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32466A - 制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32466A
CN108332466A CN201810048308.1A CN201810048308A CN108332466A CN 108332466 A CN108332466 A CN 108332466A CN 201810048308 A CN201810048308 A CN 201810048308A CN 108332466 A CN108332466 A CN 1083324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water
ice making
unit
hollow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483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右岛伸敏
市原史基
宫越智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076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11572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82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14612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84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14613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32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324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08Producing ice by immersing freezing chambers, cylindrical bodies or plates into w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04Producing ice by using stationary mou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04Producing ice by using stationary moulds
    • F25C1/06Producing ice by using stationary moulds open or openable at both e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0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2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0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2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 F25C5/04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 F25C5/08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by heating bodies in contact with the ice
    • F25C5/10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by heating bodies in contact with the ice using hot refrigerant; using fluid heated by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0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18Storin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00Auxiliary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04Ice guide, e.g. for guiding ice blocks to storage tan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C2600/04Control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C2700/04Level of wa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80Food processing, e.g.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or variable speed drives in handling, conveying or stacking
    • Y02P60/85Food storage or conservation, e.g. cooling or dry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duction, Working, Storing, Or Distribution Of 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通过提高冷却效率来实现节能化的制冰装置。本发明的制冰装置(10)包括:对所提供的水进行冷却并储存的储水部(20);由储存于储水部(20)的水生成冰的制冰部(30);以及冰搬出单元(40),其将利用制冰部(30)生成的冰搬出至用于储存冰的储冰部(70),制冰部(30)通过冷却储存于储水部(20)的水中的上部的水来生成冰。

Description

制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冰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制冰装置,已知有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装置。上述的制冰装置具备制冰部和喷水部来构成。
制冰部具有制冰室部和蒸发管部。制冰室部是被称为所谓的单元的朝下开口的多个小制冰室以在前后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来构成的。蒸发管部通过热连接至制冰室部的顶板来设置。该蒸发管部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压缩机所压缩的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以及使冷凝器冷凝后的制冷剂减压并绝热膨胀的膨胀机构一起构成制冷循环,在膨胀机构进行了绝热膨胀后的制冷剂通过制冰室部并蒸发,从而将制冰室部冷却到冰点以下。
在施加了驱动指令时,喷水部将储水部中以冷却状态储存的水朝向各个小制冰室喷出。
在上述的制冰装置中,利用喷水部喷出的水的一部分在各小制冰室冻结,从而在该小制冰室中形成冰块并逐渐生长。此外,利用喷水部喷出至各小制冰室但在该小制冰室未冻结的水会落下而被储水部回收,并利用喷水部再次喷出。
而且,在上述制冰装置中,若在制冰室部的制冰完成,则利用构成制冷循环的旁通管路,使利用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热气)通过蒸发管部,从而对制冰室部进行加热,在各小制冰室形成的冰块按照规定的定时落下并提供至用于储存冰的储冰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2175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制冰装置中,向冷却到冰点以下的制冰室部的小制冰室喷出储存在储水部的水,因此储存在储水部的水也需要充分冷却到临近冻结为止。即,不仅实际构成冰块的水需要充分冷却,储存于储水部的水也全都要充分冷却,结果热损耗变大,导致冷却效率降低。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冷却效率并实现节能化的制冰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制冰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对所提供的水进行冷却并储存的储水部;利用储存于所述储水部的水生成冰的制冰部;以及冰搬出单元,其将利用所述制冰部生成的冰搬出至用于储存冰的储冰部,所述制冰部通过将储存于所述储水部的水中的上部的水进行冷却来生成冰。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制冰装置中,所述制冰部通过制冰主体与扁平状的制冷剂管部进行热连接来构成,该制冰主体由多个筒状体相互连续的方式来形成,该扁平状的制冷剂管部中并排设置有多个制冷剂通路,制冷剂通过所述制冷剂通路,从而对进入至所述制冰主体中的各筒状体的中空部的所述上部的水进行冷却来生成冰。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制冰装置中,所述制冰部中,所述制冰主体和所述制冷剂管部由铝形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冰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对所提供的水进行冷却并储存的储水部;利用储存于所述储水部的水生成冰的制冰部;以及冰搬出单元,其将利用所述制冰部生成的冰搬出至用于储存冰的储冰部,所述制冰部由具有中空部的制冰主体和具有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管部热连接而构成,制冷剂通过所述制冷剂通路,从而对进入至所述制冰主体中的所述中空部的水进行冷却来生成冰,所述冰搬出单元具备推动构件,该推动构件在将所述中空部的下表面开口大致封闭的第一位置和通过所述中空部并比该中空部的上表面开口更向上方突出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往复运动,在通常情况下,使所述推动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而在收到搬出指令的情况下,使所述推动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后,再移动至该第一位置。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制冰装置中,所述推动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上端部大致封闭所述中空部的下表面开口,该上端部的上表面以从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制冰装置中,所述制冰主体由具有所述中空部的多个筒状体相互连续的方式排列来形成,所述推动构件与各中空部对应地设置,并且通过连结至公共的驱动源来进行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制冰部通过冷却储存于储水部的水中的上部的水来生成冰,因此能集中冷却临近冻结的密度较小的水来生成冰,不需要将储存于储水部的水全都冷却到临近冻结为止。由此,能降低热损耗,还能降低水的冷却所需要的耗电量。从而,起到以下效果:能通过提高冷却效率来实现节能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构成冰搬出单元的推动构件在配置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大致封闭制冰主体的中空部的下表面开口,因此能将进入至中空部的水与储存于储水部的其他的水隔开。因此,能通过集中冷却进入至中空部的水来生成冰,不需要将储存于储水部的水全都冷却到临近冻结为止。由此,能降低热损耗,还能降低水的冷却所需要的耗电量。从而,起到以下效果:能通过提高冷却效率来实现节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冰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对图1中所示的制冰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对图1及图2中所示的制冰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冰搬出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对图1及图2中所示的储水部的上壁部进行放大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6是对图1中所示的制冰装置的主要部分示意性地示出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1所示的控制部实施的制冰控制处理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8是对图1中所示的制冰装置的主要部分示意性地示出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对图1中所示的制冰装置的主要部分示意性地示出的纵向剖视图。
图10是对图1中所示的制冰装置的主要部分示意性地示出的纵向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冰装置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冰装置的另一个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冰装置的冰搬出单元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构成图13中所示的冰搬出单元的驱动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省略了上方侧的壳体。
图15是在图13和图14中所示的冰搬出单元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在图13和图14中所示的冰搬出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制冰装置的冰搬出单元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9是在图18中所示的冰搬出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制冰装置的冰搬出单元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1是在图20中所示的冰搬出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制冰装置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冰装置的示意图。此处,示例的制冰装置10具备储水部20、制冰部30、以及冰搬出单元40来构成。
如图2所示,储水部20载置于基台11上,并且在上壁部21有多个(8个)上壁开口21a(参照图5)左右排列而形成长方体的形态。在该储水部20的右壁部22形成有导入口22a,通过上述的导入口22a连接至供水线路50。
供水线路50是将水供给至储水部20的路径,在其中途设置有供水泵51。供水泵51构成供水单元,其根据由控制部1给出的指令进行驱动,在进行驱动的情况下,通过供水线路50将水供给至储水部20。此外,在储水部20设置有对储存的水进行冷却的未图示的冷却单元,通过上述的冷却单元,储存的水冷却至4℃左右。
此处,控制部1是根据储存于未图示的储存器的程序、数据来统一控制制冰装置10的各部分动作的控制单元。此外,控制部1例如使CPU(Cen 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等处理装置执行程序,即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IC(IntegratedC ircuit:集成电路)等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并用软件及硬件来实现。
制冰部30通过具备制冰主体31和制冷剂管部32来构成。制冰主体31利用铝来形成。该制冰主体31以如下方式构成: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空部311的多个(8个)筒状体31a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并相互连续。上述的制冰主体31以各中空部311的下表面开口311a(参照图3等)与对应的上壁开口21a连通的方式载置于上壁部21来进行设置。此处,中空部311的前后宽度、左右宽度的大小与上壁开口21a的前后宽度、左右宽度的大小大致相等。
此外,在制冰部30设置有水位传感器33。水位传感器33对进入到中空部311的水的水位是否达到上限进行检测。在水位达到上限的情况下,该水位传感器33将达到上限水位的意思作为信号发送至控制部1。
制冷剂管部32与上述制冰主体31相同地利用铝来形成。该制冷剂管部32如图3所示,是并排设置有多个制冷剂通路321的扁平状的多孔管。上述的制冷剂管部32在自身的内表面与制冰主体31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热连接的状态下设置于该制冰主体31的周围。在上述的制冷剂管部32的一个端部以与各制冷剂通路321连通的方式设置有入口头部32a,在上述的制冷剂管部32的另一个端部以与各制冷剂通路321连通的方式设置有出口头部32b。
上述制冷剂管部32与压缩机61、冷凝器62、膨胀机构63一起构成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具有制冷剂回路60,其通过利用制冷剂管路64依次连接压缩机61、冷凝器62、膨胀机构63、以及制冷剂管部32而构成,并且在其内部封入有制冷剂。压缩机61的吸引部通过制冷剂管路64连接至出口头部32b,在从控制部1发出驱动指令时进行驱动。在进行驱动时,该压缩机61从制冷剂管部32吸引制冷剂并压缩,通过喷出部喷出。
冷凝器62的入口通过制冷剂管路64连接至压缩机61的喷出部。该冷凝器62使由压缩机61喷出的制冷剂与周围空气热交换来进行冷凝。在将该压缩机61与冷凝器62进行连接的制冷剂管路64的中途设置有第一阀65。
第一阀65是根据从控制部1发出的指令进行开闭的阀体,在成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允许从压缩机61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并去往冷凝器62,另一方面在成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限制从压缩机61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并去往冷凝器62。
膨胀机构63例如由毛细管、电子膨胀阀等构成,入口侧通过制冷剂管路64连接至冷凝器62的出口,出口侧通过制冷剂管路64连接至入口头部32a。该膨胀机构63对利用冷凝器62冷凝后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并绝热膨胀,然后提供给制冷剂管部32。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60中,以如下方式设置有旁通管路66:从对压缩机61与冷凝器62进行连接的制冷剂管路64中的第一阀65的上游侧分岔,在对膨胀机构63和入口头部32a进行连接的制冷剂管路64的中途汇合。在该旁通管路66的中途设置有第二阀67。
第二阀67是根据从控制部1发出的指令进行开闭的阀体,在成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允许从压缩机61喷出的制冷剂通过旁通管路66并去往入口头部32a,另一方面在成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限制从压缩机61喷出的制冷剂通过旁通管路66。
制冷剂管部32中,通过入口头部32a流入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通路321,从而对热连接的制冰主体31进行冷却或加热。即,制冷剂管部32在利用膨胀机构63进行了绝热膨胀后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通路321时,通过该制冷剂蒸发来将制冰主体31冷却到冰点以下,另一方面,在利用压缩机61压缩并喷出的制冷剂通过旁通管路66流入并通过制冷剂通路321时,对制冰主体31进行加热。
图4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冰搬出单元40的立体图。如该图4所示,冰搬出单元40通过具备推动构件41和驱动部42来构成。
推动构件41设置有多个(在图示的示例中为8个),并分别与制冰主体31的筒状体31a(中空部311)对应。各推动构件41由基部411和上端部412一体成形地构成。
基部411是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条状构件,如图5所示,在其后端部分设置有向左右突出的突片411a。此外,在基部411的前端部形成有由多个齿构成的基部齿轮部411b。上述的基部411的突片411a进入至在储水部20的后壁部23中以与上壁部21连续的方式形成的槽部23a,由此推动构件41以能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储水部20。
上端部412以与基部411的上端部分连续,并且比基部411的前端更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进行设置。该上端部412具有如下尺寸:其前后宽度的大小比上述上壁开口21a的前后宽度及上述中空部311的前后宽度的大小稍小,左右宽度的大小比上述上壁开口21a的左右宽度及上述中空部311的左右宽度的大小稍小。此外,上端部412的上表面412a随着朝向前方逐渐向下方倾斜。
驱动部42通过具备电动机421和传输单元422来构成。电动机421是根据由控制部1发出的指令进行驱动的驱动源。该电动机421能进行正反转,在由控制部1发出正转驱动指令时,该电动机421进行正转驱动,另一方面在由控制部1发出反转驱动指令时,该电动机421进行反转驱动。
传输单元422将电动机421的旋转驱动传输至轴部43。此处,轴部43设置成在储水部20内部的右壁部22和左壁部24之间,能绕着自身的中心轴进行旋转。多个(8个)传输部44隔开每个推动构件41的间隔地安装于该轴部43。传输部44是以向轴部43的径向外部突出的方式安装于该轴部43的圆筒状构件,在其周面上形成有由多个齿构成的传输齿轮部44a。该传输齿轮部44a的一部分与基部齿轮部411b的一部分啮合。
此外,在传输单元422设置有例如像编码器那样基于从电动机421提供至轴部43的旋转驱动力来检测推动构件41的位置的推动位置检测部422a。上述推动位置检测部422a在检测到推动构件41位于成为下限的下端位置(第一位置)时,将该情况作为检测信号发送到控制部1,并且在检测到推动构件41位于成为上限的上端位置(第二位置)时,将该情况作为检测信号发送到控制部1。由此,推动构件41能在下端位置与上端位置之间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而且,在推动构件41配置于下端位置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上端部412将中空部311的下表面开口311a大致封闭。
在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制冰装置10中,在由未图示的上位设备发出制冰指令时,控制部1实施制冰控制处理。图7是示出图1所示的控制部1实施的制冰控制处理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另外,作为说明该制冰控制处理的前提,第一阀65为打开状态并且第二阀67为关闭状态,此外,储存于储水部20的水冷却到4℃左右,而且储水部20的水达到了上限水位并进入至中空部311。而且,推动构件41配置于下端位置。
在上述制冰控制处理中,控制部1将驱动指令发送至压缩机61,利用内置的时钟开始测量时间(步骤S101、步骤S102)。由此,在制冷剂回路60中,利用压缩机61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冷凝器62进行冷凝,在膨胀机构63进行绝热膨胀后通过制冷剂管部32的各制冷剂通路321。通过各制冷剂通路321的制冷剂蒸发,从而使制冰主体31冷却到冰点以下。由此若制冰主体31冷却到冰点以下,则储存于储水部20的水中的进入到中空部311的上部的水被冷却。此外,已知水的固体密度比液体密度小,可以认为储存于储水部20的水中的上部的水的密度较小。而且,被制冰主体31冷却的水密度更小,并且集中于上部。
实施了步骤S101及步骤S102后的控制部1发送驱动指令给供水泵51来进行驱动,发送驱动停止指令给该供水泵51来停止驱动,并重复这一操作直到经过预定的制冰时间为止(步骤S103、步骤S104、步骤S105:否)。这样,重复驱动及停止驱动供水泵51直到经过制冰时间为止,从而储存于储水部20的水的水位上下波动,制冰部30的水流动。由此,通过上述步骤S101,在制冰主体31的中空部311的内壁面附近,如图8所示,水发生冻结从而生成冰并且逐渐生长,由于水的流速会变,因此能够去除发生上述冻结时水中所含的气泡。即,控制部1及供水泵51构成在利用制冰部30生成冰的过程中使该制冰部30的水流动的水流动单元。
而且,若在步骤S102开始测量后的时间达到了制冰时间,则在制冰主体31的中空部311中,如图9所示,形成冰块。因此,控制部1在经过了制冰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105:是),结束时钟对时间的测量,将关闭指令发送至第一阀65,并且将打开指令发送至第二阀67(步骤S106、步骤S107)。
由此,利用压缩机61压缩后的制冷剂通过旁通管路66并作为热气通过制冷剂管部32的各制冷剂通路321。结果,制冰主体31被加热,冰块中与中空部311的内壁面相接触的边界部分融解。
另一边,实施了上述步骤S107的处理的控制部1将正转驱动指令发送至电动机421(步骤S108)。这样,若电动机421进行正转驱动,则其旋转驱动力经由传输单元422传输到轴部43,轴部43在从左方观察时进行顺时针旋转。这样,轴部43在从左方观察时进行顺时针旋转,从而传输部44在从左方观察时也进行顺时针旋转,因此与该传输部44啮合的推动构件41从下端位置向上方移动并通过中空部311。这样,若推动构件41向上方移动,则能将形成于中空部311并且与制冰主体31的边界部分发生融解的冰块向上方推压使其移动。
控制部1如图10所示,在推动位置检测部422a发出了推动构件41配置于比中空部311的上表面开口311b更向上方突出的上端位置这一检测信号时(步骤S109:是),将反转驱动指令发送至电动机421(步骤S110)。
若推动构件41配置于上端位置,则与该推动构件41一起向上方移动的冰块随着该推动构件41的上端部412的上表面412a的倾斜,沿着前方进行移动,作为冰投入并储存在用于储存冰的储冰部70。即,冰搬出单元40将在制冰部30生成的冰搬出至储冰部70。
若电动机421进行反转驱动,则其旋转驱动力经由传输单元422传输至轴部43,轴部43在从左方观察时进行逆时针旋转。这样,轴部43在从左方观察时进行逆时针旋转,从而传输部44在从左方观察时也进行逆时针旋转,因此与该传输部44啮合的推动构件41从上端位置向下方移动。
控制部1如图6所示,在推动位置检测部422a发出了推动构件41配置于上端部412将中空部311的下表面开口311a大致封闭的下端位置这一检测信号时(步骤S111:是),将停止驱动指令发送至电动机421(步骤S112),使该电动机421停止驱动。即,在收到搬出指令的情况下,冰搬出单元40使推动构件41从下端位置移动至上端位置之后再移动至下端位置。
将驱动停止指令发送至电动机421的控制部1将打开指令发送至第一阀65,并且将关闭指令发送至第二阀67(步骤S113),使制冰主体31冷却,之后将驱动指令发送至供水泵51,等待水位传感器33输入达到上限水位的信号(步骤S114、步骤S115)。
在水位传感器33发出达到上限水位的信号时(步骤S115:是),控制部1将驱动停止指令发送至供水泵51(步骤S116)。
然后,在由上位设备发出停止制冰指令之前,控制部1重复步骤S102~步骤S116的处理(步骤S117:否)。由此,重复进行将储存于储水部20的水中的上部的水集中冷却来生成冰的处理。
在由上位设备发出停止制冰指令的情况下(步骤S117:是),控制部1将停止驱动指令发送给压缩机61(步骤S118),之后返回流程,结束本次的处理。
如上述说明那样,根据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冰装置10,制冰部30通过冷却储存于储水部20的水中的上部的水来生成冰,因此能集中冷却临近冻结的密度较小的水来生成冰,不需要将储存于储水部20的水全都冷却到临近冻结为止。由此,能降低热损耗,还能降低水的冷却所需要的耗电量。从而,能通过提高冷却效率来实现节能化。
根据上述制冰装置10,利用铝来形成构成制冰部30的制冰主体31及制冷剂管部32,因此能实现降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实现提高导热性能。而且,以同种金属接合制冰主体31和制冷剂管部32,因此不用担心发生以往由于铜与不锈钢的不同种金属的接合而导致的电偶腐蚀等。
根据上述制冰装置10,以多个筒状体31a相互连续的方式形成制冰主体31,制冷剂管部32由多个制冷剂通路321并排设置成扁平状,因此制冰主体31与制冷剂管部32的热连接通过面接触来进行,能实现导热面积增大并提高导热效率。
此外,根据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冰装置10,构成冰搬出单元40的推动构件41在配置于下端位置的情况下,上端部412大致封闭制冰主体31的中空部311的下表面开口311a,因此能将进入至中空部的水与储存于储水部20的其他的水隔开。因此,能通过集中冷却进入至中空部311的水来生成冰,不需要将储存于储水部20的水全都冷却到临近冻结为止。由此,能降低热损耗,还能降低水的冷却所需要的耗电量。从而,能通过提高冷却效率来实现节能化。
根据上述制冰装置10,推动构件41的上端部412的上表面412a随着朝向前方逐渐向下方倾斜,因此只要将推动构件41配置于从中空部311的上表面开口311b向上方突出的上端位置,就能将冰投入至储冰部70,推动构件41仅需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即可,能实现装置结构的简单化。
根据上述制冰装置10,推动构件41经由传输部44与公共的轴部43啮合,利用作为公共的驱动源的电动机421进行驱动,因此与将各个推动构件41分别与驱动源连结相比,能减少元器件个数,能实现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根据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冰装置10,控制部1重复地驱动及停止驱动供水泵51,直到经过制冰时间为止,从而使储存于该储水部20的水的水位上下波动,使制冰部30的水流动,因此通过使制冰部30中的水的流速发生变化,从而能去除水发生冻结时水中所含的气泡。因而,能生成透明的冰。
以上,虽然对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次,还能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多个传输部44隔开每个推动构件41的间隔地安装于轴部43,但如图11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公共的传输部45与各推动构件41啮合。或者,如图12所示,可以通过利用连结构件46连结各推动构件41的下端部来作为一体,使安装于轴部43的传输部47与任意一个推动构件41啮合。
此外,在本发明中,如以下所阐述的那样,各推动构件可以分别独立地接受来自驱动部的驱动力从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图13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制冰装置的冰搬出单元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此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此处,进行例示的冰搬出单元40′通过具备驱动部80和推动构件41′来构成。
驱动部80通过具备机构主体90、输出构件100、以及卡合构件110来构成。机构主体90是由上下一对壳体91、92彼此接合来构成的壳体,如图14所示,在内部具有收纳空间93。虽然未在图中明示,但在该机构主体90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贯通的主体贯通孔。
输出构件100由例如塑料等树脂构成。该输出构件100如图15所示,具有输出主体部101和输出传输部102。输出主体部101是中心轴为上下方向的圆筒状构件。
输出传输部102在输出主体部101的上端部分以向外侧呈辐射状地突出的方式进行设置,是外径大于该输出主体部101的圆环状构件。在该输出传输部102的侧周面上形成有由多个齿构成的输出齿轮部102a。
上述的输出构件100中,输出主体部101以其中心轴与上述主体贯通孔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穿过该主体贯通孔,并且输出传输部102以设置于收纳空间93的方式设置于机构主体90。
上述的输出构件100中,通过输出传输部102的输出齿轮部102a与构成齿轮单元94的连结齿轮94a啮合,从而经由该齿轮单元94与设置于收纳空间93的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95的输出轴95a连结。
于是,输出构件100接受来自电动机95的驱动力,从而绕着上述中心轴在从上方观察时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卡合构件110由例如塑料等树脂构成。该卡合构件110如图15所示,通过具有卡合主体部111和卡合限制部112来构成。
卡合主体部111是中心轴为上下方向的圆筒状构件。该卡合主体部111的外径比上述输出主体部101的中空部101a的内径稍小。在上述的卡合主体部111中,如图15所示,形成有切口111a,并且形成有将上述切口111a向下方延伸的卡扣钩部111b。此外,在卡合主体部111的前端外周部的一部分,形成有多个卡合凸部111c。
卡合限制部112以将卡合主体部111的上表面开口封闭的方式与该卡合主体部111一体设置。该卡合限制部112是比上述主体贯通孔的内径更大的圆板状构件。在该卡合限制部112的中心部分形成有中心与卡合主体部111的中心轴一致的圆形开口112a。该圆形开口112a的内径与卡合主体部111的中空部111d的内径一致。
这种卡合构件110相对于输出构件100,卡合主体部111从上方进入至输出主体部101的中空部101a,卡合凸部111c与形成于输出主体部101的上端侧内部的卡合凹部101b嵌合,并且卡扣钩部111b的前端部与输出主体部101的下缘部的一部分卡扣,从而将卡合构件110安装于输出构件100。此外,卡合构件110以卡合主体部111的中心轴与输出主体部101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安装于输出构件100。由此,卡合构件110与输出构件100一体地绕着上述中心轴进行旋转。
在这种驱动部80中,在电动机95进行驱动的情况下,卡合构件110与输出构件100一起绕着卡合主体部111的中心轴(主体贯通孔的中心轴及输出主体部101的中心轴)在从上方观察时逆时针地旋转。
推动构件41′与制冰主体31的筒状体31a(中空部311)对应,基部411′与上端部412一体成形构成,该上端部412与该基部411′的上端部分连续并且比基部411′的前端更向前方突出。
基部411′是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条状构件,如图13所示,形成有纳皮尔螺纹部121。
纳皮尔螺纹部121是基部411′的主要构成要素。该纳皮尔螺纹部121是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圆柱形构件,外径比上述卡合主体部111的中空部111d的内径稍小。在这种纳皮尔螺纹部121的侧部形成有螺纹槽121a。
螺纹槽121a通过以第一槽部121a1与第二槽部121a2相互连续的方式形成来构成,该第一槽部121a1以基部411′的中心轴L为中心在一个方向上呈螺旋状地延伸,该第二槽部121a2以基部411′的中心轴L为中心在另一个方向上呈螺旋状地延伸。
在这种基部411′的下端部分安装有限制片413。该限制片413是板状构件,与基部411′的中心轴L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大小比卡合主体部111的中空部111d的内径要大。
这种基部411′以该基部411′的中心轴L与卡合主体部111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进入至卡合主体部111的中空部111d,并且主体贯通孔的中心轴、输出主体部101的中心轴、卡合主体部111的中心轴、基部411′的中心轴L一致。
此外,上述卡合构件110除上述结构以外,还具有卡合作用部113。如图15所示,通过将卡合作用部113从外侧压入至形成于卡合主体部111的侧部的支承孔111e来进行设置。在该卡合作用部113设置有船形的卡合片113a。上述的卡合片113a如图16及图17所示,进入至基部411′的螺纹槽121a。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冰搬出单元40′中,在图13及图16所示的状态中,通过电动机95进行驱动,卡合构件110与输出构件100一起绕着基部411′的中心轴L在从上方观察时逆时针地旋转,卡合片113a在螺纹槽121a的第一槽部121a1中进行相对移动。由此,基部411′如图18及图19的实线箭头所示,向下方移动。
而且,通过卡合构件110的旋转,如图20及图21所示,若卡合片113a到达第一槽部121a1的上端部,则该卡合片113a在第二槽部121a2中进行相对移动由此,基部411′如图20及图21的点划线箭头所示,向上方移动。上述的卡合构件110继续旋转,卡合片113a在第二槽部121a2中进行相对移动,结果基部411′如图18及图19的点划线箭头所示那样向上方移动,再次回到图13所示的状态。
这样在冰搬出单元40′中,将电动机95的驱动力提供给卡合构件110,因此该卡合构件110绕着基部411′的中心轴L在一个方向上进行旋转,从而使推动构件41′沿着中心轴L方向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
因此,根据这种结构,电动机95只需在一个方向上旋转而不用进行正反转,就能使推动构件41′进行上下移动,能将生成的冰投入至储冰部70。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重复地驱动及停止驱动供水泵51,直到经过制冰时间为止,从而使储存于该储水部20的水的水位上下波动,使制冰部30的水流动,但也可以在制冰部30生成冰的过程中,使推动构件41进行上下往返运动,来使该制冰部30的水流动。由此,能去除在水冻结时水中所含的气泡,从而能生成透明的冰。此外,也可以驱动供水泵51并且利用排水阀使形成于储水部的排水口开闭,来使水位上下波动。
标号说明
1 控制部
10 制冰装置
20 储水部
30 制冰部
31 制冰主体
31a 筒状体
311 中空部
311a 下表面开口
311b 上表面开口
32 制冷剂管部
321 制冷剂通路
33 水位传感器
40 冰搬出单元
41 推动构件
411 基部
411b 基部齿轮部
412a 上表面
412 上端部
42 驱动部
421 电动机
422 传输单元
422a 推动位置检测部
43 轴部
44 传输部
50 供水线路
51 供水泵
60 制冷剂回路
70 储冰部。

Claims (6)

1.一种制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提供的水进行冷却并储存的储水部;
利用储存于所述储水部的水生成冰的制冰部;以及
将所述制冰部生成的冰搬出至用于储存冰的储冰部的冰搬出单元,
所述制冰部将储存于所述储水部的水中的上部的水进行冷却来生成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冰部由制冰主体与扁平状的制冷剂管部热连接而构成,所述制冰主体由多个筒状体相互连续的方式来形成,所述扁平状的制冷剂管部中并排设置有多个制冷剂通路,制冷剂通过所述制冷剂通路,从而对进入至所述制冰主体中的各筒状体的中空部的所述上部的水进行冷却来生成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冰部中,所述制冰主体和所述制冷剂管部由铝形成。
4.一种制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提供的水进行冷却并储存的储水部;
利用储存于所述储水部的水生成冰的制冰部;以及
将所述制冰部生成的冰搬出至用于储存冰的储冰部的冰搬出单元,,
所述制冰部由具有中空部的制冰主体与具有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管部热连接而构成,制冷剂通过所述制冷剂通路,从而对进入至所述制冰主体中的所述中空部的水进行冷却来生成冰,
所述冰搬出单元具备推动构件,该推动构件在将所述中空部的下表面开口大致封闭的第一位置和通过所述中空部并比该中空部的上表面开口更向上方突出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往复运动,在通常情况下,使所述推动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而在收到搬出指令的情况下,使所述推动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后再移动至该第一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上端部大致封闭所述中空部的下表面开口,
该上端部的上表面以从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制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冰主体由具有所述中空部的多个筒状体以相互连续的方式排列来形成,
所述推动构件与各中空部对应地设置,并且连结至公共的驱动源来进行移动。
CN201810048308.1A 2017-01-19 2018-01-18 制冰装置 Pending CN1083324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7650 2017-01-19
JP2017007650A JP2018115726A (ja) 2017-01-19 2017-01-19 往復動装置
JP2017038260A JP2018146125A (ja) 2017-03-01 2017-03-01 製氷装置
JP2017-038468 2017-03-01
JP2017-038260 2017-03-01
JP2017038468A JP2018146131A (ja) 2017-03-01 2017-03-01 製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32466A true CN108332466A (zh) 2018-07-27

Family

ID=62840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48308.1A Pending CN108332466A (zh) 2017-01-19 2018-01-18 制冰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02699A1 (zh)
CN (1) CN10833246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29485A1 (zh) * 2019-12-25 2021-07-01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制冰机和具有制冰机的冰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22564B2 (en) * 2017-03-06 2019-09-24 Ice Castles,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ice structures
US10663204B2 (en) 2018-10-31 2020-05-26 James Youngstrom Method for creating ice structures
US11885552B2 (en) 2018-10-31 2024-01-30 James Youngstrom Method for creating ice structures
US11486623B2 (en) * 2020-04-13 2022-11-01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Ice making assembly for receiving interchangeable mold assemblies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61163A (en) * 1973-12-10 1975-01-21 Walter H Carpente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block ice
US4099946A (en) * 1974-04-22 1978-07-11 Armalite, Inc. Method for producing ice
US4615383A (en) * 1984-05-01 1986-10-07 Sanden Corporation Serpentine heat exchanging apparatus having corrugated fin units
US6220038B1 (en) * 1999-04-02 2001-04-24 Group Dekko Services, Llc Ice maker
CN102365513A (zh) * 2009-05-15 2012-02-29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机、具有该制冰机的冰箱及其制冰方法
CN102378886A (zh) * 2009-04-02 2012-03-14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技术
CN102589230A (zh) * 2011-01-10 2012-07-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装置和具有所述制冰装置的电冰箱
CN102803873A (zh) * 2009-06-22 2012-11-28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器、具有该制冰器的冰箱及其制冰方法
US20130065477A1 (en) * 2011-09-12 2013-03-14 Mattel, Inc. Playset with Dynamic Transfer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61163A (en) * 1973-12-10 1975-01-21 Walter H Carpente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block ice
US4099946A (en) * 1974-04-22 1978-07-11 Armalite, Inc. Method for producing ice
US4615383A (en) * 1984-05-01 1986-10-07 Sanden Corporation Serpentine heat exchanging apparatus having corrugated fin units
US6220038B1 (en) * 1999-04-02 2001-04-24 Group Dekko Services, Llc Ice maker
CN102378886A (zh) * 2009-04-02 2012-03-14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技术
CN102365513A (zh) * 2009-05-15 2012-02-29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机、具有该制冰机的冰箱及其制冰方法
CN102803873A (zh) * 2009-06-22 2012-11-28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器、具有该制冰器的冰箱及其制冰方法
CN102589230A (zh) * 2011-01-10 2012-07-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装置和具有所述制冰装置的电冰箱
US20130065477A1 (en) * 2011-09-12 2013-03-14 Mattel, Inc. Playset with Dynamic Transf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29485A1 (zh) * 2019-12-25 2021-07-01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制冰机和具有制冰机的冰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02699A1 (en) 2018-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32466A (zh) 制冰装置
CN108534414A (zh) 制冰装置
CN1325863C (zh) 冰箱的制冰器
US7617693B2 (en) Water purifying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ly making ice and cold water using one evaporator
JP2004518929A5 (zh)
CN1806152B (zh) 制冷装置
CN101903718A (zh) 冰箱用制冰机
EP1538405A3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7692367A (zh) 混合降温服
DK1144923T3 (da) Dampkompressionskölesystem og fremgangsmåde
KR20170021533A (ko) 저온저장고용 제상시스템
CN108413661A (zh) 一种水冷却油冷却循环冷冻系统
CN108344293A (zh) 用于烘干机的温度和压力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453355Y (zh) 连续制冰机
CN104477520A (zh) 一种自带冷源的冷藏运输箱
CN208296562U (zh) 用于烘干机的温度和压力控制系统
CN106839824A (zh) 基于蛇形冷凝管的液体冷却装置
CN114719507B (zh) 一种应用于冰箱的涡流制冷装置、冰箱及其使用方法
CN109579420A (zh) 一种冰箱饮水一体机
KR101962878B1 (ko) 냉동기 토출 가스에 의한 응축 폐열 회수를 이용한 냉동 시스템
CN115523141A (zh) 涡流管蒸汽再压缩装置
CN101691964A (zh) 一种电热开水器
CN208352481U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换热器以及车辆
CN109143777A (zh) 一种柔性树脂版底模制备用冷却装置及其冷却方法
CN204084992U (zh) 交替热气脱冰式板冰制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