用标记传输在每个特定子帧中用信号发送指示用于LL传输的RE的信息。例如,标记传输能够指示OFDM符号中的哪些LCE用于LL传输。替选地,标记传输能够指示OFDM符号的哪些RB或RBG用于LL传输。一个OFDM符号中的标记传输可以指示子帧的其他OFDM符号中用于低延时传输的RE/LCE/DCE/CCE/RB/RBG。
图21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第一子帧2110和第二子帧2112的示例图2100。第一子帧能够包括控制区域2121、低延时数据2240以及常规延时数据区域2250。第二子帧2112能够包括控制区域2122,控制区域2122包括标记2130。一个子帧2112(例如,子帧n+1)中的标记传输2130可以指示另一个子帧2121(例如,子帧n)的OFDM符号中用于低延时传输的RE/LCE/DCE/CCE/RB/RBG。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在前几个OFDM符号(例如,控制区域2122中的符号)中发送子帧n+1 2112中的标记传输2130,以减少接收标记2130的设备的解码延时。当使用控制区域2122中的符号发送标记2130时,能够使用控制区域中常用的诸如PDCCH或PHICH的控制信道来发送使用标记2130传送的信息。如果PDCCH用于标记传输,则能够通过使用标记传输特定的CRC掩码(例如,标记-RNTI)而将标记传输与其他控制信道传输加以区分。如果PHICH用于标记传输,则PHICH组中的一个或多个能够被预配置或预定义成用于标记传输。
考虑到接收标记传输的设备(例如,用户设备)的实施复杂度和解码延时,可能有用的是,在子帧中配置用于LL传输的每个OFDM符号中发送标记。然而,由于发送标记的设备(例如,基站或eNB)可能实际上并未在配置用于LL传输的全部配置的OFDM符号中发送LL传输,因此可能有用的是(仅从减少开销的角度来看),仅在子帧中实际用于LL传输的OFDM符号中发送标记。在这样的情况下,传输标记信号可能隐式地指示存在LL传输,而不传输标记信号可能隐式地指示不存在LL传输。在其他情况下,其中在配置用于LL传输的每个OFDM符号中发送标记,能够通过标记传输(例如,通过使用一个比特或一个码点)显式地指示存在或不存在LL传输。
图20是根据另一个可行实施例的子帧2000的示例图。子帧2000能够包括控制区域2010、数据区域2020、标记2030、低延时数据资源元素2040和常规延时数据区域2050。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删截指配给常规延时传输2050的RB来发送标记传输2030。例如,能够对用户指配子帧中的PDSCH RB集合。这些RB中的一个或多个的OFDM符号(例如,最后一个OFDM符号)内的一些RE能够用于标记传输。如果对多个用户指配相同子帧中的PDSCH RB,则能够在对每个用户指配的RB内发送针对每个用户的单独标记传输。能够通过删截用户的PDSCH指配来发送标记传输。该删截能够类似于通过删截PUSCH指配来发送ACK/NACK和秩指示符(RI)比特的LTE机制。可以使用对用户指配的RB内的预定义映射来发送标记,诸如在用户分配的RB索引的最后符号和较高端上。
能够使用标记传输的信息有效载荷(诸如13个比特或6个比特)来识别符号,并且能够使用其他比特来识别在用户的(诸如设备的)分配内删截的资源块组(RBG)。这能够通过将所分配的RBG分组并且仅将用户分配内的顶部、中间或其他分组识别为被删截来进行优化。
标记传输的信息有效载荷能够指示指配给用户的RB内哪些OFDM符号用于LL传输。例如,这能够使用13个比特或6个比特来完成,每个比特对应于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标记传输的有效载荷比特可以用于识别在指配给用户用于接收常规延时传输的RB内包含LL传输的资源块组(RBG)。有效载荷能够进一步通过将指配的RB分组成RBG并且仅识别包含LL传输的顶部、中间或其他分组来进行优化。
只有在LL传输与用调制编码方案(MCS)等级的特定调制集合调度的用户的资源分配重叠时才可以发送标记传输。例如,如果LL传输仅与具有低MCS等级的那些资源分配(例如,与QPSK调制和诸如<0.8的低编码率相对应的那些)重叠,则可以不发送标记信号。如果LL传输与具有高MCS等级的资源分配(例如,与64QAM或更高调制相对应的那些)重叠,则能够发送标记信号。在另一个示例中,没有标记可以用于低MCS,诸如MCS<10。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设备(例如,用户设备110)能够接收具有常规延时传输和低延时传输的子帧。设备可以被配置成在相同子帧中接收常规延时传输以及低延时(LL)传输。替选地,虽然子帧能够包含常规延时传输以及低延时传输,但该设备可以被配置成仅解码常规延时传输。然而,即使设备仅解码常规延时传输,也可能有用的是,设备考虑子帧中存在LL数据传输,以更准确地解码常规延时数据传输。因此,设备能够接收资源指配。设备能够从资源指配中确定第一时频资源集合。例如,第一时频资源集合能够是与指配给设备用于接收数据传输的PDSCH RB相对应的RE。数据传输能够是常规延时数据传输。设备可以在诸如PDCCH/EPDCCH的控制信道上接收资源指配。设备能够确定子帧中的第二时频资源集合。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与第一时频资源集合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并且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用于低延时(LL)数据传输。例如,可以在1ms子帧的两个0.5ms时隙中对设备指配RB1、RB2、RB3、RB4、RB5,用于接收常规延时传输。每个RB能够跨越时隙中的全部OFDM符号。LL传输可以跨越频域中的RB3、RB4、RB5、RB6、RB7和RB8以及时域中的子帧的第一时隙的OFDM符号4和5。然后,设备能够将RB3、RB4和RB5以及子帧的第一时隙的OFDM符号4和5内的RE确定为第二时频资源集合。
然后,设备能够基于第一时频资源集合和第二时频资源集合来解码子帧中的常规延时数据传输。对于上文给出的示例而言,在解码用于常规延时数据传输的数据时,设备能够将与映射到RB3、RB4和RB5以及子帧的第一时隙的OFDM符号4和5内的RE的常规延时数据传输相对应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值调整成低值。例如,设备能够将这些比特的LLR值置零。这就能够提高设备正确解码PDSCH RB1、RB2、RB3、RB4和RB5上指配的数据传输的概率。如果用于数据传输的MCS等级对应于具有更高阶调制和更高编码率的等级(例如,调制为64QAM以上且码率为0.7以上),则这样的操作可能会有用。如果用于数据传输的MCS等级对应于具有较低阶调制和较低编码率的等级(例如,调制为16QAM以下且码率小于0.7),则设备可以跳过确定第二资源集合并调整LLR值的步骤,而是直接尝试根据资源指配来解码常规数据传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设备可以接收标记信号。设备能够使用标记信号来确定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设备能够基于标记信号的预定位置来确定标记信号的位置。例如,设备可以从RRC信令中确定在每个子帧的频域中的RB3至RB8和RB91至RB96以及时域中的第一时隙的OFDM符号4和5和第二时隙的OFDM符号0、1、4和5中预期LL传输。
图22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子帧2200的示例图。子帧2200能够包括控制区域2210、数据区域2220、标记2230、低延时数据2240和常规延时数据区域2250。对于设备接收资源指配的子帧而言,设备能够确定子帧的时域中的第一时隙的OFDM符号4和5和第二时隙的OFDM符号0、1、4和5中的RB0至RB2中能够存在标记信号。在该示例中,标记信号的可能位置能够是配置用于LL传输的每个OFDM符号中的预定义RB集合(例如,RB0至RB2)。在另一个示例中,其中使用LCE进行LL传输,设备能够在与一个或多个预定义LCE相对应的RE中查找标记信号(例如,在可能有LL传输的LCE的OFDM符号中的LCE0中发送标记)。
在接收到标记信号之后,通过对标记信号中的信息有效载荷进行解码,设备能够确定存在LL传输的RE,并且设备能够进一步确定那些RE中的哪些与指配给设备用于接收常规延时数据传输的RE重叠。因而,设备能够确定子帧中的第二时频资源集合,第二时频资源集合用于低延时数据传输,并且基于标记信号,第二时频资源集合与第一时频资源集合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设备或许能够在相同子帧中接收常规传输和低延时(LL)传输。例如,可以在1ms子帧的两个0.5ms时隙中对设备指配RB1、RB2、RB3、RB4和RB5,用于接收常规延时传输。与这些RB相对应的RE能够被视为第一时频资源集合。设备可以成功解码跨越频域中的RB3、RB4、RB5、RB6、RB7和RB8以及时域中的子帧的第一时隙的OFDM符号4和5的LL传输。对LL传输进行解码的RE能够被视为第三时频资源集合。然后,设备能够将第二时频资源集合确定为属于第一时频资源集合和第三时频资源集合的时频资源。例如,RB3、RB4和RB5以及子帧的第一时隙的OFDM符号4和5内的RE能够被视为第二时频资源集合。然后,设备能够通过针对映射到第二时频资源集合的比特设置LLR=0来解码常规延时数据传输。
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可能不需要单独的标记信号传输。另外,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也能够由配置成解码常规延时传输的设备(即,非低延时设备)对LL传输进行解码。例如,全部LL传输都能够使用相同的CRC掩码,并且能够由低延时设备和非低延时设备来进行盲解码。然而,能够对每个低延时传输的各个数据有效载荷进行加扰,以便即使非低延时设备能够解码LL传输,它们也不会解扰数据有效载荷比特,由此确保LL数据有效载荷的隐私性。非低延时设备可以尝试仅解码能够与它们的PDSCH资源分配重叠的那些LL分配,以便进行常规延时数据传输。如果成功解码LL分配,则非低延时设备能够用其常规延时分配来确定重叠的RE,并且诸如通过将比特中与重叠的RE相对应那些LLR值置零来擦除LLR值。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例,一种设备能够接收高层配置。高层配置能够高于物理层配置。除常规延时传输模式的常规延时配置之外,高层配置还能够指示使用低延时传输模式的低延时配置来配置设备。低延时传输模式能够具有比常规延时传输模式更低的延时。能够基于子帧n中的低延时配置和常规延时传输模式中的一个来接收分组。设备能够在后续子帧n+p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低延时配置时,p<4。后续子帧n+p能够是从子帧n开始的第p个子帧。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常规延时配置时,设备能够在后续子帧n+4中发送反馈分组。后续子帧n+4能够是从子帧n开始的第4个子帧。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在LTE中,能够使用码块(CB)分段将大传送块分割成较小块,并且分别将这些小块进行CRC编码、turbo编码、速率匹配、加扰并且映射到调制符号。为了提高流水线效益,单个调制符号或RE可能不包含来自不同代码块的比特。给定传送块(TB)的码块能够按如TB600中所示的频率优先映射来进行映射。TB600能够假定传送块分割成占用子帧的4个码块。假定1毫秒TTI中的OFDM符号0至13的两个公共参考信号(CRS)端口(50RB系统带宽),符号#{0,5,7,12}能够具有用于CRS的RE。因此,除{0,5,8,12}以外的OFDM符号能够具有用于数据的12*50=600个RE,而{0,5,7,12}能够具有8*50=400个RE。典型地,基于信号/信道(CRS、CSI-RS、CSI-IM、DRS、DMRS、PBCH等),每个任意给定的OFDM符号或每个任意给定的资源块的RE数目能够可变。
对于信道估计延时而言,如果设备需要基于CRS来解调PDSCH,则对于1ms TTI而言,CRS信道估计可能直到符号5(~6*71us=420us)才开始,导致0.42ms的延时。这可能意味着,对于TB600中的码块0而言,直到符号5(诸如完全接收到CB0之后)才能生成对数似然比(LLR)。即,符号3完全接收到与CB0相对应的RE,并且在接收到符号5之后,符号0至4的I/Q值等待符号持续时间4和5,并且能够执行CRS信道估计,然后能够生成CB0的LLR以启动turbo解码过程。仅靠符号0中的CRS就能开始提早解码。通常,给定子帧中的全部CRSRE能够用于PDSCH解调。而且,这里不假定对CRS进行跨子帧信道估计。对于基于DMRS的信道估计而言,设备可能必须等待,至少直到用于执行基于DMRS的信道估计的符号7。典型地,两个时隙中的DMRS能够用于改善信道估计。为了实现可能的改进,能够引入更多的解调导频来帮助提早解码,并且可以在不迟于相应数据的情况下接收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而且,能够在早期位置引入解调导频。例如,能够在符号0、1和符号7、8中发送DMRS。这就能够将DMRS信道估计延时减少近420us。此外,可能主要出于反馈目的需要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和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量(CSI-IM)。因而,能够在灵活的位置发送这些参考信号,其中设备复杂度能够取决于测量CSI时与要报告CSI时之间的时间。
图7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传送块700的示例图。图8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传送块800的示例图。传送块700和800能够具有13个码块并且能够占用1ms子帧,其中垂直维度是频率并且水平维度是时间。传送块700能够包括占用整数个OFDM符号的码块CB0至CB12。传送块800能够包括码块CB0至CB12,其中每个码块能够占用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LTE能够使用基于码块的发射器和接收器操作来实现流水线型解码器。如果要发送超过6120个比特(TBCRC超过6144个比特)大小的传送块(TB),则传送块能够被分割成多个码块,其中每个码块能够具有附加的CRC,能够被turbo编码,能够被匹配速率,并且能够被映射到调制符号。这就能够允许流水线式实施方式,原因在于能够独立且依序处理每个码块,这会降低复杂度。通常能够以传送块级执行HARQ反馈和重传。
在LTE中,与5/6、64QAM,100RB分配相对应的75376个比特的传送块大小(TBS)能够被分割成13个码块,每个码块的大小为5824个比特(=(75376+(13+1)*24)/13,具有14个24位CRC)。传送块700示出CB映射到1ms TTI。该映射能够基于所指配的资源块中可用的RE的总数,诸如在全部指配的OFDM符号中。RE的可用数目可能受所指配的资源块中存在的诸如CRS、CSI-RS、CSI-IM、DRS、PSS/SSS等信号/信道数量影响。因此,传送块可能看起来像传送块800,其中每个码块可以跨越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
配置有低延时传输模式(诸如低延时DCI格式)的设备能够在n+2而非n+4中发送HARQ ACK,能够具有TB大小限制,能够具有TA限制,其可能限制对小(较小)小区的较小延时的配置,并且能够具有专用PDSCH资源,如在SPS中。ACK/NACK反馈能够类似于版本8,诸如基于控制信道CCE索引或SPS中的动态ACK/NACK。设备能够经由高层配置有低延时传输模式或低延时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要求设备比版本8的设备更快地发送HARQ反馈。例如,对于对子帧n中接收到的PDSCH的下行链路许可而言,可能要求设备在子帧n+2而非子帧n+4中发送对应的HARQ-ACK反馈。这可能意味着能够将设备对PDSCH的处理时间从3-TA降至1-TA。为确保设备的复杂度不会受到这个缩短的处理时间的不利影响,可能会对传送块大小和/或设备对于低延时操作支持的定时提前值施加限制。对于极短的传送块而言,如半持续调度(SPS)中的专用PDCCH资源功能被直接指配给PDSCH。这就会允许设备提早开始检测和解码PDSCH并且更快地发送上行链路反馈。这就会在诸如TTI持续时间、RS、映射等现有PDSCH结构不变或改变最小的情况下降低复杂度,能够仅修改HARQ定时,并且能够经由TA/TB限制使解码器在一定程度上弛豫。为了支持低延时操作,设备能够配置有传输模式,该传输模式使用受限的传送块大小、受限的定时对准、如SPS中的专用PDSCH资源以及较小的最大CB大小,诸如1500个比特,而非LTE版本13中所用的6144个比特。为使上行链路中的冲突最小化,基于正使用的TTI的长度,设备能够配置有时隙级或符号级的扩展UL ACK/NACK区域。
图9是根据可能实施例的传统或常规1ms上行链路子帧900的示例说明。子帧900能够包括两个时隙910和920。图10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1ms上行链路子帧1000以及覆盖在1ms子帧1000上的至少一个0.2ms上行链路子帧1010的示例图。图11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1ms子帧1100的示例图。子帧1100示出上行链路的另一种潜在帧结构,其中,子帧1100能够包括两个符号1110和1120,对设备指配资源元素1130和1140,用于以多载波簇格式进行上行链路反馈传输。一个符号1130能够用于导频,并且一个符号1140能够用于ACK/NACK。
图12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诸如第一设备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1200。在1210,流程图1200能够开始。在1220,能够接收高层配置消息。高层能够高于物理层。
在1230,基于高层配置消息,能够确定用于接收数据分组的子帧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能够是一系列区域中的第一时频区域。例如,第一区域能够是子帧的第一时间区域,其中第一区域能够包括多达4个多载波符号。例如,多载波符号能够是OFDM符号,并且子帧能够包括多达14个OFDM符号。而且,子帧能够是帧中的10个子帧中的一个。第一区域能够包括第一资源元素集合。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中的资源元素能够用于低延时数据分组,能够用于控制信号,和/或能够用于其他目的。第一资源元素集合能够是第一区域中的第二资源元素集合的子集。第一集合中的资源元素的数目能够少于第二集合中的资源元素的数目。第一区域能够用于控制信道监测。例如,第一区域能够是控制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包括控制信道元素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能够在包括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中的资源元素的控制信道元素中的一个或多个上发送数据分组。而且,能够将数据分组映射到第一资源元素集合的至少一个资源元素。
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能够是低延时数据分组,其具有比第二区域中的正常延时数据分组更低的最大允许延时。第一区域能够用于发送用于解码第二区域中的正常延时数据分组的控制信号。例如,正常延时数据分组能够是传统数据分组。
在1240,能够监测第一区域。例如,能够在第一个区域执行控制信道监测。监测能够包括尝试解码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例如,监测能够隐含(诸如包括)盲解码数据分组。
在1250,能够解码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中的数据。数据分组能够是延时低于正常数据分组的低延时数据分组。而且,能够使用第一标识符来确定对第一区域中的控制信道的成功解码。第一标识符能够是在高层配置消息中接收的小区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C-RNTI)。也能够使用第二标识符来确定对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中的数据的成功解码。第二标识符能够是在高层配置消息中接收的低延时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低延时-RNTI)。
在1260,响应于对低延时数据分组的成功解码,能够在与接收到低延时数据分组的子帧具有第一偏移的子帧中发送应答。第一偏移能够与用于正常延时数据分组的第二偏移不同。例如,第一偏移能够是2,并且发送应答能够包括:在与接收到低延时数据分组的子帧n具有两个子帧的第一偏移的n+2子帧中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在1270,能够将来自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的解码数据传递到应用层。在1270,流程图1200能够结束。
上述实施例的变型能够包括接收高层配置消息,高层高于物理层。如下所述,能够在子帧之前接收高层配置消息。能够基于高层配置消息来确定用于接收低延时数据分组的子帧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能够是子帧中一定数目的第一符号的控制区域。例如,第一区域能够是控制区域,包括包含控制信道元素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控制信道元素上发送低延时数据分组。低延时可以指能够正确接收数据的速率。例如,低延时能够指从分组到达基站的时间至在UE处接收到分组的时间的时间量。延时也能够指往返延时,诸如从基站发送分组的时间至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应答收到分组的时间。
第一区域能够用于控制信道,该控制信道为子帧中在第一区域之后的第二区域中的正常延时数据分组指配资源分配。低延时数据分组能够具有比正常延时数据分组更低的最大允许延时。第一区域也能够用于低延时数据分组。
响应于接收到高层配置,能够在第一区域中监测低延时数据分组。监测能够包括尝试解码第一区域中的低延时数据分组。例如,监测能够隐含盲解码数据分组。尝试解码数据分组能够包括盲解码数据分组。
能够成功解码第一区域中的低延时数据分组中的数据。响应于对低延时数据分组的成功解码,能够在与接收到低延时数据分组的子帧具有第一偏移的子帧中发送应答,其中第一偏移能够与用于正常延时数据分组的第二偏移不同。例如,第一偏移能够是2,并且发送应答能够包括:在与接收到低延时数据分组的子帧n具有两个子帧的第一偏移的n+2子帧中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来自第一区域中成功解码的低延时数据分组的解码数据能够被传递到高于物理层的高层。
能够使用传送块,其能够包括从分配给设备的资源块中的数据资源元素中解码的信息比特的数目,不包括所分配的资源块中的参考信号。类似地,传送块能够是由基站编码并且在分配给设备的资源块中的数据资源元素上发送的信息比特的数目。数据分组能够被映射到传送块。如果传送块大小超过最大码块大小,则能够将传送块分割成多于一个码块。能够在高层中使用分组,并且能够在物理层上发送与分组相对应的资源块中的资源元素。传输时间间隔能够指示数据分配的持续时间。例如,传输时间间隔能够包括一个或多个子帧
图13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诸如设备100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1300。流程图1300能够提供在不同位置查找数据分组。低延时数据分组能够处于配置用于低延时分组传输的符号中的任何一个上,诸如符号的子集上。低延时数据分组也能够处于配置用于低延时分组传输的资源块的子集上。
在1310,流程图1300能够开始。在1320,能够接收高层配置消息。高层配置消息能够指示用于在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接收数据分组的资源块集合。至少一个符号能够处于子帧的控制区域之外。高层配置消息也能够指示子帧中的候选符号集合,至少一个符号属于该候选符号集合,该候选符号集合少于子帧中的所有符号。高层配置消息能够进一步指示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的位置。
在1330,能够尝试解码资源块集合内的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中的数据分组。尝试解码可能意味着监测和/或盲解码。第一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处于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不必是资源块集合中的第一绝对资源元素。第一资源元素集合能够是包括资源块集合内的第一资源元素集合的第一低延时信道元素(LCE0)。LCE能够包括配置用于低延时传输的资源块中的配置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正交频分复用符号中的资源元素。LCE也能够分散在多个资源块之间,甚至分散在包括多个连续资源块的多个资源块组(RBG)之间。而且,单个配置用于低延时分组传输的符号能够包括配置用于符号中的低延时分组传输的不同资源块中的多个LCE。第一资源元素集合能够进一步是用于子帧中的控制信道监测的资源元素的子集,其中控制信道能够在子帧的第二区域中为数据指配资源。例如,第一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处于子帧的控制区域中。
在1340,能够尝试解码资源块集合内的至少一个第二资源元素集合中的数据分组。第一资源元素集合和第二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各自处于包括多个资源元素的信道元素中,所述多个资源元素在时间和/或频率上不必彼此相邻。第二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处于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第二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包括不在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中的至少一个资源元素。第二资源元素集合能够是至少包括资源块集合内的第二资源元素集合的第二低延时信道元素(LCE1)。
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中的资源元素的第一数目能够基于第一聚合等级。第二资源元素集合中的资源元素的第二数目能够基于比第一聚合等级更高的第二聚合等级。第二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包括第一资源元素集合和附加资源元素。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也可以是与第二资源元素集合中的资源元素不同的资源元素。附加资源元素的数目能够与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中的资源元素的第一数目相同。例如,聚合等级能够加倍,诸如聚合等级2。附加资源元素的数目也能够大于资源元素的第一数目,诸如聚合等级为4和8。
在1350,能够成功解码第一资源元素集合和第二资源元素集合中的一个中的数据分组。在1360,响应于成功解码第一分组,能够发送ACK。子帧能够是第一子帧,并且能够在与第一子帧具有第一偏移的第二子帧中的时频资源中发送ACK。例如,第二子帧能够是第一子帧n之后的n+2。根据一个可行实施例,高层配置消息能够指示用于在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接收低延时数据分组的资源块集合,高层高于物理层。数据分组能够是低延时数据分组。能够尝试解码子帧中的控制信息,诸如在子帧的控制区域中。控制信息能够指配用于接收正常延时数据分组的资源,其中正常延时数据分组能够具有比低延时数据分组更长的延时。响应于解码正常延时数据分组,能够在与第一子帧具有第二偏移的第三子帧中发送ACK/NACK,其中第二偏移大于第一偏移。在1370,能够将经解码的数据分组的数据有效载荷传递到应用层。在1380,流程图1300能够结束。
图14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诸如设备100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1400。在1410,流程图1400能够开始。在1420,能够在设备处接收高层配置。高层配置能够高于物理层配置。除常规延时传输模式的常规延时配置之外,高层配置还能够指示使用低延时传输模式的低延时配置来配置设备。低延时传输模式能够具有比常规延时传输模式更低的延时。低延时配置的传送块能够小于常规延时配置的传送块。子帧中的基于低延时配置的分组的码块大小能够小于基于常规延时配置的分组的码块大小。例如,码块大小能够小于6144比特的常规延时码块大小。而且,低延时配置的最大定时提前值能够小于常规延时配置的最大定时提前值。
在1430,能够基于子帧n中的低延时配置和常规延时传输模式中的一个来接收分组。能够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上的专用资源上接收基于低延时配置的分组。例如,对于极短的传送块而言,能够对设备直接指配专用PDSCH资源,如半持续调度(SPS)。这能够允许设备提早开始检测和解码PDSCH并且更快地发送上行链路反馈,原因在于无需控制信道,这就能够避免使用控制信道传输产生的延时。
在1440,能够确定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低延时配置还是基于常规延时传输。例如,基于在给定传送承载上接收到分组,能够将该分组识别为基于低延时配置。传送承载能够是分组网关与设备之间具有一定服务质量(QoS)的IP分组流。例如,存在要求具有最低比特率保证的QoS的因特网语音协议(VoIP)承载、要求具有非保证比特率的尽力而为QoS的文件传送协议(FTP)承载、具有尽力而为QoS的web浏览承载以及其他类型的承载。低延时数据分组能够具有低延时承载,诸如游戏、VoIP以及要求较低延时的其他应用。基于正从一定小区接收的分组,也能够将分组识别为基于低延时配置。例如,当从一定小区接收到多个分组时,能够将分组识别为低延时分组。特别地,能够从不同的小区接收分组,诸如通过载波聚合,并且设备能够被配置成从不同小区中的一个或多个接收低延时分组。
在1450,如果分组是基于低延时配置,则能够在后续子帧n+p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p<4。后续子帧n+p能够是从子帧n开始的第p个子帧。例如,反馈分组能够是响应于在第一子帧n中接收到基于低延时配置的分组而在第一子帧n之后两个子帧n+2的后续子帧中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能够在包括至少两个符号的子帧的时间部分中发送,其中资源元素被指配给设备用于上行链路反馈传输。至少两个符号中的一个符号能够用于导频符号,并且至少两个符号中的另一个符号能够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
在1460,如果分组是基于正常延时配置,则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常规延时配置时,能够在后续子帧n+4中发送反馈分组。后续子帧n+4能够是从子帧n开始的第4个子帧。在1470,流程图1400能够结束。
图15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诸如设备120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1500。该方法能够在诸如eNB的基站中执行,并且/或者也能够在任何其他设备中执行,诸如点对点网络中的UE、接入点或者能够发送数据的任何其他设备。流程图1500尤其描述用信号发送低延时数据传输的存在和/或位置的不同特征。因此,全部特征皆并非必需,因为一些特征可能冗余。在1510,流程图1500能够开始。
在1520,能够在子帧中发送高层信令。高层能够是比物理层更高的层。高层信令能够指示可以发送低延时数据的OFDM符号集合、可以发送低延时数据的资源块集合、可以发送标记信号的OFDM符号集合和/或可以发送标记信号的资源元素集合。该集合能够仅包括一个符号或块,或者甚至可能为零,诸如空集。
在1530,能够发送资源指配。资源指配能够将子帧中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指配给常规延时数据传输。该子帧能够位于发送高层信令的子帧之后。
在1540,能够在未发送低延时数据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内的资源中发送常规延时数据。例如,能够在未发送低延时数据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中的至少一些内发送常规延时数据。
在1550,能够在子帧中的第二时频资源集合内发送低延时数据。第二集合能够与第一集合至少部分地重叠。低延时数据能够具有比常规延时数据更低的延时。第二时频资源集合内的低延时数据可能占用或可能未占用第二集合中的全部资源。
在1560,能够发送标记信号。标记信号能够指示子帧中存在低延时数据传输。高层能够指示能够发送标记的位置,诸如正使用不同候选标记位置中的哪一位置。能够在紧随包括时频资源的子帧之后的子帧中发送标记信号。控制信道能够在紧随的子帧中作为标记信号发送。控制信道能够指示在包括时频资源的子帧中存在低延时数据传输。也能够在传输第二时频资源集合上的低延时数据的子帧中发送标记信号。
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包括子帧中的至少一个OFDM符号集合,并且标记信号能够在该OFDM符号集合中的至少一个OFDM符号中发送。例如,标记信号能够指示第三时频资源集合,其至少包括发送低延时数据的至少一个OFDM符号内的时频资源。标记信号也能够指示发送低延时数据的至少一个OFDM符号内的时频资源。标记信号能够另外指示发送低延时数据的至少一个OFDM符号内的时频资源中的至少一些。标记信号能够在低延时信道元素(LCE)中发送,该低延时信道元素能够包括第二时频资源集合内的第三时频资源集合。第三时频资源集合能够处于至少一个OFDM符号内。
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是子帧中的至少一个OFDM符号集合,并且能够在该OFDM符号集合的全部OFDM符号中发送标记信号。第一时频资源集合能够是子帧中的资源块集合,并且标记信号能够在资源块集合的至少一个资源块中发送。例如,标记信号能够在资源块集合的至少一个资源块中的最后一个符号中发送。标记信号也能够指示子帧中存在或不存在低延时数据传输。在1570,流程图1500能够结束。
图16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诸如设备110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1600。流程图1600尤其描述确定低延时数据传输的存在和/或位置的不同特征。因此,全部特征皆并非必需,因为一些特征可能冗余。在1610,流程图1600能够开始。
在1615,能够在子帧中接收高层信令,其中高层能够是比物理层更高的层。高层信令能够指示可以发送低延时数据的OFDM符号集合、可以发送低延时数据的资源块集合、可以发送标记信号的OFDM符号集合和/或可以发送标记信号的资源元素集合。该集合能够只是一个符号或块,和/或能够为零,诸如空集。
在1620,能够接收资源指配。在1625,能够从资源指配中确定调制编码方案(MCS)值。在1630,能够从资源指配中确定子帧中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子帧能够是第一子帧。第一时频资源集合能够包括子帧中的资源块集合。
在1635,能够接收标记信号。能够在资源块集合的至少一个资源块中接收标记信号。能够另外在紧随第一子帧之后的第二子帧中接收标记信号。也能够在包含第一时频资源集合的第一子帧中接收标记信号。例如,能够在第一子帧的至少一个OFDM符号中接收标记信号。能够在第二子帧中接收控制信道作为标记信号。控制信道能够指示第一子帧中存在低延时数据传输。标记信号也能够指示子帧中存在或不存在低延时数据传输。
在1640,能够确定子帧中的第二时频资源集合。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用于低延时数据传输并且能够与第一时频资源集合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基于所接收的标记信号来确定。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包括子帧中的至少一个OFDM符号集合,并且能够在该OFDM符号集合中的全部OFDM符号中接收标记信号。在1635接收到的标记信号也能够指示第三时频资源集合。第三时频集合能够至少包括接收低延时数据的至少一个OFDM符号内的时频资源。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能够在子帧中的第三时频资源集合上成功解码低延时数据传输。然后,能够将第二时频资源集合确定为属于第一时频资源集合以及第三时频资源集合的时频资源。
在1645,能够调整对数似然比(LLR)值。经调整的LLR值能够是对应于常规延时数据传输并且映射到第二时频资源集合的比特值。调整LLR值能够包括调整软比特值。LLR值能够被置为零。仅当MCS值超过MCS阈值,才可以调整LLR值。例如,MCS阈值能够对应于16QAM且码率3/4。如果从资源指配中所确定的MCS小于阈值,则设备可以不调整LLR值。
在1650,基于所确定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和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解码子帧中的常规延时数据传输。常规延时传输能够具有比低延时传输更长的延时。常规延时数据传输能够意图用于设备。低延时数据传输可以或可以不意图用于设备。能够基于经调整的LLR来解码子帧中的常规延时传输。也能够基于经置零的对应于常规延时数据传输并且映射到第二时频资源集合的比特来解码常规延时传输。当MCS值小于阈值时,能够在不考虑第二资源集合的情况下对常规延时数据进行解码。例如,能够在未发送低延时数据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内的资源中接收常规延时数据,然后能够对常规延时数据进行解码。举又一示例,能够在未接收低延时数据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中的至少一些内接收资源中的常规延时数据。能够在第一时频资源集合内的资源中的至少一些中接收常规延时数据。例如,设备能够从资源指配中确定MCS值,并且如果MCS小于MCS阈值,则其可以不查找标记和/或跳过确定第二资源集合的步骤,并且能够在不考虑第二资源集合的情况下解码常规延时数据。在1655,流程图1600能够结束。
应当理解,尽管图中示出特定的步骤,但能够根据实施例执行各种附加或不同的步骤,并且能够根据实施例重新安排、重复或完全删除特定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而且,所执行的步骤中的一些能够在继续或连续的基础上重复,同时执行其他步骤。另外,能够由不同的元素或者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单个元素中执行不同的步骤。
图17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诸如设备110的装置1700的示例框图。装置1700能够包括外壳1710、外壳1710内的控制器1720、耦合到控制器1720的音频输入和输出电路1730、耦合到控制器1720的显示器1740、耦合到控制器1720的收发器1750、耦合到收发器1750的天线1755、耦合到控制器1720的用户接口1760、耦合到控制器1720的存储器1770以及耦合到控制器1720的网络接口1780。装置1700的元件能够执行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设备和装置的方法和过程。
显示器1740能够是取景器、液晶显示器(LCD)、发光二极管(LED)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投影显示器、触摸屏或者显示信息的任何其他设备。收发器1750能够包括发射器和/或接收器。音频输入和输出电路1730能够包括麦克风、扬声器、换能器或者任何其他音频输入和输出电路。用户接口1760能够包括键区、键盘、按钮、触摸板、操纵杆、触摸屏显示器、另一个附加显示器或者用于在用户与电子设备之间提供接口的任何其他设备。网络接口1780能够是通用串行总线端口、以太网端口、红外发射器/接收器、USB端口、IEEE1394端口、WLAN收发器或者能够将装置连接到网络或计算机并且能够发送和接收数据通信信号的任何其他接口。存储器1770能够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光存储器、闪存、可移动存储器、硬盘驱动器、缓存或者能够耦合到无线通信设备的任何其他存储器。
设备1700和/或控制器1720可以实现任何操作系统,诸如Microsoft或AndroidTM或者任何其他操作系统。例如,装置操作软件可以用任何编程语言编写,例如C、C++、Java或Visual Basic。装置软件也可以在应用框架上运行,例如,框架、框架或者任何其他应用框架。软件和/或操作系统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1770中或装置1700上的其他任何位置。装置1700和/或控制器1720也可以使用硬件来实现本公开的操作。例如,控制器1720可以是任何可编程处理器。本公开的实施例也可以在通用或专用计算机、经编程的微处理器或微处理器、外围集成电路元件、专用集成电路或其他集成电路、硬件/电子逻辑电路(诸如分立元件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诸如可编程逻辑阵列)、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等上实现。一般而言,控制器1720可以是能够操作电子设备并且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任何控制器或者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设备。
根据一个可行实施例,收发器1750能够接收高层配置消息,其中高层能够高于物理层。控制器1720能够基于高层配置消息来确定用于接收数据分组的子帧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能够是低延时数据分组,其具有比第二区域中的正常延时数据分组更低的最大延时。例如,数据分组包括延时低于正常数据分组的低延时数据分组。第一区域能够用于发送用于解码第二区域中的正常延时数据分组的控制信号。第一区域能够是子帧的第一时间区域,其中第一区域能够包括多达4个多载波符号。第一区域能够是控制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包括控制信道元素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能够在包括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中的资源元素的控制信道元素中的一个或多个上接收数据分组。
第一区域能够包括第一资源元素集合。第一资源元素集合能够是第一区域中的第二资源元素集合的子集,其中第一区域能够用于控制信道监测。第一集合中的资源元素的数目能够少于第二集合中的资源元素的数目。能够将数据分组映射到第一资源元素集合的至少一个资源元素。
控制器1720能够监测第一区域。监测能够包括尝试解码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例如,控制器1720能够在第一区域中执行控制信道监测。控制器1720能够解码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中的数据。控制器1720能够将经解码的数据从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传递到应用层。例如,控制器1720能够使用第一标识符来确定对第一区域中的控制信道的成功解码,并且能够使用第二标识符来确定对第一区域中的数据分组中的数据的成功解码。第一标识符能够是在高层配置消息中接收到的小区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C-RNTI),并且第二标识符能够是在高层配置消息中接收到的低延时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低延时-RNTI)。
响应于对低延时数据分组的成功解码,收发器1750能够在与接收到低延时数据分组的子帧具有第一偏移的子帧中发送应答。第一偏移能够与用于正常延时数据分组的第二偏移不同。例如,第一偏移能够是2,并且发送应答能够包括:在与接收到低延时数据分组的子帧n具有两个子帧的第一偏移的n+2子帧中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
根据另一个相关实施例,收发器1750能够接收指示用于在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接收数据分组的资源块集合的高层配置消息。高层能够高于物理层。至少一个符号能够处于控制区域之外。高层配置消息也能够指示子帧中的候选符号集合。至少一个符号能够属于该候选符号集合。该候选符号集合能够少于子帧中的所有符号。
控制器1720能够尝试解码资源块集合内的第一资源元素集合(LCE0)中的数据分组,该第一资源元素集合处于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第一资源元素集合能够是用于子帧中控制信道监测的资源元素的子集。控制信道能够在子帧的第二区域中为数据指配资源。
控制器1720能够尝试解码资源块集合内的至少一个第二资源元素集合(LCE1)中的数据分组。第二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处于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第二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包括不在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中的至少一个资源元素。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中的资源元素的第一数目能够基于第一聚合等级。第二资源元素集合中的资源元素的第二数目能够基于比第一聚合等级更高的第二聚合等级。而且,第二资源元素集合能够包括第一资源元素集合和附加资源元素。附加资源元素的数目能够与第一资源元素集合中的资源元素的第一数目相同。
控制器1720能够成功解码第一资源元素集合和第二资源元素集合中的一个中的数据分组。子帧能够是第一子帧,并且收发器1750能够响应于解码第一分组而在与第一子帧具有第一偏移的第二子帧中的时频资源中发送ACK,以响应成功解码数据分组。
而且,高层配置消息能够指示用于在子帧的至少一个符号中接收低延时数据分组的资源块集合,其中高层能够高于物理层。数据分组能够是低延时数据分组,并且控制器1750能够尝试解码子帧中的控制信息。控制信息能够指配用于接收正常延时数据分组的资源,其中正常延时数据分组具有比低延时数据分组更长的延时。控制器1750能够解码正常延时数据分组,然后收发器能够响应于解码正常延时数据分组而在与第一子帧具有第二偏移的第三子帧中发送ACK/NACK,其中第二偏移大于第一偏移。控制器1720能够将经解码的数据分组的数据有效载荷传递到应用层。
根据另一个相关实施例,收发器1750能够接收高层配置。高层配置能够高于物理层配置。除常规延时传输模式的常规延时配置之外,高层配置指示还能够使用低延时传输模式的低延时配置来配置装置1700。低延时传输模式能够具有比常规延时传输模式更低的延时。
收发器1750能够基于子帧n中的低延时配置和常规延时传输模式中的一个来接收分组。子帧中的基于低延时配置的分组的码块大小能够小于基于常规延时配置的分组的码块大小。低延时配置的最大定时提前值能够小于常规延时配置的最大定时提前值。
控制器1720能够基于在给定传送承载上接收到分组而将该分组识别为基于低延时配置。控制器1720能够基于从一定小区接收到分组而将该分组识别为处于低延时配置。控制器1720也能够基于分组和/或周围传输的其他特性而将该分组识别为基于低延时配置。低延时配置的传送块能够小于常规延时配置的传送块。能够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上的专用资源上接收基于低延时配置的分组。
收发器1750能够在后续子帧n+p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低延时配置时,p<4。后续子帧n+p能够是从子帧n开始的第p个子帧。反馈分组能够是响应于在第一子帧n中接收到基于低延时配置的分组而在第一子帧n之后两个子帧n+2的后续子帧中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能够在包括至少两个符号的子帧的时间部分中发送,其中资源元素被指配给设备用于上行链路反馈传输。至少两个符号中的一个符号能够用于导频符号,并且至少两个符号中的另一个符号能够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常规延时配置时,收发器1750能够在后续子帧n+4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后续子帧n+4能够是从子帧n开始的第4个子帧。
根据另一个可行实施例,收发器1750能够接收资源指配。控制器1720能够从资源指配中确定子帧中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控制器1720能够确定子帧中的第二时频资源集合。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用于低延时数据传输。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能够与第一时频资源集合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收发器1750能够接收子帧中的常规延时数据传输。控制器1720能够基于所确定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和第二时频资源集合,解码子帧中的常规延时数据传输,其中常规延时传输能够具有比低延时传输更长的延时。
根据另一个可行实施例,收发器1750能够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监测第一控制信道。收发器1750和控制器1720的组合也能够被视为监测子帧中的控制信道,因为收发器1750能够接收子帧,并且控制器1720能够尝试解码控制信道。子帧能够包括时域中的多个OFDM符号以及频域中的多个子载波。第一控制信道能够占用少于多个子载波的第一部分子载波。第一控制信道能够仅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指配数据资源。收发器能够在子帧的第二时间部分中监测第二控制信道。第一时间部分能够占用子帧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第二时间部分的OFDM符号。第二时间部分也能够占用子帧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第一时间部分的的OFDM符号。第二控制信道能够占用少于多个子载波的第二部分子载波。第二控制信道能够仅在子帧的第二时间部分中指配数据资源。控制器1720能够解码第一控制信道。响应于解码第一控制信道,收发器1750能够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接收数据。能够通过第一控制信道来指配第一时间部分中的数据。控制器1720能够解码数据。
图18是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诸如设备120的设备1800的示例框图。设备1800可以包括控制器1810、存储器1820、数据库接口1830、收发器1840、输入/输出(I/O)设备接口1850、网络接口1860和总线1870。例如,设备1800能够实现任何操作系统,诸如MicrosoftUNIX或LINUX。例如,设备操作软件可以用任何编程语言来编写,诸如C、C++、Java或Visual Basic。设备软件能够在应用框架上运行,例如,服务器、框架或任何其他应用框架。
收发器1840能够与设备110创建数据连接。控制器1810能够是任何可编程处理器。本公开的实施例也能够在通用或专用计算机、经编程的微处理器或微处理器、外围集成电路元件、专用集成电路或其他集成电路、硬件/电子逻辑电路(诸如分立元件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诸如可编程逻辑阵列)、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等上实现。一般而言,控制器1810能够是能够操作设备并且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任何控制器或者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设备。
存储器1820能够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数据存储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磁或光存储器,诸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缓存、硬盘驱动器或其他存储器设备。存储器1820能够具有缓存,用以加速对特定数据的访问。存储器1820也能够被连接到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视频光盘-只读存储器(DVD-ROM)、DVD读写输入、磁带驱动器、拇指驱动器或者允许媒体内容直接上传到系统中的其他可移动存储器设备。数据能够被存储在存储器1820或者单独的数据库中。例如,控制器1810能够使用数据库接口1830来访问数据库。
I/O设备接口1850能够被连接到一个或多个输入和输出设备,其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监视器、麦克风、语音识别设备、扬声器、打印机、磁盘驱动器或者接受输入和/或提供输出的任何其他设备或设备组合。网络连接接口1860能够被连接到通信设备、调制解调器、网络接口卡、收发器或者能够向网络发送信号并从网络接收信号的任何其他设备。设备1800的组件能够经由总线1870连接,可以无线链接,或者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设备1800中的任何元素能够执行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的设备和装置的方法和过程。例如,设备1800和/或控制器1810能够生成信号,并且收发器1840能够发送由设备110接收的信号。
根据一个可行实施例,收发器1840能够发送资源指配。资源指配能够将子帧中的第一时频资源集合指配给常规延时数据传输。收发器1840能够在子帧中的第二时频资源集合内发送低延时数据。第二集合能够与第一集合至少部分重叠,其中低延时数据具有比常规延时数据更低的延时。收发器1840能够发送标记信号,该标记信号指示子帧中存在低延时数据传输。控制器1810还能够生成资源指配,配置低延时数据以供传输,并且生成标记信号。
根据一个可行实施例,控制器1810能够配置第一控制信道和第二控制信道。收发器1840能够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发送第一控制信道。子帧能够包括时域中的多个OFDM符号以及频域中的多个子载波。第一控制信道能够占用少于多个子载波的第一部分子载波。第一控制信道能够仅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指配第一数据资源。收发器1840能够在子帧的第二时间部分中发送第二控制信道。第二控制信道能够占用少于多个子载波的第二部分子载波。第一时间部分能够占用子帧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第二时间部分的第一OFDM符号。第二时间部分也能够占用子帧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第一时间部分的第二OFDM符号。第二控制信道能够仅在子帧的第二时间部分中指配第二数据资源。
控制器1810还能够配置第三控制信道。收发器1840能够发送第三控制信道。第三控制信道能够在子帧中的不同于第一时间部分和第二时间部分的第三时间部分中占用至少一个第三OFDM符号。第三控制信道能够在不同于第三时间部分的第四时间部分中指配第三数据资源。
图23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诸如设备120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2300。例如,流程图2300能够在诸如eNB的基站中执行,并且/或者也能够在任何其他设备中执行,诸如点对点网络中的UE、接入点或者能够发送数据的任何其他设备。在2310,流程图2300能够开始。
在2320,能够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诸如在上述TTI 500的C2、D2中)发送第一控制信道。子帧能够包括时域中的多个OFDM符号以及频域中的多个子载波。第一控制信道能够占用少于多个子载波的第一部分子载波。第一控制信道能够仅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指配第一数据资源。
在1530,第二控制信道能够在子帧的第二时间部分中发送,诸如在上述TTI 500的C1、D1、C3、D3、C4、D4、C5、D5和/或C6、D6中。第一时间部分能够占用子帧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第二时间部分的第一OFDM符号。第二时间部分能够占用子帧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第一时间部分的第二OFDM符号。例如,第二时间部分能够占用子帧中的与第一时间部分所占用的OFDM符号互斥的OFDM符号。第二控制信道能够占用少于多个子载波的第二部分子载波。子载波的第一部分和子载波的第二部分能够由比物理层更高的层来配置。第二控制信道能够仅在子帧的第二时间部分中指配第二数据资源。
在2330,能够发送第三控制信道。第三控制信道能够在子帧中的不同于第一时间部分和第二时间部分的第三时间部分(诸如上述TTI500的传统控制部分)中占用至少一个第三OFDM符号,第三控制信道在不同于第三时间部分的第四时间部分(诸如上述TTI 500的传统指配部分)中指配第三数据资源。第四时间部分能够包括第一时间部分和第二时间部分。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子帧能够包括开始OFDM符号,并且第三时间部分能够包括子帧中的开始OFDM符号。
在2350,能够在第一时间部分中的第一数据资源中发送数据。第一时间部分能够与第四时间部分重叠。数据能够对应于第一控制信道。例如,低延时数据分组能够在第一时间部分中的第一数据资源中传输,并且低延时数据分组能够具有比在第四时间部分中的第三数据资源中发送的正常延时数据分组更短的延时。在2360,流程图2300能够结束。
图24是图示出根据可行实施例的诸如设备110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的示例流程图1600。例如,该方法能够在诸如UE的设备中执行,并且/或者也能够在能够接收数据的任何其他设备中执行。在2410,流程图2400能够开始。
在2420,能够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诸如在上述TTI 500的C2、D2中,监测第一控制信道。子帧能够包括时域中的多个OFDM符号以及频域中的多个子载波。第一控制信道能够占用少于多个子载波的第一部分子载波。第一控制信道能够仅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指配数据资源。
在2430,能够在子帧的第二时间部分中,诸如在上述TTI 500的C1、D1、C3、D3、C4、D4、C5、D5和/或C6、D6中,监测第二控制信道。第二时间部分能够在时域中出现于第一时间部分之前或之后。第一时间部分能够占用子帧中的不同于第二时间部分的至少一个OFDM符号。第二时间部分能够占用子帧中的不同于第一时间部分的至少一个OFDM符号。例如,第二时间部分能够占用子帧中的与第一时间部分所占用的OFDM符号互斥的OFDM符号。第二控制信道也能够占用少于多个子载波的第二部分子载波。子载波的第一部分和子载波的第二部分能够由比物理层更高的层来配置。第二控制信道能够仅在子帧的第二时间部分中指配数据资源。
在2440,能够监测第三控制信道。第三控制信道能够在子帧中的不同于第一时间部分和第二时间部分的第三时间部分(诸如上述TTI500的传统控制部分)中占用至少一个第三OFDM符号。子帧能够包括开始OFDM符号,并且第三时间部分能够包括子帧中的开始OFDM符号。第三控制信道能够在不同于第三时间部分的第四时间部分(诸如上述TTI 500的传统指配部分)中指配第三数据资源。第四时间部分能够包括第一时间部分和第二时间部分。
在2450,能够解码第一控制信道。在2460,响应于解码第一控制信道,能够在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接收数据。能够通过第一控制信道来指配第一时间部分中的数据。子帧的第一时间部分中的数据能够位于与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子载波上。例如,能够在第一时间部分中的第一数据资源中接收数据,其中第一时间部分能够与第四时间部分重叠,以及其中数据能够对应于第一控制信道。作为又一个示例,能够在第一时间部分中的第一数据资源中接收低延时数据分组,其中第一时间部分中的第一数据资源中的低延时数据分组具有比第四时间部分中的第三数据资源中的正常延时数据分组更短的延时。在2470,能够解码数据。在2480,流程图2400能够结束。
这些实施例能够使用由电子设备(诸如通用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诸如程序模块)来实现,但这并非必需。一般而言,程序模块能够包括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以及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其他程序模块。程序模块可以是基于软件和/或可以是基于硬件。例如,程序模块可以被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诸如硬盘、闪盘驱动器、光驱、固态驱动器、CD-ROM介质、拇指驱动器以及除暂时性传播信号之外还提供非暂时性存储的其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此外,这些实施例可以在具有许多类型的计算机系统配置的网络计算环境中实践,这些计算机系统配置包括个人计算机、手持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或可编程的消费性电子产品、网络个人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以及其他计算环境。
本公开的方法能够在经编程的处理器上实现。然而,控制器、流程图和模块也可以在通用或专用计算机、经编程的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以及外围集成电路元件、集成电路、硬件电子或逻辑电路(诸如分立元件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等等上实现。一般而言,驻有能够实现附图中所示流程图的有限状态机的任何设备可以用于实现本公开的处理器功能。
尽管已用本公开的特定实施例对本公开予以描述,但很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许多替选、修改和变型将显而易见。例如,这些实施例的各种组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被互换、添加或替换。而且,每个附图的全部元素对于本公开实施例的操作而言并非必需。例如,本公开实施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能够通过简单地采用独立权利要求的元素形成并使用本公开的教导。因此,如本文所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旨在说明而非限制。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变化。
在本文件中,诸如“第一”、“第二”等关系术语可以仅用于对一个实体或动作与另一实体或动作进行区分,而非必然要求或隐含这类实体或动作之间存在任何实际这种关系或顺序。短语“至少一个”后接的列表被定义成表示该列表中的元素中的一个、一些或全部,但不必是其全部。术语“包括”或其任何其他变型旨在涵盖非排他性包括,诸如包括一列元素的过程、方法、制品或装置不仅包括那些元素,而且还可以包括未明确列举或这样的过程、方法、制品或装置所固有的其他元素。在不进行更多约束的情况下,“一种”等术语后接的元素不排除包括该元素的过程、方法、制品或装置中存在另外的相同元素。而且,术语“另一个”被定义为至少第二个或更多个。本文所用的“包含”、“具有”等术语被定义为“包括”。另外,撰写背景技术部分作为发明人在提交本申请时对于一些实施例背景的个人理解,并且包括发明人自己认识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任何问题和/或发明人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Claims (16)
1.一种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包括:
在设备处接收高层配置,所述高层配置高于物理层配置,所述高层配置指示除用于常规延时传输模式的常规延时配置之外还利用用于低延时传输模式的低延时配置来配置设备,其中所述低延时传输模式具有比所述常规延时传输模式更短的延时;
在子帧n中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和所述常规延时配置中的一个来接收分组,其中从服务小区接收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和所述常规延时配置两者的分组;
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时,在后续子帧n+p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p<4,其中所述后续子帧n+p是从所述子帧n开始的第p个子帧,其中所述反馈分组包括在所述后续子帧n+p的时间部分中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其中所述时间部分包括资源元素指配给所述设备用于上行链路反馈传输的两个连续符号;以及
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所述常规延时配置时,在后续子帧n+4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所述后续子帧n+4是从所述子帧n开始的第四个子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反馈分组包括响应于在所述子帧n中接收到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的分组而在所述子帧n之后两个子帧n+2的后续子帧中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两个符号中的一个符号用于导频符号,并且所述两个符号中的另一个符号用于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低延时配置的传送块小于用于所述常规延时配置的传送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专用资源上接收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的分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子帧中用于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的分组的码块大小小于用于基于所述常规延时配置的分组的码块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的分组的传输时间间隔小于基于所述常规延时配置的分组的传输时间间隔,并且用于所述低延时配置的最大定时提前值小于用于所述常规延时配置的最大定时提前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时间部分进一步包括资源元素指配给所述设备用于上行链路反馈传输的子帧的前两个符号。
9.一种用于低延时传输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控制所述装置的操作;以及
收发器,所述收发器被耦合到所述控制器,所述收发器被配置成:
在所述装置处接收高层配置,所述高层配置高于物理层配置,所述高层配置指示除用于常规延时传输模式的常规延时配置之外还利用用于低延时传输模式的低延时配置来配置所述装置,其中所述低延时传输模式具有比所述常规延时传输模式更短的延时,
在子帧n中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和所述常规延时配置中的一个来接收分组,其中从服务小区接收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和所述常规延时配置两者的分组,
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时,在后续子帧n+p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p<4,其中所述后续子帧n+p是从所述子帧n开始的第p个子帧,其中所述反馈分组包括在所述后续子帧n+p的时间部分中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其中所述时间部分包括资源元素指配给所述装置用于上行链路反馈传输的两个连续符号,以及
当接收到的分组是基于所述常规延时配置时,在后续子帧n+4中发送反馈分组,其中所述后续子帧n+4是从所述子帧n开始的第四个子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反馈分组包括响应于在所述子帧n中接收到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的分组而在所述子帧n之后两个子帧n+2的后续子帧中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两个符号中的一个符号用于导频符号,并且所述两个符号中的另一个符号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低延时配置的传送块小于用于所述常规延时配置的传送块。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专用资源上接收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的分组。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在子帧中用于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的分组的码块大小小于用于基于所述常规延时配置的分组的码块大小。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基于所述低延时配置的分组的传输时间间隔小于基于所述常规延时配置的分组的传输时间间隔,并且用于所述低延时配置的最大定时提前值小于用于所述常规延时配置的最大定时提前值。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时间部分进一步包括资源元素指配给所述装置用于上行链路反馈传输的子帧的前两个符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562252092P | 2015-11-06 | 2015-11-06 | |
US15/012,997 | 2016-02-02 | ||
US15/012,997 US11589347B2 (en) | 2015-11-06 | 2016-02-02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w latency transmissions |
PCT/US2016/058836 WO2017136008A1 (en) | 2015-11-06 | 2016-10-26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w latency transmission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52945A CN108352945A (zh) | 2018-07-31 |
CN108352945B true CN108352945B (zh) | 2021-06-04 |
Family
ID=5866413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64580.8A Active CN108352962B (zh) | 2015-11-06 | 2016-10-25 | 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CN201680064359.2A Active CN108352945B (zh) | 2015-11-06 | 2016-10-26 | 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CN201680064273.XA Active CN108352959B (zh) | 2015-11-06 | 2016-11-01 | 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64580.8A Active CN108352962B (zh) | 2015-11-06 | 2016-10-25 | 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64273.XA Active CN108352959B (zh) | 2015-11-06 | 2016-11-01 | 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5) | US11589347B2 (zh) |
EP (5) | EP3342083B1 (zh) |
KR (3) | KR102185753B1 (zh) |
CN (3) | CN108352962B (zh) |
WO (4) | WO201707896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24569A1 (ja) * | 2011-08-12 | 2013-02-2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
US10104683B2 (en) * | 2015-02-06 | 2018-10-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arallel low latency awareness |
EP3308584A1 (en) * | 2015-06-11 | 2018-04-18 | INTEL Corporation | Enhanced overlai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
US11171737B2 (en) * | 2015-12-09 | 2021-11-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lexible resource mapping and MCS determination |
US11452091B2 (en) * | 2016-02-04 | 2022-09-20 | Acer Incorporated |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transmission |
JP6707892B2 (ja) * | 2016-02-22 | 2020-06-1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の制御方法 |
KR102607121B1 (ko) * | 2016-03-30 | 2023-11-29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Lte 어드밴스트 시스템에서 레이턴시를 줄이기 위한 다운링크 물리 채널에 대한 방법 및 절차 |
US10944515B2 (en) * | 2016-04-01 | 2021-03-09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Low latency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feedback for wireless networks |
DK3440789T3 (da) | 2016-04-08 | 2020-08-03 | Idac Holdings Inc | Phy lags multiplexing af forskellige typer trafik i 5g systemer |
WO2018014162A1 (zh) * | 2016-07-18 | 2018-01-25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CN107733615B (zh) * | 2016-08-12 | 2022-09-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令消息的发送、检测装置、传输系统 |
WO2018043960A1 (ko) * | 2016-09-01 | 2018-03-08 | 주식회사 케이티 | 차세대 무선 액세스 망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EP3520502B1 (en) * | 2016-09-30 | 2021-11-0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plink power prioritization for short tti |
CN115052350A (zh) * | 2016-11-02 | 2022-09-13 | Idac控股公司 | 共享数据信道设计 |
US11304190B2 (en) * | 2016-11-08 | 2022-04-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arch space design and use |
WO2018101880A1 (en) * | 2016-11-30 | 2018-06-0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for handling users with different timing alignment requirements |
KR20180068677A (ko) * | 2016-12-14 | 2018-06-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제어채널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KR102355817B1 (ko) * | 2017-01-17 | 2022-01-26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반영속적 채널 상태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
US10028210B1 (en) | 2017-03-23 | 2018-07-17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Encoding and decoding data for group common control channels |
CN108933641B (zh) | 2017-05-22 | 2022-10-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发送、处理方法及装置,网络侧设备和终端 |
CN115767750A (zh) * | 2017-06-13 | 2023-03-07 |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下行链路控制物理结构的方法和设备 |
US20180367262A1 (en) * | 2017-06-14 | 2018-12-20 | Mediatek Inc. | Techniques of transmitting harq-ack feedback by user equipment |
US11038646B2 (en) * | 2017-06-26 | 2021-06-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shared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
WO2019006582A1 (en) * | 2017-07-03 | 2019-01-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LAY-SENSITIVE TRAFFIC LATENCY REDUCTION |
US11012922B2 (en) * | 2017-09-18 | 2021-05-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mmon search space design for coverage enhanc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10736112B2 (en) * | 2017-10-19 | 2020-08-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mmon search space scrambling for MulteFire coverage enhancement |
EP3711240A1 (en) * | 2017-11-17 | 2020-09-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Improving decoding by using known puncturing information |
CN109802772B (zh) * | 2017-11-17 | 2020-12-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发送的方法及设备 |
MX2020004976A (es) * | 2017-11-17 | 2020-08-24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Seleccion de tablas de asignacion de recursos de dominio de tiempo. |
WO2019113833A1 (en) * | 2017-12-13 | 2019-06-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oft-combining for control channels |
US11705982B2 (en) * | 2018-01-23 | 2023-07-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
US10673553B2 (en) * | 2018-03-23 | 2020-06-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arch space overbooking and pruning |
US11089582B2 (en) * | 2018-04-05 | 2021-08-1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payload size determination |
WO2019203884A1 (en) * | 2018-04-18 | 2019-10-24 | Battelle Energy Alliance, Ll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data with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sing an underlay broadcast channel |
CN110830156B (zh) * | 2018-08-09 | 2021-11-26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信道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基站 |
CN111148238B (zh) * | 2018-11-03 | 2023-03-17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
US11533715B2 (en) * | 2019-02-08 | 2022-12-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liable low lat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BR112021006140A2 (pt) * | 2019-05-09 | 2021-11-16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étodo e dispositivo de configuração de recurso |
JP7306568B2 (ja) * | 2019-08-15 | 2023-07-1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通信方法 |
EP4133649A1 (en) * | 2020-04-07 | 2023-02-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ontrol information on data channel |
US11736972B2 (en) * | 2021-03-31 | 2023-08-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rotocol overhead reduc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220775A1 (en) | 1997-07-30 | 2008-09-11 | Steven Tischer |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for securely provid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devices and networks |
FR2838281B1 (fr) * | 2002-04-04 | 2004-07-09 | Evolium Sas | Procede pour le controle de droits d'acces dans un systeme cellulaire de radiocommunications mobiles |
US7295632B2 (en) | 2003-03-20 | 2007-11-13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oding punctured subframes |
WO2006071155A1 (en) * | 2004-12-29 | 2006-07-0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Priority bearers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
GB0600814D0 (en) * | 2006-01-17 | 2006-02-22 | Siemens Ag | A Method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094257B2 (en) | 2006-06-30 | 2015-07-28 | Centurylink Intellectual Property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a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
CN104780027B (zh) | 2006-10-27 | 2018-09-0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数据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移动终端 |
US7873010B2 (en) | 2007-03-07 | 2011-01-18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Control signaling resource assign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US9344259B2 (en) | 2007-06-20 | 2016-05-17 |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 Control channel provisioning and signaling |
CN101400112B (zh) * | 2007-09-24 | 2012-05-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Td-scdma系统中寻呼状态的数据传输方法 |
US8326292B2 (en) * | 2008-06-03 | 2012-12-04 | Innovative Sonic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dedicate searching space in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CN101631007B (zh) * | 2008-07-14 | 2013-06-0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
EP2166804A1 (en) | 2008-09-17 | 2010-03-24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Deactivation of semi-persistent resource allocation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20100120442A1 (en) * | 2008-11-12 | 2010-05-13 | Motorola, Inc. | Resource sharing in relay operations with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CN101784076B (zh) * | 2009-01-21 | 2012-11-2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降低多载波系统中harq重传时间间隔的方法和基站 |
US7940740B2 (en) | 2009-02-03 | 2011-05-10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and processing a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 based on identifier associated with a base station |
US20120099453A1 (en) * | 2009-04-03 | 2012-04-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plink Link Adaption at the User Equipment |
US9634806B2 (en) | 2009-06-11 | 2017-04-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ata prioritization for a power-limited U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194603B2 (en) | 2009-08-18 | 2012-06-05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Subframe component reduction and notific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1053053A2 (ko) * | 2009-10-29 | 2011-05-05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통신 방법 |
JP2013512593A (ja) | 2009-11-27 | 2013-04-11 |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無線通信における容量の増加 |
GB2484101A (en) | 2010-09-29 | 2012-04-04 | Nec Corp | Adjusting a load threshold for use in call admission control at a node based on blocking and outage rates |
GB2487782B (en) | 2011-02-04 | 2015-05-20 | Sca Ipla Holdings Inc | Tele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system |
US8630253B2 (en) * | 2011-05-02 | 2014-01-14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pping data symbols |
US9197387B2 (en) | 2011-08-15 | 2015-11-24 |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
WO2013041138A1 (en) | 2011-09-21 | 2013-03-28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
US9113463B2 (en) | 2011-11-04 | 2015-08-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enhanced PDCCH |
EP2590350A1 (en) | 2011-11-07 | 2013-05-08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Enhanced PDCCH overlapping with the PDCCH region |
EP2798764B1 (en) * | 2011-12-30 | 2019-05-22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verage extension |
CN104641708B (zh) * | 2012-09-17 | 2019-07-0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
US10178677B2 (en) | 2012-12-03 | 2019-01-08 | Sony Corporation |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to reduced bandwidth terminals |
WO2014098701A1 (en) | 2012-12-21 | 2014-06-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Override of multi-tti scheduling messages |
US8867425B2 (en) | 2012-12-21 | 2014-10-21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coverage boost |
CN103001752B (zh) * | 2012-12-24 | 2015-06-03 |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过渡无线帧的动态tdd混合重传方案 |
KR101791761B1 (ko) | 2013-01-11 | 2017-10-30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적응형 변조를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
CN110034910B (zh) * | 2013-01-18 | 2022-05-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epdcch候选的方法及设备 |
WO2014127169A1 (en) | 2013-02-15 | 2014-08-21 | Cortina System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data over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
US20140328260A1 (en) | 2013-02-26 | 2014-11-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cheduling over multiple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
US9444745B2 (en) | 2013-03-08 | 2016-09-13 | Blackberry Limited | Sending data rate information to a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node |
CN105723643B (zh) | 2013-11-12 | 2020-12-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用于处理网络中的盲传输(重传)的设备和方法 |
US10772092B2 (en) | 2013-12-23 | 2020-09-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ixed numerology OFDM design |
US10420054B2 (en) | 2014-03-28 | 2019-09-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 a system that supports a first subframe type having a first symbol duration and a second subframe type having a second symbol duration |
US11357022B2 (en) | 2014-05-19 | 2022-06-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utilizing thin control |
US20150349929A1 (en) | 2014-06-02 | 2015-12-03 | Abhijeet Bhorkar | Evolved node-b,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communication |
US9775151B2 (en) | 2014-07-21 | 2017-09-26 | Intel IP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DD communications |
EP3174621A1 (en) | 2014-07-31 | 2017-06-07 | Clark Technology LLC | Single-stage water treatment system |
WO2016022841A1 (en) | 2014-08-08 | 2016-02-11 | Kyocera Corporation | Device-to-device (d2d) channel management with network-assisted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
US10680771B2 (en) | 2014-08-28 | 2020-06-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averag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10880883B2 (en) * | 2014-09-02 | 2020-12-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Low-latency, low-bandwidth and low duty cycle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0064165B2 (en) | 2014-10-03 | 2018-08-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ownlink and uplink channel with low latency |
US10594652B2 (en) | 2014-10-16 | 2020-03-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tilizing a unified air interface |
US10764012B2 (en) * | 2014-11-06 | 2020-09-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ducing processing time for low latency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
US20160143030A1 (en) * | 2014-11-14 | 2016-05-19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frame for supporting legacy syste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searching cell using the same |
US10939454B2 (en) | 2014-12-11 | 2021-03-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rioritizing colliding transmissions in LTE and ultra-low latency LTE communications |
US10484135B2 (en) * | 2014-12-15 | 2019-11-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itigation of bursty interference |
EP3048851B1 (en) * | 2015-01-26 | 2020-03-11 | ASUSTek Computer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det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0104683B2 (en) | 2015-02-06 | 2018-10-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arallel low latency awareness |
US20170251465A1 (en) | 2015-03-09 | 2017-08-3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Reducing reference signals when communicating multiple sub-subframes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wireless terminal |
CN107431588B (zh) | 2015-03-20 | 2020-08-07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短tti的时间频率资源的分配方法及其设备 |
US9814058B2 (en) * | 2015-05-15 | 2017-11-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caled symbols for a self-contain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
-
2016
- 2016-02-02 US US15/012,997 patent/US11589347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2-02 US US15/012,969 patent/US10321455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2-02 US US15/012,982 patent/US11395292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0-25 EP EP16788934.4A patent/EP3342083B1/en active Active
- 2016-10-25 WO PCT/US2016/058592 patent/WO2017078966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0-25 CN CN201680064580.8A patent/CN108352962B/zh active Active
- 2016-10-25 KR KR1020187012534A patent/KR10218575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10-26 KR KR1020187012533A patent/KR10216530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10-26 CN CN201680064359.2A patent/CN108352945B/zh active Active
- 2016-10-26 EP EP16794826.4A patent/EP3342078B1/en active Active
- 2016-10-26 WO PCT/US2016/058836 patent/WO2017136008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1-01 EP EP16801899.2A patent/EP3342086B1/en active Active
- 2016-11-01 WO PCT/US2016/059850 patent/WO2017079127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1-01 WO PCT/US2016/059840 patent/WO2017079119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1-01 EP EP16794879.3A patent/EP3342085B1/en active Active
- 2016-11-01 EP EP21172654.2A patent/EP3883171B1/en active Active
- 2016-11-01 KR KR1020187012596A patent/KR10221485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11-01 CN CN201680064273.XA patent/CN108352959B/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6-24 US US17/848,990 patent/US2022032234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2-16 US US18/110,722 patent/US20230199733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30199733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w Latency Transmissions | |
US20230127448A1 (en) | Apparatus for low latency transmissions | |
CN108352961B (zh) | 用于低延时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
US10075949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w latency transmiss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