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66259B - 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66259B CN108266259B CN201611255809.4A CN201611255809A CN108266259B CN 108266259 B CN108266259 B CN 108266259B CN 201611255809 A CN201611255809 A CN 201611255809A CN 108266259 B CN108266259 B CN 10826625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gine
- interface
- temperature
- water jacket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01P7/165—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systems with two or more loo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08—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ol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4—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 F01P11/16—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concerning coolant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01P7/162—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by cutting in and out of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01P7/167—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by adjusting the pre-set temperature according to engine parameters, e.g. engine load, engine spe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N—STARTING OF COMBUSTION ENGINES; STARTING AIDS FOR SUCH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N19/00—Starting aid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N19/02—Aiding engine start by thermal means, e.g. using lighted wicks
- F02N19/04—Aiding engine start by thermal means, e.g. using lighted wicks by heating of fluids used in engines
- F02N19/10—Aiding engine start by thermal means, e.g. using lighted wicks by heating of fluids used in engines by heating of engine coola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2007/14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08—Temperature
- F01P2025/13—Ambient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60—Operating parameters
- F01P2025/62—Loa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60—Operating parameters
- F01P2025/64—Number of revolu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50/00—Applications
- F01P2050/22—Motor-c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检测发动机的水温;S2:根据所述发动机的水温控制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调节旁通回路、大循环回路和暖风回路中至少一个回路的冷却剂的流量。本发明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提高乘坐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汽车排放法规也越来越严格。此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车辆驾驶舒适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要求汽车厂商必须更好地解决汽车燃油经济性、排放以及驾乘舒适性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对发动机的热管理,来提升汽车燃油经济性以及乘坐的舒适性。
相关技术中,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中大多采用恒温器进行水温控制,由于恒温器不能很好地对发动机的热量进行有效的管理,例如:发动机冷启动时无法有效地利用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快速提升燃烧室缸壁温度,导致燃烧状态不正常,进而增加油耗和排放。另外,由于机油和缸套温度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提升,导致起动初期发动机摩擦损失功较高,机油稀释严重,增加油耗。在热机完成后全负荷阶段,由于水温较高,导致早燃和爆震的发生。同时,由于热量未能有效地利用,导致发动机水温上升较慢,从而影响乘坐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该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提高乘坐舒适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相连;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其中,冷却剂依次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流经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后返回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以形成旁通回路;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相连,所述散热器的第二端与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相连,以在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和所述散热器之间形成大循环回路;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相连,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相连,以在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和所述机油冷却器之间形成机油冷却器回路;暖风芯体,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相连,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相连,以在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和所述暖风芯片之间形成暖风回路,其中,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旁通回路、所述大循环回路和所述暖风回路中冷却剂的流量分配,所述方法包括:S1:检测发动机的水温;S2:根据所述发动机的水温控制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调节所述旁通回路、所述大循环回路和所述暖风回路中至少一个回路的冷却剂的流量,所述方法包括:S1:检测发动机的水温;S2:根据所述发动机的水温对所述控制阀进行控制,以调节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中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中至少一个的开度。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包括控制阀、第一至第五接口、所述第一至第三接口的开度由所述控制阀控制,其中,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一端与第四接口相连,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二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缸盖水套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口相连,所述散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第二端相连,所述散热器的第二端与第二接口相连,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三端相连,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接口相连,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第三端相连,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二端与第三接口相连,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一端之间,以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向所述缸体水套内泵送冷却剂,当发动机处于暖机模式时,所述步骤S2,包括:如果所述发动机的水温位于第一温区,则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关闭;如果所述发动机的水温位于第二温区,则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接口开启第一预定角度范围,并控制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关闭,其中,所述第一温区的上限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区的下限温度;如果所述发动机的水温位于第三温区,则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接口开启至最大角度,并控制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开启第二预定角度范围,其中,所述第二温区的上限温度小于所述第三温区的下限温度,所述第二预定角度范围的下限角度等于所述第一预定角度范围的上限角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在所述发动机处于所述暖机模式时,判断所述暖风芯体是否启动;如果是,则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三接口开启至最大角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当所述发动机的水温达到所述第三温区的上限温度,则控制所述发动机进入散热模式。
进一步的,在所述发动机进入所述散热模式之后,包括:根据环境温度、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确定目标水温;根据所述目标水温通过所述控制阀调节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开启角度,其中,所述目标水温大于所述第三温区的下限温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在所述发动机停机时,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三接口开启至最大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电动水泵,所述电动水泵设置在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以从所述暖风芯体向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泵送冷却剂,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发动机停机时,控制所述电动水泵运行,直至达到预定时间后控制所述电动水泵关闭。
进一步的,还包括:当发动机处于暖机模式时,如果所述冷却系统发生故障,则控制所述发动机停机;当发动机处于散热模式时,如果所述冷却系统发生故障,则控制所述发动机进入高温保护模式。
进一步的,还包括:如果水温传感器和/或位置传感器检测失效,则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接口至第三接口至最大开启角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发动机热机过程中的无益的热量传递,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暖风芯体内的冷却剂采用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控制,可以提高用户采暖的及时性,提高顾客的乘坐舒适性,机油冷却器采用常通的接法,可以使缸体和机油温度同步上升,降低机油耗和摩擦功,同时还能有效地避免水泵汽蚀。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车辆在冷启动下可快速提升燃烧室缸壁温度,优化燃烧,降低排放;提高机油和缸套温度,降低摩擦功,从而降低油耗;提高低温环境下的机油温度,减轻机油稀释;可在发动机全负荷工作时水温处于较低水平,减少早燃和爆震的发生;可在冬天提升暖风水温的升高速度以及采暖响应性,从而提升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可以有效地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提高乘坐舒适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执行有如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
所述的车辆与上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中在发动机处于暖机模式时的控制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中在发动机处于散热模式时的控制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旁通回路2、第二球阀3、机油冷却器4、缸体水套5、缸盖水套6、缸盖放气管7、发动机出水管8、散热器放气管9、膨胀水壶10、散热器11、补水管12、散热器回水管13、暖风芯体14、电动水泵15、增压器回水管16、增压器17、水泵18、暖风回水管19、第一球阀20、阀杆21、执行机构22、单向阀201。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简称为冷却剂分配装置1)、机油冷却器4、缸体水套5、缸盖水套6、散热器11、暖风芯体14和水泵18。
其中,水泵18与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相连;冷却剂依次从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流经水泵18、缸体水套5和缸盖水套6后返回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以形成旁通回路2;散热器11的第一端与缸盖水套5相连,散热器11的第二端与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相连,以在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水泵18、缸体水套5、缸盖水套6和散热器11之间形成大循环回路;机油冷却器4的第一端与缸体水套5相连,机油冷却器4的第二端与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相连,以在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水泵18、缸体水套5和机油冷却器4之间形成机油冷却器回路;暖风芯体14的第一端与缸盖水套相连,暖风芯体14的第二端与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相连,以在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水泵18、缸体水套5、缸盖水套6和暖风芯体14之间形成暖风回路,其中,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用于控制旁通回路、大循环回路和暖风回路中冷却剂的流量分配。
具体来说,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包括控制阀(如包括第一球阀20和第二球阀3)、第一接口至第五接口、第一接口至第三接口的开度由控制阀控制。缸体水套5的第一端与第四接口相连,缸体水套5的第二端与缸盖水套6的第一端相连,缸盖水套6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口相连。散热器11的第一端与缸盖水套6的第二端相连,散热器11的第二端与第二接口相连。机油冷却器4的第一端与缸体水套5的第三端相连,机油冷却器4的第二端与第五接口相连。暖风芯体14的第一端与缸盖水套6的第三端相连,暖风芯体14的第二端与第三接口相连,冷却系统还包括水泵18,水泵18设置在第四接口与缸体水套5的第一端之间,以从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向缸体水套5内泵送冷却剂。
结合图1所示,冷却系统还包括增压器17,增压器17的第一端与缸体水套5的第四端相连,增压器17的第二端与暖风芯体14的第一端相连。
再次结合图1,冷却系统还包括电动水泵15,电动水泵15设置在暖风芯体14的第二端与第三接口之间,以从暖风芯体14向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泵送冷却剂。
其中,冷却系统中形成有多个回路,例如:旁通回路、暖风回路、大循环回路和机油冷却器回路。其中,旁通回路、暖风回路和大循环回路由冷却剂分配装置1进行冷却剂流量控制。如图1所示,机油冷却器回路常通,且机油冷却器4两端分别与冷却剂分配装置1和缸体水套5连接
其中,旁通回路为:水泵18→缸体水套5→缸盖水套6→冷却剂分配装置1→水泵18;暖风回路为:水泵18→缸体水套5→缸盖水套6→暖风芯体14→电动水泵15→冷却剂分配装置1→水泵18;大循环回路为:水泵18→缸体水套5→缸盖水套6→散热器11→冷却剂分配装置1→水泵18;机油冷却回路为:水泵18→缸体水套5→机油冷却器4→冷却剂分配装置1→水泵18。
冷却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图中没有示出),控制器与控制阀相连,以通过控制阀调节第一接口至第三接口的开度。
如图1所示,控制阀包括第一球阀20、第二球阀3、阀杆21和执行机构22。其中,阀杆21与执行机构22相连。第一球阀20和第二球阀3与阀杆21相连。第一球阀20用于调节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开度,第二球阀3用于调节第三接口的开度,执行机构22与控制器相连,以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通过阀杆21带动第一球阀20和第二球阀3转动,从而调节第一接口至第三接口的开度。即:执行机构22受控制器的控制,能够根据控制器发动的信号通过阀杆21带动第一球阀20和第二球阀3一起旋转,从而调节第一接口至第三接口的开闭状态及开度大小,进而实现冷却剂在整个冷却系统中的流量分配。
水泵18可通过轮系或其他旋转部件带动工作,从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中吸取冷却剂,并将冷却剂输送进缸体水套5。流入缸体水套5内的冷却剂被分为三个支路,第一部分流经机油冷却器4进入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另一部分流入增压器17,通过增压器回水管16接至暖风芯体14进水管;最后一部分进入缸盖水套6。流入缸盖水套6的冷却剂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进入暖风芯体14,最后经过电动水泵15由暖风回水管19输送进入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另一部分通过发动机出水管8流出缸盖水套6。当发动机停机时,可通过电动水泵15避免使缸盖和增压器17过热,提高发动机NVH性能,同时当用户采暖时,可通过电动水泵15增大暖风芯体14的流量,进而提高用户乘坐的舒适性。
再次结合图1,从缸盖水套6流入发动机出水管8的冷却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旁通回路2进入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另一部分进入散热器11,并经由散热器回水管13进入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
如图1所示,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膨胀水壶(如图1中的膨胀水壶10),第一膨胀水壶具有上方接口和下方接口,所上方接口设置在第一膨胀水壶的顶部,下方接口设置在第一膨胀水壶的底部,其中,上方接口分别与缸盖水套6的第三端和散热器11的第一端相连,下方接口与散热器11的第二端相连。进一步地,还包括:单向阀201,单向阀201沿散热器11的第一端向上方接口导通,单向阀201设置在上方接口与散热器11的第一端之间。也就是说,冷却剂在进入散热器11前,布置有用于放气的散热器放气管9。冷却剂在进入暖风芯体14前,布置有用于放气的缸盖放气管7。散热器放气管9和缸盖放气管7均接入第一膨胀水壶的未被冷却剂浸泡的上方接口,同时第一膨胀水壶内的冷却剂由处于第一膨胀水壶的被冷却剂浸泡的下方接口接至散热器回水管13上。在散热器放气管9上布置有只允许含气体的冷却剂从发动机出水管8流向第一膨胀水壶的单向阀201。进而,可有效地排放冷却系统中产生的气体,避免气体聚集,导致过热。
流经暖风回水管19冷却剂回路、旁通回路2、散热器回水管13均接至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的受第一球阀20或第二球阀3控制的接口上;流经机油冷却器4的冷却剂回路接至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1的不受第一球阀20或第二球阀3控制的常通接口上。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如图1所示,散热器回水管13和旁通回路2共用第一球阀20控制;流经暖风回水管19冷却剂回路采用第二球阀3控制。
在本发明的其它示例中,膨胀水壶可以有另外的形式,如图2所示,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二膨胀水壶(如图2中的膨胀水壶10),第二膨胀水壶的底部分别与缸盖水套6的第三端和散热器11的第一端相连。即:从进入散热器11和进入暖风芯体14之前的水路分别布置散热器放气管9和缸盖放气管7接至第二膨胀水壶的被冷却剂浸泡的接口(如底部)上,用于对整个冷却系统进行放气和补水。进而,可有效地排放冷却系统中产生的气体,避免气体聚集,导致过热。
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发动机热机过程中的无益的热量传递,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暖风芯体内的冷却剂采用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控制,可以提高用户采暖的及时性,提高顾客的乘坐舒适性,机油冷却器采用常通的接法,可以使缸体和机油温度同步上升,降低机油耗和摩擦功,同时还能有效地避免水泵汽蚀。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系统,车辆在冷启动下可快速提升燃烧室缸壁温度,优化燃烧,降低排放;提高机油和缸套温度,降低摩擦功,从而降低油耗;提高低温环境下的机油温度,减轻机油稀释;可在发动机全负荷工作时水温处于较低水平,减少早燃和爆震的发生;可在冬天提升暖风水温的升高速度以及采暖响应性,从而提升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性。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S101:检测发动机的水温。
S102:根据发动机的水温控制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调节旁通回路、大循环回路和暖风回路中至少一个回路的冷却剂的流量。
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发动机热机过程中的无益的热量传递,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暖风芯体内的冷却剂采用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控制,可以提高用户采暖的及时性,提高顾客的乘坐舒适性,机油冷却器采用常通的接法,可以使缸体和机油温度同步上升,降低机油耗和摩擦功,同时还能有效地避免水泵汽蚀。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车辆在冷启动下可快速提升燃烧室缸壁温度,优化燃烧,降低排放;提高机油和缸套温度,降低摩擦功,从而降低油耗;提高低温环境下的机油温度,减轻机油稀释;可在发动机全负荷工作时水温处于较低水平,减少早燃和爆震的发生;可在冬天提升暖风水温的升高速度以及采暖响应性,从而提升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性。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可以根据发动机的温度、工况、使用条件等确定不同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策略。其中,发动机的控制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暖机模式、散热模式、停机模式和失效保护模式下的控制策略,在每种策略下对控制阀进行不同的开度控制,以实现对冷却剂的合理分配。
具体而言,当发动机处于暖机模式时,如果发动机的水温位于第一温区,则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关闭;如果发动机的水温位于第二温区,则通过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接口开启第一预定角度范围,并控制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关闭,其中,第一温区的上限温度小于第二温区的下限温度;如果发动机的水温位于第三温区,则通过控制阀控制第一接口开启至最大角度,并控制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开启第二预定角度范围,其中,第二温区的上限温度小于第三温区的下限温度,第二预定角度范围的下限角度等于第一预定角度范围的上限角度。
进一步地,在发动机处于所述暖机模式时,判断暖风芯体是否启动;如果是,则通过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关闭,并控制第三接口开启至最大角度。
也就是说,在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机油冷却器连接到冷却剂分配装置中不受旋转球阀控制的接口中,旋转球阀同时对暖风回路、旁通回路和大循环回路进行控制,当发动机冷启动时,为加快发动机的快速暖机,如图4所示,控制策略如下:
第一阶段:发动机的水温tmot满足-40℃≤tmot<55℃范围(即:第一温区)时,控制旋转球阀不动作,此时,旁通回路、暖风回路、大循环回路均关闭,缸盖水套内的冷却剂不流动。
第二阶段:当发动机的水温tmot满足55℃≤tmot<75℃范围(即:第二温区)时,此时控制旋转球阀开启部分旁通回路,暖风回路和大循环回路均关闭,缸体缸盖水套内的冷却剂微流动,球阀在3°~18°范围内动作;
第三阶段:当发动机的水温tmot满足75℃≤tmot<100℃范围(第三温区)时,此时根据水温值最大可开启全部旁通回路和部分暖风回路,大循环回路关闭,此时可利用缸体内的冷却剂对机油进行加热,球阀在18°~61°范围内动作;
当发动机暖机过程中,用户开启暖风时,球阀立刻旋转至绝对角度178°的位置,此时旁通回路、大循环回路均关闭,暖风回路全部开启,从而可保证用户的供暖需求。
当发动机的水温达到第三温区的上限温度,则控制发动机进入散热模式。即:当发动机暖机完成后,即发动机的水温tmot达到100℃时,发动机进入散热模式。在发动机进入所述散热模式之后,包括:根据环境温度、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确定目标水温;根据目标水温通过控制阀调节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开启角度,其中,目标水温大于第三温区的下限温度。
在以上描述中,如图4所示,当第一阶段时,水温由-40℃升至55℃的过程中,球阀始终处于绝对角度3°的位置;当处于第二阶段时,水温由55℃升至65℃过程中,球阀保持在绝对角度10°的位置,当水温由65℃升至75℃过程中,球阀保持在绝对角度18°的位置;当处于第三阶段时,水温由75℃升至85℃过程中,球阀保持在绝对角度28°的位置,当水温由85℃升至95℃过程中,球阀保持在绝对角度38°的位置;当水温由95℃升至100℃过程中,球阀保持在绝对角度61°的位置。
如图5所示,散热模式下的控制策略为:
根据环境温度、转速、负荷等参数得到目标水温,通过调整旋转球阀的旋转角度,控制大循环回路和旁通回路的开启程度,暖风回路部分开启,旋转球阀仅在61°~120°范围内进行调整,以维持目标水温在85℃-105℃之间。
当ECU监测发动机水温到达75℃以下时,发动机进入暖机模式,采用暖机模式下的控制策略。
在发动机停机时,通过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三接口开启至最大角度。进一步地,在发动机停机时,同时控制电动水泵运行,直至达到预定时间(如10分钟)后控制电动水泵关闭。
当发动机处于暖机模式时,如果冷却系统发生故障,则控制发动机停机;当发动机处于散热模式时,如果冷却系统发生故障,则控制发动机进入高温保护模式;如果水温传感器和/或位置传感器检测失效,则通过控制阀控制第一接口至第三接口至最大开启角度。即:失效保护策略,当发动机处于暖机模式时,出现球阀、电机、齿轮、线路板故障等导致球阀不能转动的故障,则停机。当发动机处于散热模式时,出现球阀、电机、齿轮、线路板故障等导致球阀不能转动的故障,则执行发动机高温保护模式;若出现水温异常或位置传感器异常等不影响球阀转动的故障,则球阀转至大循环最大开度位置。
具体而言,在发动机停机时,控制旋转球阀转动到大循环最大开启角度,同时根据发动机排气温度,开启暖风回路上的电动水泵持续时间约10分钟,驱动缸盖水套和增压器内的冷却液继续流动,避免发动机局部过热产生沸腾音,提高发动机NVH性能;当发动机重新启动时,控制旋转球阀立即切换至暖机模式。如图5所示,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将发动机工况分为五部分,随着转速的升高和负荷的增加,目标水温依次为105℃、100℃、95℃、90℃和85℃。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提高乘坐舒适性。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该车辆执行有如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该车辆可以有效地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提高乘坐舒适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其它构成以及作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为了减少冗余,此处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相连;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其中,冷却剂依次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流经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后返回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以形成旁通回路;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相连,所述散热器的第二端与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相连,以在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和所述散热器之间形成大循环回路;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相连,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相连,以在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和所述机油冷却器之间形成机油冷却器回路;暖风芯体,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相连,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相连,以在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和所述暖风芯片之间形成暖风回路,其中,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旁通回路、所述大循环回路和所述暖风回路中冷却剂的流量分配,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包括控制阀、第一至第五接口、所述第一至第三接口的开度由所述控制阀控制,其中,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一端与第四接口相连,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二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缸盖水套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口相连,所述散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第二端相连,所述散热器的第二端与第二接口相连,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三端相连,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接口相连,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第三端相连,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二端与第三接口相连,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一端之间,以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向所述缸体水套内泵送冷却剂,
所述方法包括:
S1:检测发动机的水温;
S2:根据所述发动机的水温控制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调节所述旁通回路、所述大循环回路和所述暖风回路中至少一个回路的冷却剂的流量,其中,当所述发动机的水温达到第三温区的上限温度,则控制所述发动机进入散热模式,根据环境温度、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确定目标水温,根据所述目标水温通过所述控制阀调节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开启角度,以控制所述大循环回路和所述旁通回路的开启程度,所述暖风回路部分开启,其中,所述目标水温大于所述第三温区的下限温度;
当发动机处于暖机模式时,
所述步骤S2,包括:
如果所述发动机的水温位于第一温区,则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关闭;
如果所述发动机的水温位于第二温区,则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接口开启第一预定角度范围,并控制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关闭,其中,所述第一温区的上限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区的下限温度;
如果所述发动机的水温位于第三温区,则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接口开启至最大角度,并控制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开启第二预定角度范围,其中,所述第二温区的上限温度小于所述第三温区的下限温度,所述第二预定角度范围的下限角度等于所述第一预定角度范围的上限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发动机处于所述暖机模式时,判断所述暖风芯体是否启动;
如果是,则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三接口开启至最大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发动机停机时,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三接口开启至最大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电动水泵,所述电动水泵设置在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以从所述暖风芯体向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泵送冷却剂,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发动机停机时,控制所述电动水泵运行,直至达到预定时间后控制所述电动水泵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发动机处于暖机模式时,如果所述冷却系统发生故障,则控制所述发动机停机;
当发动机处于散热模式时,如果所述冷却系统发生故障,则控制所述发动机进入高温保护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如果水温传感器和/或位置传感器检测失效,则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接口至第三接口至最大开启角度。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255809.4A CN108266259B (zh) | 2016-12-30 | 2016-12-30 | 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255809.4A CN108266259B (zh) | 2016-12-30 | 2016-12-30 | 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66259A CN108266259A (zh) | 2018-07-10 |
CN108266259B true CN108266259B (zh) | 2020-10-02 |
Family
ID=62754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255809.4A Active CN108266259B (zh) | 2016-12-30 | 2016-12-30 | 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26625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76361B (zh) * | 2019-09-30 | 2022-10-04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及快速暖机装置 |
CN112761772B (zh) * | 2019-10-21 | 2022-05-27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温控模块的节温器模拟控制方法 |
CN113818981B (zh) * | 2020-06-18 | 2022-12-20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温控模块的暖机方法、车辆及存储介质 |
CN114810326B (zh) * | 2021-01-18 | 2023-11-10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热管理回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车辆 |
CN114961964B (zh) * | 2022-06-02 | 2024-01-05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627631U (zh) * | 2009-12-31 | 2010-11-10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
CN201972777U (zh) * | 2010-12-31 | 2011-09-14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
CN203081557U (zh) * | 2012-12-19 | 2013-07-24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
CN104265441A (zh) * | 2014-09-30 | 2015-01-07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水泵冷却装置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 |
CN104420967A (zh) * | 2013-08-30 | 2015-03-18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快速暖机系统及汽车 |
CN105351071A (zh) * | 2015-10-16 | 2016-02-24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
CN106150824A (zh) * | 2015-03-30 | 2016-11-23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的暖机控制方法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332949A1 (de) * | 2003-07-19 | 2005-02-10 | Daimlerchrysler Ag | Vorrichtung zum Kühlen und Vorwärmen |
-
2016
- 2016-12-30 CN CN201611255809.4A patent/CN10826625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627631U (zh) * | 2009-12-31 | 2010-11-10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
CN201972777U (zh) * | 2010-12-31 | 2011-09-14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
CN203081557U (zh) * | 2012-12-19 | 2013-07-24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
CN104420967A (zh) * | 2013-08-30 | 2015-03-18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快速暖机系统及汽车 |
CN104265441A (zh) * | 2014-09-30 | 2015-01-07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水泵冷却装置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 |
CN106150824A (zh) * | 2015-03-30 | 2016-11-23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的暖机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5351071A (zh) * | 2015-10-16 | 2016-02-24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66259A (zh) | 2018-07-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266259B (zh) | 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 |
CN108266260B (zh) | 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 |
US10054033B2 (en) | Cooling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108278172B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 |
JP5580151B2 (ja) | エンジンの廃熱回収及び冷却装置 | |
JP6266393B2 (ja)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 |
US9890756B2 (en) | Heat storage in engine cooling system | |
JP4962657B2 (ja) |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 |
RU2628682C2 (ru) | Система двигателя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CN106401729B (zh) |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 |
JP6306529B2 (ja) | 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
JP5239972B2 (ja) |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 |
CN104736811B (zh) | 用于内燃机的冷却控制装置及冷却控制方法 | |
JP6090138B2 (ja) |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 |
CN112483236B (zh) |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 | |
JP2017002787A (ja) | 車両の熱交換装置 | |
US10647177B2 (en) | Control apparatus of heat exchanging system | |
CN114670595B (zh) | 车辆暖风控制方法、装置、暖风系统以及车辆 | |
CN108266257A (zh) | 冷却系统及车辆 | |
CN103147835A (zh) | 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的控制系统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 |
US10625570B2 (en) | Control apparatus of heat exchanging system | |
CN111365113A (zh) | 发动机冷却系统热管理模块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 |
CN110608087A (zh) |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 |
JP5083277B2 (ja)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 |
CN203532042U (zh) | 一种具有暖通流量控制的冷却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