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93420A - 拨土机构 - Google Patents
拨土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93420A CN108293420A CN201810237701.5A CN201810237701A CN108293420A CN 108293420 A CN108293420 A CN 108293420A CN 201810237701 A CN201810237701 A CN 201810237701A CN 108293420 A CN108293420 A CN 1082934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gie
- cover
- material toggling
- moving carriage
- mechanism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5/00—Harvesting of standing cro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韭黄收获机的拨土机构,包括移动车架,移动车架的前端设置有转向架,拨土机构设置在转向架上,转向架与移动车架构成竖直方向的转动配合,拨土机构包括设置在转向架上的两拨料辊,两拨料辊的辊芯水平且与移动车架的长度方向平行,两拨料辊之间构成筒盖通过的通道,拨料辊的辊身上设置有拨料板,驱动机构驱动两拨料辊转动且转动方向相反,将该机械开至采收地内,启动拨土机构,上述的两拨料辊反向转动,拨料辊与地垄的两侧土壤接触,从而将地垄上的土壤向两侧拨开,配合上述的转向架转动式设置在移动车架上,从而使得筒盖沿着两拨料辊之间的通道通过,从而确保将筒盖A两侧的土壤拨开,以确保韭黄的正常收获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蔬菜采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韭黄收获机的拨土机构。
背景技术
韭黄也称“韭芽”、“黄韭芽”、“黄韭”,俗称“韭菜白”,为韭菜经软化栽培变黄的产品,韭黄在实际培育时,需要将韭菜隔绝光线,并且使得的韭菜完全在黑暗中生长,因无阳光供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合成叶绿素,就会变成黄色,称之为“韭黄”。
韭黄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首先需要在种植地起垄,沿着地垄的长度方向间隔开挖小坑,将韭菜的种子或者预先培育的幼芽种植在小坑内,在实际培育时,需要注意相邻小坑的间距,以避免培育的植株与植株之间争肥的问题,确保韭菜幼芽的健康生长,种子或者幼芽种植位于小坑内种植完毕后,将松软的有机肥土壤覆盖在地垄上,将种子或者幼芽覆盖起来,可浇上水,盖上地膜保墒,进行有效的田间管理,待幼芽出土后,将地膜掀掉,并且将不透光的筒盖A盖设在刚出土的幼芽上,以使得刚出土的幼芽完全在黑暗中生长,盖上筒盖A后,进行有效的田间管理,可每隔一周提起筒盖A观察韭黄的涨势,接收不到阳光的韭菜位于筒盖A内生长,即可形成可采收食用的韭黄;采收时,采收人员需要在先将筒盖A周围的土壤拨开,使得韭黄埋藏在泥土内的白色茎部露出,而后采收人员一一将筒盖A提起,筒盖A提起后叠在一起,方便循环使用,筒盖A提起后,采收人员采用割刀沿着韭黄裸露出来的白色茎部割掉,并且将割下来的韭黄码放整齐,以方便后续的捆扎销售,现有技术中的韭黄采收一般效率较为低下,需要较多的采收人员参与,费时费工,不适合韭黄的大范围种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韭黄收获机的拨土机构,可实现对地笼两侧土壤的有效拨开,以确保韭黄的正常收获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拨土机构,包括移动车架,所述移动车架的前端设置有转向架,所述拨土机构设置在转向架上,所述转向架与移动车架构成竖直方向的转动配合,所述拨土机构包括设置在转向架上的两拨料辊,所述两拨料辊的辊芯水平且与移动车架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两拨料辊之间构成筒盖A通过的通道,所述拨料辊的辊身上设置有拨料板,所述拨料板沿着拨料辊周向方向布置多个,驱动机构驱动两拨料辊转动且转动方向相反。
本发明还存在一下特征:
所述转向架的前端设置有两第一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的长度方向水平且与拨料辊长度方向平行,所述两第一导向板整体呈“八”字形且前端的间距为大尺寸端。
所述第一导向板的内侧设置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的轮芯竖直,所述导向轮之间构成筒盖A通过的通道。
所述转向架上设置有两万向轮,所述两万向轮的支架转动式设置在转向架的下端且转轴竖直布置。
所述转向架与移动车架的连接端设置有转动柱,所述转动柱转动式设置在转向架上且转轴竖直,所述移动车架上设置有轴承,所述转动柱的上端插置在轴承的内圈,所述转动柱的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下端与转向架抵靠,所述弹簧的上端与轴承的外圈抵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的技术效果为:将该机械开至采收地内,启动拨土机构,上述的两拨料辊反向转动,拨料辊与地垄的两侧土壤接触,从而将地垄上的土壤向两侧拨开,配合上述的转向架转动式设置在移动车架上,从而使得筒盖A沿着两拨料辊之间的通道通过,从而确保将筒盖A两侧的土壤拨开,以确保韭黄的正常收获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筒盖的主视图;
图2是筒盖盖设在地垄小坑上的俯视图;
图3是筒盖盖设在地垄小坑上的剖视图;
图4和图5是韭黄收获机两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韭黄收获机的主视图;
图7是韭黄收获机中的拨土机构及提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韭黄收获机中的提盖机构及筒盖收纳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韭黄收获机中的拨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收纳筐的俯视图;
图11是韭黄收获机中的拨土机构、提盖机构、筒盖收纳机构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0另一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13和图14是收纳筐的两种使用状态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收割机构的主视图;
图16是收割机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16,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下面结合整个韭黄收获机,来详细阐述本发明的拨土机构的具体结构特征:
在介绍本系统之前,首先对地垄进行翻整,结合图2所示,尽量使得地垄处在一条直线上,方便收获机的操作,地垄与地垄之间要方便收获机械的进入,避免收获机械的滚轮滚压在地垄上,造成韭黄的收获不便,地垄与地垄之间的间距保持在30~40cm,而且使得种植韭黄的小坑保持在等距,方便筒盖A的提起操作,并且筒盖A本身应当方便提起,而且确保筒盖A插置在地垄上的稳固性,尽量确保筒盖A处在竖直状态,避免大风将筒盖A吹倒或者歪斜,下面结合整个收获机,来对整个韭黄的收获操作进行详细的说明:
下面详尽说明该收获机的具体特征:
韭黄收获机,包括移动车架10,所述移动车架10的前端两侧设置有拨土机构,所述拨土机构拨动地垄上的土壤向两侧移动,所述移动车架10上还设置有提盖机构,所述提盖机构驱动筒盖A竖直移动且与地面分离,所述提盖机构的出料端与筒盖收纳机构的进料口衔接,所述移动车架10上还设置有收割机构,所述韭黄收割机构的进料侧设置在提盖机构的下方;
结合图4和图5所示,由于韭黄在实际种植时,韭黄的小坑之间的间距保持在等距的状态,待韭黄可以收割时,将韭黄收获机推至种植地的地垄一端,逐笼对韭黄进行收获,上述的拨土机构启动,将筒盖A两侧的地垄的土壤向外拨起,从而使得韭黄的茎部露出,启动提盖机构,将筒盖A提起并转送至筒盖收纳机构内进行收纳,启动收割机构,实施对韭黄茎部的收割,从而将该条地垄的韭黄收割完毕。
优选地,结合图2和图3所示,由于地垄无法确保处在同一条直线线,因此筒盖A的筒芯之间的连线也无法保持在同一条实现上,因此,为确保对筒盖A的提起操作的牢靠度,所述移动车架10的前端设置有转向架11,所述拨土机构设置在转向架11上,所述转向架11与移动车架10构成竖直方向的转动配合;
当上述的相邻的筒盖A处在偏斜状态时,上述的转向架11转动式设置在移动车架10上,从而可使得拨土机构始终处在筒盖A的两侧,启动上述的拨土机构,从而实施对筒盖A两侧的土壤的拨起,使得韭黄的茎部裸露出来,方便后续的韭黄收割操作。
优选地,结合图4、图5和图9所示,所述拨土机构包括设置在转向架11上的两拨料辊21,所述两拨料辊21的辊芯水平且与移动车架10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两拨料辊21之间构成筒盖A通过的通道,所述拨料辊21的辊身上设置有拨料板211,所述拨料板211沿着拨料辊21周向方向布置多个,驱动机构驱动两拨料辊21转动且转动方向相反;
上述的两拨料辊21反向转动,拨料辊21与地垄的两侧土壤接触,从而将地垄上的土壤向两侧拨开,配合上述的转向架11转动式设置在移动车架10上,从而使得筒盖A沿着两拨料辊21之间的通道通过,从而确保将筒盖A两侧的土壤拨开。
优选地,所述转向架11的前端设置有两第一导向板22,所述第一导向板22的长度方向水平且与拨料辊21长度方向平行,所述两第一导向板22整体呈“八”字形且前端的间距为大尺寸端;
上述的两第一导向板22整体呈“八”字形且前端的间距为大尺寸端,从而可确保筒盖A沿着两第一导向板22之间的通道通过,利用上述的两第一导向板22可实现对紧贴着筒盖A的外壁,转向架11的有效转向,从而将筒盖A沿着两第一导向板22及两拨料辊21之间形成的通道通过,从而实现对筒盖A两侧土壤有效的拨开。
更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板22的内侧设置有导向轮23,所述导向轮23的轮芯竖直,所述导向轮23之间构成筒盖A通过的通道;
上述的导向轮23的轮缘抵靠在筒盖A的外壁,转向架11位于移动车架10上转动,从而确保筒盖A沿着两第一导向板22及两拨料辊21之间形成的通道通过。
更为优选地,为确保转向架11的有效转动,所述转向架11上设置有两万向轮24,所述两万向轮24的支架转动式设置在转向架11的下端且转轴竖直布置;
上述的两万向轮24可沿着地垄之间的排水沟滚动,并且外向轮的转动轴线斜向布置,推动整个韭黄收获机沿着地垄长度方向行走时,万向轮24在自动的转动力作用下,使得外向轮的转动轴线斜向向前,从而能够确保整个拨土机构沿着地垄与地垄之间的排水沟通过,从而实现对筒盖A的有效提起,以及实现对韭黄的有效收割。
更为优选地,所述转向架11与移动车架10的连接端设置有转动柱12,所述转动柱12转动式设置在转向架11上且转轴竖直,所述移动车架10上设置有轴承,所述转动柱12的上端插置在轴承的内圈,所述转动柱12的上套设有弹簧13,所述弹簧13的下端与转向架11抵靠,所述弹簧13的上端与轴承的外圈抵靠;
上述的转向架11通过转动柱12转动式设置在移动车架10上,转向架11与移动车架10构成竖直方向的导向配合,使得拨料辊21的辊面与地垄的土壤抵靠,拨料辊21转动时,从而实现对地垄的筒盖A两侧土壤的有效拨开,从而使得筒盖A内的韭黄的茎部露出,方便后续的韭黄收割操作;
上述驱动拨料辊21转动的驱动机构可以是单独设置在转向架11上的电机,拨料辊21的端部可设置驱动轮,电机通过皮带与拨料辊21的驱动轮连接,从而驱动两个拨料辊21的反向同步转动。
为确保筒盖A导入上述的提盖机构内,所述提盖机构包括设置在移动车架10上的第二导向板31,所述第二导向板31的长度方向水平且与移动车架10平行,所述两第二导向板31整体呈“八”字形且前端的间距为大尺寸端。
更为优选地,结合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二导向板31的下端设置有铲板32,所述铲板32的长度方向水平且与移动车架10平行,所述铲板32整体呈条板状且板面水平,所述铲板32的前端上板面高度低于后端上板面高度,所述两铲板32分别位于第二导向板31的下方布置;
结合图1和图3所示,上述的筒盖A整体呈上小、下大的筒管状结构,筒盖A的筒口设置有定位圈a,所述筒盖A的顶部设置有T形头b,当上述的收获机推至地垄上时,上述的铲板32插置在定位圈a下方,由于铲板32的前端上板面高度低于后端上板面高度,收获机在移动的过程中,从而将筒盖A推送至铲板32的后端上板面,从而实现对筒盖A上端T形头b高度的定位,方便实现对筒盖A的提起操作,该T形头b可设置成球头状,方便后续的提桶操作;
上述的筒盖A的定位圈a设置在筒盖A的筒口位置,并且定位圈a与筒盖A的筒口存在5~8cm的间隔,筒盖A的筒口设置呈喇叭口状结构,方便筒盖A的筒口插入土壤以下,并且上述的定位圈a本身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还可方便筒盖A处在筒芯竖直的状态,定位圈A还可增强筒盖A本身的稳定性。
更为优选地,结合图7和图8所示,所述提盖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板31上方的循环转动带33,所述循环转动带33包括水平段及倾斜提升段,所述水平段位于两铲板32的上方布置,所述循环转动带33的外带面包括两条柔性卡条带331,沿着所述柔性卡条带331的周向方向设置有用于卡置筒盖A上端的卡接环槽3311,位于循环转动带33的水平段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斜板332,所述第一导向斜板332呈“八”字形且前端的间距为大尺寸端,所述导向斜板332的后端延伸有第二导向斜板333,所述第二导向斜板333与循环转动带33的倾斜提升段平行,所述第一导向斜板332及第二导向斜板333与柔性卡条带331的卡接环槽3311两侧带面抵靠;
上述的循环转动带33在转动的过程中,筒盖A位于铲板32上,循环转动带33的水平段的柔性卡条带331的卡接环槽3311卡住筒盖A的T形头b,循环转动带33转动,从而将筒盖A沿着循环转动带33提升起来,从而上述的第一导向斜板332及第二导向斜板333设置位置,当循环转动带33转至第二导向斜板333位置时,柔性卡条带331的卡接环槽3311间距变大,从而提起的桶盖A从该柔性卡条带331的卡接环槽3311增大位置掉落下来,并且实施后续的转运。
所述循环转动带33的后方设置有水平输送带34,所述水平输送带34的带面水平,所述水平输送带34的长度方向与移动车架10的长度方向平行且两侧设置有挡板341,所述挡板341及水平输送带34构成筒盖A移动的通道4;
上述从卡接环槽3311增大位置掉落下来的筒盖A掉落至水平输送带34上,利用挡板341实施对筒盖A的限位,从而可使得筒盖A沿着水平输送带34的长度方向移动;
更为优选地,所述水平输送带34的前端设置有弧形导板342,所述弧形导板342的前端向前下方弯曲延伸;
上述的水平输送带34与循环转动带33的倾斜提升段位置较近,筒盖A被提起后,为避免筒盖A与水平输送带34抵靠导致筒盖A从循环转动带33的倾斜提升段掉落下来,上述的筒盖A与弧形导板342的弧形面抵靠,从而可将筒盖A提升至高位,并且利用水平输送带34可实施对筒盖A的有效承接,并且使得筒盖A的T形头b朝着水平输送带34的前端移动。
为确保对筒盖A的有效转运,所述水平输送带34的外侧带面设置有挡板343,所述挡板343沿着水平输送带34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挡板343位于水平输送带34的外侧带面两侧布置;
上述的挡板343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筒盖A外壁的弧形豁口,从而将筒盖A推送至筒盖收纳机构内。
为实施对筒盖A的有效收纳,结合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筒盖收纳机构包括转动式设置在移动车架10上的收纳筐35且转轴竖直,所述收纳筐35的框口设置向上,所述移动车架10上还设置有收纳挡板36,所述收纳挡板36悬吊至收纳筐35的筒腔内,所述收纳挡板36的截面呈等速螺旋线状,所述收纳挡板36的内部构成收纳筒盖A的通道,所述收纳筐35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存积筒盖存积工位,所述筒盖存积工位上设置有腔室,所述腔室竖直的上端设置有进料口且位于水平输送带34的后端下方布置,所述收纳挡板36上延伸挡料斜板361,所述挡料斜板361位于筒盖存积工位上方及水平输送带34的后端布置;
上述的收纳挡板36呈等速螺旋线状,该等速螺旋线亦即阿基米德螺旋线,该收纳挡板36之间即可形成用于容纳筒盖A的通道,该通道的宽度应当略大于筒盖A的外径尺寸,从而避免筒盖A的倾倒问题,上述的筒盖A位于水平输送带34输送至出料端时,筒盖A从水平输送带34的出料端导出,并且在挡料斜板361挡料作用下,避免筒盖A移出,并且准确的落入筒盖存积工位内,多个筒盖A叠放在筒盖存积工位内。
更为优选地,结合图10和图12所示,所述筒盖存积工位沿着收纳筐35的内壁周向等距分布多个,所述筒盖存积工位包括两弹性板37,所述两弹性板37竖直布置且底部设置有托板371,所述两弹性板37呈“八”字形,所述两弹性板37的大尺寸端两侧与收纳筐35的内壁连接,所述两弹性板37的小尺寸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板370,所述两连接板370整体呈“八”字形,所述两连接板370的大尺寸端朝外,所述两弹性板37与连接板370的连接侧圆弧过渡,所述两弹性板37内设置有推料板372,所述收纳筐35转动且筒盖存积工位靠近收纳挡板36的开口时,连动机构驱动推料板372朝两弹性板37的小尺寸端开口移动;
上述的多个筒盖A叠放在筒盖存积工位内,当收纳筐35转动至收纳挡板36的开口时,上述的连动机构驱动推料板372朝两弹性板37的小尺寸端开口移动,从而将多个筒盖A叠放在一起后,连动机构驱动推料板372朝两弹性板37的小尺寸端开口移动,从而将码叠在一起的筒盖A朝两弹性板37的小尺寸端开口移动,直至将码叠在一起的筒盖A从两弹性板37的小尺寸与连接板370的连接位推出,以确保将码叠在一起的筒盖A推入收纳挡板36的开口处,已实施对筒盖A的收纳操作;
上述的两弹性板37与连接板370的连接侧圆弧过渡,方便推出的同时,还能避免两弹性板37与连接板370的连接位造成对筒盖A外壁的划伤;上述的连接板370呈“八”字形,也避免推出的筒盖A再次进入两弹性板37内。
更为优选地,结合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推料板372上设置有推料杆38,所述推料杆38长度方向水平且滑动设置在收纳筐35的内壁上,所述推料杆38伸出收纳筐35的内壁的杆身上设置有复位弹簧39,所述复位弹簧39的两端分别与推料杆38的伸出端及收纳筐35的外壁抵靠,所述连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推料杆38伸出端的连杆381,所述连杆381呈折杆状且折杆处转动式设置在收纳筐35上,所述连杆381的转动轴水平且与收纳筐35的筒芯垂直,所述推料杆38伸出端设置有滑板382,所述连杆381的杆端设置有第一滑轮383,所述第一滑轮383的轮芯与连杆381的转动轴平行,所述第一滑轮383与滑板382构成滚压配合,所述连杆38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滑轮384,所述第二滑轮384的轮芯水平且与第一滑轮383的轮芯垂直,所述收纳挡板36的下端设置有向下延伸有驱动块385,所述驱动块385呈弧状且下板面高度一端高、一端低布置,所述第二滑轮384的轮缘与驱动块385的下板面抵靠或分离;
上述的驱动块385设置在收纳挡板36的开口下方布置,上述的筒盖存积工位沿着收纳筐35的内壁周向等距分布四个,电机驱动收纳筐35位于移动车架10呈现45°的间断式转动姿态,上述的叠放在筒盖存积工位内筒盖A可为10个一组,当10个筒盖A穿叠在一起后,上述的电机驱动收纳筐35位于移动车架10呈现45°转动,直至将筒盖存积工位转动至收纳挡板36的开口处,并且上述的第二滑轮384的轮缘与驱动块385的下板面抵靠时,连杆381连动推料杆38及推料板372朝着两弹性板37的小尺寸端开口移动,从而将叠放在筒盖存积工位内的筒盖A推出至收纳挡板36的开口处,当电机继续驱动收纳筐35位于移动车架10呈现45°转动,从而上述的筒盖存积工位在复位弹簧39的弹力作用下复位,以方便接料操作;
上述的驱动块385呈弧状且下板面高度一端高、一端低布置,并且驱动块385整体呈圆弧状,从而使得驱动块385的下板面呈螺旋状结构,方便实现对推料杆38及推料板372的驱动。
更近一步地,结合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收割机构包括设置在铲板32下方的第一、第二割条41、42,所述第一、第二割条41、42的板面水平且上下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第二割条41、42的前端设置有锯面,动力机构驱动第二割条42沿着第一割条41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第二割条41、42的两侧设置有第三导向板43,所述第三导向板43的长度方向水平且与移动车架10平行,所述两第三导向板43整体呈“八”字形且前端的间距为大尺寸端,所述第一割条41的上端转动式设置有两拨辊44,所述两拨辊44的辊芯竖直且沿着拨辊44辊面周向等距间隔设置有拨料板41,所述拨辊44位于两第三导向板43的后端布置,所述拨辊44的出料端设置有第四导向板45,所述第四导向板45的长度方向水平且与移动车架10平行,所述两第四导向板45整体呈“八”字形且前端的间距为大尺寸端,所述两第四导向板45的后端两侧设置有两弹性夹持带46,所述两弹性夹持带46的带面竖直且带面邻近布置,所述两弹性夹持带46的下方设置有两转运输送带47,所述两转运输送带47的带面竖直且带面邻近布置,所述两转运输送带47位于两弹性夹持带46的进料侧呈八“字形”所述两转运输送带47的前端为大尺寸端,所述转运输送带47的带面向后延伸并逐渐弯曲成带面水平的状态,所述转运输送带47的出料端下方设置有接料框48;
上述的动力机构驱动第二割条42沿着第一割条41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将位于铲板32下方的筒盖A提起后的韭黄茎部的收割,第三导向板43导入第二割条42与第一割条41上方,收割后的韭黄在第四导向板45的导送作用下,导送至两弹性夹持带46内,并且两弹性夹持带46实施对韭黄的夹持并转运,从而将个割下来的韭黄转运至两转运输送带47上,两转运输送带47位于两弹性夹持带46的下端呈“八”字形,方便将根部韭黄茎部露出并导送至两弹性夹持带46的“八”字端,从而顺利的导送至两转运输送带47内,上述的转运输送带47的带面向后延伸并逐渐弯曲成带面水平的状态,从而使得韭黄转运至水平状态并且导送至接料框48内。
该移动车架10上设置有两个尺寸较大的滚轮14,所述移动车架10上设置有方便推送的把手15,所述把手15上设置操作按钮,并且移动车架10上设置蓄电池,方便进行充电。
下面介绍韭黄的采收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种植地起垄,使得地垄与地垄之间的间距保持在30~40cm之间,并且尽量确保地垄为一条直线,沿着地垄的长度方向间隔开挖小坑,将韭菜的种子或者预先培育的幼芽种植在小坑内;
B、种子或者幼芽种植位于小坑内种植完毕后,将松软的有机肥土壤覆盖在地垄上,将种子或者幼芽覆盖起来,盖上地膜保墒,待幼芽冒出土壤后,将地膜掀开,并且观察数天,待幼芽接收阳光变绿后,将筒盖A盖设在小坑上;
C、筒盖A先用PVC材料制成,在筒盖A的盖顶设置T形头,在靠近筒盖A的盖口位置设置定位圈;
D、将韭黄收获机推至地垄的一端,使得拨土机构前端的两万向轮24导送至地垄与地垄之间形成的排水沟内,启动驱动机构,使得两拨料辊21转动,启动提盖机构的循环转动带33,启动收纳筐35,使得收纳筐35按照每次45°的转角转动,启动收割机构的动力机构,使得第二割条42沿着第一割条41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实施对提桶后的韭黄的收割,启动两拨辊44,启动两弹性夹持带46,启动两转运输送带47,直至该条地垄上的韭黄收获完毕;
E、将韭黄收获机的动力关闭,将韭黄收获机推至相邻地垄的一端,使得拨土机构前端的两万向轮24导送至地垄与地垄之间形成的排水沟内,启动驱动机构,使得两拨料辊21转动,启动提盖机构的循环转动带33,启动收纳筐35,使得收纳筐35按照每次45°的转角转动,启动收割机构的动力机构,使得第二割条42沿着第一割条41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实施对提桶后的韭黄的收割,启动两拨辊44,启动两弹性夹持带46,启动两转运输送带47,直至该条地垄上的韭黄收获完毕,循环往复直至将整块种植地的韭黄收割完毕;
F、待接料框48内的蒜黄堆积满后,以及收纳筐35内的筒盖A位于收纳挡板36内填充满后,将蒜黄及筒盖A卸下,重新启动韭黄收获机,继续韭黄收获。
上述的韭黄收割完毕后,需要进行捆扎成成把的状态,并且利用玻璃纸包装机进行包装,可延长韭黄的保存时间,并且转运至市场、超市进行销售。
Claims (6)
1.拨土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车架(10),所述移动车架(10)的前端设置有转向架(11),所述拨土机构设置在转向架(11)上,所述转向架(11)与移动车架(10)构成竖直方向的转动配合,所述拨土机构包括设置在转向架(11)上的两拨料辊(21),所述两拨料辊(21)的辊芯水平且与移动车架(101)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两拨料辊(21)之间构成筒盖A通过的通道,所述拨料辊(21)的辊身上设置有拨料板(211),所述拨料板(211)沿着拨料辊(21)周向方向布置多个,驱动机构驱动两拨料辊(21)转动且转动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拨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11)的前端设置有两第一导向板(22),所述第一导向板(22)的长度方向水平且与拨料辊(21)长度方向平行,所述两第一导向板(22)整体呈“八”字形且前端的间距为大尺寸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韭黄收获机的拨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板(22)的内侧设置有导向轮(231),所述导向轮(23)的轮芯竖直,所述导向轮(23)之间构成筒盖A通过的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拨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11)上设置有两万向轮(24),所述两万向轮(24)的支架转动式设置在转向架(11)的下端且转轴竖直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拨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11)与移动车架(10)的连接端设置有转动柱(12),所述转动柱(12)转动式设置在转向架(11)上且转轴竖直,所述移动车架(10)上设置有轴承,所述转动柱(12)的上端插置在轴承的内圈,所述转动柱(12)的上套设有弹簧(13),所述弹簧(13)的下端与转向架(11)抵靠,所述弹簧(13)的上端与轴承的外圈抵靠。
6.韭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韭黄收获机包括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拨土机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237701.5A CN108293420A (zh) | 2018-03-22 | 2018-03-22 | 拨土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237701.5A CN108293420A (zh) | 2018-03-22 | 2018-03-22 | 拨土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93420A true CN108293420A (zh) | 2018-07-20 |
Family
ID=62850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237701.5A Withdrawn CN108293420A (zh) | 2018-03-22 | 2018-03-22 | 拨土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293420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41757A (zh) * | 2019-11-28 | 2020-02-04 | 淮安汉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起垄播种机盖土装置 |
CN110902414A (zh) * | 2019-12-07 | 2020-03-24 | 徐州东兴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焦炭装船设备 |
CN112586147A (zh) * | 2020-12-02 | 2021-04-02 | 李佳军 | 一种农业用甘蔗种植装置 |
-
2018
- 2018-03-22 CN CN201810237701.5A patent/CN108293420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41757A (zh) * | 2019-11-28 | 2020-02-04 | 淮安汉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起垄播种机盖土装置 |
CN110902414A (zh) * | 2019-12-07 | 2020-03-24 | 徐州东兴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焦炭装船设备 |
CN110902414B (zh) * | 2019-12-07 | 2021-12-28 | 徐州博尔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焦炭装船设备 |
CN112586147A (zh) * | 2020-12-02 | 2021-04-02 | 李佳军 | 一种农业用甘蔗种植装置 |
CN112586147B (zh) * | 2020-12-02 | 2023-06-20 | 南京万物生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农业用甘蔗种植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289080A (en) | High-speed transplanter | |
US3989110A (en) | Green onion harvester | |
US3821987A (en) | Lettuce harvesting apparatus | |
CN108293420A (zh) | 拨土机构 | |
KR101656284B1 (ko) | 양파 수확장치 | |
CN110831430A (zh) | 用于输送蘑菇的设备 | |
KR101127620B1 (ko) | 파 탈피장치 | |
CN107969214B (zh) | 菊花采收机及菊花采收方法 | |
US20090165433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vesting Standing Vegetable Crops | |
CN108370714A (zh) | 一种韭黄收割机 | |
CN113396675B (zh) | 温室蔬菜种植全程作业的一体化装备以及藤蔓类蔬菜种植方法 | |
CN105409437A (zh) | 一种绿叶菜整株连续采收装置及采收方法 | |
CN208079828U (zh) | 一种韭黄收割机 | |
US3546856A (en) | Method of harvesting vine borne crops | |
CN108541447A (zh) | 一种韭黄采收方法 | |
CN107343404A (zh) | 一种包苗机 | |
CN108432449A (zh) | 提桶机构 | |
CN108450130A (zh) | 收割机构 | |
US3527304A (en) | Machine for harvesting vine crops | |
CN210418115U (zh) | 一种蔬菜自动种植系统 | |
CN212164235U (zh) | 一种新型玉米收获机 | |
CN111386843B (zh) | 一种新型玉米收获机 | |
CN208639016U (zh) | 一种抽取式蒜薹收获机 | |
KR20040040214A (ko) | 인발식 당근 수확기 | |
GB2101462A (en) | Planting machin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