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93635A - 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93635A CN108293635A CN201610778479.0A CN201610778479A CN108293635A CN 108293635 A CN108293635 A CN 108293635A CN 201610778479 A CN201610778479 A CN 201610778479A CN 108293635 A CN108293635 A CN 1082936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yashishita
- agricultural
- earthworm
- circulatory system
- fermen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41000361919 Metaphire sieboldi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238000000855 fermen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230000004151 fermen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9000003337 fertiliz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5000001674 Agaricus brunnescens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41000411851 herbal medicine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44000251953 Agaricus brunnescens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41001313708 Dictyophora phalloide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41001465754 Metazo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4615 ingredi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XSQUKJJJFZCRTK-UHFFFAOYSA-N Urea Chemical compound NC(N)=O XSQUKJJJFZCRTK-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202 carbam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41000233866 Fungi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40000008397 Ganoderma lucidum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5000001637 Ganoderma lucidum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41000096284 Gynochthodes officinali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40000001462 Pleurotus ostreatu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5000001603 Pleurotus ostreatu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41000307222 Clitocybe maxim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1000521581 Milletti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1000237636 Pheretim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0000006794 Volvariella volvace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61 compo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1000287828 Gallus gallus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3895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360 aquacultur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44000144974 aquaculture Speci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395 bree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488 br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41001614060 Amynthas aspergil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Potassium Chemical compound [K]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575 pestic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74 phosphoru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91 potas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00 potas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13619 trace mineral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73 trace miner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44000080767 Areca catechu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215 Carbon black (E152)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1413 amino aci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96 flavor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19634 flavo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30195733 hydrocarbon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2430 hydrocarb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20 moistu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965 odorles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12976 tar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06226 Areca catechu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327916 Termitomyces albuminos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264 compo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6 consolid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313 f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2631 food intak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474 nur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6255 plastic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384 rea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800 matu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5097 nutrien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02 straw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28 Biom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25254 Cannabis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2720 Malnutri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44206 Nemat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607479 Yersinia pest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71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54 agricultural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58 fert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144972 livestock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13 microb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13 municipal solid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8343 nutrient deficiency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16 soil organic mat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2 surface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642 wellbe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33—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New breeds of invertebrates
- A01K67/0332—Earthwor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在林地中挖沟,得到林下地沟;然后将发酵肥料放入上述步骤得到的林下地沟中,填平后得到种植地;最后在上述步骤得到的种植地中种植食用菌类种子和/或中草药种子,并投放蚯蚓种,养植和饲养管理后收获,得到林下农业循环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以食用菌为纽带,链接种植和养殖业,充分的利用了林下空间,林下种植食用菌或中草药可将枯枝落叶等充分分解为无机物,用于自身营养生长,同时可用作蚯蚓的饲料,采摘剩下的菌渣可用于树木和蚯蚓很好的肥料及饲料,有效的改善了土壤松紧度及土壤中有机肥的含量,并且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循环经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视角下的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我国鼓励今后应发展循环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农业领域得到逐步认同和应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生产力不高,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资源不充裕,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污染加剧,因此在我国推进和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在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探索对生物质和微生物资源利用的新途径,把农牧业生产中的“废弃物”作为下一轮生产的资源,从而达到再循环、再利用的目的。
以海南省为例,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农业资源尤为丰富,但近年来由于开发不当等原因,海南热带资源优势远未得到有效、充分发挥,因而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从过去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轨道上来,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然而现有阶段为提高农林作物产量,海南省普遍使用化肥农药较多,耕地质量不高,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低,农作物秸秆综合化利用率低等问题日益严重,其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副作用也逐渐演现。但像海南橡胶、槟榔等种植面积较大的林业经济作物,林下空间却利用不足。同时,农业和林业用地却因得不到有机物质的及时补充而地力下降、性质恶化,导致作物因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及缺素等原因而减产绝收的现象频发。这些情况造成了现在一方面种植业大量投入使用化肥农药,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还破坏了耕地,大量的养殖废弃物随意丢弃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环境污染,还占用了多余土地;另一方面,农业和林业用地又因有机物质减少得不到补充,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导致种植物病害减产现象,进而又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循环往复,渐渐形成了日益恶化的农业循环系统。
因此,如何得到一种更健康的农业循环系统,尤其是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已成为现代农业工作者和农林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本发明提供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采用农林作物-食用菌/中草药-蚯蚓-农林作物的循环农业模式,充分的利用了林下空间,并且疏松了土质和有效的改善了土壤质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1)在林地中挖沟,得到林下地沟;
2)将发酵肥料放入上述步骤得到的林下地沟中,填平后得到种植地;
3)在上述步骤得到的种植地中种植食用菌类种子和/或中草药种子,并投放蚯蚓种,养植和饲养管理后收获,得到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优选的,所述挖沟的位置为林地中背阴潮湿和/或土地肥沃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林下地沟的深度为40~60cm;林地地沟的宽度为60~80cm;
所述林下地沟的个数为一个或多个。
优选的,所述发酵肥料的配方包括植物原料和有机原料;
所述植物原料包括秸秆、枯枝落叶、棕榈叶和杂草杂枝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有机原料包括尿素和/或禽畜粪便。
优选的,所述发酵肥料的发酵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a)将植物原料充足浸泡,预堆;将有机原料调湿,预堆;
b)将上述步骤得到的植物原料和有机原料层状交替铺放,铺放过程中层层加入水,完成后进行堆肥;
c)每间隔3~8天后进行翻堆,翻堆时加入水,翻堆4~7次后,得到发酵肥料。
优选的,所述发酵肥料的发酵时间为20~40天。
优选的,所述放入的方式为:发酵肥料层和土壤层交替放置;
所述发酵肥料层的厚度为8~12cm;所述土壤层的厚度为20~50cm。
优选的,所述食用菌类包括竹荪、鸡纵菌、草菇、鲍鱼菇、平菇、香菇、灵芝和大杯伞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中草药包括益智、牛大力、巴戟天和砂仁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蚯蚓为环毛蚓属蚯蚓。
优选的,所述种植过程中,覆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为20%~30%;
所述投放过程中,覆土层的厚度为5~15cm。
优选的,所述养植和饲养管理过程中,种植地的含水量为35%~5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在林地中挖沟,得到林下地沟;然后将发酵肥料放入上述步骤得到的林下地沟中,填平后得到种植地;最后在上述步骤得到的种植地中种植食用菌类种子和/或中草药种子,并投放蚯蚓种,养植和饲养管理后收获,得到林下农业循环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以食用菌为纽带,链接种植和养殖业,充分的利用了林下空间,林下种植食用菌或中草药可将枯枝落叶等充分分解为无机物,用于自身营养生长,同时可用作蚯蚓的饲料,采摘剩下的菌渣可用于树木和蚯蚓很好的肥料及饲料,有效的改善了土壤松紧度及土壤中有机肥的含量,并且提高了农民的收益。本发明将农林业生产与废弃物利用融为一体,形成了“农林作物-食用菌/中草药-蚯蚓-农林作物”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农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减少环境危害或破坏。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种植业与养殖业分离,一方面种植业大量的化肥农药投入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还破坏了耕地,大量的牲畜养殖产生的粪便处理不当及枯枝落叶使用燃烧处理造成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农业和林业用地有机物质减少得不到补充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导致种植减产现象,进而又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循环往复,农业循环系统日益恶化的问题。实际示范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林下蚯蚓+食用菌的养殖循环模式,土壤中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传统模式的对照组分别改善1089%、498%、458%、533%、379%;而且土质疏松松软,产品收益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专利要求的限制。
本发明所有原料,对其来源没有特别限制,在市场上购买的或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方法得到的即可。
本发明所有原料,对其纯度或浓度没有特别限制,本发明优选采用本领域常规的纯度或浓度即可。
本发明所有名称的定义均属于本领域常规定义,每个名称的涵义在其相关用途的领域内均是清楚明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常规的定义涵义,能够正确的理解。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1)在林地中挖沟,得到林下地沟;
2)将发酵肥料放入上述步骤得到的林下地沟中,填平后得到种植地;
3)在上述步骤得到的种植地中种植食用菌类种子和/或中草药种子,并投放蚯蚓种,养植和饲养管理后收获,得到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本发明首先在林地中挖沟,得到林下地沟。
本发明对所述林地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树林地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所述林地优选为农林用地,更具体优选为橡胶种植林地、槟榔种植林地和棕榈种植林地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对所述挖沟的具体条件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林地地沟的挖掘条件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所述挖沟的位置优选为林地中背阴潮湿和/或土地肥沃的位置,更优选为林地中背阴潮湿和土地肥沃的位置。本发明对所述林下地沟的具体条件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林地地沟的条件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所述林下地沟具体条件优选按饲养量或林地地形而定,所述林下地沟的深度优选为40~60cm,更优选为45~55cm,最优选为47~53cm;所述林地地沟的宽度优选为60~80cm,更优选为65~75cm,最优选为68~72cm;本发明所述林下地沟的个数优选为一个或多个,更优选为多个。
本发明然后将发酵肥料放入上述步骤得到的林下地沟中,填平后得到种植地。
本发明对所述发酵肥料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对土壤施肥用的发酵料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对所述发酵肥料的来源没有特别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选择购买或自行制备。
本发明对所述发酵肥料的配方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对土壤施肥用的发酵料的配方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为提高循环系统的高效性,所述发酵肥料的配方优选包括植物原料和有机原料。本发明所述植物原料优选包括秸秆、枯枝落叶、棕榈叶和杂草杂枝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有机原料优选包括尿素和/或禽畜粪便,更优选为尿素或禽畜粪便。具体的,可以为禽畜粪便20%,枯枝落叶80%,也可以为每5斤尿素发酵1立方米棕榈叶,或者为每5斤尿素发酵2立方米杂草杂枝。
本发明对所述发酵肥料的发酵过程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对土壤施肥用的发酵料的发酵过程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为提高循环系统的高效性,所述发酵肥料的发酵过程优选包括以下步骤:
a)将植物原料充足浸泡,预堆;将有机原料调湿,预堆;
b)将上述步骤得到的植物原料和有机原料层状交替铺放,铺放过程中层层加入水,完成后进行堆肥;
c)每间隔3~8天后进行翻堆,翻堆时加入水,翻堆4~7次后,得到发酵肥料。
本发明对上述步骤中的名词定义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发酵肥料或发酵过程中的常规定义即可。
其中,步骤a)具体优选为:
将枯枝落叶浸泡充足水分,预堆10~20小时,更优选为12~18小时,更优选为14~16小时,禽畜粪便淋水调湿,预堆10~20小时,更优选为12~18小时,更优选为14~16小时。
步骤b)具体优选为:
在地面上按2米宽,高1.2米,铺一层20~30cm厚的枯枝落叶堆(更优选为22~28cm,更优选为24~26cm),接着铺一层厚3~8cm的湿禽畜粪便(更优选为4~7cm,更优选为5~6cm),然后再铺厚6~9cm的枯枝落叶(更优选为7~8cm)和3~6cm的湿禽畜粪便(更优选为4~5cm),以此交替铺放,直至铺完为止。堆料时,边堆边分层浇水,下层少浇,上层多浇,直到堆底渗水为止。堆料应松散,不要压实,堆料优选成梯形或者圆锥形,最后堆外面用泥封好或用塑料薄膜覆盖,以保温保湿。
步骤c)具体优选为:
堆制后第二天堆温开始上升,3~6天(更优选为4~5天)后堆内温度可达60~75℃。待温度开始下降后,开始第一次翻堆进行二次发酵。翻堆时要充分搅拌均匀并疏松,同时适量淋水。第一次翻堆6~8天(更优选为7天)后,再做第二次翻堆,以后每隔5~7天(更优选为6天),再隔3~5天(更优选为4天)间隔翻堆,共翻堆2~5次(更优选为3~4次)。
注意,冬季应选择温暖避风寒的地方堆料,将料堆踏实,减少空气流通。夏季避免料堆阳光直晒。
本发明对所述发酵肥料的发酵时间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对土壤施肥用的发酵料的发酵时间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为提高循环系统的高效性,所述发酵肥料的发酵时间优选为20~40天,更优选为25~35天,更优选为27~33天。
本发明对所述将发酵肥料放入林下地沟的具体方式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发酵料的施肥的方式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为保证循环系统的效果和产品的最大收益,所述放入的方式优选为,将发酵肥料层和土壤层交替放置;所述发酵肥料层的厚度优选为8~12cm,更优选为9~11cm,最优选为10cm;所述土壤层的厚度优选为20~50cm,更优选为25~45cm,更优选为30~40cm,最优选为30cm。
本发明对所述发酵肥料放入林下地沟的具体过程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发酵肥料的投放过程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为提高循环系统的效果和产品的最大收益,所述发酵肥料放入林下地沟的具体过程可以为:
发酵肥料发酵30天后,无臭味无酸味,颜色呈茶褐色,手抓有弹性时饲料发酵完成。将沟底整平,将充分发酵后的禽畜粪便与枯枝落叶按每层约10cm的厚度分层放置并压实,将饲料叠加到地面高度。
本发明最后在上述步骤得到的种植地中种植食用菌类种子和/或中草药种子,并投放蚯蚓种,养植和饲养管理后收获,得到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本发明对所述种植过程的具体条件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食用菌类或中草药的种植条件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为提高循环系统的效果和产品的最大收益,所述种植过程中,覆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优选为20%~30%,更优选为22%~28%,最优选为24%~26%。
本发明对所述种植的具体过程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食用菌类或中草药的种植过程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为提高循环系统的效果和产品的最大收益,所述种植过程具体可以为:
按平均每亩地适量投放竹荪种子,覆土层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30%,防光保湿。上述发酵料不用发酵完全,可以减少发酵时间,竹荪可将枯枝落叶充分分解为无机物,用于自身营养生长,同时,充分降解的枯枝落叶可用作蚯蚓的饲料。当竹荪采摘结束,菌渣中还残留大量的菌丝体富含氨基酸/纤维素/碳氢化合物和微量元素,可作为林木生长和蚯蚓生长很好的有机肥。
本发明对所述投放过程的具体条件没有特别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为提高循环系统的效果和产品的最大收益,所述投放过程中,覆土层的厚度优选为5~15cm,更优选为7~13cm,最优选为9~11cm。
本发明对所述投放的具体过程没有特别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为提高循环系统的效果和产品的最大收益,所述投放过程具体可以为:
按平均每亩地适量投放性成熟蚯蚓种,覆盖肥土10cm厚,沟土上方用枯枝落叶盖好,防光保湿。
本发明对所述食用菌类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食用菌类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所述食用菌类优选包括竹荪、鸡纵菌、草菇、鲍鱼菇、平菇、香菇、灵芝和大杯伞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为竹荪、鸡纵菌、鲍鱼菇、平菇、香菇或灵芝,具体可以为竹荪。本发明对所述中草药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中草药品种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所述中草药优选包括益智、牛大力、巴戟天和砂仁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为益智、牛大力、巴戟天或砂仁,具体可以为益智。本发明对所述蚯蚓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蚯蚓品种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所述蚯蚓优选为环毛蚓属蚯蚓,具体可以为参环毛蚓。
本发明对所述养植和饲养管理过程的具体条件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食用菌类或中草药的养植和通常的易于蚯蚓生长的饲养管理的条件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为提高循环系统的效果和产品的最大收益,所述养植和饲养管理过程中,种植地的含水量优选为35%~50%,更优选为40%~45%,最优选为41%~44%。
本发明对所述养植和饲养管理的具体过程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养植和饲养管理过程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为提高循环系统的效果和产品的最大收益,所述养植和饲养管理的过程具体可以为:
在养植和饲养管理中,每月检查一次,观察是否已经将原来的肥料消耗完,如果肥料已消耗完,要及时添加新的肥料。并在每条沟旁边设置喷水装置,土地干旱时,需要给沟槽喷水,保持土壤含水量至少为35%~50%。
本发明对所述收获的条件和具体过程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上述植物和蚯蚓的收货条件和过程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或种植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发明为提高循环系统的效果和产品的最大收益,所述收获的条件和具体过程具体可以为:
经过90~120天的养植和饲养管理后,蚯蚓进行第一次采收,每年采收3~4次。利用地龙机将蚯蚓点击到土壤表面,采收30~40厘米长,体色为深棕色或者深灰色性成熟蚯蚓,而幼小蚯蚓则继续喂养至成熟蚯蚓后再采收。
食用菌和/或中草药视具体成熟情况和成熟周期进行采收,农林果实视具体成熟情况和成熟周期进行采收。
本发明对所述林下农业循环系统的定义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定义即可,即一种林下农业循环耕种模式或是林下农业模式。
本发明上述步骤提供了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利用本该被燃烧的秸秆、枯枝落叶、棕榈叶和杂草杂枝发酵作为土壤肥料和蚯蚓饲料,不仅节省了资源,而且还降低了空气污染的严重问题。在林下养殖参环毛蚓,可改善海南岛当地农民大量肆意违法捕捉参环毛蚓以提供内地药用需求。参环毛蚓可以把秸秆、枯枝落叶、棕榈叶、杂草杂枝、家禽家畜粪便等有机无机肥料转化为更利树木吸收的蚯蚓肥,供树木吸收,树荫可以给予参环毛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且树木的枯枝落叶在粉碎发酵后可以进一步提供参环毛蚓所需养分。由于农地普遍被过量不当使用,土壤的质量已然降低,在种植农作物时则会影响收成。而蚯蚓则可以翻动土壤,使地表水分养分更易被植物根部吸收,增强土壤空气流通,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中和酸碱值,增加益生菌群,制造富含各类微量元素的蚯蚓肥,提高可供植物吸收的养料,并防控一些对植物有害的线虫,这样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林下参环毛蚓填食沟槽可以进一步利用种植食用菌或中草药。这样一来,同样一块地,以前只有农林作物的收获增长成为了林作物,参环毛蚓,竹荪(食用菌)/益智(中草药)和家禽4类经济收益;且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秸秆焚烧,农药化肥使用,并增加耕地质量及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改善对环境和作物的污染及提高农民收益。实际示范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林下蚯蚓+食用菌的养殖循环模式,土壤中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传统模式的对照组分别改善1089%、498%、458%、533%、379%;而且土质疏松松软,产品收益高。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进行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是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也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在林地中挖沟,得到林下地沟。
a.养殖场地的选取,农户需要在橡胶林地中,选择背阴潮湿、土地肥沃处挖一条深约50厘米,宽70厘米,长度可按饲养量或林地地形而定的沟。
b.发酵料的制备
配方:禽畜粪便20%,枯枝落叶80%;
将枯枝落叶浸泡充足水分,预堆15小时,禽畜粪便淋水调湿,预堆。在地面上按2米宽,高1.2米,铺一层30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堆,接着铺一层厚5厘米的湿禽畜粪便,然后再铺厚约8-10厘米的枯枝落叶和5厘米的湿禽畜粪便,以此交替铺放,直至铺完为止。堆料时,边堆边分层浇水,下层少浇,上层多浇,直到堆底渗水为止。堆料应松散,不要压实,堆料成梯形或者圆锥形,最后堆外面用泥封好或用塑料薄膜覆盖,以保温保湿。堆制后第二天堆温开始上升,4-5天后堆内温度可达60-75度。待温度开始下降后,要翻堆进行二次发酵。翻堆时要充分搅拌均匀并疏松,同时适量淋水。第一次翻堆一周后,再做第二次翻堆,以后每隔6天,4天各翻堆一次,共翻堆3-4次。注意,冬季应选择温暖避风寒的地方堆料,将料堆踏实,减少空气流通。夏季避免料堆阳光直晒。
将发酵肥料放入林下地沟中,填平后得到种植地。
c.饲料的投放
发酵肥料发酵30天后,无臭味无酸味,颜色呈茶褐色,手抓有弹性时饲料发酵完成。将沟底整平,将充分发酵后的禽畜粪便与枯枝落叶按每层约10厘米的厚度分层放置并压实,将饲料叠加到地面高度。
在种植地中种植食用菌类种子和/或中草药种子,并投放蚯蚓种,养植和饲养管理后收获,得到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d.竹荪种植
按平均每亩地适量投放竹荪种子,覆土层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30%,防光保湿。上述发酵料不用发酵完全,可以减少发酵时间,竹荪可将枯枝落叶充分分解为无机物,用于自身营养生长,同时,充分降解的枯枝落叶可用作蚯蚓的饲料。当竹荪采摘结束,菌渣中还残留大量的菌丝体富含氨基酸/纤维素/碳氢化合物和微量元素,可作为林木生长和蚯蚓生长很好的有机肥。
e.蚯蚓投放
按平均每亩地适量投放性成熟蚯蚓种,覆盖肥土10厘米厚左右,沟土上方用枯枝落叶盖好,防光保湿。
f.饲养管理
在饲养过程中,每月检查一次,观察是否已经将原来的饲料消耗完,如果饲料已消耗完,要及时添加新的饲料。并在每条沟旁边设置喷水装置,土地干旱时,需要给沟槽喷水,保持土壤含水量至少为35%~50%。
g.蚯蚓的采收
经过90~120天的养殖后进行第一次采收,每年采收3~4次。利用地龙机将蚯蚓点击到土壤表面,采收30~40厘米长,体色为深棕色或者深灰色性成熟蚯蚓,而幼小蚯蚓则继续喂养至成熟蚯蚓后再采收。
竹荪3~4个月后进行采收,农林产生的秸秆和杂草等,又可以返回继续作为发酵肥料的原料,从而形成完整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对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与常规的农林模式、只养殖蚯蚓的模式进行对比,参见表1,表1为本发明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与常规的农林种植模式、只养殖蚯蚓的模式的数据对比。
表1本发明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与常规的农林种植模式、只养殖蚯蚓的模式的数据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林下蚯蚓+竹荪养殖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较单独养殖蚯蚓改善程度更为明显,通过本发明模式下养殖,土壤中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对照组(常规的种植模式)分别改善1089%、498%、458%、533%、379%;而且养殖过蚯蚓的土壤松软,而未养殖蚯蚓的林下土壤仍较紧实,因此,蚯蚓林下养殖具有疏松土质与改善土壤质量的作用。
实施例2
在林地中挖沟,得到林下地沟。
a.养殖场地的选取,农户需要在棕榈林地中,选择背阴潮湿、土地肥沃处挖一条深约50厘米,宽70厘米,长度可按饲养量或林地地形而定的沟。
b.发酵料的制备
配方:每5斤尿素发酵1立方米棕榈叶或每5斤尿素发酵2立方米杂草杂枝。将发酵肥料放入林下地沟中,填平后得到种植地。
c.饲料的投放
发酵肥料发酵30天后,无臭味无酸味,颜色呈茶褐色,手抓有弹性时饲料发酵完成。将沟底整平,将充分发酵后的禽畜粪便与枯枝落叶按每层约10厘米的厚度分层放置并压实,将饲料叠加到地面高度。
在种植地中种植食用菌类种子和/或中草药种子,并投放蚯蚓种,养植和饲养管理后收获,得到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d.竹荪种植
按平均每亩地适量投放竹荪种子,覆土层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30%,防光保湿。上述发酵料不用发酵完全,可以减少发酵时间,竹荪可将枯枝落叶充分分解为无机物,用于自身营养生长,同时,充分降解的枯枝落叶可用作蚯蚓的饲料。当竹荪采摘结束,菌渣中还残留大量的菌丝体富含氨基酸/纤维素/碳氢化合物和微量元素,可作为林木生长和蚯蚓生长很好的有机肥。
e.蚯蚓投放
按平均每亩地适量投放性成熟蚯蚓种,覆盖肥土10厘米厚左右,沟土上方用枯枝落叶盖好,防光保湿。
f.饲养管理
在饲养过程中,每月检查一次,观察是否已经将原来的饲料消耗完,如果饲料已消耗完,要及时添加新的饲料。并在每条沟旁边设置喷水装置,土地干旱时,需要给沟槽喷水,保持土壤含水量至少为35%~50%。
g.蚯蚓的采收
经过90~120天的养殖后进行第一次采收,每年采收3~4次。利用地龙机将蚯蚓点击到土壤表面,采收30~40厘米长,体色为深棕色或者深灰色性成熟蚯蚓,而幼小蚯蚓则继续喂养至成熟蚯蚓后再采收。
竹荪3~4个月后进行采收,农林产生的秸秆、棕榈叶和杂草杂枝等等,又可以返回继续作为发酵肥料的原料,从而形成完整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对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与常规的农林模式、只养殖蚯蚓的模式进行对比,参见表2,表2为本发明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与常规的农林种植模式、只养殖蚯蚓的模式的数据对比。
表2本发明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与常规的农林种植模式、只养殖蚯蚓的模式的数据对比
由表2可以看出,林下蚯蚓+竹荪养殖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较单独养殖蚯蚓改善程度更为明显,通过本发明模式下养殖,土壤中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对照组(常规的种植模式)有较大程度提高;而且养殖过蚯蚓的土壤松软,而未养殖蚯蚓的林下土壤仍较紧实,因此,蚯蚓林下养殖具有疏松土质与改善土壤质量的作用。
实施例3
在林地中挖沟,得到林下地沟。
a.养殖场地的选取,农户需要在槟榔林中,选择背阴潮湿、土地肥沃处挖一条深约50厘米,宽70厘米,长度可按饲养量或林地地形而定的沟。
b.发酵料的制备
配方:禽畜粪便20%,枯枝落叶80%;
将枯枝落叶浸泡充足水分,预堆15小时,禽畜粪便淋水调湿,预堆。在地面上按2米宽,高1.2米,铺一层30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堆,接着铺一层厚5厘米的湿禽畜粪便,然后再铺厚约8-10厘米的枯枝落叶和5厘米的湿禽畜粪便,以此交替铺放,直至铺完为止。堆料时,边堆边分层浇水,下层少浇,上层多浇,直到堆底渗水为止。堆料应松散,不要压实,堆料成梯形或者圆锥形,最后堆外面用泥封好或用塑料薄膜覆盖,以保温保湿。堆制后第二天堆温开始上升,4-5天后堆内温度可达60-75度。待温度开始下降后,要翻堆进行二次发酵。翻堆时要充分搅拌均匀并疏松,同时适量淋水。第一次翻堆一周后,再做第二次翻堆,以后每隔6天,4天各翻堆一次,共翻堆3-4次。注意,冬季应选择温暖避风寒的地方堆料,将料堆踏实,减少空气流通。夏季避免料堆阳光直晒。
将发酵肥料放入林下地沟中,填平后得到种植地。
c.饲料的投放
发酵肥料发酵30天后,无臭味无酸味,颜色呈茶褐色,手抓有弹性时饲料发酵完成。将沟底整平,将充分发酵后的禽畜粪便与枯枝落叶按每层约10厘米的厚度分层放置并压实,将饲料叠加到地面高度。
在种植地中种植食用菌类种子和/或中草药种子,并投放蚯蚓种,养植和饲养管理后收获,得到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d.竹荪种植
按平均每亩地适量投放竹荪种子,覆土层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30%,防光保湿。上述发酵料不用发酵完全,可以减少发酵时间,竹荪可将枯枝落叶充分分解为无机物,用于自身营养生长,同时,充分降解的枯枝落叶可用作蚯蚓的饲料。当竹荪采摘结束,菌渣中还残留大量的菌丝体富含氨基酸/纤维素/碳氢化合物和微量元素,可作为林木生长和蚯蚓生长很好的有机肥。
e.蚯蚓投放
按平均每亩地适量投放性成熟蚯蚓种,覆盖肥土10厘米厚左右,沟土上方用枯枝落叶盖好,防光保湿。
f.饲养管理
在饲养过程中,每月检查一次,观察是否已经将原来的饲料消耗完,如果饲料已消耗完,要及时添加新的饲料。并在每条沟旁边设置喷水装置,土地干旱时,需要给沟槽喷水,保持土壤含水量至少为35%~50%。
g.蚯蚓的采收
经过90~120天的养殖后进行第一次采收,每年采收3~4次。利用地龙机将蚯蚓点击到土壤表面,采收30~40厘米长,体色为深棕色或者深灰色性成熟蚯蚓,而幼小蚯蚓则继续喂养至成熟蚯蚓后再采收。
竹荪3~4个月后进行采收,农林产生的秸秆、槟榔叶和杂草等,又可以返回继续作为发酵肥料的原料,从而形成完整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对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与常规的农林模式、只养殖蚯蚓的模式进行对比,参见表3,表3为本发明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与常规的农林种植模式、只养殖蚯蚓的模式的数据对比。
表3本发明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与常规的农林种植模式、只养殖蚯蚓的模式的数据对比
由表3可以看出,林下蚯蚓+竹荪养殖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较单独养殖蚯蚓改善程度更为明显,通过本发明模式下养殖,土壤中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对照组(常规的种植模式)有较大程度提高;而且养殖过蚯蚓的土壤松软,而未养殖蚯蚓的林下土壤仍较紧实,因此,蚯蚓林下养殖具有疏松土质与改善土壤质量的作用。
以上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包括最佳方式,并且也使得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都能够实践本发明,包括制造和使用任何装置或系统,和实施任何结合的方法。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专利保护的范围通过权利要求来限定,并可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其他实施例。如果这些其他实施例具有不是不同于权利要求文字表述的结构要素,或者如果它们包括与权利要求的文字表述无实质差异的等同结构要素,那么这些其他实施例也应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林地中挖沟,得到林下地沟;
2)将发酵肥料放入上述步骤得到的林下地沟中,填平后得到种植地;
3)在上述步骤得到的种植地中种植食用菌类种子和/或中草药种子,并投放蚯蚓种,养植和饲养管理后收获,得到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挖沟的位置为林地中背阴潮湿和/或土地肥沃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林下地沟的深度为40~60cm;林地地沟的宽度为60~80cm;
所述林下地沟的个数为一个或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肥料的配方包括植物原料和有机原料;
所述植物原料包括秸秆、枯枝落叶、棕榈叶和杂草杂枝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有机原料包括尿素和/或禽畜粪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肥料的发酵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a)将植物原料充足浸泡,预堆;将有机原料调湿,预堆;
b)将上述步骤得到的植物原料和有机原料层状交替铺放,铺放过程中层层加入水,完成后进行堆肥;
c)每间隔3~8天后进行翻堆,翻堆时加入水,翻堆4~7次后,得到发酵肥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肥料的发酵时间为20~40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入的方式为:发酵肥料层和土壤层交替放置;
所述发酵肥料层的厚度为8~12cm;所述土壤层的厚度为20~5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菌类包括竹荪、鸡纵菌、草菇、鲍鱼菇、平菇、香菇、灵芝和大杯伞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中草药包括益智、牛大力、巴戟天和砂仁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蚯蚓为环毛蚓属蚯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过程中,覆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为20%~30%;
所述投放过程中,覆土层的厚度为5~15c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林下农业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植和饲养管理过程中,种植地的含水量为35%~5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778479.0A CN108293635A (zh) | 2016-08-31 | 2016-08-31 | 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778479.0A CN108293635A (zh) | 2016-08-31 | 2016-08-31 | 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93635A true CN108293635A (zh) | 2018-07-20 |
Family
ID=62871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778479.0A Pending CN108293635A (zh) | 2016-08-31 | 2016-08-31 | 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293635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89761A (zh) * | 2018-08-17 | 2018-12-28 | 尚高林 | 一种仿原生境砂仁种植方法 |
CN109729916A (zh) * | 2018-10-24 | 2019-05-10 | 贵州好菇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林下种植香菇的方法 |
CN110122166A (zh) * | 2019-05-28 | 2019-08-16 | 安庆市义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农林组合种植菌菇的方法 |
CN114946769A (zh) * | 2022-02-28 | 2022-08-30 | 安徽致和堂药业有限公司 | 一种广地龙生态养殖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01536A (zh) * | 2008-11-11 | 2009-04-08 | 黄国伦 | 一种珍珠番石榴套养蚯蚓的生态有机种植方法 |
CN101743935A (zh) * | 2009-12-25 | 2010-06-23 | 吕卫光 | 林下蚯蚓养殖方法 |
-
2016
- 2016-08-31 CN CN201610778479.0A patent/CN10829363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01536A (zh) * | 2008-11-11 | 2009-04-08 | 黄国伦 | 一种珍珠番石榴套养蚯蚓的生态有机种植方法 |
CN101743935A (zh) * | 2009-12-25 | 2010-06-23 | 吕卫光 | 林下蚯蚓养殖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吴志强: "《农业生态学基础》", 28 February 1986,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张以山: "《林下经济概论》", 30 September 2013, 中国科学农业技术出版社 *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89761A (zh) * | 2018-08-17 | 2018-12-28 | 尚高林 | 一种仿原生境砂仁种植方法 |
CN109729916A (zh) * | 2018-10-24 | 2019-05-10 | 贵州好菇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林下种植香菇的方法 |
CN110122166A (zh) * | 2019-05-28 | 2019-08-16 | 安庆市义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农林组合种植菌菇的方法 |
CN114946769A (zh) * | 2022-02-28 | 2022-08-30 | 安徽致和堂药业有限公司 | 一种广地龙生态养殖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77748B (zh) | 反季节培育有机雷笋的技术与方法 | |
CN103798030B (zh) | 安吉白茶生态高效栽培方法 | |
CN105474938B (zh) | 豫西伏牛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 |
CN103314785B (zh) | 一种苎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的方法 | |
CN102301882B (zh) | 一种稻-草-鹅生态农业养殖方法 | |
CN102907232B (zh) | 皖南山区春笋冬出培育方法 | |
CN104813907A (zh) | 一种铁皮石斛大棚种植方法 | |
CN104770278A (zh) | 一种铁皮石斛大棚集约化栽培方法 | |
CN106233996A (zh) | 早熟辣椒、水稻、荸荠轮作有机栽培方法 | |
CN105638019B (zh) | 一种轮作体系中秸秆全量还田生物消解修复土壤的方法 | |
CN108293635A (zh) | 一种林下农业循环系统 | |
CN103430743B (zh) | 一种植人参的土壤优化栽培方法 | |
CN104705147A (zh) | 一种蓝莓的栽植方法 | |
CN104770154A (zh) | 一种粉葛人工栽培方法 | |
CN104756708A (zh) | 一种改良土壤联合种植蓝莓的方法 | |
CN104541914B (zh) | 一种茶叶防虫害的种植方法 | |
CN104686162A (zh) | 一种用于富硒果蔬高产套种的技术 | |
CN104686173A (zh) | 一种在农田中联合种植富硒枇杷和蔬菜的方法 | |
CN104692943A (zh) | 一种种植富硒蔬菜的富硒土肥 | |
CN108617382A (zh) | 一种黄栀子的栽培方法 | |
CN108093735A (zh) | 免深耕的土壤板结处理方法 | |
CN104686161B (zh) | 一种富硒茶叶在农田中栽培的方法 | |
CN104686163A (zh) | 一种能够防虫病灾的富硒茶叶新栽培方法 | |
CN104756689A (zh) | 一种富硒枇杷和蔬菜的高产联合种植方法 | |
CN104686154A (zh) | 一种坡地改良种植富硒蔬果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