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56194A - 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及坝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及坝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56194A
CN108256194A CN201810021196.0A CN201810021196A CN108256194A CN 108256194 A CN108256194 A CN 108256194A CN 201810021196 A CN201810021196 A CN 201810021196A CN 108256194 A CN108256194 A CN 1082561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capacity
sand
bottom hole
reservoir
d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211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金良
刘继祥
刘庆亮
付健
王惠芹
罗秋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02119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56194A/zh
Publication of CN108256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561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7/00Barrages or weirs;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making same
    • E02B7/02Fixed barra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S2: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泄流规模;S3: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启用条件;S4:计算分析设置非常排沙底孔对拦沙库容的恢复效果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坝体结构,坝体上设有至少一个泄洪排沙深孔,坝体上还设有非常排沙底孔,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泄流规模和启用条件根据上述设计方法确定。本发明克服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偏见,使拦沙库容可以重复利用,还对延缓水库淤积、长期保持水库有效库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及坝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及坝体结构。
背景技术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防洪抗旱问题非常突出。水库工程是防洪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措施,利用其巨大的库容可在汛期削减洪水,有效减轻洪水灾害;还可调节径流,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兴水利,建设了大量的水库工程。截止2010年,我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7873座,水库总库容7162亿m3。其中:大型水库552座,总库容5594亿m3,占全部总库容的78.1%;中型水库3269座,总库容930亿m3,占全部总库容的13.0%。大量水库工程建设,有效提高了防洪抗旱保障能力,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后,由于水位抬高,流速减小,必然造成泥沙在水库中的淤积,导致我国已建水库库容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在不断减小。据统计,我国七大江河的年输沙量高达23亿t,尤其以黄河输沙量最大,居世界大江大河之首,天然年均输沙量高达16亿t。黄河流域水库的淤积速度之快、淤积量之大令人震惊。据有关资料统计,至1989年黄河流域共有小型以上水库601座,总库容522.5亿m3,淤损库容109.0亿m3,占总库容的21%。现今,绝大部分水库淤损库容占总库容一半以上,大大制约了水库效能的发挥,有的甚至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例如黄河干流第一座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库,建成不久就因淤积严重而被迫进行多次改建,并改变运用方式,使水库原设计功能至今无法充分发挥;青铜峡水电站在1967年至1971年运用4年时间内,损失库容达到86%。
泥沙淤积使原本有限的水库库容不断减小,调蓄能力大幅下降,防洪减灾和抗旱供水能力逐渐降低,泥沙淤积上延影响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库底泥沙吸附有害物质对水库水质造成二次污染,随之而来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从而造成巨大损失。
通常情况下,在水库设计时,泄洪排沙深孔的底板高程需按照满足水库死水位泄洪排沙和防淤堵设置,死水位是指在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水库消落的最低水位,水库一般不低于死水位运行。遭遇特殊干旱年份或战备、地震等特殊情况,为保证应急用水安全,也可临时动用死水位以下的存水。有减淤任务的水库,需要利用死水位以下拦沙库容合理拦蓄造成下游河道淤积的泥沙,满足下游河道减淤要求。多沙河流来沙量大,泥沙会将死水位以下库容淤满,形成不可利用的库容,从而影响水库功能发挥。而泄洪排沙深孔底板高程一般不会低于死水位50m,其正常运行条件为库水位需高于死水位,因此不能通过常规的泄洪排沙深孔恢复死水位以下淤积的拦沙库容,而淤积的拦沙库容已发挥其减淤功能且不可再利用,这已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固定思维和技术偏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及坝体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拦沙库容可以重复利用,克服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偏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
S2: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泄流规模;
S3: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启用条件;
S4:计算分析设置非常排沙底孔对拦沙库容的恢复效果。
优选地,步骤S1中,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要低于死水位和泄洪排沙深孔,以便水库非常排沙运用时能够起到恢复拦沙库容的作用,同时需避免非常排沙底孔因泥沙淤积而淤堵。
优选地,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低于泄洪排沙深孔的底板高程10m~20m。
优选地,步骤S2中,针对不同泄流规模进行库区泥沙冲淤计算,计算分析不同泄流规模时水库库容恢复情况,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泄流规模,非常排沙底孔的泄流规模需满足工程投资与恢复拦沙库容效益的技术经济比较的要求。
优选地,步骤S2中,非常排沙底孔的泄流规模按不小于水库坝址处一年一遇洪峰流量确定。
优选地,步骤S3中,针对不同水沙条件时闸门启用后进行库区泥沙冲淤计算,协调闸门启用时机、排沙水量和水库排沙效果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优的闸门启用水沙条件。
优选地,步骤S4中,采用《泥沙设计手册》推荐的数学模型进行库区泥沙冲淤计算。
优选地,数学模型采用水流连续方程、水流运动方程、泥沙连续方程和河床变形方程联解求得;
水流连续方程:
水流运动方程:
泥沙连续方程:
河床变形方程:
其中:Q-流量;x-流程;g-重力加速度;A-过水面积;Z-水位;J-能坡;k-粒径组;S-含沙量;Ad-冲淤面积;t-时间;γ-淤积物干容重;Zb-冲淤厚度;α-恢复饱和系数;ω-泥沙沉速;S*-水流挟沙力。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坝体结构,坝体上设有至少一个泄洪排沙深孔,坝体上还设有非常排沙底孔,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泄流规模和启用条件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确定。
优选地,非常排沙底孔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泄洪排沙深孔的两侧,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低于泄洪排沙深孔的闸底板高程18m。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通过在坝体上优化布置非常排沙底孔,不仅对延缓水库淤积、长期保持水库有效库容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实现水库死库容重复利用。该发明在多沙河流水库设计中推广应用,可提高水库工程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还可发挥开发水能资源、改善航运条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等综合利用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坝体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东庄水库大坝上流立式图;
其中:1-泄洪排沙深孔,2-非常排沙底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及坝体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拦沙库容可以重复利用,克服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偏见。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
S2: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泄流规模;
S3: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启用条件;
S4:计算分析设置非常排沙底孔对拦沙库容的恢复效果。
具体地:步骤S1中,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要低于死水位和泄洪排沙深孔,以便水库非常排沙运用时能够起到恢复拦沙库容的作用,同时需避免非常排沙底孔因泥沙淤积而淤堵。可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一般来讲,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低于泄洪排沙深孔的底板高程10m~20m。
步骤S2中,针对不同泄流规模进行库区泥沙冲淤计算,计算分析不同泄流规模时水库库容恢复情况,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泄流规模,非常排沙底孔的泄流规模需满足工程投资与恢复拦沙库容效益的技术经济比较的要求。非常排沙底孔的泄流规模可按不小于水库坝址处一年一遇洪峰流量确定。
步骤S3中,针对不同水沙条件时闸门启用后进行库区泥沙冲淤计算,协调闸门启用时机、排沙水量和水库排沙效果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优的闸门启用水沙条件。
步骤S4中,采用《泥沙设计手册》推荐的数学模型进行库区泥沙冲淤计算,也可采用物理模型进行库区泥沙冲淤分析。其中,数学模型采用水流连续方程、水流运动方程、泥沙连续方程和河床变形方程联解求得;
水流连续方程:
水流运动方程:
泥沙连续方程(分粒径组):
河床变形方程:
其中:Q-流量;x-流程;g-重力加速度;A-过水面积;Z-水位;J-能坡;k-粒径组;S-含沙量;Ad-冲淤面积;t-时间;γ-淤积物干容重;Zb-冲淤厚度;α-恢复饱和系数;ω-泥沙沉速;S*-水流挟沙力;Sk-不同粒径组的含沙量;Adk-不同粒径组的冲淤面积。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坝体结构,坝体上设有四个泄洪排沙深孔1,坝体上还设有两个非常排沙底孔2,非常排沙底孔2分别设置在泄洪排沙深孔1的两侧,非常排沙底孔2的闸底板高程、泄流规模和启用条件根据上述的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确定。优选地,四个泄洪排沙深孔1的总泄流规模为3300m3/s,非常排沙底孔2的闸底板高程低于泄洪排沙深孔1的闸底板高程18m,两个非常排沙底孔2的总泄流规模为1000m3/s。
本实施例通过在坝体上优化布置非常排沙底孔,不仅对延缓水库淤积、长期保持水库有效库容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实现水库死库容重复利用。本实施例可在多沙河流水库设计中推广应用,能够提高水库工程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还可发挥开发水能资源、改善航运条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等综合利用效益。本实施例不仅适用于新建水库的坝体,同样适用于已建成水库的坝体改建。
应用案例分析:
如图2所示:东庄水库位于泾河干流最后一个峡谷段,入库水流含沙量高,来沙量大,实测年平均含沙量高达144kg/m3,年均来沙量达2.5亿t,水库泥沙问题非常复杂,库容保持及泥沙处理措施应留有余地。考虑其泥沙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东庄水库坝身设置了4个泄洪排沙深孔,进口高程708m,总泄流规模为3300m3/s(相当于5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在泄洪排沙深孔下部再增设两个非常排沙底孔,进口高程690m,相应泄流规模为1000m3/s,以便在特殊情况下增强排沙能力,减缓库区淤积速率,使得拦沙库容可重复利用,确保工程安全和综合效益发挥。
经分析论证,东庄水库设置非常排沙底孔,主要有如下重要作用。
(1)设置非常排沙底孔,可延长拦沙库容使用年限。
东庄水库泄洪排沙深孔进口高程为708m,比原始河床587m高出121m。只有当坝前淤积面高程达到一定高度后,才具备排沙出库的条件。非常排沙底孔进口高程为690m,比泄洪排沙深孔低18m,水库可更早排沙。经数学模型计算,设置非常排沙底孔,水库库区淤积速度慢,拦沙库容淤满年限为24年;不设置非常排沙底孔,拦沙库容淤满年限为21年。设置非常排沙底孔,可延长水库拦沙库容使用年限3年。
(2)设置非常排沙底孔,可使水库拦沙库容重复利用,增大水库对渭河下游河道减淤作用。
东庄水库来沙量大,拦沙库容淤满后进入正常运用期,槽库容被淤满的情况可能发生,从而使水库失去调节能力。若遇丰水年份,及时打开非常排沙底孔,可增加水库低水位的排沙能力,使部分拦沙库容重复利用。
采用槽库容淤满后的地形作为初始地形条件,采用丰水年份(1966年)和一般来水年份(2010年)实测水沙过程作为水沙条件,按照7至8月敞泄运用进行库区泥沙冲淤计算,论证设置非常排沙底孔的作用。
库区初始淤积量为23.87亿m3,正常蓄水位789m以下库容为2.08亿m3,死水位756m以下库容为0.002亿m3,经过汛期敞泄运用,计算结果详见表1。丰水年份(1966年),是否设置非常排沙底孔,水库7月~8月冲刷量分别为3.88亿m3和2.23亿m3,敞泄排沙运用后正常蓄水位789m以下库容分别为5.96亿m3和4.31亿m3;死水位756m以下库容分别为1.45亿m3和0.63亿m3。一般来水年份(2010年),是否设置非常排沙底孔,7月~8月水库累计冲刷量分别为2.86亿m3和1.63亿m3,敞泄排沙运用后正常蓄水位789m以下库容分别为4.94亿m3和3.71亿m3;死水位756m以下库容分别为1.07亿m3和0.46亿m3
表1是否设置非常排沙底孔水库敞泄排沙前后淤积量变化
注:表中“设置”为设置非常排沙底孔方案;“不设置”为不设置非常排沙底孔方案。
进一步分析设计入库水沙条件可知,在水库进入正常运用期后的26年中,主汛期7~8月来水较为有利的年份有5年,结合渭河下游大水输沙能力大的特性,可利用非常排沙底孔泄放大水敞泄排沙冲刷库区淤积的泥沙恢复水库库容,从而使得水库拦沙库容重复利用。以1966年和2010年典型年计算成果估算,上述5年总计可使得拦沙库容恢复约7亿m3,参考水库拦沙减淤比计算,此部分库容重复拦沙运用能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积量约2亿t。鉴于水库冲刷恢复库容的同时大量排沙将增加渭河下游淤积,减淤作用按50%计算,水库拦沙库容重复利用也可增加渭河下游减淤量约1亿t。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
S2: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泄流规模;
S3: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启用条件;
S4:计算分析设置非常排沙底孔对拦沙库容的恢复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要低于死水位和泄洪排沙深孔,以便水库非常排沙运用时能够起到恢复拦沙库容的作用,同时需避免非常排沙底孔因泥沙淤积而淤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低于泄洪排沙深孔的底板高程10m~2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针对不同泄流规模进行库区泥沙冲淤计算,计算分析不同泄流规模时水库库容恢复情况,确定非常排沙底孔的泄流规模,非常排沙底孔的泄流规模需满足工程投资与恢复拦沙库容效益的技术经济比较的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非常排沙底孔的泄流规模按不小于水库坝址处一年一遇洪峰流量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针对不同水沙条件时闸门启用后进行库区泥沙冲淤计算,协调闸门启用时机、排沙水量和水库排沙效果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优的闸门启用水沙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采用《泥沙设计手册》推荐的数学模型进行库区泥沙冲淤计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数学模型采用水流连续方程、水流运动方程、泥沙连续方程和河床变形方程联解求得;
水流连续方程:
水流运动方程:
泥沙连续方程:
河床变形方程:
其中:Q-流量;x-流程;g-重力加速度;A-过水面积;Z-水位;J-能坡;k-粒径组;S-含沙量;Ad-冲淤面积;t-时间;γ-淤积物干容重;Zb-冲淤厚度;α-恢复饱和系数;ω-泥沙沉速;S*-水流挟沙力。
9.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坝体结构,坝体上设有至少一个泄洪排沙深孔,其特征在于:坝体上还设有非常排沙底孔,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泄流规模和启用条件根据权力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确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坝体结构,其特征在于:非常排沙底孔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泄洪排沙深孔的两侧,非常排沙底孔的闸底板高程低于泄洪排沙深孔的闸底板高程18m。
CN201810021196.0A 2018-01-10 2018-01-10 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及坝体结构 Pending CN1082561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21196.0A CN108256194A (zh) 2018-01-10 2018-01-10 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及坝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21196.0A CN108256194A (zh) 2018-01-10 2018-01-10 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及坝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56194A true CN108256194A (zh) 2018-07-06

Family

ID=62725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21196.0A Pending CN108256194A (zh) 2018-01-10 2018-01-10 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及坝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56194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4357A (zh) * 2018-12-17 2019-06-21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高含沙河流坝身排沙孔的设置方法
CN110472367A (zh) * 2019-08-23 2019-11-19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10543731A (zh) * 2019-09-05 2019-12-06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高含沙河流水库水沙分置调度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12270031A (zh) * 2020-11-10 2021-01-26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沙河流水库的双泥沙侵蚀基准面排沙系统
CN112982274A (zh) * 2021-03-02 2021-06-18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日常来水回复水库淤积库容的清淤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02437A (ja) * 2005-06-21 2007-01-11 Damdre Corp 浚渫土砂の輸送システム
CN102787586A (zh) * 2012-08-22 2012-11-21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期导流建筑与排沙闸相结合的布置方法
CN102808396A (zh) * 2012-08-16 2012-12-05 梅一民 一种水库泄排输水设施的水沙进口自行清淤和清堵的方法
CN106886652A (zh) * 2017-03-09 2017-06-23 武汉大学 多沙河流水库浑水明流与异重流耦合模拟方法
CN107254863A (zh) * 2017-08-02 2017-10-17 安徽理工大学 联合排沙渠道
CN206570778U (zh) * 2017-03-02 2017-10-20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底孔进行排沙的消力池尾坎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02437A (ja) * 2005-06-21 2007-01-11 Damdre Corp 浚渫土砂の輸送システム
CN102808396A (zh) * 2012-08-16 2012-12-05 梅一民 一种水库泄排输水设施的水沙进口自行清淤和清堵的方法
CN102787586A (zh) * 2012-08-22 2012-11-21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期导流建筑与排沙闸相结合的布置方法
CN206570778U (zh) * 2017-03-02 2017-10-20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底孔进行排沙的消力池尾坎结构
CN106886652A (zh) * 2017-03-09 2017-06-23 武汉大学 多沙河流水库浑水明流与异重流耦合模拟方法
CN107254863A (zh) * 2017-08-02 2017-10-17 安徽理工大学 联合排沙渠道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国水利水电技术发展与成就》编委会: "《中国水利水电技术发展与成就-潘家铮院士从事科学技术工作47周年纪念文集》", 30 September 1997 *
刘树坤: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实用手册》", 31 May 2000,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屈孟浩著: "《黄河动床模型试验理论和方法》", 31 December 2005, 黄河水利出版社 *
高波主编: "《水利先进实用技术》", 30 September 2000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4357A (zh) * 2018-12-17 2019-06-21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高含沙河流坝身排沙孔的设置方法
CN110472367A (zh) * 2019-08-23 2019-11-19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10543731A (zh) * 2019-09-05 2019-12-06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高含沙河流水库水沙分置调度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10543731B (zh) * 2019-09-05 2021-03-05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高含沙河流水库水沙分置调度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12270031A (zh) * 2020-11-10 2021-01-26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沙河流水库的双泥沙侵蚀基准面排沙系统
CN112270031B (zh) * 2020-11-10 2021-06-15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沙河流水库的双泥沙侵蚀基准面排沙系统
CN112982274A (zh) * 2021-03-02 2021-06-18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日常来水回复水库淤积库容的清淤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56194A (zh) 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及坝体结构
Dufresne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flow pattern and sediment deposition in rectangular shallow reservoirs
Wu et al. Effect of altered flow regime on bankfull area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China
CN104615845B (zh) 一种超临界洪水风险分析方法
CN107169615B (zh) 一种拦砂坝淤满条件下泥石流流速衰减值的计算方法
Petkovsek et al. Impact of reservoir operation on sediment deposition
CN108532532A (zh) 感潮河道防洪防潮岸线制定方法
Chen et al. Variations in basin sediment yield and channel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Tang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tion and channel adjustment linked to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Song et al. Instream flow requirements for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lower Weihe River
Zhang et al. Large-scale 3D numerical modelling of flood propagat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and operational strateg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
Ning et al. Some aspects of sedimentation at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CN110263411A (zh) 复杂河网水动力计算方法、设备、介质
CN104120690A (zh) 拦河闸下游一级消力池尾坎高度计算方法
Froehlich et al. Estimating reservoir capacity loss from sedimentation
CN104695390A (zh) 一种组合式超泄消能溢洪单元和方法
El‐Manadely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lta formation resulting from sediment deposition in Lake Nasser, Egypt: approach to tracing lake delta formation
Wang et al. Modeling the hydraulics and erosion process in breach formation due to overtopping
Chen et al. High-efficiency sediment-transport requirements for operation of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Fang et al. Fluvial process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finless porpoise’s habitat after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became operational
Gong et al. Sediment transport following water transfer from Yangtze River to Taihu Basin
CN111160763A (zh) 水工消力池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Hung et al. An efficient and economic desilitation strategy for reservo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threat of extreme flooding threaten
Hu et al. Modeling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nd dynamic equilibrium threshold value
Zhou et al. Removing coarse sediment by sorting of reservoi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450008 Jinshui Road 109,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Yellow River Survey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dress before: 450000 Jinshui Road 109,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