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41447B - 显示触控电路以及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触控电路以及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41447B
CN108241447B CN201611202953.1A CN201611202953A CN108241447B CN 108241447 B CN108241447 B CN 108241447B CN 201611202953 A CN201611202953 A CN 201611202953A CN 108241447 B CN108241447 B CN 1082414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on
touch
display
touch electrode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20295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41447A (zh
Inventor
萧培宏
施博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calTech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calTech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calTech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FocalTech Systems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20295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414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41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414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414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414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显示触控电路以及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以减轻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显示不均的情况,此驱动方法是通过上述显示触控电路于面板显示,特别是在重载时,将显示共接电压进行反相补偿,并且,在显示期间,以此补偿后的显示共接电压提供给共接/触控电极,藉此,抵消由重载画面的源极线路所耦合的电场效应。故本发明可以有效的减少触控显示面板显示不均的情况。

Description

显示触控电路以及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电路的技术,更进一步来说,本发明关于一种显示触控电路以及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图1为先前技术的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中是共接/触控电极连接显示触控整合控制电路的电路图。请参考图1,在先前技术中,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为了达到同时具有显示与触控功能,将原本用来做显示共接电压平面的单一电极,分割成多个共接/触控电极102。因此,在非显示期间,显示触控整合控制电路101分别对上述共接/触控电极102进行触控检测,以达到检测手指触控的效果。
然而,连接显示触控整合控制电路101与每一个共接/触控电极102的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103的长度并不相同。较长的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103具有较高的阻抗,较短的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103具有较低的阻抗。在一般显示画面时,不同源极线路所耦合的电场效应,因源极线路显示同时有正和负电压状态,使正负耦合效应状况相互抵消,共接/触控电极并不会有太大的电压偏离现象。然而,在特定画面,例如不同源极线路同为正或负电压显示状态时,所以耦合的整体电场效应产生一个正电压或负电压重载耦合的情况,例如两个反相的像素千鸟(chidori-pattern pixel array)图互相变动时,若共接/触控电极102的R&C较大,造成共接/触控电极102上的显示共接电压VCOM被扰动太大,显示共接电压VCOM准位异常,导致显示不均(Mura)的情况产生,如附件图片所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触控电路以及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通过反相补偿显示共接电压,在重载画面时,消除源极线所耦合共接/触控电极的不对称电场效应。故本发明可以补偿显示面板显示不均(Mura)的情况。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触控电路以及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用以针对每一个共接/触控电极提供另一个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藉此,在显示期间时,可以由上述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提供显示共接电压,藉此,可大幅减少共接/触控电极被源极线耦合后的回复时间,进而消除显示面板显示不均(Mura)的情况。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触控电路,此显示触控电路包括一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一触控控制电路以及一反相补偿电路。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包括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以及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触控控制电路包括一第一控制端以及一第二控制端,其中,触控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耦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二端,触控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端耦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二端。反相补偿电路包括一输入端以及一输出端,用以根据一显示共接电压的浮动,输出与显示共接电压反相的补偿显示共接电压,其中,反相补偿电路的输入端接收显示共接电压,反相补偿电路的输出端输出补偿显示共接电压。
在上述实施例中,一个图框期间被分割为多个显示子期间以及多个触控子期间,在上述触控子期间,触控控制电路分别提供第一控制端以及第二控制端触控控制信号,以对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进行触控检测。在上述显示子期间,触控控制电路分别提供第一控制端以及第二控制端一显示共接电压。在上述显示子期间,且检测共接/触控电极产生正电压或负电压耦合情况,如为重载画面时,触控控制电路控制反相补偿电路提供补偿显示共接电压给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第二共接/触控电极。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显示触控电路,此显示触控电路包括一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一显示共接电压节点以及一触控控制电路。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包括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以及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第二薄膜晶体管。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
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二端。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二端。触控控制电路,包括一第一控制端以及一第二控制端,其中,触控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耦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二端,触控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端耦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二端,其中,触控控制电路控制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第二薄膜晶体管是否导通。显示共接电压节点耦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以及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用以提供一显示共接电压。
在上述实施例中,一个图框期间被分割为多个显示子期间以及多个触控子期间。在上述触控子期间,触控控制电路分别提供该第一控制端以及第二控制端触控控制信号,以对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进行触控检测。在上述显示子期间,触控控制电路分别提供第一控制端以及第二控制端显示共接电压,且触控控制电路控制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第二薄膜晶体管导通,使显示共接电压由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导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并且使显示共接电压由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导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藉此,减少该第一及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的不对称电场效应。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中,此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以及至少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以及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其中,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其中,此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将一图框期间分割为至少一显示子期间以及至少一触控子期间;在上述触控子期间,在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以及在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分别提供触控感测信号,以进行触控感测;在上述显示子期间,且在重载画面时,将一显示共接电压通过一反相放大进行补偿后,输出一补偿显示共接电压,之后,将上述补偿显示共接电压提供给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藉此,减少该第一及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的不对称电场效应。
本发明的精神在于利用在重载时,将显示共接电压进行反相补偿,并且,在显示期间,以此补偿后的显示共接电压提供给共接/触控电极,藉此,抵消由重载画面的源极线路所耦合的电场效应。故本发明可以有效的减少触控显示面板显示不均(Mura)的情况。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先前技术的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中的共接/触控电极连接显示触控整合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触控电路的电路方块图。
图3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触控电路在重载时的源极线的波形图以及显示共接电压的波形图。
图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补偿显示共接电压VCMP的波形图。
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触控电路的电路图。
图6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触控电路的电路图。
图7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步骤S707的子步骤流程图。
附图标号:
101:显示触控整合控制电路
102:共接/触控电极
VCOM:显示共接电压
20: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
21:显示/触控控制电路
22:反相补偿电路
201:共接/触控电极
202: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
301:在重载的情况下,源极线的波形
302:在重载的情况下,显示共接电压的波形
VCMP:补偿显示共接电压
401:源极线的电压波形
402:显示共接电压VCOM的浮动波形
403:整段反向补偿的补偿显示共接电压VCMP的波形
404:局部反向补偿的补偿显示共接电压VCMP的波形
501: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
502:对应的薄膜晶体管
60: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
61:显示/触控控制电路
62:显示共接电压节点
601:共接/触控电极
602: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
603: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
604:薄膜晶体管
S701~S710: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各个步骤
S801~S803: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步骤
S707的各个子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的范围。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触控电路的电路方块图。请参考图2,此显示触控电路包括一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20、一显示/触控控制电路21以及一反相补偿电路22。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20包括多个共接/触控电极201以及对应的多个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2(在此实施例仅用九个共接/触控电极以及九个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做示范性举例)。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2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2的第一端电连接共接/触控电极201。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2的第二端耦接显示/触控控制电路21。显示/触控控制电路21包括多个控制端,分别耦接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2的第二端。反相补偿电路22的输入端接收一显示共接电压VCOM,根据一显示共接电压VCOM的浮动,输出与显示共接电压反相的补偿显示共接电压。
图3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触控电路在重载时的源极线的波形图以及显示共接电压的波形图。请参考图3,波形301表示在重载的情况下,源极线的波形,而波形302表示在重载的情况下,显示共接电压的波形。在重载的情况下,例如两个反相的像素千鸟(chidori-pattern pixel array)图互相交错显示的画面,源极线上的信号持续由最高电压转为最低电压,再由最低电压转为最高电压。而邻近的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2、共接/触控电极201与源极线之间的电容耦合效应,导致源极的信号对显示共接电压VCOM产生影响,如波形301与波形302所示,显示共接电压随着源极线上的电压浮动。
故,在此实施例中,将上述显示共接电压VCOM输入至反相补偿电路22,反相补偿电路22根据此显示共接电压VCOM的浮动,输出与显示共接电压VCOM反相的补偿显示共接电压VCMP。之后,通过显示/触控控制电路21将补偿显示共接电压VCMP导入共接/触控电极201。
图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补偿显示共接电压VCMP的波形图。请参考图4,401表示源极线的电压波形;402表示显示共接电压VCOM的浮动波形;403表示整段反向补偿的补偿显示共接电压VCMP的波形;404表示局部反向补偿的补偿显示共接电压VCMP的波形。在此实施例中,显示共接电压VCOM根据源极线的电压变化量进行整段反向补偿,藉此,补偿显示共接电压VCMP可以补偿被源极线的耦合电压所拉扯的效应。另外,除了整段补偿外,亦可以采用如波形404的局部反相补偿。
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触控电路的电路图。请参考图5,在此实施例中,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20额外新增了多个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501以及对应的薄膜晶体管502。在此实施例中,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501与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2互相不交错,仅有终端是共同电连接到共接/触控电极201。故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501的布线方式可以是与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2互相平行的方式进行布线。在此实施例中,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501布线时,避免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2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以避免同一条源极线所耦合的信号的影响。再者,为增加补偿效果,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501布线时,面板上使用线数可大于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2布线线数。在此实施例中,由于单一个共接/触控电极201分别与至少两条连接线,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1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501,也可降低因工艺断线导致信号无法传递的风险,同时也可降低阻抗。另外,在邻近薄膜晶体管502的共接/触控电极具有较短的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501。也就是说,单一个共接/触控电极201所连接的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1与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501可以是不等长的。
当重载画面时,反相补偿电路22对显示共接电压VCOM根据源极线的电压变化量进行反向补偿,以输出补偿显示共接电压VCMP,此时,显示/触控控制电路21控制上述薄膜晶体管502导通。由于薄膜晶体管502的一端接收补偿显示共接电压VCMP,另一端则耦接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501,故补偿显示共接电压VCMP会通过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501导入共接/触控电极201。藉此,可以补偿被源极线的耦合电压所拉扯的效应。故可以有效的减少及消除触控显示面板显示不均(Mura)的情况。
图6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触控电路的电路图。请参考图6,此显示触控电路包括一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60、一显示/触控控制电路61以及一显示共接电压节点62。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20包括多个共接/触控电极601、对应的多个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602、对应的多个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603以及多个薄膜晶体管604。
与图2类似,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602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602的第一端电连接共接/触控电极601。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602的第二端耦接显示/触控控制电路61。显示/触控控制电路61包括多个控制端,分别耦接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602的第二端。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603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603的第一端电连接对应的共接/触控电极601。由于,此部分与图2的设计类似,因此具有相似的优点与特点如上,在此并不再赘述。
薄膜晶体管604的第二源漏极电连接对应的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603的第二端,薄膜晶体管604的第一源漏极电连接显示共接电压节点62。薄膜晶体管604的栅极耦接显示/触控控制电路61。在此实施例中,此显示共接电压节点62例如是一个较大型的显示共接电压准位,此显示共接电压准位属于不容易受到外在影响的电压准位。一般的实施方式包括能提供较大电流的电压源或是较大面积的导体。
在此实施例中,把一个图框期间分成显示子期间以及触控子期间。在触控子期间时,显示/触控控制电路61分别提供触控控制信号给每一个控制端,以对每一个共接/触控电极601进行触控检测。在显示子期间时,显示/触控控制电路61在其控制端输出显示共接电压VCOM,并且,显示/触控控制电路61控制薄膜晶体管604导通。此时,显示共接电压VCOM由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603的第一端导入共接/触控电极601。
由于,显示共接电压节点62的显示共接电压VCOM属于不容易受到外在影响的电压准位,因此,上述外部供应的显示共接电压VCOM几乎不会受到源极线上的电压变化的影响。再者,由于显示共接电压具有两条路径导入共接/触控电极601,此并联效应减低了共接/触控电极601整体的RC负载效应,因此,触控显示面板显示不均(Mura)的情况被改善。
同样地,图6的电路实施例亦可以增加上述反相补偿电路22,增加反相补偿电路22后的电路图如图5所示,故不予赘述。另外,上述实施例虽然都是使用多个共接/触控电极,一般来说,共接/触控电极越多,触控的解析度越高,但是,本发明并不排除特殊应用。举例来说,知名游戏机PS Vita在机器背面的触控仅用两个电容感应的触控电极。共接/触控电极的数目是根据应用而定。本发明仅需两个或以上的共接/触控电极便可以实施,故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图7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请参考图7,在此实施例中,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供至少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上述第一共接/触控电极电连接对应的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第二共接/触控电极电连接对应的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如上述图2的实施例所示,每一个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2的第一端耦接显示/触控控制电路21,每一个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202的第二端耦接对应地共接/触控电极201。此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S701:开始。
步骤S702:将一图框期间分割为至少一显示子期间以及至少一触控子期间。
步骤S703:判断在显示子期间或在触控子期间。若在触控子期间,执行步骤S704。若在显示子期间,执行步骤S705。
步骤S704:在上述触控子期间,在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以及在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分别提供触控感测信号,以进行触控感测。
步骤S705:判断是否存在耦合偏压,例如重载画面时。若判断为是,存在耦合偏压,则进行步骤S706。若判断为否,不存在耦合偏压,此时共接/触控电极与设定目标电压为相同,则进行步骤S708。
步骤S706:在上述显示子期间,且在重载画面时,将一显示共接电压通过一反相放大进行补偿后,输出一补偿显示共接电压。
步骤S707:将补偿显示共接电压提供给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藉此,减少触控显示面板显示不均(Mura)。
步骤S708:提供显示共接电压给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第二共接/触控电极。
图8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步骤S707的子步骤流程图。请参考图8,此步骤S707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S801:提供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以及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其中,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耦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耦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如图5的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501所示。
步骤S802:提供一第一开关元件以及一第二开关元件,其中,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端耦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二端,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一端耦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二端。如图5的薄膜晶体管502所示。薄膜晶体管502的第一源漏极耦接触控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501的第二端,薄膜晶体管502的第二源漏极耦接反相补偿电路22的输出端。
步骤S803:在上述显示子期间,且在重载画面时,将补偿显示共接电压提供给第一开关元件以及该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端,并控制第一开关元件以及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使补偿显示共接电压被导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如图5所示,显示/触控控制电路21控制薄膜晶体管502导通,故补偿显示共接电压VCMP被导入共接/触控电极。藉此,减少该第一及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的不对称电场效应,并据以改善触控显示面板显示不均(Mura)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精神在于利用在重载时,将显示共接电压进行反相补偿,并且,在显示期间,以此补偿后的显示共接电压提供给共接/触控电极,藉此,抵消由重载画面的源极线路所耦合的电场效应。故本发明可以有效的减少触控显示面板显示不均(Mura)的情况。
在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所提出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方便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而非将本发明狭义地限制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超出本发明的精神及以下申请专利范围的情况,所做的种种变化实施,皆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触控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包括:
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
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
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
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
一触控控制电路,包括一第一控制端以及一第二控制端,其中,该触控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耦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二端,该触控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端耦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二端;以及
一反相补偿电路,包括一输入端以及一输出端,用以根据一显示共接电压的浮动,输出与该显示共接电压反相的一补偿显示共接电压,其中,该反相补偿电路的输入端接收该显示共接电压,该反相补偿电路的输出端输出该补偿显示共接电压;
其中,一图框期间被分割为多个显示子期间以及多个触控子期间,
其中,在上述触控子期间,该触控控制电路分别提供该第一控制端以及该第二控制端的触控控制信号,以对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进行触控检测,
其中,在上述显示子期间,该触控控制电路分别提供该第一控制端以及该第二控制端一显示共接电压,
其中,在上述显示子期间,且为重载画面时,该触控控制电路控制该反相补偿电路提供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该补偿显示共接电压,
其中,该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包括:
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
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
一第一薄膜晶体管,包括一栅极、一第一源漏极以及一第二源漏极,其中,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二端,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耦接该反相补偿电路的输出端,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耦接该触控控制电路;
一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一栅极、一第一源漏极以及一第二源漏极,其中,该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二端,该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耦接该反相补偿电路的输出端,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耦接该触控控制电路,
其中,在上述显示子期间,且为重载画面时,该触控控制电路控制该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该第二薄膜晶体管导通,以提供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该补偿显示共接电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触控电路,其特征在于,该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包括N个共接/触控电极以及对应的N个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且该触控控制电路包括N个控制端,分别耦接N个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二端,其中,在上述显示子期间,且为重载画面时,该触控控制电路控制该反相补偿电路提供该补偿显示共接电压给N个共接/触控电极,其中,N为自然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触控电路,其特征在于,该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包括:
N个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第K个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K个共接/触控电极;
N个薄膜晶体管,包括一栅极、一第一源漏极以及一第二源漏极,其中,第K个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第K个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二端,第K个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耦接该反相补偿电路的输出端,第K个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耦接该触控控制电路;
其中,在上述显示子期间,且为重载画面时,该触控控制电路控制上述N个薄膜晶体管导通,以提供该补偿显示共接电压给N个共接/触控电极,其中,N、K为自然数,且K小于等于N。
4.一种显示触控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包括:
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
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
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
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
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
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
一第一薄膜晶体管,包括一栅极、一第一源漏极以及一第二源漏极,其中,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二端;
一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一栅极、一第一源漏极以及一第二源漏极,其中,该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二端;
一触控控制电路,包括一第一控制端以及一第二控制端,其中,该触控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耦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二端,该触控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端耦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二端,其中,该触控控制电路控制该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该第二薄膜晶体管是否导通;以及
一显示共接电压节点,耦接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以及该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用以提供一显示共接电压,
其中,一图框期间被分割为多个显示子期间以及多个触控子期间,
其中,在上述触控子期间,该触控控制电路分别提供该第一控制端以及该第二控制端触控控制信号,以对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进行触控检测,
其中,在上述显示子期间,该触控控制电路分别提供该第一控制端以及该第二控制端该显示共接电压,且该触控控制电路控制该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该第二薄膜晶体管导通,使该显示共接电压由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导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并且使该显示共接电压由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导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藉此,减少该第一及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的不对称电场效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触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反相补偿电路,包括一输入端以及一输出端,用以根据一显示共接电压的浮动,输出与该显示共接电压反相的补偿显示共接电压,其中,该反相补偿电路的输入端接收该显示共接电压,该反相补偿电路的输出端输出该补偿显示共接电压;
其中,一图框期间被分割为多个显示子期间以及多个触控子期间,
其中,在上述触控子期间,该触控控制电路分别提供该第一控制端以及该第二控制端触控控制信号,以对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进行触控检测,
其中,在上述显示子期间,该触控控制电路控制该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该第二薄膜晶体管导通,且该触控控制电路控制该反相补偿电路提供该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该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该补偿显示共接电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触控电路,其特征在于,该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包括N个共接/触控电极以及对应的N个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且该触控控制电路包括N个控制端,分别耦接N个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二端,其中,该内嵌式显示触控面板包括:
N个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包括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第K个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电连接第K个共接/触控电极;
N个薄膜晶体管,包括一栅极、一第一源漏极以及一第二源漏极,其中,第K个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第K个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二端,第K个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耦接该反相补偿电路的输出端,第K个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耦接该触控控制电路;
其中,在上述显示子期间,且为重载画面时,该触控控制电路控制上述N个薄膜晶体管导通,以提供该补偿显示共接电压给N个共接/触控电极,其中,N、K为自然数,且K小于等于N。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触控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与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至少二条分离且互相平行的导线,且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与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至少二条分离且互相平行的导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触控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线数大于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线数,且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线数大于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线数。
9.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以及至少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以及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其中,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其中,该驱动方法包括:
将一图框期间分割为至少一显示子期间以及至少一触控子期间;
在上述触控子期间,在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以及在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分别提供触控感测信号,以进行触控感测;
在上述显示子期间,且在重载画面时,将一显示共接电压通过一反相放大进行补偿后,输出一补偿显示共接电压,
将该补偿显示共接电压提供给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藉此,减少该第一及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的不对称电场效应,
其中,该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以及一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其中,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以及一第一开关元件以及一第二开关元件,其中,该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二端,该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二端,其中,该驱动方法包括:
在上述显示子期间,且在重载画面时,将该补偿显示共接电压提供给该第一开关元件以及该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端,并控制该第一开关元件以及该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使该补偿显示共接电压被导入该第一共接/触控电极以及该第二共接/触控电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开关元件以及该第二开关元件为薄膜晶体管。
CN201611202953.1A 2016-12-23 2016-12-23 显示触控电路以及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Active CN1082414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02953.1A CN108241447B (zh) 2016-12-23 2016-12-23 显示触控电路以及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02953.1A CN108241447B (zh) 2016-12-23 2016-12-23 显示触控电路以及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41447A CN108241447A (zh) 2018-07-03
CN108241447B true CN108241447B (zh) 2021-05-28

Family

ID=62703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202953.1A Active CN108241447B (zh) 2016-12-23 2016-12-23 显示触控电路以及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414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17148B (zh) * 2019-03-21 2021-04-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补偿电路、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3650A (zh) * 2015-01-15 2015-04-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5022523A (zh) * 2014-04-28 2015-11-0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感测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5426026A (zh) * 2014-09-10 2016-03-2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感测装置和使用该触摸感测装置的显示装置
CN105677076A (zh) * 2015-12-28 2016-06-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阵列基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85913B1 (en) * 2014-12-31 2016-03-15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2523A (zh) * 2014-04-28 2015-11-0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感测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5426026A (zh) * 2014-09-10 2016-03-2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感测装置和使用该触摸感测装置的显示装置
CN104503650A (zh) * 2015-01-15 2015-04-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5677076A (zh) * 2015-12-28 2016-06-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阵列基板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simple pixel structure to compensate non-uniform threshold voltage and mobility of Poly-Si TFTs for large-size AMOLED displays》;Jun-Seok Na等;《IEEE Xplore》;20131003;全文 *
《多区域数据线补偿LCD闪烁不均》;金慧俊等;《2014中国平板显示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0430;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41447A (zh) 2018-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89228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counter electrodes used as both common electrodes and scan electrodes
US1039436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747436B1 (ko) 터치 검출 기능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구동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TWI485593B (zh) 具有一整合觸控式螢幕的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US9063624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US9329674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US10514812B2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US9927912B2 (en) Touch control devic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160328075A1 (en) Touch display panel, driving method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200242997A1 (en) Driving Circuit, Driving Method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16099897A5 (zh)
US20170115798A1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associated driving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US9542039B2 (en) Display screen device with common electrode line voltage equalization
US20200218422A1 (en) Touch display control apparatus and touch display apparatus
JP2011081767A (ja) タッチ検出方法、タッチ検出装置、及びタッチ表示装置
US10186218B2 (en) Drive circuit and liquide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the drive circuit
JP6250342B2 (ja) 表示装置
KR10129724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구동장치
US20170060295A1 (en) Touch driving apparatus, touch driving method and touch display system
KR20170030272A (ko) 터치 센서 및 터치 센싱 방법
TWI733523B (zh) 積體電路與觸控顯示裝置
CN108241447B (zh) 显示触控电路以及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CN10678238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TW201717185A (zh) 觸控顯示系統及其驅動裝置與驅動方法
TWI603247B (zh) 顯示觸控電路以及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的驅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