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调节电池温度的电池温度控制装置。
一种电池温度控制装置,包括冷却装置、加热装置、通道控制开关、温度检测装置以及控制器;
所述冷却装置贴设于所述电池模组的第一侧,所述加热装置贴设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且所述冷却装置和所述加热装置分别连接于所述通道控制开关的两端,所述通道控制开关还与外部储液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以及所述通道控制开关连接,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
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电池模组的温度获得采集温度,并将该采集温度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在所述采集温度满足冷却条件时,控制所述通道控制开关切换至第一连通状态,并控制所述外部储液装置中液体进行冷却且通过所述通道控制开关流入所述冷却装置,并在所述采集温度满足加热条件时,控制所述通道控制开关切换至第二连通状态,并控制所述外部储液装置中液体进行加热且通过所述通道控制开关流入所述加热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将所述采集温度分别与第一预设温度以及第二预设温度进行比较,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在所述采集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所述采集温度满足冷却条件;在所述采集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时,所述采集温度满足加热条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池组件、第一绝缘导热板以及第二绝缘导热板,所述第一绝缘导热板贴设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绝缘导热板贴设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与所述一侧相对的另一侧,所述冷却装置贴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导热板的远离所述电池组件的另一侧,所述加热装置贴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导热板的远离所述电池组件的另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电池组以及绝缘导热均温板,所述绝缘导热均温板包括侧壁,所述侧壁围设形成容纳腔,所述电池组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侧壁包括靠近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以及远离所述容纳腔的外壁面,所述外壁面包括第一外壁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外壁面相对的第二外壁面,所述电池组与所述侧壁的内壁面接触,所述第一绝缘导热板贴设于所述第一外壁面,所述第二绝缘导热板贴设于所述第二外壁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任意一个所述电池模组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单体电池,各所述单体电池层叠排列,各所述单体电池分别与所述绝缘导热均温板的侧壁的内壁面接触的面积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壁面与所述第一绝缘导热板接触的面积与所述侧壁的内壁面分别和各所述单体电池接触的总面积成正比,所述第二外壁面与所述第二绝缘导热板接触的面积与所述侧壁的内壁面分别和各所述单体电池接触的总面积成正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池温度控制装置,还包括制冷装置、设置于所述外部储液装置的加热器、所述外部储液装置与所述制冷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制冷装置以及所述加热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在所述采集温度满足所述冷却条件时,启动所述制冷装置,通过所述制冷装置对所述外部储液装置中的液体进行冷却;所述控制器在所述采集温度满足加热条件时,启动所述加热器,通过所述加热器对所述外部存储液中的液体进行加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池温度控制装置,还包括进液口以及出液口,所述通道控制开关包括进口、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所述外部储液装置的一端通过所述进液口与所述进口连接,所述冷却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口连接,所述加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口连接,所述冷却装置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外部储液装置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加热装置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外部储液装置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通道控制开关在所述第一连通状态下,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冷却装置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出口、所述进口以及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外部储液装置的一端连通,所述通道控制开关在所述第二连通状态下,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加热装置依次通过所述第二出口、所述进口以及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外部储液装置的一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池温度控制装置,还包括泵,所述泵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外部储液装置的一端通过所述泵与所述进液口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为冷却管路,所述加热装置为加热管路,所述外部储液装置为水箱。
上述电池温度控制装置,在电池模组的第一侧贴设冷却装置,第二侧贴设加热装置,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电池模组用于对电池模组进行温度检测获得采集温度,为了避免电池模组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工作性能以及使用寿命的情况,控制器需要将电池模组的采集温度分别与第一预设温度以及第二预设温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对通道控制开关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在采集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通道控制开关切换至第一连通状态,此时,冷却装置通过通道控制开关与外部储液装置连通,外部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可通过通道控制开关流入冷却装置,以降低冷却装置的温度,进而降低与冷却装置接触的电池模组的温度,实现对电池模组进行降温作用,避免过高温度对电池的工作以及使用寿命的影响。在采集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控制通道控制开关切换至第二连通状态,此时,加热装置通过通道控制开关与外部储液装置连通,外部储液装置中的加热液可通过通道控制开关流入加热装置,以提升加热装置的温度,进而提升与加热装置接触的电池模组的温度,实现对电池模组进行升温作用,避免过低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即上述电池控制装置既能降低电池模组的温度,又能提升电池模组的温度,可使电池模组工作在合适的温度(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第一预设温度)范围内,确保电池模组的工作性能以及避免对使用寿命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2,提供一种实施例的电池温度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电池模组100的温度,包括冷却装置110、加热装置120、通道控制开关130、温度检测装置(图未示)以及控制器(图未示)。冷却装置110贴设于电池模组100的第一侧,加热装置120贴设于电池模组100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且冷却装置110和加热装置120分别连接于通道控制开关130的两端,通道控制开关130还与外部储液装置连接,控制器分别与温度检测装置以及通道控制开关130连接,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电池模组100。
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电池模组100的温度获得采集温度,并将采集温度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在采集温度满足冷却条件时,控制通道控制开关130切换至第一连通状态,并控制外部储液装置中液体进行冷却且通过通道控制开关130流入冷却装置,并在采集温度满足加热条件时,控制通道控制开关130切换至第二连通状态,并控制外部储液装置中液体进行加热且通过通道控制开关130流入加热装置。
上述电池温度控制装置,在电池模组100的第一侧贴设冷却装置110,第二侧贴设加热装置120,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电池模组100用于对电池模组100进行温度检测获得采集温度,为了避免电池模组100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工作性能以及使用寿命的情况,控制器需要对电池模组100的采集温度进行条件判断,即在采集温度满足冷却条件时,控制通道控制开关130切换至第一连通状态,并控制外部储液装置中液体进行冷却且控制液体通过通道控制开关130流入冷却装置110,以降低冷却装置110的温度,进而降低与冷却装置110接触的电池模组100的温度,实现对电池模组100进行降温作用,避免过高温度对电池的工作以及使用寿命的影响。在采集温度满足加热条件时,控制通道控制开关130切换至第二连通状态,并控制外部储液装置中液体进行加热且将液体通过通道控制开关130流入加热装置120,以提升加热装置120的温度,进而提升与加热装置120接触的电池模组100的温度,实现对电池模组100进行升温作用,避免过低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即上述电池控制装置既能降低电池模组100的温度,又能提升电池模组100的温度,可使电池模组100工作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确保电池模组100的工作性能以及避免对使用寿命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通道控制开关130为电磁阀,具体地,可以为二位三通电磁阀,电磁阀具有上述两种连通状态(即第一连通状态和第二连通状态),仅可选择其中一种连通状态进行工作,即控制电磁阀切换至不同的连通状态,调节上述电池温度控制装置的不同的连通状态。例如,电磁阀处在第一连通状态时,冷却装置110通过电磁阀与外部储液装置连通,电磁阀处在第二连通状态时,加热装置120通过电磁阀与外部储液装置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将采集温度分别与第一预设温度以及第二预设温度进行比较,其中,第一预设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在采集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采集温度满足冷却条件;在采集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采集温度满足加热条件。
具体地,控制器将采集温度分别与第一预设温度以及第二预设温度进行比较,在采集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表示采集温度满足冷却条件,控制器控制通道控制开关130切换至第一连通状态,此时,冷却装置110通过通道控制开关130与外部储液装置连通,控制器控制外部储液装置中的液体进行冷却,且将冷却的液体通过通道控制开关130流入冷却装置110。在采集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表示采集温度满足加热条件,控制器控制通道控制开关130切换至与第二连通状态,此时,加热装置120通过通道控制开关130与外部储液装置连通,控制器控制外部储液装置中的液体进行加热,且将加热的液体加热液通过通道控制开关130流入加热装置120。
在电池模组100的采集温度等于或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表示电池模组100的温度过高,此时,通过控制器控制通道控制开关130切换至第一连通状态,通道控制开关130工作在第一连通状态时,通道控制开关130中连接冷却装置110的一端与连接外部储液装置的一端之间是连通的,如此,冷却装置110通过通道控制开关130与外部储液装置连通,两者之间可进行液体的流通,即外部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可通过通道控制开关130流入冷却装置110,冷却装置110中流入冷却液后,可对冷却装置110进行冷却,降低冷却装置110的温度,由于冷却装置110是贴设于电池模组100的第一侧,即冷却装置110设置于电池模组100的第一侧且与第一侧接触,冷却装置110温度降低后,可将温度较低的能量传递至与其接触的电池模组100的第一侧,进而达到冷却电池模组100的作用,降低电池模组100的温度,避免电池模组100的温度过高影响电池模组100的工作以及使用寿命,冷却装置110中的冷却液经过换热后回流至外部储液装置。在一个示例中,冷却液为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液体。
另外,在电池模组100的采集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表示电池模组100的温度过低,此时,通过控制器控制通道控制开关130切换至第二连通状态,通道控制开关130工作在第二连通状态时,通道控制开关130中连接加热装置120的一端与连接外部储液装置的一端之间是连通的,如此,加热装置120通过通道控制开关130与外部储液装置连通,两者之间可进行液体的流通,即外部储液装置中的加热液可通过通道控制开关130流入加热装置120,加热装置120中流入加热液后,可对加热装置120进行加热,提升加热装置120的温度,由于加热装置120是贴设于电池模组100的第二侧,即加热装置120设置于电池模组100的第二侧且与第二侧接触,加热装置120温度升高后,可将热能传递至与其接触的电池模组100的第二侧,进而达到加热电池模组100的作用,提升电池模组100的温度,避免电池模组100的温度过低影响电池模组100的性能,加热装置120中的加热液经过换热后回流至外部储液装置。在一个示例中,加热液为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液体。
即通过上述电池温度控制装置,可将电池模组温度控制在低于第一预设温度,且等于或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温度范围内,即可让电池模组工作在合适温度范围内,使电池模组处于合适的工作条件下,确保工作性能以及减少对使用寿命的影响。
请参阅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0包括电池组件、第一绝缘导热板102以及第二绝缘导热板103,第一绝缘导热板102贴设于电池组件的一侧,第二绝缘导热板103贴设于电池组件的与上述一侧相对的另一侧,冷却装置110贴设于第一绝缘导热板102的远离电池组件的另一侧,加热装置120贴设于第二绝缘导热板103的远离电池组件的另一侧。
可以理解,第一绝缘导热板102是贴设于电池组件的一侧,第一绝缘导热板102的远离电池组件的另一侧贴设有冷却装置110,第一绝缘导热板102的远离电池组件的另一侧可以理解为上述电池模组100的第一侧,第二绝缘导热板103是贴设于电池组件的与上述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第二绝缘导热板103的远离电池组件的另一侧贴设有加热装置120,第二绝缘导热板103的另一侧可以理解为上述电池模组100的第二侧,第一绝缘导热板102的远离电池组的另一侧与第而绝缘导热板103的远离电池组的另一侧是相对的,如此,冷却装置110和加热装置120通过分别设置在第一绝缘导热板102的远离电池组的另一侧与第而绝缘导热板103的远离电池组的另一侧,实现设置在电池模组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为避免冷却装置110和加热装置120直接接触电池模组100中的电池组件,没有能量缓冲作用,导致电池组件易损坏的情况,在电池组件的相对两侧(电池组件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设置第一绝缘导热板102以及第二绝缘导热板103,即冷却装置110未直接与电池组件接触,冷却装置110通过第一绝缘导热板102将能量传递给电池组件,加热装置120未直接与电池组件接触,加热装置120通过第一绝缘导热板102将能量传递给电池组件,实现冷却和加热的缓冲,同时实现能量的传导。
其中,可以理解电池模组100的第三侧即为电池组件的第三侧,电池模组100的第四侧即为电池组件的第四侧,电池组的第三侧与电池组的第四侧相邻。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上述电池温度控制装置包括上述电池模组10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组件包括电池组以及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绝缘导热均温板140包括侧壁141,侧壁141围设形成容纳腔,电池组置于容纳腔内,侧壁141包括靠近容纳腔的内壁面以及远离容纳腔的外壁面,外壁面包括第一外壁面以及与第一外壁面相对的第二外壁面,电池组与侧壁141的内壁面接触,第一绝缘导热板102贴设于第一外壁面,第二绝缘导热板103贴设于第二外壁面。
具体地,第一绝缘导热板102远离冷却装置110的一侧贴设于第一外壁面,第二绝缘导热板103远离加热装置120的一侧贴设于第二外壁面,为了进一步提高降温和升温的速度,以及使电池组降温和升温更加均匀,将电池组容纳于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侧壁141围设成的容纳腔内,绝缘导热均温板140可进行导热即传递能量,且电池组与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侧壁141的内壁面接触,且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侧壁141的第一外壁面与第一绝缘导热板接触,从而,在进行冷却过程中,冷却装置110中的冷却液的能量可通过第一绝缘导热板102传递至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侧壁141,进而可将能量传递至与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内壁面接触的电池组,实现对电池组冷却作用。具体地,电池组的一侧、另一侧、又一侧以及再一侧分别与内壁面接触,电池组的一侧与电池组的另一侧相对,电池组的又一侧与电池组的再一侧相对,且电池组的一侧分别与又一侧以及再一侧相邻,电池组的另一侧也分别与又一侧以及再一侧相邻。由于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内壁面分别与电池组的一侧、另一侧、又一侧以及再一侧接触,通绝缘导热均温板140可将能量分别传递至电池组的一侧、另一侧、又一侧以及再一侧,从而可分别为电池组的上述各侧传递能量,电池组内部进行能量传递,可快速实现全方位冷却。在本实施例中,侧壁141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之间设有通道,在通道中设有气液相变材料,如此,可快速实现能量的传递。
另外,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侧壁141的第二外壁面与第二绝缘导热板103接触,在进行加热过程中,加热装置120中的加热液的热量可通过第二绝缘导热板103传递至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侧壁141,进而可将热量传递至与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内壁面接触的电池组,实现对电池组加热作用。由于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内壁面分别与电池组的一侧、另一侧、又一侧以及再一侧接触,通绝缘导热均温板140可将热量分别传递至电池组的一侧、另一侧、又一侧以及再一侧,从而可分别为电池组的上述各侧传递热能,电池组内部进行热能传递,可快速实现全方位加热。如此,可全方位快速实现对电池模组100降温或加热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外壁面贴设有导热硅胶片。
具体地,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侧壁还包括第三外壁面以及与第三外壁面相对的第四外壁面,第一外壁面分别与第三外壁面和第四外壁面相邻且相连,第二外壁面分别与第三外壁面和第四外壁面相邻且相连。导热硅胶片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柔性以及高压缩性,且具有自粘属性,即无需紧固装置即可设置在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侧壁141的外壁面,从而可提高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导热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任意一个电池模组100中的任意一个电池组分别包括至少两个单体电池101,各单体电池101层叠排列,各单体电池101分别与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侧壁141的内壁面接触的面积相同。
由于电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消耗较多的电能,上述电池模组100与电动车辆发动机连接时,为其提供电能,驱使电动车辆行驶,为了确保电动车辆的续航能力,可设置电池模组1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则电池组件的数量可以至少2个,进而电池组的数量可以至少2个,其中,电池模组100、电池组件以及电池组的数量相同,例如,电池模组100的数量可以为48个,且电池模组100中电池组分别包括至少两个单体电池101,即采用多个电池模组100为电动车辆提供电能,提高电动车辆的续航能力。另外,各单体电池101分别与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侧壁141的内壁面接触的面积相同,如此,可确保为每个单体电池101传递的能量均匀,避免出现局部高温或局部低温,提高整个电池模组100温度的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组中的各单体电池101层叠排列,可避免各单体电池101沿一个方向排列时在该方向的长度过大影响整体观看的问题,各单体电池101层叠排列后包括至少两个依次排列的电池层,各电池层之间相互接触,且平行,且各电池层中的单体电测的总数为各单体电池101的总数。例如,一个电池组中包括9个单体电池101,9个单体电池101层叠排列后形成依次排列的2个电池层,其中一个电池层中包括的单体电池101数为5,另一个电池层中包括的单体电池101数为4,其中一个电池层与另一份电池层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外壁面与第一绝缘导热板102接触的面积与侧壁141的内壁面分别和各单体电池101接触的总面积成正比,第二外壁面与第二绝缘导热板103接触的面积与侧壁141的内壁面分别和各单体电池1001接触的总面积成正比。
由于不同绝缘导热均温板随单体电池101层叠后形成的各电池层的长度不一而不同(电池层包含的单体电池101数量不同造成),绝缘导热均温板140接触的单体电池101数量也不同,所以不同绝缘导热均温板的热负载与接触的单体电池101数成正比。由传热公式Φ=λA(ddxt)可知,要保证第一绝缘导热板102或第二绝缘导热板103与不同绝缘导热均温板温差相等,就要求第一绝缘导热板102或第二绝缘导热板103分别与不同绝缘导热均温板接触面积与第一绝缘导热板102或第二绝缘导热板103分别与单体电池101接触的总面积成正比。其中,Φ为热流量,λ为导热系数,为A面积,t为温度,x为厚度,为温度对厚度求导。
具体地,由于单体电池101层叠,不同绝缘导热均温板140分别接触的单体电池101的数量可能不同,则接触单体电池101的面积不同,调整不同数量的单体电池101的温度所需的总能量是不同的,从而需要根据实际与单体电池的总接触面积来确定绝缘导热均温板140分别与第一绝缘导热板102以及第二绝缘导热板103的接触面积,以确保传递至单体电池的能量均匀,即使各电池层的数量不同,接触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总面积不同,但通过根据实际与单体电池的总接触面积来确定绝缘导热均温板140分别与第一绝缘导热板102以及第二绝缘导热板103的接触面积,以确保有足够的能量,进而确保各单体电池能接收到均匀的能量,确保温度均匀性。
例如,如上述包括9个单体电池101的电池组,层叠设置后得到2个电池层,与其接触的绝缘均温板140分别与2个电池层中的其中一个电池层中的5个单体电池101接触,接触的面积是分别接触5个单体电池101的面积的总和,且绝缘导热均温板140还与另一个电池层中的4个单体电池101接触,接触的面积是分别接触4个单体电池101的面积的总和,即绝缘导热均温板140与电池组的总接触面积是9个单体电池与绝缘导热均温板接触的总面积,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高度与其中一个电池层中5个单体电池101形成的高度对应。又例如,电池组中包括11个单体电池101,层叠设置后的其中一个电池层包括6个单体电池101,另一个电池层包括5个单体电池,则绝缘导热均温板140与电池组的总接触面积是11个单体电池与绝缘导热均温板140接触的总面积,总接触面积大于上述接触9个单体电池101的总面积,此时,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尺寸大于上述与9个单体电池接触的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尺寸大,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高度与其中一个电池层中6个单体电池101形成的高度对应。绝缘导热均温板140与单体电池101接触的总面积不同,在调节温度时所需的能量是不同的,总接触面积较大对应所需能量比总接触面积较小对应所需能量要多,与单体电池101接触总面积较大的绝缘导热均温板140为了得到更多的能量,需要与绝缘导热板(第一绝缘导热板102和第二绝缘导热板103)接触的面积更大,如此才能确保从绝缘导热板上接收更多的能量。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尺寸与所述电池组中各单体电池101的数量呈正比。可以理解,单体电池101的数量越多,单体电池101层叠后的长度或宽度会越长,所需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尺寸也越大(例如,可以是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高度与单体电池101层叠后的高度成正比,单体电池101数量越多,层叠后的高度越高,则绝缘导热均温板140的高度越高),且由于单体电池101需要容置于绝缘导热均温板104的侧壁141围设成的容纳腔内,单体电池的数量越多,所需容纳腔的体积越大,从而需要尺寸越大的绝缘导热均温板140,如此才能充分地容纳单体电池101,以便快速实现冷却和加热。
在一个示例中,上述电池模组100的数量可以为48,其中,电池组件的数量可以为48,电池组的数量可以为48,每个电池模组100对应的绝缘导热均温板板140的数量可以为5。即可通过5个绝缘导热均温板板140为每个电池模组100导热。在一个示例中,各绝缘导热均温板板140可以一字排列设置,其中,上述5个绝缘导热均温板板140中排列在前的3个绝缘导热均温板板140的高度相同,排列在后的2个绝缘导热均温板板140的高度相同,且大于排列在前的3个绝缘导热均温板板140的高度。
另外,请继续参阅图3,相邻电池模组之间还分别设有双层电池,双层电池的相对两侧分别与上述相邻电池模组对应的绝缘导热均温板140接触。例如,双层电池包括第一电池层150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池层150平行的第二电池层160,第一电池层150与相邻电池模组中一个电池模组对应的绝缘导热均温板140接触,第二电池层160与相邻电池模组中另一个电池模组对应的绝缘导热均温板140接触。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电池层150中单体电池数为4,第二电池层160中单体电池数为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池温度控制装置,还包括制冷装置、设置于外部储液装置的加热器、外部储液装置与制冷装置连接,控制器分别与制冷装置以及加热器连接。控制器在采集温度满足冷却条件时,启动制冷装置,通过制冷装置对外部储液装置中的液体进行冷却;控制器在采集温度满足加热条件时,启动加热器,通过加热器对外部存储液中的液体进行加热。
在一个示例中,制冷装置可以为压缩机制冷系统,在满足冷却条件时,需要对电池模组进行冷却,通过控制器启动上述制冷装置,具体地,通过压缩机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与外部储液装置进行换热,降低外部储液装置中的液体温度,实现对外部储液装置中液体冷却目的,即控制实现液体冷却目的。加热器可以为PTC加热器,其中,PCT是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的缩写,是指正的温度系数,泛指正温度系数很大的半导体材料或元器件,利用其为外部储液装置进行加热,升温速度快,能快速有效为外部储液装置加热,且使用寿命长。在满足加热条件时,需要对电池模组进行升温,通过启动加热器,让加热器工作,加热器升温,由于加热器设置于外部储液装置,从而加热器与外部储液装置接触,加热器可快速将自身的热能传递给外部储液装置,提升外部储液装置的温度,实现对外部储液装置中液体加热目的,即控制实现液体加热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池温度控制装置,还包括进液口170以及出液口180,通道控制开关130包括进口、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外部储液装置的一端以及外部加热液储存装置的一端分别通过进液口170与进口连接,冷却装置110的一端与第一出口连接,加热装置120的一端与第二出口连接,冷却装置110的另一端通过出液口180与外部储液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加热装置120的另一端通过出液口180与外部储液装置的另一端连接;通道控制开关130在第一连通状态下,进口与第一出口连通,冷却装置110依次通过第一出口、进口以及进液口170与外部储液装置的一端连通,通道控制开关130在第二连通状态下,进口与第二出口连通,加热装置120依次通过第二出口、进口以及进液口170与外部储液装置的一端连通。
可以理解,上述通道控制开关130的两端包括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冷却装置110和加热装置120分别连接于通道控制开关130的两端可以理解为冷却装置110连接于通道控制开关130的第一出口,加热装置120连接于通道控制开关130的第二出口。
在一个示例中,外部储液装置为电动车辆内的储液装置,第一预设温度可以为35℃,第二预设温度可以为10℃,例如,在电动车辆行驶时,电池模组100发热,通过温度采集装置检测到的采集温度等于或大于35℃,控制器控制制冷装置启动,从而控制外部储液装置中的液体进行冷却,外部储液装置泵送冷却液流经进液口到通道控制开关130的进口,此时,进口与第一出口连通,冷却液通过第一出口进入冷却装置110,冷却装置110通过第一绝缘导热板102、绝缘导热均温板换热后经过出液口回流到外部储液装置,第一绝缘导热板102和绝缘导热均温板140将冷却液的能量传递至电池模组100,降低电池模组100的温度。当环境温度低,通过温度采集装置检测到的电池模组100的采集温度小于10℃时。控制器控制加热器启动,从而控制外部储液装置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外部储液装置泵送加热液流经进液口到通道控制开关130的进口,此时,进口与第二出口连通,加热液通过第二出口进入加热装置120,加热装置120通过第二绝缘导热板103、绝缘导热均温板换热后经过出液口回流到加热液储存装置,第二绝缘导热板103和绝缘导热均温板140将加热液的热能传递至电池模组100,提升电池模组100的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池温度控制装置,还包括泵,泵与控制器连接,外部储液装置的一端通过泵与进液口连接。
在采集温度等于或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需要对冷却装置110中泵入冷却液以实现对电池模组100的降温,在采集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需要对加热装置120中泵入加热液以实现对电池模组100的升温。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通过泵控制外部储液装置中液体通过通道控制开关130流入冷却装置110或加热装置120。具体地,控制器判定采集温度等于或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泵工作,通过泵将外部储液装置中的冷却液泵入到进液口,控制器判定采集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泵工作,通过泵将外部储液装置中的加热液泵入到进液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池温度控制装置,还包括壳体200,冷却装置110、加热装置120、通道控制开关130以及温度检测装置分别置于壳体200内。如此,避免外界环境对器件的干扰,可减小外界环境对温度控制过程的影响。
另外,上述进液口以及出液口分别设置于壳体200外的一侧,如此,便于进液口分别与外部冷却液储存装置以及外部加热液储存装置的连接,以及便于出液口与外部冷却液储存装置以及外部加热液储存装置的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却装置110为冷却管路,加热装置120为加热管路,外部储液装置为水箱。如此,有利于液体的输送。在一个示例中,可以为电动车辆内的水箱。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