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00246B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00246B
CN108200246B CN201810036597.3A CN201810036597A CN108200246B CN 108200246 B CN108200246 B CN 108200246B CN 201810036597 A CN201810036597 A CN 201810036597A CN 108200246 B CN108200246 B CN 1082002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mobile terminal
layer
transmission layer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365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00246A (zh
Inventor
黎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03659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002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00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02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002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02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79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 H04M1/0283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for providing a decorative aspect, e.g. customization of casings, exchangeable facepl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组件以及PCBA组件;壳体组件包括玻璃盖板、装饰层、底层、红外发射孔、红外接收孔、第一红外透过层以及第二红外透过层;装饰层的颜色为黑色,玻璃盖板、装饰层以及底层由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红外发射孔以及红外接收孔均贯通底层与装饰层,第一红外透过层贴合在玻璃盖板的表面,且位于红外发射孔与红外接收孔之间,第二红外透过层覆盖红外发射孔的上端以及红外接收孔的上端;PCBA组件包括红外发射器以及红外接收器,红外发射器位于红外发射孔的下方,红外接收器位于红外接收孔的下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终端可以实现与白色移动终端采用同一PCBA组件。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智能移动终端对外观的要求高,因此,通过减少外观开孔能够提升外观表现力。红外无孔方案可以做到不开外观孔,达到外观一体性,提升外观表现力。
参见图1,在相关技术中,白色移动终端包括壳体组件1'以及PCBA(中文名称:装配印刷电路板,英文全称: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英文缩写:PCBA)组件2',壳体组件1'包括玻璃盖板10'、装饰层11'、底层12'、红外吸收层13'以及透光孔14',而PCBA组件2'则包括红外发射器20'、红外接收器21'、PCB(中文名称:印刷电路板,英文全称:PrintedCircuit Board,英文缩写:PCB)板22'以及发光元件23'。其中,玻璃盖板10'、装饰层11'以及底层12'由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底层12'上具有红外发射孔120'以及红外接收孔122',透光孔14'穿透装饰层11'以及底层12',红外吸收层13'覆盖透光孔14',并贴合在玻璃盖板10'的下表面,且位于红外发射孔120'与红外接收孔122'之间。红外发射器20'、红外接收器21'以及发光元件23'均固定在PCB板22'上,PCB板22'位于底层12'的下方,且红外发射器20'位于红外发射孔120'的下方,红外接收器21'位于红外接收孔122'的下方。
该方案能够较好的解决由于黑头发以及玻璃盖板10'上残留油污而导致屏幕无法正常亮灭的问题,在该方案中,红外发射器20'与红外接收器21'的距离能够拉近至6-8mm。
然而,对于黑色移动终端而言,如果采用通常的红外无孔方案,为了克服黑色的装饰层对红外线的吸收和阻挡,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之间的距离相对相关技术中的白色移动终端而言还需继续拉近才能正常使用,因此黑色移动终端与白色移动终端无法共用同一PCBA组件,增加了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组件以及PCBA组件;
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玻璃盖板、装饰层、底层、红外发射孔、红外接收孔、第一红外透过层以及第二红外透过层;
所述装饰层的颜色为黑色,所述玻璃盖板、所述装饰层以及所述底层由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
所述红外发射孔以及所述红外接收孔均贯通所述底层与所述装饰层,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贴合在所述玻璃盖板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红外发射孔与所述红外接收孔之间,所述第二红外透过层覆盖所述红外发射孔的上端以及所述红外接收孔的上端;
所述PCBA组件包括红外发射器以及红外接收器,所述红外发射器位于所述红外发射孔的下方,所述红外接收器位于所述红外接收孔的下方。
优选的,上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红外扩散层,所述红外扩散层覆盖所述红外发射孔的下端以及所述红外接收孔的下端。
所述红外扩散层的雾度高于85%。
优选的,上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红外扩散层对红外线的透光率高于20%。
优选的,上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红外扩散层贴合在所述底层的下表面。
优选的,上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红外扩散层与所述第二红外透过层通过光学胶粘接。
优选的,上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贴合在所述玻璃盖板的下表面。
优选的,上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透光孔,所述PCBA组件还包括发光元件;
所述透光孔贯通所述底层与所述装饰层,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覆盖所述透光孔,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透光孔的下方。
优选的,上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对可见光的透光率不低于10%。
优选的,上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对可见光的透光率不高于20%。
优选的,上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发光元件为补光灯、闪光灯、照明灯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上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对红外线的透光率高于90%。
优选的,上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第二红外透过层对红外线的透光率高于80%。
优选的,上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和/或所述第二红外透过层为油墨涂层。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移动终端通过降低吸收衰减量,使黑色移动终端中的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之间的间距达到与白色移动终端相同的程度,而能够共同采用同一PCBA组件。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背景技术公开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组件、10'-玻璃盖板、11'-装饰层、12'-底层、120'-红外发射孔、122'-红外接收孔、13'-红外吸收层、14'-透光孔、2'-PCBA组件、20'-红外发射器、21'-红外接收器、22'-PCB板、23'-发光元件;
1-壳体组件、10-玻璃盖板、11-装饰层、12-底层、13-红外发射孔、14-红外接收孔、15-第一红外透过层、16-第二红外透过层、17-红外扩散层、18-透光孔、2-PCBA组件、20-红外发射器、21-红外接收器、22-PCB板、23-发光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一般情况下为智能手机,但也有可能是具有移动通讯功能的平板电脑或其它可用于移动通讯的设备。请参考图2,该移动终端包括壳体组件1以及PCBA组件2。壳体组件1包括玻璃盖板10、装饰层11、底层12、红外发射孔13、红外接收孔14、第一红外透过层15、第二红外透过层16以及红外扩散层17。
其中,装饰层11为黑色装饰层,一般采用四层油墨涂层构成。玻璃盖板10、装饰层11以及底层12由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玻璃盖板10作为保护层,保护下方的装饰层11不会脱落,装饰层11一般会环绕智能终端的显示屏一周,用以起到装饰和保护作用。底层12则作为装饰层11的衬底,同时对移动终端的内部器件提供保护。一般情形下,底层12也为一层油墨。红外发射孔13以及红外接收孔14均贯通底层12与装饰层11。
PCBA组件2包括红外发射器20以及红外接收器21,除此之外还具有一个PCB(中文名称:印刷电路板,英文全称:Printed Circuit Board,英文简称:PCB)板22,红外发射器20以及红外接收器21被设置在PCB板22上,一者可以使红外发射器20以及红外接收器21更加接近底层12,再者可以直接对红外发射器20以及红外接收器21进行电路控制。PCB板22设置在底层12的下方,红外发射器20位于红外发射孔13的下方,红外接收器21位于红外接收孔14的下方。
这样,红外发射器20所发射的红外光会穿过红外发射孔13抵达玻璃盖板10,而通过一系列反射、折射后射入红外接收孔14,并被红外接收器21所接收。
一般黑色的装饰层11,尤其是由油墨涂层构成的装饰层11的红外线透光率都非常低,红外线很难穿透,因此,为了提高红外线的透过量,在红外发射孔13与红外吸收孔14处便不能再采用普通的黑色油墨涂层。并且,为了不让用户看到移动终端内部的结构,影响美观,红外发射孔13与红外吸收孔14也不能不覆盖任何涂层,为此,红外发射孔13的上端与红外吸收孔14的上端均覆盖有一层第二红外透过层16。第二红外透过层16的颜色与装饰层11接近,但其所采用的材料与装饰层11有所区别,使其对红外线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在较佳的方案中,第二红外透过层16对红外线的透光率至少要在80%以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红外线的出射角与玻璃盖板10的表面夹角过小,则红外线会被折射出去,而无法沿着玻璃盖板10传播至红外接收孔14,造成红外线的大量耗损,而增大出射角是解决该问题的较佳方案。而为了增大出射角,就需要采用雾度较大的透过层来扩散红外线。然而,黑色透过层的雾度普遍较低,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大出射角,特别采用红外扩散层17由下方覆盖红外发射孔13的下端,红外线由红外发射器20射出后首先经过红外扩散层17进行扩散,之后通过第二红外透过层16进入玻璃盖板10。
同样的,所发射出去的红外线的被扩散的角度越大,越容易被红外接收器21所接收,因此,在红外接收孔14的下端也覆盖有红外扩散层17,红外线穿过覆盖红外接收孔14的第二红外透过层16后会被位于其下方的红外扩散层17扩散,扩散后红外线的出射角度范围更大,因此更容易被红外接收器21所接收。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较佳的扩散效果,红外扩散层17的雾度最好在85%以上,与此同时,由于红外扩散层17还担负着使红外线透过的作用,因此其自身的红外线透光率也不能太低,否则会使红外线耗损过多。考虑到红外扩散层17对雾度的要求较高,因此对红外线的透光率要求可以相对降低,但至少也要在20%以上。
由于装饰层11与底层12通常均是油墨涂层,因此厚度很薄,也就是说,红外发射孔13与红外接收孔14的深度也较小。在这么小的孔深内,如果采用油墨涂层构成第二红外透过层16,则可以使第二红外透过层16被设置在孔内,但第二红外透过层16成型之后,其下表面与底层1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剩余孔深一般只剩6-10μm左右,而红外扩散层17很难做的这么薄,因此,为了降低工艺难度,本实施例中的红外扩散层17一般贴合在底层12的下表面。
而这样虽然更加便于固定红外扩散层17,但同时会导致第二红外透过层16与红外扩散层17之间形成一个间隙。红外线在穿过不同折射率的物质时都会产生能量的损耗,而厚度越大损耗也就越严重,因此,红外扩散层17与第二红外透过层16之间所存在的间隙会造成红外线的损耗。为了降低这种损耗,本实施例通过光学胶将红外扩散层17与第二红外透过层16粘接在一起,光学胶自身虽然也会有一定的厚度,但由于其可以拉近第二红外透过层16与红外扩散层17之间的间距,因此光学胶的厚度较薄,同时,光学胶自身的折射率也会与红外扩散层17以及第二红外透过层16更为接近,这也可以进一步降低红外线的损耗。
红外线在通过第二红外透过层16进入玻璃盖板10之后,会在玻璃盖板1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反射传播,由于黑色的装饰层11会大量吸收红外线,因此也会造成红外线的严重损耗。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红外透过层15贴合在玻璃盖板10的表面,并将其位于红外发射孔13与红外接收孔14之间。此时,第一红外透过层15能够大量反射和透过红外线,降低红外线的损耗,以保证在红外发射孔13与红外接收孔14不过于接近的情形下也能够有足够的红外线传递至红外接收孔14。
为了达到较好的反射透过效果,第一红外透过层15对红外线的透光率最高于90%。红外线的波长范围一般在760nm以上,并形成一个较大的波长范围,在此范围内进行全面吸收难度大,成本高,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中所使用的红外线一般在850-1000nm范围内,多为950nm,因此可以重点保证第一红外透过层15在此范围内的红外线透光率。
采用该方案后,红外发射孔13与红外接收孔14的距离可以适当增大,一般情形下,能够使红外发射孔13与红外接收孔14的中心距达到6-8mm,与相关技术中的白色移动终端相同,因此,无论是黑色移动终端还是白色移动终端,携带有红外接收器以及红外发射器的PCBA组件可以采用完全相同的构造。
第一红外透过层15的尺寸大小对于反射透过效果也有很重要的影响,由于红外线主要会由红外发射孔13的中心传递至红外接收孔14的中心,因此第一红外透过层15在红外发射孔13与红外接收孔14的中心连线方向上的尺寸对反射透过效果的影响最大。为了达到较好的反射透过效果,尽量减小红外线的吸收率,提高红外线的反射率,这一尺寸最好不低于2.8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红外透过层15可以采用各种材质以及结构形式,只要对红外线的吸收较少,达到使红外线能够穿透的效果即可。较为简便的方式之一是采用具有透过红外线功能的油墨涂层。
此外,由于红外线是在玻璃盖板1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交替反射传播,因此第一红外透过层15贴合在上表面或者下表面都可以达到反射透过红外线的目的,然而,如果贴合在玻璃盖板10的上表面,一者由于此时的第一红外透过层15会直接暴露在外,容易受损或脱落,再者由于第一红外透过层15的存在会导致玻璃盖板10的表面不再平整,也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红外透过层15优选贴合在玻璃盖板10的下表面。
根据需要,在PCBA组件2中,经常还会设置一些发光元件23,例如补光灯、闪光灯、照明灯等,此时壳体组件1会在底层12以及装饰层11上开设贯通的透光孔18,将这些发光元件23布置在透光孔18的下方,这些发光元件23自身会发出可见光,可见光穿过透光孔18,并经过玻璃盖板10之后照射到外界。发光元件23可以与红外发射器20以及红外接收器21一并设置在PCB板22上。
考虑到移动终端的器件布局较为紧张,本申请实施例提出将第一红外透过层15覆盖透光孔18的方案。第一红外透过层15的作用是要多透过红外线,少吸收红外线,一般情况下的波长范围为850-1000nm,而可见光的波长通常在380-780nm范围内,而发光元件23发出的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更窄,通常在400-700nm范围内,二者并不冲突,因此可以通过对第一红外透过层15的材料甚至厚度进行调整,得到即能够满足对红外线的透过效果,同时又满足对可见光的透过效果的第一红外透过层15。
这些发光元件23所需要的透光率并不高,只要第一红外透过层15对可见光的透光率,尤其是400-700nm的可见光的透光率能够达到10%,便可基本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当然,第一红外透过层15对可见光的透光率越高,发光元件23所发出的可见光透过效果越好。
但从另一方面考虑,随着第一红外透过层15对可见光的透光率的升高,外界的可见光也就越容易穿透第一红外透过层15,第一红外透过层15的可见光透光率如果过高,用户用肉眼便可观察到第一红外透过层15下方的发光元件23等元器件,这对移动终端的整体美观性会造成影响,因此,第一红外透过层15对可见光的透光率也不是越高越好,通常不要超过20%。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终端可以实现与白色移动终端采用同一PCBA组件。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以及PCBA装配印刷电路板组件;
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玻璃盖板、装饰层、底层、红外发射孔、红外接收孔、第一红外透过层以及第二红外透过层;
所述装饰层的颜色为黑色,所述玻璃盖板、所述装饰层以及所述底层由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
所述红外发射孔以及所述红外接收孔均贯通所述底层与所述装饰层,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贴合在所述玻璃盖板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红外发射孔与所述红外接收孔之间,所述第二红外透过层覆盖所述红外发射孔的上端以及所述红外接收孔的上端,其中,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用于反射透过红外线;
所述PCBA组件包括红外发射器以及红外接收器,所述红外发射器位于所述红外发射孔的下方,所述红外接收器位于所述红外接收孔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红外扩散层,所述红外扩散层覆盖所述红外发射孔的下端以及所述红外接收孔的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扩散层的雾度高于8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扩散层对红外线的透光率高于20%。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扩散层贴合在所述底层的下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扩散层与所述第二红外透过层通过光学胶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贴合在所述玻璃盖板的下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透光孔,所述PCBA组件还包括发光元件;
所述透光孔贯通所述底层与所述装饰层,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覆盖所述透光孔,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透光孔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对可见光的透光率不低于1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对可见光的透光率不高于20%。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为补光灯、闪光灯、照明灯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对红外线的透光率高于90%。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红外透过层对红外线的透光率高于80%。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透过层和/或所述第二红外透过层为油墨涂层。
CN201810036597.3A 2018-01-15 2018-01-15 移动终端 Active CN1082002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36597.3A CN108200246B (zh) 2018-01-15 2018-01-15 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36597.3A CN108200246B (zh) 2018-01-15 2018-01-15 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00246A CN108200246A (zh) 2018-06-22
CN108200246B true CN108200246B (zh) 2019-11-26

Family

ID=62589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36597.3A Active CN108200246B (zh) 2018-01-15 2018-01-15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0024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22010B2 (ja) * 2004-11-12 2008-07-23 東海光学株式会社 赤外線受発光部
CN202548325U (zh) * 2012-03-31 2012-11-21 深圳天珑移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壳体密封的手机距离传感器
JP2014071295A (ja) * 2012-09-28 2014-04-21 Tokai Kogaku Kk 赤外線受発光用光学物品及び赤外線受発光部
CN106453723B (zh) * 2016-12-06 2022-10-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感器组件及终端
CN106385475A (zh) * 2016-12-06 2017-02-0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传感器组件、盖板组件以及终端
CN207636182U (zh) * 2017-12-11 2018-07-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前置面板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00246A (zh) 2018-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66554B1 (ko) 초슬림 광 포인팅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개인휴대단말기
TWI637328B (zh) 一種傳感器組件和終端
WO2020156320A1 (zh) 终端设备
US20180211634A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display screen states, and apparatus
CN109074488B (zh) 指纹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1971130A (zh) 光学指向装置及具有该光学指向装置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7438852B (zh) 一种传感器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6412159A (zh) 一种面板、面板组件及终端
CN102681726B (zh)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器及其组装方法
CN206341253U (zh) 一种接近传感器组件、盖板组件及终端
CN109040369A (zh) 一种移动终端
WO2021115308A1 (zh) 显示屏模组与电子设备
CN204442455U (zh) 移动终端
CN108200246B (zh) 移动终端
CN108494897B (zh) 电子装置
CN108829181A (zh) 移动终端
CN107561626A (zh) 一种导光结构和移动终端
CN111294435B (zh) 移动终端
CN108366142B (zh) 移动终端
KR101414050B1 (ko) 광센서의 외란광 영향을 제거하기 위한 패키지 구조체 및 방법
EP3654073A1 (en) Mobile terminal
TWI647521B (zh) 背光模組及具有其之顯示裝置
CN111510522A (zh) 屏幕边框、显示屏模组和终端
CN212411220U (zh) 电子装置
CN207638700U (zh) 一种导光组件、导光件、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